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ppt
- 格式:ppt
- 大小:724.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五章政府作用1、关于市场体制下政府作用的争论(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张放弃自由的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2)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经济学思潮,主张限制或取消政府干预,充分干预市场机制的作用。
(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运动,公共服务市场化。
2、基于物品特性和提供机制政府角色分类:以物品提供中的政府作用为线索,将政府角色分为生产者,提供者和安排者。
①排他性是指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②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而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
(2)物品的不同参与主体及物品提供的不同制度安排。
①物品的不同参与主体:消费者、生产者、安排者。
②物品安排的制度安排。
以对市场由低到高的依赖性程度,十种制度安排:政府服务、政府出售、政府协议、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凭单、自由市场、志愿服务、自我服务。
(3)政府角色的分类。
①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政府亲自生产服务。
②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不亲自生产,通过掌握的资源资助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
③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安排者――为生产者指派消费者,为消费者指派生产者,选择服务的生产者。
3、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或行为模式――五种角色(A化而变化。
B、原因:①因为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不能使得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②个人间的直接交易,由于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
③由于投入多、效益低而使私人经营部门不愿或无力生产、提供④容易造成垄断。
(2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平衡,靠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抑制通货膨胀。
②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其调节具有短期性。
③市场机制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3①外部性的存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政府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积极性的产出,通过惩罚征税或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消极外部性的产出。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一)引致需求(二)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一)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即生产者完全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边际要素成本和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也是完全竞争产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在某一价格的市场要素需求量,应该是该价格下所有生产者需求量之和。
但是,当市场上所有的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者的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得更陡峭。
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一)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二)劳动和闲暇(三)劳动的供给原则要素供给问题是消费者在一定要素价格下,将其全部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派生出来的。
我们把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
(1)边际物质产品:也称为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2)边际收益产品:增加单位要素的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
=边际物质产品×收益(3)边际产品价值:表示每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
(4)边际要素成本: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5)平均要素成本: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根据企业内部的生产状况和市场情况,确定要素的使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MFC=MRP.(四)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的边际效用表示增加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效用。
劳动的效用实际上是收入的效用。
题目: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干预序组织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靠两只手: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和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
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分界线是变动不居的。
全靠市场,搞自由放任,是一种极端;全靠政府,搞计划经济,是另一个极端。
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划定一条适当的分界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大问题。
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个好办法。
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这种商品的价格,价格指引许多家庭和企业作出决策。
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最大化。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市场会失灵,以致未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其原因,或由于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垄断,或由于外部经济效果,特别是负的外部经济效果如污染环境,或由于公共物品,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对垄断企业实行规制,防治环境污染,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
另外,市场经济往往造成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往往发生多种宏观经济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增多、经济增长不快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进行干预,设法纠正贫富悬殊,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越到后来,弊端越明显。
1992年党的十四大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那时起,大力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种改革,到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市场机制已能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时机,适当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政府与市场的协调配合上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干预》一书,是安福仁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
本书共10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2章)论述市场经济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着重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
第二部分(包括3、4、5章)首先论述市场经济如何运行以及为什么市场经济会有效地配置资源,其次研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再次就政府干预进行国际比较。
第五章生产要素理论第一节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考点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对比1.相似之处:都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价格,并以此过程调节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2.不同之处: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生产者或者是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者居民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
【例如】工厂为制作并销售需要雇佣的工人(劳动)需要设备等(资本)需要生产和销售的场所(土地)需求有管理者来经营管理(企业家才能)二、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一)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或者“派生需求”【注】就要素的需求来说,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厂商(生产者)。
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需要一种生产要素时,其原因在于该生产要素可以生产出消费者现在或将来愿意购买的商品。
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接派生出来的。
【引致需求】1.反映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联系2.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很大程度取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3.不但需求曲线影响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者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所处的状态也会影响生产要素需求,并最终影响生产要素价格(二)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需求”或称“复合需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
【例如】单有炼钢工人,或单有炼钢炉,是无法生产出钢来的,只有炼钢工人和炼钢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生产出钢。
这种联合需求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对每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将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受到其他生产要素需求数量的影响,反过来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价格也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
【例如】对炼钢炉需求的增加,可能导致对炼钢工人需求的上升。
(三)由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是联合需求,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替代性。
【例如】炼钢厂工人太少,则炼钢炉的效率就不能完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