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作业答案-ch05
- 格式:ppt
- 大小:852.51 KB
- 文档页数:28
第34卷第1期2022年2月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V o l.34,N o.1F e b.2022文章编号:2095-5456(2022)01-0045-05B F R P 筋和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周乐,满孝朋(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44)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混合配筋计算方法,通过对B F R P筋和钢筋进行等强度换算的方式计算出其混合配筋率,基于已有的研究理论基础推导了正截面受弯梁在超筋破坏㊁适筋破坏㊁少筋破坏模式下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参考相关文献的试验数据进行了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㊂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本文推导的公式可以为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㊂关键词:混合配筋;B F R P筋;等效配筋率;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中图分类号:T U375.1文献标志码:AC a l 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o fF l e x u r a lC a p a c i t y o fC o n c r e t eB e a m s W i t h M i x e dB F R PB a r s a n dS t e e l B a r sZ H O UL e,MA N X i a o p e n g(S c h o o l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a n d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S h e n y a n g11004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o r d e r t o f u r t h e r s t u d y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o f t h em i x e d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t h e r a t i oo ft h e m i x e d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w a sc a l c u l a t e d b y m e a n so fe q u a ls t r e n g t h c o n v e r s i o n b e t w e e nB F R Pb a r sa n ds t e e lb a r s.B a s e do nt h ee x i s t i n g r e s e a r c ht h e o r y,t h ec a l c u l a t i o n f o r m u l a o f t h e f l e x u r a l c a p a c i t y o f t h eb e a m w i t hn o r m a l s e c t i o nu n d e r t h e f a i l u r em o d e so f o v e r-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s u i t a b l e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a n d l e s s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w a s d e d u c e d.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v a l u e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b y r e f e r r i n g t o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d a t a i nr e l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c a l c u l a t i o n w a s i n g o o d a g r e e m e n tw i t h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d a t a,a n d t h ed e r i v e d f o r m u l a c o u l d p r o v i d e a r e l i a b l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m i x e d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b e a m.K e y w o r d s:m i x e d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B F R P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e q u i v a l e n t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r a t i o;f l e x u r a l c a p a c i t y;c a l c u l a t i o n f o r m u l a随着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经济性㊁安全性㊁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早期的建筑物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居多,近年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混凝土的密实性差及钢筋因锈蚀导致耐久性不足等问题㊂吕志涛[1]对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作了大量研究,提出可以在混凝土的研制过程中研发新型的外加剂,并寻找抗腐蚀能力强的材料来代替钢筋等改进措施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F R P(纤维复合材料)材料因具有抗拉强度高㊁耐腐蚀㊁耐久性和抗疲劳性好㊁可设计性强等优势,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㊂已有研究表明,材料替换是解决钢筋锈蚀的有效途径[24]㊂研究发现,F R P筋代替钢筋或者与钢筋结合在一起布筋是一种合理的布筋方式[5]㊂F R P筋的制作工艺是将多条成束细纤维采用特制的化学材料进行强有力的胶合之后,经过特制模具的挤压㊁拉拔而成型[68]㊂B F R P(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筋是F R P筋的一种,由于其具有介电性好㊁稳定性高㊁轻质高强㊁绿色环保以及方便取材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中㊂收稿日期:202104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78416);沈阳科技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R C190199)㊂作者简介:周乐(1978),女,辽宁营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㊂1 配筋方式及相关理论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是钢筋屈服后利用钢筋所表现出来的大应变来达到构件延性设计的目的㊂而B F R P 筋与传统的普通钢筋不同,B F R P 筋的应力-应变曲线基本成线性状态,没有明显的屈服阶段,其破坏会很突然㊂综合利用钢筋和B F R P 筋的特性,通过混合配筋的形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混凝土构件因钢筋锈蚀导致抗拉强度降低和耐久性变差的问题㊂为充分发挥B F R P 筋和钢筋的性能优势,合理的布筋方式非常关键㊂本文通过将B F R P 筋放置于受拉区域的外侧,钢筋放置于受拉区域内侧的方式配筋,不仅增大了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同时也提高了其抗锈蚀能力,从而结构的耐久性能得到了提升㊂由于B F R P 筋与钢筋在力学性能上的差异,导致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校核公式不同于纯粹F R P 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校核公式㊂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混合配筋梁抗弯承载力公式㊂1.1 基本假定1)截面应符合平截面假定;2)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忽略不计;3)混凝土与B F R P 筋及钢筋之间应有可靠的黏结强度,避免脱落㊂1.2 本构关系的选取1.2.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50010 2015)[9]的规定:1)当εc ɤε0时,σc =f c 1-1-εc εæèçöø÷0éëêêùûúún,式中,n =2-160(fc u ,k -50);2)当ε0ɤεc ɤεc u 时,σc =fc ㊂式中:σc 为混凝土压应力;εc 为混凝土的压应变;f c u ,k 为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f c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ε0为混凝土在f c 时的压应变,εc u 为正截面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n 为系数,当计算的n 值大于2.0时,取2.0㊂1.2.2 B F R P 筋本构关系为保证经济㊁安全地将F R P 筋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10],B F R P 筋拉伸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公式为σc =E f εf (0ɤεf ɤεu )㊂式中:σc 为B F R P 筋的应力;εf 为B F R P 筋的应变;E f 为B F R P 筋的抗拉弹性模量;εu 为极限拉应变㊂1.2.3 钢筋的本构关系钢筋的本构关系可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钢筋在未达到屈服强度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线弹性关系;第2部分为当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后变为塑性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钢筋的应变达到0.01后钢筋退出工作㊂1.3 等效配筋率由于钢筋和B F R P 筋的材料性质差异,不能直接套用现有规范中的公式计算梁的混合配筋率㊂本文对钢筋和B F R P 筋按照强度相等的原则进行换算[11],即将B F R P 筋的配筋面积转换成等效的钢筋面积,从而可以得到梁的等效配筋率ρs f ,s:ρs f ,s =ρs +ρs e =ρs +f f d ρf f y㊂式中:ρs ㊁ρf 分别为钢筋和B F R P 筋的实际配筋率,ρs e 为B F R P 筋等效成钢筋后的等效配筋率;f y ㊁f f d 分别代表钢筋和B F R P 筋的抗拉强度㊂64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4卷2 破坏特征及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时可能出现超筋破坏㊁适筋破坏㊁少筋破坏,本文根据这3种破坏模式的特征,按照参考文献[11]的计算过程,并对照美国A C I 440.1R -15规范[12]中对混合配筋梁相关系数取值的规定,对混合配筋公式进行修正和完善㊂1)超筋破坏㊂这种破坏模式表现为受压区混凝土被压坏,而受拉区由于配筋率比较高,钢筋和B F R P 筋并未达到极限屈服强度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边缘达到了极限压应变,破坏前无明显征兆,破坏是突然的,因此称为脆性破坏,这种破坏模式在工程领域是不允许的㊂超筋梁的应力㊁应变分布如图1㊁图2所示,图中h 0为梁的有效区高度;εy 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M u 1为超筋梁极限承载力;x 0为受压区高度;σs 为钢筋的应力;A s 为钢筋的配筋面积;A f 为B F E P 筋的配筋面积㊂图1 超筋梁应力分布F i g .1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s u p e r r e i n f o r c e db e a m 图2 超筋梁应变分布F i g .2 S t r a i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s u pe r r e i nf o r c e db e a m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50010 2015),混凝土受压的应力应变关系为εc u x 0=εs h -x 0-a s =εfh -x 0-a f,(1)σs =εs E s =εc u E s (h -x 0-a s )/x 0,(2)σf =εf E f =εc u E f (h -x 0-a f )/x 0㊂(3) 由梁截面的内力平衡关系,可得:α1fc b x 0=E s εs A s +E f εf A f ㊂(4) 将式(1)~式(4)合并整理后可得x 0,x 0=-E s εc u A s -E f εc uA f 1.7fc b +(E s εc u A s +E f εc u A f )2-40.85f c b (E s A s +E f A f )β1h 0ε[]c u 1.7fc b ,(5)故超筋梁的极限承载力为M u 1=0.85f c b β1x 0(h 0-0.5β1x 0)㊂(6)式中:h ㊁b 分别为混凝土梁的高度和宽度;E s 为钢筋的抗拉弹性模量;εs 为钢盘的应变;a s ㊁a f 分别为钢筋和B F R P 筋到边缘混凝土的距离;系数α1㊁β1按照美国规范A C I 440.1R -15中的规定折减,其中α1取0.85,β1按照β1=0.85-0.05(f c -27.6)/6.9取值㊂2)适筋破坏㊂这种破坏模式下受拉区的钢筋已经屈服,此时B F R P 筋的应力小于或等于其设计拉应力,仍保持线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截面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㊂不同于超筋破坏的是在钢筋屈服到混凝土破坏的过程中,钢筋会经历较大的塑性变形,B F R P 筋会承担主要的拉应力,破坏过程有明显的预兆,是实际工程中所期待的模式㊂其计算及应力分布如图3㊁图4所示,图中M u 2为适筋梁的极限承载力;εf d 为BF R P 筋的设计拉应变㊂根据梁截面的内力平衡关系,可得:0.85f c b x 0=f y A s +E f εf A f ㊂(7)将式(2)㊁式(4)㊁式(7)合并整理后可得x 0,x 0=f y A s -E f εc u A f 1.7f c b +(f y A s -E f εc u A f )2+3.4f c b β1h 0E f εc u A f 1.7fc b ,(8)74第1期 周 乐等:B F R P 筋和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图3 适筋梁受弯承载力计算F i g .3 C a l c u l a t i o no f f l e x u r a l b e a r i n g c a p a c i t yo f r e i n f o r c e db e am图4 适筋梁应力分布F i g.4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i n f o r c e db e a m 图5 少筋梁应力分布F i g.5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l e s s r e i n f o r c e db e a m 故适筋梁的极限承载力为M u 2=0.85f c b β1x 0(h 0-0.5β1x 0)㊂(9) 3)少筋破坏㊂这种破坏下钢筋已经屈服,钢筋和B F R P 筋的拉应变都已经达到设计拉应变,此时混凝土未完全压碎,主要原因是受拉区配筋率较小㊂破坏时无明显征兆,应力分布如图5所示,实际工程中应尽量避免㊂根据截面的内力平衡,可得:0.85f c b x 0=f yA s +f f d A f ,(10)x 0=h 0εcεc +εf d㊂(11) 将式(11)带入式(10)整理后可得x 0,x 0=(f y A s -f f d εc )1.7fc b +(f y A s +f fd εc )2-3.4f f d εc h 0f cb 1.7fc b ㊂(12) 故少筋梁的极限承载力为M u 3=0.85f c b β1x c (h 0-0.5β1x c )㊂(13)3 结果对比为更好地验证本文推导的抗弯承载力公式的适用性,本文参考了文献[13]所作的关于钢/B F R P 筋混合配筋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试验共做了5根混凝土梁:包括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L 1;1根B F R P 增强混凝土梁L 5;3根F R P 与钢筋混杂配筋梁L 2㊁L 3㊁L 4(其中L 4的纵向受力筋采用双层等间距布置)㊂根据式(9)得出的适筋破坏模式下的受弯承载力M u b 和文献[13]的试验结果M u a 见表1㊂表1 B F R P 筋与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适筋梁承载力结果对比T a b l e1 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h eb e a r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 r e i n f o r c e dc o n c r e t eb e a m sw i t hm i x e dB F R Pb a r s a n d s t e e l b a r s 梁号A s /mm2A f /mm2M u a/(k N ㊃m )M u b/(k N ㊃m )M u a /M u b L 1226.253.4L 2157.0193.6101.398.21.03L 3157.0211.4118.2107.51.09L 4157.0211.4124.2125.30.99L 5942.9174.3本文还参考了文献[14]中对于钢筋和B F R P 筋混合配筋超筋梁和少筋梁的试验研究部分,试件包括1根超筋梁(L 6),3根配筋面积比不同的少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L 7㊁L 8㊁L 9,4根梁的尺寸相同,宽度为180mm ㊁高为250mm ㊁长为2100mm ㊂将式(6)㊁式(13)的计算结果M u d 分别与文献[14]中梁L 6~L 9中的试验值M u c 对比,其结果见表2㊂从表1㊁表2中可以看到,本文推导的公式计算出的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的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㊂84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4卷表2 B F R P 筋与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少筋梁和超筋梁的受弯承载力结果对比T a b l e2 C o m p a r i s o no f f l e x u r a l b e a r i n g c a p a c i t y of r e i n f o r c e dc o n c r e t eb e a m sw i t h f e w a n do v e r r e i n f o r c e dc o n c r e t eb e a m sw i t hm i x e dB F R Pb a r s a n d s t e e l b a r s梁编号破坏模式配筋面积比A f /A s 文献[14]试验结果M u c /(k N ㊃m )本文计算结果M u d /(k N ㊃m )M u c /M u dL 6超筋破坏310.0315.20.98L 7少筋破坏0.36121.9124.80.97L 8少筋破坏1.00139.8137.71.01L 9少筋破坏2.78159.5156.21.024 结 论1)结合钢筋混凝土受弯承载力相关理论基础,采用等效抗拉强度换算法定义混合配筋梁的等效配筋率㊂2)本文基于已有理论公式,结合美国规范的折减系数.推导出B F R P 筋和钢筋混合配筋时混凝土梁在超筋㊁适筋和少筋破坏模式下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建议计算公式㊂3)本文推导的公式能够较好地与试验数据吻合,且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为混合配筋梁计算承载力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㊂参考文献:[1]吕志涛.高性能材料F R P 应用与结构工程创新[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2(1):15.L Y UZT.A p p l i c a t i o no f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F R P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so f s t r u c t u r ee n g i n e e r i n g [J ].J o u r n a l o fB u i l d i n g Sc i e n c ea nd E n g i ne e r i n g ,2005,22(1):15.[2]岳清瑞.我国碳纤维(C F R P )加固修复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J ].工业建筑,2000,30(10):2326.Y U E Q R.P r e s e n ts t a t u so fr e s e a r c h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a n dr e p a i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wi t hc a r b o nf i b r er e i n f o r c e d pl a s t i c s (C F R P )a n d i t s o u t l o o k i nC h i n a [J ].I n d u s t r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2000,30(10):2326.[3]滕锦光,陈建飞,史密斯,等.F R P 加固混凝土结构[M ].李荣,滕锦光,顾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T E N GJG ,C H E NJF ,S M I T H ,e ta l .F R Ps t r e n g t h e n e dR Cs t r u c t u r e s [M ].L IR ,T E N GJG ,G U L ,t r a n s .B e i j i n g:C h i n a A r c h i t e c t u r e&B u i l d i n g Pr e s s ,2005.[4]叶列平,冯鹏.F R P 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与发展[J ].土木工程学报,2006,39(3):2436.Y ELP ,F E N GP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f i b e r -r e i n f o r c e d p o l y m e r i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 [J ].C h i n a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 ,2006,39(3):2436.[5]P A N GL ,Q U WJ ,Z HUP ,e t a l .D e s i g n p r o p o s i t i o n s f o r h y b r i dF R P -s t e e l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b e a m s [J ].J o u r n a l o fC o m po s i t e s f o rC o n s t r u c t i o n ,2016,20(4):04015086.[6]朱海堂,程晟钊,高丹盈,等.B F R P 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试验与理论[J ].复合材料学报,2018,35(12):33133323.Z HU H T ,C H E N GSZ ,G A O D Y ,e t a l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 s t u d y o nt h e f l e x u r a l c a p a c i t y o fh i g h -s t r e n g t hc o n c r e t e b e a m s r e i n f o r c e dw i t hB F R Pb a r s a n d s t e e l f i b e r [J ].A c t aM a t e r i a eC o m po s i t a eS i n i c a ,2018,35(12):33133323.[7]周乐.G F R P 管钢骨高强混凝土组合构件力学性能研究[D ].沈阳:东北大学,2009.Z HO U L .M e c h a n i c a l b e h a v i o r s s t u d y o fG F R Pt u b e f i l l e dw i t hs t e e l -r e i n f o r c e dh i g h -s t r e n g t hc o n c r e t e c o m p o s i t em e m b e r s [D ].S h e n y a n g :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2009.[8]孔祥清,于洋,邢丽丽,等.B F R P 筋与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J ].玻璃钢/复合材料,2018(8):4854.K O N G X Q ,Y U Y ,X I N GLL ,e t a l .E x p e r i m e n t s t u d y o n t h e f l e x u r a l b e h a v i o u r o f h yb r i dB F R P /s t e e l r e i n f o rc ed c o n c re t e b e a m s [J ].F i b e rR e i nf o r c e dP l a s t i c s /C o m po s i t e s ,2018(8):4854.[9]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50010 2015[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M i n i s t r y o fH o u s i n g a n dU r b a n -R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C o d e f o r d e s i g no f c o n c r e t e s t r u c t u r e s :G B 50010-2010[S ].B e i j i n g :C h i n aA r c h i t e c t u r e&B u i l d i n g Pr e s s ,2010.[10]赵军,高丹盈,汤寄予.纤维高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J ].混凝土,2003(12):2324.Z HA OJ ,G A O D Y ,T A N G J Y.A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y o nt h ea x i a lc o m p r e s s i v es t r e n g t ho f f i b e rr e i n f o r c e dh i g h -s t r e n g t h c o n c r e t e [J ].C o n c r e t e ,2003(12):2324.[11]马红瑞.B F R P 筋与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D ].沈阳:沈阳大学,2020.MA H R.R e s e a r c h o n f l e x u r a lb e h a v i o r o fc o n c r e t e b e a m s w i t h B F R P b a r s a n d s t e e lb a r s [D ].S h e n y a n g :S h e n y a n gU n i v e r s i t y ,2020.[12]A C I .G u i d e f o r t h ed e s i g n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s t r u c t u r a l c o n c r e t er e i n f o r c e d w i t hF R Pb a r s :A C I440.1R -15[S ].F a r m i n gt o n H i l l s :A m e r i c a nC o n c r e t e I n s t i t u t e ,2015.[13]金元林.钢/B F R P 混杂配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21(2):3641.J I N YL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o nf l e x u r a l b e h a v i o ro f s t e e l /B F R Ph yb r i dr e i n f o rc e dc o n c r e t eb e a m s [J ].C h i n a W a t e rP o w e r &E l e c t r i f i c a t i o n ,2021(2):3641.[14]于洋.B F R P 筋与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D ].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8.Y U Y.S t u d y o n t h e f l e x u r a l b e h a v i o u r o f h y b r i dB F R P /s t e e l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b e a m s [D ].J i n z h o u ,C h i n a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2018.ʌ责任编辑:赵 炬ɔ94第1期 周 乐等:B F R P 筋和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技能认证加热炉知识考试(习题卷9)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7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钢在下列那个温度范围内氧化最快( )。
A)200~400℃B)500~700℃C)900~1000℃答案:C解析:2.[单选题]对于碳素钢来说,随着含碳量的增高,其加热温度应( )。
A)适当提高B)保持不变C)适当降低答案:C解析:3.[单选题]加热炉炉管破裂,出现:从炉管破裂处向外少量喷油,炉膛温度、烟气温度均上升等现象,说明破裂情况()。
A)不严重B)严重C)无法判断答案:A解析:炉管破裂有何现象?是何原因?如何处理?4.[单选题]热轧无缝钢管生产过程有( )两个主要变形工序。
A)穿孔和轧管B)酸洗和除鳞C)开坯和精整答案:A解析:5.[单选题]均热段下部的反向烧嘴可以减少板坯( )。
A)温降和氧化烧损B)脱碳和氧化烧损C)黑印和氧化烧损答案:A解析:6.[单选题]在加热时钢锭或铸坯的皮下气泡表面被氧化,则这种气泡在轧制时( )被焊合。
A)可以B)不能C)一定能答案:BC)半镇静钢答案:B解析:8.[单选题]钢在快速加热过程中,发生相变的实际温度要比临界温度( )。
A)高B)低C)相等答案:A解析:9.[单选题]加热炉按( )可分为换热式、蓄热式、和不预热式。
A)钢坯在炉内的运动方式B)空气与燃料的预热方式C)热工制度答案:B解析:10.[单选题]开口位置在孔型周边之上的孔型称为( )。
A)闭口式孔型B)开口式孔型C)半开口式孔型答案:B解析:11.[单选题]在轧制过程自动化控制中AWC指( )。
A)连续宽度控制B)自动宽度控制C)短行程控制答案:B解析:12.[单选题]轧制宽而薄的板带钢时,用( )变形图示表示。
A)(-0+)B)(-++)C)(――+)答案:A解析:13.[单选题]一般来说钢中( )元素是有害成份。
A)磷B)锰C)硅答案:A解析:解析:15.[单选题]耐火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反映的是耐火材料( )的百分率。
课时作业(十五) 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水中含有较多的Cu2+,对农作物和人畜都有害,欲采用化学法除去有害成分,最好是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食盐、硫酸B.胆矾、石灰水C.铁粉、生石灰D.苏打、盐酸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B.金、银、铜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C.钛被誉为“21世纪的金属”,应用前景很广阔D.铜是导电性、导热性最好的有色金属3.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青铜、不锈钢、硬铝都是合金B.铜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C.工业上用电解熔融MgCl2的方法制取金属镁D.铝是活泼金属,但在空气中耐腐蚀4.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时代,金属的冶炼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
下列有关金属冶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肯定发生的是置换反应B.肯定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C.只能用金属作还原剂冶炼金属D.如图表示了三种金属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多少5.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用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高B.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可加速对铜的腐蚀C.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D.生成Cu2(OH)3Cl覆盖物是电化学腐蚀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过程6.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以及生产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下列关于金属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金的性质与其成分金属的性质不完全相同B.工业上金属Mg、Cu都是用热还原法制得的C.金属冶炼的本质是金属阳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D.越活泼的金属越难冶炼7.实验室拟用一定量的铁与足量的稀H 2SO 4及足量的CuO 制成单质铜,有人设计以下两种方案:①Fe――→H 2SO 4H 2――→CuO Cu ②CuO――→H 2SO 4CuSO 4――→Fe Cu若按实验原则进行操作,则两者制得单质铜的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 .①多B .②多C .相等D .无法判断8.已知酸性条件下有如下反应:2Cu +===Cu 2++Cu 。
教科版科学(kēxué)六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课堂(kètáng)达标》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微小(wēixiǎo)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1~3√×√2.1.C 2.C A3.略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kūnchóng)世界》1.鳞片(lín piàn) 扁平 2、汁液草铃虫2.1.C 2.B3.观察点:新教学楼2左侧花圃名称:蜗牛观察到的现象: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头上有触角。
新的发现:蜗牛有许许多多放入牙齿,爬行所经过的路上留下白色胶质,有明显的痕迹。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1~3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1.1.A2.B C D A E2.猜测:放大镜彼此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视野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方法:(1)先自制一个简易显微镜,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图像直至清晰为止。
观察它们之间的距离。
(2)把放大镜换成放大倍数更高的放大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观察图像直至清晰为止。
观察它们之间的距离。
(3)比较前两者之间距离、图像范围大小。
实验现象及分析: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1)B C D A E G H (2) C B D A2.实验探究第六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1. ×2.√2.调查研究调查问题: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主要观点摘录: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很容易与氧气结合,又很容易与氧气分离,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例如:肺部)结合;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各种组织)就会分离。
红细胞把肺里的氧气装上,运到各种组织里,把氧气卸下。
形成的认识: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到达各种组织把氧气卸下第七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shēnbiān)的生命世界三》1.1~3 ××√2.1~3 C C B3.实验(shíyàn)探究第八课《微小(wēixiǎo)世界和我们》1.1~4 ××××2.1~2 B C3.实验(shíyàn)探究第二(dìèr)单元《物质的变化》(龙门中心小学许志红)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1)×(2)√(3)√(4)√2.实验探究选择的物质:面包实验方法1:用手按压面包,观察面包实验方法2:用镊子取一些霉菌放在面包上,过几天观察面包实验现象:实验方法1中面包被压扁;实验方法2中面包上面发霉了实验记录及分析:实验方法1中面包只是形状改变,还可变回原来的样子;实验方法2中面包上生成了新物质——霉菌。
ch4ch5元素部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BDCDB 6~10:CDCCA11~15: A(AC)D (BC)D 16~20:DDBDA21~25: BBBCC 26~30:CDCCA31~35: C(BC)DDB 36~40:C(CD) CBC41~45: CA BCA 46~50:BCCAB51~55: DDDBB 56~60:CCADD 61~66: CABBCB 二、判断题1~5:××√√×6~12:√√×√××√三、填空题1. CoCl2,蓝色,粉红色2. CrO5,蓝3. K2Cr2O74. 黄,[Cr(NH3)6]Cl3 ,绿,[Cr(OH)6]3-5. Na2S2O3 5H2O ,As2O3,TiO2,HgCl2,Cu2(OH)2CO36.B2H6,HH, 氢桥键7. HgCl2,Hg2Cl28. 石墨,金刚石9. 稀硫酸, 铁粉(屑),防止亚铁离子水解和被氧化10.范德华力。
11. 黄色(稍浓的为绿色)12. K2Cr2O7,浓硫酸13.氢键,范德华力14. 金属锡粒,HCl 。
15. TiO2,(NH4)2SO4·Fe.SO4·6H2O ,K4Fe(CN)6,甲硅烷,叠氮酸,海波或大苏打,硼砂16. <,<,>,<17. 红,HgI2 ,无,[ HgI4]2- ,黄绿,Hg2I2 , 黑色Hg 沉淀, [ HgI4]2-18. Fe2+,产生深蓝色沉淀19. 共价,Al2Cl6,分子,[Al(H2O)6]3+20. <21. 氧化,Sn粒。
22. 0.1 g·L-1,还原23.歧化反应生成CuSO4和Cu ,Hg(NH2)Cl 白色沉淀24 K2[ HgI4]的KOH溶液,NH4+25. NaCl >KCl >RbCl >CsCl >LiCl 。
26. P4O10。
第五章相平衡练习题答案1. 答:(D)2. 答:(C)3. 答:(B)4. [答] (A)5. [答] (D)R = S - N = 5 - 3 = 2 ( S为物质种数,N为元素数)C= S - R - R' = 5 - 2 - 0 = 3Φ=4 ( 三固,一气)f = C+ 2 -Φ= 3 + 2 - 4 = 16. [答] (C) S= 4C= S - R - R' = 4 - 1 - 2 = 1f*= C+ 1 -Φ= 1 + 1 - 2 = 07. [答] (C)S = 6 , R = 4 , R' = 0,C= 6 - 4 - 0 = 2f* = 2 -Φ+ 1 = 3 -Φ= 0 , Φ= 38. [答] (C)S = 5 , R = 3 , R' = 0,C= 5 - 3 = 2f*= 2 -Φ+ 1 = 0, 最大的Φ= 3 , 除去硫酸水溶液与冰还可有一种硫酸水含物与之共存。
9. [答] (A)(1) 入塔前,物种数S = 3 ,独立组与数C= 3(2) 已达平衡C= S - R - R' = 3 - 1 - 0 = 2(3) 只充 NH3气入塔并达平衡C= S - R - R' = 3 - 1 - 1 = 1因 2NH3 U N2+ 3H2R = 1又 [H2] = 3[N2] R' = 110. [答] (A)C= C- R - R' = 5 - 2 - 0 = 311. [答] (C)S = n + 1 , R = 0 , R' = 0又C= n + 1,Φ=2 f = C + 3 -Φ = n + 1 + 3 - 2 = n + 212. [答] (C)CH3COOH + C2H5OH = CH3COOC2H5+ H2OC= S - R - R' = 4 - 1 - 1 = 2f = C+ 2 - Φ= 2 + 2 - 2 = 213. [答] (C)f = C+ 3 - Φ = 2 + 3 - 2 = 314. [答] (C)15. [答] (B)C= S - R - R' = 3 - 0 - 0 = 3f= C- Φ+ 1 = 3 - 2 + 1 = 216. [答] (B)f = C+ 2 - Φ = 2 + 2 - 3 = 117. [答] (B)C= 2 ( 蔗糖,水 ) ,Φ = 2 ( 蔗糖溶液,纯水)f = C + 3 - Φ = 2 + 3 - 2 = 3 , f*= 2在渗透平衡的体系中,有二个平衡压力,即p(纯水)和p(糖水)所以,相律应写成:f + Φ = C+ 318. [答] (A)恒沸混合物与化合物不同,没有确定的组成。
05网六年级下册语文大练答案人教版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慰藉(jiè)硕士(shuò)B、攀援(ài)痴情(zhī)(正确答案)C、脑髓(suǐ)城隅(yú)D、跬步(kuǐ)告诫(jiè)2、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老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 李蟠fán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正确答案)3、1即席发言具有随机性、临场性的特点,要求反应速度快。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词语中中括号内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榛]子(zhēn)[正]月(zhēng)B.白云[观](guàn)[和]面(huó)C.沉[着](zhuó)水[浒]传(hǔ)D.[夹]袄(jiā)[燕]山(yān)(正确答案)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孰(谁,哪一个)能无感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B.彼(那些)童子之师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余嘉(赞赏)其能行古道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赠送)之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正确答案)6、1“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下一句是“唯见江心秋月白”。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①六王毕,四海(一)②眄庭柯以(怡)颜③倚南窗以寄(傲)④而后乃今将图(南)⑤园(日)涉以成趣⑥尽(归)汉史路充国等⑦或(棹)孤舟[单选题] *A.①/②⑥/③/④⑦/⑤(正确答案)B.①/②/③⑥/④⑦/⑤C.①④/②⑥/③/⑤⑦D.①⑦/②⑥/③④/⑤9、1推销员、维修人员初次上门推销或提供服务时,除了自报单位、身份外,还要出示相关证件,以赢得客户的信任。
习题参考答案第3章 抗弯强度理论3-1.12122332c a P P a c-=- 第4章 受弯构件4-1 in lb M n ⋅⨯=61072.1φ; 4-2 226.2in A s =; 4-3 in d 7.16=,259.4in A s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4-4 (1)in lb M n ⋅⨯=61076.1,(2)in lb M n ⋅⨯=61071.2,(3)in lb M n ⋅⨯=61080.3双筋截面:4-5 (1)in lb M u ⋅⨯=61051.2,(2)in lb M u ⋅⨯=61025.14-6 2'57.4in A s =,288.11in A s =4-7 (a )in lb M u ⋅⨯=61026.3,(b )in lb M u ⋅⨯=61021.4,(c )in lb M u ⋅⨯=61074.54-8 2'76.3in A s =,249.9in A s =4-9 (a )in lb M n ⋅⨯=61072.3,in lb M u ⋅⨯=61034.3,(b )in lb M n ⋅⨯=61098.3,in lb M u ⋅⨯=61058.3,(c )in lb M n ⋅⨯=61092.3,in lb M u ⋅⨯=61053.3 T 形截面:4-10 in lb M u ⋅⨯=61007.5;4-11 (1)in lb M u ⋅⨯=61021.2,(2)in lb M u ⋅⨯=61025.4,(3)in lb M u ⋅⨯=61044.5(4)in lb M u ⋅⨯=61055.74-12 (1)2513.0in A s =,(2)277.2in A s = 4-13 in lb M u ⋅⨯=61053.4第5章 受压构件5-1 21818in h b ⨯=⨯,则284.4in A st =; 5-2 kips P u 5.271=, in lb e P u⋅⨯=610025.1 5-3 (1)2'39.5in A A s s ==,(2)201.4in A st = 5-4 kips P u 25.140=; 5-5 kips P u 0.123=; 5-6 kips P u 0.1728=;5-7 (1)218.5in A st =,(2)232.6in A st =,(3)238.6in A st =5-8 225.4in A st = 第6章 受弯构件的延性6-1 (1)in lb M crack ⋅⨯=610743.0,in rad crack /10123.15-⨯=ϕ(2)in lb M y ⋅⨯=61085.1,in rad y /1088.85-⨯=ϕ(3)in lb M u ⋅⨯=61097.1,in rad u /101825-⨯=ϕ6-2 in lb M u ⋅⨯=61079.1,in rad u /1067.23-⨯=ϕ6-3 in lb M u ⋅⨯=61077.5,in rad u /001.0=ϕ6-4 rad total 0323.0=θ,in AB 47.3=∆第7章 受剪构件7-1 式(7.15):p s i v c 9.138=,式(7.16):p s i v c 5.126=,式(7.17):p s i v c 3.183=,式(7.17a ):p s i v c 2.229=,SL/T191-96公式:psi v c 0.226=,7-2 (a )in in s A v /0757.02=,(b )in in sA v /0619.02= 7-3 in in sA v /0181.02=; 7-4 (a )in s 09.15=,(b )in s 50.33= 7-5in L v 0866.021=θ 第8章 受扭构件8-1 不需按计算配置抗扭钢筋。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第三单元复合材料的制造(时间:30分钟)考查点一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1.某复合材料是以人工碳纤维为增强体、金属钛为基体复合而成的。
估计这种材料具有的性质或用途是()。
①耐高温②不耐热③导电、导热④不导电、不导热⑤可用于飞机机翼⑥可用于导弹的壳体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C.②③④D.③④⑤解析以碳纤维为增强体、金属钛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应兼有增强体和基体的优点。
碳纤维熔点高、硬度大,金属钛熔点高、导电、导热,二者的密度都较小。
因此,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导电、导热、密度小的特点,可用于制造飞机和导弹。
答案 A2.钢筋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基体是()。
A.水泥B.沙子C.钢筋D.混凝土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一,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复合材料,混凝土是水泥、沙子和碎石的混合物,作基体,钢筋作增强体。
答案 D考查点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3.我国及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已研制出一种陶瓷柴油机,这种柴油机的发动机部件的受热面是用一种耐高温且不易传热的材料来制造的,这种材料是()。
A.氧化铝陶瓷B.氮化硅陶瓷C.光导纤维D.玻璃钢解析氧化铝陶瓷是一种耐高温结构材料,经常用来做高级耐火材料,导热性好。
光导纤维是一种玻璃纤维,主要用于通讯、医疗、信息处理、传能传像、遥测遥控、照明等许多方面。
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强度高而密度小,经常用于游乐车、水上游艇、餐桌椅等产品的生产。
而氮化硅陶瓷是一种超硬物质,本身具有润滑性且耐磨损,耐高温且不易传热,不仅可以降低柴油机质量、节省燃料,而且能提高热效率,可用于制造发动机部件的受热面。
答案 B4.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陶瓷工业等领域。
在一定条件下,氮化铝可通过如下反应合成:Al2O3+N2+3C===2AlN+3C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氮化铝的合成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2 mol AlN,N2得到3 mol电子C.氮化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D.氮化铝属于复合材料解析通过给出的反应分析可知,反应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为-3价,Al和O的价态没变,C元素由0价升高为+2价,所以氮气是氧化剂,碳为还原剂,选项A错;生成2 mol AlN时,氮气应得到6 mol电子,选项B错;根据氮化铝的性质可知,它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不是复合材料,选项D错。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1.与CH 2===CH 2―→CH 2Br —CH 2Br 的变化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A .CH 3CHO —C 2H 5OHB .C 2H 5Cl ―→CH 2===CH 2D .CH 3COOH ―→CH 3COOC 2H 5【解析】 CH 2===CH 2―→CH 2Br —CH 2Br 的变化属于加成反应。
其中,A 项属于加成反应;B 项属于消去反应;C 、D 均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 A2.(2011·新课标高考)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①CH 3CH===CH 2+Br 2――→CCl 4CH 3CHBrCH 2Br②CH 3CH 2OH ――→浓硫酸△CH 2===CH 2↑+H 2O③CH 3COOH +CH 3CH 2OH ――→浓硫酸△CH 3COOCH 2CH 3+H 2O④C 6H 6+HNO 3――→浓硫酸△C 6H 5NO 2+H 2O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解析】反应①属于烯烃与溴单质的加成反应;反应②属于用乙醇制备乙烯的消去反应;反应③属于酯化反应,而酯化反应也是一种取代反应;反应④属于苯的硝化反应,硝化反应也是一种取代反应,故选项B正确。
【答案】 B3.下列反应不属于消去反应的是()浓硫酸CH2===CH2↑+H2OA.CH3CH2OH――→170 ℃乙醇B.CH3CHBrCH3+NaOH――→CH3CH===CH2↑+NaBr+H2O△浓硫酸CH3—O—CH3↑+H2OD.2CH3OH――→△【解析】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结构可以看出A、B、C都生成了含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是消去反应,而D则是取代反应。
【答案】 D4.有机化合物Ⅰ转化为Ⅱ的反应类型是()A.氧化反应B.加成反应C.取代反应D.还原反应【解析】不饱和烃与氢气的加成既属于加成反应又属于还原反应。
【答案】BD5.某有机化合物,当它具有下列的一种官能团时,可能会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及消去反应的是()【解析】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为—COOH和—OH,故排除B、D两项;—COOH不发生消去反应,—OH可发生消去反应;—OH可氧化成醛或酮。
钢铁材料(三)课后习题、
一、填空题
1、碳的平均质量分数的铁碳合金称为铸铁。
2、碳在铸铁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和。
3、HT150表示。
4、KTH330-08表示。
5、QT400-15表示。
二、选择题
1、ZG270-500钢表示抗拉强度的铸造碳钢。
A、不小于500MPa
B、不大于500MPa
C、不小于270MPa
D、不大于270MPa
2、下列钢中()是铸造用钢。
A、40Gr
B、GGr15
C、ZG40Gr
D、20CrMnTi
3、下列铸铁中()力学性能最好。
A、灰铸铁
B、可锻铸铁
C、球墨铸铁
D、蠕墨铸铁
4、()可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前后轮壳及减速器壳等零件。
A、灰铸铁
B、可锻铸铁
C、球墨铸铁
D、蠕墨铸铁
5、()常用来提到钢制造某些形状复杂的重要零件,如动力机械曲轴、连杆等。
A、灰铸铁
B、可锻铸铁
C、球墨铸铁
D、蠕墨铸铁。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作业5 烷烃和烯烃[练基础]1.下列各组内的物质中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CH==CH2和B.CH3CH2CH2CH3和C.CH3Cl和CH3CH2BrD.CH3OH和CH3CH2OH2.下列各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C2H4+3O2错误!2CO2+2H2OB.H2+Cl2错误!2HClC .D.CH3—CH3+2Cl2错误!CH2Cl—CH2Cl+2HCl3.正己烷是一种有毒的有机溶剂。
某同学欲按沸点高低将正己烷插入表中(已知表中5种物质已按沸点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则正己烷最可能插入的位置是( )①②③④⑤甲烷乙烯戊烷2.甲基戊烷甲苯C.④⑤之间 D.⑤之后4.下列关于烯烃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烯烃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是因为烯烃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B.烯烃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烯烃能被KMnO4氧化C.在一定条件下,烯烃能与H2、H2O、HX(卤代氢)发生加成反应D.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能够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5.下列各组有机物中,能形成顺反异构体的是( )A.1,2。
二氯丙烯 B.2氯丙烯C.1,1.二氯丙烯 D.1丁烯6.经研究发现白蚁信息素有: (2,4。
二甲基。
1庚烯),(3,7。
二甲基。
1. 辛烯),家蚕的性信息素为:CH3(CH2)8CH===CH—CH===CH(CH2)8CH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2,4二甲基1庚烯的分子式为C9H18B.以上三种信息素均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2,4。
二甲基 1.庚烯与3,7。
二甲基.1。
辛烯互为同系物D.1 mol家蚕的性信息素与1 mol Br2加成,产物只有一种7.一种气态烷烃和一种气态烯烃的混合物的质量为9 g,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11。
25倍,当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溴水时,溴水增重4。
作业3-1(钢结构材料)1、钢材的设计强度是根据确定的。
A 比例极限;B 弹性极限;C 屈服点;D 抗拉强度2、四种厚度不等的Q345钢板中,其中的设计强度最低。
A 16mm;B 20mm;C 25mm;D 40mm3、下列因素中,其中与钢材脆性破坏无直接关系。
A 屈服点的高低;B 含碳量;C 负温度环境;D 应力集中4、钢材的疲劳破坏属于破坏。
A 弹性;B 塑性;C 脆性;D 低周高应变5、对钢材疲劳强度影响不显著的是。
A 应力比;B 应力幅;C 钢种;D 应力循环次数作业3-2(钢筋混凝土材料)6、与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相比,C50及以上的混凝土具有如下哪个特点?A 强度提高,破坏时混凝土表现出明显的脆性B 强度提高,混凝土塑性性能有所改善C强度提高,混凝土塑性性能显著改善D 抗压强度提高,抗拉强度不提高7 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钢筋选用,下列何项正确?A 普通钢筋宜选用热轧钢筋B 冷拉钢筋是用作预应力钢筋的C 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D 预应力钢筋宜采用预应力钢绞线8、钢筋按力学性能可分为软刚和硬钢两类。
对于硬钢,在拉伸试验中无明显流幅,通常取相应于残余应变为何项时的应力作为其屈服强度(称为条件屈服强度)?A 0.1%B 0.2%C 0.3%D 1.0%9、HRB400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应为何值?A 400N/mm2B 360N/mm2C 540N/mm2D 36N/mm210、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三b类环境中的结构混凝土应符合的下列规定何项正确?A 最大水胶比0.55B 最小水泥用量300kg/m3C 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C30D 最大氯离子含量0.1%,最大碱含量3.0 kg/m3。
2021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烃和卤代烃单元评估课后作业新人教版选修52021-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烃和卤代烃单元评估课后作业新人教版选修5第二章单元评价作业时限:90分钟作业满分:100分题号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多项选择题(每个子题得2分,每个子题只有一个选项与问题的含义一致)1。
以下关于碳氢化合物性质的正确陈述之一是()a.乙烯可以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因此可以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b、溴乙烷可通过添加乙烯和溴化氢,或通过乙烷和溴之间的取代反应获得。
C.区分甲苯和苯,可使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或溴水d.鉴别己烯中是否混有少量甲苯,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可以加足量溴水,然后再加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2.在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a.2-甲基-2-氯丁烷发生消去反应时只能得到一种烯烃b.ddt是优良的杀虫剂,使用时对健康和环境不会造成危害c.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甲苯、乙醇和四氯化碳d.氟利昂(cf2cl2)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应禁止用作制冷剂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C4H8只有三种异构体d.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它是一种清洁燃料一4.桶烯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有关它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桶形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b.桶烯与苯乙烯()互为同分异构体c、在一氯丙烷替代乙烯的情况下,只有两种一氯丙烷替代产物。
D.木桶烯可以褪色溴水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5.在下列反应中,取代反应为()ccl4①ch3ch==ch2+br2dd→ch3chbrch2br醇②ch3ch2br+naohdd→ch2==ch2↑+nabr+h2o△浓硫酸③c6h6+hno3dd→c6h5no2+h2o△浓h2so4④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课时作业13 卤代烃时刻:60分钟分值:100分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5分)1.以下化合物中,既能发生水解反映,又能发生消去反映,且消去反映生成的烯烃不存在同分异构体的是( )解析:此题要紧考查卤代烃发生消去反映和水解反映的条件及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题给四种物质都可发生水解反映。
可是消去反映必需具有与卤素原子相连碳原子的邻位碳上有氢原子才可发生,分析四种物质:A中只有一个碳原子,C中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因此A、C均不能发生消去反映;B、D既能够发生水解反映,又能够发生消去反映,其中B消去后只能生成一种烯烃,而D消去能够取得两种烯烃。
答案:B2.以下进程最终能取得白色沉淀的是( )A.C2H5Cl中加入AgNO3溶液B.NH4Cl中加入AgNO3溶液C.CCl4中加入AgNO3溶液D.CH3Cl与过量的NaOH溶液共热后,直接加入AgNO3溶液解析:卤代烃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氯离子,因此不能与AgNO3溶液反映产生白色沉淀,排除A、C;CH3Cl 与过量的NaOH溶液共热后,应加入HNO3酸化,若是不加稀HNO3,直接加入AgNO3溶液,取得的是氢氧化银,最后会转化为氧化银,不是白色沉淀,因此D也不对。
B能够发生复分解反映取得AgCl白色沉淀。
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3.以下有机反映中不可能取得两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产物的是( )A.CH3CH===CH2与HCl加成B.CH3CH2CH2Cl在碱性溶液中水解C.与H2按物质的量之比1:1反映D.CH3CHCH2CH3Br与NaOH醇溶液共热解析:CH3CH2CH2Cl的水解产物只有一种:CH3CH2CH2—OH(1-丙醇)。
答案:B4.为探讨一溴环己烷()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发生的是水解反映仍是消去反映,甲、乙、丙三位同窗别离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甲:向反映混合液中滴入稀硝酸中和NaOH,然后再滴入AgNO3溶液,假设有浅黄色沉淀生成那么可证明发生了消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