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精练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7.65 KB
- 文档页数:5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现代文阅读之小说情节情节梳理的3种思考方式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
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因此梳理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的前提下,要注意灵活运用以下三种方式:方式一:根据结构来梳理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如《社戏》:戏前波折 (开端);看社戏夏夜行船(发展);船头看戏(发展);月夜归航(高潮、结局)。
方式二:根据场面来梳理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如选自《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方式三: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
比如:根据事件线索来梳理,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高考小说《赶鸟的孩子》线索是“赶鸟”,所有的情节(父亲做稻草人吓鸟,被鸟识破→“我”用竹丫赶鸟,和鸟成了敌人→“我”和哥哥准备药鸟,母亲责问→母亲用荆棘防鸟,鸟不那么放肆了)都与“赶鸟”这一事件有关。
一、文本阅读,回答问题回家过年刘洪文①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便有了年味儿。
②在厨房蒸馒头的母亲,揭开锅盖高兴地说到:“馒头笑了。
”我没看出来,就问她怎么笑的。
母亲说:“就是馒头开口了,过年了,讨个吉利,所以要说笑了才行。
”③我前窜后跳的,看什么都好玩。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分析小说环境描写(含解析)一、(xx·洛阳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碧野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
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
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
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
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
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
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对点精练一分析情节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晕厥羊铁凝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
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
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
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
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
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
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
门口是个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要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
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
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现代文阅读之小说的情节梳理吃透考点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主要是情节概括梳理题。
梳理概括情节题一、常见题型“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二、思考角度:分点概括情节式情节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或一个情节内部的细节)答题模式:按故事发展,分点归纳概述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例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三、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对点训练一、阅读《呼兰河传(节选》,回答下面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①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②祖父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了备考高考语文,阅读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复习环节,而分析小说情节则是其中的重点。
掌握了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还能够提高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
一、情节的含义与重要性情节是小说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精神活动与事件的总和。
小说情节是对毕生经历和成果的高度浓缩,它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深刻思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因此,分析小说情节是读懂和领悟小说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1.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在分析小说情节前,要首先了解整个小说的结构,包括小说的主题、情节线、名字、人物等。
了解整个小说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情节,理解小说的故事脉络。
2.把握小说的关键事件小说中的事件可以分为主线和次线,而主线的发展就是小说的情节发展。
因此,要把握小说中的关键事件,理解事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事件背后反映的作者思想。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情节的铺陈往往是由人物行为所推动的。
因此,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进而分析情节的发展。
4.体会小说的情感倾向情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分析小说情节时,要体会小说的情感倾向,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情感要素,从中分析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三、情节分析练习题及答案1.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极其坎坷,同时,故事情节也充满着阴暗的色彩。
请问,这个小说的情节由哪些元素构成?答案:这个小说的情节由祥子的悲惨命运、社会不公、人性的扭曲、毒瘤般的环境等元素构成。
2.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相识之初,他们对彼此都有很大的偏见,而经过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们的关系得到了转变。
请问,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有哪些变化?答案: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伊丽莎白变得更加成熟,思想更加开放,胆识更加豁达,而达西则表现出更多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逐渐摆脱了高傲自大的心态。
提分攻略2 “2步走”,解答情节类题目题型一__情节概括类[技法回顾][典例剖析][例1] (2018·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9 小说情节结构分析题(用时:45分钟满分: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转角照相馆[香港]东瑞晨风刮着,落叶在地面上滚动着,发出沙沙沙的声响。
这一区都是五十年以上的唐楼。
前面一条大马路,行人稀少,大半天不见一个人影。
大约在中段,有一条横街,密集并排着一列都是五六层高的唐楼。
唐楼窗外,架满横七竖八的晾衣长竹竿。
横街偶然有一两只流浪狗走过,对空乱吠几声,之后,就静得犹如死寂的墓地。
照相馆就在大马路和横街交界处的转弯。
木门很残破,除了馆主上班,每天发出悉悉索索锁匙钻锁孔,然后“咿呀”的一声的开门声,到了一天将尽再次重复之外,不再有任何其他声音了。
最令人魂销的是傍晚时分,太阳的余晖照在照相馆外面的橱窗,反射出残黄的余晖,与橱窗内泛黄的、四角卷起的旧照片相得益彰,构成一种天然的怀旧色彩,也慢慢地退出人们的视野了。
照相馆的丘老板今年已六十岁。
老伴在十几年前离世时,他失去了一个好帮手,加上生意清淡,本来就要把照相馆结束掉,但他舍不得。
尽管已几乎没有什么生意,他还是准时每天早上九点就到照相馆上班。
储蓄的老本快要吃光了,一年前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唐楼上的居屋卖掉了。
过几天就是交楼的日子。
他就要搬到照相馆来住了。
新儿不久就要三十岁了,在厨艺学院学做厨师,还没毕业,打算毕业后结婚。
丘老板想,这家照相馆留传给儿子不现实也不合适,何况十几年前儿子就已多次激烈地劝老爸将它结束,他就是不肯。
儿子的话如今还在耳际响着:爸,照相技术大革命,数码机越出越新。
如今人人玩自拍,连做证件的相片、全家福的照片都是自己拍了……谁还上我们照相馆照相!……在事实面前,他无法和儿子辩论,是的,早就该结束了。
只是四十年来的感情,这儿的每一件过时的工具,包括那些老爷摄影器材,什么蒙头摄影机啦,打光伞啦,老爷椅子啦……都像有生命似的,令他不忍遗弃。
记得六十年代末期,他从父亲手中接棒时,父亲就跟他说起转角照相馆的“威水史”[注]——照相馆拍得最多的是全家福。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一、(2015·洛阳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募捐碧野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
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
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
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
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
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
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藏獒周国华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
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
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
成败在此一举!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十年磨一剑……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
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
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
你懵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
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竟然是头狼!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
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
你惨叫着丢下刀。
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
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
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
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
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
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
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它的攻击。
今天也活该那头狼倒霉,居然不结伴出来,没伤着人不说,还招来了强悍的对手。
你捡起弩机,向毡房走去,没走几步,又折回身。
尽管它们出人意料地交起手来,但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
你小心翼翼地靠近“战场”。
你听说过一条藏獒能抵三头狼的传言,但眼前的情景让你大惊失色。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探究小说文本意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炕笤帚刘心武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
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
”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
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
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
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
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
我绑完了回家去吃。
”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一、(2015·河南三市二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圣母的杂耍艺人[法]法朗士一个穷苦的艺人,名叫巴贝,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街头表演杂耍。
遇到赶集的时候,他就在公共广场上铺一条非常破旧的毯子,用他从一个年迈的江湖艺人那里学来的本事开始表演。
然而,就像大多数卖艺为生的人一样,巴贝的生活处境十分窘迫。
他老老实实地活着,他是一个好人,敬畏天主,虔诚地信奉圣母。
当他走进一座教堂时,他总要跪在圣母像前,向她祈祷:“圣母,请您关照我的一生,当我死后,让我享受到天堂里的快乐。
”一个下雨天的晚上,他夹着用旧毯子包起来的铜球和刀子,想找一个可以让他睡觉的谷仓。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修士,便很有礼貌地向修士致意。
“朋友,”修士问道,“为什么你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你是马戏团里的小丑吗?”“不是的,神父,”巴贝回答道,“我的名字叫巴贝,以卖艺为生。
假如靠卖艺能吃饱肚子的话,那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了。
”“巴贝朋友,”修士又说,“我不同意你说的话,没有什么职业比得上做修士,修士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巴贝回答道:“神父,我承认我说错话了。
我做的事完全不能与您的相比。
在鼻尖上顶着一根棍子,既要让棍子上的硬币不掉下来,还要同时跳舞,这很有价值,但它仍然无法与您做的事相比。
神父,我很希望像您一样,天天唱日经课,尤其是歌颂圣洁的圣母,我对她特别崇敬。
我愿意心甘情愿地放弃我的绝技,来过修士神圣的生活。
”修士被巴贝的淳朴感动了,于是对巴贝说:“巴贝朋友,跟我一起走吧,我带你去一家修道院,我是那个修道院的院长。
”就这样,巴贝变成了修士。
在那座修道院里,修士们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对圣母的崇敬,每个人都使出全部的才能和本领来奉献给她。
院长写了厚厚一本书来赞美圣母。
亚历山大修士为圣母画了一些最最精美的画像,可以看到圣母坐在宝座上,4只狮子守护在宝座脚下,7只鸽子在她头顶飞舞。
马尔波修士为圣母一刻不停地雕琢石像。
他的胡子、眉毛和头发都被石灰粉染成了白色,两只眼睛也一直肿着,但他还是不停地为圣母雕着最美的塑像。
这个修道院里还有很多诗人,他们用最美的诗句赞美圣母。
看到别人为圣母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巴贝为自己的无能感到难过。
“唉,”他叹着气说,“我不能像别人那样颂扬圣母,这真是不幸,尽管我心中也充满了对她的爱。
唉!我是个没有才能的大老粗!圣母啊,我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唱歌,更不用说画画和写诗,我一无是处,唉!”巴贝想来想去都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一天比一天悲伤。
一天早晨,他突然兴奋地醒来,向教堂跑去,独自在那里待了一个多小时。
吃完晚饭,他又去了教堂。
从此,他每天都要去教堂。
这段日子里别的修士正忙着画画、雕刻和写诗,只有巴贝总是待在教堂里,他不再叹气,也不再难过了。
如此奇怪的行为让别的修士感到奇怪,他们互相打听巴贝修士为什么经常一个人静修。
院长决定去看看巴贝独自一人在教堂里干什么。
一天,当巴贝修士像往常一样把自己关在教堂里时,院长带着两个年老的修士,透过门缝看巴贝究竟在里面干什么。
他们看见巴贝倒立在圣母的祭坛前面,正用他的6只铜球和12把尖刀玩杂耍。
他用他最了不起的杂耍来表达对圣母的崇敬之情。
院长和两个年老的修士不明白这个朴实的人是在用自己最大的才能侍奉圣母,生气地大叫起来。
他们三个准备把巴贝拖出教堂,狠狠地揍他一顿。
就在这时,他们惊讶地看见圣母从祭坛上走了下来,用她蓝色外衣的下摆擦去巴贝额头上的汗珠。
院长跪倒在地,嘴里念念有词:“真幸福啊,淳朴的人,因为他将会见到天主!”“阿门!”另外两个年老的修士吻着地面应和道。
(摘编自(《外国短篇小说选》)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每当巴贝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他总是走进教堂,怀着对天主的敬畏和对圣母信奉的虔诚,祈祷圣母关照自己的一生。
B.在一个下雨天的晚上,巴贝夹着用旧毯子包起来的铜球和刀子,想寻找一个可以让他睡觉的谷仓,路上他遇到了一个修士。
C.尽管巴贝有礼貌地向修士致意,但修士还是对巴贝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感到十分不解和不屑,误认为他是马戏团里的小丑。
D.巴贝每天早出晚归,独自在教堂里面待一个多小时,用自己的方式向圣母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意,这引起了其他修士的猜忌。
E.巴贝正要被拖出去,圣母走下祭坛,“用她蓝色外衣的下摆擦去巴贝额头上的汗珠”这一细节表明淳朴的人终会感动别人。
解析:C.“不屑”有误;D.“这引起了其他修士的猜忌”有误,其他修士只是感到奇怪。
A.“总是”有误,原文为“当他走进一座教堂时,他总要跪在圣母像前,向她祈祷”。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文中对其他人赞美圣母方式的详细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一情节作用可从小说的主题、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分析,文中其他人对圣母的赞美行为都是他们所擅长的,这让巴贝得到启发,“重操旧业”来表达对圣母的敬意;在情节发展上可以看出,这为下文巴贝的行为做了铺垫;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巴贝的前后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出了巴贝的淳朴。
答案:①从内容主题揭示看,每个人都使出全部的才能和本领来表达自己对圣母的敬意,巴贝也因此受到启发,最终感动圣母走下祭坛,突出了主题。
②从情节结构展开看,这些描写承前启后,引出了巴贝的懊恼和对自己最大才能的发现,为巴贝用杂耍来侍奉圣母这一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从人物形象塑造看,这些描写与巴贝最初的不知所措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巴贝最后的赞美方式显得出人意料、淳朴可爱。
3.小说主人公巴贝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写到他经受生活的苦难,生活十分窘迫;从他对圣母的虔诚以及让圣母从祭坛上走下来为他擦汗,可以看出他的虔诚和淳朴;从他一直对自己的杂耍事业充满热情,并认为它是最好的职业,可以看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
答案:①饱受生活穷苦。
“一个穷苦的艺人,名叫巴贝,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街头表演杂耍”“就像大多数卖艺为生的人一样,巴贝的生活处境十分窘迫。
”②虔诚淳朴。
“他老老实实地活着,他是一个好人,敬畏天主,虔诚地信奉圣母。
”“真幸福啊,淳朴的人,因为他将会见到天主!”③热爱自己的工作。
“假如靠卖艺能吃饱肚子的话,那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了。
”“他用他最了不起的杂耍来表达对圣母的崇敬之情。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4.小说中巴贝说“假如靠卖艺能吃饱肚子的话,那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了”,而修士却说“我不同意你说的话,没有什么职业比得上做修士,修士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职业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探究对职业的看法,需要有一个正确而鲜明的观点,不能把职业只是看作一种谋生手段,要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也总会做出不平凡的成就来的。
分析可联系自己的认识阐述。
答案:【示例1】观点: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
分析:略。
【示例2】观点: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应该尊重、认可每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努力。
分析:略。
【示例3】观点:有了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职业信仰,职业便有了超凡脱俗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祁茂顺汪曾祺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
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
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
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
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
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
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
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
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
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
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
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
馆长姓韩。
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
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
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
“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
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
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
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
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
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
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
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
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
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