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入河排污口普查和监测技术规定共31页
- 格式:ppt
- 大小:5.89 MB
- 文档页数:31
XX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为围绕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和规范全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建立排污口动态排查、规范整治、科学监管和全方位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开展排污口存量整治、增量审核、日常监管工作,搭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测监管体系,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建设美丽XX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排查要求和“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的整治要求,持续开展排污口”查、测、溯、治、管”,实现“受纳水体一排污口一排污通道一排污单位”全链条管理目标。
在前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入河排污口动态排查,确保市域重点河流全覆盖。
2025年底前,完成全市流域内所有排污口排查整治任务,建成法规体系比较完备、技术体系比较科学、管理体系比较高效的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三、重点任务(一)常态化排查溯源1.开展动态排查。
各县区要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对入河排污口工作实施动态管理。
在前期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的基础上,按照“全覆盖、地毯式、无遗漏”的排查原则,以全市XX条干流及一级支流为重点,向二级支流、三级支流逐级拓展,深入开展排污口动态排查,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实现排污口排查全域覆盖和新增排污口动态清零。
(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
以下均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列出)2.明确责任主体。
各县区政府(管委会)承担组织实施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的主体责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则,对新排查出的入河排污口开展溯源分析,查清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明确污水来源,确定各排污口责任主体。
溯源后无法确定责任主体的,由县级政府或其指定的部门作为责任主体;涉及跨县区且无法协商一致的,由市政府或其指定的部门确认责任主体。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10.16•【文号】生态环境部令第35号•【施行日期】2025.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生态环境部令第35号《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已于2024年7月10日由生态环境部2024年第3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2024年10月16日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设置管理第三章监督检查第四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登记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过管道、沟、渠等排污通道向江河、湖泊、运河、水库等水体排放污水的口门。
本办法所称入河排污口设置,包括新设、改设或者扩大入河排污口。
新设,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改设,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
第四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全国入河排污口设置和监督管理。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所属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指导流域内入河排污口设置,承办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授权范围内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督管理。
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登记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入河排污口应当明确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负责源头治理以及入河排污口的设置申请或者登记、整治、规范化建设、维护管理等。
多个排污单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所有排污单位均为责任主体,各自承担的责任由所有排污单位协商确定。
第六条入河排污口按照其责任主体所属行业以及排放特征,分为工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农业排口、其他排口四种类型。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近年来,河排污口问题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为规范河排污口的管理,严格监督,保障河流清洁,给大气和水环境带来清新的空气,保护我国环境,下面就介绍一下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首先,在维护河排污口的清洁度时应做到及时搅拌,防止污泥积累。
同时,应加强对排污口水质的监测,控制其处理水质达到一定标准;在搅拌时,要观察喷射器的运行状态和污泥的浓度,确保搅拌的深度和准确性;另外,确保搅拌期间确保水流量适当,以及定期清洗排污口,及时排除排污口的杂物。
其次,强化河排污口的管理,将排污口分类管理,及时发现污水泄放问题,快速处理污染源事宜,维护平安。
应定期进行验收,以及采取仪器技术手段实施检测,及时发现出问题,并及时处置。
最后,采取河排污口分类管理措施,各类排污口要统一分类,不同污染程度的排污口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例如,对街道排水采取实业自行处理和集中处理;直排湖泊的,要采取深度处理等。
以上就是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只有有效执行上述措施,才能维护河流的清洁,改善水环境,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环境,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环境。
《()术》入河海放设规范解读排口置技《()术》河海入排放口设置技规范已于2022年11月24布,日发于2022年12月1,、实日施现就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创新点以及相关问题解读如下一、编制背景十九三对了划届全家构改作规中会深化党和国机革出全面。
,系其和统部署中“()导口设置指入河海排污”能别职分门、门一门。
类、利部海洋统调由水部整至生态环境部各生产、、、放生活用水最终将排至江河湖海。
()入河海排污口是染污物进入水体的最后关口,()对排口管好入河海污水生态义。
护作具重环境保工有要意,前目东态和生生环境部广省态未环境厅式正出台于用()导海排污口指入河理的管术相关技。
东《过文件根据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渡期入河排污口设》,术时照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入河排污口的管理技规范暂参SL 532—2011《术》执(理导则以入河排污口管技行下简称“《导》则”)。
《》导水于则是由利部2011,年制定10未曾修年间,类划、订排口仅根据废水的且污的分污性质分为工业废水生、,未。
入活污水混合废污水等河排污口考虑排水水质等因素十,大,求发近年我国水环境状况及废污水排放要已生巨变化《》对类门排口的已生环前管导则污分不符合态境部当实际理。
,办、办入海排口据中央公厅务院需求至于污根中共国公厅《义范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先行示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东和广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东广省划湾美丽海规(2019-2035年)》,污管理需规范入海排口,开,类展污清治索污口分理入海排口查与整并探建立入海排管制度,海排污口置目但入设前尚无相关国家、行业或省地方标准。
来,近年、中党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
理改革工作2022年3月2,办《办院厅日国务公印发国务院》,对厅于加入排口理的公关强河入海污监督管工作实施意见义、类、、河入海污定任主体审和监入排口分责批管提出最新,要求给各地。
染理入河入海排污口管指明方向自水污防治攻来,,大著内坚战和黑臭水体整治以深圳市治水成效显市绝多水理设的已到数市政污处施出水水质达地表水Ⅴ类,及标以上准义通常意市群为的已不属于和民众认“排污口”。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1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决策部署,强化入河排污口管控,有效改善我县水环境质量,按照《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榆林境内)入河排污口排查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环保部门已完成我县境内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列出整治清单。
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整治原则(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整治重点。
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整治重点,梯次推进。
优先整治影响杨家店黄河干流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的入河排污口和各镇污水直排口。
(二)坚持结果导向,精准整治措施。
入河排污口分布广、数量多、类型复杂,要针对不同类型入河排污口,结合实际,按照“一口一策”的整治原则,采取适宜的整治措施,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三)坚持责任导向,落实部门职责。
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环保部门监督管理,地方政府履行属地责任、行业部门强化行业管理”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的总体要求,明确部门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任务,夯实部门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入河排污口整治格局。
二、整治范围(一)本次整治范围包括吴堡县境内黄河干流和汇入干流的各支流;我县境内黄河干流共排查出267个口,其中246个口属于雨洪口,21个口为排污口,需整改排口见附件2。
(二)我县境内黄河支流有清河沟、康家塔无名沟渠、川口无名沟渠、古城路无名溪流、岔上无名溪流、石沙焉无名沟渠共排查出36个口,其中有13个口有污水排出,23个口为雨洪口及农业退水口,需整改排口见附件1。
三、整治措施(一)接入管网一批。
污水收集管网覆盖地区的入河排污口全部接入管网进行收集。
(二)设施治理一批。
督促企事业单位对合法设置的大排放量入河排污口按要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
对入河排污口相对集中的要进行整合集中收集,收集后建设微型污水处理站或人工湿地处理后排放。
附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为指导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国办发〔2017〕82号),制订本规定。
一、编制目的确定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普查对象、范围与内容,规范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监测技术方法与要求,指导普查与监测工作开展。
二、普查对象2.1 本规定所称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是指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和近岸海域等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排污口。
具体普查对象包括:2.1.1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设置的入河(海)排污口;2.1.2 未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向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入河(海)排污口;2.2 本规定所称环境水体,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已划定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已确定水质改善目标的江河、湖泊和近岸海域等水体。
2.3 排污口根据水量(日排放废污水量300吨或年排放量10万吨或纳污范围内常住人口不小于1000人),划分为规模以上排污口与规模以下排污口,分别开展普查监测工作。
三、普查范围普查范围为全国所有市区、县城和镇区内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
3.1 市区:指设区城市中市政府和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3.2 县城:指县级行政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3.3 镇区:是指在市区和县城以外其他镇,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机场、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四、普查技术路线4.1 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设置的排污口,采取资料核查法进行普查,视情况开展补充调查、监测。
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附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为指导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国办发〔2017〕82号),制订本规定。
一、编制目的确定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普查对象、范围与内容,规范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监测技术方法与要求,指导普查与监测工作开展。
二、普查对象本规定所称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是指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和近岸海域等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排污口。
具体普查对象包括: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设置的入河(海)排污口;未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向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入河(海)排污口;本规定所称环境水体,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已划定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已确定水质改善目标的江河、湖泊和近岸海域等水体。
排污口根据水量(日排放废污水量300吨或年排放量10万吨或纳污范围内常住人口不小于1000人),划分为规模以上排污口与规模以下排污口,分别开展普查监测工作。
三、普查范围普查范围为全国所有市区、县城和镇区内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
市区:指设区城市中市政府和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县城:指县级行政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镇区:是指在市区和县城以外其他镇,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机场、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入河排污口核查技术细则一、核查目的二、核查方法1.实地勘查:核查人员应到达排污口附近进行实地勘查,包括对排污口所在地的环境、周边水体和生物生态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核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数据收集:核查人员应向相关部门和企业收集有关排污口的资料,包括排污口位置、排放标准、排水量、排污口的生物监测等信息。
3.采样测试:核查人员应对入河排污口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得出排放物的污染物含量,评估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
4.调查访问:核查人员可以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相关企业和居民的排污行为和管理情况,收集更多的资料和信息。
三、核查内容1.排污口位置和周边环境:核查人员应记录排污口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环境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状况、附近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可能的敏感区域。
2.排放标准和排水量:核查人员应了解该排污口的排放标准和排水量,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评估,判断是否存在违规排放的情况。
3.污染物排放情况:核查人员应对排污口进行采样,测试出其中的污染物含量,包括有机物、重金属、化学物质等,评估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
4.排污口管理情况:核查人员应了解排污口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情况,包括排污许可证的颁发情况、监测报告的提交情况、排污口的运维和维护等。
5.效果评估和整改建议:核查人员应根据核查结果,对排污口的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以促进排污口管理的改进和提高。
综上所述,入河排污口核查技术细则主要包括核查目的、核查方法和核查内容三个方面。
通过科学、全面的核查,可以及时发现排污口的问题和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治理措施,以保障水环境的质量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附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为指导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国办发〔2017〕82号),制订本规定。
一、编制目的确定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普查对象、范围与内容,规范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监测技术方法与要求,指导普查与监测工作开展。
二、普查对象2.1 本规定所称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是指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和近岸海域等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排污口。
具体普查对象包括:2.1.2 未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向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入河(海)排污口;2.2 本规定所称环境水体,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已划定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已确定水质改善目标的江河、湖泊和近岸海域等水体。
2.3 排污口根据水量(日排放废污水量300吨或年排放量10万吨或纳污范围内常住人口不小于1000人),划分为规模以上排污口与规模以下排污口,分别开展普查监测工作。
三、普查范围普查范围为全国所有市区、县城和镇区内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
3.1 市区:指设区城市中市政府和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3.2 县城:指县级行政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3.3 镇区:是指在市区和县城以外其他镇,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机场、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
入河排污口是指人为构建的水体排放口,用于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污染介质,其存在会给河流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影响。
因此,合理有效地管理入河排污口,是维护河流水质的重要手段。
为此,基于此,提出以下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
首先,在入河排污口设置前,应当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来源、生产工艺、污染物的性质、排放浓度、排放量、排放时间、排放温度等因素,实施必要的评价,以确定污染物是否可以安全排放。
其次,入河排污口应当采用有效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如水污染预防控制技术、污染物净化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以确保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不超过排放标准,并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污染物对河流的影响。
再次,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对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物浓度、排放量等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排查问题,以确保排放污染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以便在污染物排放异常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有效防止污染物对河流水质的污染。
以上就是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的要点,此导则的执行,有助于减少污染物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为维护河流水质作出贡献。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管理,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所有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工作,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以及已建入河排污口的运行和维护。
第三条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二)污染者负责、公众参与的原则;(三)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各类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
第二章入河排污口审批与监督第六条入河排污口的建设、改建、扩建应当依法进行审批。
新建入河排污口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不得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第七条入河排污口的建设单位在建设前应当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一)入河排污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二)入河排污口建设项目的相关资料;(三)入河排污口建设项目的其他有关材料。
第八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入河排污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九条入河排污口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设计文件进行建设,并确保其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条入河排污口运行期间,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排污口排放水质的监测,确保其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章入河排污口运行管理第十二条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运行维护责任,确保入河排污口正常运行。
第十三条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单位应当定期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第十四条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单位应当对入河排污口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入河排污口核查技术细则(总2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湖南省入河排污口核查技术大纲湖南华禹水资源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目录一、核查目和意义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核查对象和范围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核查的主要内容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核查原则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信息核查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一般规定 (4)(二)污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复核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核查方式与工作步骤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质量保障措施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建立排污口管理台账系统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典型情况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