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与园艺的爱情故事
- 格式:pdf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6
雏菊是一种美丽的花卉,也是很多人喜欢的花卉之一。
在欧洲,雏菊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因此也有很多浪漫的故事与之相关。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发生在英国。
据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曾经爱上了一位名叫安妮·博林的女人,但是他的妻子凯瑟琳·阿拉贡不肯离婚。
亨利八世因此想要与博林结婚,但是教皇不同意,因为凯瑟琳还没有离婚。
亨利八世为了与博林结婚,决定与教皇决裂,并自己成为英国教会的领袖。
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位名叫威廉·凯里的律师的帮助。
凯里是亨利八世的好友,也是他的忠实支持者。
为了表达对凯里的感激之情,亨利八世送给他一朵花--雏菊。
这朵花成为了凯里的标志,他的家族一直将其作为家族徽章,并传承至今。
雏菊也成为了英格兰的国花之一,象征着忠诚、纯洁和爱情。
因此,在欧洲,雏菊被视为爱情的象征,也有许多浪漫的故事与之相关。
英国留学男女老幼都喜欢园艺男女老幼都喜欢园艺英国人无论尊卑老幼清一色的喜爱花草,他们把看足球和侍弄花草当成人生的两大乐趣,这让英国落下个“花痴之国”的名声。
文学家董桥笔下的英国“花痴”,包括了喜爱报春花的前首相狄斯雷利,种玫瑰种成专家的劳斯莱斯汽车发明人,还有酷爱兰花的“绥靖首相”张伯伦。
其实上至英国王室下到平民百姓,很多人都对园艺情有独钟。
英国王太后生前就是个喜爱在皇家园林里修修剪剪的人,经常屈尊跪在地上除草松土。
她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如果你身上没有沾满泥土,就不能说自己是个园丁。
”英国寻常百姓家也总有一片“自己的后花园”。
去年夏天,记者到威尔士旅行,途中迷了路,随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里面的一对老夫妇正在收拾自己的花园。
问路之余,记者随口称赞了一句,“这花园可真漂亮”。
老夫妇欣喜无比,坚持要带记者在他们不大的花园里驻足欣赏,告诉记者他们的花园在去年的地区评比中获得了名次,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收拾花园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对英国人来说,收拾花园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英国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中有专门的栏目来介绍园艺经验,推荐出色的家庭园艺,或者让有名的园丁来为观众答疑。
此外,英国各地都有不同规模的园艺比赛。
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世界级的比赛,都吸引着不少专业和业余园丁参加。
为了鼓励儿童参与园艺,英国还有专为小学生举办的园艺赛。
由英国广播公司主办的“年度园丁奖”,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园艺师参评。
2002年,英格兰白金汉郡的园丁埃得温·莱获得了该奖。
埃得温从10岁就开始从事园艺,他获奖的园林是以白玫瑰、白色杜鹃花和尖方石雕为主调的。
据他介绍,他偏爱园艺是因为园艺能带给人和平宁静的感觉,这与他酷爱音乐有关,他认为:“园艺和音乐给人的浪漫感觉是相通的。
”世界各国的文人们对园艺的感觉可能也是相通的。
当陶渊明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时,他可能不会想到,在万里之遥的不列颠岛上,多年以后也会有名人骚客怀着归隐弄菊的同样嗜好。
英国年龄最大的园丁
作者:安伟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6年第2期
安伟
104岁的拉尔夫·霍尔被称为“英国年龄最大的园丁”。
1908年,拉尔夫出生在英国港口城市普利茅斯,他早在6岁时就喜欢上了种植花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童年时第一次种植的花卉是日本秋牡丹。
拉尔夫老人退休后,对种植蔬菜和栽培鲜花投入了满腔热情。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200丛玫瑰花长得枝繁叶茂,花香扑鼻。
由于拉尔夫的膝盖和腰不好,他只能用锄头清除杂草,并用一个自制的夹子捡起杂草。
劳作累了之后,老人喜欢在花丛中漫步,尽情享受沁人心脾的玫瑰花香。
今年一开春,老人还种下了土豆、洋葱、豆角和西兰花,希望秋天过后能慢慢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他眼里,丰硕的果实意味着旺盛的生命力,时刻激励自己。
拉尔夫喜欢在社交网站上向年轻人介绍自己的园艺小窍门。
在他的指导下,两个曾孙女(分别为6岁和4岁)已经能熟练地修剪玫瑰花了。
拉尔夫老人把园艺劳动视为自己长寿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园艺劳动不仅能让他保持思维敏锐和活跃,还是一项不错的运动。
(摘自《老人报》)。
被英女王盛赞,达尔文欣赏。
40岁环游世界,为植物作画,终生未婚,她将一生献给热爱!嗨,宝子们。
流浪了许久的太阳终于回来啦,冬日的阳光实在珍贵。
沐浴着暖阳,喝茶,小憩、读书、闲谈……就是不适合上班。
好久没有给大家推荐植物方面的书了,正巧最近有本新书上市,画风精美,作者背后的故事还很励志,一起来看!Vol.2340x传奇女子的植物王国开头先给大家一个好消息!12月15日中午12:00+晚上19:00大家千呼万唤的珍珠奢牌——RUANS阮仕珍珠专场来啦!!作为中国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标准的制定者阮仕珍珠是世界top前三的牌子!这次二姑娘前后两场给大家挑选了累计80多款每一款都美到了我的心巴上!当然直播间也少不了福袋、秒杀以及惊喜送送送!大家记得戳下面卡片预约以免错过哟~二家直播福利群也欢迎宝宝们加入!在《花朵与探险:玛丽安娜·诺斯的艺术世界》一书中,我们将跟随玛丽安穿越时空,共赏世界自然盛景,约400幅植物手绘,超900种植物,很多都是不为人知的奇花异草。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种类非常丰富的植物,还能看到当地的鸟类、昆虫、爬行类、哺乳类等多种动物和山脉、湖泊、平原等地貌记录。
自然爱好者狂喜!△内页北美洲的瓶子草和其他捕虫植物巴西与西印度群岛,约30米高的大王椰组成的大道。
在当时还很神秘的热带国家与东方世界,也被她用画笔一一细腻刻画下来。
玛丽安没有遵循传统的植物艺术方法。
维多利亚时代的植物艺术是在浅色背景上用水彩画的,水彩将植物的颜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水彩画玛丽安却一反常态,使用油画颜料让她的画作更具活力和冲击力。
虽然不同于传统的植物插图,但它是一种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植物生长的栖息地的风格。
它大胆而明亮,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风格。
玛丽安娜·诺斯(Marianne North,1830-189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旅行家和植物画家,她从40岁那年开始孤身一人游历了6大洲的17个国家。
从加利福尼亚强大的红杉到婆罗洲的猪笼草,她为全球大大小小的植物创作了800多幅油画。
英国:用园艺改变生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年第10期林卫光英国是一个“人人都是园丁”的国度。
英国人对园艺的痴迷广为人知,他们打理花园的水平也备受赞誉。
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英国人就像呵护恋人一般热爱着园艺,英国园艺正是因此才能历久弥新、举世闻名,英国也才能成为全世界爱花人士心驰神往的园艺王国。
园艺,英国人的爱情对很多英国人来说,最值得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的房子和花园,打理花园在英国已经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生活方式。
有调查显示,90%的英国人认为自己动手打理花园,这是一件让人非常享受的事情。
在很多英国小镇,园艺中心成为流行的“标配”,它们如同超市一般重要,为英国的爱花人士提供了无比的便利。
在城堡、庄园等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店,往往都设有鲜花和花园装饰品区域,以便游客购买并将参观园林的心得体会在自家花园付诸实践。
英国的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中,都有专门的栏目来介绍园艺,这些栏目备受民众欢迎。
英国各地还经常组织不同规模的园艺比赛。
在英国书店里,介绍园艺的书籍也不计其数。
2004年,一本名为《园艺,英国人的爱情》的书在伦敦出版,迅速走红。
该书巧妙地把英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浪漫故事与各个知名的花园联系在一起,不仅对英国园林史进行了一次浪漫的回顾,还通过活泼生动的文字,让读者们心领神会了英国古老而有趣的园艺传统,以及英国人和园艺之间紧密而愉快的关系。
英国媒体评论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王国”,一个“可以让想象力任意发挥的游戏场所”,这是很多英国人对园艺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
英国人的花园与其他国家相比有所不同,例如,美国家庭的花园通常都在房前,好像在说着“邻居们你们好”,显示自己“对世界开放”,而英国家庭的花园传统上都在后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再例如,法国和意大利的花园,往往庄重正式,“旨在让人观赏和羡慕”,英国人建花园则是为了“把自己包裹在只属于自己的绿色中”。
政坛失意花园得意在英国,不乏热爱园艺的名士达人,他们的影响力,对园艺在英国的推广普及起到一定“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
永远的喜悦英国诗人约翰•济慈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美丽的事物是永远的喜悦。
”永久的、坚韧的爱是比玫瑰花还要美丽的美丽。
我每一次闻到玫瑰花的香味,就会想到永久的爱情。
我是一名自由记者,数年以前,曾经有幸采访过一位老人。
他叫詹姆士•查雷特。
他的故事非常引人注目,开始于20年前他深爱的妻子去世的时候。
他的妻子非常喜爱玫瑰花。
对于妻子的去世,詹姆士有多悲伤,他的爱就有多持久。
他问他所在的那个教区的牧师他是否能够在教堂的人行道两旁种植一些玫瑰花以纪念他的妻子。
那里的牧师当然答应他了。
詹姆士种植了一些玫瑰花。
它们的颜色有可爱的粉红色、深黄色和芬芳的红色。
他当时已经退休了,因此,有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那些玫瑰花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长得又茂盛又美丽。
可是他告诉我,那有限的几株玫瑰花似乎还不够,它们并不足以完全表达他对他妻子的爱。
他问牧师他是否能够再多种植一些玫瑰花,牧师再一次答应了他的请求。
詹姆士这一次种植了一些品种与上一次不同的玫瑰花。
其中有罕见的深酒红色玫瑰花和难觅的紫罗兰色玫瑰花,以及为纪念亲人而培植出来的银色玫瑰花和杂交玫瑰花。
但是,即便如此,他对于这些表达他内心情感的玫瑰花仍然感到不满意。
他又一次找到牧师,问他是否能够使用教堂旁边的那块属于教堂的部分空地。
牧师再一次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詹姆士又在那儿种植了更多的玫瑰花,但他还是觉得不够,他继续沿着教堂和空地周围的整个城市街区的人行道两旁种植玫瑰花,最后,教堂和周围的空地全都被玫瑰花包围起来了。
现在,数百株玫瑰花遍布各处。
它们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五颜六色、绚丽多姿的花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芬芳和在教堂的操场上玩耍的孩子们的笑声一起随着微风飘浮在空气中。
对对情侣和夫妇们手挽着手儿在长满玫瑰花的人行道上漫步。
负责装饰祭坛的女士们剪下最大最香的玫瑰花去装饰教堂和圣坛,让爱的色彩和芬芳充满了整座教堂。
在詹姆士的这项纪念亡妻的工程进行了数十年之后的一天下午,我和他一起去那个玫瑰园参观。
世界上最长的情书超长表白情书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著名女友维塔.萨克维尔-维斯特的小儿子奈杰尔.哈罗尔德在其回忆父母的著作《一桩婚姻的肖像》一书中说,小时候有人对他说:“伍尔芙爱你的妈妈,你知道吗”他答:“当然,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爱妈妈。
”很多年之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含义。
维塔出身贵族,自小生活在英格兰花园之称的肯特郡的诺尔城堡(KnoleCatle)。
这是一座有着365个房间,52级阶梯,分别对应一年的天数和周数的豪华庄园。
维塔美貌,早熟,从小就展露出文学才能,一生出版了诗集,小说,随笔,译作达二十余部,她以园艺生活为主题的诗集Land《大地》和Garden《花园》曾经获得文学奖。
1922年,维塔和伍尔芙相遇时,伍尔芙已经四十多岁。
伍尔芙被维塔的门第和美貌所吸引,而维塔敬慕伍尔芙作为作家的才华。
她们俩通信,见面,一同去旅行。
维塔给伍尔芙讲述个人经历,带伍尔芙去她以前的诺尔庄园,她栽满鲜花的朗巴恩新宅参观。
维塔的活力,成熟和能干给了耽于书斋生活的伍尔芙很大的震动。
她最终把这一切印象变成了一本杰作,1928年出版了带有奇幻色彩的长篇小说《奥兰多》。
奥兰多本是个英俊少年,进入宫廷,爱上了俄国公主,失恋后迷恋文学,隐居庄园。
后来出使土耳其,变成了女性,嫁给了一位船长,最后以现代获奖诗人的身份回归故居大宅。
书中处处都是维塔影子。
奥兰多爱上的萨沙公主的原型,是维塔以前的同性恋人维奥勒特;出使土耳其,是因为维塔嫁给了外交官哈罗尔德,他们婚后就在君士坦丁堡住了几年,维塔由此培养出了对波斯玫瑰的爱好。
奥兰多成为诗人,因为写诗就是维塔的一贯专长。
这是一本因维塔而成的书,也是献给维塔的书,奈杰尔把它称为“世界上最长的情书。
”《奥兰多》成为伍尔芙最畅销的书籍,她用这本书的稿费买了房子,买了车,生活第一次变得比较宽裕。
出版后,维塔和伍尔芙一同去法国旅行。
旅途中,维塔安排火车,负责法语交流。
伍尔芙写信给维塔的丈夫:“我要感谢你娶了维塔,从而创造了这个迷人甚至无与伦比的混合体。
感受英国人对园艺的热情英国人对园艺十分钟爱,这从一年一度伦敦切尔西花展上人们的热情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即将前往英国留学的同学来说,感受英国人的园艺热情也是了解文化的开始,也许从此你便爱上园艺不可自拔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生活在英国的什么地方。
而且仅仅相隔几年时间,人们的兴趣可能有相当大的转变。
根据经营花种和菜种的公司萨顿斯(Suttons)的数字,过去五年英国人购买的花种大幅度减少,而购买的菜种明显增多。
“绿肥红瘦”2005年,它们出售的种子60%是花种,但是从2007年以来菜种销量开始猛增,到去年已占据袋装种子的70%。
何以如此?在皇家园艺协会(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公众咨询部主任盖伊·巴尔特(Guy Barter)说来,这既非因为气候变化,也不因为经济不景气。
“当然这可能有一点作用,不过实际上自己种菜也不比买菜便宜多少。
”他说这种变化基本上就是人们兴趣转变而已。
因地而异当然,花园里总要种花,这在英国不同地方都相差不大。
英格兰西南的花园种花最盛,86%的花园里都有,但即便在种花不那么积极的苏格兰,76%的花园也都给花留下至少一席之地。
但是谈到种菜,差别就比较明显了。
英格兰中部和南部种菜者比例最大,只有伦敦人例外——伦敦人的花园只有21%或多或少种了菜。
即便这样,伦敦人比苏格兰人的种菜积极性还是高:苏格兰只有13%的花园种了菜。
而且种水果的苏格兰花园也只有17%,相比之下,英格兰西南部34%的花园都种植水果。
在巴尔特说来,这种南北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气候造成的。
“总体说来,苏格兰不大适宜种蔬菜、水果。
要想在那里种好西红柿或李子,挑战都比在南方大得多。
”感受了以上英国人对园艺的热情后,准英国留学生们是否已经按耐不住想要前往一探究竟了呢?喜爱花花草草的同学,英国一定是你梦中的天堂。
名人故事:王尔德和他的童话花园名人故事:王尔德和他的童话花园英国的大文豪王尔德,一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但在自己的两个儿子面前,他可是一个长不大的“快乐王子”。
他时常会像个孩子似的,为自己写出来的童话故事手舞足蹈,或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
一生为爱追逐的王尔德,在他的童话里告诉我们:幸福在于矢志不渝地敞开自己,拥抱他人。
贫穷也应该是优美的19世纪中叶,在爱尔兰东岛的都柏林城中,诞生了一个漂亮的婴孩。
这位小王子有着俊雅的外表和虔善的心灵,身为诗人的母亲更赋予了他良好的文学才能。
他曾是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大才子,也是一个地道的美男子,同时又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多的,在盛年却身陷困境的大作家。
利菲河畔至今还留有他的传说,他的名字叫——王尔德。
王尔德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天赋,精通法语、德语和拉丁语。
天赋的文学感觉为他提供了文坛的入场券。
1881年,27岁的王尔德凭借《诗集》一下就成为唯美主义的青年诗人代表,唯美主义,就是表现对美的不懈追求。
不止是他的诗,王尔德自己也是当时标准的美男子,一度成为“美”的代言人。
他头发浓密微卷,鼻梁很挺,眼睛大而多情。
他喜欢身着粉红色的燕尾服,手里拿着一支艳丽的向日葵,气宇轩昂地走过保守的人群,时常引得议论纷纷。
特立独行,妙语连珠,风流俊秀,这些都使得王尔德成为同时代青年人的偶像。
在当时,几乎整个上流社会都在模仿他。
不少贵族都学着佩戴一朵蜀葵或者铃兰,漫步在皮卡德利广场,讲着王尔德式的俏皮话。
王尔德可以说是爱美成痴。
有一次,一个衣衫褴的乞丐,在他伦敦住所楼前的窗下拉小提琴。
王尔德看到后很生气,他说:“贫穷也应该是优美的。
”于是,他请来了伦敦最好的裁缝,为乞丐做了一身价格不菲、剪裁精美的衣服。
服装做成后,王尔德还亲手用粉笔画出几个地方,叫裁缝剪出豁口。
从此以后,城里的居民常可以看到一个穿着漂亮燕尾服的乞丐拉着小提琴。
快乐王子的爱1888年和1891年,当父亲的王尔德决定送给儿子们一份礼物,他出版了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还有《石榴屋》。
英国史上“第一采花高手”的中国百合奇缘如今西方深受欢迎的许多花卉,来自世界各地。
中国网4月3日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春暖花开时节,英国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英国人对园艺花卉的喜爱和着迷,世界有名。
在英国人最为喜欢的花卉中,有许多源自中国的名花异草:玫瑰、牡丹、桂花、萱草、芍药、杜鹃、菊花、黄鸢尾花、百合,等等。
这些中国植物在英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的历史久远,然而绝大部分却是最近100多年,英国商界和学界特地派人到中国采集寻觅的结果。
其中最有名也收获最大的,是有“中国威尔逊”之称的英国植物学者——厄恩斯特·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威尔逊前后5次到中国寻花问草,从中国寄回了65000余件标本,其中不乏新种,还成功地将1500多种植物引种到欧美,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园林的外观与色彩。
如今西方植物学当中,以他命名的植物品种多达200多个。
厄恩斯特·威尔逊“中国威尔逊”威尔逊,1876年出生在伦敦西北部格洛斯特郡一个名叫契平坎普敦(Chipping Campden)的小镇。
8岁时他随父母搬到伯明翰附近,年幼时入苗圃当学徒,之后成为伯明翰植物园的花匠。
他边工作边在伯明翰技术学校进修园艺。
对植物的喜爱和天赋,使年轻的威尔逊崭露头角,1897年他转到位于伦敦的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继续工作和深造。
1899年,当全欧洲最大的苗圃维奇苗圃(Veitch Nurseries)需要一名到中国去采集新植物品种的“植物猎人”时,邱园的院长戴尔举荐了这位年轻的邱园学徒。
同年,威尔逊在维奇苗圃经过半年培训后,经美国在哈佛大学阿尔诺特树木园(The Arnold Arboretum)稍做停留后,前往中国寻珍觅宝。
珙桐又称“中国鸽子树”、“手帕树”,是植物界著名的“活化石”。
开花时,花朵洁白,似鸽子展翅欲飞。
“鸽子树”珙桐1900年,威尔逊第一次到中国时,他是带着任务而去的:他与维奇苗圃签订的合同中明确表示,此行旨在寻找被称为“鸽子树的珙桐。
国王的花园的故事从前在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国家,有一个国王拥有一座壮丽的花园。
这座花园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之一,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植物。
这个国王深爱着他的花园,每天都会亲自走进去,欣赏花朵们的绽放和芬芳。
然而,这座花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由于花园面积过大,花卉就像一片森林一样茂盛生长,草木繁杂,显得有些凌乱。
花园的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缺乏一定的秩序和美感。
这给国王带来了许多困扰,他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解决方案,使他的花园更加美丽和宜人。
于是国王开始寻找灵感。
他请来了花园设计师、园艺专家和建筑师,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他改造花园,让它焕发新的生机。
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他们建议国王对花园进行植物精简。
虽然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植物很美,但太多的种类和数量会让花园显得凌乱。
专家们帮国王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美观度高的花卉和植物,以保留花园的特色,同时清理了其他过度生长的植物,给花园腾出了更多的空间。
其次,专家们建议国王制定了一个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他们建议花园中的不同花卉和植物按照特定的顺序和组合进行搭配,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和对比度。
例如,将高大的花卉摆放在后排,矮小的花卉放在前排,使整个花园呈现出一种逐渐变化的景观。
同时,专家们建议国王增加了一些辅助设施,如小桥、凉亭、喷泉等,用于提升花园的整体美感。
这些设施不仅可以作为装饰,还可以让游客在欣赏花园的同时得到更多的休闲享受。
经过改造,国王的花园焕然一新。
花园中的花卉和植物栩栩如生,色彩斑斓。
人们在花园中漫步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花园中的规划和布局使人们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丽的花园需要精心的设计和规划。
总是保持花园的整洁和有序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合理地选择花卉和植物,搭配出恰到好处的景观,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可以从国王的花园故事中学到,无论是对花园还是其他领域的事物,都需要注重细节和整体的统一。
Jun16 -Jun30,2014 WORLD VISION 2014.NO.12英国是园丁之国,董桥说,英人爱花成癖。
当年首相狄斯雷利醉心报春花:罗斯莱斯汽车发明人种植玫瑰成专家;张伯伦苦恋兰花;陆军元帅威佛尔编印战时诗集,取名《别人的花》。
吉卜林曾经写道:园艺的荣耀照耀每一个人。
他的意思是所有类型的的园丁,从位高权重的到地位卑微的都算作在内,要讲述那些下层园丁困难重重,这正是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威尔斯遇到的挑战。
因为历史上那些工人阶层开园种花种菜的故事很难被记录下来。
威尔斯说,大多数研究都关注那些漂亮的大花园和植物园,以及是谁制造了它,“那些普通园丁则被淹没无闻”。
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从旧书中寻找蛛丝马迹,威尔斯首先求助的就是英国诗人、农夫托马斯·塔瑟(Thomas Tusser),这位16世纪的农事诗人最著名的作品是诗集《耕种的百利》,虽然终身坚守着只为最辛苦的农业劳作写诗,就连他也不禁在《九月》中用朴实的文字吟唱道:贤妻,快到园里,辟一方地。
这一方地是用来种花的。
当时,流亡到英国的荷兰清教徒打开了英国人的眼界,让他们了解了粪便肥料的好处。
普通的英国园丁很早就在种植蔬菜和草药,1797年的一本小册子详细介绍了约克郡普通农民的园子,里面种着苹果、李子和杏,还有醋栗和黑加仑,各式菜蔬和三窝蜂巢。
但是对美的追求也不容忽视,成立于1766年的约克郡花卉爱好者协会,宣称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快乐”,大约同时代在苏格兰西部纺织小镇佩斯利也成立了花卉爱好者协会, 这些当地的纺织工人对他们的康乃馨、水仙和香石竹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
对于城市的园艺爱好者来说,allotment (划成小块出租的地)无疑是福音,这种小块菜地大约随着18世纪圈地运动出现,正好适合那些住在工业城镇有园艺才华的人施展手脚。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慈善人士把丛事园艺看做是对抗歌舞厅、杜松子酒和啤酒屋的向善力量。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类似的革命要求也出现在英国的矿区,多亏了这些小块出租的菜地成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解毒剂。
【名人故事】情深意长的埃蒙斯夫妇埃蒙斯夫妇是英国文学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查拉斯人的果园》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们的故事展示了深深的爱情和无私的牺牲精神。
他们是这个小村庄里的普通农民,一个连时间都留下了痕迹的地方。
埃蒙斯夫妇年轻时相遇并相爱,他们立志要一起经营一片果园,共同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
他们辞去了原本的工作,租下了一片土地,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
他们肩负了许多责任,要养家糊口,还要打理果园。
尽管生活很艰难,他们却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无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他们都坚持在果园里劳作。
他们虽然没有拥有财产,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角落。
他们的果园不仅是他们生活的来源,还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和梦想。
命运并不总是像他们希望的那样。
埃蒙斯夫妇的果园遭到了一场灾难性的冰雹,大部分果树都被毁坏了。
他们的努力化为了乌有,他们的心血付诸东流。
这样的打击对于其他人而言可能是沉重的打击,但是埃蒙斯夫妇并没有放弃。
他们决定要重新开始,从头再来。
他们以自己的积蓄,重新购买了果树,修复了果园。
虽然一切都从头开始,但他们并没有丧失信心。
他们坚信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他们相互支持,坚持下去。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埃蒙斯夫妇的果园终于开始收获了。
他们的果树长势喜人,果实饱满。
他们的果子被全村人议论纷纷,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当他们以为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时,另一场灾难却降临了。
学问过人的鼹鼠闻讯而来,决定要毁灭他们那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果园。
鼹鼠用自己的学问,设计了一个诡计,让果园一夜之间几乎全部被毁坏。
这对埃蒙斯夫妇来说是一次莫大的打击,他们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埃蒙斯夫妇并没有因此而沮丧。
他们决定要为了果园而奋斗,不让自己的努力白费。
他们四处奔走,向所有人求助。
家人、亲戚、朋友以及陌生人都被他们的倔强和无私的心灵所打动。
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修复果园,重新种植果树。
埃蒙斯夫妇的故事传开后,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
一株“植物”的浪漫简史一株“植物”的浪漫简史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素有“当代爱因斯坦”之称。
他有全人类最聪明的大脑。
但是,因为身患肌肉萎缩症,这颗大脑只能歪斜在轮椅的靠背上。
轮椅上的他不能动,也不能说话,像一株随时都可能枯萎的植物,歪斜着一颗负重的头,注视着世界。
2006年6月。
霍金来到中国“讲述”他的《宇宙的起源》。
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中国。
4年前,他还能用几根手指敲打键盘,这一次,连这也成了奢侈。
他只能依靠安放在眼镜上的传感器,通过眼球的转动和脸部肌肉抽搐,由计算机合成器替他“说话”。
6月21日,霍金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科技发展公众答询会”,在回答问题“你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说:“中国的文化,食物我都感兴趣,但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女性,她们都很漂亮。
”全场为了一乐。
当他描述自己时,他说“乐观,浪漫,但有时候顽固不化。
”人们不由得想起这位研究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被“绑”在轮椅上长达四十多年的物理学家的浪漫简史——1962年,霍金还没有发觉自己患病,在一次宴会上,他幽默的谈吐让简.怀尔德一见钟情。
母亲在霍金一次无缘无故地跌倒后拉着他来到医院,一家才知道,21岁的霍金得了运动神经细胞病——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症。
大夫说,霍金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
最后只有心脏和大脑还能运转。
面对突然降临的厄运,霍金一下子崩溃了,他把自己关在黑暗的房间里,在高分贝的瓦格纳音乐中,每天喝得晕晕乎乎。
但在酒醉的同时,他清醒地阻止简.怀尔德和自己更深入地交往,他告诉自己,不能用一个带病之躯去拖累爱。
但简.怀尔德分明是上帝派来救赎他的女人,当霍金的母亲把他的病情告诉她的时候,简.怀尔德说:“我非常爱他,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和他结婚。
”玫瑰的浓艳最终战胜了理智的灰白,1965年7月14日,一对有情人走进了凡尘婚姻,牵手走上了红地毯——年轻的时候,在霍金的内心,浪漫是矛盾以后的沉醉和真心响应。
关于婚后生活,简.怀尔德在《音乐移动群星》一书中描述说“晚上,我服侍斯蒂芬吃完药和通便剂,把他抬上床,然后开始计划孩子们第二天的早饭。
英伦之旅:那些从内心开出的鲜花美不胜收作者:曾妍熙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2012年第11期一如果说英国的心脏是一朵玫瑰,那么这朵玫瑰非伦敦莫属。
来到英国的第二天清晨,伦敦的街道因为才下过雨所以空气非常清新。
鸽子随意在街道上踱步——这在国内是鲜有看到的景象,现代化与古欧洲韵味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大鸟低空飞行在街巷之间,穿梭在人群中,衬出街上行人的行色匆匆。
不同于夜晚的安详,现在这座城市充满了生机。
拜温带海洋性气候所赐,阴云突然就徐徐消散透出阳光,携来暖意但也掩不了盛夏伦敦的凉风,一个普通的早晨就如此美丽。
这座城市美得让人不忍惊醒,完全不敢想象这里被淹没的情景。
二这里的街道建筑非常有味道。
即使是繁华的首都,也并没有太多高楼大厦,而是有很多外面悬着花篮的小酒吧,米字旗或圣乔治旗高高地飘扬在建筑顶端或斜挂在红砖墙上,亦或摊在商品下的桌面上。
任何一个街头小店都有繁复的欧式装饰,最平凡的路灯都可以成为取景的好东西。
同样的,花店也随处可见,就算忽略这些花店,也依然可以在伦敦各处看到盛放的鲜花。
我似乎总是在这些随处可见的花朵最盛的时间遇见它们,永远那么生机盎然,骄傲盛开,仿佛不曾凋零。
伦敦的道路很窄,一般仅容一车通过,而且有很多红绿灯和斑马线,斑马线中间都有一个供停留的小平台,并且在人行道两边都会提示你Look Right或Look Left。
奇迹一样的是,我来到伦敦两天,从来没目睹过堵车,也从没听见过喇叭声。
公共交通井然有序,巴士和地铁站Underground的标识随处可见。
而在斑马线两头的人行道上,红绿灯上通常会有一个小东西,当你想要过马路时便按下一个按钮,它就会给你安排时间过马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当然,这里也有人闯红灯)。
因为英国地势平坦,所以非常多的人骑自行车和晨跑,到处可以看见停放的公共自行车和结伴跑步的人们。
伦敦的绿化非常棒,街边皆被一看就颇有年代感的大树覆满;路灯杆上甚至会垂下左右两个花篮,各色繁花几乎就要满溢出来。
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回忆美好时光的故事,舍伍德·华盛顿就是其中之一。
他曾经在罗德岛花园里玩耍,把自己和一棵樱桃树捆绑在了一起,证明他有多么的冒险精神。
不多久,这棵名为哈拉的樱桃树就成为了他的终身伴侣。
他们在小溪边开满鲜花,枝顶繁盛发芽,向他们示范了真挚友谊,也证明了人们可以和自然和睦共处。
在华盛顿幼小的青春中,他登上了哈拉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树梢,让他们的友情更加牢固。
有一次,哈拉的日子不太好过。
经此一劫,樱桃树萎缩,它的枝节断裂,把胸口撕成了碎片。
在令人悲痛的现场,华盛顿被迫把他最好的朋友安葬在坟墓里,他痛不欲生的样子让很多人动容。
他是如此的沉痛,源于是他看着自己的挚友被毁,尽管他也明白生命有着它的运行轨道,但他依旧伴随着对樱桃树不舍。
没有一种力量可以抗拒时间的流逝。
但不管时间如何改变,华盛顿对哈拉这棵樱桃树的痴迷并没有改变。
他在一棵枝节断裂的樱桃树上镌刻自己笔下的一首芭蕾舞。
这首诗写道:“决不遗忘,决不停息,相伴一生,今后共生,和好友老鹰的彼此记忆,一起牢记着红色花瓣的抚慰着自己的心灵!”
这份永恒友谊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华盛顿去世前不久,这棵古老的
樱桃树被采摘下来,建成了一座历史纪念馆,为他们永恒的友谊犒劳自己,也传递着鲜活点缀活灵活现的印记。
今天,当你来到罗德岛花园,你会发现:雕像依旧在那里站立,任凭风雨飘摇。
无论是雨后的阳光,还是灯火辉煌的月夜,你都能感受到华盛顿与樱桃树的不朽友谊。
他们的故事证明了一份交融、坚定如一的友情,不管再怎样变化,也终将超越时空,持续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