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机器人导论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10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导论题目名称工业机器人导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方向)年级班别2009级提高(1)班学号学生姓名罗佳彬指导教师刘建群2013年5月工业机器人导论一、工业机器人技术概念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
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
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精确度高、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备,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在普及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第二代工业机器人已经推广,成为主流安装机型,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已占有一定比重(占日本1998年安装台数的10%,销售额的36%)(1)机械结构:1)已关节型为主流,80年代发明的使用于装配作业的平面关节机器人约占总量的1/3。
90年代初开发的适应于窄小空间、快节奏、360度全工作空间范围的垂直关节机器人大量用于焊接和上、下料。
2)应3K和汽车、建筑、桥梁等行业需求,超大型机器人应运而生。
如焊接树10米长、10吨以上大构件的弧焊机器人群,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协作机构。
3)CAD、CAE 等技术已普遍用于设计,仿真和制造中。
(2)控制技术:1)大多数采用32位CPU,控制轴数多达27轴,NC技术、离线编程技术大量采用。
机器人学导论作业答案作业一一、问答题1.答: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合有:(1) 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危险工作;(2) 在特殊作业场合进行极限作业;(3) 自动化生产领域;(4) 农业生产;(5) 军事应用。
2.答:工业机器人(英语:industrial robot。
简称IR)是广泛适用的能够自主动作,且多轴联动的机械设备。
它们在必要情况下配备有传感器,其动作步骤包括灵活的转动都是可编程控制的(即在工作过程中,无需任何外力的干预)。
它们通常配备有机械手、刀具或其他可装配的的加工工具,以及能够执行搬运操作与加工制造的任务。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的简称,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
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动作并加工零件。
3.答: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原则:(1) 不伤害人类;(2) 在原则下服从人给出的命令;(3) 在与上两个原则不矛盾的前提下保护自身。
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4.答:机器人研究的基础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 空间机构学;(2) 机器人运动学;(3) 机器人静力学;(4) 机器人动力学;(5) 机器人控制技术;(6) 机器人传感器;(7) 机器人语言。
5.答:按几何结构分:(1) 直角坐标式机器人;(2) 圆柱坐标式机器人;(3) 球面坐标式机器人;(4) 关节式球面坐标机器人。
6.答:通常由四个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执行机构、驱动单元、控制系统、智能系统。
7.答:一共需要5个:定位3个,放平稳2个。
8.答:机器人的主要特点有通用性、适应性。
决定通用性有两方面因素:机器人自由度;末端执行器的结构和操作能力。
9.答:工业机器人的手部是用来握持工件或工具的部件。
大部分的手部结构都是根据特定的工件要求而专门设计的。
工业机器人导论计算大题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工业机器人概述
2.工业机器人的类型与结构
3.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4.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5.计算大题的解析方法
正文
1.工业机器人概述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执行各种工业任务的自动化机械设备,通常由编程来控制其运动和操作。
它们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提高生产质量。
2.工业机器人的类型与结构
工业机器人主要有六轴机器人、关节机器人、臂式机器人等类型。
它们的结构通常由执行器、控制器、传感器和编程系统组成。
执行器负责执行各种任务,控制器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传感器负责监测机器人的工作状态,编程系统则是用来编写和控制机器人的程序。
3.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物流仓储、金属加工等行业。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工业机器人可以用来焊接、装配、喷漆等任务;在电子制造中,工业机器人可以用来搬运、装配、焊接、检测等任务。
4.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的方向
发展。
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将更加灵活、高效、安全,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种工业任务的需求。
5.计算大题的解析方法
计算大题是工业机器人导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理解。
工业机器人专业文化概论
工业机器人专业文化概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应用和发展趋势。
这个专业领域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历史、分类、组成和技术参数,以及其典型应用。
1.工业机器人定义:工业机器人是用来进行搬运材料、零件、工具
等可再编程的多功能机器,它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领域中最为重要的设备之一。
2.工业机器人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出现以来,
工业机器人技术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从最初的机械式单轴机械臂,到现在的多轴、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其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
3.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工业机器人将会更加智能化、自主化、协同化,同时也会更加适应各种不同的生产环境和应用场景。
4.工业机器人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工业机器人可以有多种
分类方法。
例如,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
5.工业机器人组成及技术参数:工业机器人通常由机械系统、控制
系统和感知系统三部分组成。
其技术参数包括工作范围、速度、精度等。
6.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工业机器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塑料制品制造等。
它们在这些领
域中主要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如物料搬运、加工、装配等。
总的来说,工业机器人专业文化概论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自动化生产的进步,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0.1 简述工业机器人的定义,说明机器人的主要特征。
答: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通过可编程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
1.机器人的动作结构具有类似于人或其他生物体某些器官(肢体、感官等)的功能。
2.机器人具有通用性,工作种类多样,动作程序灵活易变。
3.机器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性,如记忆、感知、推理、决策、学习等。
4.机器人具有独立性,完整的机器人系统在工作中可以不依赖于人的干预。
0.2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有什么区别?答:1.机器人的运动为开式运动链而数控机床为闭式运动链;2.工业机器人一般具有多关节,数控机床一般无关节且均为直角坐标系统;3.工业机器人是用于工业中各种作业的自动化机器而数控机床应用于冷加工。
4.机器人灵活性好,数控机床灵活性差。
0.5简述下面几个术语的含义:自有度、重复定位精度、工作范围、工作速度、承载能力。
答:自由度是机器人所具有的独立坐标运动的数目,不包括手爪(末端执行器)的开合自由度。
重复定位精度是关于精度的统计数据,指机器人重复到达某一确定位置准确的概率,是重复同一位置的范围,可以用各次不同位置平均值的偏差来表示。
工作范围是指机器人手臂末端或手腕中心所能到达的所有点的集合,也叫工作区域。
工作速度一般指最大工作速度,可以是指自由度上最大的稳定速度,也可以定义为手臂末端最大的合成速度(通常在技术参数中加以说明)。
承载能力是指机器人在工作范围内的任何位姿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质量。
0.6什么叫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答:从运动学的观点看,完成某一特定作业时具有多余自由度的机器人称为冗余自由度机器人。
0.7题0.7图所示为二自由度平面关节型机器人机械手,图中L1=2L2,关节的转角范围是0゜≤θ1≤180゜,-90゜≤θ2≤180゜,画出该机械手的工作范围(画图时可以设L2=3cm )。
1.1 点矢量v 为]00.3000.2000.10[T,相对参考系作如下齐次坐标变换:A=⎥⎥⎥⎥⎦⎤⎢⎢⎢⎢⎣⎡--100.9000.1000.0000.00.3000.0866.0500.00.11000.0500.0866.0写出变换后点矢量v 的表达式,并说明是什么性质的变换,写出旋转算子Rot 及平移算子Trans 。
机器人导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能了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编程指令和逻辑思维。
3. 学生能了解机器人传感器的作用,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机器人编程问题。
2.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完成机器人项目的搭建和调试。
3. 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和改进简单的机器人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机器人技术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生关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认识到其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器人导论,旨在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应用领域,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合作和分享。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机器人基本概念:介绍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对应教材第一章。
2. 机器人编程原理:讲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概念、编程语言和编程逻辑,对应教材第二章。
3. 机器人传感器:介绍传感器的作用、类型和工作原理,以及常见传感器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三章。
4. 机器人项目实践: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机器人编程、搭建和调试的实践活动,对应教材第四章。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周:机器人基本概念(第一章)第二周:机器人编程原理(第二章)第三周:机器人传感器(第三章)第四周:机器人项目实践(第四章)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机器人相关知识和技能。
《机器人导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3. 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4. 探索机器人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1.1 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主运动、执行任务的机械装置或人工智能系统。
它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作出相应动作。
1.2 机器人的基本分类1.2.1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加工、组装和搬运等工作。
1.2.2 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主要用于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如家庭清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
1.2.3 军事机器人军事机器人主要用于军事行动,执行侦察、搜救、炸弹拆除等任务。
1.2.4 教育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主要用于教育领域,帮助学生学习和开发创造力。
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2.1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现代机器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
2.1.1 伽利略的机械驱动装置2.1.2 瓦特的蒸汽机2.1.3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2.1.4 爱丁顿的电路系统2.1.5 班克斯的计算机引擎2.1.6 贝尔实验室的机械臂2.2 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制造业、医疗卫生、交通物流、军事防卫、教育等。
3. 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3.1 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包括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环节。
3.1.1 感知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如光线、声音、温度等,并将其转化为可识别的数据。
3.1.2 决策机器人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系统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3.1.3 执行机器人根据决策结果控制各种执行器,如电机、液压缸等,实现相应的动作。
3.2 机器人的技术特点3.2.1 智能化机器人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能够学习和适应环境,具备自主决策能力。
3.2.2 自动化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任务,不需要人类的直接干预。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导论题目名称工业机器人导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方向)年级班别2009级提高(1)班学号3109000383学生姓名罗佳彬指导教师刘建群2013年5月工业机器人导论一、工业机器人技术概念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
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
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精确度高、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备,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在普及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第二代工业机器人已经推广,成为主流安装机型,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已占有一定比重(占日本1998年安装台数的10%,销售额的36%)(1)机械结构:1)已关节型为主流,80年代发明的使用于装配作业的平面关节机器人约占总量的1/3。
90年代初开发的适应于窄小空间、快节奏、360度全工作空间范围的垂直关节机器人大量用于焊接和上、下料。
2)应3K和汽车、建筑、桥梁等行业需求,超大型机器人应运而生。
如焊接树10米长、10吨以上大构件的弧焊机器人群,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协作机构。
3)CAD、CAE 等技术已普遍用于设计,仿真和制造中。
(2)控制技术:1)大多数采用32位CPU,控制轴数多达27轴,NC技术、离线编程技术大量采用。
2)协调控制技术日趋成熟,实现了多手与变位机、多机器人的协调控制,正逐步实现多智能体的协调控制。
3)采用基于PC的开放结构的控制系统已成为一股潮流,其成本低、具有标准现场网络功能。
(3)驱动技术:1)80年代发展起来的AC侍服驱动已成为主流驱动技术用于工业机器人中。
DD驱动技术则广泛地用于装配机器人中。
2)新一代的侍服电机与基于微处理器的智能侍服控制器相结合已由FANUC等公司开发并用于工业机器人中,在远程控制中已采用了分布式智能驱动新技术。
(4)应用智能化的传感器:装有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数量呈上升趋势,不少机器人装有两种传感器,有些机器人留了多种传感器接口。
(5)通用机器人编程语言:在ABB公司的20多个小型号产品中,采用了通用模化块语言RAPID。
最近美国“机器人工作空间技术公司”开发了RobotScriptV.10通用语言,运行于该公司的通用机器人控制器URC的Win NT/95环境。
该语言易学医用,可用于各种开发环境,与大多数WINDOWS 软件产品兼容。
(6)网络通用方式:大部分机器人采用了Ether网络通讯方式,占总量的41.3,其它采用RS-232、RA-422、RS-485等通讯接口。
(7)高速、高精度、多功能化:目前,最快的装配机器人最大合成速度为16.5m/s。
位置重复精度为正负0.01mm。
但有一种速度竞达到80m/s;而另一种并连机构的NC机器人,其位置重复精度大1微秒。
(8)集成化与系统化:当今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另一特点是应用从单机、单元向系统发展。
百台以上的机器人群与微机及周边智能设备和操作人员形成一个大群体(多智能体)。
跨国大集团的垄断和全球化的生产将世界众多厂家的产品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标准化、开放化、网络化的“虚拟制造”,为工业机器人系统化的发展推波助澜。
三、技术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以及在系统(FMS、CIMS)中的群体应用,工业机器人也在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并适应多变的非结构环境作业,向非制造领域进军。
(1)感觉功能:感觉功能方面将实现多传感器信息的融合,以检测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出判断和决策,其实质类似于人的五官和身体的综合感觉功能,包括视觉、触觉、力觉、滑觉、接近觉、压觉、听觉、味觉、臭觉、温觉等。
研究包括各类传感信息的采集及融合处理、传感器与驱动器一体化技术、感觉功能继承模块等。
(2)控制智能化:由引导教向NC,离线编程发展,进而发展到进一步应用。
随着系统化、集成化生产的发展,基于PC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将机器人控制和车间一级控制的发展方向,国外专家预测,2007年它将占30%。
(3)移动功能的智能化:为解决长距离搬运作业、大作业对象、多作业对象及极限作业等问题,需开发自主移动系统(包括滑动、滚动、行走、爬行、跳跃、飞行等)。
(4)系统应用与集成化:支持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系统,实现生产系统中机器人群体协调功能、群智能和多机通讯协议,开发能理解人的意志的“同事机器人”。
国外专家预测,2000你后有可能IMS要走向MA(R)S(多智能体系统),而该系统中的“同事机器人”(Cobot)将成为操作人员不可或缺的伙伴。
围绕着各种机器人与人共存的诸多课题,正在兴起一门新学科“软机器人学”。
(5)安全可靠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要实现智能化的安全可靠性,机器人必须具有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安全对策,包括硬件级、软件级、应用级和人机系统级的自诊断和自修复故障。
(6)微型化:向微型化发展,开发毫米级机器人,用于微加工、医学、宇宙和海洋开发等领域。
就使用性和成本来看,毫米级最可行。
(7)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配置技术:①机器人的传感器配置和融合技术在水泥生产过程控制和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包括面向工艺过程的多传感器融合和配置技术;采用智能传感器的现场总线技术;面向工艺要求的新型传感器研制。
②机电一体化智能传感器:包括具有感知、自主运动、自清污(自调整、自适应)的机电一体化传感器研究;面向工艺要求的运动机构设计、实现检测和清污的自主运动;调节控制系统;机器人机构和控制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
四、国外工业机器人现状机器人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进入90年代,机器人产品发展速度加快,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2000年增长率上升到15%,预计21世纪初,工作在各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将突破100万台。
正如《2l世纪日本创建机器人社会技术发展战略报告》指出,“机器人技术(RT)与信息技术(IT)一样,在强化产业竞争力方面是极为重要的战略高技术领域。
培育未来机器人产业是支撑2l世纪日本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战略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近,韩国也将智能机器人作为十大战略产业之一列入国家发展规划(2003~2007年),现正在实施中。
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主要进行焊接、装配、搬运、加工、喷涂、码垛等复杂作业。
目前,全球现役工业机器人83万台。
过去10年,机器人的价格降低约80%,现在继续下降,而欧美劳动力成本上涨了40%。
现役机器人的平均寿命在10年以上,可能高达15年,它们还易于重新使用。
由于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对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改善劳动条件等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加之成本大幅度降低和性能的迅速提高,其增长速度较快。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及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CENE)统计,如表l所示,2001年机器人安装量为7.8万台套,年增长率9%。
机器人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机器人工作单元,另一种是带机器人的生产线,并且后者在国外已经成为机器人应用的主要方式。
以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适应了现代制造业多品种、少批量的柔性生产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强劲生命力,已开发出多种面向汽车、电气机械等行业的自动化成套装备和生产线产品。
在发达国家,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年市场容量约为1000亿美元。
像国际上著名公司ABB、Comau、KUKA、BOSCH、NDC、SWISSLOG、村田等都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的集成供应商。
据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统计,早期的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年产值约为50亿日元,经过70年代的应用期和80年代的普及期,1981年产值达到1000亿日元,到1991年提高到6000亿日元,到2000年,其产值达到10800亿日元,2005年将达到18500亿日元。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2003年工业机器人发货量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与2002年相比,2003年全球范围内机器人的订货量增长约10%以上。
预计,工业机器人的世界市场将从2002年的68600台套增长到2006年的91100多台套,年平均增长7.4%。
五、国内工业机器人现状我国的机器人研究开发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历了30年的历程。
前10年处于研究单位自行开展研究工作状态,发展比较缓慢。
1985年后开始列入国家有关计划,发展比较快。
特别是在“七五”、“八五”、“九五”机器人技术国家攻关、“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重点支持下,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
在机器人基础技术方面:诸如机器人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与综合研究,机器人运动的控制算法及机器人编程语言的研究,机器人内外部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多传感器控制系统的研究,离线编程技术、遥控机器人的控制技术等均取得长足进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在机器人的单元技术和基础元部件的研究开发方面:诸如交直流伺服电机及其驱动系统、测速发电机、光电编码器、液压(气动)元部件、滚珠丝杠、直线滚动导轨、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十字交叉滚子轴承、薄壁轴承等均开发出一些样机或产品。
但这些元部件距批量化生产还有一段距离。
在机器人控制装置的研制方面:已开发出具有双CPU、多CPU和分级分层控制的机器人控制装置多台,主控计算机的档次也逐渐升级。
在机器人操作机研制方面:已开发出一些先进的操作机和特种机器人,如AGV(自动导引车),壁面爬行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为±O.024mm的装配机器人,可潜入海底6000m的水下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移动遥控机器人,主从操作机器人等,有些已达实用化水平并用于实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