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药害的预防及补救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农作物药害预防措施摘要:引见了农作物药害的病症,总结了其预防措施。
1、农作物药害的病症1.1 斑点主要表如今作物叶片上,也可发作在茎秆或果实表皮上。
有褐斑、黄斑、枯斑、网斑等几种。
药斑与生理性病害斑点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植株上的散布常常没有规律性,全田表现有轻有重;然后者通常发作普遍,植株呈现病症的部位较分歧。
药斑与真菌性病害的区别是,前者斑点大小、外形变化大;然后者多具有发病中心,斑点外形较分歧。
1.2 黄化多发作在植株茎叶部位,以叶片较多。
药害惹起的黄化与营养缺乏的黄化相比,前者常常由黄叶开展成枯叶,后者常与土壤肥力和施肥程度有关,全田黄苗表现出分歧性;与病毒惹起的黄化相比,后者黄叶表现为系统病症,在田间病株与健株常混生。
1.3 畸形多发作在作物茎叶和根部。
常见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
1.4 枯萎整株植物呈现病症,大多因除草剂运用不当形成。
药害的枯萎与侵染性病害所惹起的枯萎病症比拟,前者没有发病中心,而且发病过程较慢,先黄化,后死株,根茎中心无褐变;后者多是根茎部输导组织梗塞,先萎蔫,后失绿死株,根茎内部变褐色。
1.5 停滞生长表现为植株生长迟缓,多因除草剂药害惹起。
如水稻移栽后喷施丁草胺不当,除呈现褐斑外,还表现出生长迟缓。
药害惹起的生长迟缓与生理性病害的发僵相比,前者常常伴有药斑或其他药害病症;然后者则表现为根系生长差,叶色发黄。
1.6 不孕在作物生殖生长期用药不当,会惹起不孕症。
如在水稻孕穗期错用草甘膦,就会招致秕谷不孕。
药害不孕与气候要素惹起的不孕不育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现全株不孕有时虽局部坚固,但混有其他药害病症。
1.7 零落果树及局部双子叶植物,有落叶、落花、落果等病症。
如桃树受铜制剂药害会惹起落叶,铍尔多液可惹起苹果落花落果。
1.8 劣果果实体积变小,果表异常,质量变劣,影响食用和经济价值。
药害劣果与病害劣果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要病状,无病征,除劣果外还表现其他药害病症;后者有病状,多有病征。
农药药害及补救措施引言: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药的广泛应用成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农药药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讨论农药药害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农药药害问题的原因1.过量使用农药:为了快速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倾向于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过高,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2.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许多农民为了节省成本,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导致农作物中对该农药产生耐药性,对其他农药则失去了杀菌效果。
3.不合理施药技术:农民缺乏农药使用知识和技巧,经常使用错误的农药剂量、喷药方式和时间,造成药物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农药药害问题的影响1.生态环境破坏:农药使用过量和不合理,会导致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农药残留增多,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生物多样性。
2.食品安全问题: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超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引发慢性病、损害脏器功能和妨碍儿童正常发育。
3.生物种群减少:农药对农田周边的昆虫、鸟类和蜜蜂等有益生物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导致生物种群减少。
三、农药药害问题应对措施1.提高农民培训水平:加强农民农药使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过量使用和错误施药。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自然力量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3.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农药销售和使用行为,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
4.发展绿色农药:加大对绿色、生态友好的农药研发力度,推动农药行业向环保方向转型,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广有机种植和农田复种技术,促进土壤的生态修复,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结论:农药药害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农民和农药企业等都应该承担起责任,通过加强培训、推广绿色技术和强化监管来控制和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保护农作物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
哈尔滨市主要农作物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缓解措施近几年,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除草剂以其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便、防除杂草效果明显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哈尔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800万亩,农田草害发生面积2188万亩次,化学除草面积2698万亩次,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6.36%,除草剂药害面积约为620万亩次,占化学除草面积的22.98%。
可以说,农田除草剂药害的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也给农民带来很多烦恼。
因此如何科学使用除草剂,避免药害发生,是保障我市粮食生产安全,减少农业损失的必要手段。
一、杂草的含义所谓农田杂草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作物称作杂草。
截止1992年,研究发现和文献报道的农田杂草约:1400种,隶属105科;其中双子叶杂草72科,约930种,单子叶杂草440种,苔藓、藻类和蕨类植物杂草30种。
杂草对农田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主要表现杂草与作物之间争夺有限的环境资源。
首先是地上竞争,即对光、co2的竞争;其次是地下竞争,即对养分和水分的竞争。
由于杂草的竞争,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劣。
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农田杂草是粮食丰产,农民丰收的基本保障。
二、除草剂药害产生原因除草剂药害发生在除草剂与作物之间,但又发生在一定的环境当中。
即除草剂本身的特性,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或耐药性,以及施药时和施药前后作物所处的环境条件。
因此影响除草剂药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除草剂的自身特性与药害的关系。
不同的除草剂的吸收特性、传导特性、选择性机制、作用机制及在环境中降解方式和滞留时间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能正确了解除草剂的相关特性,就容易产生药害。
如以幼芽和幼根吸收为主的除草剂,苗前或苗期施药受害;以茎叶吸收为主的除草剂,茎叶喷洒或飘移受害;以根系吸收为主的除草剂,土壤施药受害;以茎叶和根系均能吸收的除草剂,茎叶或土壤施药均受害。
另外,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较长、又活性极高的除草剂,如广灭灵、豆磺隆、普施特、阔草清等,常会造成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
浅析小麦田除草剂药害发生原因及防治补救措施小麦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而除草剂是一种可以有效去除杂草、提高小麦产量的农药。
除草剂也会带来一定的药害问题,特别是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小麦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浅析小麦田除草剂药害发生原因及防治补救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的生产实践有所帮助。
一、小麦田除草剂药害发生原因1. 不当使用除草剂不当使用除草剂是导致药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麦生长期间,一些农民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可能会在适宜条件下过量使用除草剂或者在适宜生长时期使用不适宜的除草剂,导致小麦受到药害。
2. 天气条件不利天气条件不利也是导致小麦田除草剂药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比如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使用除草剂,小麦生长不良,对药剂的敏感性增加,容易出现药害情况。
3. 土壤条件不佳土壤条件不佳也容易导致小麦田除草剂药害发生。
贫瘠的土壤使小麦缺乏养分,生长状况不佳,对药剂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受到药害影响。
1. 合理选择除草剂在选择除草剂时,应该根据小麦生长周期和作物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除草剂。
在使用除草剂之前,要认真查看说明书,根据规定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
严禁擅自调整用药量和用药时期,以防止对小麦产生不良影响。
2. 控制用药剂量和时期在实际使用中,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期,不要贪图一时便宜而盲目增加药剂用量,也不要在不适宜的时期进行除草剂的施用。
要根据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用药时期和药剂量,确保小麦免受药害影响。
3. 注意气象条件在使用除草剂时,要关注气象条件,避开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进行用药,减少小麦受到药害的可能性。
4. 土壤管理加强土壤管理,改善小麦生长环境,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耐受性。
合理施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对除草剂的耐受能力,减少药害的发生。
5. 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害在使用除草剂后,及时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如发现小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排除病虫害等可能的影响,对症处理,减少药害的扩散。
农药药害发生原因与补救措施农药药害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不适当使用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那么,农药药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补救措施呢?1. 不规范使用农药。
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和农药对应的使用量和时间不同,如果不按照要求使用,就容易造成残留,造成药害。
2. 合理施肥不足。
植物的生长需要养分,如果没有充足的营养,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提高植物对农药的敏感性,诱发药害。
3. 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选择错误的农药或剂量,或不正确地使用,导致药剂残留过多,水土环境被污染。
4. 农药品质问题。
如果农药质量不合格,会导致使用后出现药害现象,甚至威胁农产品安全。
1. 规范农药使用。
注意农药与作物的匹配使用、正确使用和涂控、施药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施药时机、送风装置的受张向上、纵横错置,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和方法,以最小的投药量控制农药残留,并减轻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加强农业农村局与农民的联系,普及施肥农药正确地知识,宣传从源头减少药残的做法和观念。
4. 保证农药质量。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对非法生产出售假劣农药的行为进行打击,并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鼓励使用正规的农药品种。
5. 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技术为核心,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合成肥料的低碳、生态农业模式,能够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升农产品品质。
综上所述,农药药害是我们在生产中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对农药药害治理方面的投入,推广生态农业的思想和技术,加强科学技术和安全生产的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和质量意识,逐渐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常见农作物药害症状及补救措施一、药害症状1、斑点:这种药害主要表现在叶上,有黄斑、褐斑、枯斑等。
如丁草胺在水稻本田初期施用造成褐斑,代森锰锌浓度高会引起稻叶边缘枯斑。
2、黄化:黄化的原因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合成,或阻断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或破坏叶绿素。
如速灭杀丁在西瓜上施用引起新梢发黄。
适用于麦田的苯磺隆飘移到其他作物上出现黄化等。
3、畸形: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能发生这种药害。
常见的畸形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
如番茄喷酒高浓度的萘乙酸会出现卷叶。
2,4一d施用不当出现空心果、畸形果。
纯度不高的三十烷醇易使番茄嫩叶卷曲等。
4、枯萎:这种药害一般全株表现,主要是除草剂药害。
如西瓜苗受绿麦隆药害出现嫩叶黄化、叶缘枯焦、植株萎缩。
豆类喷酒高浓度的杀虫剂出现枯焦、萎蔫、死苗等药害。
5、生长停滞:生长抑制剂、除草剂施用不当出现药害。
如矮壮素用量过大引起作物生长停滞。
6、不孕:引起这类药害的原因是花期用药不当。
如在水稻抽穗时施用稻脚清会造成空秕粒。
7、脱落:在果树和其他双子叶植物上常发生,有落花、落叶、落果等。
如桃树施用水胺硫磷造成落叶。
山楂施用乙烯利不当引起落果、落叶。
8、劣果:果实出现药害有时表现为果面异常、品质变劣。
如西瓜受乙烯利药害,瓜瓤暗红色、有异味。
二、补救措施1、喷大量水淋洗或略带碱性水淋洗。
若是由叶面和植株喷酒某种农药后而发生的药害,而且发现较早,可以迅速用大量清水喷酒受药害的作物叶面,反复喷酒清水2一3次,尽量把植株表面上的药物洗刷掉,并增施磷钾肥,中耕松土。
此外,由于目前常用的大多数农药,遇到碱性物质都比较容易分解减效,可在喷酒的清水中加适量O.2%的烧碱液或O.5%、l%的石灰液,进行淋洗或冲涮,以加快药剂的分解。
2、迅速追施速效肥。
在发生药害的农作物上,迅速追施尿素等速效肥料增加养分,以增强作物生长活力,促进早发,加速作物恢复能力,这对受害较轻的种芽、幼苗,其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6种常见药害的预防和防治,你知道多少?在农药的使⽤过程中,稍不谨慎就容易产⽣药害,影响农作物的⽣长,造成⼤⾯积减产,甚⾄严重时会颗粒⽆收。
然⽽,越来越多的作物症状让⼈分不清楚是药害还是病害。
同样都是卷叶、都是畸形、都是黄化、都是不长,到底什么样的症状才是药害呢?今天就带着⼤家了解⼀下常见药害症状。
016种药害常见症状1. 斑点型这种药害主要表现在叶上,有黄斑、褐斑、枯斑等。
药害病斑⼀般在植株上往往呈⽆规律分布,发病轻重不⼀。
斑点⼤⼩、形状变化⼤,不⼀致。
有的表现在叶⽚上,也有的表现在茎秆上,也有表现在果实上的。
2. 黄化型黄化可发⽣在植株茎叶部位,以叶⽚黄化发⽣较多。
主要是由于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正常光合作⽤。
轻度发⽣时表现为叶⽚发黄,重度发⽣则表现为全株发黄。
最后由黄叶变成枯叶,表现常与天⽓状况联系密切。
晴天多,黄化产⽣快,阴⾬天多,黄化产⽣慢。
3. 畸形型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能发⽣这种药害。
常见的畸形有卷叶、丛⽣、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
4. 枯萎型没有发病中⼼,且⼤多发⽣过程迟缓,先黄化、后死株,根茎输导组织⽆褐变。
这种药害⼀般全株表现,主要是除草剂药害。
5. 抑制型由药害引起的⽣长受抑制往往伴有药斑或其他药害症状。
主要是⽣长抑制剂、除草剂施⽤不当出现的药害。
如矮壮素⽤量过⼤引起作物⽣长停滞。
6. 花果脱落品质下降在果树和其它双⼦叶植物上常发⽣,有落花、落叶、落果等。
果实出现药害有时表现为为果表异常、品质变劣。
02如何避免药害发⽣1. 严防农药乱⽤混⽤农药对症施⽤和正确地混⽤,可以提⾼防治效果病、⾍、草兼治节省⽤药和成本。
但是乱⽤和盲⽬混⽤不仅达不到⽬的,反⽽会使药效降低造成药害。
2. 正确掌握使⽤浓度和施药量对⼀些⾼效农药和植物⽣长调节剂每公顷⽤量很少,取量稍不正确即可发⽣药害。
配药应当使⽤⼆次稀释法,即在配药剂时应先⽤少量⽔配制成母液,再按要求加⼊余量⽔稀释到所需浓度这样可使药液均匀⼀致,提⾼药效,同时不致发⽣药害。
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及补救措施作者: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2年第09期在农业生产中,各种作物难免会发生病虫危害,在使用农药进行防治时,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药害,轻者减产,重者可使作物死亡。
但也有一些药剂,在正常使用情况下,除起到较好的防效之外,还有刺激作物生长作用。
一、药害产生的原因农田喷施过量的农药后在植物上产生药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药剂、植物和环境条件三种因素。
1. 药剂本身的因素即农药的性质。
各种农药的化学组成不同,对植物安全程度有时差别很大。
在农药使用中,如果在植物上发生了药害,主要因素应当是药剂本身,这里涉及三个方面:(1)一般无机农药容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农药和生物农药要安全得多。
在不同的农药剂型中,易造成药害的排列顺序为:油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
(2)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如混用不当、剂量过大、施用不均匀、间隔时间短,以及在植物敏感期使用等均易造成药害。
(3)由于农药质量方面的问题而造成药害。
如药剂变质,杂质过多,添加剂、助剂的用量偏小或偏大,影响了乳化性能或喷雾质量,甚至发生理化性状改变,也是造成药害的一个原因。
2. 植物方面的因素不同的植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主要是由于组织形态和生理差别所致。
除了内在因素外,其表皮性能、蜡质层、角质层、茸毛、气孔、种子含水量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
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如高粱、玉米、豆类作物对敌敌畏极为敏感;双子叶植物对苯氧乙酸类药剂很敏感;瓜类对有机氯农药较敏感;白菜、桃、李对铜制剂很敏感。
一般来说,禾本科、苹果、葡萄、梨等作物耐药性较强,而豆科、茄科、葫芦科、桃、李等作物耐药力较差。
另外,作物的生长期较休眠期耐药力差,苗期和发芽期对药剂敏感,而旺盛生长期则对药剂不敏感。
植物生长代谢快、抗逆性强,药害发生较少。
如何补救农药药害
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农药药害发生时让人们措手不及,那么如何补救农药药害呢?怎么去分析产生药害的原因呢?笔者总结以下农药药害如何补救的措施:
当发现施药后的田块与没施药的田块相比,作物出现叶片发黄、茎叶斑点、生长停滞、植株凋萎,或者畸形等典型药害症状时,要分析产生药害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对于种子受害或者幼苗受害较轻的田块,要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适当补充氮肥,促进幼苗早发,若植物生长的中后期受害,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或者人工培土,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进根系发育和提高作物自身的恢复能力。
例如:麦苗因绿麦隆产生药害后,可追施人粪尿或根外喷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2.补种或者毁种对于种子或幼苗受害较重的田块,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种或者移栽,缺苗断垄严重的,采取毁种的办法。
3.土壤处理或者喷洒农药过量、错用农药等原因而引起的作物药害要立即采取灌水或者排水的挽救措施,以稀释农药,减轻药害。
4.喷洒安全剂喷洒安全剂,适应于因用液体农药喷雾而引起的作物药害。
当药害症状刚出现时,就喷洒适量的、能够使农药对作物的毒害降低、对农作物起保护作用的物质——安全剂进行解毒。
如因错用或者过量用有机磷类、菊脂类、氨基甲酸类等遇碱性易分解失效的农药而引起的药害,可喷洒0.5%-l%的石灰水、肥皂水等碱性物质进行解毒,最好喷洒碳酸氢铵等碱性化肥溶液,这不仅有一定的
解毒作用,而且又有根外施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效果。
5.喷激素补救对于抑制或者干扰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的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后喷洒赤霉素、解害灵或天丰素等,可缓解药害发生的进程。
作物药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摘要若使用农药方法不当,技术要求控制不严,不但不能达到杀虫、防病、除草、调节作物生长的效果,还能引起被施药的农作物或种子发生不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症状、质量下降等。
通过剖析作物药害发生的原因,阐述了预防和补救作物药害的措施。
关键词作物药害;产生原因;预防;补救1药害分类1.1慢性药害施药后,不是很快出现明显症状,仅是表现光合作用缓慢、生长发育不良、结实延迟、果实变小或不结实、籽粒不饱满、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差,则称为慢性药害。
这种药害往往很难诊断,易和其他生理性病害相混淆。
诊断时,可采用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施药种类、数量、面积和植株对照的方法进行诊断。
1.2残留型药害残留型药害的特点是施药后当季作物不发生药害,而残留在土壤中的药剂对下茬较敏感的作物产生药害。
这种药害多在下茬作物种子发芽阶段出现,轻者根尖、芽梢等部位变褐或腐烂,影响正常生长;重者烂种烂芽,降低出苗率或完全不出苗。
一般较难诊断,容易和肥害等混淆。
可采用了解前茬作物的栽培管理情况及农药使用史、土壤测试等措施诊断,防止误诊而造成损失。
1.3急性药害急性药害具有发生快、症状明显的特点,通常在施药后几小时到几天内就可出现症状,一般表现为作物叶片出现斑点、穿孔、焦灼、卷曲、畸形、枯萎、黄化、失绿或白化等。
根部受害表现为根部短粗肥大,根毛稀少,根皮变黄或变厚、发脆、腐烂等。
种子受害表现为不能发芽或发芽缓慢等。
植株受害表现为落花、落蕾,果实畸形、变小、出现斑点、褐果、锈果、落果等。
这种药害多是由于过量使用农药或使用农药进行种子处理不当所致。
2药害产生的原因2.1药剂因素化学农药本身的理化性质、加工剂型及所含成分对作物有影响,一般无机药剂最易产生药害,有机药剂药害可能性较小,生物性药剂最安全。
同一类药剂中,水溶越大,药害越重。
农药的质量差,一些药剂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有害杂质或辅料,或者农药分解变质,会直接对作物产生药害。
农作物药害预防措施摘要:介绍了农作物药害的症状,总结了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药害;农作物;症状;预防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13-011、农作物药害的症状1.1 斑点主要表现在作物叶片上,也可发生在茎秆或果实表皮上。
有褐斑、黄斑、枯斑、网斑等几种。
药斑与生理性病害斑点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植株上的分布往往没有规律性,全田表现有轻有重;而后者通常发生普遍,植株出现症状的部位较一致。
药斑与真菌性病害的区别是,前者斑点大小、形状变化大;而后者多具有发病中心,斑点形状较一致。
1.2 黄化多发生在植株茎叶部位,以叶片较多。
药害引起的黄化与营养缺乏的黄化相比,前者往往由黄叶发展成枯叶,后者常与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有关,全田黄苗表现出一致性;与病毒引起的黄化相比,后者黄叶表现为系统症状,在田间病株与健株常混生。
1.3 畸形多发生在作物茎叶和根部。
常见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
1.4 枯萎整株植物出现症状,大多因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
药害的枯萎与侵染性病害所引起的枯萎症状比较,前者没有发病中心,而且发病过程较慢,先黄化,后死株,根茎中心无褐变;后者多是根茎部输导组织堵塞,先萎蔫,后失绿死株,根茎内部变褐色。
1.5 停滞生长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多因除草剂药害引起。
如水稻移栽后喷施丁草胺不当,除出现褐斑外,还表现出生长缓慢。
药害引起的生长缓慢与生理性病害的发僵相比,前者往往伴有药斑或其他药害症状;而后者则表现为根系生长差,叶色发黄。
1.6 不孕在作物生殖生长期用药不当,会引起不孕症。
如在水稻孕穗期错用草甘膦,就会导致秕谷不孕。
药害不孕与气候因素引起的不孕不育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现全株不孕有时虽部分结实,但混有其他药害症状。
1.7 脱落果树及部分双子叶植物,有落叶、落花、落果等症状。
如桃树受铜制剂药害会引起落叶,铍尔多液可引起苹果落花落果。
1.8 劣果果实体积变小,果表异常,品质变劣,影响食用和经济价值。
农业生产中,农药药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此,预防和补救农药药害很有必要。
1农药药害的预防1.1科学用药。
这是预防农药药害至关重要的一步。
1.1.1选药。
①诊断何种作物发生何种病害、虫害,是否达到防治指标,是否为防治适期等。
②对症选药。
首先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合的药剂,例如同样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农药,有的侧重预防,有的侧重治疗;其次根据作用机理选择药剂,如同样是防治花生地下害虫,有内吸性的农药,有触杀性的农药。
防治侧重点不同、作用机理不一样,如果施药方法一样,防效自然差且易产生药害。
③选择保质期内的质量过硬产品。
要求乳剂清亮,无絮状物,水溶性好;粉剂细、匀,无块状物;可湿性粉剂能在水中均匀溶解。
超期、假冒伪劣农药是药害发生的首要原因。
1.1.2确定用药量。
①防治时期:病害初期及虫害的幼龄期,用药量少。
②施药方法:根据药剂作用机理及使用说明,正确用药。
③防治面积:同样浓度的药液,作物面积小时,用药量少。
④以上3个因素相同,施药频次少,用药量少。
1.1.3合理配制药液。
①配制药液要用心,不要粗放配制。
施药容器内先倒入用水量的1/3,然后再加入药剂,搅拌后,加注剩余用水量。
可湿性粉剂要用少许水制成糊状再按上述方法配制药液。
②药液即配即用,不可久放,否则会沉淀或降解,这样的药液效果不理想且易产生药害。
③配制药液最好使用干净软水,有机质和钙镁离子等含量高的水不要用。
④合理混用药剂,复配制剂按要求使用即可。
在实际用药时,有些药剂不要自行混合使用,多数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如有机磷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混用。
1.1.4正确施药。
喷雾要均匀,药液雾化效果要好,喷头与作物间距要适当。
撒施时,宜采用少许介质(如土、细沙等等)混兑药剂,撒施要均匀,避免成堆,漏撒。
另外,也可合理选用涂茎、灌根等施药法,以期达到药效最大化、药害零发生。
例如稻田杂草防治时,丁草胺喷雾比拌土撒施药害几率大;喷施草甘磷,扇形喷头比较安全;用药时,农药安全间隔期内不可再次用药。
农药药害发生原因与补救措施农药药害是指使用农药过程中对人体健康、环境和农作物产量造成的不良影响。
农药药害的发生原因复杂,主要涉及农药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环境等因素。
为了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一、农药种类选择不当农药种类选择不当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选择农药种类时,需要按照目标害虫或病虫害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应用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疏忽或者认知不足,农民往往盲目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导致植物、土壤和空气等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补救措施:各级农业部门加强对农药种类及其使用方法的指导和监管,指导农民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从根本上避免农药药害的发生。
二、使用方法不当农药使用方法不当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和使用方法等因素,以充分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不足,往往存在使用剂量偏大、使用时间不当、使用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药的残留量过高,引发农药药害。
补救措施:加强对农民使用农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意识水平,建立农药使用档案,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检测,做到“科学用药、规范用药”。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气象条件、土壤情况、植物病虫害种类和数量等。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可能会造成农药防治效果不佳或者残留量增加,从而导致农药药害的发生。
补救措施:加强对农场、农田、草坪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管理,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
四、管理和监测不到位农药药害的发生也和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测不到位有关。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往往存在违规使用农药、不合格农药流入市场等问题,导致农药药害的发生。
农作物药害的预防及补救
摘要介绍了农作物药害常见类型及症状,分析了诱发农作物药害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预防方法及药害补救措施。
关键词农作物;药害类型;预防措施;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s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
02-0112-02
药害是指使用农药不当而引起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病态反应,包括农作物组织损伤、生长发育受阻、植株变态、减产、绝产甚至死亡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性变化。
1植物药害常见症状
1.1斑点
斑点药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在茎秆或果实表皮上,常见的有褐斑、黄斑、枯斑、网斑等。
如水稻本田初期喷洒丁草胺不当,稻叶会发生不规则褐斑等。
1.2褪绿
褪绿症状可以发生在叶缘、叶尖、叶脉间或叶脉及其近缘,也可使全叶褪绿。
褪绿的色调因农药种类和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异,有完全黄化、白化,也有仅部分褪绿。
1.3畸形
由农药药害引起的畸形可发生于植物茎叶、根部和果实,常见的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
如水稻秧苗受杀草丹药害,出现多蘖、叶片扭曲、矮化症状。
1.4枯萎
农药药害的枯萎症状往往是整株表现,且大多数是由除草剂引起。
如水稻苗期受草甘膦药害,植株表现枯黄死苗。
1.5生长停滞
这类药害抑制了植物的正常生长,使植株生长缓慢,一般除草剂药害均有此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1.6脱落
这种药害大多数表现在果树及部分双子叶植物上,有落叶、落花、落果等症状。
如梨树花期使用甲胺磷会引起落花,苹果树使用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会引起落花落果。
1.7劣果
此类药害表现在果实上,使果实体积变小,果表异常,品质变劣,影响食用价值。
如葡萄受增产灵药害后,会表现出果穗松散,果实缩小,表皮粗糙。
2诱发农药药害的主要因素
2.1农作物种类
各种植物对每一种农药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和敏感性;同种作物不同品种间的遗传背景不同,导致对农药的敏感性差异;作物生育期不同对农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一般幼苗期耐药性差,容易产生药害。
2.2 栽培方式
一般保护地栽培的作物施氮量过多,作物营养生长过旺,茎叶较
嫩,农药由茎叶渗入的量也大,且作物解毒能力弱,容易造成药害。
稻田的水层管理与除草剂药害的关系极为明显。
一般除草剂在浅水时接触到水稻根系而造成药害。
2.3环境条件
2.3.1温度。
高温、低温会诱发药害,尤其是气温剧变,更容易诱发药害。
一般温度越高,农药活性和植物代谢作用增强,越容易引起药害。
某些农药在气温低时,虽然降低了活性,但作物对农药的耐药性也相应降低。
2.3.2湿度。
湿度过大、水分过多容易引起药害。
如水稻本田初期施用恶草灵,若大水淹苗会产生药害。
有些农药在干旱条件下施用,容易产生药害。
2.3.3风。
有风的天气使用农药,由于雾滴飘移,造成间作田或下风向田敏感作物药害,如喷施2,4-d丁酯遇到大风,会使下风田的双子叶作物造成药害。
2.3.4光照。
光照强度不仅影响某些农药的药效发挥,同时也影响农药药害的产生和药害发展的快慢。
2.3.5土壤条件。
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对除草剂吸附量大,不容易产生药害;但对一些残效期长的农药,如普施特、氟磺胺草醚等除草剂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被土壤胶体大量吸附而
不易淋失,容易造成对下茬敏感作物的药害。
2.4农药的理化性质
2.4.1农药剂型与药害。
一种农药根据其防治对象和适用作物而
开发成一种和几种剂型。
剂型不同,药剂在作物体上的附着量和渗入植物体内的药量也不同,从而造成药害的程度也不同。
2.4.2农药在水中溶解度与药害。
影响作物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农药的水中溶解度。
水溶性高的农药在植物体内随蒸腾流移动,最终输送到双子叶植物的叶缘、单子叶植物的叶尖,因而在这些部位农药浓度相对高些,药害也最先在此部位发生。
2.4.3农药的挥发性与药害。
一般易挥发的除草剂,产生叶片药害的可能性大,做土壤处理时因药剂挥发而对作物叶片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可以挥发到邻近田造成邻近作物的药害。
2.4.4农药的飘移与药害。
施用农药时,农药的喷雾雾滴、喷粉时的粉尘、烟雾剂熏蒸时的农药气雾会向邻近田块飘散,若邻近田块的作物对该农药敏感性高,或在作物的敏感生育期,都可能造成飘移药害。
2.4.5农药制剂质量与药害。
生产厂家的生产设备一般不是加工单一品种的农药,而是兼容使用,在生产一种农药后由于洗涤不干净,其残留物有可能混入其他农药中,造成农药药害。
2.4.6农药制剂变性与药害。
农药制剂尤其是粉剂、可湿性粉剂、粒剂等,因在长期贮存中吸湿等原因而使施药不匀等,造成对作物的药害。
3农药药害的预防与补救
3.1施药前注意事项
检查长期的适用作物、适宜的施药时期(作物生育期)、使用浓
度及可否与其他农药混用;注意施药前后所用农药是否同本次使用农药产生拮抗反应和药害;确保喷药器具良好;注意天气预报,尤其注意施药期间气温是否剧变。
3.2施药时注意事项
药液要调匀,先用少量水稀释成药,再加足到定量水搅匀喷施;不要在中午高温时或早晨露水未干时施药;喷雾(粉)要均匀,并注意风向,减少药液向周围飘移;残液不可倒入流水中,喷药所用器具用后冲冼干净。
3.3药害的补救措施
3.3.1施肥补救。
产生叶面药害斑、叶缘枯焦或植株黄化等症状药害时,增施肥料可减轻药害程度。
如麦苗出现绿麦隆药害后,可追施人粪尿,根外追施尿素加磷酸二氢钾,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3.3.2排灌补救。
对一些除草剂引起的药害,适当排灌可减轻药害程度。
3.3.3激素补救。
对于抑制或干扰植物激素合成的除草剂,在药害发生后,喷洒赤霉素可缓解药害程度。
4参考文献
[1] 常广玉,李宜江.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及补救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12):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