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一捅水与一碗水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6.09 KB
- 文档页数:3
对“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反思摘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名言说了几十年,其实是漏洞百出的。
过于盲从,缺乏名理,是我们贯常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教师;学生;碗;桶;水;认识在我的印象中,“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从上学起,就不断地被人们所提起过。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心,新的理念的不断冲击,我回过头再来细细品味这句话。
漫漫觉得流传了几代人的约定俗成的它,是有很大问题的。
问题之一: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教师被当成倒水先生,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把自己大脑中的水(知识),往学生的“容器”(大脑)里“倒”。
姑且不说别的,就这种“倒”的过程,就很值得商榷。
教学过程不是机械地“灌输”的过程,正如新的课程改革认为的那样。
它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发挥出来,主体意识才能够确立起来,人格培养才能够得以实现。
问题之二:教师大脑中不能只是“水”把知识的多少、学问的高低当成是教师是否称职的标准,这在过去,确是流行的;但是,教师是以“育人”为其专职的专门工作者,自己知识的多少似乎不是工作的目的,而应该是对学生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与学生的知识是如何实现转换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此,教师的大脑中,除了水之外。
还应在角色意识上成为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型;在教学行为上具有尊重和赞赏、帮助和引导、反思和合作;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创生性、探索性、激励性、引导性。
这样的话,学生的发展就会成为一种可能。
问题之三:碗和桶的问题碗和桶,从用途上来说,都是盛东西的容器。
但碗和桶的容积是不同的,即:一碗水和一桶水是不等的,那为什么教师一定是桶,而学生一定是碗呢?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上先走一步而已,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才有可能走在前面。
“一碗水”为什么教不好“一碗水”?教育界有一个问题“一碗水”为什么教不好“一碗水”?一、“一碗水”教育理论,教师把天才培养成庸才。
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
这种“一碗水”理论,就是我们教育体制内的核心原则和思想。
难道错了吗?当然错了!不但错了,网络时代早已过时.首先,从教育原则上来说:这样教育理论模式,决定了老师素质,就是对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必然受制于老师的水平和能力。
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是教育体系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他们并不是我们这个国家内最博学多才的人群。
部分老师本身就没有一桶水,可能只有一碗水在这种情况下,一碗水理论就将带来更坏的结果:部分教师压抑了孩子超越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受限于一群没有探索精神的群体教育,剥夺了孩子本来可以发挥更优秀的潜力。
第二: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驱使老师必然发展为一个自恋的老师,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所以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愉悦在高分的成绩中,丧失创造精神,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
所以,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创造力。
第三:这种教育理论忽略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因此违背真正的教育精神课程改革的宗旨。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老师是这样的:我拥有一桶水,但我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学生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这一桶水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或大海,指引和鼓励孩子们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无论是用工具挖井,还是用机器抽水,哪怕用碗舀水,海水淡化技术出一滴水,那也是他自己的获的成就。
这样,固然可能会有不少孩子只能弄回一碗水,甚至只有一调羹水,或者只有一滴水,这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意愿。
但同时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会获得一大缸水,甚至一潭水,比你老师给的还多得多。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也称“导师”——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潜能的老师。
“一碗水”与“一桶水”谚语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也是教师。
作为一个教师,要有继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首先必须完善自身做好“一桶水”的准备,才能更充分地给学生“一碗水”。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队伍中也不乏许多教师业务能力不过关的现象。
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合格的英语水平,它包括标准的语音知识,规范、系统的语法知识,比较大的词汇量和合乎英美习惯的语言使用知识。
英语教师要有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这对教好新教材,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都是重要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
再次,英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育法知识。
它需要不断地学习、长期地积累。
教师必须养成学习的习惯,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进步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只有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不断吸收创造,才能使人生和职业获得成功与欢乐。
比如说:有一次到另一所学校去学习听课,在讲述对话背景的时候,涉及到英美节日的区分比如说美国和加拿大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就不是一天,但是这名教师却错误的教授学生,这堂课其他部分都很精彩,但这一点的忽略却很美中不足。
教师的基本功必须扎实过关,这样才对学生有信服力,才能教给学生的知识准确。
在课前我们必须做到充分备课,课堂上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一堂课的知识我们需要给他适当拓展,以便于学生掌握。
所谓“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是我刚接到五年级的一个班。
因为初次带这个班级,于是进行一下简单的初步了解。
于是我和学生对几个单词和字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使我有了这样一个发现:有很多学生字母C和字母G的发音掌握很是不好;在单词方面spring发音常常会多出一个音节,这个问题我不但村是在校学生身上发现过,很多中学生都会出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再看“一桶水与一碗水”——读《教师的一生修炼》有感作为教师,我们大家早就知道“一碗水与一桶水”的理论。
而《教师的一生修炼》也再次指出: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是由教师来决定的。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先懂了,再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但是我们大家要明白,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信息时代把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到了海量知识的面前,或许学生在某一方面懂得比老师更多。
所以,教师之所以能成为老师,不在于知识的多寡,而在于其获取知识、加工知识的效率优势。
自古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
大家懂得,要使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主要是从数量而言的,事实上,能做老师的,文化知识、社会经验、综合能力等应该明显比学生强,如果仅从学科知识这一点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般已经构成“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技在创新,教育在改革,我认为教师的“一桶水”与学生的“一碗水”绝不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而必须重视这“水”的质量问题,要给学生“新鲜水”、“环保水”和“多功能水”。
一、要给学生一碗“新鲜水”我觉得,不仅要给学生“一碗水”,而且要给学生一碗“新鲜水”,当然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桶“新鲜水”。
学生在不断成长,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做教师的仅凭自己原来学到的知识来教育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用落后的知识教新教材、教新学生,就象工厂生产过时的产品一样,就象商场推销陈旧的商品一样,效果肯定是不会理想的,学生需要的是新鲜的“水”,而教师桶里的仍然是过时的“水”,学生怎么会愿意接受呢?学生怎么会高兴学习呢?学生怎么会健康成长呢?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获取新信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要给学生一碗“环保水”我感到,不仅要给学生一碗“新鲜水”,而且要给学生一碗“环保水”,当然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桶“环保水”。
“一碗水”为什么教不好“一碗水”?教育界有一个问题“一碗水”为什么教不好“一碗水”?一、“一碗水”教育理论,教师把天才培养成庸才。
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
这种“一碗水”理论,就是我们教育体制内的核心原则和思想。
难道错了吗?当然错了!不但错了,网络时代早已过时.首先,从教育原则上来说:这样教育理论模式,决定了老师素质,就是对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必然受制于老师的水平和能力。
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是教育体系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他们并不是我们这个国家内最博学多才的人群。
部分老师本身就没有一桶水,可能只有一碗水在这种情况下,一碗水理论就将带来更坏的结果:部分教师压抑了孩子超越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受限于一群没有探索精神的群体教育,剥夺了孩子本来可以发挥更优秀的潜力。
第二: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驱使老师必然发展为一个自恋的老师,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所以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愉悦在高分的成绩中,丧失创造精神,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
所以,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创造力。
第三:这种教育理论忽略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因此违背真正的教育精神课程改革的宗旨。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老师是这样的:我拥有一桶水,但我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学生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这一桶水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或大海,指引和鼓励孩子们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无论是用工具挖井,还是用机器抽水,哪怕用碗舀水,海水淡化技术出一滴水,那也是他自己的获的成就。
这样,固然可能会有不少孩子只能弄回一碗水,甚至只有一调羹水,或者只有一滴水,这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意愿。
但同时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会获得一大缸水,甚至一潭水,比你老师给的还多得多。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也称“导师”——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潜能的老师。
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若心想事成,那是最好;若实际只给了“一碗水”,就要认真反思、改进,努力追求“一桶水”的目标境界。
一直以来,教育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对于这句话,如果从量的方面解读,要求授知的教师知识储备一定要大于学生,激励教师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尚有一些积极性的话;那么,从质的方面理解,就会感到大有问题。
同样由比喻切入,我们熟悉的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里以“春蚕”和“蜡炬”将教师比喻成最无私奉献的人。
的确,教师对待学生是最无私、最真诚的,总是希望倾其所有、所知、所能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超越自己,进而奉献社会。
就是说,教师如果有一桶水,就会尽量给学生一桶水,决不会有所保留。
至于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知识漏失,或学生接受过程中因努力缺位而产生的知识折损,以致没有达到“一桶水”,而是“一碗水”,那也并非教师本意,需当别论。
所以,对“一碗水”之说应予以解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若心想事成,那是最好;若实际只给了“一碗水”,就要认真反思、改进,努力追求“一桶水”的目标境界。
当下,教师在“给水”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变味、走样的情形。
例如,一些教师(不少还是骨干教师)出于利益考虑,课堂上并不把核心、关键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留待课下补课时再教给学生。
在这里,知识成了一种待价而沽创收的砝码,能力成为愿者上钩开价的本钱。
这种虚多实少的讲授、拜金逐利的行为、走火入魔的异化,已完全背离了教师的道德规范,折射出这些人师德的缺失和品格的低下,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已被铜臭锈蚀,辛勤园丁的美誉也被泼上了脏水。
这些人已与制售“毒奶粉”、“瘦肉精”、“假药材”的奸商相差无几。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断言这些教师就是不想给学生“一桶水”的人,他们的醉翁之意并不是想少“给水”,只是在利益与道德的考量、金钱与师魂的博弈、鱼与熊掌的得失上,他们心灵的天平失衡了、歪斜了,变着法地想在变换“给水”方法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一碗水和一桶水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这种说法在教育界广为流传。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时期,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曾经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正在发生变化,已变成现在的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一碗水教一碗水”,就是“一桶水去教一碗水”显然也不够了。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科研人员捉来一只健硕的青蛙,冷不防地把它丢进一个煮沸的水锅里。
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开水锅,安然生还。
半个小时之后,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次往锅里放入的是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锅里。
青蛙在水中游来游去,接着研究人员在锅底悄悄地用炭火加热。
青蛙不知底细,悠然自得地在逐渐普温的水中享受水之“温暖”。
慢慢地,锅中的水越来越热。
青蛙觉得不妙了。
等到青蛙意识到水温已经热得它无法忍受,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动命时,却为时已晚,全身发软,呆呆地躺在水里,坐以待毙,直到被煮死在锅里。
是的,多年的教学生涯,接触到的孩子很多,他们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现状,不及时“充电”,还老是让学生喝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陈年老水”,恐怕学生只会倒胃口,就如同锅中的青蛙,始终跳不出这个“锅”,就是走不出传统教学这个“圈子”。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纯粹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研究性的教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就是说,教源于学,教服务于学。
不仅仅给学生“鱼”,更要给学生“渔”。
一名好的教师,除了要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知识渊博外,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交给学生找水的能力和方法,提供找水的工具。
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方法学生就会获取更多的水,学生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信息“氧气化”。
信息已经充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氧气。
这样的大环境中,使得“一桶水”与“一杯水”发生了角色互换。
以前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而老师则成了互联网上游戏的“一杯水”。
个别学生天天痴迷于网络,老师的杯水车薪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个别学生上网痴迷的问题。
为了解决个别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问题,所以我决定要让自己变成“水源”,而决不做网络游戏的“一杯水”。
把学生从痴迷中唤醒。
为此采取如下步骤:一、敞开心扉获取信息找经常上网的学生谈心,分别的了解他们打的都是什么游戏。
做到“知己知彼”。
这个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经常把老师和家长看做一类人——严家管教他们的人,为此他们来到我面前经常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 。
问东说西,不知所云。
有的甚至默默无语,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段来抵制老师的问话,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谈话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我们班的王丰,我都找他谈了六次话,他才肯敞开心扉大胆的和我说话。
要充分的了解他们,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要他们“放心”我们必须“伏身”。
从他们的对话我了解到他们打的游戏有的时候是“红警”,有的时候是“反恐精英”,有的时候是“大唐”,花样还挺多。
(这个过程我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二、不遗余力分析信息从与他们的敞开心扉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每个人的喜好,谈话就更轻松了。
我经常利用课下的时间上网查找有关“红警”、“反恐精英”、“大唐”的一些资料,知道了他们的等级、得分情况、创作背景、以及与它们相关的趣味小故事。
在不断的谈话中渗透进去。
把原来他们认为神秘的、坚不可摧的游戏设置,在潜移默化中摧毁——揭掉它们的面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自己迷恋的游戏原来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退了它们的色彩,揭了它们的面纱,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痴迷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
XIB IZ I I O 西北职教期!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该有一桶水”。
传统的认识一般把它理解为要教好学生,教师就得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那么是不是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教师就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活动的要求,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断进行探讨和再认识。
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的使命要求教师凝心聚力,倾情奉献。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要静下心来,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科学施教,对祖国的前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去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一桶水”的重要成分。
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教师必须保证自己拥有的水的数量与质量,桶与水是线性关系,而知识量却是指数增长的。
桶里的水成份单一或少不行,桶里的水如果是死水也不行,不更新,实际可用量就会降低。
知识系统是教学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它包括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教师成功地进行教学所必备的教学知识及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知识等。
曾经有一位大学生物教授不知牛耳朵长在角前还在角后的笑话也有。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清除理论的误解和偏执,增进对教育实践及其复杂情境的洞察见识,借助实践和反思增长知识。
现代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理论、学科专长、相关学科、职业技能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理论,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及现代教学手段和技能,以宽厚的教育理论、丰富的知识内容、最新的学科信息、现代教学手段来实施教育教学,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互相促进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一桶水和一碗水的思考
请看上面四幅图片思考!
1、新时期的教育,教师有一桶水还行吗?
2、这是一个信息交互时代,每一天信息都成n 倍增长,学生的水不只是老师给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
3、桶中水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有时
一桶水还没有一碗多!
4、一桶死水不流动,不更换营养成分可能会腐烂,甚至连桶都腐朽烂掉!
5、一桶水长期不去补充蓄水可能会越用越少,问渠何能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扩充水源!
6、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到水土丰茂的地方,教学生学会寻找水源,学会挖井,学会开启自来水龙头,让水源源不断!
7、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纯化处理水,如何合理用水,如何节约用水!。
一桶水与一碗水黄津成(现供职于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撰写于2002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这是一句任何一位老师都耳熟能详的“名言”。
但是现在看来,这句强调知识重要性的教育名言所提倡的观点,是值得反思的。
从知识的角度来强调“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要求教师必须有比学生丰富得多的知识才行。
这句名言中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一个重要的结果:前提是,教师的知识必须比学生渊博;结果是,有了比学生渊博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合格的教师了,“选达者为师”。
就其前提而言,教育的层次越高,这句话成立的可能性越小。
在高层次的教育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们的知识就不一定比他们的学生丰富,尤其是在学生的主攻方向方面更是如此。
他们能够教给学生的,重要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开拓研究的新领域,如何创新,如何治学,如何做人。
就中小学而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知识传播途径的多样化,获取知识更为方便了,文化传播已进入了非常明确的“后喻文化”时期,学生的知识或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比教师更丰富已经是常见的现象。
既使是在教师的专业方面,学生的知识也能达到比教师更丰富、更新颖。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助手、帮助者、咨询者,他的优势,他之所以能为人之师的理由不再是知识的丰富性,而在于人生经验的丰富,在于“方法”上的渊博,在于做人上的“师范”,这些是生活经验的积累的结果,学生是很难达到或超越的。
从结果来看,仅有比学生丰富的知识就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的认识,显然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误解(一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影响广泛的误解)。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数学知识的渊博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但做教师时他却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有其特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如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技能;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知识产生过程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咨询的技巧等等。
这些都不是仅有学科专业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
也谈“一杯水” 与“一桶水”作者:乔万琴来源:《甘肃教育》2018年第22期【关键词】小学语文; 一杯水; 一桶水;体会【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2—0096—01“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如何处理好“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笔者结合个人近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要特别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喝水”欲望——学习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是主体,是关键因素。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喝水”的欲望,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教师给予的“水”再多,传授的知识点再多,也是事倍功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方式因课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是多种多样的。
但笔者认为“爱”是一切的基础。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家庭的溺爱,一旦离开父母,走进学校,老师不只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当着学生父母的部分角色,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长和知识阅历的丰富,才会逐步淡化这种关系。
因此,只有热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学生才能喜欢老师,有了“爱”,才能谈担当、才能论责任心,才能说奉献精神,归根结底一句话:唯有“爱”,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因素,正如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夏丐尊所说的“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要适时调整对学生的“给水”方式——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从人性的方面分析,“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共性,只不过在有的人身上表现得比较浓厚、强烈,而在有的人身上则表现得不太明显、不太突出,就如同一种饭菜吃得次数多了,吃腻了就不太喜欢一样,教学更是如此,这种好恶感在小学生身上尤为强烈。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比喻教师要教好学生,自己必须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以此来激励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真才实学,才能不误人子弟。
在当今科技飞跃的社会,一直被人认可的“至理名言”很多都已经过时了。
但是“一碗水”当然教不好“一碗水”这句话依然是成立的。
在互联网时代,也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都成几何级数在扩增。
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很多是教师不知晓和没有掌握的。
作为一位生物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才能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
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几十年如一日,用陈旧的方法教授陈旧的知识,那确确实实是在误人子弟了。
我们有的老师从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没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行动,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吃着老本,唱着老调,所以人们会说“教什么(年级)最后就是什么(年级)水平”。
一个人的知识、见解、视阈、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一位好的教师,除了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学识外,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智慧、创造出交流热情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知识量、信息流、智慧场才能够无限释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交给学生找水的能力和方法,提供找水的工具。
换句话说: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方法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水或者说更多的“鱼”,学生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所以,光光有“一碗水”不能成为一位好教师,真正的好教师必须懂得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同等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某个领域要有比学生更加丰富的知识,也就是有“一桶水”,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所有的领域均比学生丰富,即“术业有专攻”。
比如生物老师的生物学知识就应该比学生丰富,但是其他学科知识则不一定。
另一方面,要能够引导学生如何保持持久学习的动力和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说起浅谈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本文根据谢衷洁老师在“第二届北大教学论坛”上的讲座编辑整理而成。
讲座时间:2008年4月1日,下午2:40-4:30编辑整理:冯倩倩,郭九苓。
#从“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说起#——浅谈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谢衷洁一、前言有很多人都在问,教学工作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这让我想起50年代的几个口号。
这些口号当然是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想状况,但是我想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看来还是对的。
当时很提倡这么一句话,叫做“忠诚党的事业,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想现在看来这仍然是对的。
对教育事业我们要怀着一颗忠诚的心,要当好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是前提。
还有一句话,是那时从苏联学来的,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个提法当然很高了,但是仔细想想,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确受到很多老师的影响,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因此,身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具有使命感,热爱我们的教学工作,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根本条件。
如果你不热爱这个职业,不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那么你的知识再丰富,你的技巧再高超,也上不好这个课。
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但回想起当时的那些口号,还觉得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这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二、一杯水与一桶水我刚留校的时候,我们的教研室主任--许宝禄先生曾告诫过我们这些年轻老师,他说:在教学当中你要记住,当你要教给别人一杯水的知识的时候,你肚子里应该有一桶水的背景。
也就是说,你要教人家一杯水,你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储备,如果你想拿一杯水来教一杯水,那你是教不好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这句话。
一层意思是说如果你要教一门课,那么你必须掌握这门课以及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
当然,一门课的相关背景知识很多,我们不能一下子对年轻教师要求太多,但是当你的知识沉淀逐渐加深以后,你对这门课的相关学科知识就会有很丰富的了解,这样就有利于你改善教学。
结构话题一桶水一碗水源源活水由一桶水与一碗水想到……有人说:要让学生有“一碗水”的知识,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知识。
学生的“一碗水”就是从这“一桶水”里分得的。
这句不成格言的行话在教师行业里当作真理流传开来。
仔细分析,这句话反映出了这样的思想:一是教师的尊严观。
中国历来就是崇尚师道尊严的国度,从“一桶水”与“一碗水”的从属结构来看,教师与学生在人际上体现出“上与下”、“大与小”的直接关系,教师的尊严得到了十足的体现。
二是教师的知识权威观。
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时,学生的“空碗”也正及待教师的“一桶水”来填充。
三是教学的传授观。
怎样把“一碗水”装满,是“倒”是“灌”还是“舀”呢?教师总是按照自定策略把“一桶水”分到每一个“碗”里,从一种容器到另一种容器,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不排除可能还存在这种情况:并不是每一个“碗”里都分到同样多的“水”,也许分在前面的“碗”要多一些,也许分在后面的“碗”因水源不足而分不到也未可知。
“一桶水”与“一碗水”的观念对教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促使教师在个人积累和教学准备阶段做出主动的努力。
但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改革,人们对它的质疑与追问也随之产生。
首先,这“一碗水”的来源非得由“一桶水”来提供吗?这“一桶水”真能满足每一只“碗”的要求容量吗?显然,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已能让人们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那么,面对这多元化的时代,教师敢不敢承认自己这“一桶水”的有限呢?(即个人知识技能及获取渠道的局限)其次,在大力提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今天,怎样让每“一碗水”都获得这“一桶水”的内容,并分别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即如何实现“齐”与“奇”的辨证统一,这应是成为“一桶水”与“一碗水”关系中尤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
最后,让我们回头看看教师的“桶”里究竟装的什么。
以语文为例。
自《北京文学》杂志于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推出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由此拉开讨论语文学科基础教育问题的帏幕,语文教学的诸多毛病纷纷暴露出来,受到批判。
主题研讨:关于教学中“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姚:吴教授好!今天国培网络培训,老师们看的是视频课程您和董晨、常超老师的讲座。
我上网看了看大家的留言,觉得老师们对“教好政治生活,需要补充新知”这一点印象比较深刻。
我也是中学一线教师出身,深感要教给学生一杯水,需要自己有一桶水的道理。
记得,近期温总理在与中学教师座谈时重新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这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您对此如何理解呢?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深化课程改革,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来理解“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命题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是一个涉及教师如何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的问题。
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清楚的。
姚:我认为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构建怎样的知识结构呢?吴:关于这个论题有众多学者已有多种论述,这里不能展开介绍。
据我本人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实践知识和科学人文基础知识等。
姚:据我本人自身体会,作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学教师,大多数教师已不同程度具备了上述几个方面的知识,当然,并不是每位教师都做到均衡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吴:这个分析是比较客观的。
不同教龄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会有差异,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新课程改革有两点新的要求:一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二是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之后拓展了不少新的知识。
因此,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姚:不错,这就是涉及一个学习理念的问题。
对此,您能否具体说一下。
吴:在学习理念上应清醒地明确,在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在海量的知识面前的浅薄和无知是无限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获得永不衰竭的学习动力,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姚:您所讲的现代学习观念问题很有震撼力和启迪性。
就我从教十多年的体会,教师是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和充满智慧的职业是其他职业所不能比拟的。
学科:语文给孩子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浅谈“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瞿家尖小学教师:黄亚萍给孩子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浅谈“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相对于学生获得的“一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甚至更多的“一桶水”知识的譬喻,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知识存量的期望,也体现了传统社会一般的教师知识观。
然而,随着课改、信息时代飞速发展,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力和个性化的个体,能够适应迅速适应未来的人。
“诲人不倦”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为人师表者最高的境界,一代先师孔子提出的这个为人师表的标准,数千年来自认为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为此,“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不但有了新意,而且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应逐渐隐蔽,逐渐减少,而让学生凸现出来,这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就得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
如果要用“水”作喻,那也应理解为:教师以怎样的“一桶水”引出学生的“一眼泉”,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才是教育的本源。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是啊,我们的课堂不是“灌水”,而要“点火”,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的让课堂灵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
一、只有“一桶水”到底够不够?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日渐失去知识权威的地位,学生思维异常的活跃,难倒教师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如果教师仍满足于已有的“一桶水”,那么必将被“课堂”、被学生所淘汰。
在日益变革的社会中,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成为终生学习者。
“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观点早已过时,“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
安全教育知识、网络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法制教育知识、安全教育知识等都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一桶水”变为常流常新的“自来水”,清澈明净的“小溪”,以至最终汇成“知识的大海”,并不断保持其更新、更替、更换的状态。
驳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
德江一小:杜显贵摘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教师是知识权威,他们的身份认同是没有危机的,常常被人们以“一捅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来说明师生的能力与知识的比例。
但在现代社会的今天,特别是信息化的到来,部分学生的信息量大于教师,教师的知识权威被瓦解,“死水”必须变成“活水”,且还要源源不断,用之不竭。
天下的师者很多,有学高为师,能者为师,道德为师。
但我这儿指的是学校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老师。
学生时代的我,教师说什么就信什么,教师教错了,我们自然就跟着错,连父母说的都不算数。
初当教师的我还是觉得师生之间知识的传授就如一捅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因为那时的学生除了教师传授之外,他们没有任何信息来源。
但随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走上校长岗位之后,对教师的身份认同,教学方法,能力评价,水平测试的看法就不一样了,不光是懂得了师生之间知识量的比例是“活水”关系,而且还领悟到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有一次,我初中的化学老师问我,说他当年上课如何,我回忆说,上得好,被他批评了,他说当年只是我讲得好,不叫上得好。
的确如此,看一节课上得如何不是看教师的讲解好差与否,
而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课才是,所以再也不是完全向着老师的文化时代了,现代社会里,同龄互学和老向幼学的教育现象多着呢!
当下课堂改革如火如茶,教育教学理念在不断改革,所以我们要大胆驳斥教师权威的“一捅水与一碗水”关系说,提倡“自来水”或“长流水”的真谛。
那么如何让教师的“一捅水”变为“活水”又如何让学生得到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长流水呢?
首先,要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当今的教育使命,不再是以分数没英雄,而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夯实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夯实学习力的基础、夯实做人的基础,既要遵重孩子的个性、天性和人性,又要不违背教育规律,既不因效率而牺牲孩子的兴趣,又不因统一而牺牲孩子的个性,不因成绩而牺牲孩子的成长,不因功利而牺牲孩子的未来,不因应试而牺牲孩子的创造。
要把世界当教材,而不是把教材当世界,给学生终身发展的“DNA”。
用创新发展引领教育教学的创新,做到“减负增赋”,用协调发展协调知识与能力;用绿色理念引领教育生态,顺天性、顺个性、顺人性,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用开放理念引领学生综合发展,要引领教师从知识中心转向育人为本,从粗放转向精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探究权还给学生。
教师要从包办代替中解放出来,干孩子们不会干的事情。
让学生成为情商大于智商的人,
其次,要提升境界。
教师,医生,法官是天底下最不能乱的职业,尤其是教师。
教师乱则社会乱,教师强则国家盛,因为,一个民族的未来奠基于今天的课堂,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教师的水平,正如宋朝的张载朗述:“师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为民族投送光亮的境界。
再次,教师要加强自我发展。
能担当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道德素养,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要自我提提升,自我发展,不要仅停留在外推式的培训与被发展上,因为发展的主体是自我实现的,自我发展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发展,。
我深信,凡是不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培养的人同样不能教育和培养别人,特别是部分有感觉钝化和自然缺乏症的教师,要认真培养自我发展力,敏锐的洞力,职业规划力和对教育信仰的行动力。
总之,教师要有“活水”给学生就必须要永葆童心,加强学习,自我审视,探究问题。
不要被小我利益和人情世故同质化。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感悟和提高,以爱心为出发点,以真心付出为行动,以欢心发展为目的。
因为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代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