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 穴位学
- 格式:ppt
- 大小:41.96 MB
- 文档页数:682
董氏奇穴10大穴位解析!1、重子穴治久年背痛,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
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
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2、肾关穴治尿频定位:肾关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
補腎深二寸。
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治鹅掌风木二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
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疏肝理气,活血去风。
主治:脾气暴躁、干活旺盛、肩膀紧痛、右胁下痛、项强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说明:(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范围不广,而胡师扩大其范围,而赖著在其书中将木穴又称为感冒穴,赖说木穴对流泪、发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错,其谓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笔者认为如要治疗感冒流涕单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灵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则效果当更佳。
(二)木穴在人体脏器全息律投影上为肝区,所以称木穴,因此取本穴对治右胁下痛,有特效。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穴性:泻肝胆热、开郁通窍。
主治:口苦耳鸣、肝火旺盛、脾气暴躁、肩膀酸痛、右胁下痛、项紧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1,手掌食指、中指一、手掌部(掌面3节,掌背3节)四横纹(四缝穴),2~5指,一节横纹之中点处,每侧四穴。
点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本穴一般不炙。
主治:小儿疳积、小儿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指病等。
A、食指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
1. 大间穴,食指掌面+第一节横纹上+外侧三分处。
木穴,内侧三分处。
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直刺二~四分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分支神经,肝分支神经。
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內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小间穴,大间穴直上二分半。
*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侧间穴,大间穴下二分半*以三棱针出血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俯神经。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吐黄痰、角膜炎、麦粒肿、心悸、胸闷、膝盖痛、腹胀气、小儿气喘、疳积、扁桃腺炎、肠炎(特效)2.浮间+外间,食指二节外侧三分、上下三分点处浮间穴,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神经,肝分支神经。
疝气、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肠寒胀。
外间穴,*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3.中间+下间,中间穴,食指第一节中央处*使用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下间穴,食指第一节中下四分三处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俯神经。
疝气、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花、眼睛痠痛、背痛。
天阳、地阳、人阳、內阴、沉阴五穴,为治疗睪丸疾病的特效。
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4.天阳+人阳+地阳,食指二节外侧五分处,三穴。
人阳穴,*使用五分针与肌肉垂直下针,直刺针深二~三分。
睪丸炎、睪丸瘤、阴囊水肿、阴茎痛、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隱睪症。
5.內阴穴,掌面食指第三节横纹上二分半外四分处。
沉阴穴,小间穴外侧二分睪丸癌、睪丸瘤、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阴茎痛、阴门肿痛。
6.双喘穴,掌面食指二节横纹+內外侧尽头处。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针灸学基础全套★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三)目赤: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稿)一一部位1、大间穴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左外开三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其特效)、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左三分是穴位。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心脏分支神经;正下2~2.5分大小肠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小间穴部位:食指第一节左上方,距大间高二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枝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左上方,距大间上二分是穴位。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治心脏,1~2.5分肺分支神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3、浮间穴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二分,去第三节指横纹三分三。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中)节正中央外开(向大拇指)二分去第三(末)节指横纹三分四处是穴。
手术:针深1~2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4、外间穴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2分,去第三节横纹六分六。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外开2分,去第三指横纹六分六是穴。
手术:针深1~2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5、中间穴部位:食指第一节(本节)正中央。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神经。
主治: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
取穴: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手掌向上)。
手术:针深1~2.5分。
效用:(治疝气成方)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治疗疝气之特效针,单手取穴可也。
注意:禁用两手同时取穴。
6、还巢穴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治流产、安胎。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导读:董针是一种高效、安全的针刺疗法,该疗法的穴位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古法针灸又合经络系统,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董氏奇穴为什么「简、易、效」摘自《董氏奇穴针灸学》1特点骨缘分布组合穴位背部七线同穴异名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2组合穴位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3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
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
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4同穴异名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
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17)面部X十七、面部1.上里穴,攒竹穴直上五分。
眼神经、颜面神经、耳介侧头神经。
眼压过高胀痛、酸痛、昏痛、头痛、颜面神经麻痺、口歪眼斜、呕吐、反胃、腹胀。
神经错乱。
三棱针出血效果卓著。
四俯一穴,丝竹空直上五分处。
四腑二穴,眉毛正中央点直上五分处。
2.马金水,在外眥角直下至顴骨之下缘向外横开四分处。
*直刺二分~三分。
咬肌神经、肾之神经、肺之副支神经。
肾结石、闪腰、岔气、肾肝炎、背痛、腰痛、鼻炎。
3.马快水,在马金水直下四分。
咬肌神经、肾神经、膀胱神经。
膀胱结石、膀胱炎、小便频数、腰脊椎骨痛、骨刺、鼻窦炎。
4. 木枝穴,当马金水穴向外横开一寸处取之。
下关穴直下五分。
三棱针出血。
耳介侧头神经、肝胆神经。
胆结石(特效)、肝虛、胆虛、小儿夜哭。
三叉神经痛5.俯快穴,鼻下缘向外横开五分再上五分处。
迎香穴直上五分处。
肾之神经、六俯神经。
腹胀、腹痛、疝气。
胃痛。
鼻塞。
6.鼻翼穴,在鼻翼上端之沟陷中。
肺、肾、脾神经。
眉酸痛、头昏眼花、肾亏之各种神经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颜面麻痺、舌痛、舌硬、舌紧、偏头痛、喉痛、头胀。
7.水通穴,在嘴角下五分。
*斜刺五分。
肾神经。
肾脏性之风湿病、肾机能不足引起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虛、腰痛、闪腰、岔气、背痛、口干、胃溃疡(特效)、十二指肠溃、腹胀气。
水金穴,在水通穴向內斜开五分。
*直刺二分~五分。
曾以水通、水金两穴斜刺治疗重症胃溃疡多年之患者,竟然一次获得痊癒,其效果,不容忽视。
配穴:水通、水金两穴为补肾(特效穴),当两穴附近出現暗滞色时为两穴的用针最适当时机,效果也特別明显。
8.六快穴,在人中向外横开一寸四分。
距口唇外纹一分五处。
*直刺二分~三分。
颜面神经、分泌神经。
尿道结合、尿道炎。
颜面神经麻痺。
以三棱针治疗颜面神经麻痺效佳。
配穴:六快穴配马快水穴治尿道结石有(卓效)。
9.七快穴,当嘴角外开一寸处。
*斜刺:由上往下刺一寸~二寸。
肺神经、颜面神经。
颜面神经麻痺、肺虛弱、尿道结石、三叉神经痛。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三叉穴更佳。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
3.针灵骨、合谷,立可缓和疼痛。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亦可立止头痛。
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
⑥脚面血管放血,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
2.针七里穴、九里穴、中九里(风后)、偏头穴,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
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
6.水曲穴。
⑦脚面偏头区血管放血,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后头穴、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3.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后头痛尤佳。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四)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高、阳明头痛〉1.天皇穴或肾关穴皆甚效。
2.针通天、火菊、前头效果良好,立止疼痛。
3.四花中穴、印堂部位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4.五虎一、五虎三亦效。
⑤脚面前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⑥四腑一、二穴配上里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五)头晕1.灵骨治头晕甚效。
2.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3.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
*针双合谷,涌泉后二寸半,立降血压,曲池丁字刺亦可。
*脑贫血、头晕、针列缺透太渊,配灵骨特效(水通、水金、配通山、通天效果亦佳)。
(六)脑神经不清〈神衰弱〉1.针正会、前会、后会、镇静效果良好。
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上三黄与下三皇效果亦佳。
③心脏区、前头区、偏头区、三重穴,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③针正筋、正宗、三重、效果佳。
④脚面及膝以下点刺放血,效果良好。
⑤后头区点刺放血,效果卓著。
董氏奇穴穴位图(11、《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示意图》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分支神经,肝分支神经。
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特效主治:疝气。
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偏外侧三分处。
刺针法直刺二~四分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双手取穴不忌。
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下二分半,即大间穴下二分半处。
侧间穴以三棱针扎出血(有特效)主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特效小间穴取穴:掌心向上、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上二分半处。
即大间穴上二分半处。
治疗方法:刺针法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治疗肠炎(特效)疝气(特效)中间穴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治疗方法:刺针法。
使用五分针、直刺、针深二~三分。
下间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
治疗方法:刺针法 , 使用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2、《浮间穴、外间穴》浮间穴、外间穴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神经,肝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膀胱炎、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肠寒胀。
如刺出黄水神效。
特效主治:尿道炎、膀胱炎。
特效配穴:可配合李白穴、云白穴,(功效倍增)。
双手取穴不忌。
浮间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中央偏外侧三分上一分半处。
放血法。
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外间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中央偏外侧三分下一分半处,即浮间穴下三分处。
刺针法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3、《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沉阴五穴》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沉阴五穴治疗睪丸疾病特效。
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六俯神经、肝神经。
主治:睪丸炎、睪丸瘤、阴囊水肿、阴茎痛、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隐睪症、阴门肿痛。
人阳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中央外侧五分处。
经穴学-董氏奇穴·第一篇(下) 2经穴学-董氏奇穴·第一篇(下)?取穴:当四花副穴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及发挥:※四花下穴之位置在胃经上,所治之病多系胃肠病,腑肠穴亦在胃经上,主治亦同,但两针通常配合应用。
※两针并用,亦称削骨针(紧贴胫骨进针)能治骨骼胀大(骨刺)。
【腑肠穴】部位: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附图】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主治:肠炎、腹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四花里穴】部位: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当胫骨之外缘。
【附图】解剖:(心之支神经、肺之区支神经)主治:肠胃病、心脏病、心跳、转筋霍乱(呕吐)。
取穴: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至胫骨之外缘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说明及发挥:※四花里点刺出血治上述病变效果更佳。
※点刺出血尚能治变形性膝关节炎(膝关节骨刺)。
【四花外穴】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附图】解剖:(肺之支神经、六腑神经)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
取穴:当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运用: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
说明:※四花外穴亦为极重要点刺穴位,除上述各病外,对于侧身各种病变更有特效。
如上述之偏头痛、耳痛、肩臂痛、肋骨痛,侧面(胆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足跗痛等均有特效。
※点刺时在四花外穴周围视青筋出血即见大效,不必拘穴位。
【上唇穴】部位:在膝盖下缘。
【附图】主治:唇痛、白口症。
取穴;当膝盖正中央下缘,膑骨韧上。
手术:用三棱针刺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及其邻近区,使出黑血,立即见效。
【下唇穴】部位,在膝盖下缘约一寸。
【附图】主治:唇痛、白口症。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1-1手掌无小大指董氏奇穴针灸学习 1-1手掌无小大指C、无名指1.凤巢穴,无名指一节+外侧五分处,共三穴,在三眼穴外。
*五分针,直刺二~三分固有掌侧指神经、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子宮癌、子宮瘤、子宮炎、月经不调、赤白带、崩漏、输卵管不通、子宮前傾或后屈、不孕症、阴门肿痛、肩凝症、卵巢炎。
2.还巢穴,无名指中节+外侧五分线上正中央,共1穴。
※本穴配妇科穴,左右交替(即针左妇科配右还巢,针右妇科则配左还巢,治不孕症有极佳疗效。
)※本穴位于无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透过理三焦、疏肝胆之作用,治疗妇科病变颇有效验。
*使用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3.复原穴,无名指内侧第一节+三分线上,共3穴配五虎穴,治全身骨痛。
4.三眼穴,无名指+第一节+外侧三分线上,共3穴。
消化不良、胰脏炎、脾脏炎、下痢、胃病呕吐、失眠症、发烧、功同足三里,本穴具有預防疾病、保健及强壮的作用。
治疗失眠配镇静穴。
(三眼凤巢)香山:这个三眼穴,一点也没有看到与眼有什么关系??可以改称:指三里5.木炎穴,无名指二节+內侧三分处,共三穴。
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两胁痛、脚抽筋、气喘。
6.定喘穴,无名指+二节+外侧三分,共三穴;内侧为木炎穴。
支气管喘息、脾喘、右心衰竭。
(还巢定喘)7.木灵穴(七十二绝针之一),无名指二节横纹上,共二穴。
*以三棱针出血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枝、肝之神经。
肝硬化、肝炎、肝癌、两胁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痿症、半身不遂。
以三棱针刺出黄白色液体、或刺出黑血均效。
D、小指1.太阳一穴(原名眼黄穴),掌面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处。
太阳头痛、偏头痛、黄胆病、头晕、头昏、低血压高、三叉神经痛、眼病、手指痛、眉棱骨痛。
太阳一穴配太阳二穴(二节正中央)同时下针,效果较佳。
2. 通骨穴,小指一节横纹上,共二穴*斜刺二~三分,坐骨神经痛、腰痛、脊椎炎、脊椎长骨刺。
3.水源穴,小指第一节+內侧三分线上,共三穴。
董氏奇穴穴位讲解五虎穴临床应用五虎穴是董氏奇穴中治疗:全身骨肿。
根据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针灸学》赖金雄前辈《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还可治疗脚背痛,脚跟痛,腱鞘炎,手指痛,脚趾痛等应用极为广泛。
五虎穴的位置参考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针灸学》在此从略。
现将杨维杰老师,赖金雄前辈的经验总结如下:杨维杰老师:五虎一治手指痛酸,腱鞘炎,手掌痛。
五虎三治足趾痛酸。
五虎四治脚踝。
脚背酸痛。
五虎五治脚跟酸痛。
五虎二作为五虎三,五虎四的倒马针。
赖金雄前辈:1五虎一五虎二治手指麻痛。
2五虎二五虎三治足趾麻痛。
3五虎三五虎四治足背麻痛。
4五虎四五虎五治足跟痛。
5五虎四五虎五配小节治足跟痛。
6五虎四五虎五配中白,下白治内外踝痛甚效。
7五虎四五虎五配肩中治膝痛。
前些时运用杨维杰老师,赖金雄前辈经验治疗几个病例效果很好,总结如下:病例1:赵某某,女,75岁,右脚麻1年余,其间经过中西医治疗未见效果,于是以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配合木斗,木留治疗三次麻木基本消失。
病例2:商某某,女,34岁,左踝关节扭伤10余日,表现为左踝关节,足背疼痛。
以五虎四五虎五配小节治疗二次,基本痊愈。
病例3曹某某,女,60岁,右足背肿痛10余日,经过中医治疗(活血化淤类中成药)足背疼痛如初,而且越来越严重,以五虎四,五虎五治疗约10分钟,疼痛减半。
留针30分钟,疼痛消失,后见到此人询问,自从那一次治疗始终没有复发,患者连连称奇。
体会:五虎穴董师原用于治疗全身骨肿,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有全息意味属手足顺对法, ,配合动气针法,获效神速。
董师在治疗疾病时,强调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
贴骨进针治足跟痛效果尤佳。
浅刺皮下治疗足麻木效果很好。
五虎穴内涵[脏腑别通][体应针法][对应针法]理论体系。
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秘验一.初诊病人首用木火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健侧取穴)。
针尖向小指方向斜刺一~ 二分,针感为微酸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