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层型
- 格式:pptx
- 大小:546.72 KB
- 文档页数:11
典型沙质地层特征及分类典型沙质地层特征及分类沙质地层在全国广泛分布,在河流及河流两岸地区分布最多。
以下举例说明典型沙质地层特征及分类。
1、纯沙质地层:沙质地层含沙量90%以上,如辽河、南昌红谷开发区。
沙中不含泥质,沙直接可用作建筑材料。
2、沙质粉土地层:黄河下游地区,从洛阳、郑州、开封、濮阳、滨州至东营。
广泛分布,而且分布均匀。
上部粉土含沙,下部是细沙、粉细沙含粉土。
3、细沙粉细沙地层:细沙粉细沙在水位以下被扰动后流动,常称流沙,在地震作用下液化。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武汉市汉口地区,上海崇明岛,上海市长江河古河道带,钱塘出海口杭州市地区,马颊河中下游地区。
4、粗沙中粗沙及沙卵石地层: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各支流地区,如湘江、资水、乌江、嘉陵江、涪江、沱江、泯江流域。
成都平原地区上部为沙质粘土地层,中部为粗沙中粗沙地层,下部为沙卵石地层。
5、含泥质重的沙质地层:珠江三角洲地区,沙层中均含泥质,沙中含泥质量20%-95%,贑江上的南昌开发区沙质地层,沙层中含红黄色泥质15%-40%,远看似黄土,近看才是沙。
砾粒粗沙地层:常见山间小平原地区,河流发源地区,沙粒被洪水搬运距离短,沙粒粒径1-6毫米,沙粒棱角。
浙江永康地区,安吉地区,江西修水地区有分布。
砾粒粗沙地层往往伴有砾石或卵石,或者下部是沙砾卵石层。
6、石英沙地层:石英沙地层常见于原始花岗岩风化地层,花岗岩地区冲洪积地层。
石英沙属于砾粒沙、粗沙、中粗沙,含沙量5%-85%。
深圳、惠阳、福州,厦门地区分布较多。
7、粉土地层:粉质粘土地层常见于甘肃兰州市,陕西西安市地区。
这些粉质土由风从新疆、甘肃西北部搬运而至。
粉土地层干固,吸水量大,消耗泥浆量多,返浆率低,钻孔干固,孔内残留大量的钻屑泥土。
8、戈壁滩中沙质粉土地层:新疆的塔里木、吐鲁番、准葛尔盆地,沙漠地区拥有大量戈壁滩,在戈壁滩残留沙质粉土地层,阿克苏市、吐鲁番市、库车市、石河子市局部地区。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点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期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硕,地层特点具有必然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和新生界第四系(表1-1)。
各时期沉积地层散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散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期地层零星散布。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第一节元古界青白口系(Qb)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形成于至今800 Ma~1000 Ma。
层型命名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
1.长龙山组Qbc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要紧散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织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
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组成。
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址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散布与长龙山组大体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
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识别,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点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第二节下古生界Pz1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域极为相似。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准层序:是以一个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有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以和层序边界一致。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消截或陆上暴露现象。
缓慢沉积段(凝缩层):指沉积速率很慢(1—10mm/1000a)、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体系域: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沉积体系:指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底层的分界面。
他们常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可容空间:指供沉积物潜在堆积的空间。
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之间的测量值。
准层序:是一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寂单元,是一个一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的边界:是一个海泛面及与之相关的界面。
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
准层序沉积特征: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层厚向上增大,生物扰动向上减少,沉积相向上指示水深变浅,三维空间上表现简单的冲刷和变粗的趋势。
准层序形成环境:一个完整准层序的形成是与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准层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大与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或海平面处于相对下降阶段。
此时沉积物不断向前推进,较浅水沉积相上覆在相对较深水沉积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准层序沉积序列。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一)地层的划分依据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
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
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
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
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
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
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
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
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
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
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一般概念1.1 地层学(Stratigraphy)地层学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
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
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
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
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
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
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
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
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
地壳岩层的类型及特点地壳是地球外部最薄的岩石壳层,它主要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一般为5-75公里,在海洋上则较薄,只有5-10公里。
地壳的类型和特点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壳岩层类型及其特点。
1.陆壳陆壳是构成陆地的岩石层,它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陆壳的厚度一般在20-75公里之间,它主要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个部分。
上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等;下地壳则主要由较重的岩石组成,如辉长岩、橄榄岩等。
陆壳的特点是较为坚硬和稳定,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厚度,这使得它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和负荷。
陆壳上的岩石一般富含铝、钾、钙等元素,这使得它们具有较大的耐侵蚀性和抗风化性。
此外,陆壳上的岩石还普遍存在断层、褶皱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2.海洋壳海洋壳是构成海洋底部的岩石层,与陆壳相比,海洋壳的厚度较薄,一般只有5-10公里。
海洋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具有较高的铁和镁含量,因此呈现黑色。
海洋壳的上部是火山岩,下部是深海沉积岩。
海洋壳的特点是较为脆弱和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海洋壳上的火山岩主要由火山喷发形成,因此存在大量的火山口、喷发物和海底烟囱等现象。
海洋壳上的深海沉积岩主要由沉积物堆积而成,包括碎屑物、有机物和火山灰等,在地质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蠕变带蠕变带是地壳深部的一层特殊岩石带,位于陆壳和上地幔之间,厚度一般在20-40公里之间。
蠕变带主要由石墨片麻岩和蓝片麻岩等强蠕变岩组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蠕变带的特点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改变,这使得其岩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流动性。
蠕变带中产生了许多褶皱、断层和岩浆岩等地质现象,这对地壳的演化和构造变动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地壳岩层的类型和特点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
陆壳主要由上地壳和下地壳组成,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厚度;海洋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较薄而不稳定;蠕变带位于陆壳和上地幔之间,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