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客户侧设备模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C M-I M SS B C设备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 C M-I M SE q u i p m e n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S B C版本号:1.1.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3.1. 缩略语 (2)4. 概述 (2)5. 设备功能 (4)5.1. 全代理SBC功能要求 (4)5.1.1. 注册管理 (4)5.1.2. 信息添加 (4)5.1.3. 互连功能 (4)5.1.4. 媒体资源管理功能 (6)5.1.5. QoS控制功能 (7)5.1.6. 编解码转换功能(可选) (7)5.1.7. 计费功能(可选) (8)5.1.8. 安全功能 (8)5.1.9. 司法功能 (9)5.1.10. IP版本互通功能(可选) (10)5.1.11. BGW功能 (10)5.2. 分离式SBC功能要求 (10)5.2.1. 信令控制部分功能要求 (10)5.2.2. BGW功能要求 (16)6. 容量、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18)6.1. 容量及性能指标 (18)6.2. 可靠性指标 (19)7. 接口要求 (19)7.1. 物理接口 (19)7.1.1. 10/100MBase-T接口 (20)7.1.2. 1000M Base-Lx/Sx接口 (20)7.1.3. 1000M BaseT接口要求 (20)7.1.4. 10G以太网接口 (20)8. 逻辑功能接口 (21)8.1. Gm接口 (21)8.2. Ia接口 (21)8.3. Mw接口 (21)8.4. Mb接口 (21)8.5. 计费接口 (22)9. 硬件要求 (22)9.1. 硬件系统基本要求 (22)9.2. 对处理机的要求 (22)9.3. 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要求 (23)10. 软件要求 (23)10.1. 基本要求 (23)10.2. 软件功能要求 (24)10.3. 软件维护管理功能要求 (24)11. 可靠性要求 (25)11.1. 硬件可靠性要求 (25)11.2. 软件件可靠性要求 (26)11.3. 设备可靠性要求 (26)11.4. 网络可靠性要求 (26)12. 时间同步要求 (27)13. 网管要求 (27)13.1. 网管接口 (27)14. 环境要求 (38)14.1. 环境温、湿度要求 (38)14.2. 机房地面要求 (39)14.3. 防尘要求 (39)14.4. 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40)14.5. 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40)14.6. 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40)14.7. 运输和仓储要求 (40)14.8. 噪声要求 (40)15. 电源及接地要求 (40)15.1. 电源要求 (41)15.1.1. 直流电源要求 (41)15.1.2. 交流电压要求(可选) (42)15.2. 接地要求 (42)15.2.1. 接地方式 (42)15.2.2. 接地要求 (42)15.2.3. 接地线截面积 (42)15.2.4. 接地电阻值 (43)15.2.5. 电源的冗余度 (43)15.3. 过流过压保护 (43)15.3.1. 安全要求 (43)15.3.2. 雷电冲击线路设备 (43)15.3.3. 通信线路与高压线过近而产生感应电压 (44)15.3.4. 与电力线接触引起的过电压 (44)15.3.5. 过压自动恢复和过压告警 (44)15.3.6. 防电涌破坏 (44)15.3.7. 绝缘电阻 (44)16. 编制历史 (44)前言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其他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IMS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一种面向IP网络的多媒体子系统,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和应用,如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实时消息等。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IMS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和变化。
本报告旨在对IMS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概况、发展趋势、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预测。
IMS市场正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全面的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所示: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报告的整体结构安排。
首先介绍了引言部分的内容和目的,然后详细描述了正文部分的三个主要内容模块:IMS市场概况、IMS市场发展趋势和IMS市场竞争格局。
最后,简要介绍了结论部分的内容,包括IMS市场前景展望、IMS市场发展建议和总结。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将有助于读者对本报告的整体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报告旨在对IMS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以全面了解IMS市场的概况、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通过对现有数据和趋势进行分析,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对IMS市场前景的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和分析,能够为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IMS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增长。
1.4 总结在本报告中,我们对IMS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我们从IMS 市场的概况、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了IMS市场的全貌。
通过对IMS市场的研究,我们发现IMS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同时,我们也深入分析了IMS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现市场竞争激烈,各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以便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基于对IMS市场的深入研究,我们对未来的市场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在市场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并为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浅论IMS的主要接入场景及其特点作者:陆晶俊何迪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3年第06期【摘要】目前的电信运营市场主要是分为个人(家庭)用户以及集团客户这两大类。
对这两类客户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移动现有网络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IMS接入场景的研究与部署。
【关键词】 IMS 通信网络品牌效应随着我国通信网络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提供多样化、层次化、综合化的业务已经成为网络运营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品牌效应、增长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是随着电信企业的重组和3G牌照的发放,中国的电信市场全业务竞争愈加激烈,中国移动面临着全新的市场形势。
如何利用中国移动目前已有的优势,将业务运营从移动通信扩展到宽带互联网、固定接入等领域成为中国移动密切关注的课题。
IMS实现了业务、控制、承载的分离,提供了接入无关的核心控制,其不仅可以实现最初的VoIP业务,更重要的是IMS将更有效地对网络资源、用户资源及应用资源进行管理,提高网络的智能,使用户可以跨越各种网络并使用多种终端,感受融合的通信体验,被业界认为是未来核心网的目标架构[1]。
目前的电信运营市场主要是分为个人(家庭)用户以及集团客户这两大类。
家庭客户市场以用户“MOU高、ARPU值高、离网率低”的“两高一低”的特点,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电信业务收入中最为稳定的板块。
集团客户是指区别于普通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的团体用户,其特点是“大”,所以也称为大客户,其行为变化对于其他客户有相当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而且其对于运营商的利润贡献也是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的80%收入来自只占总用户数20%的集团客户,所以集团客户永远是电信运营商竞争的目标群体。
下面将主要对这两类客户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移动现有网络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IMS接入场景的研究与部署。
1 IMS小区接入方案随着电信市场进入全业务竞争时代,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将家庭客户市场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争夺维系个人高价值客户的切入点,对家庭市场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试图抢得最大的家庭客户市场服务份额。
IMS接入设备接入方案行业应用介绍行业应用方面,IMS接入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不同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行业应用。
1. 电信运营商:IMS接入设备是电信运营商实现VoLTE(Voice over LTE)服务的核心设备。
VoLTE是使用IP网络传输语音通信的技术,相比传统的2G/3G通信网络,具有更高的语音质量和更低的延迟。
IMS接入设备提供了通信和媒体处理功能,实现了VoLTE服务的接入和鉴权,同时也支持其他多媒体通信服务如视频通话、实时消息等。
2.企业通信:IMS接入设备可以集成到企业通信系统中,为企业用户提供统一通信服务。
企业通信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如语音通话、视频会议、实时消息等,可以通过IMS接入设备进行实现。
IMS接入设备还可以和其他企业应用集成,如CRM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实现更高效的企业通信和协同办公。
3.公共安全通信:IMS接入设备可以和公共安全通信系统中的应急通信设备配合使用,提供高质量的语音和视频通信服务。
在紧急情况下,IMS接入设备可以实现多个通信终端的多媒体通信,如警察、消防员、救护人员之间的语音通话、视频传输等,实现实时的指挥和协调。
4.社交通信应用:IMS接入设备也可以作为社交通信应用中的通信服务提供者。
社交通信应用如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需要具有稳定的语音和视频通信能力。
IMS接入设备可以提供这些通信服务,并支持多媒体内容的传输和共享,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社交体验。
5.物联网(IoT)通信:IMS接入设备还可以支持物联网通信,为物联网设备提供通信能力。
物联网通信需要支持大规模设备接入、低功耗通信等特点,IMS接入设备可以提供这些功能,并且通过IMS的标准化接口,可以与其他物联网平台和应用进行集成,实现跨平台的物联网通信。
在以上行业应用中,IMS接入设备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提供了可靠和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服务。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变化,IMS接入设备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IMS安全架构IMS的安全架构2022-3-25一、概述用户终端设备,支持各类移动或固定的终端设备,包括具备IMS安全能力的或支持早期不具备该能力的用户终端设备信令层安全系统,支持各IMS通信实体间SIP信令和C某接口的安全用户层安全系统,提供用户终端设备与各应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安全媒体层安全系统,即在IMS用户平面为不同用途和不同用户群提供媒体安全安全系统提供的安全服务主要包括如下:鉴权(实体认证):保证通信实体身份的正确性完整性:数据以明码形式交换,但可以验证数据及其特性是否被改变过防重放:防止以重放数据的方式的非法入侵,它是完整性保护的一个特例机密性:数据以暗码形式交换,防止内容的泄露,这是一个可选的功能接入控制:防止未经容许使用网络资源二、信令平面的安全IMS是在分组网上的一个叠加系统,它对下面的分组网的依赖性很低,因此在IMS各网元间要求建立一套独立的实体认证和安全通信的约定,称为安全关联(SA)。
3GPP2的IMS信令安全结构建立了七个SA(3GPP为SA1-SA5),如图所示:SA1提供相互鉴权,用户设备和HSS中各存一个相同的永久性密钥,通过HSS与S-CSCF配合执行用户与网络的双向认证。
SA3提供网络域内C某接口的安全。
SA4提供不同网络SIP节点之间的安全,只有当P-SCSF在拜访网络(VN)时使用本安全关联,如果P-CSCF在归属网络(HN)时使用SA5。
SA5提供网络内部SIP节点之间的安全。
SA6提供HSS与外部IP网络SIPAS间的安全,与归属网络SIPAS之间采用SA3。
SA7提供SIP节点与外部IP网络SIPAS间的安全,与归属网络SIPAS之间采用SA5。
这些SA按接口划分可以分成用户和网络间的SA和网络实体之间的SA。
前者将放在下节“接入安全”中介绍。
后者按网络安全域(NDS)的概念来管理。
一个运营商的所有网络实体组成一个NDS。
在一个NDS内网络实体间SA用接口Zb来表示,NDS之间网络实体间SA用Za接口表示,如图所示:网络安全域之间要通过安全网关(SEG)进行通信。
IMS技术与应用解析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一种面向多媒体业务的网络架构,为各种IP多媒体应用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服务平台。
IMS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多媒体业务与IP网络进行融合,实现在IP网络上面向多媒体业务的灵活组网和资源管理。
IMS技术的核心组件包括:P-CSCF(Proxy-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I-CSCF (Interrogating-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S-CSCF(Serving-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和MGCF(Media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等。
P-CSCF负责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的处理,I-CSCF负责寻址和路由功能,S-CSCF是核心控制功能,负责多媒体业务的控制策略;HSS存储用户信息和服务策略等重要数据;MGCF则是连接IMS和传统电话网络(如PSTN)的网关。
IMS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实时消息、网络会议、语音信箱、多媒体消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电话等多媒体业务领域。
通过IMS技术,用户可以在各种终端设备上进行无缝的通信和互动。
IMS技术的应用优势包括:灵活性和扩展性强,可以方便地添加新的业务和服务;支持多种终端设备,实现了设备与网络的解耦;提供了优质的多媒体体验,支持高清语音和视频通话;支持多种接入网络,如2G、3G、LTE和Wi-Fi等;能够实现与传统电话网络的互联互通。
总之,IMS技术是一种面向多媒体业务的网络架构,通过将多媒体业务与IP网络进行融合,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服务平台,广泛应用于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实时消息、网络会议等多媒体业务领域,具有灵活性、扩展性强、多终端支持和优质体验等优势。
ims 研究报告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是建立在IP网络上的多媒体服务架构。
它能够将不同的多媒体业务,如语音、视频和数据等,通过同一的IP网络传输,提供统一的服务,实现了多媒体业务的融合和互联。
IMS作为一种基于IP的架构,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一个灵活、可扩展和开放的平台,支持各种新兴的多媒体应用。
IMS的引入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服务,对整个电信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IMS架构将传统的电信服务与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连接方式。
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访问各种多媒体服务,并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缝切换。
这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体验。
其次,IMS架构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传统的电信网络通常采用专用的硬件设备,部署和维护成本较高,并且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
而IMS采用了软件定义的网络技术,通过虚拟化和云计算的手段,将不同的网络功能实现在通用的硬件设备上,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
同时,IMS的架构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快速扩展和部署,实现了更高效的网络资源利用和服务提供。
此外,IMS架构还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收入。
IMS作为一种开放的多媒体服务架构,可以与不同的应用开放接口进行集成,实现与第三方应用的互联互通。
这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和业务合作的机会,通过与不同的内容提供商和应用开发者合作,推出各种创新的多媒体服务,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收入。
总的来说,IMS作为一种全新的多媒体服务架构,对电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将不同的多媒体业务进行融合和互联,实现了业务的统一和个性化,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用户体验。
同时,IMS架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更大的商机和收入,促进了电信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IMS架构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电信行业向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图1 宽带接入/VOBB解决方案示意图
企业用户接入
可通过IBCF的接入场景和通过P-CSCF的接入
可通过SIP GW+IBCF的接入场景、通过SIP 的接入场景和通过MGCF+MGW的接入场景。
网改时的接入
当前综合运营商面临固网话音用户逐年减少、老旧交、电信业全业务战略转型的行业压力等挑战。
网改解决方案的主要有如下:通过AGCF接入POTS、MGCF接入PBX用户、通过SBC接入IMS域宽带用户、现网CS移动用户通过锚定方式接入
4 IMS场景接入方案分析
具体IMS业务的接入层面,归纳整理出以下几大类当前主流常用的场景接入方案,如表1所示。
4.1 家庭用户
家庭客户主要具有“语音+数据”业务需求,对于
接入网覆盖范围内的用户,可在ONU下挂
户接入。
另外,若ONU内置IAD,也可将话机直接连接至ONU的POTS口,此方式可在业务发展前期小区中仅有个别。
IMS客户侧设备模型分析
作者:张希赵秋爽于雅静
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13期
摘要::目前中国移动IMS网络业已成熟,为增加客户数量及收入,中国移动目前大力发展IMS业务。
为响应集团要求,河北移动目前正努力发展IMS客户。
本论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建立IMS客户侧模型,而模型的建立能够指导方案及施工,节省单用户造价。
关键词::IMS;IP;PBX;AG;IAD
1 IMS客户侧设备分析背景及目的
1)IMS客户侧设备分析背景。
目前中国移动IMS网络业已成熟,为增加客户数量及收入,中国移动大力发展IMS业务。
为响应集团要求,河北移动目前正努力发展IMS客户。
在中国移动集中采购价格中,单用户造价并不包含配套设备及管路走线等。
实际施工中,单用户造价提高。
2)IMS客户侧设备分析目的。
本论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建立IMS客户侧模型,而模型的建立能够指导方案及施工,节省单用户造价。
2 IMS客户侧设备模型分析
IMS客户侧接入模型分为小规模集中新建(E1接入、IP PBX+IAD方式)、大规模新建(E1接入、IP PBX+AG+IAD)、Centrex分流(大规模保号、E1接入)等场景模式。
1)小规模集中新建(E1接入、IP PBX+IAD方式)。
适合发展同一楼宇或附近小企业客户。
在楼宇机房部署一套IP PBX,上行通过E1连接GMSC或MGCF;下行接IAD,IAD部署到企业机房(小型企业无机房,可以部署到配线架旁),多家企业共享专线资源。
在IP PBX上通过虚拟IP PBX,为各企业提供总机、短号,企业之间通过长号互拨。
对于部分需要保号的企业,在企业侧新增O口IAD,提供保号业务。
如果楼宇各企业电话通过楼宇集中布线(即配线架集中在楼宇业主机房,用户线直接拉到企业办公区),可以直接通过IP PBX出用户线,连接各企业原配线架。
以224线用户方案为例估算出每线投资价格,如下表所示:
2)大规模新建(E1接入、IP PBX+AG+IAD)。
用户规模超过500线,或用户计划有较大扩容可以考虑用PBX方案;E1上行可接入到GMSC或IP前置机,也可以接入到IMS的MGCF或SIP GW上;企业侧部署IP PBX/TDM PBX,均支持模拟用户直接接入(典型容量一般支持128768);对于部署在不同楼层或附近楼宇的相对密集的部门,可以通过IAD或AG在企业内部局域网进行接入(仅适合部署IP PBX场景)。
以1536线用户为例估算出每线投资价格,如下表所示:
3)Centrex分流(大规模保号、E1接入)。
企业原来通过Centrex接入,机房内无设备,他网用户电缆连接配线架。
用户进行转网,需要保留原电话号码(部分或全部),系统需保号电话号码数大于32。
在企业机房部署IP PBX,上行通过E1接入GMSC或MGCF或SIP GW。
根据需要保号数量配置相应的O口IAD,该类IAD提供FXO接口,连接他网用户线,一般容量从1、8、16、32,根据实际组合配置。
IAD通过SIP协议注册到IP PBX上。
其他内部电话及新增电话都接到新配线架上。
通过O口IAD不仅支持本地保号,也适用对同区域企业其他分支进行总部集中保号。
对于配线架产权是他网,可以采用小容量O口IAD进行桌面分流保号。
以1536线用户为例估算出每线投资价格,如下表所示:
3 总结
IMS业务作为ICT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IMS客户侧客户模型分析转变成一个样本来指导工程的实施。
本论文从河北移动IMS业务现状出发,研究IMS客户侧模型发展的网络规划及成本核算,为河北移动IMS的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中国移动AG、IP PBX、SIP GW、IAD OMC功能规范(版本号:
0.1.1).20110527.
[2]中国移动.中国移动CMIMS AG测试规范V1 0 0.20110412.
[3]华为公司.河北移动IMS下的专线拓展模型建议.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