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的英雄乐观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民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培育了草原民族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创造出了粗犷豪放而不失深沉细腻、雄浑有力而不泛悠扬委婉的文学艺术。
在与先进民族、先进文化的交流中,草原民族产生了追赶先进的强烈愿望,并付诸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行动。
这种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草原文化精神,支持草原文化保持自身特色并延续不辍、世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张家口坝上草原辽阔,是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
在全市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弘扬草原文化,对于传承历史,光大民族文化,增强全市人民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美丽草原一曲和谐大歌本报记者谢岩蓝天白云,碧浪荡漾,骏马奔驰,歌声悠扬。
广袤的草原,令人心驰神往。
在许多人的心中,那是生长爱情和诗意的地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但辽阔草原不仅仅为我们的诗意烘托背景,她也是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草原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文化传统,豪放壮美、雄浑飘逸、丰富多彩,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从历史上看,坝上草原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她连接着东方人类的起源地——泥河湾;她是汉民族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她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涿鹿。
从精神层面上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谦和相处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为草原民族所尊崇。
文化力量是精神力量。
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发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可以带动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草原英雄小姐妹图配文观后感《草原英雄小姐妹图》是一部以乌兰夫家族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小姐妹共同走上草原护翼家族荣誉的故事。
观后感700字如下:《草原英雄小姐妹图》是我近期观看的一部电视剧,通过充满草原风情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乌兰夫家族两个小姐妹励精图治的精神,以及对家族责任感的不懈追求。
这部剧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同时也让我对草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了解与热爱。
该剧的编剧和导演都将草原这片土地描绘得丰富多彩。
从广袤的草原草地到壮丽的草原美景,每一个场景都以其真实感和美丽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片土地上,牧民们的忧愁、无畏和兄弟情谊都得以充分展现,并通过剧中角色之间的相互依存来展示草原上的人们是如何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各种挑战的。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乌兰夫家族展开。
乌兰夫姐妹天真善良,性格各异。
姐姐硕果仅存,责任心极强,始终将家族的荣耀视为己任,不断为保护家族利益而努力。
妹妹乌前进则活泼可爱,心地善良,但也逐渐在艰难险阻中成长起来。
姐妹俩在乌兰夫家族的父母离世后接管家族,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挣扎和寻找,最终获得了家族的认可,成为了闪耀在草原上的英雄小姐妹。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张刺激。
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考验着姐妹俩的勇气和智慧。
剧中的家族内斗,外部势力的入侵以及牧民的困境都引发了我内心的同情和思考。
通过看到乌兰夫姐妹在困境中的奋斗和努力,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家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会到了家族团结的力量,同时也看到了草原人民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与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
《草原英雄小姐妹图》不仅仅是一部展现了草原文化和家族责任的传统题材剧。
通过展示了姐妹俩的成长与奋斗,该剧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无所不能的作为,以及奋斗与拼搏所带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姐姐乌硕果仅存坚定而毅然的行动和妹妹乌前进活泼可爱又坚强无畏的人格,在剧中成为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
同时,剧中也展现了男性角色们的责任感和担当,让我感受到了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草原文化定义及特征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草原文化是推动内蒙古巨型企业成长的人文密码。
草原文化深远地影响和熏陶着内蒙古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文化。
内蒙古企业的成长壮大是草原文化在经济领域的积极体现,是草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文明合乎中国国情的、部分实现一次次完美对接。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正是因为草原文化多元、开放、包容、发展的特质,才使内蒙古巨型企业在传统产业获得现代性方面成为可能。
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自由、崇拜英雄、倡导刚健有为,这些积极因素是巨型企业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随着内蒙古现代企业的崛起,草原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一种重要形式。
而伊利、蒙牛、永业等企业深受开放包容的草原文化影响,最终创造了品牌效应,实现了国际接轨,完成了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
在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作为内蒙古企业的杰出代表,伊利开放,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对接;蒙牛进取,实现了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永业创造,实现了与科技、管理和组织创新的对接。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而且具有独特的精神禀赋。
它是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草原文化的这种基本精神,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概括以下四点:1、开拓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经·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
3、自由开放精神。
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他们来说,自由开放早已不再是纯粹的精神王国的至上原则,而是人们在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中践行的对象。
草原英雄故事
草原英雄故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铁木真:他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在铁木真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敌人毒死,他的部落也因此分裂。
然而,铁木真并没有放弃,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最终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就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2、噶达梅林:他是蒙古族的一位英雄,为保卫家乡和人民的安全,他率领军队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战斗。
虽然最终他被敌人俘虏并杀害,但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3、达希玛:她是一位勇敢的女性,为了拯救被敌人俘虏的丈夫,她带领一群勇士前往敌营进行营救。
虽然最终她成功救出了丈夫,但她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草原上的传奇。
这些英雄故事不仅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勇气和智慧,也成为了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尊严和幸福的精神财富。
草原英雄故事在遥远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位英勇无畏的草原英雄。
他名字叫阿力,是身强体壮的哈萨克族牧民。
阿力从小在草原上长大,拥有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他勤劳善良,每天都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照料着他的牛羊。
阿力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他喜欢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草原上,感受着风的呼啸和阳光的温暖。
然而,草原上也不乏危险和挑战。
一天,草原上突然出现了一群凶恶的狼。
它们疯狂地向阿力的牛羊扑来,咬伤了几只无辜的动物。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威胁,阿力毫不畏惧。
他拿起了一根木棍,勇敢地迎上了狼群。
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牧民,但是他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勇气。
他挥舞着木棍,与狼群苦战了数个小时,最终成功地将它们赶走。
阿力的勇敢行为让其他牧民对他赞叹不已,他成为了草原上的英雄。
然而,这只是阿力英勇事迹的一小部分。
他还经历了更多的挑战和故事。
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迷失在草原上的小女孩。
女孩被饿得虚弱不堪,几乎没有任何生存能力。
阿力没有犹豫,他将女孩抱在怀里,为她找到了食物和安全的住处。
阿力用他温暖的笑容和细心的照顾,让这个小女孩重获新生。
女孩对阿力充满了感激和敬意,她发誓要跟随阿力,成为他的帮手,帮助他守护草原的安宁。
从那以后,阿力和女孩共同面对了更多的艰难困境。
他们遇到了疾病、干旱和贫困,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和勇气。
阿力用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帮助了许多身处困境的人们,并让草原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力的事迹传遍了整个草原。
人们称他为“草原英雄”,并对他报以最高的赞美和敬佩。
阿力并不在意这些荣誉,他只是静静地继续自己的使命,守护着草原上的一切。
草原英雄阿力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坚毅和无私精神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品质。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信念和勇气,我们都能化解困境,战胜困难,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
阿力用他的故事鼓舞了无数人,成为了他们追求梦想的榜样。
这个传奇的故事仍然在草原上传颂,激励着更多的人们为草原的和谐与繁荣而努力奋斗。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让世人直接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或者说蒙古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因此,研究探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与作用,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它最核心的理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二是以充满原动力的多样的贸易需求和灵活的谋生方式为特征的经济贸易理念,三是以讲真话、讲信用、诚实守信为特征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以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理念。
联系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这些独具特色的核心理念,无不体现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
与蒙古族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关系密切乃至很难严格区分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近年来,区内外专家学者对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多有论述,笔者最赞同的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团英研究员将其总结归纳为“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
当然,除了这四种精神,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务实实用精神”。
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近几年来,草原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异军突起,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十分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述草原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建构草原文化的观念与范畴体系。
提出和探讨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就是这种有益的探索,就是草原文化研究深化的标志之一。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价值取向上的集中体现,是对草原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本质概括,是草原文化形成、发展及对外扩大影响的内在动力。
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作为一种认识形态,是草原民族对自然、社会及其发展基本态度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性与区域性认同的统一、历史与现实认同的统一,在草原文化体系中居于统领的地位,体现了草原文化地域、民族和时代的特色。
草原文化在长期积淀中,孕育出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观念和思想,诸如开拓进取、包容并蓄、自由开放、崇信重义、英雄乐观、天人相谐等,形成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观念体系。
最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在我区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的讲话中,提出并阐述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把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概括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样三句话。
这是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的又一个新的成果。
对此,我们应当做深入的研究。
一、崇尚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来说与生俱来,恒久永在。
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们认识的起点,也是永恒的认识主题。
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传统的猎、牧生产对于自然环境有更大的依赖性。
生存、发展的实践,让草原民族形成了依恋、爱护、珍视自然的情感和思想,从万物有灵的信仰,从朴素的生态意识,到自觉地以习惯法、成文法和行政制度的约定,实现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调节,求得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两旺。
我们可以把草原民族长期蓄积、为世代人们所信奉的这一生态理念称之为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就是草原民族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思想的概括,体现了草原民族与自然环境的息息相通、和谐共荣的密切联系。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是草原文化的内核
作者:暂无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5年第8期
崇尚自然是草原民族与自然沟通的内核。
北方草原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精神追求,铸造了草原文化独特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珍爱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草原民族看来,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都有生命、有感觉、有喜怒哀乐。
这种“泛生命”意识的长期积淀,形成了草原民族钟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文化心理。
践行开放是草原民族与社会沟通的内核。
开拓进取、乐观豪迈是草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草原民族逐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有极强的依赖性。
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游牧的生产方式赋予草原民族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
游牧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会为了生存下去而选择不断开拓,这是他们血液中流淌的精神。
草原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以广博、精深、强大。
恪守信义是草原民族与人类自身沟通的内核。
草原民族是以恪守信义著称于世的民族,信义思想在草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游牧条件下松散的生产生活,使法律和公众监督出现真空地带,公共秩序的维护更多靠的是自觉。
谚语“生命和信任只能失去一次”,深刻体现了草原民族对于信义的重视。
恪守信义是人与自身沟通中达成的一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如一、和谐统一的状态。
草原红色故事
草原红色故事,讲述的是一段承载着革命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历史。
在那个时代,草原上的牧民们被封建的统治者剥夺了权益,饱受着苦难和压迫。
然而,在这种困境下,一些勇敢和有信仰的人们,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就是那些红色的战士。
这些红色的战士,带领着牧民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为了自由和平等,他们不断地战斗、牺牲。
他们让草原上的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希望,让草原上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自由的呼吸。
在他们之中,有许多英勇的女战士,她们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信仰和责任,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楷模。
最终,他们的斗争得到了胜利,草原上的牧民们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这段历史成为了一段永恒的草原红色故事,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 1 -。
草原战神蒙古铁骑的信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孕育出了众多的民族和文化。
其中,蒙古族作为一个长久崇尚英勇战斗的民族,以其勇猛、坚韧不拔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而在蒙古族的信仰中,草原战神蒙古铁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战场上的神灵,也是蒙古族战士的信仰之源。
蒙古铁骑这一信仰源远流长,融入了蒙古族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蒙古族脑海中的蒙古铁骑是一群勇猛果敢、忠诚无比的战士,他们在战场上无所畏惧,气势磅礴,所向披靡。
蒙古铁骑信仰与蒙古族生活密不可分。
在蒙古族家庭中,人们会将一块铁良心贴在脑门上,以示对蒙古铁骑的崇敬和呼唤。
每当家族中有人前往战场,蒙古族的长辈们会亲手将铁良心交给远行者,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蒙古铁骑的庇佑与保佑,平安归来。
据传统传说,蒙古铁骑的战马是无比威武而神圣的存在。
因此,蒙古族人将战马培养和驯养的技艺当作蒙古铁骑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相信,只有战马在战场上娴熟驰骋,才能更好地帮助战士们获得胜利。
蒙古铁骑信仰的核心理念是勇敢无畏、坚持不懈。
蒙古族人在世世代代的战斗中养成了这样的信念,他们相信战神蒙古铁骑会保护他们,并赐予他们力量和气势,让他们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这种信念不仅在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反映,也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当中。
蒙古族人对蒙古铁骑的信仰在历史上多次激发出了伟大的战争。
例如,在蒙古大汗成吉思汗领导下,蒙古帝国迅速崛起并征服了大片土地。
虽然他们是一个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但他们凭借着对蒙古铁骑的坚定信仰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一路战胜强敌,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
蒙古铁骑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崇拜神灵的宗教信仰,更是蒙古族战士的灵魂和鼓励。
蒙古族人每每在重大节日或欢庆活动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蒙古铁骑信仰仪式,以表达对战神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总之,蒙古铁骑信仰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英勇战斗精神的崇敬和追求。
草原牧羊人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草原牧羊人,是指生活在广袤草原上,以放牧为生的牧民。
他们依靠牧羊为生,每天走在草原上,看护着自己的羊群。
草原牧羊人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充满了辛勤和快乐。
草原牧羊人的生活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
他们生活在草原上,四季变化带给他们不同的挑战和收获。
在春天,草原上鲜嫩的青草吸引着羊群,草原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夏天,炎热的天气让草原干燥,草地偶尔会被野火烧毁,草原牧羊人需要在这个季节里更加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放牧计划;秋天,草原上金黄的禾草随风飘摇,牧羊人们开始准备冬季的食物储备;冬天,草原被白雪覆盖,羊群需要更多的照料,草原牧羊人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草原牧羊人的生活是劳动密集型的。
每天清晨,他们就要起床准备给羊群喂水、喂草、赶牧、防范天敌等各种工作。
在漫长的草原上,草原牧羊人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护好自己的羊群不受眼前的风雪和狼群的袭击。
即使是在最疲倦的时候,他们也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地呵护着自己的羊群。
草原牧羊人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依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用自己的汗水滋润着草原的土地。
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物质,但他们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不仅是草原上的牧羊人,更是草原上的守护者和守望者。
草原牧羊人的故事,传承了草原文化的精髓。
他们的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成为了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生活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内心的净化。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幸福,让人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草原牧羊人是草原上的精灵,他们用自己的灵魂和汗水浇灌着草原的绿荫,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无数的奇迹。
他们是草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守护者。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草原上的牧羊人将永远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愿草原牧羊人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和希望,愿草原的草地永远绿意盎然,愿草原文化永远流传下去。
初中生学习草原精神
在广义上,草原文化就是在草原上形成的文化以及有关草原的文化。
一般认为,草原是指由草本植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草原一词中的“原”字,有高原、平原、原野以及辽阔之意,也有指草为“原生植被”之意。
草原生态系统是由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具有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基本功能。
应该说,草原文化,是针对一种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的文化,它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是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地域文化。
在中国,草原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在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中,草原文化是比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地域分布更广阔、生态功能更全面的文化。
人是创造、发展和享受文化的主体。
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草原地区,哪里首先有了人,哪里就首先创造了文化。
姜戎在其艺术表现与历史知识融为一体的作品《狼图腾》中认为:“辽阔美丽的草原,不仅是华夏民族的祖地,也是全人类的祖地和摇篮。
草原是人类直立起来‘走向’全球的出发地。
草原大地是人类最古老的始祖母。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草原文化就是人类文化之源。
毕竟,最容易使人的自身自然与宇宙自然形成同构同序的共振感应、使人的灵气与自然灵性形成相互流动和谐交融的地方,即天然形成人杰地灵的地方,就是辽阔无际的大草原。
在中国,作为长江黄河源区的青藏高原腹地,也是高寒草原系统;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母亲河的源头在草原。
论弘扬“蒙古马精神”蒙古马,是蒙古草原的宝藏。
它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肆意奔腾,自由地跑动,无惧风雨,凌厉的寒风。
蒙古马是草原文化的象征,是蒙古民族的灵魂。
它们的坚韧、勇敢和不屈精神,被称为“蒙古马精神”。
蒙古马精神是指蒙古马所体现出来的坚韧、勇敢和不屈的精神品质。
蒙古马生活在艰苦的草原环境中,每天要经历各种艰难险阻,但它们仍然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冲向前方。
它们的身躯强壮,韧性十足,跑出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也毫不费力。
它们对生存的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积极态度,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蒙古马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
无论是养育在高海拔的高寒地区,还是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蒙古马都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
在严寒的冬季,草原上的食物稀缺,蒙古马会凭借自身的耐力和适应能力,苦苦熬过这个寒冷的季节。
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蒙古马不仅能自我保护,还能为人类提供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它们是人们在草原生活中的得力助手,也是远古时代人类的忠实伙伴。
蒙古马的勇敢精神也是人们所敬仰的。
它们在草原上驰骋自由,不畏艰险,即使面对恶劣的天气和猛兽的威胁,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蒙古马的勇敢和顽强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应学习的品质。
它们的勇敢和顽强精神,鼓舞着人们面对挑战,永不言弃。
蒙古马的不屈精神是其最为惊人的一面。
草原上的蒙古马无惧风雨,它们永远奔向远方,不容被束缚。
这种不屈精神使得蒙古马成为远古时代征服者的得力伙伴,也成为人类开拓草原的助力。
在人们遇到失败或者困境时,蒙古马不屈的精神将永远在人们的心中存在,鼓励人们继续追寻梦想,坚持到底。
弘扬“蒙古马精神”不仅是对蒙古马的一种赞美,更是对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呼唤。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有时常常感到疲惫和无力。
然而,如果能够汲取蒙古马精神的力量,我们就能够在困境中坚持,战胜困难,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首先,要坚韧不拔。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坚韧的心,永不放弃。
草原文化的英雄乐观精神
扎格尔(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摘要:草原严峻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环境,造就了草原文化“自信自强、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知难而进”的英雄乐观精神。
游牧民族的这种精神大致经历了“力量-智慧-智勇双全”崇拜的三个阶段。
同时通过对史诗中“蟒古斯”形象的分析,认为英雄也是“顾及群体利益,与群体休戚与共”的人。
关键词:英雄乐观精神英雄崇拜群体意识
英雄乐观精神是对人的力量与智慧本性的赞美,自信自强、知难而进品格的诠释,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解释。
“英雄乐观精神,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
这一点,在草原民族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
很多史书描写草原民族“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
因此不难看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1)。
在草原民族心目中的英雄形象,首先是大力士,他们具有超出常人的巨大力量。
但是,草原民族对英雄的理解,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对“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对人的智慧也同样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因此,草原民族不仅有尚武精神,而且具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和习惯。
圣主成吉思汗箴言“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万世英雄”是草原民族崇尚智慧的高度概括和具体体现。
草原游牧生活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产劳动造就了草原民族崇尚英雄的乐观精神品格。
他们勇敢地同严酷的自然灾害和凶猛的野兽作斗争,同侵犯故土的强大势力作斗争,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及不可预期的种种困难和各种挫折,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塑造了草原人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困扰,他们都能够从容乐观面对,以草原般广阔的胸襟接纳并融入自然、社会与人。
游牧民族对酷热严寒的抵御能力和忍耐力极为强劲,对创伤、失败等厄运都可以泰然自若,在保卫故土的战争中不怕牺牲,献出自己的生命视为光荣等,体现了草原民族英雄乐观精神。
在狩猎、驯马等活动中常常发生伤亡事故,如果因此而畏惧退缩,游牧民族的生产活动则无法正常进行。
因此游牧民族将知难而上的人称为“额日浑”(蒙语,男子汉的意思)。
“额日浑”不仅是骁勇善战的勇士,也是日常生活中不辞辛苦、勤劳勇敢的劳动好手。
草原民族“贵壮尚勇”,提倡勤劳勇敢,不仅是对一种荣耀的追求,也是英雄乐观精神的一种认知和评价。
正是草原上严峻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和塑造了游牧民族这种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英雄乐观精神。
草原民族的英雄乐观精神,由力量崇拜上升到智慧崇拜,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力量与智慧崇拜有机地结合,塑造了草原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巴特尔(英雄)、摩尔根(智者)在游牧社会中成为一种全社会成员尊重和向往的崇高称号。
这种勇敢与智慧的统一,是英雄崇拜所决定的它是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英雄乐观精神的具体表现,并成为草原文化的永恒主题。
对英雄的崇拜和崇尚英雄精神是草原民族最高的价值追求,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是对力量的崇拜,突出表现在对“大力士”、“勇士”的尊重和景仰,这些“大力士”,往往具有超常人的力量和勇气,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第二阶段主要表现在对智慧的崇尚,这些人往往在处理事务的智力和灵活性方面高出一般人,能文亦能武,具有过人的智慧。
第三阶段,人们更加崇拜智勇双全、有勇有谋的英雄,这些人不但具有超人的力量,而且具有过人的智慧,与中原文化中的“大侠”、“侠客”有相似之处。
那些为游牧民族成就大事业的伟人,如成吉思汗成为崇拜的对象,他们在草原民族中拥有最高的地位,是草原民族心中的至高无上的英雄。
草原民族英雄史诗不仅是游牧文明独特的艺术成就,而且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代代人的不断创造和传承,塑造了草原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体现了人格品性和价值取向。
就像在浩如烟海的草原民族英雄史诗中塑造的那样,在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英雄史诗的文化模式中,人人都争当英雄,不仅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和信仰的核心,而且制造出草原民族社会的斗争和竞争,并且这种社会斗争和竞争成为草原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同时成为草原文化不厌其烦永恒的历史主题和核心内容。
从而不断地强化草原民族的英雄乐观精神。
草原民族的英雄乐观精神,体现在自信自强、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知难而进的高贵品格上。
北方草原的严寒冰雪、酷热干旱的自然条件和狩猎、游牧的艰苦生产劳动,锻炼了草原民族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他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乐观从容地面对,对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对事业的必胜、生活的美好充满信心。
表现出草原民族面对现实、笑对困难的英雄乐观精神品格,在草原民族中世代相传的战胜自然、征服“蟒古思”(魔魂)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的魔力无穷的艺术形象,创史诗中塑造的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都是人类赞美自身力量与智慧的具体表现,是草原民族自信自强、不畏强暴的英雄乐观精神的赞歌。
在草原民族英雄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塑造的“蟒古思”形象是一种富有象征性的形象。
在北方民族民间文学中早期出现的“蟒古思”是自然界凶禽猛兽的象征。
后来又有了敌对氏族和社会凶恶势力的象征。
在史诗中,它一方面身上长着许多头(在史诗的多种变体中有十三头、二十五头、五十五头等不同的描写),活吞人和牲畜等的神奇色彩,另一方面又有人的特征,它有语言和思维,抢夺女人和牲畜财产等。
在北方民族史诗中,勇士代表着一个氏族的群体力量,“蟒古思”代表着另一个氏族的群体力量,斗争的结果总是勇士战胜“蟒古思”,取得保卫故土、捍卫氏族利益的最后胜利。
而在这种勇士与“蟒古思”的斗争中,勇士们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怕苦、不怕死的高尚品格,连续战斗几天几夜,在力量与智慧的较量中始终保持对必胜的信心,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搏斗,杀死凶恶的蟒古思,为氏族、部落争得荣誉。
因此,可以作为草原民族精神文化集大成者的英雄史诗,充分体现了草原民族自信自强不畏强暴、知难而进、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英雄乐观精神。
草原民族的英雄乐观精神,“体现在英雄个体的价值与群体社会责任的统一,被塑造为社会普遍道德的化身。
如果说力量在一定意义上是个体的自然本性,那么,草原文化对英雄的人格要求,则体现了他们对人的个体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定位(2)。
草原民族崇尚的英雄乐观精神,他们所尊敬和崇拜的“英雄不是力量出众的莽汉,也不是独善其身、恃才傲物的众叛亲离者,英雄必须是顾及群体利益,与群体休威与共的人(3)。
如: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所塑造的江格尔、洪格尔等英雄人物,为了保护本氏族和部落的利益,捍卫自己的领土——“宝木巴图”在恶劣的环境中进行艰苦的斗争,战胜种种困难、战胜侵犯的敌人。
为部落、为“宝木巴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英雄个体的价值与群体社会责任的统一,是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类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的无穷无尽,将人类本身彻底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
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诗体裁的产生就是人类充分认识本身,并将自己从自然界分离的一个有力证明。
正是这个特定的时代,包括氏族、部落、族群在内的群体意识觉醒,形成足以与自然灾害和一切敌对力量对抗的群体势力。
在频繁的群体对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的氏族首领、部落首领,涌现出一批能征善战的英雄人物。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英雄时代,是造就千百万英雄的特定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关注的是氏族、部落、部族、以及民族的事业与命运,注重群体的意识、群体的观念、群体的荣誉和群体的利益。
注释:
(1)吴团英:《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基本精神》,内蒙古日报,2006.10.27
(2)(3)乌恩:《论草原文化的价值体系统》,转引自《论草原文化》、胡匡敬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