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上动点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1
数轴动点问题6题型
数轴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涉及到数轴上点的移动和位置变化。
一般来说,数轴动点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六种题型:
1. 绝对值不等式问题,这类问题涉及到数轴上的点在满足绝对值不等式时的位置。
例如,求解 |x 3| < 5 这样的不等式,需要在数轴上确定满足条件的 x 的取值范围。
2. 区间划分问题,这类问题要求根据给定条件在数轴上划分区间,例如求解不等式 2x 1 > 5 时,需要确定 x 的取值范围,从而将数轴划分成若干个区间。
3. 方程与不等式问题,涉及到方程和不等式的问题,例如求解x^2 4x + 3 > 0 这样的不等式时,需要确定 x 的取值范围,也就是数轴上点的位置。
4. 线段长度问题,这类问题需要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来求解线段的长度,例如求解两点之间的距离。
5. 几何位置问题,涉及到几何位置关系的问题,例如求解点到
直线的距离等。
6. 运动问题,这类问题涉及到数轴上点的运动,例如求解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速度等。
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通常需要画出数轴图示,明确标出各个点的位置,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和计算。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数轴动点问题的不同题型。
数轴的动点问题公式
数轴的动点问题是指一个点在数轴上按一定规律运动的问题。
为了描述这个运动过程,我们可以使用公式来表示动点的位置。
假设数轴上的起点为0,动点在某个时刻的位置为x。
动点按照某个速度v向左或向右运动,那么在经过t单位时间后,动
点的位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x=x0+vt
其中,x0表示初始位置,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如果速
度为正,表示向右移动;如果速度为负,表示向左移动。
如果动点在数轴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速度v是常数,这
时可以将公式简化为:
x=x0+vt
如果动点在数轴上做加速或减速运动,速度v是变化的,那
么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确定速度v的表达式。
常见的加
速或减速运动可以用以下几种公式表示:
匀加速运动:v=v0+at,其中v0表示初始速度,a表示加
速度。
匀减速运动:v=v0at,其中v0表示初始速度,a表示减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h=h0+v0t+(1/2)gt^2,其中h0表示初始高度,v0表示初始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
希望上述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初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1. 什么是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嘛,大家都知道,就像一条有方向的线,上面有好多数。
动点问题呢,就是有个点在这个数轴上动来动去的。
比如说,这个点可能从一个数开始,然后按照一定的速度或者规则在数轴上移动。
这就像一个小蚂蚁在一根标了数字的绳子上爬,它一会儿在这个数字这儿,一会儿又跑到另一个数字那儿了。
动点问题可有趣啦,它就像是数轴这个舞台上的小演员,不停地变换位置,而我们呢,就要根据它的表演规则来搞清楚一些事情,比如它什么时候会到达某个特定的数,或者它在移动过程中和其他固定的点或者其他动点之间的距离关系。
2. 常见的动点问题类型求动点与定点的距离。
比如说,有一个点A在数轴上表示3,有个动点P从0开始,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那我们就要算出经过几秒钟,点P和点A的距离是多少。
这就像是在玩一个追逐游戏,一个是站着不动的目标,一个是跑来跑去的追逐者,我们要算出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化。
动点相遇问题。
就像有两个动点,一个从数轴左边出发,一个从右边出发,它们朝着对方移动,速度也不一样。
我们就得算出它们什么时候会在数轴上的某个地方相遇,就好像两个人在一条路上相对走来,什么时候会碰面一样。
还有动点的中点问题。
假如有两个动点,那它们之间的中点位置会随着它们的移动而改变,我们要找出这个中点在不同时刻所表示的数。
这就像是两个人拉着一根绳子的两端,绳子的中间点会随着他们的走动而移动,我们要知道这个中间点在任何时候的位置。
3. 解决数轴上动点问题的小技巧一定要先确定动点的起始位置和运动方向。
这就好比你要知道小蚂蚁从哪里出发,是向左还是向右爬。
如果题目说一个动点从 - 5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移动,那这个信息就是解题的关键开头。
用代数式表示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比如说那个从0开始,以每秒2个单位速度向右移动的动点P,经过t秒后,它的位置就可以表示为2t。
这就像给小蚂蚁的位置做个标记,让我们能随时知道它在哪里。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往往使学生感到很棘手.实际上,如果将动点问题“代数化”,“三招”就可轻松解决常见的问题.第一招:平移公式(平移规律)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是a ,则当点A 向左平移t 个单位长度时表示的数为a t -;当点A 向右平移t 个单位长度时表示的数为a t +.简记为:左减右加.第二招:距离公式若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a b ,则,A B 两点的距离AB a b =-.如果已知,A B 两点的位置关系,比如点A 在点B 的左边,则AB b a =-.第三招:中点公式若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a b ,则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是2a b + ❖ 常见题型:一、突破基础关—平移与距离数轴上点的平移和两点间的距离是数轴所有难点问题的突破口.点的平移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动点问题的基础,两点间的距离则可以让学生感知数轴与线段之间的关系. 例1 请利用数轴回答下列问题:①如果点A 表示数3-,将点A 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 表示的数是 ,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 ;②如果点A 表示数3,将A 点先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 表示的数是 ,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 ;③如果点A 表示数3,将A 点先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 表示的数是 ,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 ;④一般地,如果A 点表示的数为a ,将A 点向右移动m 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n 个单位长度,请你猜想终点B 表示的数是 ,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 .二、突破应用关—平移、距离、对称、旋转(滚动)1.平移平移是所有动点问题的灵魂所在,也是数轴问题研究的基石,所以我们在突破数轴难点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例2如果将A点先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2,则起点A表示的数为 ,A、B两点间的距离是 .-.例3若AB为数轴上一线段,其中点A表示3,点B表示1①将线段沿着数轴左右平移,若平移后点A对应的数为5,则点B所对应的数是 ;-,则点A对应的数是 , AB的中点C对应的数②若平移后点B对应的数是4是 ;-,则A对应的数是 ,B对应的数③若平移后AB的中点C对应的数是1是 .2.距离距离是今后解决坐标系中数形结合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坐标系中,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是研究线段与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初学数轴时,把水平距离问题理解透彻,对今后坐标系里几何问题的学习大有帮助.例4 数轴上有A、B两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3.①若A为原点,则点B表示的数是 ;②若点A表示的数是1,则点B表示的数是 ;③若点A表示的数是a,则点B表示的数是 ;例5数轴上有三点A、B、C,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3,B、C两点的距离是2,-,则点C表示的数是 .若A点表示的数为1-,C为例6 数轴上有三个点A、B、C,其中A点表示的数为1,B点表示的数为5数轴上的动点,若C到A的距离是C到B的距离的2倍,求此时C所表示的数是 .3.对称数轴上对称问题的关键是线段的中点.最简单的对称是相反数,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此可把此类问题推广至一般,即关于数轴上任意点的对称.例7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为相反数,且AB的距离为5,点A在点B的右边,则A表示的数是 ,B表示的数是 .例8 将数轴沿着某一点A对折,使得1与6重合.①则A表示的数是 ;-重合的数是 ;②与10重合的数是 ;与3③若MN重合,且MN相距2015个单位长度(M在N的右边),则M表示的数是,N表示的数是 ;例9 数轴上有三个点A、B、C,其中A点表示的数为1,B点表示的数为一3,C为数轴上的动点,当A、B、C三个点中有一个点是另两个点的中点时,求此时C所表示的数.4.旋转(滚动)多边形的旋转问题或圆的滚动问题也是中考热点,实际在这类问题中也可以结合数轴来解答.例10 正方形ABCD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5,点A、D对应的数分别为0和1,若正方形ABCD绕着顶点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连续翻转,翻转1次后,点B对应的数为1,则连续翻转2015次后,图5①数轴上数2015对应的点是 ;②连续翻转2015次后,数轴上数2014对应的点是 .例11 (1)如图6,数轴上有一半径为1的圆,起始点A与原点重合.若将圆沿着数轴-重合的,顺时针无滑动地滚动一周,点A所对应的数是 ;若起点A开始时是与2则圆在数轴上无滑动地滚动2周后点A表示的数是 .图6A B C D,(2)如图6所示,圆的周长为4个单位长度,在圆的4等分点处标上字母,,,-所对应的点重合,再让圆沿着数轴按逆先让圆周上字母A所对应的点与数轴上的数2-将与圆周上的字母重合.时针方向作无滑动滚动,那么数轴上的数2015三 、突破动点大题—试卷中经常出现的动点应用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动点表示的数,以及动点的运动方向.以下分为三类问题进行解析:1.方向不变例1 如图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30,,P Q 两点分别从,O B 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3单位/秒和2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M 为线段BP 上一点,且13PM PB =,N 为QM 的中点. (1)若12PB BQ =,求t 的值; (2)当t 的值变化时, NQ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练习1: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对应的数为-1 ,3,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5PA PB +=?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当点P 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 点向右运动时,点A 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 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M N 分别是,AP OB 的中点,AB OP MN-的值是否改变,为什么?,B点对应的数为练习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100.(1)AB中点M对应的数;(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甲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乙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3)若当电子蚂蚁甲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乙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练习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在数轴上,动点可不是简单的数字移动哦,听着就像是在玩游戏。
想象一下,我们在一条长长的数轴上,左边是负数,右边是正数,中间就是零,像是一个小小的天地。
动点就是那活泼的小家伙,可以随便跑来跑去,仿佛在数轴上跳舞。
这让我们想到,数轴上的动点其实就像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走一步,就可能改变方向,真是有趣得不得了。
说到动点,我们不妨来聊聊它的速度。
动点在数轴上移动,速度就像是打游戏时,那个角色的移动速度。
有的动点快得像闪电,呼的一下就跑到了很远的地方;有的则慢得像蜗牛,真是让人等得心焦。
不过,这种变化还挺有趣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动点放在数轴的某个位置,然后给它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要到十的位置,动点要怎么做呢?它得加速,拼尽全力,才行。
就像我们追梦一样,得努力才能到达目标。
再说说这个动点的起点和终点。
它可以从任意一个位置开始,比如说从5出发,走到5,那得经过多少个单位呢?哎呀,这还真是个数学问题。
不过没关系,数轴上的距离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走的路,越走越远,有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比如遇到好朋友,聊聊天,或者碰到困难,也许就需要停下来想一想。
动点在数轴上的每一次移动,都像是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无论好坏,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动点的加速和减速。
就好比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事情让我们兴奋,心跳加速;而有些时候又会觉得累了,需要放慢脚步。
动点如果在数轴上遇到一个大石头,可能就得减速,或者绕路而行。
这个过程其实就像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学会调整自己的步伐。
慢下来反而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真是一种智慧呢。
动点还会遇到什么有趣的情况呢?比如,当它到达了某个位置,比如说3的时候,它的状态就发生了变化。
可能这时候它决定在这里稍作停留,观察周围的风景,和其他的动点交流一下。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方向,是否走对了路。
这种反思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不忘记享受旅途的风景,真是妙不可言。
数轴动点问题公式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动点问题公式为:已知a点在数轴x1,b点在数轴的x2,a从a点出发,速度为v1,b从b点出发,速度为v2,则相遇时间t=|x1-x2|/(v1-v2)(v1与v2速度方向同向)。
比如:a点在数轴1的边线向右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b点数轴10的边线以每秒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碰面时间t=|1-10|/(1-(-2))=3s。
解决动点问题的根本在于受力分析清楚。
力就是发生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因此,必须化解各种运动参量。
只需要知道物体的受力,和动点的初始条件。
就可以列出牛顿运动方程来解决。
其中力对时间的分数(累积)就是动量的变化。
对加速度的分数(累积)就是动点能量的变化。
七年级上册数轴动点问题一、数轴动点问题基础知识1.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 动点在数轴上的表示设动点表示的数为公式,如果动点从某一固定点公式出发,以速度公式向右运动,经过公式秒后,动点表示的数为公式;如果向左运动,则为公式。
二、典型例题及解析例1:已知数轴上点公式表示的数为公式,点公式表示的数为公式,点公式在数轴上,且公式,求点公式表示的数。
解析:设点公式表示的数为公式。
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公式,公式。
因为公式,所以公式。
当公式时,方程无解。
当公式时,即公式。
移项可得公式。
公式,解得公式。
所以点公式表示的数为公式。
例2:数轴上点公式对应的数为公式,点公式对应的数为公式,点公式以公式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公式向右运动,同时点公式以公式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公式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1)当公式时,求公式的长度。
(2)求当公式为何值时,公式。
解析:(1)当公式时:点公式从公式出发,速度为公式个单位/秒,向右运动公式秒后,点公式表示的数为公式。
点公式从公式出发,速度为公式个单位/秒,向左运动公式秒后,点公式表示的数为公式。
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公式。
(2)公式,则公式。
经过公式秒后,点公式表示的数为公式,点公式表示的数为公式。
公式。
当公式时,即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解得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解得公式。
例3:数轴上有公式、公式两点,公式点对应的数为公式,公式点对应的数为公式,点公式从公式点出发,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点公式从公式点出发,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点公式、公式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1)求当公式时,点公式、公式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多少?(2)经过多少秒后,点公式、公式之间的距离为公式个单位长度?解析:(1)当公式时:点公式从公式出发,速度为公式个单位/秒,向右运动公式秒后,点公式对应的数为公式。
数轴上含速度的动点问题一、基本概念1. 动点- 想象数轴就像一条长长的马路,动点呢,就像是马路上一辆跑来跑去的小汽车。
这个点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的,它会按照一定的速度移动。
- 比如说,有个点A在数轴上,它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
这就好比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沿着马路向前开一样。
2. 起始位置- 动点开始的地方很重要哦。
就像汽车出发的时候是从停车场出发的,动点也有它的起始点。
比如点B在数轴上的位置是 - 3,这就是它的起始位置。
3. 方向- 动点在数轴上移动是有方向的,要么向左,要么向右。
向左就像汽车倒车一样,在数轴上表示数值越来越小;向右就像汽车正常向前开,数值越来越大。
如果一个动点以速度v向左移动,那它的位置变化就是不断地减去vt(t是时间);如果向右移动,就是不断地加上vt。
二、常见问题类型及解法1. 相遇问题- 就好比两辆车在马路上开,最后碰到一起了。
假设有两个动点A和B,A从数轴上的1这个位置出发,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右移动;B从5这个位置出发,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移动。
- 那我们怎么知道它们什么时候相遇呢?我们可以设经过t秒相遇。
A移动后的位置是1 + 3t,B移动后的位置是5 - 2t。
当它们相遇的时候,这两个位置是相等的,也就是1+3t = 5 - 2t。
- 然后我们就像解普通方程一样,把t求出来。
首先把含有t的项移到一边,得到3t+2t = 5 - 1,也就是5t = 4,解得t = 0.8秒。
2. 追及问题- 这就像一辆车去追另一辆车。
比如说有动点C在数轴上2的位置,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向右移动;动点D在5的位置,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右移动。
- 我们想知道D什么时候能追上C。
设经过t秒D追上C。
C移动后的位置是2+t,D移动后的位置是5 + 3t。
当D追上C的时候,它们的位置相同,也就是2+t = 5+3t。
- 移项得到3t - t=2 - 5,2t=-3,解得t=-1.5秒。
数轴动点问题公式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类型。
在这类问题中,通常给出一个点在数轴上随时间变化的位置,然后要求求解该点的位置函数或速度函数等相关函数。
下面将分别介绍数轴动点问题的一般公式及求解方法。
一、数轴动点问题的一般公式假设点P在数轴上以时间t为自变量随时间变化,点P在数轴上的位置用变量x表示,即x=x(t)。
点P在时间t0时刻的位置为x0,则在t时刻的位置可以表示为x=x(t)=f(t)+x0,其中f(t)是关于t的函数,表示点P的位移。
二、数轴动点问题的求解方法1.求解位置函数:当给出点P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时,可以通过对位置函数的求解来求得该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置。
(1)如果已知点P在时间t1时刻的位置为x1,时间t2时刻的位置为x2,可以通过构建方程的方法求解位置函数。
设点P在时间t时刻的位置为x,则有x=f(t)+x1,x=f(t2)+x2、将这两个方程联立,消去f(t),得到x=(x2-x1)/(t2-t1)*(t-t1)+x1、这样就得到了点P在时间t时刻的位置函数x=f(t)。
(2)如果已知点P在时间t1时刻的位置为x1,速度为v1,点P在时间t2时刻的位置为x2,速度为v2,还可以通过使用速度函数的方法求解位置函数。
设点P在时间t时刻的速度为v,则有v = g(t),其中g(t)是点P的速度函数。
由于速度可以理解为位移对时间的导数,即v = dx / dt。
由此,可以得到dx = g(t) * dt,对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即得到x = ∫g(t) * dt + C,其中C是常数。
由于点P在时间t1时刻的位置为x1,可以得到∫ g(t) * dt + C = x1,再由点P在时间t2时刻的位置为x2,得到∫ g(t) * dt + C = x2、通过这两个方程可以解出C,从而得到函数x = f(t)。
2.求解速度函数:当给出点P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时,可以通过求解速度函数来确定点P在任意时刻的速度。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的线段与动点问题一、基本概念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涉及以下概念:1.两点间距离为它们坐标差的绝对值d=|a-b|,即右边点坐标减去左边点坐标。
2.两点中点坐标为线段AB中点坐标=(a+b)/2.3.点在数轴上运动,向右运动速度看作正速度,向左运动速度看作负速度。
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
4.分析点在数轴上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二、解题思路和方法1.表示出动点运动后的坐标(用含有时间t的式子表示)。
2.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出相关线段长度(用含有时间t的式子表示)。
3.根据线段的等量关系(一般是和、差关系)列绝对值方程。
4.解绝对值方程并验算结果。
例题: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为-2、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的数为x。
1.若P为AB线段的三等分点,求P对应的数。
2.数轴上是否存在P,使P到A点、B点距离和为10,若存在,求出x;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若点A,点B和点P(点P在原点)同时向左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为1,2,1个长度单位/分,则第几分钟时,P为AB的中点?2.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c满足(c-5)^2+|a+b|=0,请回答问题:1) a=-b。
c=52) |x+1|-|x-1|+2|x+5| = 3x+93) 当A、C之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时,设A在t秒后到达a-1处,则C在t秒后到达c-2t-5处。
解方程得t=2,即2秒时A、C之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
4) BC-AB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因为A向左运动,B、C向右运动,两者速度之和始终为7,即BC-AB的值始终为70.22.如图,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b,且a,b满足|a+2|+(b-1)=0.1) AB的长为3.2) 点P对应的数为-3,因为方程2x-1=x+2的根为x=3,所以C对应的数为3,PC的长度为1,因此P在C左侧3个单位长度处,故P对应的数为-3.3) 当P点在A点左侧运动时,结论①正确,值为b-1;结论②不正确。
一、与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有关的基本见解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主要波及以下几个概念:1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d=|a-b|也即用右侧的数减去左侧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右侧点表示的数—左侧点表示的数。
两点中点公式:线段AB 中点坐标 = ( a+b) ÷2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因为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所以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行程就能够直接获得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 ,向左运动b 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 a— b ;向右运动 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 a+b 。
3 .数轴是数形联合的产物,解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联合图形进行解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1、表示出题目中动点运动后的坐标(一般用含有时间t 的式子表示)。
2、依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题目中有关线段长度(一般用含有时间 t 的式子表示)。
3、依据题目问题中线段的等量关系(一般是和、差关系)列绝对值方程。
4、解绝对值方程并依据实指责题验算结果。
(解绝对值方程平常用 0 点分类谈论方法)已知: 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 b 知足( c-5 )2+|a+b|=0 ,请回答以下问题(1)请直接写出 a、b、c 的值.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 a、 b、 c 所对应的点分别为 A、B、C,点 P 为易动点,其对应的数为 x,点 P 在 0 到 2 之间运动时(即 0≤x≤2 时),请化简式子: |x+1|-|x-1|+2|x+5|(3)(3)在( 1)( 2)的条件下,点 A、B、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 A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 B 和点 C 分别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和 p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定t 秒钟事后,若点 B 与点 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BC,点 A 与点 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 BC-AB的值能否跟着时间 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原因;若不变,恳求其值.二、典例解析例1.已知数轴上有 A、B、C三点,分别代表— 24,— 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 4 个单位 / 秒。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在数学的世界里,数轴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而其中的动点问题,则是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头疼的一部分。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争取把它弄个明白。
首先,咱们得清楚数轴是啥。
简单来说,数轴就是一条带有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它就像是一个跑道,上面的点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
那么动点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呢?动点,顾名思义,就是在数轴上移动的点。
这个点不像那些固定的数字一样老老实实待在原地,而是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条件到处“跑”。
比如说,有一个点 A 在数轴上从某个位置开始,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动点问题描述。
那咱们怎么去解决这类问题呢?第一步,咱们要仔细读题,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都找出来。
比如动点的初始位置、移动的速度、方向,还有可能存在的时间限制等等。
就拿刚才那个例子来说,点 A 初始位置如果是在-3 这个点上,向右移动的速度是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移动了 5 秒钟。
那咱们就能算出 5 秒钟后点 A 跑到哪儿去了。
因为向右移动是增加,速度是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移动了 5 秒,所以一共移动了 2×5 = 10 个单位长度。
再加上初始位置-3,那么 5 秒钟后点 A 的位置就是-3 + 10 = 7 。
但是,动点问题可没这么简单,有时候会有多个动点同时在数轴上移动。
比如说,点 B 从 2 的位置开始,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点 A 从-5 的位置开始,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
经过多少秒,点 A 和点 B 会相遇?这时候,咱们就得设经过 t 秒它们相遇。
相遇的时候,点 A 和点 B所在的位置是一样的。
点 A 移动的路程就是 3t ,点 B 移动的路程就是 t (因为向左移动是减少)。
那么就可以列出方程:-5 + 3t = 2 t 。
解这个方程:3t + t = 2 + 5 ,4t = 7 ,t = 7/4 。
专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处理数轴上动点问题的策略:1.两点间距离的计算:两点间距离等于它们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即右边点的坐标减去左边点的坐标。
2.数的表示:在数轴上,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向左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点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运动路程就可以得到运动后的坐标。
例如,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
3.分类讨论: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注意多种情况的分类讨论。
4.绝对值策略:若点的左右位置关系不明确或有多种情况,可用两点距离的绝对值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复杂分类讨论。
5.中点公式:若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a,b,M为线段AB中点,则M点表示的数为(a+b)/2.类型一:数轴上两点距离的应用例1: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5,点P为数轴上一点1)若点P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求P点表示的数。
2)若PA=2PB,求P点表示的数。
3)若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之和为13,求点P所表示的数。
练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1)若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则x的值为-1;(2)若线段PA=3PB,则P点表示的数为2;(3)若点P到A点、B点距离之和为10,则P点表示的数为1.类型二:绝对值的处理策略例2: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8和20,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P点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Q点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设运动时间为t秒1)点P向右运动,Q点向左运动,当t为何值时,P,Q两点之间距离为8?2)若P点和Q点都向右运动,多少秒后,P,Q两点之间距离为8?3)在(2)的条件下,另一动点M同时从O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多少秒后,点M到点P和点Q的距离相等?练2、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其中点A对应的数为-8,点B对应的数为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
数轴中的动点问题洋葱数学
摘要:
1.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的概念
2.动点问题的应用
3.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
4.动点问题的挑战与展望
正文:
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的概念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指的是在数轴上,有一个或多个动点,其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我们需要研究这些动点的位置关系、运动规律以及相关性质。
在数学领域中,动点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应用广泛,涉及到多个数学分支。
二、动点问题的应用
动点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在物理学中,粒子在数轴上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一个动点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中,算法中的动态规划也涉及到动点问题;此外,动点问题还与最优化理论、微积分等数学分支密切相关。
三、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
解决动点问题有多种方法,如几何法、代数法、逻辑法等。
几何法主要是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作图找到动点的位置关系;代数法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代数方法求解;逻辑法则是利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四、动点问题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动点问题在数学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未解决的问题。
例如,如何更好地描述动点的运动规律,如何求解更复杂的动点问题等。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以解决这些挑战。
总之,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既是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
从物理学到计算机科学,从最优化理论到微积分,动点问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初中数学数轴动点问题经典
初中数学中的数轴动点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类型,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数轴、坐标系以及速度、时间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数轴动点问题:
1. 相遇问题:两个动点在数轴上分别从A、B两点同时向对方移动,求何时何地相遇。
示例:点A从原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左移动,点B从
表示数2的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求A、B两点相遇的点。
2. 追及问题:一个动点追赶另一个动点,求何时追上。
示例:点A从表示数-1的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点B从表示数5的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移动,求A追上B
的时间和位置。
3. 速度与加速度问题:一个动点在数轴上移动,其速度随时间变化,求某时刻的位置或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示例:点A从表示数-3的点出发,初始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并在接下来的2秒内,速度每秒增加1个单位,求2秒末A的位置。
4. 周期性移动问题:一个动点在数轴上按照某种周期性规律(如正弦、余弦函数)移动,求某时刻的位置或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示例:点A从表示数0的点出发,按照正弦函数的规律上下移动,求5秒内A经过的路径长度。
5. 角度与距离问题:一个动点在数轴上以某个角度和速度移动,求某时刻的位置或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示例:点A从表示数1的点出发,以每秒30°的速度顺时针旋转,求3秒后A移动的距离。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并应用数轴上的距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在数学上的表达。
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几何直觉和代数运算能力。
七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1. 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 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解析:因为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所以PA = PB。
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 a b|(d为两点间距离,a、b为两点对应的数),则| x-(-1)|=| x 3|,即| x + 1|=| x-3|。
当x≥3时,x + 1=x 3,方程无解。
当-1时,x + 1=-(x 3),x+1=-x + 3,2x=2,解得x = 1。
当x≤-1时,-(x + 1)=-(x 3),方程无解。
所以点P对应的数为1。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 = 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根据距离公式PA=| x+1|,PB=| x 3|,则| x + 1|+| x-3| = 5。
当x≥3时,x + 1+x 3=5,2x-2 = 5,2x=7,解得x=(7)/(2)。
当-1时,x + 1-(x 3)=5,x + 1-x + 3=5,4 = 5,方程无解。
当x≤-1时,-(x + 1)-(x 3)=5,-x-1-x + 3 = 5,-2x+2 = 5,-2x=3,解得x=-(3)/(2)。
所以存在点P,x=(7)/(2)或x =-(3)/(2)。
2. 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2,点B对应的数为1,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求x的值。
解析:由题意得| x-(-2)|+| x 1|=5,即| x + 2|+| x-1| = 5。
当x≥1时,x + 2+x 1=5,2x+1 = 5,2x = 4,解得x = 2。
当-2时,x + 2-(x 1)=5,x + 2-x + 1=5,3 = 5,方程无解。
当x≤-2时,-(x + 2)-(x 1)=5,-x-2-x + 1 = 5,-2x-1 = 5,-2x = 6,解得x=-3。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目录解题知识必备..................................................................................................................................................1压轴题型讲练.. (2)类型一、点的运动时间问题 (2)类型二、单点的规律运动问题 (5)类型三、定值问题 (6)类型四、双点往返运动问题 (10)类型五、数轴的折叠问题................................................................................................................................15压轴能力测评(11题).. (20)1.数轴: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4.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原点左边的数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是正数.5.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如图,A 、B 表示的数为a 、b ,则A 与B 间的距离AB=|a -b|;当a ,b 的大小已知时,“大减小(右减左)”,不知大小时,“绝对值”(两数差的绝对值).6.数轴上两点间中点表示的数如图,C 是AB 的中点,则C 表示的数x=2a b +;理由:AC=BC ,则x -a=b -x ,∴x=2a b +.7.数轴上点移动规律数轴上点向右移动则数变大(增加),向左移动数变小(减小);当数a表示的点向右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向左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例:P从A出发,以2个单位/秒速度向右运动,t秒后达到的点表示的数为:a+2t.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类型一、点的运动时间问题例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答案】(1)―4;6―6t.(2)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间的距离及数轴,根据题意得出各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1)由题意知OA=6,OB=AB―OA=10―6=4,因为B点在原点左边,从而得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根据题意则得出点P表示的数;(2)设P点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列方程6t=10+4t,解得t值.【详解】(1)解:∵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10―6=4,又∵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6t.(2)设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得6t=10+4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变式1-1.已知数轴上有三个点A,B,C,点A表示的数是8,点B到点A的距离为12,点C到A点的距离为7.(1)点B表示的数为 ;(2)点C表示的数为 ;(3)若点A在点B右侧,动点R从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动点P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R同时出发,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答案】(1)20或―4(2)1或15(3)5秒或19秒【分析】(1)分点B在点A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即可;(2)分点C在点A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即可;(3)分点C表示1和15两种情况,然后分别求出路程差,再根据路程差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解:当点B在点A的左边,点B表示的数为8―12=―4;当点B在点A的右边,点B表示的数为8+12=20;综上,点B表示的数为20或―4.故答案为:20或―4.(2)解:当点C在点A的左边,点C表示的数为8―7=1;当点C在点A的右边,点C表示的数为8+7=15;综上,点C表示的数为1或15.故答案为:1或15.(3)解:设点R运动a秒时追上点P,当C表示1时,则BC的距离为1―(―4)=5,则有2a―a=5,解得:a=5;当C表示15时,则BC的距离为15―(―4)=19,则有2a―a=19,解得:a=19综上,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所需时间为5秒或19秒.答:点R运动5秒或19秒时追上点P.【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数、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等知识点,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1-2.已知a、b为常数,且满足|a―12|+(b+20)2=0,其中a、b分别为点A、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如图所示,动点E、F分别从A、B同时开始运动,点E以每秒6个单位向左运动,点F以每秒2个单位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a 、b 的值;(2)请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点E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______;点F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______;(3)当E 、F 相遇后,点E 继续保持向左运动,点F 在原地停留4秒后向左运动且速度变为原来的5倍,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E 、F 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时,请求出运动时间t 的值.【答案】(1)a =12,b =―20(2)12―6t ,2t ―20(3)154,133,272,29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代数式,(1)根据绝对值和平方式的非负性得出a 和b 的值即可;(2)根据点的运动得出代数式即可;(3)分四种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方程求解即可.解题的关键是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详解】(1)解: ∵|a ―12|+(b +20)2=0,|a ―12|≥0,(b +20)2≥0,∴a ―12=0,b +20=0,∴a =12,b =―20;(2)解:由题意可知,E 点对应的数为:12―6t ,F 对应的数为―20+2t =2t ―20,故答案为:12―6t ,2t ―20;(3)解:在相遇前:t =[20―(―12)―2]÷(2+6)=154,设t ′时E 、F 相遇,即12―6t ′=2t ′―20;解得t ′=4,①当E 点在F 点左侧时,且F 点没动时,由题意可得,6(t ―4)=2,解得:t =133,②当E 点在F 点左侧时,且F 点已动时,6×(t ―4)―2×5×(t ―4―4)=2,解得:t =272,③当点E 在点F 右侧时,由题意2×5×(t ―4―4)―6×(t ―4)=2,解得:t =292,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t 的值为:154,133,272,292.类型二、单点的规律运动问题例2.一个机器人从数轴原点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前进3步后退2步的程序运动,设该机器人每秒钟前进或后退1步,并且每步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x n 表示第n 秒时机器人在数轴上的位置所对应的数,给出下列结论(1)x 3=3;(2)x 5=1;(3)x 76>x 77;(4)x 103<x 104;(5)x 2018<x 2019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分析】机器人每5秒完成一个循环,每个循环前进1步,n÷5的整数值即前进的步数,余数是1,总步数加1,是2加2,是3加3,是4加2.【详解】依题意得:机器人每5秒完成一个前进和后退,即前5秒对应的数是1,2,3,2,1;根据此规律即可推导判断:(1)和(2),显然正确;(3)中,76÷5=15……1,故x76=15+1=16,77÷5=15……2,故x77=15+2=17,16<17,故错误;(4)中,103÷5=20……3,故x103=20+3=23,104÷5=20……4,故x104=20+2=22,23>22,故错误;(5)中,2018÷5=403……3,故x2018=403+3=406,2019÷5=403……4,故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归纳探索能力,确定循环次数和第n 次的对应数字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1.一动点p 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以前进5个单位,后退3个单位的程序运动,已知p 每秒前进或后退1个单位.设x n 表示第n 秒点p 在数轴的位置所对应的数,如x 4=4,x 5=5,x 6=4,则x 2019为( )A .504B .505C .506D .507【答案】D【分析】先解出点P 每8秒完成一个循环,解出对应的数值,再根据规律推导出答案.【详解】解:依题意得,点P 每8秒完成一组前进和后退,前8个对应的数是1、2、3、4、5、4、3、2;9∼16对应的数是3、4、5、6、7、6、5、4;∵2019=8×252+3,故x 2019=252×2+3=507.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点对应数字的规律探索,弄清题中的基本循环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2-2.如图,在纸面所在的平面内,一只电子蚂蚁从数轴上表示原点的位置O 点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1个单位,其移动路线如图所示,第1次移动到A 1,第2次移动到A 2,第3次移动到A 3,……,第n 次移动到A n ,则△O A 2A 2019的面积是( )A .504B .10092C .20112D .505【答案】B【分析】根据图可得移动4次完成一个循环,观察图形得出OA4n=2n ,处在数轴上的点为A4n 和A4n-1.由OA2016=1008,推出OA2019=1009,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 观察图形可知: OA4n=2n ,且点A4n 和点A4n-1在数轴上,又2016=504×4,∴A2016在数轴上,且OA2016=1008,∵2019=505×4-1,∴点A2019在数轴上,OA2019=1009,∴△OA2A2019的面积=12×1009×1=1009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数轴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探究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类型三、定值问题例3.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3,B 点表示数1,C 点表示数9.(1)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 点与C 点重合,则点B 与______表示的点重合;(2)若点A 、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左运动.①若t 秒钟过后,A ,B ,C 三点中恰有一点为另外两点的中点,求t 值;②当点C 在B 点右侧时,是否存在常数m ,使mBC ―2AB 的值为定值,若存在,求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5;(2)① t =1或4或16;②存在,m =―23.【分析】(1)求出AC 的长度和中点,然后求出中点到点B 的距离即中点到点B 的重合点的距离,即可求得点B 的重合点;(2)①分别以A、B、C为中点,列出方程求解即可;②使mBC―2AB的值为定值,列出等式中的含t项合并为0,从而求出m的值.【详解】(1)AC=9―(―3)=12,12÷2=6,∴AC的中点表示的数为:9―6=3,∵3―1=2,点B的重合点为3+2=5,故答案为:5;(2)解:①由题意可知,t秒时,点A所在的数为:―3―2t,点B所在的数为:1―t,点C所在的数为:9―4t,(1)若B为AC中点,,则1―t=(―3―2t)+(9―4t)2解得t=1;(2)若C为AB中点,,则9―4t=(―3―2t)+(1―t)2解得t=4;(3)若A为BC中点,,则―3―2t=1―t+9―4t2解得t=16;综上,当t=1或4或16时,A、B C②假设存在.∵C在B右侧,B在A右侧,∴BC=9―4t―(1―t)=8―3t,AB=1―t―(―3―2t)=t+4,∴mBC―2AB=m(8―3t)―2(t+4)=8m―8―(3m+2)t,当3m+2=0即m=―2时,3mBC―2AB=8×―8=―40,为定值,3使mBC―2AB的值为定值.故存在常数m=―23【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能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变式3-1.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b,我们把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记AB=|a―b|,且a,b满足|a―1|+(b+2)2=0.(1)a=;b=;线段AB的长=;(2)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c,且c与b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A+PB=PC?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A和点C分别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和9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秒钟后,若点A和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那么AB―AC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AB―AC的值.【答案】(1)1,―2,3;(2)―3或―1;(3)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值为2.【分析】(1)根据绝对值及平方的非负性,求出a,b的值,从而求出线段AB的长;(2)设P对应的数为y,再由PA+PB=PC,可得出点P对应的数;(3)根据A,B,C的运动情况即可确定AB,AC的变化情况,即可确定AB―AC的值.【详解】(1)∵|a―1|+(b+2)2=0,∴a―1=0,b+2=0,解得:a=1,b=―2,∴线段AB的长为:1―(―2)=3,故答案为:1,―2,3;(2)由(1)得:b=―2,∴c=2,设P对应的数为y,由图知:①P在A右侧时,不可能存在P点;②P在B左侧时,1―y―2―y=2―y,解得: y=―3,③当P在A、B中间时,3=2―y,解得: y=―1,故点P对应的数是―3或―1;(3)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理由如下:t秒钟后,A点位置为:1+4t,∴B点的位置为: ―2―t,C点的位置为: 2+9t,∴AB=1+4t―(―2―t)=5t+3AC=2+9t―(1+4t)=5t+1,∴AB–AC=5t+3―(5t+1)=2,∴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值为2.【点睛】此题考查了非负数的应用,数轴的应用,数轴上的距离,理解数轴上点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2.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4cm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5cm到达B点,然后再向右移动3cm到达C点,数轴上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数轴上标出A、B、C三点的位置,并填空:A表示的数为_______,B表示的数为_______,C表示的数为______.(2)把点A到点C的距离记为AC,则AB=_____cm,AC=______cm;(3)若点A从(1)中的位置沿数轴以每秒1cm匀速向右运动,经过多少秒使AC=3cm?【答案】(1)―4,1,4(2)5,8(3)5或11【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点的表示,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1)根据题意利用观察即可得到本题答案;(2)根据题意利用两点间距离即可得到;(3)分情况讨论当点A在点C的左侧时和当点A在点C的右侧时,分别列式即可得到本题答案.【详解】(1)解:由题意得:A点对应的数为―4,B点对应的数为1,点C对应的数为4,点A,B,C在数轴上表示如图:A表示的数为―4,B表示的数为1,C表示的数为4,故答案为:―4,1,4;(2)解:∵A点对应的数为―4,B点对应的数为1,点C对应的数为4,∴AB=1―(―4)=5cm,AC=4―(―4)=8cm,故答案为:5,8;(3)解∶①当点A在点C的左侧时,设经过x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由题意得:8―x=3,解得:x=5;②当点A在点C的右侧时,设经过x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由题意得:x―8=3,解得:x=11,综上,经过5或11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类型四、双点往返运动问题例4.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点B表示的数为20.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出发的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P、Q 两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t>0).(1)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t=3,t=12时,分别求线段PQ的长.(3)当PQ=5时,求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4)若点P一直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点Q运动到点B时,立即改变运动方向,以原速度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到达点A时,随即停止运动,在点Q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Q=8时,直接写出t的值.【答案】(1)t,―10+2t;(2)当t=3时,PQ=7;当t=12时,PQ=2;(3)t=5或t=15;(4)t=2或t=58.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找到等量关系.(1)根据点的运动方向列代数式即可求解;(2)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PQ,再把t值代入求解;(3)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求解;(4)根据t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列方程求解.【详解】(1)解:点P表示的数为t,点Q表示的数为―10+2t,故答案为:t,―10+2t;(2)PQ=|t―(―10+2t)|=|10―t|,当t=3时,PQ=|10―3|=7,当t=12时,PQ=|10―12|=2;(3)由题意得:|10―t|=5,解得:t=5或t=15;(4)当0≤t≤15时,PQ=|10―t|=8,解得:t=2或t=18(不符合题意,舍去),当15<t≤30时,PQ=|t―[20―2(t―15)]|=|t―(50―2t)|=8,或t=14(不符合题意,舍去),解得:t=583综上所述,t =2或t =583.变式4-1.如图,O 是数轴的原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A 点对应的数是―1,B 点对应的数是8,C 是线段AB 上一点,满足AC BC =54.(1)求C 点对应的数;(2)动点M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M 到达C 点后停留2秒钟,然后继续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到B 点后停止.在点M 从A 点出发的同时,动点N 从B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匀速向左运动,一直运动到A 点后停止.设点N 的运动时间为t 秒.①当MN =4时,求t 的值;②在点M ,N 出发的同时,点P 从C 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点P 与点M 相遇后,点P 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P 与点N 相遇后,点P 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到A 点后停止.当PM =2PN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答案】(1)4(2)①53或173;②t 的值为73或197或5.5【分析】(1)根据A 点,B 点对应的数,得到AB =9,根据AC 与BC 的比值,得到AC =5,BC =4,得到C 点对应的数是8―4=4;(2)①当M 、N 未相遇, M 表示的数是―1+2t ,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8―t ―(―1+2t)=4,解得t =53;当M 、N 相遇后,M 在B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4+2t ―52―2=2t ―5,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2t ―5―(8―t)=4,解得t =173;②当P 与M 还未第一次相遇时,P 表示的数是4―3t ,M 表示的数是―1+2t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4―3t ―(―1+2t)=2[8―t ―(4―3t)],解得t =―13,此种情况不存在;当P 与M 第一次相遇后,相遇后P 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 前,P 表示的数是(4―3×1)+3(t ―1)=3t ―2,得到3t ―2―(―1+2t)=2[8―t ―(3t ―2)],解得t =73;当P 与N 相遇后,未与M 第二次相遇时,P 表示的数是(8―2.5)―3(t ―2.5)=13―3t ,13―3t ―4=2[8―t ―(13―3t)],解得t =197;当P 与M 在点C 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 点前,P 表示的数是13―3t , M表示的数是4,得到4―(13―3t)=2[8―t ―(13―3t)],解得t =1,根据2.5<t ≤4.5,得到这种情况不存在;当P 运动到A 后,若N 为PM 的中点,此时PM =2PN ,―1+(2t ―5)=2(8―t),解得t =5.5.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动点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动点表示的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相遇与追及问题,列代数式,列方程,分类考虑动点的位置,是解题关键.【详解】(1)∵A 点对应的数是―1,B 点对应的数是8,∴AB =8+1=9,∵AC BC =54,∴AC =5,BC =4,∴C 点对应的数是8―BC =8―4=4,答:C 点对应的数是4;(2)①∵运动t 秒时,MN =4当M 、N 未相遇,则M 在A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1+2t ,N 在BC 上运动,N 表示的数是8―t ,∴8―t ―(―1+2t)=4,解得t =53,当M 、N 相遇后,M 在B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4+2t ―52―2=2t ―5,N 在AC 上运动,N 表示的数是8―t ,∴2t ―5―(8―t)=4,解得t =173,综上所述,t 的值为53或173;②当P 与M 还未第一次相遇时,4―3t ,M 表示的数是―1+2t ,N 表示的数是8―t ,∵PM =2PN∴4―3t ―(―1+2t)=2[8―t ―(4―3t)],解得t =―13(舍去),此种情况不存在,由已知得,P 与M 在t =1时第一次相遇,相遇后P 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 前,P 表示的数是(4―3×1)+3(t ―1)=3t ―2,∴3t ―2―(―1+2t)=2[8―t ―(3t ―2)],解得t =73,由已知可知,当P 与M 在表示1的点处相遇,此时N 运动到表示7的点处,再经过7―13+1=1.5秒,即t =2.5时,P 与N 相遇,此时M 正好运动到C ,P 与N 相遇后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未与M 第二次相遇,此时P 表示的数是(8―2.5)―3(t ―2.5)=13―3t ,∴13―3t ―4=2[8―t ―(13―3t)],解得t =197,当P 与M 在点C 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 点前,P 表示的数是13―3t ,M 在C 点处,M 表示的数是4,次情况2.5<t ≤4.5,∴4―(13―3t)=2[8―t ―(13―3t)],解得t =1,不合,∴这种情况不存在,当P 运动到A 后,若N 为PM 的中点,此时PM =2PN ,∴―1+(2t ―5)=2(8―t),解得t =5.5,综上所述,t 的值为73,或197,或5.5.变式4-2.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若用PA ,PB ,PC 分别表示点P 与点A 、点B 、点C 的距离,试回答以下问题.(1)当点P 运动10秒时,PA =______,PB =______,PC =______;(2)当点P运动了t秒时,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点B、点C的距离:PA=______,PB=______,PC=______;(3)经过几秒后,点P到点A、点C的距离相等?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4)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4个单位长度?如果能,请直接写出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1)10,4,24;(2)t,|―14+t|,|―34+t|;(3)―7;(4)―5,―1,2.5,4.5.【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t=10时,P点的位置,进而求得两点距离;(2)先表示出P点的位置表示的数,进而求得两点距离;(3)根据题意,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求解即可;(4)分Q点到达C点之前,和Q点到达C点之后,两种情形,根据两点距离为,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求解即可;此题考查了数轴上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距离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详解】(1)∵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t=10时,P点表示的数为―24+10=―14,∴当P点运动10秒时,PA=|―14―(―24)|=10,PB=|―14―(―10)|=4,PC=|―14―10|=24,故答案为:10,4,24;(2)依题意,当P点运动了t秒时,则PA=t,点P表示的数为―24+t,∴PB=|―24+t―(―10)|=|―14+t|,PC=|―24+t―10|=|―34+t|,故答案为:t,|―14+t|,|―34+t|;(3)∵PA=PC,∴t=|―34+t|,即t=―34+t或―t=―34+t,解得:t=17,∴点P表示的数为―24+17=―7;(4)根据题意,设经过x秒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P点运动到C点需要的时间为:20÷1=20(秒)①当Q点未到达C点,此时AQ =3x ,BP =x ,则Q 点表示的数为―24+3x ,点P 表示的数为―10+x ,则PQ =|―10+x ―(―24+3x)|=|14―2x|=4,即14―2x =4或14―2x =―4,解得:x =5或x =9,∴点表示的数为―5或―1;②当Q 点从C 点返回后,此时AQ =AC ―QC =|34―(3x ―34)|=|68―3x|,BP =x ,则Q 点表示的数为―24+68―3x =―3x +44,点P 表示的数为―10+x ,则PQ =|―10+x ―(―3x +44)|=|4x ―54|=4,即4x ―54=4或4x ―54=―4,解得x =292或x =252,∴点P 表示的数为4.5或2.5,综上所述,点P 表示的数为―5,―1,2.5,4.5.类型五、数轴的折叠问题例5.综合与探究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结合.请借助数轴,结合具体情境解答下列问题:(1)平移运动一机器人从原点O 开始,第1次向左跳1个单位,紧接着第2次向右跳2个单位,第3次向左跳3个单位,第4次向右跳4个单位,…,依此规律跳,当它跳完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 ;当它跳完202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 .(2)翻折变换①若折叠数轴所在纸条,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则表示5的点与表示 的点重合.②若数轴上D 、E 两点经折叠后重合,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4(D 在E 的左侧,且折痕与①折痕相同),则D点表示,E点表示.③一条数轴上有点M、N、P,其中点M、N表示的数分别是―17、8,现以点P为折点,将数轴向右对折,若点M对应的点M′落在点N的右边,并且线段M′N的长度为3,请直接写出点P表示的数.【答案】(1)―3;1012(2)①―3;②―1011;1013;③―3【分析】本题考查图形变化的规律,熟知折叠后能重合的两个点到折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方式,依次求出每次跳完落在数轴上时所表示的数,发现规律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折叠后重合的点到折点的距离相等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解: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可知,它跳完第1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它跳完第2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它跳完第3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2;它跳完第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2;它跳完第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它跳完第6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由此可见,它跳完第2n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n,它跳完第(2n―1)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n;当2n―1=5,即n=3时,―n=―3,所以它跳完第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当2n=2024,即n=1012时,可得它跳完第202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012;故答案为:―3,1012.(2)①由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可知,―1+3=1,2则折点所表示的数为1.因为5―1=1―(―3),所以表示5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故答案为:―3.②因为折痕与①的折痕相同,所以这次折叠的折点所表示的数也为1.又因为2024÷2=1012,1+1012=1013,1―1012=―1011,所以点D表示的数为―1011,点E表示的数为1013.故答案为:―1011,1013.③由折叠可知,MP=M′P,因为点M、N表示的数分别是―17、8,所以MN=8―(―17)=25.又因为点M′落在点N的右边,并且线段M′N的长度为3,所以MM′=25+3=28.因为28÷2=14,―17+14=―3,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3.故答案为:―3.变式5-1.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10,点B 表示10,点C表示17,我们称点A和点C在“折线数轴”上相距27个单位长度.动点P,Q同时出发,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动点Q从点C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之后也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问:(1)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C需要多少时间?(2)当P,Q两点相遇时,求出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多少?(3)当P,O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时,t的值为(直接写出结果).【答案】(1)18.5秒(2)143(3)3或6或9或18【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一元一次方程与路程问题的应用,读懂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分段求出每段折线上的时间再求和即可;(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2)P、Q两点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根据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3)根据P、O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可以判断时间相等,根据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同时需要分情况讨论,即虽然PO=OP,但PO和OP不是同一条射线.【详解】(1)解:点P 从点 A 运动至 C 点需要的时间为:t=10÷2+10÷1+(17―10)÷2=18.5(秒).答:点P 从点 A 运动至 C 点需要的时间是18.5 秒;(2)解:由题可知,P,Q 两点相遇在线段OB上于M 处,设OM=x,则10÷2+x÷1=7÷1+(10―x)÷2,解得:x=143.∴OM=143表示P,Q 两点相遇在线段OB上于M 处,即相遇点M 所对应的数是143.(3)解:P、O 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 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有 4 种可能:①当动点Q 在CB上,动点P在AO上时,则:7―t=10―2t,解得:t=3;②当动点Q 在CB上,动点P在OB上时,则:7―t=(t―5)×1,解得:t=6;③当动点Q 在BO上,动点P 在OB上时,则:2(t―7)=(t―5)×1,解得:t=9;④当动点Q 在OA上,动点P 在BC上时,则:(t―7―5)×1=2(t―5―10),解得:t=18.综上所述:t 的值为 3 或 6 或9或18.故答案为: 3 或 6 或9或18.变式5-2.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成员自主开展数学微项目研究,他们决定研究“折线数轴”.探索“折线数轴”:素材1 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点B,点C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9,点B表示12,点C表示24,点D表示36,我们称点A与点D在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为45个单位长度,并表示为AD=45.素材2 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初始速度沿着“折线数轴”向其正方向运动.当运动到点O与点B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一半.当运动到点B与点C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两倍.经过点C后立刻恢复初始速度.问题解决:探索1 :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B需要多少时间?探索2 :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求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探索3 :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至点D的过程中某个时刻满足PB+PC=16时,求动点P运动的时间.【答案】探索1:P从点A运动至点B的时间为16.5秒;探索2:P表示的数为4t―54;探索3:动点P运动的时间是14.5秒或20.5秒.【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动点计算问题及数轴上两点间距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探索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探索2:由探索1可得P在BC段运动时间为:(t―16.5)秒,进而得到BP=4t―66,结合点B表示12,即可求解;探索3:分两种情况:①当P在BO上时,②当P在CD上时,根据线段的和差以及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详解】解:探索1:∵点A表示―9,点B表示12,∴OA=9,OB=12,∵P在AO段初始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P在OB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一半,∴P在OB段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P从点A运动至点B的时间为:92+121=16.5(秒);探索2:∵P的初始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P在BC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两倍,∴P在BC段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由探索1可得:P在BC段运动时间为:(t―16.5)秒,∴BP=4(t―16.5)=4t―66,∵点B表示12,∴P表示的数为:12+(4t―66)=4t―54;探索3:设t秒后PB+PC=16,①当P在BO上时,∵PB+PC=16,∴PB+(PB+BC)=16,∵BC=12,∴PB=2,∴PO=OB―BP=12―2=10,∵OA=9,∴t=92+101=4.5+10=14.5(秒);②当P在CD上时,。
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动点问题一、数轴动点问题题目。
1. 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 -2,点B表示的数为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秒。
- 当t = 2时,求PQ的长度。
- 当PQ = (1)/(2)AB时,求t的值。
- 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点P是线段BQ的中点?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当t = 2时,点P表示的数为-2 + 1×2=0,点Q表示的数为6-2×2 = 2,则PQ=|0 - 2|= 2。
- AB=|-2 - 6| = 8,PQ=|(-2+t)-(6 - 2t)|=|3t - 8|,当PQ=(1)/(2)AB = 4时,即|3t-8| = 4,则3t-8 = 4或3t - 8=-4,解得t = 4或t=(4)/(3)。
- 若点P是线段BQ的中点,则BP = PQ,点P表示的数为-2+t,点Q表示的数为6-2t,BP=|(-2 + t)-6|=| t-8|,PQ=|(-2+t)-(6 - 2t)|=|3t - 8|,所以| t - 8|=|3t - 8|,即t-8=3t - 8(无解)或t - 8=-(3t - 8),解得t=(8)/(2)=4。
2. 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 -1,点B对应的数为3,点C对应的数为5,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 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x的值。
- 若PA + PB = PC,求x的值。
- 设点P在点A左侧,点M从点P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点N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当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时,求t的值。
解析:- 因为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所以| x-(-1)|=| x - 3|,即x + 1=-(x - 3)或x+1=x - 3(无解),解得x = 1。
专题02 数轴上的三种动点问题引言在数学中,数轴是一个常见的工具,用于表示实数集合。
它是一条无限长的直线,上面的每个点都对应着一个实数。
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研究各种动点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点在数轴上的移动和相对位置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见的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示例。
问题一:点的坐标变化问题问题描述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和B,初始坐标分别为a和b。
点A每秒钟向右移动x个单位,点B每秒钟向左移动y个单位。
问在t秒后,点A和点B的坐标分别是多少?解决方法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解决。
首先,我们可以得到点A和点B在t秒后的位移分别为xt和-yt。
将初始坐标与位移相加,即可得到点A和点B在t秒后的坐标。
具体而言,点A在t秒后的坐标为:坐标A = a + xt点B在t秒后的坐标为:坐标B = b - yt示例假设点A的初始坐标为5,点B的初始坐标为10,点A每秒钟向右移动2个单位,点B每秒钟向左移动3个单位。
我们要求在2秒后,点A和点B的坐标。
根据上述解决方法,点A在2秒后的坐标为:坐标A = 5 + 2*2 = 9点B在2秒后的坐标为:坐标B = 10 - 3*2 = 4因此,点A在2秒后的坐标是9,点B在2秒后的坐标是4。
问题二:点的相对位置问题问题描述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和B,初始坐标分别为a和b。
点A每秒钟向右移动x个单位,点B每秒钟向左移动y个单位。
问在t秒后,点A和点B相对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决方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点A和点B的运动情况来确定它们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点A和点B在t秒内是否相遇。
如果点A在t秒内移动的距离和点B在t秒内移动的距离之和大于等于它们的初始距离,那么它们相遇;反之,则它们没有相遇。
如果它们相遇了,我们可以继续分析它们的相对位置。
如果点A在相遇时位于点B的左侧,则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反之,则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数轴上动点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动态思维、方程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会抓住动中含静的思路(动时两变量间的关系,静时两个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动态思维、方程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抓住动中含静的思路(动时两变量间的关系,静时两个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难点:会抓住动中含静的思路(动时两变量间的关系,静时两个变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
知识精讲: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
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 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
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 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
例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⑶当点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一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
例4.点A1、A2、A3、……A n(n为正整数)都在数轴上,点A1在原点O的左边,且A1O=1,点A2在点A1的右边,且A2A1=2,点A3在点A2的左边,且A3A2=3,点A4在点A3的右边,且A4A3=4,……,依照上述规律点A2008、A2009所表示的数分别为()。
A.2008,—2009 B.—2008,2009 C.1004,—1005 D.1004,—1004
例5.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点A在负半轴,且|a|=3,b是最小的正整数。
(Ⅰ)求线段AB 的长;
(Ⅱ)若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且x 是方程2x+1=3x −4的根,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PB=2
1BC+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Ⅲ)如图,若Q 是B 点右侧一点,QA 的中点为M,N 为QB 的四等分点且靠近于Q 点,当Q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
21QM+43BN 的值不变,②QM −32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你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
例6.已知点 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a ,点 B 对应的数为 b ,且|2b ﹣6|+ (a+1) 2 =0,A 、B 之间的距离记作 AB ,定义:AB=|a ﹣b|.
(1)求线段 AB 的长.
(2)设点 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x,当 PA﹣PB=2 时,求 x 的值.
(3)M、N 分别是 PA、PB 的中点,当 P 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 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 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练习题:
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分别为—2,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⑴若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求P点对应的数。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P点,使P点到A、B距离和为10?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⑶若点A、点B和P点(P点在原点)同时向左运动。
它们的速度分别为1、2、1个单位长度/分钟,则第几分钟时P为AB的中点?
2.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某点K0,第一步从K0向左跳一个单位到K1,第二步由K1向右跳2个单位到K2,第三步由K2向左跳3个单位到K3,第四步由K3向右跳4个单位到K4……按以上规律跳了100步时,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K100所表示的数恰是19.94。
试求电子跳蚤的初始位置K0点表示的数。
3.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
(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的正中间?
(3)在(2)中A、B两点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和点B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又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
4、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为-2、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的数为x。
-2 -1 0 1 2 3 4
(1)若P为AB线段的三等分点,求P对应的数;
(2)数轴上是否存在P,使P到A点、B点距离和为10,若存在,求出x;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A点、B点和P点(P在原点)分别以速度比1 :10 :2(长度:单位/分),向
右运动几分钟时,P为AB的中点。
5.如图 1,直线 AB 上有一点 P,点 M、N 分别为线段 PA、PB 的中点,
AB=14.
(1)若点 P 在线段 AB 上,且 AP=8,求线段 MN 的长度;
(2)若点 P 在直线 AB 上运动,试说明线段 MN 的长度与点 P 在直线 AB 上的位置无关;
1 / 1 (3)如图 2,若点 C 为线段 AB 的中点,点 P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 PC PB PA -的值不变;②PC
PB PA +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