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阅读题)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08 KB
- 文档页数:3
山中问答唐李白古诗解析
山中问答,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闲适自然的诗歌,描绘了自己与山间老儒的问答,表现出了诗人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个性和自由恣肆的生活态度。
一、诗歌翻译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二、诗歌分析
1. 诗歌背景
李白在山间漫步,遇见了一个老儒,便与之问答。
描绘了山间的美景和诗人天然的个性。
2. 诗句分析
(1)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首句是诗人与老儒对话的开端,他问自己何以栖息在这片碧山之间,
轻轻地一笑不答,因为此时此刻陶醉在自然之中,心早已自得其乐。
(2)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句则是表现出山林的美丽。
词句运用得楚楚动人,很棒。
李白在皎清晨光中沿着涡流的河水或者山间小径漫步,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美丽风景,尤其是桃花,见证了极致的美景。
在这里,诗人仿佛听到了神秘的灵魂在绝美的世界中徜徉,体现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境界。
三、诗歌赏析
山中问答可谓是李白风格的典范之作,题材与表现方式都体现了李白的诗歌特色。
首先,此诗启发了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感知,因为自然本身就是极其美丽的。
其次,这首诗善于用语言显现李白的个性,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精神。
最后,咏史时,我们需要放下大音符并做到深度阅读,当代人同样能在古人的作品中感受到他所向往的世界,进而对自然产生更深层次而清醒的认识,逐渐学会珍惜自己所经历的世界。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②,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③,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
②何意,一作“何事”,为什么。
栖,栖息,这里是隐居的意思。
碧山,又名白兆山,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境内。
③窅(yao咬)然,深远的样子。
〔解析〕富庶安定的盛唐社会,使“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的年轻诗人李白,产生了施展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做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轰轰烈烈事业。
于是二十五岁的李白“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了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全国漫游。
本篇大约就作于这一时期。
安陆境内,有一座风景优美的碧山,李白经常去那里栖息、盘桓。
他对碧山的流连,引起了人们的疑问,这首《山中问答》就是李白用诗的形式作的答复。
“问余何意栖碧山”:从别人的这种疑问中,透露出诗人对碧山有着特殊的喜爱,一入碧山,竟是要乐以忘返。
不然,偶一登临何至于引起人们的疑问呢! 是呀,既然要建功立业,为什么又要在青峦碧崖间隐居呢?“笑而不答心自闲”:只是微微一笑,却并不直接作出回答。
诗人的心境,就像那悠然自得的白云一样,闲适淡泊得真够可以!“桃花流水窅然去”:碧山之中,灼灼其华的桃林、潺潺远去的流水,映入诗人的眼帘,使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难以抑制,于是脱口而出——“别有天地非人间”。
“别有天地”已经说明另有一种世界了,但诗人觉得意犹未足,还要进一步用“非人间”三字加以强调,提醒我们,这确实是与人世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李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有着由衷的热爱,他“观奇遍诸岳”(《望黄鹤山》),写出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赞歌。
祖国山河的壮美自然是令诗人神往、使诗人礼赞的一个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一面,乃在于这个山水世界与人世不同。
诗人通过游历、通过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活动,逐渐认识了官场的腐败、社会黑暗的一面。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山中问答》古诗赏析《山中问答》古诗赏析《山中问答》古诗赏析1【作品介绍】《山中问答》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8卷第5首。
【原文】山中问答作者: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
⑵栖:居住。
⑶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⑷闲:安然,泰然。
⑸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⑹别:另外。
⑺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创作背景】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篇1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余:我。
栖: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译文1: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译文2: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内心一片安闲。
桃花片片随着流水远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间所能比及。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李白《山中问答》鉴赏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创作背景】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
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
李白《山中问答》赏析《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名《山中问答》,在山中的一问一答。
问的人是谁?诗中没有明确指向。
答的人自然是李白了,有意思的是,李白是“笑而不答”地“回答”。
在哪座“山”呢?“碧山”。
“碧山”是“湖北安陆县白兆山”的别称,具体位置在今“湖北省安陆市西北的烟店镇”,属“大洪山”余脉。
而“安陆”是李白第一任妻子“许氏”的家乡。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李白妻子“许氏”的家族情况:【李白妻子“许氏”是已故宰相“许圉yu3师”的孙女。
“许圉师”的曾祖“许弘”是“陈朝楚州刺史”,祖父“许法光”是“隋朝楚州刺史”,父亲“许绍”和唐高祖“李渊”小时候是同学,关系还很好,他率部归顺唐朝后,先后被封为“硖xia2州刺史”、“安陆郡公”、“谯qiao2国公”,“贞观”时追赠“荆州都督”。
“许圉师”有四个儿子:“许自然”、“许自牧”、“许自遂”和“许自正”(泽州刺史)。
】不知道李白的妻子是这些儿子中哪一个生的(应该不是那个做刺史的)。
其中“许自然”曾经在射猎时侵犯人家田地,引起争执,于是用箭射杀人家,“许圉师”为此一度被贬官。
李白和“许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伯禽”(小字“明月奴”),女儿叫“平阳”。
“许氏”在与李白结婚十年后的738年去世了,而李白在“安陆”也就呆了这十年。
这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李白的妻子一死,他就离开了呢?而且是带着子女离开的。
如果李白是为了出去求功名、做事业,应该会把孩子留在“安陆”才对。
也许是“许氏”家族不容他们再呆下去了,反正从李白的角度,自己是没理由再呆下去了。
我们前面一直有个疑问,李白为什么会跑到湖北的“安陆”,做一个“上门女婿”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提到的“孟少府”给他牵的线。
这位“孟少府”是扬州的低级别县尉,据说在李白生病的时候帮助过他。
只是李白的这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我们通读之后,对其真实性有些怀疑。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A.无可奈何花落去B.风住尘香花已尽C.簌簌衣中落枣花【参考答案】:1.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
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C【问题】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
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
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
只要
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
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
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
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