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更新
- 格式:pdf
- 大小:222.62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研究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对于城市的形象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保护历史建筑要从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入手。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细化保护措施。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建筑修复。
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监管。
其次,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在进行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时,必须充分尊重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保留其原始风貌和特色。
修复工作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恢复、重建或补充等不同方法,保证修复后的建筑与原有历史建筑相呼应。
此外,历史建筑修复后应当给予新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活态文化遗产,为城市发展增添魅力。
再次,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
在进行历史建筑修复时,应当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设计。
科学的修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的原始结构和材料,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修复队伍,提高修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要注重宣传和教育。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意识,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保护历史建筑要从政策制定、功能定位、技术支持和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专业的修复队伍,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引入,共同保护并传承历史建筑的文化与价值。
德国总理的到访,让人们的目光投向了上海的百年名校——同济大学。
这座与德国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大学,其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所名校,品味其独特的“同济风韵”。
前身为百年前的德文医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上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成为土木建筑类高校。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同济大学提出“两个转变”办学思路,即恢复建设成为多科性大学、恢复对德交流传统。
近年来,多位德国政要曾到访同济大学,与同济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和互动。
这些老建筑曾载入史册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历史建筑,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包括文远楼、大礼堂,以及其他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等。
这些建筑多数由当时在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设计,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技术的重要记载。
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礼堂,曾经是远东第一大礼堂。
它建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采用独特的拱型结构。
该建筑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联方网架、双曲薄壳屋面结构,其设计、施工之新颖,跨度之大,曾是亚洲之最,在当时我国建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半世纪风雨剥蚀,如今大礼堂仍屹立在校园主干道旁,成为学校大型集会、文艺演出的首选场地。
同济图书馆一直都被认为非常有“同济意韵”,不仅因为它的双塔主楼有着震撼的结构形态,还因为它于若干不同时期的扩建,呈现出时间的交叠和透视。
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看中国建筑材料的变迁摘要:随着中国建筑材料的丰富与发展,中国建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从中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 四幢教学楼的立面材料设计及选用,来分析建筑材料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风格;建筑材料;建筑细节中图分类号: tu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前言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内的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建筑群,以其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立面设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而承载其立面设计的建筑材料的运用,更是建筑材料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在现代建筑发展之初,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受材料加工及施工水平的限制,建筑材料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得到不断的丰富,进一步推进了建筑设计的繁荣。
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及后续的立面改造所选用的立面设计材料正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折射出新中国以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过程。
2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规划设计2.1众所周知,同济大学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思想精髓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而同济大学文远楼(a楼)则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文远楼建成于1954年,为三层框架结构,采用自由式布局;非对称形体组合;合理的平面流线;简洁的立面风格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深刻演绎,这种风格的建筑在现在看来比比皆是,但在上世纪50年代,却是全中国极为少数的现代主义建筑,文远楼的出现是中国建筑师对现代主义风格在中国的延续。
从现代主义风格出发,建筑师将立面风格与平面功能有机联系,在阶梯教室位置,将立面条窗沿地坪升高趋势依次升高,以反映室内空间的真实变化。
建筑的墙面选用了涂料以突出建筑原有的体块关系,配合大面积钢窗以体现建筑现代性的一面。
选用涂料固然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也有当时情况下社会经济状况的现实原因,当时涂料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外墙材料,由于涂料可以创造出最大面积的整体无缝效果、又能为建筑提供任何想表达的色彩要求,而且涂料的成本及施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运用涂料得当能达到低成本高产出的效果,在设计中结合建筑的体块变化、虚实对比、色彩映衬、阴影效果、分缝形式及比例推敲等手法创造出形式的美感。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骄傲和记忆,保护与利用它们,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城市更新中的挑战以及历史建筑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记忆。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和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历史建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它们将过去的风貌、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传承给后人,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
其次,历史建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建筑的存在为城市增添了历史深度和独特魅力,成为城市吸引人的标志之一。
保护历史建筑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再次,历史建筑是城市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这些建筑物常常是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活动中心,通过活化利用,可以促进社区内部关系的和谐稳定,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最后,历史建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节约,减少新建筑的开发压力,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更新中的挑战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常常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首先,城市更新的迫切性。
城市更新往往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更新速度,容易忽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保护历史建筑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与城市更新的紧迫性相冲突。
其次,建筑技术和老化问题。
许多历史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十甚至上百年,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老化使得建筑结构和功能出现问题。
在保护历史建筑时,如何解决老化问题成为了一大难题。
再次,资金问题。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复、维护和保障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持续发展的经费。
文远楼浅析1关键词:文远楼平面立面功能结构节点节能文远楼简介:静静地横卧在同济大学东北部葱茏草木间的文远楼,可以说是同济最具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的建筑之一。
虽然外表朴实无华,但这座建筑已经近花甲年岁,却又是中国现代建筑上的一座丰碑。
文远楼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属于混凝土框架结构,这在50年代的中国可谓稀有。
建筑属包豪斯风格,平面布局自由流畅、功能分布于流线安排合理、立面设计简洁有力,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
走进文远楼,无论是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
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当初,文远楼在设计时很注重结构和材料的节省,巧妙运用了工程学和力学原理。
”有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虽然用料节省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建筑的质量。
反而,经过岁月的考验,事实证明它更具牢固性和耐久性。
”作为09级的一名建筑学学生,文远楼对我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初入高等学府,文远楼便成为我学习专业课的基地,每天在这里听课、做模型、赶图,可以说对这座声名在外而又久经风雨的建筑有了亲身的体会。
虽然已经离开文远楼,但这里仍旧是我在同济最为熟悉的建筑,对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因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远楼作为分析对象。
建筑结构文远楼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框架结构的承重部分是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制作的梁、板、柱形成的骨架结构承担,墙体只是起围护和分割作用。
由于墙体无需承重,这种结构防震性能好,比砖混结构更坚固,保温隔热隔音,使用寿命长,且可以灵活布置房间,不受楼板跨度的限制,随意分割内部空间。
因此文远楼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联系。
文远楼浅析2功能与特点建筑里面的交通流线十分简洁通顺,楼梯、走廊宽阔,室内踏步和楼梯扶手栏杆处理,干净流畅中不忘加以装饰。
廊壁上可以布置作业、张贴海报、评图交流,细致地考虑了老师与学生的需求。
外部体量组合灵活,体量的纵横虚实处理精当。
由前后两部分体量与贯通的走廊三面围和而成两个天然的景观区,使得在走廊以及两边阶梯教室的人得以亲近自然,青翠绿色给学习中的我们带来生机与活力。
屋顶花园的设计,错层的结构,包括横向长窗的设立等等,都可以看出设计者对现代建筑五点的考虑,或许有些刻意,但在同一时代的中国,还是有非凡意义的。
节点分析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文远楼在细部与节点的处理上也是十分注意的。
首先是文远楼墙面上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木窗格,虽然并非现代建筑的特色,但也可以说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使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建筑相比,更多了一层神秘感与模糊性,显著的位置几乎成为文远楼的标志。
其次是一些细节布置。
例如错综复杂的消防管线,布置在顶棚十分影响美观,用金属网片装饰吊顶,配上装饰灯,避免了这一问题,也没有繁杂吊顶处理的冗余感,更符合文远楼整体简洁的风格。
入口处方形突起的装饰,避免墙体转角带来与柱子的尺度失去协调形的问题水磨石地面,远角踏步阶梯与地面团的相辅相成。
楼梯转角处的扶手设计,流线简洁有力,富有人性化,秉承了包豪斯的风格。
评价文远楼为框架结构,主要承重为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墙体则主要用来分隔空间。
由于建成较早,最初的文远楼外墙均为单墙,窗也是保温性能不好的大面积的单层钢窗玻璃,在改建过程中墙身、屋面和地坪使用K值极佳的保温材料,窗体更换成双层隔热真空玻璃和断热型材外窗,使用可调节智能化内遮阳系统。
在改善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上充分体现了文远楼的作为生态节能实验型建筑的实践性,在不同的建筑部位分别采用目前保温性能最好的PUR材料、XPS材料(保温性能虽略次于PUR,但其表面易于加工)以及喷塑型保温材料。
文远楼还针对不同使用空间分组进行空调设计。
历史的回响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改造
吴杰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 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旧建筑面临使用功能及结构上的全面更新,同时也赋予了建筑师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吴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4.3
【相关文献】
1.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示范工程:同济大礼堂历史建筑生态改造 [J],
2.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示范工程:文远楼——历史建筑生态改造 [J],
3.同济大学文远楼改造工程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节能更新 [J], 钱锋;魏崴;曲翠松
4.历史与创新的博弈同济大学大礼堂保护性改造设计 [J], 左琰
5.彰显建筑的历史风采——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的保护性改造 [J], 左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简介今年的夏季学期我们来到了同济大学,进行参观考察。
同济大学北大道的绿树浓荫中,掩映着一座淡灰色的老建筑,简洁典雅,平整无奇,其风格跟周围的建筑有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有名的文远楼,而在建筑界内,同济大学文远楼更是被奉为经典之作!入选《世界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的经典建筑。
走在文远楼,我们发觉不论从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的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这种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
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听一些老教授说,文远楼好就好在里面没有多余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必要,可见设计者的苦心和周到.文远楼建造于1954年,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其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
主要建筑师是黄毓麟、哈雄文,主要结构师是俞载道.据了解,文远楼当时是为建筑系教学使用而设计建造的,后在作为土木学院办公楼,现在又归还为建筑学院办公以及藏书用,比邻同济建筑设计院。
这幢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它的形象很自然地令人想到“包豪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是包豪斯飘到远东中国的第一粒种子.但由于后来全国上下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包豪斯现代建筑思想受到冷遇和批判,现代主义建筑没能在中国得到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建筑界才开始重新认识到文远楼所隐含的重要历史价值。
文远楼是国内第一栋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2006年又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德国达姆斯达特工业大学建筑学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曲翠松女士向记者介绍说,“该建筑于上世纪50年代由著名设计大师黄毓麟、哈雄文主持设计建造,融现代主义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精神于一体,极具历史保护和鉴赏价值。
㈣*镕*■…^¨hItKture2010n左琰zuoYan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世博契机2们。
年上海世博会滨江老厂房改造的现实思考OpportunitiesandChalIengeonReuseoflndustriaIHeritageRethinkingonTransformationofWaterfrontIndustriaIBu¨dingsofExpo20105hanghaf抽■2010年±海世博会目区分布着犬■IⅡ厂房和历史建毓W如此太规模的I业建筑改造实践在±街历史上实属罕见。
文章试图从最佳实践区的示范效应Im厂房的改造模式和节能技术运用、厂房建锥的演水特性等多维视角对这现象进行剖析,在实例Ⅵ究的基础上对I业建筑改造的趋向和存在的问题最开浑^的探讨和反思。
燕■弭20{O年t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E,演江Im遗产改造^BST¨cTTheE×po2010ShangⅧ}ocat…nboIhsdeoftheHuangpuR~er.whKhprom0Ie5dIredlyapmce#耵Shangh…_b…e…a1andt,ansformatI…foldcItvareasTheE……5donedwIlhalaog…mberofoldIndu5trla|bulIdlngsandh15tofI(aIbu}Ⅻ“自5whI曲aretransmrmed{ntoexhib’tlon∞vllions.theatr…nd钟ontom…he1遗址动机与H往世博舍选择城市郊Ⅸ的未*发用地T目,±海*博会的场址处于现有的城市肌理中。
上海的总体规划中黄满江两岸被确定为。
共R放空间而;B江两《绵《20km长分布着★量Ir建筑和I业构筑物。
见证了中目近现代工业150年的拉展历&。
世博会4址车着‘加快域市日g改造、提升城市±活质i4的宗旨,将世界目光聚焦到黄浦江畔跨江牲展成为“缝合1上海浦江两岸的十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