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和其他文言短篇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22
《聊斋志异》经典故事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以下是一些经典故事:
1. 《崂山道士》:讲述了一个年轻慕道的人,为了学习法术前往崂山拜师,最终却因为不能吃苦而被师父遣送回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想要不劳而获、一步登天的人。
2. 《画皮》:太原王生因为贪图美色,将一个披着画皮的恶鬼带回家中,最终被恶鬼掏心而死。
后来他的妻子陈氏求得一个道士将恶鬼收服。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美丽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3. 《聂小倩》:宁采臣偶然救了女鬼聂小倩,小倩感恩图报,帮助宁采臣摆脱了妖物的纠缠,并最终跟随宁采臣回家,成为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和知恩图报的美德。
4. 《凤阳士人》:凤阳有个士人外出赶考,和妻子分别半年后,在途中遇到一个女子,两人相谈甚欢,于是士人便和女子一起回家。
到家后,妻子却不认他,别人也看不见士人,只有那个女子能看见他。
原来这个士人已经死了,他的魂魄和女子回家,而他的身体还在坟墓
里。
这个故事表现了真挚的夫妻之情。
王光福《“文言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读后作者:刘佳来源:《蒲松龄研究》2013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自其诞生以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著作与学术论文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作者生平思想、创作心态、成书、版本、艺术价值等问题,都引起人们的兴趣,研究的路子、视角、方法不断更新,研究的广度、深度也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但这也给后来学者的研究创新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不过当我拜读过王光福先生的《“文言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之后,还是仍然感受到了其无法掩盖的学术特色。
首先,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对作者及其作品加以审视。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艺术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因此,关注反映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作为淄博乃至山东人民的骄傲,是本区域的文化亮点,也是王志民总主编《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淄博卷》(亦即岳长志主编《淄博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光福先生认为:“蒲松龄挟着《聊斋志异》和其他著作,就像一束聚光灯,照亮了淄博的文化天空,进而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加了宝贵财富。
”因此,对于《聊斋志异》,作者选取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不仅合乎全书的编纂体例要求,亦有利于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合作与交流。
正是缘于此,王光福先生感受到:“文言短篇小说,到了蒲松龄手里,因其独特的文化趣味和广泛的民俗文化基础,而焕发出别具一格的神光异彩。
”在他看来,《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因蒲松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文化趣味而聚到一起。
同样,色彩斑斓、汪洋浩瀚的民间风俗文化也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聊斋志异》成为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蒲松龄笔下的奇幻世界聊斋志异全集的创作背景《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优秀作品,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描写神怪、奇幻、鬼魅为主,通过讲述各种奇闻异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德、命运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那么,《聊斋志异》全集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一、创作背景1.考城隍《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第一篇,也是蒲松龄的自序。
这篇小说讲述了蒲松龄在考试期间遇到的一件事情,通过这件事引出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和宗旨。
蒲松龄认为科举考试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无法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用自己的才智写出这部小说,旨在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2.耳中人《耳中人》是一篇描写人体器官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的耳朵里住着一个小人,能够治疗各种耳朵疾病。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医学水平有关。
当时,中医理论盛行,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被视为神秘而又神奇的领域。
蒲松龄通过这篇小说,借助神话故事般的叙述方式,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中医养生之道。
3.喷水《喷水》是一篇描写水的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地方的水源出现了问题,龙王喷出了一口毒水,使得当地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有关。
在明清时期,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并不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许多地方出现了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蒲松龄通过这篇小说,揭示了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的危害,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呼吁。
4.山魈《山魈》是一篇描写山林妖怪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山林中的妖怪山魈危害村民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和民间信仰有关。
在古代,山林中被认为是神秘而又危险的地方,各种妖怪、鬼魂、神仙等信仰盛行。
蒲松龄通过这篇小说,借助民间信仰的文化传统,揭示了山林妖怪的真实面目和危害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民间信仰的尊重和关注。
5.咬鬼《咬鬼》是一篇描写鬼怪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女鬼危害人间的故事。
《聊斋志异》《⼦不语》狐⼥形象的⽐较研究《聊斋志异》《⼦不语》狐⼥形象的⽐较研究【摘要】:《聊斋志异》与《⼦不语》是清代⽂⾔志怪短篇⼩说的代表作,都记载了⼤量⿁狐花妖的故事,其中以狐⼥的形象更为突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故本⽂就两书中狐⼥形象做⽐较研究,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本源。
【关键词】:《聊斋志异》;《⼦不语》;狐⼥在浩瀚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学作品中,“狐⼥”的形象⼏乎贯彻始终,这些被塑造出来的狐仙绝⾊,⼤多是不善的。
《藝⽂类聚》卷95引《名⼭记》云“狐者,先古之淫妇也。
”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狐是妖兽,且最早的狐⼥只是与男主⼈公存在着⽣理关系,不涉及到情爱交流这⼀层⾯,这也是早期⽂学作品中最常见的狐⼥形象。
蒲松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狐恋故事的集⼤成者,全书近五百篇作品中,写狐或涉猎狐的有⼋⼗余篇,⽽写⼈狐相恋的约占三分之⼀,如《青凤》《胡四姐》《⼩翠》等等。
随之⽽后的《⼦不语》共三⼗四卷(包括续⼦不语),涉猎狐精的有三⼗七篇,描写狐⼥的有⼆⼗三篇,数量上远逊于《聊斋志异》。
即便如此,⼆者在狐⼥形象的塑造上亦存在相同与不同之处。
⼀、《聊斋志异》《⼦不语》狐⼥形象的相同之处(⼀)狐⼥有善恶之分蒲松龄笔下的狐⼥,⼤多是温柔可亲的绝⾊佳⼈,如救⼈于危难之中的胡四姐(《胡四姐》),知恩图报的⼩翠(《⼩翠》)等。
但也存在着祟⼈不安的恶狐形象,如《狐⼊瓶》《焦螟》《伏狐》等篇都记载恶狐劣迹。
袁枚的《⼦不语》同样如此。
有善解⼈意、替⼈做媒⽽成⼈之美的温柔佳⼈(《喀雄》),也有相貌粗恶,吸⼈阳⽓,⽑孔腥臊,所经之处,皆有余臭的恶狐(《狸有表兄》《<东医宝鉴> 有法治狐》等)。
如果将两书中的狐⼥分类,即可分为善狐与恶狐两⼤类。
为何会出现善狐与恶狐之分?钟雯《四⼤禁书与性⽂化》⼀书云:“男⼥性攻击的本源在于男⼥之间的性恐惧。
……男⼈对于⼥性的⾃相冲突的理解,实际上来⾃于男⼈对⼥⼈的玩弄与恐惧的⼼理。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故事:
1. 《聂小倩》:讲述了书生宁采臣和女鬼聂小倩之间的爱情故事,是《聊斋志异》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2. 《画皮》: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恶鬼披上美丽的人皮,欺骗了一个书生,最终被道士识破并收服的故事。
3. 《崂山道士》: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前往崂山学习道术,却因为心浮气躁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4. 《辛十四娘》: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狐妖辛十四娘和书生冯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5. 《促织》: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导致百姓为了迎合皇帝的爱好而痛苦不堪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叙事艺术比较《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产生的里程碑式作品,在中國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不少作者竞相追随仿作,当时最有成就的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通过这两部小说在叙事艺术的审美和教化功能方面比较与研究,探询两者叙事上的异同,总结这两部作品文化内涵,有利于理清它们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十分重要。
标签: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叙事《聊斋》(《聊斋志异》以下简称为《聊斋》)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产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聊斋》青柯亭刊本一出,就风行天下,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并引起不少作者竞相追随仿作,文言小说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
有仿效《聊斋》手法写作的,如《子不语》和《夜谭随录》等,同时,也有对《聊斋》文体提出异议进行抗衡的,当时最有成就的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为《阅微》)。
纪昀,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人。
生于清雍正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纪昀知识渊博,文名著世,是清代有名的大学者、大才子。
他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并亲自撰写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传统文化的保存,后世的治学和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阅微》是他晚年创作的笔记小说,笔记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单独成书。
在对待《聊斋》文体上纪昀持反对态度,曾经直接做《聊斋》中《狐梦》的反面文章。
曾经对《聊斋》叙事提出质疑:“然才子之笔。
非著书者之笔也。
……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呢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之?又所未解也。
”批评《聊斋》“一书而兼二体”,认为作叙事之文,应“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不颠倒是非”,“不摹写才子佳人”,“不绘画横陈”。
聊斋志异是什么类型小说
文言短篇小说集。
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融为一体,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而优雅的文言风格,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最高峰。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什么类型小说
聊斋志异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
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其内容大致有四类:一、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
这类故事在《聊斋志异》里为数最多,也是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如《婴宁》《青凤》《连琐》《连城》《鲁公女》等。
此类故事情节大多为富有才情的书生或公子在打发孤独寂寞的读书生活过程中,偶遇由鬼怪狐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
两人一见钟情后,由于各种原因又暂时分别,此后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学者指出,联系蒲松龄的个人生活情况,有理由认为这正是由他自身孤独寂寞的际遇而生发的幻想。
蒲松龄大半生都是离妻别子,孤身一人在缙绅之家坐馆教书。
他在长期寂寞孤苦的独身生活中产生了希求艳遇的幻想。
然而他的这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便假借鬼狐故事聊以自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故事虽然在情节上大致相仿,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各有千秋。
婴宁天真无邪,青凤温柔羞涩,连琐才华出众……均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们一般都是鬼狐仙怪,却无妖鬼之气,而是“多具人情,和易可亲”。
在她们身上寄予了作者对于理想女性和理想爱情的向往。
她们不外乎都是才貌双全,温柔良善,坚贞而痴情,具有女子优良的品行。
她们选择爱人,也不以身世门第论高低,而是重在以才德取人。
最重要的是,她们能够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作自我牺牲,冲破现实的层层阻隔,最终和爱人团圆。
二、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
友情故事也是蒲松龄看重的一部分,如《叶生》《田七郎》《娇娜》《蛇人》等。
这类故事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内容上都各有不同。
《叶生》在很多学者看来是一篇作者感怀身世的自况之作。
同时,也讲述了叶生报答知遇之恩的故事。
《田七郎》报的不是知己的知遇之恩,却是朋友的扶助之义。
《娇娜》故事中尽管也有爱情故事,但是友情故事也是一条主线。
这是一种有别于同性情谊又异于夫妻情爱的男女之间的友谊。
而《蛇人》则是人与蛇、蛇与蛇之间的友情,以人与蛇、蛇与蛇之间的深厚情谊来反衬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和总结——《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人工解决电脑问题,7x24小时专业在线服务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和总结——《聊斋志异》第一节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古典小说发展的总结期。
代表这高峰和总结的是两部伟大的作品,一部是《聊斋志异》,一部是《红楼梦》。
《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总结,《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
唐宋以后,古代小说的发展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途,白话小说以其语言的通俗和内容的贴近现实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在唐传奇的高峰以后,文言小说虽然代不乏作,数量亦相当可观,但是有影响的传世佳作却非常少。
宋代“说话”艺人总结他们的艺术经验说:“话须通俗方传远”。
这里的“话”是故事的意思,但无疑也包含了语言的因素在内。
《聊斋志异》的语言用的是相对比较典奥的文言,远不如白话小说那么通俗,但它在中国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却几乎同古代通俗的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相媲美。
这说明,《聊斋志异》在思想艺术上有足以克服其语言障碍的独特成就。
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虽然写的大多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奇思异想,但它却深切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人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这是它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
而这些,又都是同蒲松龄的生活遭遇、生活体验和文化素养分不开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他出生的村庄原名满井庄,村口有一眼泉井,泉水清澈四溢,四周翠柳掩映,他因自号柳泉居士。
他生活于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
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加上繁重的科税和贪官污吏的敲剥,使广大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
这都是他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自然会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
父亲蒲槃虽然弃儒经商,但他广读经史,学问渊博,在思想和文化教养上都对蒲松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节《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一、《聊斋志异》1. 作者生平与创作《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蒲家庄人。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渐趋没落的书香之家,从小热衷功名,却屡试不中,穷愁潦倒,三十一岁时曾应朋友孙蕙的邀请,做过一年的幕僚。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缙绅人家坐馆,生活内容主要是读书、教书、著书。
这种身世地位,使蒲松龄周旋在贫苦大众与缙绅名流两个社会阶层,其文学生涯也摇摆于文士的雅文学和民众的俗文学之间。
蒲松龄一生的著述颇多,除了《聊斋志异》以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著,收入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中。
据考证,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也很可能是他的作品,而《聊斋志异》则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大约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到四十岁左右完成,后几经修改、增补,可以说是作者毕生心血的结晶。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篇。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又说:“集腋为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作者通过这部小说抒发自己的孤愤,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理想。
《聊斋志异》现存的版本主要有: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1752)铸雪斋抄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会校会注会评本。
后者采录最为完备,收作品491篇。
2. 狐鬼花妖世界的建构作为文言短篇小说集的《聊斋志异》,在体裁上并不太一致,有一类近似于笔记小说,篇幅短小,记述简要;另一类近似于杂录,写作者亲见亲闻的一些奇闻轶事,具有素描、特写性质。
大部分作品则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短篇小说。
这类小说叙写神仙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
就是描写现实生活的篇章,也在现实人生的图画中涂抹上了奇异的色彩。
《聊斋》中的“志怪”成分与六朝志怪不同,大多是作者有意识编撰的奇异故事,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基本上都出自他心灵的创造和思想的寄托。
《聊斋志异》文体内涵论《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撰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很多奇闻异事的故事,涉及灵异、爱情、官场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文体独特。
在《聊斋志异》的文体内涵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论点。
第一,《聊斋志异》的文体具有较强的文人色彩。
蒲松龄本身是一位文人,他对文学的追求和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
在《聊斋志异》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文学修养,采用了婉约、玄妙、含蓄的文风,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
他使用了大量的古文词藻,修辞手法多样,句式优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雅致之美。
这种文人色彩的体现,使得《聊斋志异》独具一格,区别于其他短篇小说集。
第二,《聊斋志异》的文体受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影响。
《聊斋志异》所采用的文体并非来源于当时流行的白话小说,而是受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影响。
在古代文言小说中,常常涉及到许多怪异的情节和奇特的人物形象,而《聊斋志异》恰好继承了这一特点。
它的故事构想奇特、情节曲折离奇,而且展现了许多超自然的现象和人物,如妖精、鬼魂、鬼胎等等。
这些特点使得《聊斋志异》更加具有古代文言小说的风格。
《聊斋志异》的文体还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虽然《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属于想象或者超自然的领域,但是在这些故事中,蒲松龄却常常融入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关注。
在《牡丹亭》中,他通过女主角李青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在《二十八宿》中,他以南极星君的形象,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官场险恶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这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聊斋志异》的文体更具深度和思想内涵。
通过以上的论点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文体内涵非常丰富多样。
它既体现了文人的修养和雅致之美,又受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影响,同时还关注了社会现实的问题。
这些特点使得《聊斋志异》成为了一部独特而有深度的文学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赞赏。
目录目录中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1)一、《聊斋志异》评点概说 (1)二、《聊斋志异》评点归类 (1)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2)四、研究现状综述 (3)第一章王士祯、但明伦《聊斋志异》接受比较 (5)第一节人生态度比较 (6)一、王士祯:位居台阁,难解“孤愤书” (6)二、但明伦:宦海沉浮,“传作者苦心” (8)第二节文学观念比较 (10)一、文体观:“意在言外”与“章法严密” (11)二、小说观:“姑妄言之”与“叙次渊古” (14)本章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王士祯、但明伦文学批评方法比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王评”——审美印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8一、批评指向:“言有尽而意无穷” (19)二、批评标准:“典、远、谐、则” (20)三、批评语言:诗化语言 (21)第二节“但评”——文本细读式 (22)一、“文成于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词为文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草蛇灰线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章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王士祯、但明伦《聊斋志异》评点价值比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传播价值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