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秒倒计时
- 格式:docx
- 大小:969.82 KB
- 文档页数:22
目录一、设计要求 (3)二、设计的作用目的 (3)三、具体设计 (4)1.问题分析 (4)2.总体设计思想 (5)3.具体实现方法 (7)四、Proteus调试过程及现象 (14)五、调试问题及解决方法 (15)六、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16)七、总结 (16)八、参考文献 (17)一、设计要求由单片机接收小键盘阵列设定倒计时时间,倒计时的范围最大为60分钟,由LED 显示模块显示剩余时间,显示格式为 XX(分):XX(秒).X,精确到0.1s的整数倍。
倒计时到,由蜂鸣器发出报警。
绘制系统硬件接线图,并进行系统仿真和实验。
画出程序流程图并编写程序实现系统功能。
二、设计的作用目的此次设计是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基本电路的设计流程,提高自己的设计理念,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巩固所学知识,使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有更进一步提高,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打好基础。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基本掌握单片机应用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实验能力,加深对单片机软硬知识的理解,获得初步的应用经验,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次设计注重对单片机工作原理以及键盘控制及显示原理的理解,以便今后自己在单片机领域的学习和开发打下基础,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本次设计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对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状态做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还对单片机的接口技术,中断技术,存储方式和控制方式作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具体设计1.问题分析: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的人性化和智能化已经非常成熟,其发展前景仍然不可估量。
如今的人们需求的是一种能给自己带来方便的电子产品,当然最好是人性化和智能化的,如何能做到智能化呢?单片机的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也称为微控制器,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分支,单片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是集CPU,RAM,ROM,I/O接口和中断系统于同一硅片上的器件。
单片机结课设计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任课老师:二〇一二年五月目录1学习心得 (2)2结课设计 (2)3正文 (4)3.1 设计要求 (4)3.2 结课设计的目标 (4)3.3 设计方法和内容 (4)3.3.1硬件设计方法 (5)3.3.2软件设计方法 (9)3.4 软件调试过程 (11)3.4.1 系统调试工具keil C51 (11)3.4.2 系统调试工具PROTEUS (11)4设计总结 (12)5参考文献 (13)学习心得单片机课程是我们专业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因为单片机方面的很多知识都应用在机电一体化中。
现代人类生活中所用的几乎每件电子和机械产品中都会集成有单片机。
了解到单片机的重要性,一开始我就决定了一定要好好学这门课。
刚开始接触单片机是很陌生的,当学到89C51单片机的结构及原理这一章的时候,感觉书本里面的内容抽象且难以理解,心里面本能地就有一股抵制情绪在作怪。
但是一想到单片机是如此的重要又不得不逼着自己去学去记。
学到指令系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里面的很多指令往往让自己感到厌烦,面对一些冗长的汇编程序,往往不用看到最后就已经失去兴趣了。
感觉自己学习单片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陌生领域的本能的抵制而又渴望征服的过程!我意识到单片机的重要性也从心里面想过要学好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尽力的克服了由本能产生的对抽象知识的抵制情绪,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最后总算对单片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特别是最后做的那七个实验的时候,每一次我都会认真的思考该怎么去实现这个功能,怎么样从书本中得到答案,怎么样去做好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验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要学好单片机不仅仅要认认真真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学得透彻,还要实际操作单片机。
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学习才不会变得更加生动,更容易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
虽然单片机这门课程已经结课了,但是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将使我终身受益!短短几十个学时的学习,老师作为领路者把我带入了单片机这一奇妙的领域。
60秒倒计时设计一:1.目的课程设计是单片机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训练。
2.要求单片机控制的60s倒计时(1)用单片机AT89C51的定时器实现60s倒计时。
(2)用PROTEUS设计,仿真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60s倒计时实验。
3. 目标通过课程设计,使自己深刻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应用程序设计及综合应用程序设计的方法。
2:方案选择图2.1:60秒倒计时总体电路设计本设计由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组成,总电路框图如图2.1所示。
具体设计:通过AT89C51型号单片机,由P1和P2两组I/O引脚分别控制两个7SEG–COM –ANODE型号数码管,分十位控制和个位控制,达到显示60秒倒计时的目的。
通过复位电路,在仿真过程中点击开关实现60复位3.1 AT89C51外形及引脚排列如图3.1所示图3.1:89C51的核心电路框图主要特性·与MCS-51 兼容·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寿命:1000写/擦循环·数据保留时间:10年·全静态工作:0Hz-24MHz·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128×8位内部RAM·32可编程I/O线·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5个中断源·可编程串行通道·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管脚说明(1)电源及时钟引脚(4个)Vcc: 电源接入引脚Vss:接地引脚XTAL1:晶振震荡器接入的一个引脚(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接地);XTAL2:晶体振荡器的另一个引脚(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作为外部振荡器信号的输入端)。
(2)控制线引脚(4个)RST/Vpd:复位信号输入引脚/备用电源输入引脚;ALE:地址锁存允许信号输出引脚/编程脉冲输入引脚:EA:内外存储器选择引脚/片外EPROM编程电压输入引脚;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输出引脚。
前言在生活和生产的各领域中,凡是有自动控制要求的地方都会有单片机的身影出现;从简单到复杂,从空中、地面到地下,凡是能想像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使用单片的需求。
现在尽管单片机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但仍有许多可以用单片机控制而尚未实现的项目,因此,单片机的应用大有想像和拓展空间。
单片机的应用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劳动环境,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保证安全等。
但是,单片机应用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它的广阔范围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上,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单片机的应用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控制系统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从前必须有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实现的大部分功能,现在已能使用单片机通过软件(编程序)方法实现了。
这种以软件取代硬件并提高系统性能的控制系统“软化”技术,称之为微控制技术。
微控制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是对传统控制技术的一次革命。
随着单片机应用的推广普及,微控制技术必将不断发展、日益完善和更加充实。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社会领域的渗透, 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同时带动传统控制检测日新月益更新。
在实时检测和自动控制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单片机往往是作为一个核心部件来使用,仅单片机方面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具体硬件结构,以及针对具体应用对象特点的软件结合,以作完善。
模拟多通道压力系统是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当前压力并反映在显示器上,它可以分析压力过量程,并发出报警。
并采用电子秤原理可根据输入单价准确的计算出物体的金额。
本篇论文讨论了简单的倒计时器的设计与制作,对于倒计时器中的四位LED数码显示器来说,我为了简化线路、降低成本,采用以软件为主的接口方法,即不使用专门的硬件译码器,而采用软件程序进行译码。
目录第1章方案论证1.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1.2 总体设计 (1)第2章硬件设计 (2)2.1 AT89S51芯片概述 (13)2.2 LED数码管显示器概述 (15)2.3 其他元器件介绍及参数选择 (18)第3章软件设计 (28)3.1 程序框图 (28)3.2 定时/计数器初值计算 (2)3.3 软件程序…………………………………………………………………………………………………………………………………………………………第4章调试与仿真4.1 Keil软件介绍及使用 (30)4.2 Proteus软件介绍及使用 (30)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参考文献 (30)第一章方案论证1.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目的课程设计是单片机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训练。
课程论文题目:基于Proteus的60秒倒计时时钟设计与仿真60秒倒计时时钟一丶设计要求用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实现60秒倒计时,用两只数码管从59开始静态示倒计时秒值。
当显示为00时,再从59开始显示倒计时。
本实验中采用定时器/计数器T1的方式1定时,定时时间为50ms,对应的时间常数为0x3cb0,对应的十进制的初值为15536,计数满50000后,即1us×50000=50ms,20次中断后,则时间为1s。
从而秒单元增1。
采用74LS47 BCD-7段数码管译码器/驱动器,即用于将BCD码转化为数码管的显示数字,从而简化了显示程序的编写。
二丶Proteus电路设计所有操作都在ISIS中进行,步骤如下。
1.从Proteus库中选取元器件(1)AT89C51:单片机;(2)RES:电阻;(3)7SEG-COM-AN-GRN:带公共端的共阳极七段绿色数码管;(4)CAP丶CAP-ELEC:电容丶电解电容;(5)CRYSTAL:晶振;(6)74LS47:四输入译码器。
2.放置元器件丶放置电源和地丶连线丶元器件属性设置丶电气检测所有操作都在ISIS中进行。
完成的电路设计如下图所示:60秒倒计时试验电路原理图三丶源程序设计通过Keil uVision3建立工程,再建立源程序文件。
参考的源程序如下:# include <reg52.h>unsigned char second,timer;void t1_init() //初始化函数{TMOD=0x10; //定时器T1方式1定时IE=0X88; //总中断允许,允许定时器T1中断TH1=0xb0; //给定时器T1装入时间常数TL1=0xb0;TR1=1; //启动定时器}void main() //主函数{t1_init(); //调用初始化函数second=59; //秒单元second初始值为59timer=0; //中断次数计数单元timer初始值为0while(1);}void t1_func() interrupt 3 //定时器T1中断函数{TH1=0x3c; //重新装入时间常数TL1=0xb0;if(timer<20){timer=timer+1; //中断次数计数单元如果小于20,则timer加1 }else if(timer==20){timer=0; //中断次数计数单元timer如果等于20,则1秒时间到if(second==0) //如果秒单元为0,则从59重新开始{second=59;}else{second=second-1; //如果秒单元不为0,则减1}}P2=second/10; //取秒单元的十位数并送P2口,送译码器译码并显示P3=second%10; //取秒单元的十位数并送P3口,送译码器译码并显示}程序说明:由于定时器的初始值为15536,因使用的时钟为12MHz,所以定时的时间为1us ×(65536—15536)=1us×50000=50ms。
tsshut dn 60秒倒计时关机命令utilma n 辅助工具管理器wiaacm gr 扫描仪和照相机向导wincha t Window s XP自带的“聊天”系统winmsd系统信息winver检查Wind ows版本wmimgm t.msc 打开Wind ows管理体系结构wupdmg r Window s更新程序write打开“写字板”wscrip t Window s脚本宿主设置mstsc远程桌面连接narrat or 打开“讲述人”netsta t -an 命令检查接口net startmessen ger 开始信使服务net stop messen ger 停止信使服务notepa d 打开“记事本”nslook up IP地址侦测器ntback up 系统备份和还原ntmsmg r.msc 移动存储管理器ntmsop rq.msc 移动存储管理员操作请求odbcad32 ODBC数据源管理器oobe/msoobe /a 检查XP是否激活osk 打开屏幕键盘packag er 打开“对象包装程序”perfmo n.msc 计算机性能监测程序progma n 程序管理器regedi t.exe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regedt32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regsvr32 /u *.dll 停止DLL文件运行regsvr32 /u zipfld r.dll 取消ZIP支持rononc e -p 15秒关机rsop.msc 组策略结果集secpol.msc 本地安全策略servic es.msc 本地服务设置sfc.exe 系统文件检查器sfc /scanno w Window s文件保护shrpub w 创建共享文件夹sndrec32 打开“录音机”sndvol32 音量控制程序sigver if 文件签名验证程序syncap p 创建一个公文包sysedi t 系统配置编辑器syskey系统加密(一旦加密就不能解开,可以保护 Window s XP系统的双重密码)taskmg r 任务管理器tourst art Window s XP简介运行”命令作用calc 启动“计算器”certmg r.msc 证书管理实用程序charma p 启动字符映射表chkdsk.exe chkdsk磁盘检查cleanm gr 清理驱动器clicon fg SQL Server客户端网络实用程序clipbr d 打开“剪贴簿查看器”cmd.exe 打开“命令提示符”compmg mt.msc 计算机管理conf 启动NetM eetin gciadv.msc 索引服务程序dcomcn fg 打开“组件服务”ddesha re 打开“DDE共享”devmgm t.msc 设备管理器dfrg.msc 磁盘碎片整理程序diskmg mt.msc 磁盘管理实用程序drwtsn32 系统医生dvdpla y DVD播放器dxdiag检查Dire ctX信息eudced it 打开“TrueTy pe造字程序”eventv wr 打开“事件查看器”explor er 打开“资源管理器”fsmgmt.msc“共享文件夹”管理器iexpre ss 木马捆绑工具gpedit.msc 打开“组策略”logoff“注销”系统lusrmg r.msc 打开“本机用户和组”magnif y 启动“放大镜”实用程序mem.exe 显示内存使用情况mmc 打开“控制台”mobsyn c 同步命令mplaye r2 简易Wind ows MediaPlayermsconf ig.exe 系统配置实用程序mspain t 打开“画图”。
太原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单片机六十秒倒计时》设计题目:单片机六十秒倒计时院系:矿业工程学院学生姓名:学号:2011002810专业班级:采矿1109班指导教师:崔老师目录1目录 (2)2前言 (3)3设计方案 (4)3.1 设计目的与要求 (4)3.2 设计方法的目标 (4)3.3 设计方法和内容 (5)3.3.1硬件设计方法 (5)3.3.2软件设计方法 (10)3.4 软件调试过程 (10)3.4.1 系统调试工具ke il C51 (12)3.4.2 系统调试工具PR OT EU S (14)3.4.3仿真截图 (16)4设计心得体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源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实物图硬件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参考文献 .. (22)前言在生活和生产的各领域中,凡是有自动控制要求的地方都会有单片机的身影出现;从简单到复杂,从空中、地面到地下,凡是能想像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使用单片的需求。
现在尽管单片机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但仍有许多可以用单片机控制而尚未实现的项目,因此,单片机的应用大有想像和拓展空间。
单片机就是微控制器,它是嵌入式系统中的重要且发展迅速的组成部分。
单片机接上震荡元件(或震荡源)、复位电路和接口电路,载入软件后,可以构成单片机应用系统。
将它嵌入到形形色色的应用系统中,它就成为众多产品、设备的智能化核心。
所以,生产企业称单片机为“微电脑”。
单片机的应用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劳动环境,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保证安全等。
但是,单片机应用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它的广阔范围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上,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单片机的应用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控制系统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从前必须有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实现的大部分功能,现在已能使用单片机通过软件(编程序)方法实现了。
这种以软件取代硬件并提高系统性能的控制系统“软化”技术,称之为微控制技术。
微控制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是对传统控制技术的一次革命。
随着单片机应用的推广普及,微控制技术必将不断发展、日益完善和更加充实。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社会领域的渗透,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同时带动传统控制检测日新月益更新。
在实时检测和自动控制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单片机往往是作为一个核心部件来使用,仅单片机方面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具体硬件结构,以及针对具体应用对象特点的软件结合,以作完善。
模拟多通道压力系统是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当前压力并反映在显示器上,它可以分析压力过量程,并发出报警。
并采用电子秤原理可根据输入单价准确的计算出物体的金额。
本篇论文讨论了简单的倒计时器的设计与制作,对于倒计时器中的LE D数码显示器来说,我为了简化线路、降低成本,采用以软件为主的接口方法,即不使用专门的硬件译码器,而采用软件程序进行译码。
设计方案3.12方案设计2.1课程设计目的2.1.1巩固和加深对单片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知识的理解;2.1.2培养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的能力;2.1.4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软、硬件的设计和调试方法;2.1.5能按课程设计的要求编写课程设计报告,能正确反映设计和实验成果,能用计算机绘制电路图和流程图。
2.1.6通过单片机课程设计,熟练掌握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去,提高我们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2.1.7对于单片机控制的60s倒计时的要求如下:(1)用单片机AT89C51的定时器实现60s倒计时。
本例中用两位数码管静态显示倒计时秒值。
(2)用P R O T EUS软件设计,仿真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60s倒计时实验。
3.2设计方法的目标通过课程设计,使自己深刻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应用程序设计及综合应用程序设计的方法。
通过做一个综合性训练题目,达到对内容的消化、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3 设计方法和内容本设计由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组成,总电路如图1所示,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单片机芯片选择,数码管选择及晶振,电容,电阻等元器件的选择及其参数的确定;软件设计主要是实现60秒倒计时程序的编写,包括利用中断实现1秒的定时及60秒的倒计时。
具体设计:通过AT89C51型号单片机,由P1和P2两组I/O 引脚分别控制两个7S E G–C OM–AN O D E型号数码管,分十位控制和个位控制,达到显示60秒倒计时的目的。
通过复位电路,在仿真过程中点击开关实现60复位。
3.3.1硬件设计方法A T89C51的芯片概述A T89C51是一个低功耗,高性能CM OS 8位单片机,片内含4kB y te s IS P(In-s yst e m pr og ra mm ab le)的可反复擦写1000次的F l as 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TM E 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制造,兼容标准MC S-51指令系统及80C51引脚结构,芯片内集成了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ISP F la sh存储单元,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的AT89C51可为许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A T89C单片机为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
其工作电压在4.5-5V,一般我们选用+5V电压。
外形及引脚排列如图2所示:A T89C51主要特性图2:89C51的核心电路框图·与M CS-51 兼容·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寿命:1000写/擦循环·数据保留时间:10年·全静态工作:0H z-24MH z·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128×8位内部RA M·32可编程I/O线·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5个中断源·可编程串行通道·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A T89C51管脚说明(1)电源及时钟引脚(4个)V c c:电源接入引脚V s s:接地引脚X T AL1:晶振震荡器接入的一个引脚(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接地);X T AL2:晶体振荡器的另一个引脚(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作为外部振荡器信号的输入端)。
(2)控制线引脚(4个)R RS T——复位输入。
当振荡器工作时,R ST引脚出现两个机器周期以上高电平将是单片机复位。
A L E/PR OG——当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或数据存储器时,A L E (地址锁存允许)输出脉冲用于锁存地址的低8位字节。
一般情况下,AL E仍以时钟振荡频率的1/6输出固定的脉冲信号,因此它可对外输出时钟或用于定时目的。
要注意的是:每当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将跳过一个AL E脉冲。
对FL AS H存储器编程期间,该引脚还用于输入编程脉冲(PR OG)。
P S EN——程序储存允许(PS EN)输出是外部程序存储器的读选通信号,当AT89C52由外部程序存储器取指令(或数据)时,每个机器周期两次P SE N有效,即输出两个脉冲,在此期间,当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将跳过两次PS E N信号。
E A/V PP——外部访问允许,欲使CP U仅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地址为0000H-FF F FH),E A端必须保持低电平(接地)。
需注意的是:如果加密位LB1被编程,复位时内部会锁存EA端状态。
如EA端为高电平(接Vc c端),CP U则执行内部程序存储器的指令(3)并行I/O引脚经综合对本系统的分析,选用A T89C51单片机就非常合适,A T89C51有P0,P1,P2,P3四个外部接口,介绍如下:P0 口:P0口是一个8位漏极开路的双向I/O口。
作为输出口,每位能驱动8个T TL逻辑电平。
对P0端口写“1”时,引脚用作高阻抗输入端用。
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时,P0口被分时转换地址(低8位)和数据总线复用,在访问期间激活内部上拉电阻。
P1 口:P1 口是一个具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P1 输出缓冲器能驱动 4 个TT L 逻辑电平。
对P1 端口写“1”时,内部上拉电阻把端口拉高,此时可以作为输入口使用。
作为输入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I IL)。
此外,P1.0和P1.2分别作定时器/计数器2的外部计数输入(P1.0/T2)和时器/计数器2的触发输入(P1.1/T2E X),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fl a sh编程和校验时,P1口接收低8位地址字节。
P2 口:P2 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P2 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 T L逻辑门电路。
对端口P2 写“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
P3 口:P3 口是一组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
P3 口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 个TT L 逻辑门电路。
对P3 口写入“1”时,它们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并可作为输入端口。
此时,被外部拉低的P3 口将用上拉电阻输出电流。
所需器件如下表所列:L E D数码管显示器概述本设计中采用的是7S EG–CO M –AN ODE型号数码管,它是一种半导体发光器件,其基本单元是发光二极管。
实物如图3所示:图37S E G–C O M–A N O D E型号数码管数码管的分类数码管按段数分为七段数码管和八段数码管,八段数码管比七段数码管多一个发光二极管单元(多一个小数点显示);按能显示多少个“8”可分为1位、2位、4位等等数码管;按发光二极管单元连接方式分为共阳极数码管和共阴极数码管。
共阳数码管是指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到一起形成公共阳极(CO M)的数码管。
共阳数码管在应用时应将公共极CO M接到+5V,当某一字段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为低电平时,相应字段就点亮。
当某一字段的阴极为高电平时,相应字段就不亮。
共阴数码管是指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到一起形成公共阴极(C OM)的数码管。
共阴数码管在应用时应将公共极CO M接到地线GN D上,当某一字段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为高电平时,相应字段就点亮。
当某一字段的阳极为低电平时,相应字段就不亮。
L E D数码管有两种连接方法如下:共阳极接法。
把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在一起构成公共阳极,使用时公共阳极接+5V,每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通过电阻与输入端相连。
共阴极接法。
把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在一起构成公共阴极,使用时公共阴极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