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13 MB
- 文档页数:164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全册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整式的乘除: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
2.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3. 分式及其运算:分式的概念、分式的性质、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加减法。
4. 数据统计与处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频数与频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及其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运算能力。
2. 学会使用数据统计与处理的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重点:数据统计与处理的方法、乘法公式、提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等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小蓝有2个苹果,计算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 新课讲解:(1)整式的乘除:讲解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
(2)因式分解:讲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3)分式及其运算:讲解分式的概念、性质、乘除法、加减法。
(4)数据统计与处理: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频数与频率。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给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及其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数据统计与处理的方法。
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3x^2 4x,5a^3 2a^2,(x+2)(x+3)。
(2)因式分解:x^2 4,a^2 4a + 4。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整册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与内容1. 第一章:平面图形1.1 平面图形的认识1.2 线段的性质1.3 角的概念1.4 相交线与平行线2. 第二章:几何变换2.1 轴对称变换2.2 平移变换2.3 旋转变换3. 第三章:三角形3.1 三角形的性质3.2 三角形的分类3.3 三角形的内角和3.4 三角形的外角4. 第四章:解一元一次方程4.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4.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4.3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5. 第五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5.1 不等式的概念5.2 不等式的性质5.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5.4 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理解线段、角的概念,以及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几何变换的原理,包括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3. 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内角和外角的概念,以及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4. 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步骤,以及解方程的方法。
5. 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以及解不等式组的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几何变换的原理和应用。
2.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和计算。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4.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重点:1. 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2. 几何变换的类型和解题方法。
3. 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5.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剪刀、彩笔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几何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兴趣。
二、教材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逐章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几何变换的原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整册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的运算1.1 有理数的乘方1.2 科学记数法1.3 括号展开与简便运算2.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2.1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综合应用3. 第三章:三角形3.1 三角形的边与角3.2 三角形的全等3.3 三角形的相似4. 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4.1 正比例函数4.2 反比例函数4.3 一次函数5.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2 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的运算、函数、三角形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运用科学记数法、括号展开、简便运算等运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及其应用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判定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2. 教学重点:数的运算规律与方法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三角板、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本章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42^5 × 5^3(2x3y)^2在三角形ABC中,AB=5cm,BC=8cm,AC=10cm。
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数据:2,4,6,8,10,12,14,16,18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 答案:(1)数的运算:(3)^4 = 812^5 × 5^3 = 4000(2x3y)^2 = 4x^2 12xy + 9y^2(2)平行线与相交线:题目中的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面积为20cm^2。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七年级资源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复习1)教学目的:1.知识及技能:(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及方法:(1)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了解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生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课型:复习课教学方法:转化归纳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图:二、重要知识及方法规律总结: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方程的基本变形。
3.移项法则。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5.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三、典型例题。
1.当a为何值时,x -1=0是一元一次方程?2.已知2是关于x的方程 x -2a=0的一个解,则2a-1的值是_______。
3.5(x+2)=2a+3及的解相同,那么a的值是_______4.已知=0,则=________5.已知 =5 ,且ax-2a=6,求a的值。
6.解方程7.解方程8.实践及探索P14―――15问题四、课堂练习:教材19面 A 1.(2)(4)(6)2―――7五、课堂小结: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解方程步骤,解方程的方法、步骤可以灵活多样,但基本思路都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求出解后,要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相等关系”,在寻找相等关系时可以借助图表等,在得到方程的解后,要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