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药害的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首先,农药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正确的农药使用。
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往往没有充分了解农药的使用方法、推荐剂量和使用时机等基本知识,导致了农药的误用。
一些农民会过量使用农药,或者在农作物快要收割时仍然使用农药,这样会导致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超标。
此外,农民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保护,比如没有正确配戴个人防护用具。
其次,农药药害的产生还与农药的质量问题有关。
部分农药市场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这些农药可能没有通过正规的检测和认证,含有高浓度的有害成分。
另外,一些过期或长时间未使用的农药可能会失去有效成分,或者产生一些降解产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第三,农药药害的原因还与监管不严密有关。
农药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品,因此对其使用和销售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
然而,在一些地方,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了农药市场的混乱。
一些农民可以轻易地购买到非法或涉及违规的农药,而相关的执法部门则未能有效制止这种情况。
此外,对农药的监测和检测也可能存在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控制农药药害的发生。
此外,一些农药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农药抗性的产生。
农药抗性是指对其中一种农药的杀虫效果逐渐减弱或完全失效。
当农药在大面积使用后,一些害虫很容易形成对该农药的抵抗,从而导致农药的有效性降低。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可能会不得不增加农药的用量或使用另一种更强效的农药,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农药的滥用和药害的发生。
另外,农药药害的原因还与使用农药的环境条件有关。
例如,如果农作物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农民在雨后立即使用农药,可能会导致农药被冲刷到土壤中,从而对土壤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同样,如果农民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情况下使用农药,可能会导致农药在农田中积累较高的浓度,进而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不正确的农药使用、农药质量问题、监管不严密、农药抗性的产生和使用环境条件等。
农药药害及解救方法资料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农药,可以帮助农民控制和消灭害虫、杂草和病菌,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若使用不当,农药也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药害。
本文将介绍农药药害的主要影响和相应的解救方法。
农药药害的主要影响如下:1.普通人群:长期接触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如蔬菜和水果,可能引发慢性健康问题,如免疫系统紊乱、神经系统损伤、生殖系统问题等。
2.农民:农民直接接触农药的可能性更高,会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健康问题。
急性农药中毒可能引发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肌肉抽搐等症状。
长期接触农药也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影响肺功能、肝脏功能等。
3.环境:农药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平衡。
解救方法如下:1.预防为主。
合理使用农药,遵循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和剂量,提高操作技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
2.使用个人防护措施。
对于直接接触农药的农民和工人,应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以降低农药对皮肤、呼吸系统和眼睛的损伤。
3.健康检查和监测。
农民和相关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农药中毒的早期症状,如头晕、乏力、恶心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医疗救治。
若出现农药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接触农药,并迅速就医。
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并采取解毒治疗。
5.促进有机农业。
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
6.定期清洗农产品。
在食用农产品前,应仔细清洗,以减少农药残留。
总之,农药药害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个人防护、健康监测和医疗救治,可以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和对人体的影响。
此外,积极促进有机农业发展,可有效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更加安全地保护农作物。
如何判断与补救农作物药害药害是指使用农药方法不当,未严格按照要求施药,而引起被保护的农作物发生各种病态反应,包括由药物引起植物的组织损伤、生长受阻、植株变态、减产、绝产、甚至死亡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变化。
如:落叶、落果、叶子变黄、叶斑、凋萎、灼伤、矮化、畸形、植株死亡、品质下降等,即是作物受到了药害。
一、作物药害症状:按照药害症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急性药害、慢性药害、残留药害。
1、急性药害:农药施用后短时间内(一般10天内)表现出的症状,多为出现斑点、失绿、灼伤、凋萎、落叶、落花、落果、卷叶畸形、幼嫩组织枯焦、失绿变色或黄化等。
2、慢性药害:施药后药害不会马上出现,症状不明显,短时间不易判断,一般在施药后10天以上才表现出来。
主要是影响农作物的生理活动,大多表现为光合作用减弱、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延迟结果、果型变小畸形、早期落果、籽粒不饱满、品质下降等。
鉴别慢性药害一般应与健康作物进行比较。
3、残留药害:是由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或其分解产物引起的。
由于喷药时约有半数以上农药落于地面,这些农药有的分解很慢,被土壤吸附后慢慢积累,有的残留期较长,待残留农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作物生长。
残留药害并非本茬施用农药所致,而是前茬、前多茬作物施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症状表现与慢性药害相似,实际属于慢性毒性的一种。
二、引起药害的原因:引起药害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药:农药是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毒物品,超过一定的量,对植物往往也有一定毒害作用,尤其除草剂,其防治对象——杂草与作物之间生理特性比较接近,如选择性差的话很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
产生药害的主要因素包括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质量、混和使用、施药量和浓度、包装容器不洁净、施药次数和时间、施药方法、器械清洗、标签遗落等。
2、作物:(1)作物种类及品系:各种作物对每一种农药表现不同的耐药性和敏感性。
(2)作物生育期:作物生育期对农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一般在幼苗期耐药性差,容易产生药害。
农作物产生药害的原因1.使用农药过量或错误使用:农药是为了防治病虫害而使用的,但当使用农药过量或错误使用时,可能会导致农作物产生药害。
过量使用农药可能会造成农药在土壤或植物体内的积累,进而对农作物造成毒害。
而错误使用农药,如使用不适合的农药、使用过期的农药、在不当的时间或地点使用农药等,也可能导致农作物受到药害。
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农产品上的残留物。
当农药使用不当或农药施用后未按照要求等待适当的安全期限,农药残留就会导致农作物产生药害。
这可能是因为农药在农作物内无法完全降解,且大部分现代农药在自然环境中分解和降解的速度较慢,因此长期或频繁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农作物上农药残留水平超出安全标准。
3.抗药性的产生:农作物长期使用相同类型的农药,可能导致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
农作物产生抗药性后,常规使用的农药对其已经产生了较少或无效的作用,从而导致农作物无法有效地抵御病虫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可能会增加农药的用量或更换更强效的农药,这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农作物受到药害的风险。
4.环境因素:农作物产生药害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气象条件可能影响农药的施用效果,如雨水可能洗去农药,导致施药效果减弱。
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可能影响到病虫害的繁殖和扩散,并影响农药的吸收和降解。
土壤的质量和pH值也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降解和迁移,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5.农药的残留时间:不同的农药残留时间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药害风险。
一些农药可能在农作物中残留时间较短,而一些农药可能残留时间较长。
如果在农药残留期内食用农作物,药害的风险将会增加。
为了减少农作物产生药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应该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不过量使用农药,避免错误使用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可以减少农作物受到药害的风险。
2.增加农药的选择性:选择对目标病虫害有特异性作用的农药,能够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和环境的伤害。
3.轮作和间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上百起药害发生原因总结原来药害都是这样打出来的!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如不谨慎就极易产生药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严重时会颗粒无收。
一、常见药害发生原因1、药剂本身质量有问题一些小厂家的产品中含有其他杂质或其他成分,导致对作物产生药害,或者一些产品中含有隐形成分,在复配后容易产生药害。
2、气候条件低温喷药引起药害。
夏季高温喷药易引起农药药害。
一般情况下,夏季喷药发生药害数占全年药害80%以上,或在降雨后,晚间湿度大,夜间果面有水珠,喷药后易产生药害。
3、喷打不均匀,操作有问题有多起药害事件是由农药喷洒不均匀、重喷、喷用过多造成的药害。
4、选择的施药器械错误或者其不够洁净如果使用一些给果树喷施农药的大型高压器械给玉米、小麦等作物喷施农药来防治病虫害是不合适的。
器械施过除草剂就不能再给敏感作物施药。
所以打药的药桶尽量要和除草剂的药桶分开。
5、用药量过大引起药害有些作物对药剂有安全限用剂量,如果超过太多,用药量重极易导致药害的发生。
6、由药剂本身产生的药害药剂本身对作物有不同程度的药害,包括药剂成分产生药害,和药剂剂型产生的药害。
如虫螨腈对瓜类(吊瓜、丝瓜等)比较敏感,施用后会有明显药害。
一般乳油制剂中含有甲苯和二甲苯等化学物质,在某些幼果期使用会污染果面造成药害。
7、农药混配产生药害包括农药混配种类过多和不正确混配等,农药混配过多会造成浓度过大,增加药害风险。
不当混配如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药剂都是偏酸性的,不能和蓝矾、硫酸铜混用,混用会降低药效,也会增加药害风险。
二、药害分类1、急性药害一般在喷药后2~5天出现严重的数小时后即表现出症状。
如:种子发芽能力下降、发根少、子叶叶片有灼伤、变黄、严重时产生叶斑、果斑、调萎、畸形。
这样的植株生长的叶片、花、果都少。
有时幼嫩组织发生褐色焦斑、徒长乃至枯萎死亡这种药害多为施用农药不当或受邻近田块喷施农药影响所致。
从受害株看损害明显发生在嫩叶、花、果等生长较快的部位一般上部叶片重于下部叶片嫩叶重于老叶。
农药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及补救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化学品,具有灭虫、杀菌、除草等作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明显和普遍的就是药害(即农药对人类、动物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其主要原因和补救措施如下:1.主要原因(1)过量使用。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只要看到了一些害虫或杂草,就急忙拿起农药喷洒,从而达到一次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农药的过度使用是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不合理施药。
农药的使用需要具有科学性,常常需要根据季节、天气、害虫的种类等诸多因素进行施药,否则药物可能会失效,害虫也有可能逐渐产生抗药性,导致农作物危害更加严重。
(3)选药不当。
不同的农药在不同害虫和地区的适应性也是有区别的,选用不恰当的农药很可能会对其它有益的昆虫和生物产生毒害,同时对于作物自身的生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误用农药。
有些农民因为不懂得操作技巧,可能会误用农药(如过度喷雾、未读取说明书等),导致药害的发生。
2.补救措施(1)减少农药使用。
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有必要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其农药使用量,例如近年流行的生物防治方法和植物保护、机械控制等方法,都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药害。
(2)合理施药。
农药的使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用,要了解农药的使用时间、用量和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选药科学。
选择专业的农药经销商或品牌,最好要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以获得正确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案,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农药,避免盲目使用。
(4)正确操作。
在使用前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根据说明书上的指示操作,使用前必须穿戴好相关的防护用品,防止因操作不当、被农药污染等原因引起的药害。
总之,农药产生的药害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但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使用、合理施药、科学选药、正确操作等),就可以有效减少药害的发生,为人类和生态环境造福。
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发布时间:2008-4-22 被阅览数:95 次作者:摘录1、农药方面(1)农药的理化性质。
在一般情况下,农药对作物都有一定的生理影响。
一些广谱性的除草剂,喷施到作物的绿色部位,吸收后干扰植物的苯基丙氨酸的生物合成,使植物茎叶枯黄,根基腐烂而枯死。
(2)农药质量。
使用质量差,含杂质或变质的农药是引起药害的重要因素。
(3)混合使用不当。
农药之间混用不当也是造成药害的一个因素。
(4)药液浓度。
农药的使用剂量和喷施浓度超过了植物的承受能力,也可产生药害。
(5)喷施次数。
重喷和连喷会引起药害.(6)施药方法。
施药方法同作物药害有一定关系.2、作物方面(1)作物种类和品种。
不同作物对每一种农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和敏感性。
(2)作物生育期。
作物不同生育期对药剂的敏感反应有较大的差异。
(3)植株部位。
作物各个部位之间对药剂敏感性差异较大。
(4)作物长势。
作物长势弱,抗药性差也会产生药害。
3、环境方面(1)温度。
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药的活性,也关系到作物的安全性。
在高温环境下农药的活性高,而导致有些农药产生药害。
气温高于35度时不宜使用,另外低温条件下施药,虽然农药活性低但作物抗性也低,也易产生药害。
(2)湿度和降雨。
湿度过大,水分过多是引起药害的原因之一。
(3)风力和风向。
在喷施除草剂时,风可导致除草剂产生雾滴飘移,造成敏感作物药害。
(4)土壤质地。
粘性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农药粘附力较强扩药剂在土壤中移动性小,不易产生药害,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沙质土壤上的农作物易产生药害。
果树农药药害解救四法农药对植物的药害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药害在喷药后几小时至数日内即表现出来,如叶面(果实)出现斑点、黄化、失绿、枯萎、卷叶、落叶落果、缩节簇生等。
慢性药害得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如光合作用减弱、花芽形成及果实成熟延迟、矮化畸形、风味色泽恶化等。
一旦发现果树遭受药害,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救:1、喷高锰酸钾。
作物药害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摘要总结了作物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和补救作物药害的措施,以期指导正确、合理使用农药。
关键词作物药害;原因;预防;补救利辛县80%以上青年农民常年外出经商或打工,家中耕地仅靠老弱妇孺耕种和管理,由于耕作简单、管理粗放,一旦发生病虫草害,就盲目用药,常造成施药后,作物产生药害,轻者减产,重者枯萎死亡、绝收,甚至对下茬作物引起不良影响。
笔者经多年实践,现将作物药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预防补救措施总结如下。
1作物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1.1用药量大、浓度配比高(1)有些农户一味追求除虫效果,不顾作物能否承受,随意加大用药量,将2种或多种农药混合使用,用药剂量超过使用说明的数倍,从而造成药害,轻者叶片出现斑点,重者叶片黄化、枯死。
(2)目前,田间施药普遍存在用水量少的问题,一般只有150~250 kg/hm2,低于正常用水量的50%,从而导致茎叶畸形、枯萎。
1.2连续多遍施药大部分农户恨虫不死,见虫就治。
施药1遍不行施2遍,甚至连续施5~6遍,直至所有昆虫死尽为止。
如:2006年水稻稻飞虱大暴发,农户每天都在更换农药,交替施药,连续5~6d,结果造成虫死叶枯。
1.3混药、对水不合理,药液分层不匀80%以上农户,先将喷雾器对满水,农药直接倒入水中,背起压气即喷施,导致先喷的是药(浓度过大,虫死叶枯),后喷的是水(虫活叶青)。
1.4错用、误用农药一些农户因治虫心切,误将农药喷在不该喷的作物上。
多为误用、错用除草剂。
如:小麦除草剂误用于大豆、棉花上治虫防病,造成作物整株枯萎死亡。
1.5在不适宜生育阶段作物、敏感作物、禁止使用作物上用药农药说明书注意事项都会标明该药对某些作物敏感、慎用、禁止使用等。
如:敌百虫对玉米、瓜类、幼苗慎用;敌敌畏对高粱、瓜类敏感;辛硫磷对高粱、瓜类、大豆敏感,禁止使用等,部分农民在用药时未加注意,以致产生药害。
1.6农药质量不合格、使用失效农药使用的农药本身质量有问题,所含助剂、乳化剂、扩散剂、增效剂等不合格或严重超标;或保管不当,储藏时间过长,引起乳油分层、水剂沉淀、粉剂受潮结块等,亦会产生药害。
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农药药害是指农药在农业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虽然农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由于不当的使用和管理,农药药害问题逐渐显现。
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探讨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
首先,农药的选择与使用不当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农药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农药,而农民在购买和使用时常常只注重杀虫效果和价格,忽略了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一些农民为了追求高效杀虫效果,滥用高毒性农药并超量使用,导致农作物中的残留物超标,进而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其次,不合理的施药频次和施药剂量也是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
有些农民缺乏科学的施药知识,过于频繁地施用农药,甚至连续施药,导致了农药在土壤中长期蓄积,致使连续种植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物积累,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此外,有些农民对农药施用量缺乏正确的判断,常常出现过高浓度、过高剂量的施药现象,导致农作物对农药的耐受力下降,对环境污染增加。
第三,缺乏农药使用和安全管理的培训是导致农药药害的原因之一、农民作为农药的最终使用者,他们在农药选择、使用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农药使用的效果和质量。
然而,许多地方缺乏有效的农药安全管理培训机制,导致农民对农药的了解有限,对农药正确使用和安全管理知识的缺乏,使得农药的有效利用降低,药害问题日益严重。
第四,农药残留的检测和管控不到位也是导致农药药害的原因。
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问题不仅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也影响着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的信心。
然而,在一些地方,农药残留检测仪器设备滞后,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不到位,导致一些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加重了农产品安全风险。
另外,由于监管不力,农药滥用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药害问题层出不穷。
农药药害发生原因与补救措施农药药害是指使用农药过程中对人体健康、环境和农作物产量造成的不良影响。
农药药害的发生原因复杂,主要涉及农药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环境等因素。
为了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一、农药种类选择不当农药种类选择不当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选择农药种类时,需要按照目标害虫或病虫害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应用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疏忽或者认知不足,农民往往盲目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导致植物、土壤和空气等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补救措施:各级农业部门加强对农药种类及其使用方法的指导和监管,指导农民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从根本上避免农药药害的发生。
二、使用方法不当农药使用方法不当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和使用方法等因素,以充分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不足,往往存在使用剂量偏大、使用时间不当、使用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药的残留量过高,引发农药药害。
补救措施:加强对农民使用农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意识水平,建立农药使用档案,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检测,做到“科学用药、规范用药”。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气象条件、土壤情况、植物病虫害种类和数量等。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可能会造成农药防治效果不佳或者残留量增加,从而导致农药药害的发生。
补救措施:加强对农场、农田、草坪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管理,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
四、管理和监测不到位农药药害的发生也和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测不到位有关。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往往存在违规使用农药、不合格农药流入市场等问题,导致农药药害的发生。
如何判定药害及发生药害后的处理方法一般来说,药害可以分为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前者是指施药后12小时至十几天内表现出异常形态,如叶片或果实出现斑点、黄化、枯萎、皱叶、落叶和落果等;后者是指施药后经过较长时间表现出的药害症状,如光合作用减弱、成熟期延迟、矮化畸形、色泽差等。
因此,对于农药比较敏感的园林植物,在防治病虫害时,正确选择农药及使用方法尤为重要。
除草剂发生药害的原因:1.使用范围不当由于除草剂专一性较强,一种除草剂只限于某一范围的杂草种类,不能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更不能错用,否则会伤害花卉植物。
2.时间不当除草剂对花卉植物安全性有一定的适期,如纳替耘等激素型除草剂,对地毯草、野牛苹、结缕草、紫羊茅等禾本科草坪植物在营养生长期施用不仅安全,而且药效很好。
而在禾本科草坪植物生殖生长期用药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造成伤害。
干旱时期效果差。
3.剂量不当随意加大剂量有时虽能提高除草效果,但也会给花卉带来伤害。
一些高效除草剂,如加大剂量会明显抑制甚至停止花卉植物的生长。
4.栽培条件一种除草剂不仅有一定的专一性,并且有一定的区域性,尤其是一些土壤处理型的除草剂与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降水量、灌溉状况也有密切关系。
适宜在壤土、粘土地使用的除草剂,在砂壤地使用很不安全。
一些除草剂在ph值高的土壤中很难分解,容易影响后期花卉植物的生长。
5.操作不当使用伪劣产品,操作不当,混用不合理,使用过其他除草剂的喷药器械清洗不干净再用来喷药等等,都会造成药害。
发生药害的补救措施:1.增施营养肥水对于由触杀剂引起的斑点、焦枯、黄化等药害,可通过施肥的方法提高植物再生补偿能力,以减轻药害的发生程度。
如禾本草幼苗出现绿麦隆药害后,追施人粪尿、饼肥等有机肥,或根外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化肥,能促进植株生长,缓解药害症状。
植物产生药害后及时浇水,满足其根系大量吸水要求,从而增加细胞水分,降低体内药物含量,会提高自身抵抗药害能力,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
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及补救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工具,用于控制害虫、杂草等对农作物的危害。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可能会对农作物产生药害。
本文将探讨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及相应的补救措施。
首先,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对农作物的直接伤害: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对农作物可能产生直接损害。
例如,高浓度使用其中一种农药可能导致叶片凋谢、叶片黄化、果实变形等现象。
这些直接伤害会导致作物的生长发育受阻,降低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影响:农药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例如,一些农药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抑制有益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
这样的药害可能不仅对农作物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长期的影响。
3.抗药性:由于长期的农药使用,一些害虫和杂草已经对常用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这意味着原本有效的农药对这些抗药性害虫和杂草已经失去了效果,导致农作物遭受更多的损害。
针对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补救措施:2.轮作休耕:合理的轮作休耕可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对农药的依赖。
通过轮作可以改变田间环境条件,破坏害虫和杂草的生命周期,控制害虫和杂草种群的数量,并让土壤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捕食者等天然生物对害虫和杂草进行控制。
通过引入益虫、植物提取物等有机农业手段,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
4.科学肥料使用: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农药的使用。
适量使用有机肥料、配合合适的化学肥料,增强农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土壤修复和改良:对于已经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可以采取一些修复和改良措施。
例如,采用耕作方式改变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帮助土壤修复和恢复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不可忽视,但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采用相关的补救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害的发生。
农作物药害问题及对策
农作物药害问题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农作物药害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农药残留:
农药的不适当使用或滥用可能导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对策:推行绿色农业,使用有机农药和生物防治方法;控制农药使用量和频次;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检测,确保合格的农产品上市。
二、抗药性:
长期的农药使用可能导致农作物对某些农药产生抗药性,耐药虫害的出现使得农药的效果逐渐减弱。
对策:轮作和间作,减少单一农药的使用频率和量;合理选择不同机制的农药进行交替使用;开发新的农药或寻找其他有效的防治方法。
三、生态环境破坏:
不当的农药使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杀死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和蜜蜂。
对策: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和频次;保护和增加农田周边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抗病能力。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依赖农药过多可能导致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药、智能农机等,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探索替代农药的可行性。
五、农民健康问题:
过量接触农药对农民的健康产生危害,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对策:加强农药使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推广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农药使用。
总的来说,解决农作物药害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和有机农业、加强监管和教育等。
同时,农民和政府应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和农民的健康。
农作物药害的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很多农民不清楚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无法做到安全、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因此,导致农作物药害频繁发生,致使农作物减产减收。
为此,笔者整理出农业生产中作物药害的产生原因、主要症状表现及农作物药害的预防措施.
一、农作物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1)药剂种类。
不同类型的农药对不同植物的药害程度不同。
如有机氯杀虫剂对瓜类易产生药害,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类杀虫剂易对高粱产生药害。
(2)药剂剂型和使用浓度。
一般来说,不同剂型的农药产生药害的可能性大小不同,但无论何种剂型,如果加工质量差都会增加产生药害的可能性。
如油剂、乳油等分层,出现沉淀;可湿性粉剂结块,悬浮率低,粉剂结絮。
另外,农药的使用浓度越高,越易产生药害。
(3)药剂使用方法。
农药使用方法种类较多,若使用方法不恰当就会造成药害,其主要表现为误用农药、错混农药、稀释农药过高、所用的水质不同、残留药害、漂移药害、喷雾器清洗不彻底等等。
(4)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不同,对药剂的敏感性亦不同。
(5)农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不同生育期对药剂敏感度亦不同,一般地说,植物在幼苗期、开花期、孕穗期比较敏感,易产生药害。
(6)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随着气温的升高,农药的药效增强,但药害也同时增大,湿度高时利于药剂向植物体内渗透,提高药效,同时也易造成药害,所以在多雨、多露的天气不宜喷药。
(7)光照。
阳光照射强烈易发生药害。
(8)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对土壤使用除草剂的药效发挥和药害产生有明显影响。
二、农作物药害的主要症状:一般情况下,农怍物药害发生后.常表现出以下几种症状:(1)斑点。
在作物施药后较短时间内,其叶片及茎甚至果实上产生黄斑、褐斑、枯斑等。
(2)黄化。
幼嫩新叶新梢变黄,影响正常生长。
(3)畸形。
作物受农药危害常见的畸形有卷叶、新叶丛生、根肿、穗部及果实畸形等。
(4)枯萎。
除草剂使用不当产生的药害,致使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5)停滞生长。
生长调节剂、除草剂使用不当会出现作物停滞生长。
(6)不孕。
开花期用药不当,常造成不孕和不结实现象。
(7)脱落。
用药不当,常会造成落花、落果、落叶等现象。
(8)劣果。
结果期用药不当产生药害,常表现果实生长异常,外观及品质变劣。
三、农作物药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1)浇水排毒。
对一些施用除草剂而引起的药害,可适当浇水或灌水洗药排毒,减少根部积累的有害物质。
(2)喷水冲洗。
叶片遭受药害,可在受害处连续喷洒几次清水,以清除或减少作物叶片上
的农药残留量。
如果是酸性药剂造成的药害,喷水时可加入适量草木灰或0.1%生石灰;碱性药剂造成的药害,喷水时可加入适量食醋,能够减轻与缓解药害。
(3)摘除受害枝叶。
(4)追施肥料。
结合浇水追施速效肥,也可喷施全营养叶面肥。
(5)中耕松土。
结合灌水、施肥进行中耕松土,可促进根系发育,增强作物恢复能力。
(6)喷施调节剂。
根据作物需要,喷施云大120等叶面营养调节剂或植物激素,促进作物恢复生长。
(7)使用解毒剂。
根据导致药害的药物性质,可用和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