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 格式:doc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点(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幼虫和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5、蚕卵呈中间内凹的圆饼状,小米粒大小,宽1毫米,厚约0.5毫米。
蚕卵的颜色有淡黄色、赤色、紫黑色,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
6、刚出壳的小蚕身体呈褐色,形似蚂蚁,所以叫做蚁蚕。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 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 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3. 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似。
4. 鱼卵、蛙卵、蚂蚁卵等外部没有硬壳,鸡卵、蛇卵、龟卵等外部有硬壳。
5. 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
6. 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鸡,是动物生命的开端。
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7、动物的卵在大小、颜色、数量、形状等方面不同。
8、鸡蛋的内部结构有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气室和胚盘,卵黄上的小白点即胚盘,小鸡就是由它发育来的。
(三)蚕长大了1. 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 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5、蚕会经历4次蜕皮,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此时经过四次蜕皮的蚕称为5龄蚕,蚁蚕到5龄蚕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
6、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
7、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1对胸足,共3对胸足。
8、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 每一种动物的一生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2. 蚕的生命从卵开始,一个卵就是一个生命。
3. 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4.我们观察蚕卵时,除了用肉眼观察外,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
5. 蚕宝宝爱吃桑叶,小蚕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6. 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孵化后蚕卵壳变成白色。
7. 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8. 养蚕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9. 下列各项操作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你连一连。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 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 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特征不相同,但形状一般都是近似圆形。
3. 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将动物卵分为有硬壳卵和无硬壳卵。
4. 不同动物卵的内部结构非常相似,基本都是由卵黄、卵白、胚盘组成。
5. 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可以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卵壳起保护的作用,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卵白提供了水分和营养,卵黄内储藏着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7.鸡蛋卵黄上的小白点是胚盘,小鸡是由它发育而来的。
8. 小鸡的孵化大约需要21天。
三、蚕长大了1. 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2. 我们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观察它的反应。
3. 我们可以采用拍照、图画、写观察日记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4.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样的现象称作“眠”。
5. 刚孵化出来的蚕叫作蚁蚕,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
6. 蚕的身体呈圆筒形,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
(如图所示)7. 蚕的胸部位于头部后3个体节,有3对胸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爬行时起辅助作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动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等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动物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
2.教学难点:动物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动物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准备课堂活动用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动物的一生》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一生》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动物的生命周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生命过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生命周期的意义,培养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参与保护动物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动物的生命过程。
2.准备动物生命周期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动物的生命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命周期。
2.呈现(10分钟)呈现动物的生命周期资料,让学生阅读和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资料和观察,讨论动物生命周期的意义。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动物生命周期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动物,提出保护措施。
引导学生参与保护动物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
4.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
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5.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
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养蚕小窍门:(1)小蚕爱吃桑叶。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查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3)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杀虫剂。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
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
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
三、蚕长大了1.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4.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7.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8.可以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一生》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以及动物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动物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生命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
3.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动物的成长照片,用于展示动物的生命过程。
2.准备一些关于动物生命过程的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物的成长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物生命过程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让学生知道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关于动物生命过程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动物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例如:动物在出生后的初期是如何生活的?它们是如何学会寻找食物的?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动物处于哪个发育阶段。
杭州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一生》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主题。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不多。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动物,但很少有机会观察到动物的全生命周期。
因此,本课旨在通过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命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关注动物,关爱生命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
2.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命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生命的看法和体验。
3.实践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观察学校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动物的一生》。
2.PPT课件。
3.图片素材: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相关图片。
4.实践活动材料:观察学校里的动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命过程。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了解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提问:“动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什么特点?”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生命的看法和体验。
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下:1.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2.动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什么特点?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学校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1课,也是对蚕的一生有整体认识的一节课。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养蚕活动的开始,需要为蚕宝宝的到来和后续的长期观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蚕卵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结合“幼虫和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的资料提示,提出“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的问题,教师通过开展观察记录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对蚕的一生的相关认识。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家”、制定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等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对蚕的生命过程有整体认识。
第三部分——研讨,“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在探索部分的所得,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科学词汇“卵”“孵化”“观察计划”,提醒学生课后重点关注蚕卵的孵化,并督促学生做好饲养和观察工作。
“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知道蚕的一生的变化过程大致是怎样的,第二个内容是指导饲养小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
第四部分——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这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续部分,需要课后完成,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学生分析】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壳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条生命。
3.观察蚕卵颜色有淡黄色,有紫色,有紫黑色画一个蚕卵形状biǎn扁圆形(中间凹)大小比芝麻还要小,和小米差不多4.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即将孵化的蚕卵是紫黑色的。
5.蚕卵孵化的条件:(1)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充足的空气。
适宜的孵化温度是25℃。
6.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刚出生的小蚕身体是黑色的,像蚂蚁,所以叫蚁蚕。
7.养蚕小窍门:(1)小蚕出生时,用毛笔或羽毛把它移到桑叶上,防止受伤;(2)在盒盖上扎一些小孔,有利于空气流通;(3)在天气干燥时洒一些水,提供合适的湿度;(4)蚕最喜欢吃桑叶,也可以吃莴苣叶、生菜叶、榆树叶等;(5)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有利于小蚕进食;(6)经常清除粪便和残叶,保持清洁;(7)不能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2.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这样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2.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这类动物属于卵生动物。
3.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
4.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为有硬壳和无硬壳。
蛇卵、鸡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
5.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
(1)卵壳:具有保护卵和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作用;(2)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3)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4)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5)胚盘:发育成小鸡6.卵黄上面有一个小白点,这是胚盘(也叫“胚”)所在位置,是发育成小鸡的部位。
7.动物的卵需要受过精,并且具备适宜条件才能发育成新生命。
8.有的卵黄上面有胚,说明受过精,能孵出小鸡;有的卵黄上面没有胚,说明没有受过精,不能孵出小鸡9.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21天)。
2.3蚕长大了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
4.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
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5.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
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养蚕小窍门:(1)小蚕爱吃桑叶。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查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3)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杀虫剂。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
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
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
三、蚕长大了1.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4.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7.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8.可以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好准备。
《动物的一生》单元检测
一、填一填。
1、每一种的一生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得动物种族得以。
2、胎生动物都用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3、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次皮。
4、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
5、幼虫或幼崽从动物的卵中破壳而出叫。
二、选一选。
1、( )是昆虫。
A.蝴蝶
B. 蝙蝠
C.蜂鸟
2、下列动物不属于卵生的是( ) 。
A.鱼
B.猫
C. 鸭
3、雄蚕蛾与雌蚕蛾的区别在于( )
A.雄蚕蛾爬行慢,離蚕蛾爬行快
B.雄蚕蛾腹部小,雌蚕蛾腹部大
C.雄蚕蛾翅膀振动慢,雌蚕蛾翅膀振动快
4、( )是蚕的成虫。
A.蚕蛾
B.蚁蚕
C.蛹
5、为了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冬季来临( )等。
(多选)
A.大雁南飞
B.青蛙冬眠
C.兔子换毛
三、判断正误。
(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狗怀胎30天左右,会生出小狗。
()
2、雌雄蚕蛾交尾是在为产生新后代做准备。
()
3、采用卵繁殖后代的都是鸟类。
()
4、()
5、动物繁殖的方式只有胎生和卵生两种。
()
四、答一答。
1、比较卵生与胎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不相同:
2、说一说蚕蛾的行为特征。
3、学习了本单元,你觉得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五、能力提升。
下面是小丽写的有关养蚕的短文,仔细阅读短文后,指出其中的错误。
夏天到了,我养在盒子里的蚕卵开始孵化了。
刚孵化出来的小蚕白白的,在盒子里慢慢地蠕动。
为了让小蚕能健康地成长,我每天都会喂它们刚洗过的桑叶,小蚕可喜欢吃了。
过了一段时间,小蚕渐渐长到了1厘米左右。
这时它们的食量增大,整天不停地吃桑叶,在蜕皮时,它们不吃不动。
又过了几个星期,小蚕长到了三、四厘米。
它们的身体一节一节的,身体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层黏液。
再过一段时间,它们陆续上架结茧了。
一个个蚕茧白乎乎圆滚滚的,很可爱。
又过了几天,从蚕茧里钻出了美丽的蚕蛾。
请指出文中的错误。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