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U课程覆盖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7.64 KB
- 文档页数:3
浙江大学现代教务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普通大学,也是我国领先的高等教育机构。
浙江大学努力推行现代教务,以确保该校具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服务,让学生在浙江大学获得最好的学习体验。
在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的实施中,第一步是实施形式化的教学体系。
包括把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纳入课程统一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推行现代化的课程编制和管理,实施合规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措施,以及建立完善的教学服务体系。
其次,浙江大学在实施现代教务时,重视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开展敬业精神和技能教育,实施持续培训课程,改进教材内容,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推行科学运作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外,浙江大学还充分发挥了教职员工的作用,教师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去实施更有效的教学改革,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多的科研支持机制和多方贡献的机会。
最后,浙江大学尤其重视环境的持续改善,推动学校环境的健康发展。
学校在建设优质的教学环境、学术文化氛围、办学团队、教学设施、学习设备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之,在浙江大学实施现代教务的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服务体系和卓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高质量
的学习体验。
正是凭借现代教务的实施,使浙江大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帮助学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并为学校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浙大三位一体新课程体系1、坚持“以质量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构建浙大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坚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新路径。
2、坚持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优先的原则,突出“实践”、“应用”的教学特色,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3、坚持与世界发达国家联合招收国际学生,提供优质全球化的教育服务,为世界贡献浙大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二、新课程体系特色1、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倡导“以实践驱动学习”,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应用性学习,把实践与学习紧密结合,形成实践引领知识,知识支撑实践的良性循环。
2、融合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开拓国际学习空间,打造一个能够促进中外学生交流的国际化校园,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与浙大课程体系学习。
3、贯彻创新理念:提倡以创新思维引领学习,在课程设计方面实行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新课程体系的展开(1)大学本科生课程: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站在浙大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全局,把浙大的专业队伍做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国际化技术队伍,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着重实践性学习,实现浙大人才培养的高校目标。
(2)研究生课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坚持高度国际化的定位,紧贴社会和科学发展,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充分提升综合素质,提炼融合浙大文化精神,实现浙大研究生培养的高校目标。
(3)国际学生教育:建立和完善与世界发达国家联合招收国际学生的教育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强大的教育实力,为浙大实现国际化教育目标的提供贡献。
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1、充分发挥浙大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构建新课程体系。
2、落实“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分步实施,既要稳步推进,又要力求质量保证,力争达到预期效果。
3、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实施,创新课程设置,积极开展国际化和综合化课程,实施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浙大教育质量。
浙江大学英澳名校卓越计划无缝对接英联邦名校编辑:wyxy10 时间:2021年05月27日访问次数:20选择卓越课程成就卓越人生一具体课程描术和课程设置浙江大学英澳名校卓越计划提供了一系列为中国莘莘学子们专设的专业学术和英语雅思课程。
整套课程将帮助我们学生做好进入英澳顶尖名校的准备,同时也让我们同学具备适应在国外大学内居住和学习的能力。
你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时应倍加注意,需仔细阅读了解课程详情和入学要求,以确保选择了适合将来专业的课程。
浙江大学英澳名校卓越计划全体老师乐于解答你的问题,在你的学习期间,我们将竭力帮助你学业成功以达到进入英澳大学的学位课程。
浙江大学英澳名校卓越计划课程主要包括通用英语语言课程、学术专业课程以及海外英语学习课程。
通用英语语言课程浙江大学英澳名校卓越计划沿袭浙大英澳名校卓越计划7年的优良传统,在浙江大学环境中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并由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教授的英语语言课程。
课程设计旨在帮助你为将来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你必须达到规定的英语语言水平要求才能就读英联邦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课程。
以我们的经验而言,最为成功的学生往往集中精力花费时间提高英语能力,具体表现为着力于提高雅思听说读写的能力,让自身英语语言水平超过课程规定的入学要求。
预科通用英语课程设置灵活,共分为5个阶段,包括各个阶段学习难度逐级上升的5个级别的雅思学习阶段,每个阶段为期一个月,每期140节正课,分为雅思听力、雅思阅读、雅思写作、雅思口语、英语交流技巧等模块。
课程设置灵活,每个学生在入学测试综合评估后进入第一阶段或者第二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课程安排,阶段结束时统一测试作为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依据,如有学生无法通过某一阶段的统一测试则继续在原来阶段学习,直至通过该阶段测试要求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学术专业课程课程可帮助学生为直接升入英联邦国家大学就读大一本科课程做好准备。
它是高中教育和英联邦本科教育之间的衔接课程,已经得到英联邦国家多数大学的认可。
浙大发本〔2017〕61号浙江大学印发《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学院(系),行政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经学校研究,现将《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大学2017年4月7日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式和新途径,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以下分别简称一课堂、二课堂、三课堂、四课堂)衔接融汇,促进学生个性化、研究化、社会化、国际化学习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二课堂、三课堂、四课堂是在一课堂课程教学以外,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创新平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新观念、增强自主发展动力的有效载体。
其中,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类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素质训练、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经历、文体活动等;三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外、境内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等活动,以及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四课堂是指学生在境外参加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包括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二课堂4学分;三课堂和四课堂各2学分。
第三条校团委负责二、三课堂归口管理,本科生院教务处负责四课堂归口管理。
各学院(系)、学园负责本单位二、三、四课堂的组织实施及学分计分管理工作。
浙江大学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网站(以下简称素拓网)是二、三课堂的管理平台,本科生信息服务平台是四课堂的管理平台。
各相关单位、学生组织及个人依照规定在管理平台上开展申报、审核工作。
浙江大学人文类培养方案人文类培养方案包括大类培养特色、大类培养面向等内容,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主要安排通识课程和大类必修课程模块的推荐学习计划。
大类选修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的推荐学习计划详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还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特色课程、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学科专业类别、授予学位类别、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课程修读要求、专业必修课程修读关系说明等内容。
各专业还可按需要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定本专业主修专业确认的前置课程3至5门。
大类培养特色人文类实施人文学科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培养具有传承古今贤哲智慧,引领时代精神潮流,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人文类最大限度搭建起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框架与课程体系。
大类培养面向学生在入学一年后、两年内确认主修专业,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归属专业所在学院管理。
人文类共有[?]个专业教育培养通道,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不同人文科学专业领域的成才发展需求。
人文类培养主要面向的专业是:1.汉语言文学专业2.古典文献专业3.编辑出版学专业4.历史学专业5.博物馆学专业6.哲学专业7.社会学专业8.新闻学专业9.广播电视新闻专业10.广告学专业11.对外汉语专业12.国际政治专业等。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⒈通识课程 47.5+5学分⑴思政类11.5+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一秋冬Thought the Marals Accomplishment and Law Foundation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一春夏The History of Morden China021E00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0 三秋冬、春夏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tion 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二秋冬、春夏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Marxism02110081 形势与政策 +2.0每学期Situation and Policy⑵军体类 5.5+3学分第1、2学年,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大类课程替换关系一览表
序号课程代码级课程中文名称学分替换关系课程代码课程中文名称学分替换关系课程代码课程中文名称学分
1 011A0011 宏观经济学(甲)3.0 ≥011A001
2 宏观经济学(乙)2.0
2 011A0041 微观经济学(甲)3.0 ≥011A0042 微观经济学(乙)2.0
3 031A0010 教育学3.0 ≥031A0040 教育学2.0
4 061B9050 分析化学(甲)Ⅰ2.0 ≥061B9070 分析化学(乙)3.0
061B9060 分析化学(甲)Ⅱ3.0
5 061B0030 概率论1.5 ≥061B90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5
061B0100 数理统计1.5
6 061B0270 数理方法(甲)Ⅰ4.0 ≥061B0290 数理方法(乙)4.0
061B0280 数理方法(甲)Ⅱ2.0
7 061B0110 数学分析(甲)Ⅰ4.5 ≥061B0170 微积分Ⅰ4.5
061B0120 数学分析(甲)Ⅱ4.5 061B0180 微积分Ⅱ2.0
061B0190 微积分Ⅲ1.5
8 061B0110 数学分析(甲)Ⅰ4.5 ≥061B0170 微积分Ⅰ4.5
9 061B0120 数学分析(甲)Ⅱ4.5 ≥061B0180 微积分Ⅱ2.0
061B0190 微积分Ⅲ1.5
10 061B0170 微积分Ⅰ4.5 ≥061B0060 高等数学4.0
061B0180 微积分Ⅱ2.0
11 061B0040 高等代数Ⅰ3.5 ≥061B0200 线性代数2.5
061B0050 高等代数Ⅱ3.5
12 061B0300 物理学Ⅰ3.0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4.0 ≥061B0212 大学物理(乙)Ⅰ3.0 061B0310 物理学Ⅱ5.0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4.0 061B0222 大学物理(乙)Ⅱ3.0
061B0320 物理学Ⅲ4.0
13 061B0300 物理学Ⅰ3.0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4.0 ≥061B0212 大学物理(乙)Ⅰ3.0 061B0310 物理学Ⅱ5.0
14 061B0320 物理学Ⅲ4.0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4.0 ≥061B0222 大学物理(乙)Ⅱ3.0
15 061B0330 物理学实验Ⅰ1.5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1.5
061B0340 物理学实验Ⅱ1.5
061B0350 物理学实验Ⅲ1.5
16 061B0450 无机及分析化学4.0 ≈061B0430 普通化学3.0 ≥061B0410 工程化学2.0
17 061B0580 综合化学实验3.0 ≈061B9101 综合化学实验(甲)3.0 ≥061B9102 综合化学实验(乙)2.0
18 061B0421 化学实验(甲)1.5 ≥061B0422 化学实验(乙)1.0 ≥061B0423 化学实验(丙)0.5
19 071B0031 生态学及实验(甲)4.0 ≥071B0032 生态学及实验(乙)3.0
20 071B0051 生物化学(甲)4.0 ≥181B0052 生物化学(乙) 3.0
21 071B0061 生物化学实验(甲)2.0 ≥181B0062 生物化学实验(乙) 1.5
22 071B0051 生物化学(甲)4.0 ≥181B0052 生物化学(乙) 3.0 ≥071B0070 生物化学及实验(丙) 4.0 071B0061 生物化学实验(甲)2.0 181B0062 生物化学实验(乙) 1.5
23 071B0041 微生物学及实验(甲)4.0 ≥071B0042 微生物学及实验(乙)3.0
24 071B0081 细胞生物学及实验(甲)4.0 ≥071B0082 细胞生物学及实验(乙)3.0
25 071B0091 植物生理学及实验(甲)4.0 ≥071B0092 植物生理学及实验(乙)3.0
26 071B0101 植物学及实验(甲)4.0 ≥071B0102 植物学及实验(乙)3.0
27 071B0010 动物学及实验(甲) 4.0 ≥171B0020 动物学及实验(乙) 2.0
28 071B0101 植物学及实验(甲)4.0 ≥071B0102 植物学及实验(乙)3.0 ≥071B0020 普通生物学及实验 4.0
071B0010 动物学及实验(甲) 4.0 171B0020 动物学及实验(乙) 2.0
29 081C0100 工程流体力学(甲)Ⅰ2.0 ≥081C0120 工程流体力学(乙)2.0
081C0110 工程流体力学(甲)Ⅱ1.5
30 081C0260 工程训练加强实习(甲)3.0 ≥081C0261 工程训练加强实习(乙)1.5
31 081C0230 机械设计(甲)Ⅰ3.0 ≥081C0182 机械设计(乙)4.5
081C0240 机械设计(甲)Ⅱ3.0
32 081C0191 机械设计基础(甲)3.0 ≥081C0192 机械设计基础(乙)1.5
33 091C0010 过程工程原理(甲)Ⅰ3.0 ≥091C0050 过程工程原理(乙) 4.0
091C0020 过程工程原理(甲)Ⅱ3.0
34 091C003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Ⅰ1.0 ≥091C006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 1.0
091C004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Ⅱ1.0
35 091C0010 过程工程原理(甲)Ⅰ3.0 ≥≥091C0070 过程工程原理及实验3.5
091C0020 过程工程原理(甲)Ⅱ3.0 091C0050 过程工程原理(乙) 4.0
091C003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Ⅰ1.0 091C006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 1.0
091C004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Ⅱ1.0
36 101C0040 电路原理(甲)Ⅰ4.0 ≈111Z0020 电路分析原理4.0 ≥101C0080 电路原理(乙)3.0 101C0050 电路原理(甲)Ⅱ2.0
37 101C006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Ⅰ0.5 ≈111Z0030 电路分析原理实验1.0 ≥101C0090 电路原理实验(乙) 1.0
101C007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Ⅱ1.0
38 101C0080 电路原理(乙)3.0 ≥≥101C0030 电工电子学及实验3.5
101C0090 电路原理实验(乙)1.0
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3.0 101C0010 电工电子学4.5
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1.0 101C0020 电工电子学实验1.5
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0
101C014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1.0
39 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1.0 ≈111Z0050 射频与微波通信电路实验 1.0
40 111C0010 模拟电子线路4.0 ≥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3.0
111C0020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1.0 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1.0
41 111C0030 数字电路4.0 ≥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0
111C0040 数字电路实验1.0 101C014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1.0
42 111C0010 模拟电子线路 4.0 ≥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0 ≥101C0150 应用电子学及实验4.5
111C0020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1.0 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1.0
111C0030 数字电路4.0 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0
111C0040 数字电路实验1.0 101C014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1.0
43 111C0061 信号与系统(甲)4.0 ≥111C0062 信号与系统(乙)3.0
44 121C0011 测量学(甲)2.5 ≥121C0012 测量学(乙)1.5
45 261C0010 材料力学(甲)Ⅰ3.0 ≥261C0031 材料力学(乙) 4.0 ≥261C0032 材料力学(丙) 2.0
261C0020 材料力学(甲)Ⅱ2.0
46 261C0061 理论力学(甲) 4.0 ≥261C0062 理论力学(乙) 3.0
47 261C0040 流体力学(甲)Ⅰ2.5 ≥121C0070 流体力学(乙) 2.5
261C0050 流体力学(甲)Ⅱ2.5
48 261C0080 材料力学实验0.5 ≈261C0090 工程力学实验0.5
49 111Z0040 射频与微波通信电路4.0 ≈11120050 高频电子线路3.5 ≈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3.0
11120741 射频与微波电路及其设计2.0 11193880 射频微波电路设计3.0
说明:
1.粗线边框内的课程为一个替换基本单元。
2.符号“≥”表示单项可替换关系。
例如:“011A0011,宏观经济学(甲),
3.0”≥“011A0012,宏观经济学(乙),2.0”表明“宏观经济学(甲)”可以替代“宏观经济学(乙)”,反之则不可替换。
3.符号“≈”表示双向可替换关系。
例如:“111Z0040,射频微波通信电路,
4.0”≈“‘11120050,高频电子线路,3.5’+‘11120741,射频与微波电路及其设计,2.0’”表明“射频微波通信电路”和“‘高频电子线路’+‘射频与微波电路及其设计’”可以相互替换。
本科生院教务处
二○○九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