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高考物理(江苏卷)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5
2004年高考理综试卷评价来源:【总体评价】1.题型分数比例和三科内容的分数比例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2004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包括四套题。
每套试卷,第Ⅰ卷(选择题)126分,占全卷的42%,第Ⅱ卷(非选择题)174分,占全卷的58%。
每套试卷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学科的内容,各科所占比例分别为:物理占40%、化学占36%、生物占24%。
2.试题科学、规范,无明显科学性问题试卷长度适宜,结构比较合理,试卷中的学科排列顺序,第Ⅰ卷,依次为生物、化学、物理,第Ⅱ卷,依次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与《考试大纲》中的参考样卷一致,学生比较熟悉和适应,试卷难度适中,无难题、怪题和过难试题。
例如,物理试题的难、中、易比例大体为2: 5: 3,各套试卷都没有让人感到过难的情况,且难度梯度设计合理,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
3.总体看,试卷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点考查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各套试卷的试题所考查的内容,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没有发现明显超纲的试题。
同时试题力图反映学科知识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对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4.各套试卷基本上学科界限分明,仍属于"拼盘式"试卷命题充分考虑到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除全国卷第Ⅰ套第28题化学与物理综合、全国卷第Ⅱ卷第6题化学与生物有联系外,其他试题只涉及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
这种"拼盘"试卷有利于对考生各学科能力较为深入地进行考查,也有利于稳定中学教学。
5.试题排列顺序趋向科学合理理综试卷中试题排列顺序的问题一直是中学教师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试题的编排基本按照《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组卷原则进行。
最初第Ⅰ卷和第Ⅱ卷的排列顺序都是生物、化学和物理。
2003年第Ⅰ卷是生物、化学和物理,第Ⅱ卷是物理、化学、生物和物理,到了2004年试题的排列顺序调整为第Ⅰ卷是生物、化学和物理,第Ⅱ卷是物理、化学和生物。
2004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与2005年高考复习策略物理教研组曾团芳一、2004年高考试卷分析与评价:不论是课程教材改革还是高考的命题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同时随着高考命题的权利下放和各省各地命题的多元化,省地间命题的互相影响和渗透也正在加强,因此,我们进行高考的试卷分析要想对我们的高考复习更具有指导意义的话,必须全面地对高考试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比较性地分析近几年我省的理综高考试题,又要横向地关注和分析其它省地的高考试题。
分析高考试题主要是找寻其中共性的规律和从试题中折射出来的高考命题的新动向,从而帮助我们确定05年高考复习的方向和策略。
(一)我省理综高考物理部分试题分析:从01年至今我省高考已连续4年实行了理综考试,从这四年的试题命题情况来看,理综试题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1、立足教材:试题中大部分试题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是从教材中挖掘、改造、整合出来的,没有偏题、怪题,这对学生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辅导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注重双基:自从理综命题开始以来,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一基本原则很坚定,试题中有很充分的体现,试题中的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占整个试题总量的绝大部分,从04年的统计来看,易中难的比例大概是3:5:2。
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查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过程演绎能力的考查。
这几年试写演绎过程的解答题比重较大,从而既体现了基本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基本技能的考查。
3、试题覆盖面广且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从04年的试题统计来看,试题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主干知识部分占总分120分的96分,占试题的80℅,非主干知识占24分,占试题的20℅。
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的同时又具备覆盖面广的特点,从04年的试题统计来看,试题中共考查了112个知识点中的86个,覆盖率为77℅。
以下列出的是高中物理各部分的覆盖情况:力学共54分占45℅,热学共6分占5℅,电磁学共48分占40℅,光学共6分占5℅,原子物理共6分占5℅。
200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第一卷(选择题共40分)一、本题共10小慰;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光波是—种概率波B. 光波是一种电磁波C. 单色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光子的能量改变D. 单色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光的波长不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B.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C. 热量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D. 热量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α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D. β射线为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C. 用加温、加压或改变其化学状态的方法都不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D. 原子核经过衰变生成新核,则新核的质量总等于原核的质量4.若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大D. 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小C. 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大D. 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小5.甲、乙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同种气体,已知甲、乙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且p甲<p乙,则()A. 甲容器中气体的温度高于乙容器中气体的温度B. 甲容器中气体的温度低于乙容器中气体的温度C. 甲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乙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D. 甲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大于乙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6.如图所示,一个有界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一个矩形闭合导线框abcd,沿纸面由位置1(左)匀速运动到位置2(右).则A. 导线框进入磁场时,感应电流方向为a→b→c→d→aB. 导线框离开磁场时,感应电流方向为a→d→c→b→aC. 导线框离开磁场时,受到的安培力方向水平向右D. 导线框进入磁场时.受到的安培力方向水平向左7.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徽子(ve)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徽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氩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e Ar Cl v e 0137183717-+→+ 已知Cl 3717核的质量为36.95658u ,Ar 3718核的质量为36.95691u ,e 01-的质量为0.00055u ,1u 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 ) A. 0.82 MeV B. 0.31 MeV C. 1.33 MeV D. 0.51 MeV8.图1中,波源S 从平衡位置y =0开始振动,运动方向竖直向上(y 轴的正方向),振动周期T =0.01s ,产生的简谐波向左、右两个方向传播,波速均为v =80m /s .经过一段时间后,P 、Q 两点开始振动,已知距离SP =1.2m 、SQ =2.6m .若以Q 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则在图2的振动图象中,能正确描述P 、Q 两点振动情况的是 ( ) A. 甲为Q 点振动图象 B. 乙为Q 点振动图象 C. 丙为P 点振动图象 D. 丁为P 点振动图象9.如图所示,只含黄光和紫光的复色光束PO ,沿半径方向射入空气中的玻璃半圆柱后,被分成两光束OA 和OB 沿如图所示方向射出.则 A. OA 为黄光,OB 为紫光 B. OA 为紫光,OB 为黄光 C. OA 为黄光,OB 为复色光 D. Oa 为紫光,OB 为复色光10.若原子的某内层电子被电离形成空位,其它层的电子跃迁到该空位上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此电磁辐射就是原子的特征X 射线.内层空位的产生有多种机制,其中的一种称为内转换,即原子中处于激发态的核跃迁回基态时,将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交给某一内层电子,使此内层电子电离而形成空位(被电离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214Po 的原子核从某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可将能量E 0=1.416MeV 交给内层电子(如K 、L 、M 层电子,K 、L 、M 标记原子中最靠近核的三个电子层)使其电离.实验测得从214Po 原子的K ,L 、M 层电离出的电子的动能分别为E k =1.323MeV 、E L =1.399MeV 、E M =1.412MeV .则可能发射的特征X 射线的能量为 A. 0.013MeV B. 0.017MeV C. 0.076MeV D. 0.093MeV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110分)二、本题共2小题,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11.(8分) (1)某实验中需要测量一根钢丝的直径(约0.5mm ).为 了得到尽可能精确的测量数 据,应从实验室提供的米尺、 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游标 尺上有10个等分刻度)中,选 择___________进行测量.(2)用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50个等分刻度)测定某工件的宽度时,示数如图所示,此工件的宽度为___________mm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2004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与2005年高考复习策略物理教研组曾团芳一、2004年高考试卷分析与评价:不论是课程教材改革还是高考的命题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同时随着高考命题的权利下放和各省各地命题的多元化,省地间命题的互相影响和渗透也正在加强,因此,我们进行高考的试卷分析要想对我们的高考复习更具有指导意义的话,必须全面地对高考试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比较性地分析近几年我省的理综高考试题,又要横向地关注和分析其它省地的高考试题。
分析高考试题主要是找寻其中共性的规律和从试题中折射出来的高考命题的新动向,从而帮助我们确定05年高考复习的方向和策略。
(一)我省理综高考物理部分试题分析:从01年至今我省高考已连续4年实行了理综考试,从这四年的试题命题情况来看,理综试题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1、立足教材:试题中大部分试题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是从教材中挖掘、改造、整合出来的,没有偏题、怪题,这对学生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辅导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注重双基:自从理综命题开始以来,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一基本原则很坚定,试题中有很充分的体现,试题中的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占整个试题总量的绝大部分,从04年的统计来看,易中难的比例大概是3:5:2。
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查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过程演绎能力的考查。
这几年试写演绎过程的解答题比重较大,从而既体现了基本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基本技能的考查。
3、试题覆盖面广且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从04年的试题统计来看,试题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主干知识部分占总分120分的96分,占试题的80℅,非主干知识占24分,占试题的20℅。
2004年全国高考物理(江苏卷)试卷分析南京市教研室 刘建成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卷10小题40分,第二卷8小题110分,全卷150分。
第一卷10小题为不定项选择题;第二卷8小题,有2道为实验题,计20分,其余6道为计算题,计90分。
全卷力学考题62分,占41.34%,热学考题8分,占5.33%,电磁学考题60分,占40.00%,光学考题8分,占5.33%,近代物理考题12分,占8.00%,实验考题(包含在前面各部分内容之中)20分,占13.33%。
与2004物理科考试大纲中有关试卷各部分知识的占分比例相比较,大部分是一致的。
一.2004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试题综述:2004年的高考,是江苏省实行“3+1+1”高考考试模式的第二年,是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一年。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卷),试题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4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能体现对考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有利于高等学校人才的选拔,总的来说2004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是一份较成功的试卷。
笔者认为与综合试卷(文理综合、文综、理综)相比较,物理单科试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查。
1.试题考核的内容比较全面,知识的覆盖面较广从试题考核的内容来看,考查了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各个方面。
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力学:直线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波、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等知识点;涉及热学:热和功、理想气体的性质等知识点;涉及电学: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等知识点;涉及光学: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能量等知识点;涉及原子物理: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跃迁与能级、核能的计算等知识点,包含了中学物理中的大部分知识内容.2.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注重了对中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试题答案第Ⅰ卷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4、本题中用大写字母代表原子核。
E 经α衰变成为F ,再经β衰变成为G ,再经α衰变成为H 。
上述系列衰变可记为下式:H G F E −→−−→−−→−αβα另一系列衰变如下:S R Q P −→−−→−−→−αββ已知P 是F 的同位素,则A 、Q 是G 的同位素,R 是H 的同位素B 、R 是E 的同位素,S 是F 的同位素C 、R 是G 的同位素,S 是H 的同位素D 、Q 是E 的同位素,R 是F 的同位素分析:α衰衰变使电荷数少2,新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前移2位;β衰变使电荷数多1,新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后移1位。
由S R Q P −→−−→−−→−αββ可得P 是S 的同位素,又P 是F 的同位素,即P 、F 、S 为同位素;E 经α衰变成为F ,R 经α衰变成为S ,则E 、R 是同位素;F 经β衰变成为G ,P 经β衰变成为Q ,则G 、Q 也是同位素。
所以答案是B 。
15、如图所示,ad 、bd 、cd 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 、b 、c 、d 位于同一圆周上,a 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 点为最低点。
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 、b 、c 处释放(初速为0),用t 1、t 2、t 3依次表示滑环到达d 所用的时间,则A .t 1 < t 2 < t 3B .t 1 > t 2 > t 3C .t 3 > t 1 > t 2D .t 1 = t 2 = t 3分析:对小滑环,将重力分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小滑环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θsin g a =由图中的直角三角形可知,小滑环的位移θsin 2R S =所以 g R g R a S t 4sin sin 222=⨯==θθ,t 与θ无关,即t 1 = t 2 = t 316、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 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A N 为阿佛加德罗常数,m 、△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①m v N A ρ= ②∆=A N μρ ③A N m μ= ④AN v =∆ 其中A 、①和②都是正确的B 、①和③都是正确的C 、③和④都是正确的D 、①和④都是正确的分析:对一摩尔的任何物质包含的分子数都是阿佛加德罗常数N A ,所以mv m N A ρμ==,即①和③都是正确的。
2004年全国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闫俊仁1.理综物理试卷的总体情况(见下表)今年理科综合卷的学科知识分布与“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基本一致,维护了考试大纲的权威性物理试题难度较前几年有所降低,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浅、广、实、新”是今年理综物理试卷的一大特点。
2. 2004年理综物理试题的特点(1)力学、电学内容仍然是考查的重点,约占物理科总分的80%(2)试题的主干知识有:物理的受力分析、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电与磁等。
(3)试题联系日常生活、生产、高科技原理,学以致用。
例如20题运动员处于失重或超重状态的分析判断;23题取材于今年初美国成功发射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试题富有时代感,不偏不怪,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联想迁移的思维能力,不失为一道“起点高、落点低”的好题。
(4)较好地体现对“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
实验22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
需将表头及其电表的改装、表头3个参数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知二求一,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转换、变通,只有把相关的实验知识、技能、理想,理解掌握,融会贯通,方能顺利解决。
(5)注重对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
如建立理想化模型(15、16、17、21、23题),物理过程或状态的分析(17、23、25题)等,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3. 2005年理综物理备考策略(1)重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复习,构建完整的高中物理知识体系虽然高考强调对能力的考查,但并不意味着脱离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为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而且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也很难形成,所以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仍然十分重要。
在高考物理复习的后期,一定要依据“考试说明”,以教材为依托进行,不能遗漏任一知识点。
复习基本概念、规律时,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专题复习训练,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立体网络化、有序化。
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江苏省)物理试题第一卷(选择题共40分)一、本题共10小慰;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波是—种概率波(B)光波是一种电磁波(c)单色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光子的能量改变(D)单色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光的波长不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C)热量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D)热量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α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D)β射线为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C)用加温、加压或改变其化学状态的方法都不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D)原子核经过衰变生成新核,则新核的质量总等于原核的质量4,若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大(D)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小(C)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大(D)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小5.甲、乙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同种气体,已知甲、乙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且p甲<p乙,则(A)甲容器中气体的温度高于乙容器中气体的温度(B)甲容器中气体的温度低于乙容器中气体的温度(C)甲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乙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D)甲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大于乙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6,如图所示,一个有界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一个矩形闭合导线框abcd,沿纸面由位置1(左)匀速运动到位置2(右).则(A)导线框进入磁场时,感应电流方向为a→b→c→d→a(B)导线框离开磁场时,感应电流方向为a→d→c→b→a(C)导线框离开磁场时,受到的安培力方向水平向右(D)导线框进入磁场时.受到的安培力方向水平向左7.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徽子(ve)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徽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 四氯乙烯(C 2Cl 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氩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e Ar Cl v e 0137183717-+→+已知核的质量为36.95658u ,核的质量为36.95691u ,的质量为0.00055u ,1u Cl 3717Ar 3718e 01-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屯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A )0.82 MeV (B )0.31 MeV (C )1.33 MeV (D )0.51 McV 8.图1中,波源S 从平衡位置y =0开始振动,运动方向竖直向上(y 轴的正方向),振动周期T =0.01s ,产生的简谐波向左、右两个方向传播,波速均为v =80m /s .经过一段时间后,P 、Q 两点开始振动,已知距离SP =1.2m 、SQ =2.6m .若以Q 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9.如图所示,只含黄光和紫光的复色光束PO ,沿半径方向射入空气中的玻璃半圆柱后,被分成两光束OA 和OB 沿如图所示方向射出.则(A )OA 为黄光,OB 为紫光 (B )OA 为紫光,OB 为黄光 (C )OA 为黄光,OB 为复色光 (D )Oa 为紫光,OB 为复色光10.若原子的某内层电子被电离形成空位,其它层的电子跃迁到该空位上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此电磁辐射就是原子的特征X 射线.内层空位的产生有多种机制,其中的一种称为内转换,即原子中处于激发态的核跃迁回基态时,将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交给某一内层电子,使此内层电子电离而形成空位(被电离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214Po 的原子核从某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可将能量E 0=1.416MeV 交给内层电子(如K 、L 、M 层电子,K 、L 、M 标记原子中最靠近核的三个电子层)使其电离.实验测得从214Po 原子的K ,L 、M 层电离出的电子的动能分别为E k =1.323MeV 、E L =1.399MeV 、E M =1.412MeV .则可能发射的特征X 射线的能量为 (A )0.013MeV (B )0.017MeV (C )0.076MeV (D )0.093MeV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110分)二、本题共2小题,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11.(8分) (1)某实验中需要测量一根钢丝的直径(约0.5mm ).为了得到尽可能精确的测量数据,应从实验室提供的米尺、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10个等分刻度)中,选择___________进行测量.(2)用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50个等分刻度)测定某工件的宽度时,示数如图所示,此工件的宽度为___________mm。
2004年全国高考物理(江苏卷)试卷分析南京市教研室 刘建成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卷10小题40分,第二卷8小题110分,全卷150分。
第一卷10小题为不定项选择题;第二卷8小题,有2道为实验题,计20分,其余6道为计算题,计90分。
全卷力学考题62分,占41.34%,热学考题8分,占5.33%,电磁学考题60分,占40.00%,光学考题8分,占5.33%,近代物理考题12分,占8.00%,实验考题(包含在前面各部分内容之中)20分,占13.33%。
与2004物理科考试大纲中有关试卷各部分知识的占分比例相比较,大部分是一致的。
一.2004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试题综述:2004年的高考,是江苏省实行“3+1+1”高考考试模式的第二年,是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一年。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卷),试题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4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能体现对考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有利于高等学校人才的选拔,总的来说2004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是一份较成功的试卷。
笔者认为与综合试卷(文理综合、文综、理综)相比较,物理单科试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查。
1.试题考核的内容比较全面,知识的覆盖面较广从试题考核的内容来看,考查了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各个方面。
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力学:直线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波、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等知识点;涉及热学:热和功、理想气体的性质等知识点;涉及电学: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等知识点;涉及光学: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能量等知识点;涉及原子物理: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跃迁与能级、核能的计算等知识点,包含了中学物理中的大部分知识内容.2.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注重了对中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
试题中的选择题,大部分的考题是考试大纲中知识要求为Ⅰ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考题,以及应用基本规律进行基本运算的考题。
试题中的实验题,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如:实验仪器选择的考查,基本实验仪器读数的考查等,计算题的第一、二两题(试卷中第13、14题)考查了学生的基本规律的掌握和基本的运算能力。
没有偏题、怪题,没有超纲题。
3.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加强了能力的考查2004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考题比2003年高考物理试卷考题题量有所减少,单题的分值有所增加,试卷中把每题分成若干小题,层层递进,从而使本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减少了一些中等生的失分率。
选择题40分,区分度为0.4142。
非选择题110分,七大题区分度都在0.502以上,试卷有一定的难度,注重能力的考查,如试卷中第16小题:这道试题是一道推理论证题,高中物理教材中对多普勒效应只作定性的说明,本题让考生用运动学的方法推导出多普勒频移方程:f v v v v f S P A P --=/,这道试题看起来象是考查多普勒效应,实际上与多普勒效应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是一道较好的试题,特别是对考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是一道较好的试题。
4.试卷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2004年的物理试卷有对考生的实验能力的考查,例如第12题:研究黑箱中一个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通过测量数据,描点作图,得出该元件具有的特性,再把该元件应用于实际电路,该题对考生实验能力是一个较好的考查。
今年的物理试卷的实验考题只考查了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处理,试题内容有些陈旧,特别是第11题,仪器的使用与现代实验技术的发展相比较有些滞后。
今年的物理试卷实验考题的占分比例较高,达13.33%,比考试大纲中13%稍高。
5.试卷值得商榷之处1.试卷试题难易比例不够恰当试卷基础试题与难题的题量偏多,中等难度试题的题量偏少。
从非选择题来看,较易的试题占43.64%,较难试题占28.20%,中等难度的试题占28.16%,与高考考试大纲中的试题易中难比例3∶5∶2相差较大。
2.试卷计算题对有效数值的位数没作要求如第18题:试题中给出的狗追赶和跳上雪橇速度v 的大小为5m/s ,狗从雪橇上跳下,狗相对于雪橇的速度u 的大小为4m/s ,这些数据只有一位有效数值,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给出的:雪橇最终的速度大小为 625.54=V m/s ,这个数据却有四位有效数值,3.个别试题的答案出现错误第18题的答案,第(2)问的解法(二)中,第三次跳上雪橇的动量守恒表达式:)()(333u V m V M V m M +'+'=+mM mu V m M V +-+='33)( 此表达式有错,应为: mv MV V m M +=+3/3)(mM m v MV V ++='33二.考生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1.对基础知识、基本的物理规律掌握不扎实,对基本物理概念理解不清楚。
高考物理学科提出了要考查考生五个方面的能力,同时指出,理解能力是基础,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而理解的基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才能深入、透彻,理解能力才能提高。
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绝大多数错误的产生是由于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的物理规律掌握不扎实,对基本物理概念理解不清楚而造成的。
例如:第13题,如图所示,一个变压器(可视为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在220V 的市电上,向额定电压为1.80×104V 的霓虹灯供电,使它正常发光,为了安全,需在原线圈回路中接入熔断器,使副线圈电路中电流超过12mA 时,熔丝就熔断。
(1)熔丝的熔断电流是多大? (2)当副线圈电路中电流为10mA 时,熔断器霓虹灯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是多大?一些考生把题中已知的电压220V ,1.8×104V 错误地认为是最大值,而有效值认为是22201=U V ,21080.142⨯=U V 。
还有一些考生求变压器的匝数之比是直接从图上数数,数出4∶7,从而导致解答错误。
第(2)问中将霓虹灯看成定值电阻 由:634105.110121080.1⨯=⨯⨯==-I U R Ω 再由:150105.1)1010(6232=⨯⨯⨯='==-R I P P 出入W 而实际上气体电光源并不能看成定值电阻。
第14题中,一些考生单位换算错误,认为1μF =10-9F 或=10-12F ,还有一些考生对基本的物理公式的应用还产生错误,如: CU Q = ; 111R R R R R V V +=并,等等。
第17题中,一些考生只知道死记公式dU E =,不知道公式的含义,把d 换成b 就不知道了,有些考生还把这个d 与打在屏上的偏移d 相约分,消去了d 。
这些现象可看出,有些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的物理规律掌握不扎实。
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夯实基础,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深入。
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弄清其本质,明白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而不能简单地以做习题、题海战术来代替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理解。
2.对物理数据的运算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差。
高考物理试卷注意考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即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运算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看,考生因对物理数据的运算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差,从而产生的错误不少。
如:第16题,如图所示,声源S 和观察者A 都沿x 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v s 和v A ,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率为v p 。
设v s <v p ,v a <v p ,空气相对于地面没有流动。
(1)若声源相继发出两个声信号,时间间隔为△t 。
请根据发出的这两个声信号从声源传播到观察者的过程,确定观察者接收到这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t ′。
(2)请利用(1)的结果,推导此情形下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发出的声波频率间的关系式。
A xv Sv A第(1)问就是用数学方法推导出:观察者接收到这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t ′,与声源相继发出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t 的关系,较多的考生就未推导出,从而失分,也导致第(2)问无法正确的解答。
其实这道试题只要能画出下面的运动示意图,就能正确的解答。
设声源S 首发声信号时声源S 和观察者A 间的距离为L 。
首发声信号经时间t 0被观察者A 接收到,画出它们的运动示意图如下:A Sv A (△△t ) 由上运动示意图可列下面两个方程:00t v t v L P A ⋅=⋅+)()(0/0/t t v t t t v t v L A P S +∆-∆-+∆⋅=∆⋅-解上方程组可得: t v v v v t AP S P ∆⋅--=∆/ 第18题,大多数考生都知道用动量守恒定律去解题,但在进行代数运算时存在问题,特别是把矢量的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时存在问题更大,写动量守恒的表达式时,对相对速度u 不知道使用正号还是负号,代入数据时对相对速度u 更不知道代入正值还是负值,相对速度u 的正、负问题使很多考生在此失分,其原由是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差。
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对物理数据的运算和处理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特别要加强矢量代数运算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对物理过程的图景分析不清物理问题的过程图景分析很重要,如果对物理问题的过程图景分析不清,就不可能正确地解答物理问题。
考生因对物理过程的图景分析不清而失分很多。
如:前面所说的第16题,能画出物理问题过程图景的考生,在此题基本没有失分,而画不出物理问题过程图景的考生,错误是千姿百态,不是参考系选取有问题就是时间段分不清。
再如第15题,如图所示,半径为R 、圆心为O 的大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两个轻质小圆环套在大圆环上,一根轻质长绳穿过两个小圆环,它的两端都系上质量为m 的重物,忽略小圆环的大小。
(1)将两个小圆环固定在大圆环竖直对称轴的两侧θ=30°的位置上(如图)。
在两个小圆环间绳子的中点C 处,挂上一个质量m M 2=的重物,使两个小圆环间的绳子水平,然后无初速释放重物M 。
设绳子与大、小圆环间的磨擦均可忽略,求重物M 下降的最大距离。
(2)若不挂重物M ,小圆环可以在大圆环上自由移动,且绳子与大、小圆环间及大、小圆环之间的磨擦均可以忽略,问两个小圆环分别在哪些位置时,系统可处于平衡状态?解第(1)问时,部分考生不分析该物理问题的过程图景,用受力平衡的观点分析第一问(错误的认为速度为零=受力平衡),其实受力平衡时系统速度不为零,不但不为零而且速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