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99.59 KB
- 文档页数:1
教育信息化数码世界 P .165四、基于微课的抛锚式教学方法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本研究以“Word制作电子海报”教学为例。
本次课例包含两个课时,历时80分钟,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在课前阶段,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制作了《页面设置》《艺术字编辑》、《图片编辑》《图文混排》等知识点的微课,并在课堂开始前下发到学生端计算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本课例开展时间正是本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学生对此内容较为熟悉,因此笔者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关于该主题的案例,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2.确定任务,设置“锚”教师在创设情境阶段引起学生兴趣后,需明确任务,即向学生“抛锚”。
笔者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及往期校报给学生欣赏,并明确本次课堂任务为小组合作创建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子海报。
教师确定小组人员(4人为一组),并设定海报要求:(1)海报版面为A4大小,页面方向为横向。
(2)海报需包括艺术字制作的题目。
(3)海报需要图片与文字混排。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根据海报要求组建小组,并且相互讨论构思海报的版面设置。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课自主学习创建海报的操作,如页面设置、图文混排等知识点,并通过网络搜索海报内容资料。
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小组的创作进展,自主学习对应的内容,自行安排进度,并且相互交流,学生大多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提供线索,如学生开始创作时,引导学生先确定题目等,并且适时鼓励学生,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整个教学的实施由学生围绕任务完成,教师可成为其中一员合作交流。
4.效果评价,教学反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后,教师挑选小组作品展示,并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教师在课堂中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在课后评价整体学习效果与反思教学,优化后续教学的微课设计与教学过程。
五、结语基于微课的抛锚式教学方法应用探究目前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通过本次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微课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李清莲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先简要分析了微课在当前高职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包括微课的内容、形式,是用于复习还是预习等,然后针对上述问题讨论了优化策略,旨在丰富数学教学手段,让微课助力高职数学教学。
【关键词】微课;高职数学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16-0036-02現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教育事业的优化完善。
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复杂,数学知识有较强的抽象性,并且学习难度较大。
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1 微课在当前高职数学教学中的问题1.1 微课内容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匹配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微课的内容即便是设计为一般难度,也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尴尬状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问题,而是微课内容与学生数学基础的匹配度出现了问题。
学生对教学的梯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微课内容的梯度也要与之呼应。
微课内容的难度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突出问题[1]。
1.2 微课形式与学生的数学兴趣不匹配高职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微课,教师可以采用图文、音乐等多种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高职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如果微课中是满满的教学内容,或许只会受到数学较好的学生青睐。
所以,需要改变微课的教学形式,教师不能将黑板教学直接搬到视频上,而是要花费心思来让数学教学变化多样。
数学本来就枯燥,而大部分微课的内容也枯燥乏味,因此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下,高职数学微课的形式需要优化。
1.3 微课篇幅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匹配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如果一个微课视频讲述多个知识点,虽然教学容量上来了,但是学生的消化难度也提高了。
云班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中的应用探析注:对于“计算机基础微课”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者的定义稍微不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指单一的一门课程,而计算机基础微课是指含有微课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在模式和理念上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多年来一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面临着不断调整、改革与创新的艰巨任务。
[1]本文将基于云班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微课的教学应用,探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移动“互联网+”课堂背景下的云班课教学应用基础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其功能越来越强悍,无线网络WIFI连接越来越普遍,网络上的优质学习资源和手机里的APP应用也越来越丰富,移动“互联网+”课堂下的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移动教学和学习的基础。
以下笔者将着重介绍一下云班课、微课及翻转课堂。
1.云班课云班课(又名蓝墨云班课)是指在移动“互联网+”课堂背景下诞生的一款教师利用智能手机或Pad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教学、课堂互动、课外沟通的免费移动教学和学生移动学习的APP。
[2]同时,云班课还提供有相应的网页端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需求。
教师使用云班课可向学生的移动设备推送课程通知、微视频、微课件等学习资源。
在课堂内外,师生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互动答疑、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每项教学活动都设置有游戏化的经验值,以激励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点赞给予经验值奖励。
云班课可通过云服务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网页端导出所有教学活动数据,一键汇总生成过程性评价结果和可视化分析报告,为教学的诊断改革提供数据支撑,真正实现过程性评价和信息化教学。
2.微课及翻转课堂微?n是指由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制作的以微视频、微课件为主要形式,适合微传播的富媒体教与学的课程资源,是为移动环境而生的碎片化教学资源。
微课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河南开封475000)摘要:导致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学生成绩不佳、造成厌学情绪,影响了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高职数学的学习态度,加强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实用价值和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专注和投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学习阶段的成才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高职数学;教学引言在当下的发展进程中,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这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让教育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学,通过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综合,已经成为新一代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以及必然的结果。
一、微课的概念微课(micro-lecture),通俗地讲就是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并依据人们对于事物规律的掌握和认识,将一些核心的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所使用的素材都必须是以数字资源的形式进行加工、存储与交流。
微课的核心就是教学片段(或者课例视频),并且还涉及到了教学主题、课件内容、反思与反馈、以及教师评价等相内容,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一个具有独立特性的教学环境。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微课当中所使用的设计内容、课件以及相关元素、教学反思都具有明显的信息化优势,因此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认同。
二、教学现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数学学习困难的情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从大一学年的学科考试成绩分析,高等数学的补考率较高。
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及初、高等数学跨度大造成。
同时从学生自身来讲,数学学习困难就像自身的短板,由此也造成了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困难,甚至产生了厌学、焦虑情绪。
基于微课模式中职《药物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敬美莲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6期对微课教学方式而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课程时间很短,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课程知识,了解《药物化学》课程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增强教学工作成效。
一、微课教学方式在中职《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药物化学》属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主要内容,针对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等进行合理的研究,明确药物的化学机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药物结构与临床应用情况,将化学药物作为理论依据,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药物化学》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可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中职《药物化学》课程知识,促进核心课程的良好教学。
教师在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难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甚至出现教学方面的恶性循环。
然而,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可全面了解专业课程的结构特点,明确化学与药学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要求与内容,了解具体的教学体系。
而且教师使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药物化学》课程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
由此可见,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较为重要,教师需树立正确观念,加大微课教学合理使用频率和效率,全面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二、微课模式在中职《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措施在中职《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需合理使用微课教学方式,制订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提升微课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通过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创建多元化与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具体措施为:(一)针对选题内容进行设计教师在使用微课模式的过程中,需针对选题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
理实一体多元融通:依托微课教学强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职业能力之策略摘要: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艺术教育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理实一体、多元融通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依托微课教学来强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职业能力,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策略建议。
一、引言二、理实一体: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艺术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艺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绘画、音乐、舞蹈、手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体系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至关重要。
在这种体系中,不同学科之间能够相互融合、相互支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艺术素养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即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艺术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而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培养自己的艺术教育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还可以引入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出更广泛的视野和更综合的能力。
三、多元融通: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职业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中,多元融通是十分重要的。
多元融通包括学科融通、理论与实践融通、教学与实践融通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理论与实践融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课堂学习中不仅仅学习到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课程来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实践型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其艺术教育能力。
微课教学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具有灵活性、便捷性和个性化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依托微课教学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艺术职业能力,提升其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高职英语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路径探析
周官玉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物.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微课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英语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高职英语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路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总页数】1页(P295-295)
【作者】周官玉
【作者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r应用路径探析r——以"咸宁职院英语教学"为例 [J], 余永欢
2.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析——以“咸宁职院英语教学”为例 [J], 余永欢;
3.微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析 [J], 王诗雨
4.信息技术视域下微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究 [J], 蒲丽娟
5.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解析 [J], 谭晓渝;高林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0《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0年03月1引言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走向融合,带动了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带给教育领域全新的教学形式,微课则是其中一种。
微课,顾名思义强调“微”的作用与价值,利用微视频的方式来传递知识要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感知与体验。
体育教学是教育体系中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体育教学创新价值,至关重要。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高职院校是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并不理想。
其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
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体育教育不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将更多的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学生通过选课的方式参与其中,感知不同体育选项课的魅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
大部分学生目前仍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表示迷茫,无从下手,自然在学习效果上会大打折扣;其二,学生的主动性不高。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除了日常的课时之外,自身的时间较为充裕,自主学习空间广阔。
但大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通常很难主动地融入体育教学环境中。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直接关乎教学效果。
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缺失,也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陷入困境。
从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看,体育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
而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创设,能够打破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困境,以微视频资源来达到课堂翻转的目标,让学生从更生动、更具体的内容中,感受体育的乐趣,主动融入其中,实现自我成长[1]。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体育的发展之本,是带给参与者别样的学习体验与感知。
从体育教育领域看,体育教学的核心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教学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僵化、内容单一始终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环境中的“绊脚石”,要从一个理性的角度着手分析,把握侧重点,摸索发展方向。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要在不断尝试探索与创新发展中,检验该方法的应用价值和有效性,最终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与感知,认识到体育的魅力,为自我成长提供支持。
微课,师生互动的新天地——微课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李彬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8期移动互联时代催生了各种微事物,诸如微博、微信与微课等。
微博成为人们追捧明星大腕的欢乐场、吐槽社会万象的集中营;微信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新领域、叙旧聊天的小港湾;微课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新天地、个性学习的新媒介。
微课是移动互联时代师生的新宠儿。
微课之“微”表现在两个方面:(1)微课用时通常只有8~10分钟,更有甚者仅有4~5分钟,简言之,微课用时“微”;(2)微课内容通常只围绕课堂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某一个小知识点,简言之,微课内容“微”。
微课之所以受到师生的青睐,是因为它能借助移动互联各种平台传播迅速,观看方便。
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微课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惯用微课提升预习之实效性预习的实效性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知教学内容。
如此一来,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聆听。
然而,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弱以及课程专业性强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课前预习缺乏实效性。
基于此,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精心制作各种各样的微课视频并及时分享在各种网络平台中,让学生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这些微课视频,并借此提升预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计算机的各种硬件,笔者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精心制作了一段微课视频。
然后,笔者又将这段微课视频分享在了班级网络空间中,并作为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认真观看。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明白了计算机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所有实体部件,是软件存放和执行的物理空间,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构成。
计算机应用论文题目1.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2.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4.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5.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6.我国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7.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8.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9.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10.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11.面向高职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12.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13.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14.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思考15.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1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7.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18.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战略1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20.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1.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2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2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24.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5.“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26.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27.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28.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29.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30.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31.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3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33.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3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35.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究36.基于云技术开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研究37.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38.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39.《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40.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41.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课程的构想42.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4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44.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45.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4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47.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48.浙江树人大学: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49.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50.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51.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5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5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TPACK水平测评量表开发与质量检验的实证研究5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55.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56.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57.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58.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59.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60.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6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6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63.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与需求64.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65.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思考66.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67.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68.论对学生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69.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70.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7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72.基于计算机应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73.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74.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的融合75.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7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77.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78.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79.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80.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81.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探讨82.基于DEA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服务类企业管理绩效研究8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8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85.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86.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87.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88.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89.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90.基于DEA模型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分析91.体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综述9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9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94.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9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96.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97.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98.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99.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100.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路径研究。
基于ADDIE-F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微课设计ADDIE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课程设计模型,它由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阶段组成,是教育培训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课程设计方法。
它能够帮助教育培训者系统化地设计和开发课程,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质量。
在高职院校中,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未来就业。
利用ADDIE-F模型设计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微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Analysis)阶段是ADDIE-F模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设计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微课时,教育培训者需要首先分析目标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以及所要教授的技能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通常比较注重实践性和就业能力,因此课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教育培训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来获取学生的需求信息,同时也需要了解相关行业的就业趋势和技能需求,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实际需求。
教育培训者还需要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先修知识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在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微课的设计阶段(Design),教育培训者需要根据分析阶段的结果来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中,教育培训者可以设计一些实用性强的微课,如技能操作视频、案例分析视频等,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
教育培训者还需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注重实践性和个性化,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真正掌握所需的技能。
开发(Development)阶段是根据设计阶段确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制作。
浅谈微课在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医卫类专业为例作者:李芳覃勤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5年第5期李芳,覃勤(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部,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就“微课”这一新的教学形式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目前高职职业英语教学的困境,以医卫类专业为例,提出“微课”在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对策,借此给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以启发。
[关键词]微课;职业英语;应用;对策[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3-0012-02①本文系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ZY1511“微课在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医卫类专业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芳(1982—),女,湖南常德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
覃勤,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部讲师。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
其中,微课的出现给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突破。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探讨的焦点。
有关微课的提法,国内外并不统一。
如Educause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
张一春把微课定义为“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国内首创“微课”概念的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实施活动。
由上述可知,微课不是对传统课堂内容的浓缩,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再依据一定的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建构,对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制作配合视频资源的教学素材,比如教学设计、PPT课件、思考题、教学反思等等,让学生实现选择性的个性化学习。
“微课”与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它们都是以教师讲授教学内容为主体,但“微课”具有自己的特点。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微课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李亮(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河南长葛461500)摘要:计算机教学是中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
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微课在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基于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状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利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微课;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翻转课堂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8-0148-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90%的中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但是,上海市教育局2018年开展的校园调查问卷中显示,有超过40%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自己无法掌握,接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存在学习困难。
可以看出,目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还不够有效,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有待提高。
1微课对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微课是运用教育互联网与电子制造发展的成果,将教学过程放到网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知识学习[1]。
微课教学模式与高职计算机教学在逻辑上、目标上、方式上,都有比较明显的一致性,二者都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要发展成果。
因而,利用微课,能够显著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微课作为一种在线学习方式,能够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
学生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反复观看、反复练习、反复考试。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符合“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利用好短时记忆规律,将课堂教授的知识,通过练习,内化为自己的技能[2]。
其次,微课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与知识掌握状况,有目的地进行课程选择。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21投稿邮箱:sjzxyx88@294·医学教育·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宋丽娟(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0 引言微课是由美国的一位高级教学设计师所提出的,并由胡铁生将此概念引入了我国。
微课是将教学的内容以视频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展现给一个学生。
微课的特点在于,一个微课只包含了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可以是某一个重难点,或者一个专门的实验。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在学院2016级护理专业的大专班级中随机抽取了4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四个班级分为了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将这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已学科目等内容都进行了比较,可以发现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选取合理。
1.2 方法。
由于两组均需进行理论课的学习,所以需要安排同一位老师进行授课,并且选取相同的教材,实验的分组、学时都相同。
护理专业实验教学每个班分成两个实验室,一个实验室8组,每组5-6人。
1.2.1 实验组教学方法:课前准备需要将生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录制。
根据课程安排,共可分为6个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内容的关键部分都要录制成微课。
要将微课视频传到云盘和实验室的电脑上[1]。
在上实验课之前通知学生先去云盘上下载微课进行观看,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则和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致,老师需要对每一个实验教学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接着是学生动手进行试验,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在各组之间时刻指导。
学生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应及时询问老师,或者在此观看微课视频,解决问题。
总体来说,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微课教学为辅的方式。
1.2.2 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则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部由老师进行对实验的原理、目的、对象、器械等逐步的讲解,再对每个实验的步骤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要对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着重强调。
第32卷第4期 2019年12月JournalofZhangjiako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Vol.32 No.4 December,2019 收稿日期:2019-10-17修回日期:2019-10-25作者简介:李海喃(1981-),女,江西九江人,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育教学。
微课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李海喃(九江职业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高职院校硬件设施有保障,微课推广有基础,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有需求,这为微课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可能。
首先设计微课,课前用微课进行知识传递,课堂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活动,课后开展总结评价。
实际应用表明,微课满足高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和英语表达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知识传递;教学活动;总结评价中图分类号:H319.3;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19)04-0074-03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方式,提升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任课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微课是简短、精悍的小视频,其主要特点见图1,深受青年学生喜爱,其应用也愈加普遍。
[1]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如何发挥微课的便捷性特征,使其有效辅助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这是任课老师需要重视的内容。
九江职业大学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注重发挥微课的作用,不仅有效辅助教学活动,还取得良好效果。
图1微课的主要特点一、微课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目前,微课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逐步受到重视,也深受高职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提供可能。
(一)高职院校硬件设施有保障目前,高职学校普遍注重加强计算机、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推广信息化教学。
高职教室、图书馆、餐厅、学生活动中心等,几乎都有无线网络覆盖,并且4G网络也得到普及。
论坛·交流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6年11月 下旬刊228· ·机技术的灵活应用的目的[3]。
项目划分如表1所示。
项目中涵盖了51系列单片机的重要知识点。
各项目的编排采用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学生易于接受。
表1 单片机课程项目具体划分2.项目教学实施该项目教学法是基于KST-51开发板的,开发板包含单片机最小系统、键盘、LED 灯、数码管、1602液晶、EEPROM 模块24C02、蜂鸣器、温度传感器DS18B20、AD 与DA 转换模块PCF8591、实时时钟模块DS1302、红外接收模块HS0038、步进电机28BYJ-48等,用此开发板能够完成表1中所有项目。
此外,开发板配套光盘资料里有各个模块的例程和视频资料,为学生自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习该课程前,要求每位学生到实验室借一套KST-51开发板,并将相关软件Keil、Proteus、USB 转串口驱动等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安装好,上课时带上开发板和笔记本电脑进教室,老师边讲,学生边学边做,老师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下发一个小任务促进学生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学生每完成一个小任务都能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
每学完一个项目都有几道思考题需要学生课后去设计完成,并计入平时成绩,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考核方式改革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考核应该是学生对单片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侧重于对单片机的软件编程、各硬件模块使用的考核[5]。
因此取消了传统的试卷式的考核方式,采用项目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的考核是平时出勤、平时项目操作以及期末技能测评成绩相结合。
具体比例为:上课出勤占20%,平时项目操作占30%,期末技能测评成绩占50%。
其中,平时项目操作是指每个项目学完以后课后的思考题完成情况;期末技能测评是老师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项目的形式出题,且班上每人题目不重复,学生在2周内完成设计并进行项目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