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69.79 KB
- 文档页数:3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探究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选取91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方式,观察组采用护患沟通技巧,比较两组的护理接受程度、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依据儿科护理工作内容、特点、要求,便于患儿接受、认可护理工作,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非常满意。
关键词:护患沟通技巧;儿科;护理引言儿科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经常会出现部分患儿无法正确表达自身疾病情况及护理需求的问题,这些患儿在接受醫护人员的正常诊疗和护理时,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了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
基于此,儿科患儿的临床护理干预不能采用成人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要针对其具体特征及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而沟通式护理是指通过护士的仪表外观、言行举止、眼神等方式同患儿进行交流沟通的护理方式。
本院儿科对收治的部分患儿实施沟通式护理,以探究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91例儿科患儿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
两组基线材料(性别、年龄、病程)未见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护理。
医护人员对本组患儿进行常规的疾病检查、疾病健康宣教,与患儿亲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疾病的相关情况,制定治疗与护理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患沟通技巧。
沟通式护理内容如下。
(1)面部表情沟通。
护士要时刻保持态度温和,微笑接待患儿,使其感受到护士的亲切与关爱,以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及其对护士的信任感。
护士的护理工作态度及行为会体现在其面部表情上,所以护士的表情不可过于严肃,避免加重患儿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护患沟通技巧对儿科门诊输液护理的作用,以为儿科门诊输液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案。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我院2021年10月-2021年12月接收50例儿科门诊输液患儿为两组,对照组25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25例(常规护理和护患沟通技巧),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情况。
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相比对照组36.00%明显较低(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6.00%相比对照组68.00%明显较高(P<0.05)。
结论:护患沟通技巧用于在门诊输液患者护理服务中,有助于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受到患儿及其家属欢迎,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护患沟通技巧;不良事件门诊输液为当前多发的一类疾病,长时间输液给患者血管带来不利影响,让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1]。
另外,患者血管存在差异,对输液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导致穿刺无法正常进行,所以特别容易发生静脉炎,阻碍了后续的治疗,引发护患纠纷[2]。
以往常规护理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发生,而在规避护患纠纷方面远远达不到既定的效果。
护患沟通技巧能提升患者对输液知识的了解程度,且十分安全。
对此,本研究以我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接收儿科门诊输液患儿作为探讨对象,分析其经护患沟通技巧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50例儿科门诊输液患儿,研究时间段为2021年10月-2021年12月。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沟通和理解力正常者;经患儿或家属同意者。
排除标准:免疫系统疾病者;多器官疾病者,恶性肿瘤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以上患儿为两组。
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14岁,平均(7.54±2.21)岁。
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14岁,平均(7.54±2.21)岁。
两组基线资料变化不大(P>0.05),可进行对比。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引言儿科门诊输液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部门,因为这里是为年幼的患者提供输液治疗的地方。
在这个环境中,护士的沟通技巧对于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良好的沟通能够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提高他们的合作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讨论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为护士提供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一、儿科门诊输液室的特点儿科门诊输液室是一种特殊的医疗环境,因为它主要面向儿童患者。
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医疗环境和治疗过程充满了恐惧和焦虑。
在这种环境中,护士不仅要完成输液的治疗任务,还要兼顾患者的情感需要,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护理沟通技巧的重要性1. 能够降低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儿科患者由于年幼缺乏经验,对于医疗环境和治疗过程充满了恐惧和焦虑,这就需要护士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来缓解患者的情绪。
护士可以通过亲善的语言和表情来安抚患者,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会让他们感到安心和放松。
2. 能够提高患者的合作度儿科患者通常比较顽皮和不配合,这就需要护士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来提高患者的合作度。
护士可以和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愿意配合治疗过程,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3. 能够增进患者对医疗工作的信任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增进患者对医疗工作的信任,让他们对治疗过程更加放心。
护士可以通过耐心的解释,让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和意义,从而让患者对医疗工作更加信任。
在与儿科患者交流时,护士要用温柔、亲切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关爱和呵护之心。
可以用一些俏皮的话语或者适当的玩笑来逗笑患者,让他们感到轻松和愉快。
护士要注意自己的表情,保持笑脸和愉快的神情,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温暖和关怀。
在与儿科患者交流时,护士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复杂的术语,让他们能够理解。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究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5-2023.5月268例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患儿,根据治疗顺序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护患沟通技巧的应用,比较效果。
结果: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
结论:儿科门诊输液室加强护患沟通技巧可改善家长的满意度,对患儿的康复以及护患关系的和谐有积极影响,可以推广。
关键词:护患沟通技巧;儿科;门诊输液室儿科门诊输液室每天都接收大量的患儿,患儿比较集中,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中的护理人员与患儿和家长直接交涉,在一些年龄较小的患儿中,具有一定的输液穿刺难度,患儿的耐受能力本身就较差,在疾病的影响下患儿的情绪比较焦躁、不安,血管条件不好,均会增加穿刺的难度,不利于输液工作的顺利开展。
尤其是在家长极度担心患儿疾病健康以及有时患儿就诊量大,无法及时应答家长需求的背景下,致使儿科门诊输液室也成为护患纠纷的高发科室。
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进行与患儿和家长间的有效沟通和人性化的服务为维持护患关系的和谐以及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恢复中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关系到该科室的护理质量评估以及行业竞争力[1]。
研究中指出,护患沟通技巧在改善护患关系和提升护理质量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护患沟通的有效率,可提升患者治疗等医疗行为的配合度,促进疾病好转,也能促进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2]。
本文则对此进行探究,将护患沟通技巧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分析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2.5-2023.5月268例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患儿,根据治疗顺序分组,各134例,对照组中男童65例,女童69例,0.6-13岁,均值5.98±0.14岁,观察组中男童70例,女童64例,0.6-12岁,均值5.95±0.11岁,通过对比两组的个人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门诊输液室是一个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密切互动和有效沟通的工作环境。
由于儿童患者
各年龄段特点不同,沟通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应用护理
沟通技巧,可以缓解患儿的恐惧情绪和减轻患儿的疼痛感,进而改善治疗效果和提高护理
质量。
本文主要探讨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一、倾听法
儿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往往感到恐惧和不安。
多数情况下,这种情绪可以通过倾听患
儿的话语和情绪得到缓解。
因此,护士在输液前需与患儿进行简单的对话,并倾听患儿对
输液的理解和看法,及时对其提出疑问和担忧进行澄清和解释,使其尽可能地了解输液的
过程和效果。
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降低患儿的心理压力,使其愿意配合治疗。
二、手势法
儿童患者通常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误解。
此时可以使用手势法来
帮助患儿理解。
比如,护士可以用手指比划输液针头的大小,向患儿演示输液操作的过程,让其通过视觉和身体的感受了解输液的过程。
这样的手势法可以增强患儿对治疗的主动参
与感和信心,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善意谎言法
儿童患者一般对疼痛的感受比较敏感,长时间的输液操作不仅会引起患儿的不适,还
可能产生疼痛。
因此,在处理患儿疼痛问题时,护士应当使用善意谎言法。
比如,护士可
以告诉患儿,这是一个神奇的仪器,会像魔法一样通过输液让患儿更健康。
这样的话可以
让患儿放松情绪,减轻疼痛感,让治疗变得更加顺利。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对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将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输液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患儿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患儿加强护患沟通,对比两组治疗依从性、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优良率为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
结论:在儿科门诊输液过程中加强护患沟通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密切护患关系,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患沟通;儿科门诊;输液室因大多儿科患儿刚开始说话,或者还没开始说话,理解能力较差,且很多患儿是独生子女,家长因孩子生病会出现焦虑、着急等负性情绪,容易引发护患纠纷[1]。
因此,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做好护理干预,加强护患关系,对于提高患儿家属的信任感,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
为了进一步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开展护患沟通技巧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输液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输液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7例患儿,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2±1.3)岁。
观察组47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为1~10.5岁,平均年龄为(4.6±1.2)岁。
两组患儿的性别及年龄等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护理措施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按照处方做好药物准备工作,然后进行配比。
②对患儿的病情及身体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开设静脉通道,注意穿刺时要安抚患儿,对患儿及家属的疑问耐心进行解答。
③认真观察药物注射情况,在注射完成之后拔除针管,并对穿刺部位进行相应护理。
门诊输液室护士和患者沟通的技巧门诊是医院与社会的联络处,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大窗口。
医院在强调护士的各项操作技能时,往往忽视了病人的需求。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越来越让我们觉得只有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善待病人,才能赢得医疗市场。
1 注重第一印象1.1 要注意外在形象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接待输液病人时,一身整洁的着装,一脸和蔼可亲的笑容,一声亲切的称呼,往往会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护士良好修养的表现。
同时,对医院的形象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要尊重病人,选择恰当的称呼在接待患者时,选择一个恰当的称呼,不仅会使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也会一下子拉近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距离。
首先放松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了合作的首要条件。
其次,使患者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
2 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语言2.1 语言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重要工具作为一名护士,语言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是最基本的业务素质。
恰当地运用语言与病人沟通,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护士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
2.2 谈话要有针对性与病人交谈不是闲聊,而应有主题、有目的地交谈,要针对患者的年龄、性格、职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交谈方式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病人的病情和治疗,不能漫无边际的瞎谈,要将谈话控制在自己需要的信息范围内。
2.3 要多安慰、鼓励病人,病人在身受病痛的折磨时,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安慰,尤其是缺少亲人的陪伴及感情脆弱的病人,护士更要多用安慰性语言;对于患儿,要多使用鼓励和赞扬性的语言。
2.4 说话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现代医学、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但要熟练掌握专科理论和护理技术,还必须深入学习其它各个领域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才能对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取得病人的信任。
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儿科门诊输液室良好的沟通理念以创造显著的护理效果。
方法将在我院输液的240例患儿随机均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12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上加强语言沟通技巧,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各项护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输液时进行施行的语言沟通技巧不但有利于护理的正常进行,而且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
标签:交流;护理;沟通未满14周岁的孩子和婴儿是儿科疾病的高发人群,且还没有较高的理解表达能力。
门诊输液室患儿较多,在护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
此时护患沟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沟通是治疗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是良好护患关系的保障[1]。
所以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促进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在加强护患沟通护理方面我院输液室显著成效,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在我院输液的240例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男孩70例,女孩50例,年龄1~12岁,平婚年龄6岁;观察组中男孩75例,女孩45例,年龄0.4~13岁,平均年龄6.9岁。
将患儿的性别、年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有药物、找到静脉通道、照顾好患儿和家属的情绪、满意回复家属提的出的问题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大沟通力度,提高患儿家属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具体方法如下:1.2.1接待患者时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积极的沟通,热情的接待,向他们介绍自己、介绍医院,让他们适应医院环境。
刚开始进入医院患儿家属都会很急切,护士缓解患儿父母焦急和紧张情绪。
患儿在听到其他孩子哭闹以及打针时都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哭闹,会使静脉通道的建立产生困难,并且患儿家属也会产生焦急情绪。
此时护士可通过抚摸、利用玩具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保持患儿情绪稳定。
1.2.2找到静脉通道是静脉输液的关键,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来说通道的部位不同,比如2岁以上和2岁以下患儿就具有差异。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引言儿科门诊输液室是儿童接受治疗的重要场所,而护理沟通技巧在这个环境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沟通技巧是指护士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运用了一系列专业的技能和方法,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1.1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配合度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对治疗的理解和配合度相对较低。
而护理沟通技巧的应用,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增强患者对治疗的理解,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
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护士需要与不同年龄和心理状态的儿童进行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沟通技巧的运用可以帮助护士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
1.3 提高护理质量通过护理沟通技巧的应用,护士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2.1 倾听和关怀倾听和关怀是护理沟通技巧的基本要求。
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护士需要耐心地倾听患者和家长的诉求,表达出真诚的关怀和理解,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
2.2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护士需要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和复杂的语句,让患者和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
2.3 与患者建立信任在与儿科患者进行沟通时,护士需要通过亲切的态度和真诚的笑容,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感。
建立起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2.4 积极解决问题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难免会遇到患者的不适和突发情况,护士需要运用护理沟通技巧积极解决问题,缓解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保证治疗的有效进行。
2.5 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患者的家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护士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解释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增强家长对治疗的理解和配合度。
门诊部护士的儿科患者沟通技巧在门诊部工作的护士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尤其是儿科患者,他们需要特殊的沟通技巧来与小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他们克服紧张和恐惧,有效地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门诊部护士在处理儿科患者时可以使用的沟通技巧。
一、建立信任关系建立信任关系是与儿科患者沟通的首要任务。
在患者来到门诊部时,护士可以主动与他们和家长打招呼,并询问他们的姓名、年龄、喜欢的事物等个人信息,以便与他们建立联系。
同时,护士还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图画书、玩具等道具,与他们进行互动,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放松。
二、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儿科患者进行沟通时,护士应该使用简单明了、条理清晰的语言。
他们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复杂的医学术语,而应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小孩子和家长解释病情、治疗过程和药物使用等。
护士可以借助图片、模型或手势等辅助工具,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三、耐心倾听和回应儿科患者和他们的家长可能会有很多问题和担忧,护士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在回答问题时,护士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回应,并确认他们是否理解。
护士还要保持积极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友好和支持的信号。
四、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在门诊部,许多孩子会感到紧张和害怕。
护士可以通过装饰诊室、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提供漫画书或玩具等方式,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此外,护士还可以与小孩子进行简单的游戏或逗趣的互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他们的紧张感。
五、与家长密切合作儿科患者的治疗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和合作。
护士应该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关注,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护士可以向家长提供关于病情、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等的详细信息,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如帮助儿童服药、改善日常生活习惯等。
六、灵活运用沟通方式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特点和沟通方式,护士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儿科门诊输液室是儿童接受输液治疗的重要场所。
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环境和医务人员的陌生感较强,他们常常在输液过程中感到焦虑和抗拒,导致输液效果不佳,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如何有效地与儿童进行沟通,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提高治疗的顺利进行,成为儿科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焦点。
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护士可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信任,帮助他们克服害怕和焦虑情绪,从而提高输液效果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和技巧总结,评估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为提高儿童输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体验。
通过本研究,旨在总结儿科门诊输液室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采用的各种沟通技巧,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有效性和实际效果。
通过对效果评估和技巧总结,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护理沟通技巧,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本研究旨在为儿科门诊输液室护士提供实用的沟通技巧指导,同时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水平的提高和医护关系的改善。
2. 正文2.1 护理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沟通技巧是护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儿科门诊输液室这样的环境中,护理沟通技巧更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儿童患者通常年龄小,对医疗环境和治疗程序不太理解,容易焦虑和害怕,护士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来建立信任关系,让患儿和家长感受到关怀和安全,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护理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护士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患儿的需求和情绪,及时解答他们的疑虑,让患儿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减轻其恐惧和紧张情绪,提高合作意愿。
谈儿科门诊输液室护患沟通技巧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是医院文明接诊的窗口,门诊输液室的环境、陈设、布局的合理安排与否和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同时在输液操作过程中更不能忽视与患儿及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只有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才能帮助患儿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家长对我院护理工作信任度,才能顺利完成各项有效的护理操作。
所以熟练掌握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及树立医院的形象和提高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良好印象做好服务意识1、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时刻树立好服务意识,放低姿态,一切为患者着想。
要让家长感觉到他们受到重视,从而缓解家长因子女患病带来的着急和激动的情绪,避免因此产生护患矛盾,出现过激的严重被骂、被打行为,给医院造成不良影响。
2、建立良好印象时刻树立好服务意识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
第一印象较多取决于外表和对待患者的态度,来医院的患儿基本都有多次的打针输液经历。
因此往往一走进儿科输液室就产生极大的反抗情绪,此时护士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带笑容地接近患儿,如哄逗、多问、亲近,爱抚或抱抱等,尽量使患儿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家长对我们护理工作者放心有好感。
其次整洁的服装,对患儿及家长说话有礼貌、谦逊以及愉快积极的情绪和态度都会带给患儿及家长正面影响,减轻患儿对护理操作的恐惧感,增加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对下面的输液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应患者之所求急患者之所急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临场的发挥,才能养成良好地沟通习惯。
当护理人员全神贯注倾听患者诉说时,表明患者受到重视,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同时还会从中取得解决问题的希望和信心。
在沟通过程中,也不要轻易打断患者的讲话,对患者的提问要耐心全面的解答来表示自己全神贯注和对病人的关切,切忌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做一些容易引起患儿家长反感的动作。
患儿生病,家长正常生活工作秩序被破坏,心情焦急,考虑到孩子都是父母掌中宝,家长对孩子的病情越不了解越容易着急和情绪激动,难免有过激的动作或者言语。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对于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及患者的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保证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护理和关爱。
本文将探讨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一、倾听与沟通医护人员需要在医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问题。
在面对儿童患者时,医护人员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感受和想法,积极倾听患者的诉求和疑虑。
通过有效的倾听,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耐心和关爱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患者大多是儿童和其家长。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长表现出耐心和关爱,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疑虑。
在与患者交流时,医护人员需要注意表情、语气等方面,保持温暖、友好的态度。
此外,在为患者接受输液时,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克服痛苦和不适感。
三、注重细节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医护人员需要注重细节,尽可能地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服务。
在患者进入输液室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其家长介绍输液室的设备和操作流程,以便患者和家长了解整个输液过程。
在为患者进行输液时,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检查输液器、针头等设备的状态,确保设备安全、无损坏。
同时,为了避免患者因输液时间过长或缺乏娱乐设施而感到不适,医护人员可以提供电视、游戏等娱乐设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护理。
四、解决疑虑与问题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患者及其家长可能会存在一些疑虑和问题。
医护人员需要积极回答患者和家长的问题,解除其疑虑,增加患者的信任和归属感。
当患者对输液过程感到不适时,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给予患者药物缓解疼痛,调整输液速度等。
为了让患者感到安心,医护人员还可以向患者及其家长介绍医疗设备的作用和效果,加强患者的信心和支持。
总体而言,护理沟通技巧的应用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工作非常关键。
儿科门诊输液工作中护患沟通技巧作在众多门诊科室中,儿科门诊输液室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容易成为护患冲突的多发区。
为了缩小护患距离,减少冲突发生,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这就要求我们除了树立病人至上的宗旨,提高服务质量外,还必须学习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提高应对能力,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及家长在平和的心理状态下按受输液,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医疗市场。
现将十年来在儿科门诊输液工作所得护患沟通技巧作一综述。
一、注重整体的形象珍惜工作价值,从内心理解家长的焦虑或挑剔,衣着要整洁、大方、表情要谦和,温柔,在输液室内布置儿童喜受的饰品,窗帘也以患儿喜爱的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室内备有可移动的输液先进,患儿输液器闹时,要在家长陪同下四处走动,让患儿轻松愉快的完成输液任务。
二、充分利用语言交流当患儿及家长提出各种问题时,要因人而异恰如其分地给予诠释,以减少或避免护患冲突。
家长渴望药到病除,我们要怀着同情心,向他们解释,任何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可以用“我会竭尽全力的”“别急,会好起来的”减轻家长的焦虑和不安,学龄患儿往往怕影响学习而不安心输液,应耐心安慰和劝导。
让他们知道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学习主。
多赞美和鼓励性语言,“宝宝是个男子汉,打针不怕痛也不哭。
”“你真棒”“你真勇敢”,让患儿感到被尊重感到满足,同时实际疼痛感也会降低至最低。
第二次输液时,他们就会主动配合了。
每当患儿病情有所好转时,也要适当地说些鼓励性的话语,使患儿及家长对病愈充满信心和希望。
三、告知及询问性语言结合健康教育告知患儿及家长有关疾病的情况我,用药注意事项等,如发热患儿在病情演变过程中,体温有可能升高或出现其它症状,请家长留意并及时告知,并建议家中要常备体温表,体温过高时作出适当处理,指导物理降温方法。
如某些药物可能出顼输液部位疼痛。
调节好滴速后交代家长不要随意改变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等先予告知。
每天利用接触患儿的机会,酌情询问患儿病情,表达关心和爱护。
护患沟通技巧在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孟桂枝(桂平市人民医院,广西 桂平 537200)摘要:目的护理沟通技巧在门诊输液护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于对照组患儿及家属展开一般护理服务模式,于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展开高效护理沟通服务模式,进行对比实验。
结果采取人性化护理方式的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其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较采取普通护理方式的对照组有显著性降低,同时患儿及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也有一个明显提升。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
对照组满意度为83.3%,观察组为99.4%。
结论护患沟通技巧在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可以减少投诉的发生,提高护理的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护患沟通;沟通技巧;输液护理;医患关系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05.210本文引用格式:孟桂枝.护患沟通技巧在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5):286,288.0 引言护士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沟通是建立护士与患儿及家属之间友好关系的基础。
与患儿及家属的良好沟通不仅可以更了解患儿及家属的身体情况和心理需求,并且能及时回答患儿及家属的问题,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疑虑。
另一方面,它还有助于建立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增强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减少护士与患儿及家属之间冲突和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1]。
医院门诊输液室人口密集,移动密集,医务人员工作繁重,每天需要接待大量病人。
因此极不利于输液室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这可能导致护士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冲突和纠纷等不良事件。
所以,对门诊输液室护士进行护士和患儿及家属沟通技巧的专项培训非常重要。
本文重点介绍了护理沟通技巧在门诊输液护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9月至12月共有8500名需要在我院输液室输液的患儿及家属被选为受试者。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病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沟通技巧在儿科病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0例儿科病房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加强沟通技巧)。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在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均表示满意,然而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儿科病房输液护理中,加强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这种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从而有效保障临床疗效,并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因此,加强沟通技巧在儿科病房输液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沟通技巧;儿科病房;输液;应用效果儿科病房输液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对于儿童患者来说,输液是一件较为痛苦和焦虑的经历。
优质的护理服务和恰当的护患沟通,可以降低患儿的痛苦感和焦虑情绪,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因此,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病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1]。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探讨了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但在儿科病房输液护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较为有限。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病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患儿治疗效果和家长满意度的影响,为提高儿科病房输液护理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儿科病房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加强沟通技巧),每组35例。
对照组包括18例男性和17例女性,年龄范围为2至9岁,平均年龄为(5.5±0.7)岁;观察组包括17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年龄范围为3至10岁,平均年龄为(6.5±0.8)岁。
沟通技巧应用于门诊儿科输液护理中的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7-12-27T14:25:32.5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0期作者:刘杨王春华彭丽[导读] 沟通技巧应用于门诊儿科输液护理中具有显著优势,对护患之间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合广泛推荐应用。
江油市人民医院 621700摘要:目的探讨沟通技巧应用于门诊儿科输液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本研究病例为在我院门诊儿科进行输液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沟通技巧,观察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依从率为93.3%,护理纠纷发生率为0%, 满意度为93.3%,对照组分别为66.7%/16.7%/80%,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沟通技巧应用于门诊儿科输液护理中具有显著优势,对护患之间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合广泛推荐应用。
关键词:沟通技巧门诊儿科护理如今二胎政策开放门诊儿科的就诊数量逐渐增加,患者对儿科的护理期望值不断增加。
门诊儿科输液室有急、乱、杂等特点,因此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产生医疗纠纷,有研究表明80%护理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
因此我院门诊儿科输液室采取60例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护理沟通技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17年9月份入我院门诊儿科输液室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沟通技巧,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年龄范围为(1-14岁)男孩12例女孩18例,对照组患儿年龄范围(1-14岁)男孩17例女孩13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取有效的护理沟通技巧,具体如下: 1)无条件接受患儿:用微笑迎接患儿,要尊重、关心、同情、爱护患儿,对患儿家属不能有任何嫌弃何不耐烦。
2)细心倾听关注患儿:在与家属沟通中可恰当的使用温馨优美的礼貌用语,学会运用眼睛、面部表情和语调来表示对对方的关注,并注意听其主诉了解对方表达的真正含义,不可随意打断。
浅谈小儿输液室的护患沟通输液室是门诊病人进行初步诊治的第一场所,门诊病人经医生就诊后,进行静脉输液的科室,是医院的窗口之一;其中小儿输液是输液室的重中之重。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中心点,现在的孩子处在长辈的宠爱中,娇生惯养,一旦有一点不适,医院是首站,作为小儿输液室,我科的日输液量达到300-400人次。
针对护士人员少,工作量大,压力大,不仅要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的输液环境,更要提高工作质量和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
如何去做呢?那么沟通是制造和谐,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加强治疗,护理质量,减少纠纷。
一、护士自身的形象与素质修养:1.护士要衣帽整洁,整齐,举止大方,淡妆面容,略带微笑,给人一种舒适感,亲切感。
2.说话时语气轻柔,语言简洁明了,掌握问话、回话技巧,口气坚定,给人一种信任感。
3.学会换位思考,以人为本,尊重患儿与家长,急人所急,进自己能力去帮助他人,站在家长角度去思考: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你希望得到护士怎样的帮助?二、如何跟家长及患儿进行沟通沟通包括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传递情感信息的工具。
非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动作,说话语气,空间距离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语言是护士与家长,患儿沟通的重要工具,非语言是沟通的辅助工具,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对待患儿要关心,爱护,要有同情心,责任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
看到孩子要保持微笑,对婴幼儿去握握她们的小手,轻揉头发,逗引孩子,无声的安慰可以给孩子消除恐惧感,增添了亲切感。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孩子会哭闹不安,可以给孩子一些轻抚动作来安抚,轻声语言来安慰,以减轻患儿痛苦,稳定患儿情绪。
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给送个小贴花纸,贴在她们的衣服上,再用言语去鼓励他们。
如“这小伙子真勇敢,阿姨奖励你一个喜羊羊贴纸。
”“这小美女真漂亮,可不能哭哦,哭了不漂亮了哦。
”涂安尔碘的时候还可以说“宝宝真乖,阿姨给涂点止痛药水,这样宝宝打针时就不会痛的厉害咯。
者以往不良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注意劳逸结合。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不同措施护理后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且研究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及满意度对比(¯x ʃs )组别例数生活质量(分)护理前护理后满意度(%)对照组4445.36ʃ10.5367.69ʃ17.9880.92ʃ4.51研究组4444.87ʃ11.4281.81ʃ19.65ab93.42ʃ2.77a注:与对照组比较,a P ﹤0.05;与同组护理前比较,bP ﹤0.053 讨论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综合征,发生原因为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导致射血能力、心室充盈损害。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环境、结构不断改变,心脏类临床疾病发生人数逐年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也随之上升,应引起相关医护工作者足够重视。
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获得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护理配合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3]。
本研究可知,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配合后,生活质量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提示常规护理虽有助于提高疗效,但无法获得满意预后。
有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属于机体严重应激反应,患者由于对疾病知识不了解、对将要实施的未知治疗与护理措施产生恐惧、对治疗效果过度担心等因素,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无法积极配合临床救护,甚至出现排斥治疗与护理等严重后果,降低其临床疗效及预后[4]。
提示在常规护理配合基础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可在保障其疗效的基础上提高其预后效果。
本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其生活质量较护理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且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5-6]。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时,适当加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使其获得更为满意的生活质量,预后效果较为显著,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维持良好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许金梅.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1-3.[2] 邱定荣,陈笑银,陈娟,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护理门诊管理模式效果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92-2394.[3] 李丽娥,朱丹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特征与舒适护理干预效果[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3,19(4):262-264.[4] 张红.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413.[5] 邱定荣,陈笑银,陈娟,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护理门诊管理模式效果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92-2394.[6]von Scheidt W ,Zugck C ,Pauschinger M ,et al.Characteristics ,management modalities and outcome in 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treated in tertiary care centers :results from the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in Heart Failure (EVITA-HF )registry [J ].ClinRes Cardiol ,2014,103(12):1006-1014.(收稿日期:2015-04-21)(本文编辑:常青)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效果分析孙清荣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5.16.053作者单位:251700 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摘要】 目的 探讨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在滨州市中心医院门诊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的13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8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在输液过程中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沟通,对比两组患儿的输液配合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输液配合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6.2%(75/78)和92.3%(72/78),显著高于对照组[73.1%(57/78)和76.9%(60/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充分应用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中发挥出显著临床效果,提高患儿的输液配合率,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输液疗效,同时提高患儿家属的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护理沟通技巧;儿科门诊输液室;临床效果 儿科门诊输液室接待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婴幼儿,其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发挥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该群体具有表达能力及语言能力差的特殊性,因此导致了输液难度的增加。
输液属于强烈的应激原,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可能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而拒绝输液,进而造成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不仅影响治疗疗效,同时可能引发护患纠纷[1]。
沟通是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作用十分显著。
本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的13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接受输液患儿1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1~7(3.5ʃ1.2)岁。
头皮静脉输液11例,上肢静脉输液38例,下肢静脉输液19例;观察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1~8(3.4ʃ1.5)岁。
头皮静脉输液12例,上肢静脉输液36例,下肢静脉输液2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输液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加强在输液过程中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沟通,具体操作如下:1.2.1 接待过程中的沟通:接待患儿与患儿家属时热情友好,主动介绍医院的护理人员及输液室的具体情况,使其尽快融入与适用陌生的坏境。
患儿入院时通常会表现出哭闹、烦躁,尤其当听到其他患儿由于惧怕而发出的哭闹时,情绪波动更为明显,这不但会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也会增添患儿家属的焦虑,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稳定患儿的情绪,可以对其进行抚摸,通过玩具、糖果等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1.2.2 技术沟通:静脉通道的建立属于儿科门诊输液中的难点之一,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建立静脉通道的位置存在差异,年龄﹤2岁的患儿通常选择头皮部位,而年龄≥2岁的患儿则适宜选择建立在上肢或下肢部位;护理人员不仅需要选择适宜的输液位置,同时要保证一次穿针的成功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1.2.3 语言沟通:①安慰性语言:处于病中的患儿及患儿家属内心都是十分脆弱的,需要给予安慰,故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需要给予患儿及患儿家属安慰性语言,一方面促进治疗,同时密切护患关系。
②赞美性语言:赞美患儿既是对患儿家属的肯定,同时亦是对患儿一种莫大的支持,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沟通手段,使护患及患儿家属形成共鸣,促进输液治疗的顺利完成。
1.2.4 非语言沟通:①肢体语言: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既是其素质的体现,更能够传达护理信息,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衣着大方整洁,从而拉近护患距离,同时始终面带微笑,服务过程中始终透露出关心与呵护的动作。
②抚摸:抚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患儿感受到呵护与关爱的力量,同时可以缩小患儿对陌生环境存在的应激反应;哭闹过程中,抚摸能够缓解患儿的哭闹程度,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烦躁时能够安抚患儿的不安情绪。
1.3 护理效果观察:①输液配合率:主动配合:患儿能够安静的接受输液治疗;经沟通后配合:起初患儿由于情绪紧张以及恐惧拒绝接受输液治疗,后经沟通接受治疗;拒绝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患儿吵闹、哭喊而无法展开输液治疗。
②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在患儿输液治疗疗程结束后即对患儿家属展开满意度调查,同时做好对比分析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输液配合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6.2%(75/78)和92.3%(72/78),显著高于对照组[73.1%(57/78)和76.9%(60/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2。
表1 两组患儿输液配合率比较(例)组别例数主动配合经沟通后配合拒绝配合输液配合率(%)对照组7827282373.1观察组785025396.2a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例)组别例数满意一般不满意输液配合率(%)对照组7832281876.9观察组785220692.3a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3 讨论沟通在护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熟练地掌握沟通技巧不仅可以密切护患关系,同时能够提高护理效果。
所以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及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将沟通技巧充分应用,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2]。
一方面,沟通能够提高输液患儿的输液配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输液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主要原因在于当护理供给和患儿需求达成一致时,患儿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交流内容,能够促使患儿对沟通产生效果后,让输液更加顺畅,依从性更好[3]。
当患儿对治疗表现为顺从后,父母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也能够获得缓解,可谓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沟通能够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主要原因在于儿科患者人群的特殊,护理往往是针对患儿家属,故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就十分关键,若父母对护理不满意则不仅对治疗产生障碍,同时可能引起护患纠纷。
但是经过沟通交流之后,家属对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法及预后有所掌握,他们能够理性的看待问题,协助护理人员展开护理工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