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容易引起观赏鱼疾病的5大原因,观赏鱼
- 格式:docx
- 大小:22.39 KB
- 文档页数:5
观赏鱼常见的十种疾病(淡水)一、白点病病因:寄生性小瓜虫,春末、秋末最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尽可能不加进新鱼。
延长自来水的晾晒期,让水“熟”透。
治疗每天加温2-3度,直至28-30度,小瓜虫会自行脱离鱼体。
二、竖鳞病病因:点状极毛杆菌感染引起。
冬季水温较低或换水水温差异较大引起。
防治方法:10ppm高锰酸钾药浴10min,药浴后清洗(用池水),然后用呋喃西林干粉涂抹患处。
三、打印病(腐皮病)病因:革兰氏菌感染引起。
防治方法:防止鱼体碰撞受伤,增加养殖水的含氧量,拌料投喂呋喃唑酮,全池杀菌。
四、出血病病因:荧光杆菌引起。
防治方法:3~5%的盐水药浴15~10秒或强氯精1ppm药浴。
全池杀菌。
五、痘疮病病因: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防治方法:增强体质,50mg红霉素兑池水25kg浸浴。
大鱼可注射百万分之零点二左旋氯霉素。
六、水霉病病因:水霉菌感染引起。
防治方法:孔雀石绿1/15000药浴、全池呋喃西林3-5ppm或碘制剂杀菌。
七、鱼鲺病因:鱼鲺寄虫。
防治方面:溴氰菊脂、氯氰菊脂0.02 ml/t,7天后再杀一次。
全池杀菌防止伤口感染。
八、感冒病病因:换水时水温升降太快造成。
防治方法:换水时新水应慢慢加入。
新进鱼放池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同温。
间接温差不要超过±3°C,注意天气变化,预防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特别是缸养)。
全池泼洒双季铵碘(双季铵盐络合剂)0.1 ppm。
九、肠炎病因:投放饲料量变化过大,变质的饲料,突然改变饵料,水中含氧偏低,水质污染等引起。
防治方法:注意上述引起的病因。
停食并拌料喂食痢特灵。
十、鱼鳔病病因:水质变化差异过大,受突然惊吓,饱食过度,引起鱼鳔功能失调。
防治方法:提升水温,增加养殖水的含氧量,保持理想的水质,少量投喂,诱导病鱼摄食和活动,并可增强体质。
.。
常见的金鱼致病原因,水质原因之外的金鱼致病因素金鱼金鱼是最常见的家庭饲养观赏鱼了,虽然很好饲养,但是死亡率也很高。
很多朋友都会说自己养的金鱼就是养不活,下面小编就来告诉你常见的金鱼致病原因。
一、水质水温失宜金鱼为维护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有适合生活的良好水环境。
水体的基本理化状态,如水温、溶氧量、pH 值等,营养盐类与微生物等因素的变动,超过了鱼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即可导致金鱼发病。
二、随着水温变化金鱼是水生变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其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
但是,外界温度突然变化,金鱼就难以适应而导致死亡,一般鱼苗不超过2℃,鱼种及成鱼不超过5℃,温差太大即引起金鱼大量死亡。
三、水体的溶氧量溶氧量低,金鱼会因此而窒息而死。
不及时换水,水中金鱼排泄物、分泌物过多、微生物孳生,蓝绿藻类浮游生物生长过多,都可使水质恶化,溶氧量降低,使金鱼发病。
四、水质酸硷范围一般以pH传在7.5-8.0为宜,超过这个范围,也易患病。
如果pH值在5-6.5之间时,金鱼生长不快,体质较差,易患打粉病。
五、金鱼饲养不当金鱼的饲养,全靠人工投喂、如果投喂的饲料营养成分不足,或者人工投饵不当,时投时停,时饱时饥,金鱼摄食不正常,都可引起金鱼体质衰弱。
如果投喂了不清洁或变质的饲料,也能造成金鱼发病死亡。
六、鱼缸操作不慎在倒箱换水、繁殖分缸、捕鱼、挤卵,如操作不当,不慎碰伤鱼体,或使鱼受惊落地,都可损伤金鱼体表的粘液和皮肤,造成皮肤受伤出血、脱鳞裂鳍,可造成金鱼水泡眼破瘪。
注意事项:这就很容易被水中的细菌和霉菌所感染,或受到寄生长侵袭,造成伤部感染。
七、外部的病原体一般常见的鱼病,多数是由病原体侵袭鱼体而引起的,这些痛原子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原虫动物等。
在家庭养殖金鱼过程中,一般病体都是由外部带入养殖容器的。
注意事项:带入的途径很多,如由饵料、水草、观赏用具等带入,病鱼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等。
水质原因之外的金鱼致病因素金鱼我们都知道养鱼先养水,如果水质出现问题的话,那么水中的金鱼也会因为环境的不适应而生病。
热带鱼疾病及防治热带鱼以其斑斓的色彩和优美的姿态,成为了众多水族爱好者的心头好。
然而,在饲养热带鱼的过程中,它们可能会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
了解这些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对于确保热带鱼的健康和美丽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热带鱼疾病1、白点病这是热带鱼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症状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许多小白点,就像撒了一层盐粒。
白点病是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的,小瓜虫在水温较低时容易繁殖。
2、水霉病患病的鱼通常体表会有灰白色的絮状物,就像长了一层“毛”。
鱼体受伤、水质恶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水霉病的发生。
3、烂鳍病鱼鳍边缘会出现溃烂、发白的现象,严重时鱼鳍会残缺不全。
通常是由于水质不良、细菌感染或寄生虫侵害所致。
4、肠炎热带鱼患上肠炎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等症状。
主要原因是食物不洁、消化不良或细菌感染。
5、蒙眼病鱼的眼睛表面变得浑浊不清,好像被一层东西蒙住了。
这可能是由于水质差、细菌感染或外伤引起的。
二、热带鱼疾病的成因1、水质问题不良的水质是导致热带鱼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酸碱度不合适,水温波动过大等,都会影响鱼的健康。
2、饲料问题投喂不新鲜、不干净的饲料,或者过度投喂,都可能导致鱼的消化问题,进而引发疾病。
3、外伤感染在鱼缸中布置不当的装饰物、鱼之间的打斗等,都可能导致鱼体受伤,从而容易受到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
4、传染如果新引进的鱼本身携带病菌,很容易传染给原缸中的鱼。
5、环境变化例如换水时水温、水质的突然变化,鱼缸的位置变动等,都可能使鱼产生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从而患病。
三、热带鱼疾病的防治1、预防为主(1)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如酸碱度、硬度、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定期更换部分水,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2)合理投喂选择优质的饲料,定时定量投喂,避免过度投喂。
(3)避免外伤精心布置鱼缸,避免尖锐的装饰物对鱼造成伤害。
(4)新鱼检疫新引进的鱼要先进行隔离检疫,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无病后再放入主缸。
观赏鱼常见鱼病的防治1.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
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严重的全身似洒满白粉,多在春、秋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活饵的尾部下容易流行。
此病传染速度很快,如不及时治疗会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严重时,药物无效,会大批死亡。
要及早治疗。
治疗方法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
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2.水霉病又叫白毛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
病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等,导致病菌侵入伤口,病因: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或寄生虫使鱼的皮肤受伤后被霉菌孢子侵入从而感染。
病原体:水霉属、绵霉属等水生霉菌。
症状和病变鱼刚染上病时看不出什么症状。
一旦发现鱼体长“白毛”时,菌丝已侵入鱼体伤口,蔓延到肌肉组织间隙之中。
随着病情发展,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这种疾病在一年四季内都可发生。
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除应注意*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被寄生虫咬伤之外,还可以在水中放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鱼体长出“白毛”,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
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死亡。
治疗方法A、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1、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观赏鱼长期生活于优越的环境中,单位养殖面积小,对水质管理较严格、细致,种苗淘汰率高,与外界接触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机会很少。
许多观赏鱼,特别是热带鱼的体型多为小巧玲珑,娇生惯养,生活于适温环境中,觅食量与活动量较小,受外界气候、饲养条件变化的干扰少,故抗病能力较差。
目前观赏鱼鱼病的防治,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观赏鱼病种类概述通常将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由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引起。
由病毒、真菌、细菌以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微生物鱼病。
由于微生物鱼病大多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
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寄生虫鱼病,其特点一般是发病和传播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也较容易。
另一类主要是由水体环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或鱼体生理机能失调所引起机体的代谢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导致的鱼病称为非生物性鱼病。
此类鱼病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涉及面也较广。
只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此类鱼病可避免发生。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1.出血病[病原体] 为疱疹病毒。
[症状] 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
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内脏器官表现充血。
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
观赏鱼常见的疾病预防及治疗1;霉菌,也叫水霉病原因: 几乎都是水质及温度不正常所引起。
此种病状会快速传染,所以需要消毒常用器具及进行整缸治疗。
治疗: 用市场上销售的霉菌药很快就能治愈。
或着可以用盐浴治疗,但效果较慢。
此病极易感染国斗,若不及时治疗,会很快造成死亡。
2;白点病这是热带鱼类常见的疾病。
原因: 水质与温度的不规则变化容易引起此病。
特征: 是身体的表面有白色圆点附着。
治疗的方法有三种:①.病发初期可以将水温提高至30度。
②.使用甲基蓝(我用海宝的鱼救)并且亦将水温提高至30度。
③.使用盐水沐浴并加温也有不错的效果。
3;胡椒病这是比白点病更小的白色(或咖啡色)点状,密密麻麻的,像是胡椒涂满了鱼的外表的症状。
原因: 一般都是水质的突变所引起。
方法: 采用盐水沐浴就能得到不错的效果。
4;立鳞或松鳞病此病不好治好原因: 这是由水质恶化的而引起的感染。
病症: 是鱼鳞竖立,鱼体黏液被大量分泌。
治疗: 必须使用真菌药加细菌药一起治疗,并多注意残饵及水质。
5;针洞及烂鳍斗鱼常发生的疾病。
病症: 外观像是鳍中间破了一个小洞。
原因: 一般都是水质的突变或健康状态差时移动或运输或打斗所引起。
治疗方法: 可以使用黄药治疗并多注意水质以免二次感染。
6;脱色(无色)斗鱼的一种的身体颜色脱落变淡。
多见在则请(采)回来的国斗原因: 是健康状态差方法: 多注意饵料与水质,调节营养与水质后可恢复7;身体的表面粘膜的剥离原因: 水质的突变使身体的表面粘膜产生受损,并被剥离鱼体。
预防: 这是斗鱼换水后常见一种疾病,常导致死亡。
在换水的时候应多注意鱼只,(注意勿直接冲水进去以防冲击到斗身上)并确保换的水是优良的水质。
观赏鱼常见疾病防治一、烂鳍病当水质不良,长期处于混浊状态,受新水刺激过多,pH值不适宜,以及鱼体吃不饱而相.互厮咬导致细菌感染,致使鱼鳍腐烂。
防治方法:可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消毒;或用100千克水加入3~5片痢特灵,进行浸洗消毒;或在100千克水中加入5—8片土霉素进行浸洗;或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0小时;或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洗。
此外,必须注意调整水质的酸碱度。
二、萎瘪病在放养过密、饵料不足时,鱼体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使鱼体干瘪、消瘦,头大尾小,背部薄如刀刃,体色发黑。
终致萎瘪而死亡。
注意给予足够的饵料,增加营养,鱼体很快便可恢复正常生长。
三、缺氧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水体中氧气含量低,使鱼因缺氧而导致大批量死亡。
当晚上关掉水族箱中的充氧机,翌日凌晨鱼儿均要浮到水面呼吸,即俗称为“浮头”。
如若关机时间过长,水中含氧量低于鱼类的耗氧量,鱼下颌皮肤伸展,上面布有充血的微血管。
如若含氧量继续降低,鱼的呼吸更加困难,此时鱼性情暴躁,乱窜乱跳,以致奄奄一息,最后死亡。
对缺氧,应以预防为主,配备充氧机(泵),注意适时换水。
否则,由于鱼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废气可溶于水,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量过高,会导致鱼类发病。
四、感冒症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差仅为o.1C左右。
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少,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飘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为在换水时,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
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差不超过5℃,便不会患病。
五、外伤鱼体表面有一层粘膜,起着保护体表不受细菌侵袭。
当鱼受外伤后,容易感染细菌或霉菌,引起二次性疾病。
因此,当鱼受外伤时,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
治疗时,可直接在外伤处涂抹红药水(应避免涂及眼部),或将病鱼浸泡在百万分之一至二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青霉素、呋喃西林等)稀溶液里。
观赏鱼致病的主要原因
观赏鱼生病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条:
1.水质、水温失调、鱼对水体的理化性质的适应范围:如果单位水体内载鱼量太多,生存的生态环境很恶劣、超过适应范围,便可能发病;
不及时换水,鱼的排泄物、分泌物过多使二氧化碳、氨增多,微生物孳生,蓝绿藻类浮游植物生长过多,都可使水质恶化,溶氧量降低,使鱼发病;
水温突然变动,温差超过4℃以上;水温超过适应范围的上限或下限,以及水温短时间内多变,或长时期水温偏低,都会使鱼发病。
2.饲喂不当:观赏鱼全赖人工投饲,如果投喂的饲料营养成分不足,如长期投喂干饲料,缺乏动物性饵料,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时定量,饥饱不匀,使鱼营养不良,体质衰弱而致病。
还有配合饲料霉败变质,鱼会中毒致病。
3.操作不慎:在清箱换水、繁殖分缸捞鱼等操作过程中,操作粗糙,不慎碰伤鱼体,折断鱼鳍,或使鱼跳落于地上受伤,伤部极易感染。
另常刮食附着藻的鱼,吻部也易感染。
4.外部带入病原体:将外部病原体带入养鱼容器的途径很多,如由饵料、水草带入,病鱼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又用于无病鱼,新购鱼未经隔离观察就放入原来的鱼群等都能带入病原体。
5.还有一个是鱼群中的打斗致伤而引起病变。
观赏鱼被细菌感染的因素有哪些一、水体中的有害细菌含量超过安全范围鱼生活在水中,大家都知道,即使在饲水的正常状态下,缸内亦存活着大量的细菌,其中有有益菌和有害菌,当然,有害菌可以基本定义为致病菌,如:粘球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极毛杆菌等。
当水体中的有害菌在一个安全范围时,鱼体在正常状态下,不会被细菌侵袭而致病,但当水体的细菌含量超过安全标准时,在适当的机会下,鱼体将会患细菌性疾病。
造成水体致病菌超标的情况个人分析有以下几种:A、季节性:每年4-5月份,春夏交替,水温升高,鱼体代谢加速,同时是水中细菌繁衍的一个高发期,这个阶段,有害菌会大量繁殖。
每年8-9月份,季节交替,水温逐渐下降,也是某些致病菌繁衍的高发期,这2个阶段是致病菌亦超标的时期B、温度:在较高的水温下,鱼体吃食及排泄加快,为细菌的繁衍带来便利,同时较高的水温也是细菌爆发的温床。
C、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如果太久不换水,或在夏天鱼体吃食及排泄过多的情况下,水中有机质含量会增加,而这一点却为细菌的繁衍提供了温床。
D、水体过小或密度过大:网络说,在正常投喂下,水体过小或密度过大亦会大大提高单位水体的有机质,进而引起致病菌大量滋生。
二、水体中的有害细菌虽未超过安全范围,但因各种原因,致使鱼病。
那么大概分析一下,在何种情况下,即使致病菌在安全范围,鱼也会致病。
A、因某些原因导致鱼体外伤,如:捞鱼或缸中有尖状物,导致鱼体损伤,外寄生虫寄生处导致鱼体损伤(如:锚头蚤等)在这种情况下,鱼体损伤处直接接触水体,即使致病菌在安全范围,但也会受到细菌侵袭而致病。
B、因某种原因导至鱼体自身免疫力下降,致使致病菌在安全范围,鱼也会致病。
个人分析大概有以下几种致鱼体抵抗力下降情况:1、季节交替(4-5月、8-9月),因水温变化较大,鱼体自身要进行适应环境的调节,在此阶段,鱼体的抵抗力会下降。
2、繁殖季节,亲鱼繁殖之后,自身免疫力会大幅度下降。
3、经过长途运输的鱼,其自身免疫力会较差,状态不好。
鲤鱼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鲤鱼是水产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淡水鱼之一,养殖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养殖面积,产量很高。
近年来,鲤鱼经过人工培育后,也出现了不少观赏品种,深受人们喜爱。
在我们养殖鲤鱼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疾病,今天就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鲤鱼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鲤鱼1、内源性和外源性导致的水体中致病菌、微生物含量超标,从而引起鲤鱼组织、器官出现化脓、充血等症状,严重威胁着鲤鱼健康生长2、鲤鱼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不规律、饲料品种单一等,导致鱼儿出现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进而出现各种疾病。
3、未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排入水体,导致养殖水体污染,金属含量超标,从而引起鱼体中毒,发生疾病。
二、常见病害防治措施1、烂鳃病(1)日常用生石灰清洁养殖水域,预防病害。
(2)疾病高发季节,每天用漂白粉对水体进行消毒。
2、水肿病(1)保护鱼体不受伤,将受伤的鱼跟健康鱼分开养殖,对受伤鱼鱼体进行浸泡清洗,然后用高锰酸钾对伤口进行擦拭消毒,避免细菌感染。
(2)对产卵池进行清污、消毒处理,做好养殖水域水体的清洁,确保水质良好。
(3)对患病的鱼,注射土霉素,用量为每尾体重150~400g注射2mg。
鲤鱼3、肠炎症(1)彻底清洁鱼塘,定期加注新水。
(2)夏季高温天气提高水位,以防水温过高。
(3)定期用生石灰(用量为14~20g/m 3 )和漂白粉(用量lg/m 3 )全池泼洒,对水体进行消毒。
(4)高发季节应增加消毒频率。
4、鳞立病(1)控制好水质和防止鱼体受伤。
(2)高发季节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水质良好。
(3)对患病鱼及时更新水,防止病症扩散,并将病鱼放入浓度为3%的食盐水里,使鲤鱼病情逐渐好转。
5、指环虫病(1)全池泼洒漂白粉lg/m 3 用量,对水体进行消毒。
(2)百毒清或杀灭海因等防指环虫病的药物进行全池泼洒。
(3)病鱼用聚维酮碘液浸泡。
以上就是鲤鱼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我们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水质的检测,定期进行换水和消毒,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饲料和一次投喂过多饲料,否则容易污染水体产生病害。
热带观赏鱼常见疾病与防治热带鱼以其多样的品种、绚丽的色彩和优美的姿态,受到了众多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但有些品种由于饲养难度较大,或饲养方法错误,导致了鱼儿的疾病发生.本期秋水鱼悦小编为大家归纳了一些热带鱼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供鱼友们学习参考.1、白点病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后,病鱼皮肤粘液增多,皮肤上肉眼可见一层密密麻麻的白点.患病初期,病鱼聚在缸角互相摩擦;患病后期,病鱼呆滞地浮在水面,投饵不食.防治方法:根据小瓜虫在水温25℃以上不易繁殖,28℃时开始死亡的生理特点,可将水温缓慢地升高到28℃,静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开始脱落,及时更换新水,病鱼即可康复.也可选用0.05~0.07%的红汞药液放在10千克水中,将病鱼浸洗5~10分钟.2、肤霉病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0.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3、烂鳃病其病原体是粘球菌.患病个体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一个个圆洞,病鱼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3~4片土霉菌,溶于100千克水的水族箱中,低浓度浸泡,多次用药后可痊愈.4、烂鳍病其病因是由于水质不良导致细菌侵染所致.病鱼各鳍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有时也可能是因鱼体相互撕咬,导致鱼鳍破损而遭细菌感染.防治方法: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也可选用呋喃唑酮3~5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或选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0分钟.5、肠炎其病原体是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病因是鱼吃了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表现为病鱼静卧缸底,投饵不食,粪便呈乳白色,肛门红肿.防治方法:可选用2片呋喃唑酮,溶于80x50x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药后可康复.也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6、眼球凸出症病鱼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多是由于水中细菌感染所致.有时病鱼眼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眼球失明或脱落.此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防治方法:可用2~3片土霉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分钟.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绿,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5分钟,多次用药后可痊愈.7、竖鳞病又称立鳞病、松鳞病、松皮病等.其病原体是为一种与水型点状极毛杆菌类似的细菌.表现为体表粗糙,多数在尾部,部分鳞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它的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有时伴有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侧转,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此病难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泽、体态都不如以前好看.防治方法:可将病鱼浸入浓度为五万分之一单位的四环素溶液中洗浴1小时;还可用2%的氯化钠溶液与3%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洗浴10分钟;或用氯霉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灵溶液,或庆大霉素溶液浸洗,还可用上述药液的1%稀释成低剂量泼洒,坚持数日均可见效.8、指环虫病其病原体为指环虫科、指环虫属的许多种.指环虫系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附着于鱼鳃上发育成为成虫.虫体有可感觉光线明暗的眼点,如果遇到鱼的阴影出现,虫子就会追逐前往附着于鱼的体表,先期在表皮,l~2天可爬到鳃部.指环虫病在鱼种阶段发病较多,但对健康的成鱼并无大害.表现为鳃盖上的粘液不断增加,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微微张开而难以闭合,鳃失血,鳃丝转为暗灰色或苍白色,精神呆滞,游泳缓慢;严重时停止摄食,呼吸困难,逐渐消瘦而虚弱,最终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防治方法:可用1~2ppm敌百虫溶液,浸泡病鱼5~10分钟,或用3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用o.1ppm敌百虫溶液泼洒,或用25~40ppm甲醛溶液浸泡2~3天,或用180ppm甲醛溶液浸泡1~1.5小时,或用250~300m甲醛溶液浸泡30分钟,2天后重复一次,或用1ppm三氯松溶液浸泡3天,或用100ppm三氯松溶液浸洗1小时,均可获得较好疗效.ppm即百万分比浓度,1ppm=0.001‰9、蒙眼病由于水质不洁或外伤后导致病菌感染,而使鱼的眼睛被白色物质蒙住的现象,被称作蒙眼病或蒙眼症.一般把鱼的蒙眼病分为两种情形:1、眼球的表面出现白蒙,这是水质恶化造成的,此时应把水族箱的水换掉1/3到1/2,提高并维持水温在30度到33度之间,并加3%浓度的食盐,或加入适量的抗生素.2~3天后,如果情况改善的话,则每3天再固定换上1/4的水量,同时使用治疗鱼眼睛病的药剂,直到鱼眼睛的情况完全康复为止,通常4~6月可以改善.2、眼球的中心或附近产生白化现象,严重时会有絮状物出现,突出物有时也呈锥形.这大多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或者是眼膜受伤后感染造成的,这时可用青霉素等光谱抗菌药或者消炎药治疗.10、细菌性腐败病表现为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防治方法:可采用2~3ppm呋喃西林药液浴养病鱼;青霉素、链霉素溶于鱼盆水中,每50千克水溶入50~80万单位,亦有较好的疗效.11、出血性腐败病又称赤皮病、赤皮瘟、擦皮瘟等,病原体为荧光极毛杆菌,表现为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背鳍或全部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呈破烂的纸扇状又称蛀鳍;有时病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在鳞片脱落处和鳍条腐烂处往往长有水霉.防治方法:可用1%食盐水,或5ppm呋喃唑酮,或2ppm高锰酸钾,或2ppm漂白粉浸浴. 12、棉口病又名烂嘴病、白嘴病.表现为病鱼口周围吻部长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的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死亡.防治方法:可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等工具要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13、锚头蚤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虫体头部钻入鱼的皮肤肌肉,像短针挂在鱼体上.患部发炎红肿,出现红斑、坏死,易被病菌入侵.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弱,消瘦.锚头蚤易寄生于个体较大的鱼体.防治方法:1、锚头蚤的数量不多时,可用镊子除去.如数量较多时,可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的方法;2、当水温15~20℃时,用10~20ppm的浓度浸洗1~2小时,每天1次,3天后锚头蚤全部死亡;3、当水温在30℃以上时,要降低浓度.用1%高锰酸钾涂抹虫体和伤口,约经30秒钟,放入水中,次日再涂药1次,再用呋喃西林全池遍酒,水温20℃以下时用1.5~2ppm 浓度;20℃以上时,用11.5ppm浓度.经4~7天,蚤体腐烂而软化,然后用镊子将虫体取出,再涂药或泼洒药物,使伤口愈合.14、鱼鲺病鱼鲺形似臭虫,灰绿色略透明,清晰可见.鱼鲺在鱼体爬行叮咬,使鱼急躁不安,急游或擦壁;鱼鲺寄生于一侧,可使鱼失去平衡;病鱼食欲大减,瘦弱,伤口容易感染.防治方法:可选用敌百虫、福尔马林等治疗.也可把耐低温的鱼放入冷水,鱼鲺受惊离开鱼体,而后换水养鱼.对喂鱼的活饵最好先用浓盐水浸泡一分钟,平时可用适量4ppm敌百虫或2.5%敌百虫粉剂喷洒鱼缸,以防治此病.15、三代虫病三代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使鱼的局部粘液增多,呼吸困难,体表无光.病鱼不安,时而狂游,食欲减退,消瘦.防治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水温20~30℃时,每立方米池水用药0.2~0.5克,防治效果较好;2、用含2.5%敌百虫粉剂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池水用药1~2克;3、用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与面碱的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水用药0.1~0.24克,防治三代虫效果也很好;4、淡水鱼用5%食盐水浸洗5分钟.16、口丝虫病又称白云病,口丝虫寄生于皮肤和鳃,表现为鳃和体表有一层乳白色粘液.云状,故又名白云病.鳃丝淡红,皮肤发炎无光.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逐渐消瘦,常大批死亡.防治方法:1、用2%食盐溶液浸洗5~15分钟;2、用20ppm高锰酸钾液在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水温20~25℃时浸洗15~20分钟;25℃以上时,浸洗10~15分钟.3用0.5~0.7ppm硫酸铜溶液全池遍洒.有些鱼缸缸边长着丝状藻类,施放硫酸铜后,会杀死丝状藻类,引起水质变坏,必须注意.17、斜管虫病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渐形成白色雾膜,严重时遍及全身.病鱼消瘦,鳍萎缩不能充分舒展,呼吸困难,呈浮头状.—可用高锰酸钾、食盐等治疗.防治方法:可用8ppm硫酸铜溶液浸泡,也可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混合溶液在水族箱中遍洒,均可见效.18、车轮虫病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鱼鳃,也能寄生于鱼鳍或者头部;病鱼瘦弱,体色无光,呼吸困难,游动缓馒,常浮于水面.防治方法: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一次量,每1立方米水体,0.5g和0.2g,配制成合剂后全池泼洒一次;2、苦参碱溶液,一次量,每1方米水体,0.4g,全池泼洒1-2次;严重时,苦参碱溶液和阿维菌素溶液配合使用,量不变.19、气泡病鱼体皮肤上、鱼鳍上出现气泡,严重时气泡附着处溃烂.由于水中溶解氧过度饱和,大量氧气形成微型气泡,气泡附到鱼体上而得病.另外,水中浮游植物过多、自来水在烈日下直晒、水族箱置于南窗暖气片上都会发生气泡.防治方法:应及时捞出病鱼,放入无气泡的水中,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可以消失.如不及时捞出处理,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能串连成大气泡而难以治疗.20、眼病鱼的眼球突出和出血,可用1%食盐水浸浴病鱼.鱼眼水晶体混浊、瞎眼或眼球脱落,是被寄生虫侵入,难以治疗.注意不要将淡水养鱼塘中的鱼虫、水草、螺类等带入鱼缸.更多水族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秋水鱼悦文化传播。
引起观赏鱼烂鳃的原因分析
金鱼(详情介绍)
观赏鱼烂鳃是一种鱼类的常见病,但是你知道其实烂鳃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的吗?如果不排查出具体原因而盲目治疗的话,很有可能让你的观赏鱼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1、细菌性烂腮:腮丝边缘不洁,鳃盖内表皮腐烂呈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
2、寄生虫引起的烂腮:腮上粘液增多,腮丝苍白肿胀,腮丝软骨不外露,末端无缺损。
各类寄生虫对鱼体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伤口处会滋生各种细菌,杀虫后必须杀菌。
3、由真菌如水霉引起的烂腮:腮丝腐烂呈刷状,霉菌丝缠绕在腮片的腮丝上,腮片颜色发白,略带红色小点。
先杀真菌再杀细菌。
不建议使用亚甲基兰类,影响生物代谢。
4、由营养不良引起的烂腮:第一片腮表面有一层白膜,腮丝肿胀。
内服多糖类调理鱼体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恢复健康机能。
5、由药害引起的烂腮:腮丝有出血点,腮片呈缺口状。
抗应激解毒添加多糖。
观赏鱼竖立,千万别乱用药
前段时间我迷上了猎奇的鱼,对盲鱼、龙趸有无法抗拒的好感。
后来看到一条竖着游的虎皮鱼,感觉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竖着游的鱼也太帅了吧。
但是,竖着游的鱼千万别买,这是病
1、失鳔
失鳔是所有观赏鱼都会遇到的问题。
失鳔的鱼会侧偏,沉头,竖立,长期下去很可能挂掉。
一般买鱼遇到这种鱼,绝对不能入手。
2、缺氧严重
鱼摄取不到足够的氧会浮头。
缺氧严重的就会竖立了。
鱼缺氧的主要表现并不是竖立,但如果观赏鱼浮头几天后竖立,
说明缺氧很严重,随时会挂掉。
3、缸霸
每口鱼缸,大概都有个缸霸。
缸霸的日常娱乐活动是追鱼。
有的鱼经常被打,只能躲在角落里,竖着身子,以求躲过缸霸的欺负。
这种情况下的竖立不是病,但你得考虑要不要格力缸霸了。
4、內寄
内寄严重会压迫鱼鳔,也是会竖立的。
我遇到过患有內寄的鱼,没等到竖立就挂掉了。
网上有鱼友表示见过因为內寄而竖立的鱼。
个人对没见过的事情很好奇,內寄真的会让观赏鱼竖立吗?。
常见容易引起观赏鱼疾病的5大原因,观赏
鱼
鱼得病的非病原性原因分析
红肚凤凰
鱼生病原因很多,并非都是传染疾病,仔细观察,找出真正的缘由才能对症下药。
笔者和大家分享下关于鱼得病的非病原性原因。
一、混养同种鱼之间混养,或是不同种鱼之间的混养有很大的学问,我们应先弄清楚这些鱼个体的脾气和体形,有时在两个相同设备、大小、种类、数量的混养缸,鱼相处的情形就会绝对不一样。
是否合适混养除了遵循生物规律之外,还要注意观察,才能下结论。
否则就从小训练他们,让他们接受团体生活的规律,习惯彼此合群。
如果混养的鱼脾气不对眼,肯定会发生打架,追咬,如果鱼平时养的好,身体强壮,隔离治疗之后应无大碍,至多是鳍条断类、鳞片脱落等。
可经常发生的是,抵抗力差的鱼伤口发炎、红肿,这时细菌和寄生虫就会借这些物理性的伤害入侵鱼体,白毛、烂鳍、烂尾、淋巴囊肿等就会发生。
二、造景有时鱼缸的造景会非常漂亮,但有些时候也会成为鱼的负担,尤其是大型鱼,就那七彩来说,缸里的活动空间一定
要够,假设摆放太多造景,或是材料太尖锐,会使鱼在活动过程中碰触造成物理性伤害,接下来的感染机会就很多了。
个人意见珊瑚类的东西最好不用。
再就是沉木一定要经杀菌处理过再用。
还有要注意在换水,捕捞时也要注意不要造成鱼的物理性伤害,如有可添加一些鱼病预防药(可向鱼店咨询,买那些大品牌的),以减少病原感染的机会。
三、活动空间不够大如果没有大型缸,最好不要饲养大型鱼,即使是幼鱼,随着他们成长也会造成体质下降,因为运动不足,造成脊柱弯曲,或表皮擦伤,非常容易得病,加之小缸维持水质平衡相对较难,几乎所有因素都不可控了!
再有就是新手一定要注意鱼的密度,混养要注意上、中、下鱼群分布的平衡。
鱼和水关系是互动的,一旦鱼超过水的承载能力,整个循环关系就会崩溃!
四、水质有一句大家常说的话“养鱼先养水”,这句话除了说新缸里的水外,同时也说明了鱼缸里的水是养好鱼的关键!
决定水好坏的因素,主要是过滤系统、控温系统、和水的来源。
马达、过滤器是生态缸必不可少的维持系统恒定的设备,可如果我们选错了设备,有时会造成过滤系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水质恶化,反之,如果造成缸内水流过大,冲击力过强,也会有害。
有时红绿灯(或其他小型鱼)莫名其妙的死亡,龙鱼翻鳃就是水流过强造成的。
良好的过滤系统可以培育微生物过滤床,使他们自己代谢含氮废物,水里的含氮废物少了,水质自然就稳定了,病就少了。
含氮废物在水里积累过多,会使鱼氨中毒。
还有就是含氮废物积
累过多时,会造成部分病原虫数量上升,会使鱼被病原虫寄生得病。
再有就是PH值不稳定,或是长期处于超过鱼的忍受范围的情况,会使鱼酸中毒或碱中毒。
酸中毒,当PH值剧烈变化时,鱼会突然很兴奋,泳速加快,死亡的会比较快。
长期处在过酸的环境,鳃和身体黏膜会因为刺激大量分泌黏液,易引发细菌性感染。
碱中毒情形会类似上述,但鳍部组织比较容易破损。
避免这些的最好办法就是稳定水质,适当充氧,减少水中含氮废物,一定要定期换水。
五、营养不均衡如果只喂鱼一种饵料或饲料就会引起鱼“偏食”,长期只吃某几种营养,就会有营养不均发生。
可以观察诊断,看鱼是否外型是否过肥、过瘦,体色变化是否正常,眼睛有没有神,泳姿是否有力。
严重时会使免疫力下降,感染得病。
六、药伤最后是大家经常忽略的问题。
用药过度,或用药方式不对,会使鱼在愈后留下后遗症,象内脏肿胀,神经组织受伤,可能使鱼的外观改变,严重的身体变形。
我看到过这样驼背的红龙。
个人惨痛经历,彩治好了白毛和黑死并发症,成了老头鱼,用药剂量过了!
非病原性鱼病的防治,要做好细节防患于未然。
常见容易引起观赏鱼疾病的5大原因
热带鱼
热带鱼颜色艳丽,很有观赏价值,深受水族爱好者的喜爱,
对水温及水质极为敏感,如果稍不注意,鱼只很容易患病。
小编就来告诉你常见的容易引起热带鱼疾病的5大原因。
一、鱼只健康情形:健康热带鱼抵抗力强,既使生活在水质较差。
也不容易患病。
如果鱼只不健康,遇到病素、病菌等病原微生物和水质较差时,其患病的机会就多。
二、操作不当外伤:进行换水、兑水、捞鱼、种水草,刷鱼缸等项工作,如有不慎和操作不当,往往会造成鱼体受伤,鳍条开裂,鳞片掉落等情况,这样的鱼就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而患病。
三、水质喂食问题:水质缺乏维护,让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大量带进水中,或喂食过多,造成残渣剩饵沉积缸底,引起水质腐败;也是热带鱼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饲养密度管理:缸小鱼多,造成放养密度过大,严重缺氧,水温变化过大,超过热带鱼的适应能力;水质过硬、过软、偏酸、偏硷,等都是引起热带鱼患病的原因。
五、病原和寄生虫:最大的原因,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对热带鱼的危害。
这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对热带鱼的危害远远超过其它各种使热带鱼患病的原因。
分析胆小鹦鹉鱼的饲养要点
鹦鹉鱼
一、可以喂之前先开灯,开灯五分钟后,等所有鱼都适应了,慢慢胆子大了,再喂食。
时间长了,形成条件反射,一开灯鹦鹉
就会自己过来。
二、一天喂一次,形成规律,每次喂食前,鱼儿感到饥饿了,他们就不得不出来找食物。
有人会说,鱼不多喂,是不是影响生长速度?首先,饿一些不会有问题,到是吃得多反而容易生病。
你设想一下自然界,鱼一天到晚要寻找食物,而且往往是弱肉强食,中小型鱼吃的少是很自然的。
另外,在鱼缸中饲养观赏鱼,目的是观赏,而不是养大了再销售,所以鱼儿常有三分饥,是使其处于健康状态的要素。
三、别惊吓,接近鱼缸时,慢一点,鱼在缸里,看到人影就跑,故靠近鱼缸前别让人影晃到鱼缸。
投喂食物时,在缸前呆一会儿,在其状态稳定时,轻轻拍一拍缸,训练一段时间,就好了。
四、如果鹦鹉和大型鱼混养,可以准备点颗粒饲料,和其他饵料一起放。
颗粒饲料比较小,一时半会儿大鱼吃不完,鹦鹉就能抢到了。
而且颗粒饲料具有增色的作用,这样一来可以使鹦鹉不褪色。
五、混养一些胆子大,不怕人的鱼,如:地图等,在别的鱼的带动下,它们就会跑出来抢食甚至追逐别的鱼。
(图片来源:华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