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批评理论解析《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关怀而闻名。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生态批评理论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塑造作用。
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生动地描绘了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背井离乡,西迁寻找生计的悲惨景象。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与人类命运紧密交织的重要元素。
土地的荒芜、风沙的肆虐,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所带来的恶果。
例如,在书中,原本肥沃的农田因为机械化农业的大规模推广和不合理的耕种方式而变得贫瘠,无法再养活农民。
这一情节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生存危机。
同时,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也对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贪婪和剥削,使得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离开家园。
这种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西迁的过程中,农民们遭遇了各种困难和不公,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忍受资本家和地主的压迫。
这种社会压迫使得农民们无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一步破坏了生态平衡。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主人公一家在困境中展现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深情。
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内心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也有一些人物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这反映了在生态危机面前,人类价值观的冲突和抉择。
此外,小说中的“葡萄”意象也具有深刻的生态寓意。
葡萄象征着土地的丰收和生命的希望,但在残酷的现实中,农民们辛勤种植的葡萄却无法带来应有的回报。
这暗示了自然的恩赐被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所扭曲和浪费,进一步强调了生态与人类命运的紧密关联。
《愤怒的葡萄》还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
04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是一部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长篇小说,讲述了逃往加州的难民的残酷境遇。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探讨了小说中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强者”与“弱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此外,分析了斯坦贝克如何通过小说人物对上述不平等关系进行反抗,并探索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生态关系的可能性,以揭示作者的女性意识和生态关怀。
[关 键 词] 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二元对立;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对抗二元等级,探寻和谐生态——《愤怒的葡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谢子欣一、引言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与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它认为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有着相同的内在逻辑,从男性对女性居高临下的掌控,到人类对生态的肆意操纵,都离不开一个内核——父权制世界观的征服色彩。
在如此的西方价值体系之中,事物总是被割裂为二元对立的形态,并且一个处于优者地位,另一个处于劣者地位。
例如,男性/女性、人类/自然、理性/情感、自我/他者、强者/弱者等,在以上的对立关系中,前者被视为优,后者被视为劣(陈厚诚,2000:449)。
生态女性主义致力于反抗和打破这种二元等级价值体系,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平等的新生态(陈茂林,2006:109)。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的《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1939)描绘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俄克拉荷马州干旱气候的背景下,农民因成为难民而纷纷举家逃往加州的艰难迁徙之路。
小说中展现了各种形态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失衡现象,而这些现象的根源均可追溯至父权制度下的二元等级观念。
本文将剖析这部小说中呈现的二元等级观念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以及女性价值对这种观念的反抗力量和对新的和谐生态的探索和重构,探析作者斯坦贝克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思考,解读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外国文学研究.. 146 CHANGCHENG 2011/1从生态维度浅析.. 愤怒的葡萄..薛.. 冰.. .. 约翰.. 斯坦贝克是著名的现当代现实主义作家。
..愤怒的葡萄.. 是1937年他跟随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到加利福尼亚, 根据沿途所见所闻写成的, 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向西部逃荒的经典之作, 被称为.. 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史诗.. [ 1] 长期以来, .. 西部观念.. 在北美生根发芽。
西部是理想中的福地, 是自由的疆土, 是人人机会均等、都有发财机会即可以实现各种梦想的.. 希望之乡..。
受其影响, 20 世纪早期很多美国作家的作品, 都是以描写主人公在美洲新大陆的开拓探险生活, 从赤贫到拥有大量财富的经历为主线。
他们总是执著行进在到西部追寻.. 希望之乡.. 的大路上, 不断寻找并最终归宿于一方.. 理想乐土..。
但由于过度开垦和滥伐森林等, 生态问题在新大陆日益凸显, 这让一些先期警醒的作家们开始对.. 西部观念.. 这一传统情结进行反省乃至批判, ..愤怒的葡萄.. 一书就蕴涵着这一思想倾向。
[ 2] 当我们从生态维度去重新解读这部最具.. 社会学意义.. 的作品时就可以发现, 强烈的生态意识充满其字里行间。
笔者认为, 失地农民约德一家西行到加州寻梦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生态问题所导致, 作者通过失地农民约德一家艰难的加州之旅, 表达了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强烈谴责, 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深深忧虑。
作者还揭示了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敬畏大地母亲, 这才是达到.. 希望之乡.. 的正途。
一、理论视角生态批评( ecocr itic ism ) 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978年威廉.. 鲁克特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 生态批评的实验.. 中首先使用了ecocr itic ism 这一批评, 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一、女性被赋予重要的角色
《愤怒的葡萄》中,女性在生态意识中被赋予着重要的角色。
书中提出,女性主义者应该反对政治性强硬,追求和谐独立,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态观念。
它大胆发声,对暴力和对女性的压迫充满抵抗,强调人们需要保护出于存在感而表现出的自然环境。
二、社会能力的发展与女性的支持
书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强调,社会能力的发展要以女性的支持为前提。
在这方面,需要考虑女性所承受的压力,并重点针对由于性别而导致的问题,对女性进行公平对待。
政府也需要从政策层面来支持女性,提倡共同发展,在家庭、社会和政治领域有助于女性的保护,以及当地社会的改善。
三、重新审视现有的政治观念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之所以被视为独特,主要是因为它要求倡导者重新审视现有的政治观念。
作为一种反对偏见、歧视、压迫和不公平行为
的思想,它提倡赋予女性更多的权利,同时提升职业能力、思想和文化实践。
这样一种思想,正是让很多女性有能力从一个新的阶层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观看社会。
四、更加有效的保护环境方案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倡导对环境的尊重、对自然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因此,它会探索一种全面的环境保护方案,更加有效的保护环境资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并强调应当考虑尊重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因素。
Vo l.32No .12Dec.2011第32卷第12期2011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 f ChifengUniversity (S o c.S ci )一、生态女性主义1962年,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发表了震惊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由此揭开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
人们愈来愈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主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无法治愈的创伤: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物种灭绝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热切关注,于是生态理论就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
而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则是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奥波尼(Francoised ’Eaubonne )于1974年在《女人或死亡》(Le Feminisme ou la Mort )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
它着重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试图寻找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强烈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其核心观点是“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有历史的、体验的、象征的、理论上的重要联系”。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已成为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思潮,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
它旨在将解放妇女与解放自然结合起来,对父权制统治和压迫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它提倡女性原则、关怀伦理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并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性;它致力于根除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等级观念和统治逻辑,以及以此为特征的压迫性概念框架;具有结构多元性、观点多样化、价值观共容、道德观和认识论包容性等特点。
二、《愤怒的葡萄》长期以来,国内外评论界因《愤怒的葡萄》而习惯于把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称之为“愤怒的作家”和“左翼作家”,而忽视了斯坦贝克在许多作品表达的生态思想、生态忧思和生态伦理。
摘要:本文从生态整体主义观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愤怒的葡萄》,揭示了斯坦贝克对于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技术文明及人类子系统内部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关系的批判,并进一步阐述了斯坦贝克为重建生态和谐分别从生态整体利益、生态伦理及整体内部和谐三方面所做出的有益尝试,体现了斯坦贝克高度的生态责任感。
关键词: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生态整体主义《愤怒的葡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 1902 - 1968) 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以美国20 世纪30 年代经济萧条期为背景,揭露了下层贫苦农民破产后悲惨的流亡生活,被誉为20 世纪美国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愤怒的葡萄》自1939 年出版以来,引起美国社会与评论界的普遍关注,批评家和学者们从社会批评、神话原型、结构主义以及斯坦贝克的宗教哲学观等多视角解读该小说丰富的文学思想内涵。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批评流派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学术界得以确立,专家和学者开始将生态批评引入到斯坦贝克的研究中,美国文学博士David N. Cassuto 从水文学角度探讨造成大批农民西迁的困境的原因。
加拿大布兰登大学Lorelei Cederstrom教授分析了《愤怒的葡萄》中众神之母的形象。
特伦顿州立学院副教授Marilyn Chandler McEntyre 则认为斯坦贝克继承了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将自然看作知识的源泉。
本文进一步从生态整体主义观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愤怒的葡萄》中所体现的生态失衡与危机的问题以及斯坦贝克为重新构建生态和谐所做的有益尝试。
生态文学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学术批评方法之一,六七十年代源于美国。
现实世界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使其在90 年代迅速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
生态整体主义是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生态文学正是“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辛媛媛(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摘要:《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约德一家人经历的描写,反映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男性和人类至上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女性和自然的忽视、压迫、摧残和统治,揭示了女性精神和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表达了作者对父权制意识形态、功利主义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深刻批评,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女性命运同等关注的远见和情怀。
关键词: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生态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2-0134-03 一、生态女性主义 1962年,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发表了震惊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由此揭开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
《愤怒的葡萄》生态伦理解读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的经典小说《愤怒的葡萄》(TheGrapesofWrath)描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小农民们搬离家乡,为了维护生活和获得一个更好的未来,流离失所的变迁。
本文以生态伦理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
简单来说,生态伦理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理论,它把人与环境联系起来,把人类作为社会存在,即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考虑动物、植物等其他生物,着眼于分析和解答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在《愤怒的葡萄》中,乔治奥威尔把生态伦理运用到小农民群体身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建立对立面、对抗力量、抗争意志。
首先,绝大多数人都是穷苦的农民,他们被大农地主和贪婪的金融家所压迫。
极度的贫穷和剥削使农民们生活在一种“生死相依”的环境中,他们要么离开故土,要么把把自己置于死地。
这种极端的对抗力量使他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他人,而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奋起反抗。
其次,即使农民们和政府或大农地主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抗,乔治奥威尔也把农民们和其他动物联系起来。
他发现,当农民们搬离家乡时,他们的驴子和家畜也跟着他们一起离开,和他们一起流浪。
这表明,尽管在社会层面上存在对抗,但人类在部分环境中,仍能和其他生物建立联系,彼此之间尊重,共同抗争,从而实现相互依存。
最后,乔治奥威尔还把农民们抗争的意志表现出来。
在小说中,当农民们被迫搬离家乡时,他们依然乐观向前,表达他们抗争的意志,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意志坚强,不轻易放弃。
这种意志强烈地体现了他们能够面对艰难,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精神。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愤怒的葡萄》以生态伦理的视角描绘了小农民们抗争的故事,把人与环境联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存的理念,同时也给了我们力量和希望,提醒我们要勇敢面对困境,要么离开,要么反抗,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愤怒的葡萄》管窥斯坦贝克的生物学观点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美的批评浪潮,通过文学文本考察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
斯坦贝克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他受到来个各个方面的影响还是一位有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的作家。
本文运用神态主义的观点探讨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旨在说明他是一个具有生态整体意识的作家并揭示了这种情结的现实社会文化意义。
标签:生态批评;自然;愤怒的葡萄Abstract: Ecocriticism is a critical trend among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0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been studied through literary text, focusing on the general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As a literary master, Steinbeck occupied a big role. Meanwhile, accepting ideas of various kinds, he also harbors an excellent ecological mind. This essay tackles with Steinbeck’s 憤怒的葡萄through ecocritical perspective, aiming to reveal his ecological thought and its realistic influence in literature.Keywords:Ecocriticism;nature;The Wrath of Grapes生态批评是以文学与环境为中心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试通过一种对文化变革的号召,来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愤怒的葡萄》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愤怒的葡萄》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生态语言学批评方法,对《愤怒的葡萄》中的非生态话语进行分析,明晰话语背后的生态哲学,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警示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批评《愤怒的葡萄》生态哲学一.引言语言学家豪根把“语言生态”定义为研究语言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开创了生态语言学的一大范式——“作为隐喻的生态学”。
1990年韩礼德发表了题为《意义的新途径》的讲话,倡导对话语或文本中的生态或非生态因素进行批评分析,把语言研究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来探索(赵奎英113)。
这一个研究范式因此被称为“批评的生态语言学”。
21世纪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生态恶化使得“批评的生态语言学”愈加重要,衍生出许多运用范式。
生态语言学的“超学科性”使其能运用到多个领域,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文学与生态语言学批评的结合拓展了两者的疆域,可以同时给予两门学科新的视野。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以下简称《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一个农民家庭西进寻找生存机会的悲惨故事。
目前国内外针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从文本解读、人物分析、生态女性主义等角度展开,鲜少聚焦在其语言的生态特点上。
《葡萄》中大量的话语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因此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进行文本批评不仅有效,而且能了解语言与生态如何相互映射。
本文选取小说第一章进行研究,分析小说的非生态话语,明晰话语背后的生态哲学,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警示和推动作用。
二.施事与受事根据韩礼德的说法,及物性构成了我們表述外部世界经验语法的一部分,它把人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
通常人类是这些过程中最活跃的一端,而非人类、非生命处在另一端,只有在灾难性的语境下,非人类才会更频繁得充当施事者(韩礼德194)。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的《愤怒的葡萄》作者:李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0期摘 ;要: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对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进行解析,将生态环境与文学研究相联系,发掘这部史诗性文学巨著的新的潜在能量,并同时对该作品的文学以及跨学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人类中心主义;土地作者简介:李妍,女,1987年6月出生,陕西籍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1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颇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描述了当时大批农民逃荒流浪的凄惨境遇,被誉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之一”。
随着生态文学批评主义的诞生,《愤怒的葡萄》以及其反映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一、《愤怒的葡萄》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有权最大限度利用周围的自然世界,人类本身的价值高于动物以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
从这样的理论基点出发,人类被看做是宇宙本质价值的唯一存在,而自然界以及其他生命体只具有工具价值。
这就为人类无视自然规律、肆意剥削自然提供了根据。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从来就根植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
《愤怒的葡萄》发表于1939年,书中描写了约德一家人因干旱、经济萧条以及农业变革被迫逃难的过程,作者借此表示出对大批农民无助困苦生活的广泛同情。
同时,小说中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抬高棉花价值、大批农民为追求眼前利益疯狂开拓土地种植棉花,以致“吸干了土地的血”这一状况的描写,也反映出作者对人类滥用土地资源以及西方社会一直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严肃批评。
因此这部小说也被看做是一部生态文学小说。
二、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与《愤怒的葡萄》所谓生态文学批评,是指以多学科的视角出发,通过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运用文学中的潜在能量解决当代的诸多环境危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2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3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4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5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6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7 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8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9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10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11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2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3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14 xx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15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16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17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18 The Greatness of Jay Gatsby—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Great Gatsby19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20 广告英语的翻译21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22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23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24 亲属称谓:英汉社会文化差异25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26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27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28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2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30 文化差异对于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31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32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33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34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35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36 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探析37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38 《蝇王》中的象征39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40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41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4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43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44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45 E-C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Business Contr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46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47 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48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49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50 浅谈公示语英译51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52 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53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54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55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56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57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58 中外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征浅析59 中西方茶文化映衬的文化差异60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61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62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63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电影“小屁孩日记”的个案研究64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65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66 跨国广告的在华本土化策略浅析67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68 侦探小说的发展69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70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71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72 论面子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中所起的催化促进作用73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74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剖析《喧嚣与骚动》75 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研究76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77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78 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79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80 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81 简论爱伦•坡的建筑意象82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83 论海勒《约塞连幸免于难》的黑色幽默的荒诞与反讽84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85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86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87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88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89 An Analysis of F. 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90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91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92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93 从《绝望的主妇》的字幕翻译中看文化因素94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95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96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97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98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99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100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101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研究102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103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104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105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06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107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开题报告+论)108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109 Cause of Tragedy in Desire Under the Elms110 从归化和异化理论分析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以《绯闻女孩》为例( )111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12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113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11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115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抗争与命运116 英文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117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118 从《寻找格林先生》看索尔•贝娄对生命意义的探寻119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120 中英文颜色词内涵异同121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122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123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124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杜撰词及其翻译125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126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127 《双城记》中表现的仁爱精神解析128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129 On Symbolism in D.H. Lawrence’s The Rainbow130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131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132 从商业广告看文化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33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134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135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wrence《儿子与情人》136137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138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139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140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41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42 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143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144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145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146 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47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148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149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150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51 中西戏剧发展快慢对比及其原因152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153 从生态批评视域解读《热爱生命》154 An Analysis of the Random and the Determined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155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156 论《龙年》中呈现的中国文化157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158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159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60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161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162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163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164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165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166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167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168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169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二元性170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171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172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173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174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175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176 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177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178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179 文本特征与高中英语阅读180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1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182 如何有效地扩展大学生英语词汇183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84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185 中英委婉语文化内涵特征对比研究186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187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188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189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190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191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192 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19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194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195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196 McDonald’s Success197 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198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199 Redefinition of Heroism i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200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