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地域性
- 格式:ppt
- 大小:8.95 MB
- 文档页数:35
《[建筑的地域性]论建筑的地域性》首先黄总谈到了建筑的地域性,他说,建筑本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仅仅是一个“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的空间,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掩避体”,建筑就是人类的房子,首先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住”的问题,其次才是美观和文化。
建筑的存在需要场地,而后房子的修建需要材料,其次,建筑的过程,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任何建筑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性的特征。
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相互渗透又都生长在传统性基础之上,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建筑传统的形成,就是源发于不同的地域原始环境。
“一切建筑都是地区建筑”(注1)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空间、场所之间的关系,为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传统是突出时间因素,强调不同历史时期建筑之间的纵向区别,地域是突出空间因素强调因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所产生的建筑之间的横向区别。
其实,最初建筑的形象和功能都是自然生成的,经过历史上不同地域人们的反复印证,成为一种识别标志,成为一种建筑文化。
202x年“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时至今日,对于地域建筑多有高水平的论述,见之于学报、书刊已十分活跃,虽然所谈角度各有区别,但基本要领却都趋同,本文对于地域性建筑的名词解释,不妨在此引用名家定义,少费斟酌,在建筑创作上,又可成为明晰的理论依据。
地域性建筑的定义“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特色的建筑作品”(注2)地域性建筑=地方性建筑其最基本的特征为:1、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2、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3、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4、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
但是地域建筑的表现又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更多的意义:广义的地域建筑“是指利用现代材料与科技手段,融汇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某种气候条件而设计,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些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与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注3)高技乡土所谓“高技乡土”是将高技术与地理气候,地域环境、乡土文化以及建筑营建方法相结合,追求现有信息、智能以及生态技术功能,又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创造倾向。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是指建筑在设计和落地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从而形成与地方特色相契合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形态。
在建筑空间中表达地域性,可以突显地方特色和文化韵味,增加建筑的与众不同和亲和力,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精神追求。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可以通过建筑的外观形态呈现出来。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方特色对建筑外观的影响较为显著,如山水之间的建筑采用起伏的屋顶形态,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沿海地区的建筑则多采用海洋元素,如帆船造型的屋顶、海浪形态的外墙等,以体现与海洋相关的特色。
通过建筑外观的地域性表达,可以使建筑在整个环境中更加协调和谐。
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也是地域性表达的重要部分。
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空间需求和使用习惯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人的实际需求和情感追求。
在南方地区,考虑到气候炎热潮湿,建筑内部可以采用通风良好的开放式布局,配合大面积的窗户和阳台,供应大量的自然光线和空气流动;而在北方地区,可以设计一些温暖和集中供暖的区域,以满足寒冷季节的需要。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也会对建筑内部的装饰元素和配套设施提出不同需求,包括材料、色彩、图案、家具等。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体现。
景观设计是建筑空间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创造人与自然的融合感。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地域特色选择不同的植被和景观元素,如花草树木、水景、石景等,以营造与地方环境相映成趣的氛围。
景观设计还可以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如雕塑、雕刻、石碑等,以表达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建筑的外观形态、内部空间设计和景观设计等方面来体现。
通过地域性的表达,建筑可以更好地与环境融合,与人们的使用需求和情感追求相契合,提升建筑的品质和价值。
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重庆地区建筑创作中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与运用。
重庆,作为中国的山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本文将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分析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独特性,并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
本文首先对重庆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概述,为后续分析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基础。
随后,文章将梳理重庆地区建筑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地域性元素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和演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案例,以期对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特色,促进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为重庆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建筑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发更多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二、重庆地区的地域性特征重庆地区的地域性特征丰富多彩,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上,也深深地烙印在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之中。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重庆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高低起伏,江河纵横。
这种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例如,重庆的吊脚楼就是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傍水而建,既适应了山地地形,又体现了独特的建筑美学。
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对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庆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夏季炎热潮湿,冬季阴冷多雾。
这种气候条件要求建筑既要考虑通风透气,又要注重防潮防湿。
因此,重庆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敞式布局,利用天井、阳台等空间组织通风,同时采用坡屋顶、挑檐等构造措施防止雨水侵入。
重庆地区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也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
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文化。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建筑空间是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人文理念的有机结合体,其地域性表达是指建筑所处地域文化背景和本土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建筑形式、构造和功能等多方面反映。
下面从建筑空间的形式特征、构造技巧和文化符号等方面探讨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一、形式特征的地域性表达不同地域的建筑空间,在外形、布局、样式和色彩等方面的表现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1.形态特征建筑空间的形态特点是建筑的重要外在表现。
比如中国南方的水乡民居、北方的四合院和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建筑,它们的形态均与所处地域环境和人们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如水乡民居,其外墙常常用石灰和白桦树皮粉刷,柔和的色彩以及橄榄形的屋顶形象都与水乡的特征形成了一种协调统一的风格。
2.布局特征建筑空间的布局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惯。
例如,中国的庭园建筑以空间布局得当著称,其中的园林美化往往对时间、空间有特别的布置,尤其注重室内与外部的衔接。
又如,日本庭院建筑空间的排布则更多地摒弃对称,追求天人合一。
在美国,由于国土面积宽广,经常能看到领地式房屋的布局,即建筑和家园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
3.样式特征建筑样式是具有代表性和较为固定的建筑形态,能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屹立不倒。
例如,古希腊的哥特式建筑、中国的古代寺庙、印度的巴洛克风格等都是各自地域独特的建筑样式。
又如,中国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是“以圆为中,用方为基,楼体层层递进,四通八达”,其独特的圆形外形和四合院的空间形式给人以感受极强的地域性符号。
4.色彩特征建筑的色彩在视觉上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不同的颜色和色彩组合会给人留下不同的感受和印象。
例如,日本的和式建筑常常使用橙红、咖啡色和深棕色的调色板,这一色彩组合与日本早春的红枫叶、秋天的黄叶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感知。
二、构造技巧的地域性表达建筑空间的构造技巧也是地域性表达的一种重要方面。
建筑构造技巧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如古代建筑所使用的凿石穿榫、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等。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建筑设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不同地方的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地理环境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各个地区拥有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由于地势低洼且多河流和湖泊,其建筑设计常常融入水系环境,流水、池塘等元素常见于成都的建筑中。
又如位于北方的内蒙古,寒冷干燥的天气让当地的蒙古包成为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
这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制约,也有人为的选择。
其次,气候条件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物需要采取不同的室内外布局和材料。
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式设计,以增加通风和采光,同时减少热量积聚。
而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则需要更好的保温和采暖设施,同时考虑到雪灾等极端天气条件。
这些因素都会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体现,成为地域性特征的一部分。
此外,文化背景也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习俗决定了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内部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如风水学以及尊孔崇圣的思想。
而印度的寺庙和清真寺设计则反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仪式。
有趣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现代建筑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相似的场景出现在各个城市中。
这也导致了一种无特色、无特点的建筑风格。
因此,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对地域性建筑的认识和认同感。
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把握1. 引言1.1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重要性地域性问题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建筑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必须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地域特色。
地域性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历史、气候和地理条件,为建筑赋予独特的地方气息和韵味。
考虑地域性因素还可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地域性问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建筑的功能和使用效果上。
建筑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以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地域性问题还可以影响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间设计,使其更符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地域性问题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地域性因素,才能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空间环境。
建筑设计师应当注重地域性问题的研究和运用,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中,打造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作品。
【2000字】1.2 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地域性因素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域性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形式、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方面。
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物的形式上。
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会影响建筑的外形和结构。
在寒冷的地区,建筑物往往会选择较为厚实的墙体和屋顶,以保温隔热;而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则可能会采用透气性强的设计,以便通风降温。
这种适应性设计考虑了地域性带来的特殊气候条件,确保了建筑物的舒适性。
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也体现在材料选择上。
不同地域的资源丰富程度和传统工艺影响了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靠近海洋的地区,可能会选择使用海水淡化后的海水石等海洋资源作为建筑材料,而在干燥地区,则可能会采用沙漠中的沙石等当地材料进行建筑。
这种根据地域特点选择材料的做法,既符合当地资源情况,又能体现地域性的特色。
建筑的地域性体现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
然,随着科技信息的发达,全球化,纽约化浪潮的迅速蔓延,新技术,新材料,国际化的建筑无处不在地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同时也造就了文化的日益趋同和建筑特色的消隐。
即所所谓的千城一面情况。
如火如荼的建设之后,人们不禁反思,如何让具有特色的城市面貌重归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当下建筑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地域性建筑又逐渐回归到人们的思绪,因为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才能撑起一个城市具有地方特色风貌的需要与希望,地域特性是集地理,自然,政治,经济,当地传统文化等与一体的经典集成,有句话说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内涵的建筑才能更好的助力城市风貌的独特性表现。
标签:建筑;地域性1、研究背景2015年7月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举办奥运会的良好机遇,张家口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飞速前进,随着冬奥脚步的临近,张家口城市风貌的建设也在快马加鞭,届时,张家口会迎来大批的外国朋友,因此如何给国外的朋友们呈现一个美丽而独特,不缺乏地域特色的北方城市,展现中国中小型城市的独特魅力,是一个有趣而值得研究的课题。
与此同时,如何能更好的建设具有张家口地域特色的建筑,体现张家口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2、研究目的及意义2.1目的:以位于经开区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三馆”建设主体工程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探索张家口新的地标性建筑如何体现张家口的地域性,如何为即将来临的冬奥会展现中国北方城市的独特城市风貌。
2.2意义:对建筑的地域性研究,既是探索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方法和设计渊源;也是在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重拾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当然这也是对地域文化的再现、继承和弘扬;更是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的融合与重生。
通过对张家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研究为其他地区及以后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研究提供参考。
3、发展趋势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
地域属性的基本体现便是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自人类开始建筑工程以来便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先人们从洞穴,巢居再到之后的干阑式建筑等无不体现着建筑最基本的地域属性。
地域性设计原则的概念地域性设计原则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和融入特定地域的文化、环境、传统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设计准则或原则。
它的目的是通过与特定地域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创造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适应性的设计作品。
地域性设计原则不同于简单的应用地域元素或样式于设计中,而是从广义上考虑了地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社会经济等,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地域特点,将这些特点与设计的目标和需求结合起来,使设计作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地域性设计中,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各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如山水、气候、土壤等均对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
设计应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建筑形态和结构方式。
比如在热带地区,需要考虑到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以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在防止被暴雨冲走的同时也要保持通风性。
在寒冷地区,则需要考虑保温性能和防风保暖等问题。
地域性设计还要考虑到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
各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积累的精神财富,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通过研究和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设计师可以将这些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例如,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设计中,往往会运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方式、仿古的建筑材料和细致的装饰艺术等元素,以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环境也是地域性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的地域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设计应该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匹配。
例如,在农村地区的设计中,应着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设计出经济实用、符合当地农村生活习惯的作品,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改善。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地域性设计原则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地域性设计不仅仅关注于建筑和室内设计,还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产品设计等各个领域。
通过考虑地域特点和本土文化,设计可以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地域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浅论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多变、地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
地域性建筑涵盖了当地的历史、地理、哲学、美学、宗教、信仰、民俗。
风情等,折射出丰富的人文信息。
因此将地域性资源当作是创造力的来源,并不断更新其内涵以响应社会对建筑的要求,是创造人性化建筑所踏出的重要一步。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建筑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虽然表面上看来处处都充满了现代气息,但其实质却模糊了地域、民族界限的趋同式、雷同化的建筑,这些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建筑界在商品经济下的浮躁心态,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保持我国建筑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因此进行地域性的研究,对我国建筑文化创作有着现实而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从自然环境探索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等,这些因素自古以來就影响着众多的建筑风格,从岭南地区的西关大屋到北京的四合院建筑,从雄阔的蒙古草原的蒙古包到陕北的窑洞,无不是自然环境对于居住建筑的地域性原则的应用。
1、以陕北窑洞为例分析地形地貌对于建筑的影响黄土高原降雨较少黄土疏松,而且高原由于长期水土流失致使沟壑纵横,无法建造一般的房屋,而窑洞拱顶式的构筑,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因此当地居民常常采用这一特性来建造房屋。
建筑多建在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
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
窑洞内冬暖夏凉可谓是利用地域性原则的一个伟大探索。
窑洞建筑土壤含水不多,湿度不大,冬暖夏凉,施工便利,无运输材料之劳,经济简便,因此穴居在黄土地带有相当广泛的使用,形成了几个大的窑洞区。
建筑与特定地域的特定地理地形地质相结合,将隐匿在地形中的潜在精神揭示出来,并使环境中的物体获得了确定的关系和意义。
2、以岭南民居为例分析气候对于建筑的影响岭南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气候湿热,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
关于建筑设计中地域性设计的探析地域化并非仅是和传统的连接和连续,更重要的它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走立足于地域性的道路,居住建筑设计不能仅是在不同区位上的复制,而应当是如何适应场所的思索,这样才是建筑设计中地域化表达的追求。
以下就建筑设计中地域性设计进行分析。
一、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居住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在介入原有城市环境时要特殊留意形体与场地环境的调和,一个符合场所特点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特别的场所性上升为明显的地域性。
继承式协调包括形体塑造、立面组织、颜色质地和轮廓线等方面的相像或相近处理,使居住建筑与四周建筑在风格上统一、在符号上共用、在构图上相容、在形体上互补从而达到协调。
继承可以是整体上的继承,也可以是局部构图或细部元素的继承当居住建筑面临城市线性街道空间时,多在居住建筑底部较自由地运用一些传统的造型元素,形成连续的立面形象,提高场所的印象性,而主体部分以简洁的现代形式为主,并适当地作些后退或体量分解的处理,以减弱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突出底部的人性尺度及与街道的协调关系。
二、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1、场地的相关因素与建筑平面的互动。
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形状制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制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
居住建筑的平面外形多受基地大小、外形、位置的影响。
小块的方整地多相宜建筑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意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
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我们往往采纳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标准层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
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创造,它更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和地域特征的深刻反映。
建筑物作为社会的折射镜,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体现了人类对于空间、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分析其重要性与实践方式,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1. 文化符号与象征建筑常常用作文化符号,通过特定的建筑形态和装饰风格来传达地方文化。
例如,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可以从宗教、哲学、气候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翘角、红墙黄瓦等元素不仅是美学的体现,更蕴含着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
而在西方,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则反映了对神秘宗教信仰的崇拜。
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不仅构成了空间,更传递了独特的文化信息。
2. 传统工艺与技艺在地域建筑设计中,传统工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地区因其历史背景、材料资源及气候条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建筑技艺。
例如,云南的土瓦房采用本地土壤为主要原料,符合当地湿润气候;而在北方的民居则以砖木结构为主,能应对寒冷气候条件。
这些工艺与材料选择不仅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回应,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进行新建设计时,通过融合这些传统技艺,可以有效增强建筑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联。
3. 社会习俗与空间布局建筑设计中还体现出社会习俗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比如日本,传统住宅往往具有“禅意”风格,其空间布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通透性和灵动性。
而在一些中东地区,由于宗教和社会习惯,住宅则更倾向于封闭式布局,以保护家庭隐私。
这种尊重传统社会习俗与文化背景的空间布局,不仅让建筑更符合使用功能,也使住户在空间中找到归属感。
地域性表达的重要性1. 环境适应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在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以色拉图-特科兰住宅为例,它采用高墙加以遮挡阳光,并利用庭院花园调节温度,实现了天然通风和合理采光。
浅谈建筑的地域性摘要:建筑如果从地域性这一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
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地域性、名族特征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众所周知,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
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都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我们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还准备不够,理论上观念上尚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主要反映在创作方面我们还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过程。
所以我感觉,当前的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城市与建筑正在失去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这样的困境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自然与人文,对一个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地探索,我们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的建筑环境。
对建筑地域性的探究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个地区在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各地的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建筑地域性。
基于此,文章对建筑地域性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提供一个借鉴。
标签:建筑;地域性;研究1.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分析1.1广义的建筑地域性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他首先受到相应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区域性气候条件的影响。
就我国南北方而言就已经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够说由于地理跨度较大就存在严重的分歧,在某个区域内由于环境的不同也可能早就不同的建筑特点以及建筑风格。
这种广义性的地域建筑差异存在在我国各地,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流传千年的一种文化,他们形成了当地人群喜爱的风格,是一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实用性建筑。
1.2狭义的建筑地域性建筑物的建设往往还需要依据自身所处的地段以及相应所在的地形进行建筑的合理设计,往往建筑的周边环境也是影响、制约建筑剖面设计的重要因素。
面对不同区域所存在的不同生态观念以及地形面貌,将相应设计的建筑使他与周边的城市浑然成为一体,才是重要的。
城市建筑的合理布局对于整个区域性的影响也是显著的,面对建筑与自然存在的密切关系,建筑自身的体型、重量、布局等相应的彩色涂料的使用等都需要下一定的功夫,所以在进行技术选择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功能,进行相关技术的优化整合,使其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够有效的制作出一个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个性精品。
不仅如此建筑的地域性特点与当地的发展历史也是密不可分的,这造就了当地符合其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
1.3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
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
也因此,“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