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30
会计专业的发展规划和设想一、专业现状分析1、国内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一方面现代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会计业务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所以,会计人员就必须具有以下方面的综合素质:第一,会计人员应该具备敬业精神;第二,会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第三,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诚实守信。
目前会计行业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做会计的”,即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第二类是“查会计的”,包括注册会计师和政府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第三类是“管会计的”即总会计师。
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从事基层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事务管理等工作。
随着经济的会计发展,新时期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普通会计技能的专业人员已开始无法适应快捷的企业发展,而具有“管理型”的会计人才却属于极度紧缺的人才行列。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定位,找到自身的坐标成了许多高校关注的问题。
这一点也让我们学校看清了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
2、我校会计专业基本情况我校郑州校区成立两年半来,会计专业一直是经济与管理科学系一个重要的学科力量,会计学专业也是郑州校区成立至今的第一批本科专业之一。
目前会计教研室共有教师人,其中专任教师6人,兼职教师人;职称(专任和兼职教师综合)方面教授1人,副教授人,讲师人。
会计教研室的教师队伍中既有社会实践经验丰富,通晓当代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老教师,又有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
3、我校会计专业的初步会计学专业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贯彻学院的办学方针,根据本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定位,结合会计学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经过近两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并形成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多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教学改革的理念与设想【摘要】传统的会计教育存在各种不足,因此,会计教育应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改革。
新的教育理念应注重于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
改革则应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会计教学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当前,国内会计教育界正在着手于深化会计教育改革,改革要有成效,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中国实际,确立适宜的教育目标,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又离不开恰当的会计教育理念。
本文就会计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会计教育改革的设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传统的会计教育的特点及不足1、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
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50%左右。
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这种格局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2、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3、侧重于教育国内会计制度,忽视了现代企业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
在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里,对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介绍或研究的课程几乎没有,最常见的是仅仅开设一门《国际会计》。
这种框架显然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4、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够。
《经济法》与《税法》也存在类似问题。
二、改革后会计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及教学改革设想(一)基本特征1、注重于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叶浪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培养中初级会计工作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提倡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改革指导思想的今天,会计专业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一)改革开放的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择业难已成为一般中职毕业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随之带来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
如何走出困境,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适用市场需求的变化。
如我校,1994年创建了第一个职高班,标志着我校从普高向职中的转变。
经过十九年的探索和发展,学校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
随着市场变化,专业的发展经过几个阶段性的变化。
最初,以会计专业为主;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专业成为我校的龙头专业;紧接着计算机热的到来,计算机专业又占据了我校的优势地位;但在2006年,我校招生政策推出与知名企业(三一重工等)联合办学,实行订单教育,汽修专业和机电专业先后迅速崛起,成为我校的主导专业。
同时,原来我区有两所公办职校,所开设的专业有很多是相同的,为避免生源竞争,区教育局决定两所学校不重复开专业,会计专业被划到另一所,我校停招了两年。
2006年,我校恢复招收会计专业,现在,我校每年招收新生一千多人,而会计专业新生只有一百人左右,生源严重不足。
(二)培养目标的需要过于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规定笼统,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在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可是现代会计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会计学科应以提高学生就业学科的介绍在高职会计课程设置中并没有涉及。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的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其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建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实习模块化教学,并以真账贯穿教学过程。
关键词:实用型人才;职业岗位工作导向课程体系;真账教学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当前,各高职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在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
而会计专业是各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专业,因而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高等技术人才。
这一总体目标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它既不是像会计本科教育那样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知识通才”,也不应像中职教育一样把学生培养成只懂基本的会计核算的初级人才,而是应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会计操作能力,毕业后能较快的从事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及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会计专门人才。
二、创新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建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培养实用人才。
1.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当前,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较充分的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往往不能把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岗位联系起来,不能快速的融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甚至为此学生找不到会计方面的工作。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考摘要:高职会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变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培养为小企业服务的中低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会计教学改革高职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1-02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职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主要服务于小型企业的中低端应用型人才。
小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同样需要懂得系统的会计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会计专门人才。
为此,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树立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教育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各国都在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发展之路。
德国和美国等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们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管理制度完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高职教育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该在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高职课堂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必须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并且能不断更新知识,在毕业后能适应变化、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学生人格培养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等。
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学生人格培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敬业爱岗、有团队意识的品德。
以会计师工作室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摘要:目前,高职教育正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最终目标,具有突出的职业和技术特性的办学模式。
本文就如何以成立会计师工作室为着力点,开展社会实践、会计服务、校内外培训等工作推动会计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会计工作室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发展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工作遵循着《发展纲要》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每个专业都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市场调研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制定课程标准,开展教师合作编制校本教材,但最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反映良好,还是要看本专业与社会衔接程度如何。
但由于会计专业特殊性,要想进行和其它类学生一样的进行真正的社会实践基本上是基本不可能的。
由于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也不希望会计专业的学生来实习。
但对于学生,虽然在学校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教学,辅以仿真的会计实习环境,但是等毕业后进入企业拿到真正的会计核算资料时候却又是一筹莫展,感觉无从下手,感觉与课本知识相差甚远。
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使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不流于形式。
我觉得可以以成立“会计师工作室”来推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一、完善软硬件配置,成立会计师工作室现阶段的会计教师队伍中不少教师不仅具有副教授、讲师等教师职称,而且还同时具有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专业、社会职称,这些“双师型”教师中有很多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工作经验,甚至有许多教师就在各企业从事兼职会计工作,而会计师工作室的成员就应该以他们为主要骨干,这样在社会和学校都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