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中医辨证量表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慢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实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或持续不减,鼻涕黏黄或黏白,鼻甲肿大或肥大质硬,伴实证表现。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虚证:鼻塞或重或轻,或呈交替性,或持续不减,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伴虚证表现,脉缓弱。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法邪为主,根据病因分别采用清热通窍、化瘀通窍等法;虚证以扶正为主,采用补益肺脾、散邪通窍等法。
三、证治分类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主症: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检査见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
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方药:黄芪汤。
常用酒黄芩、栀子、桑白皮、甘草、连翘、薄荷、荆芥穗、赤芍、麦冬、桔梗。
若鼻塞,咳嗽痰多者,可酌加杏仁、紫苑、冬花等;若鼻塞,涕多者,可酌加半夏、陈皮、苍耳子、辛夷等;若鼻涕脓稠,带血者,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茜草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主症: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时症状加重。
恶风自汗,易患感冒,舌淡荅白,脉缓弱。
检查见鼻黏膜及鼻甲淡红肿胀。
治法: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
常用细辛、荆芥、人参、甘草、诃子、桔梗、鱼脑石、五味子、白术、黄芪、辛夷、苍耳子。
易患感冒或遇风冷则鼻塞加重者,可合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主症:鼻塞较甚或持续不减,鼻涕黏黄或黏白,语声重浊或有头胀头痛,耳闭重听,嗅觉减退。
舌质暗红,脉弦涩。
检查见鼻黏膜暗红肥厚,鼻甲肥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呈桑葚状。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常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白芷、薄荷、辛夷、苍耳子、老葱、生姜、大枣、石菖蒲、丝瓜络、浙贝等。
各种鼻炎中药方剂慢性鼻窦炎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辨证〗风寒伏郁化热,肺热不宣,重蒸清窍。
〖治法〗发表散风,清热解毒,宣肺通窍。
〖方名〗鼻炎丸。
〖组成〗柴胡10克,薄荷10克,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防风10克,芥穗10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枳壳10克,牛角100克,细辛5克,龙胆草5克,辛荑15克。
〖用法〗共为细末为密丸,每丸熏3.5克,日服2-3次,每次1-2丸,孕妇慎服。
〖出处〗《中医杂志》。
化脓性鼻窦炎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辨证〗肺胃蕴热。
〖治法〗排脓解毒。
〖方名〗排脓清窦汤。
〖组成〗桔梗10克,黄芩10克,浙贝10克,天花粉10克,七叶一枝花10克,金银花12克,苍耳子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萎缩性鼻炎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辨证〗肺阴虚不荣于鼻。
〖治法〗养肺润燥。
〖方名〗黑参丸。
〖组成〗玄参,生地,寸冬各等份。
〖用法〗共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1丸,鼻内点麻油加蜜清汁,每日3次。
〖出处〗齐强方。
鼻息肉偏方药方1[药物] 苍术、白芷、乌梅、五味子各适量。
[制法] 将上药置壶内煎煮即成。
[用达] 将鼻孔凑近壶嘴,以雾气熏吸.每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用于鼻息肉。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1984;(7):25。
药方2[药物] 米醋适量。
[用法] 将醋烧滚熏洗,1日1次。
治疗鼻息肉。
[出处] 河南省《中医秘方验方汇编》。
药方3[药物] 枫树根120克。
[制法] 上药煎水备用。
[用法] 取药液趁热熏鼻。
此方主治鼻生息肉,连及口唇皆肿患者。
[出处] 《赣南中医秘方验方汇编》。
鼻疳偏方1方[药物] 明矾3克,生甘草10克。
[制法] 上药煎汤备用。
[用法] 取药液洗涤患处。
1日2-3次。
主治鼻疳多黄脂溢。
[出处] 《奇法妙术》。
2方[药物] 漆大姑30克、苦楝树叶30克、桉树叶30克。
[制法] 上药煎汤备用。
中药治疗鼻炎中药治疗鼻炎配方中药治疗鼻炎
引言
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炎症,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
传统中药在治疗鼻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缓解症状并改善鼻部的功能。
本文介绍几种中药治疗鼻炎的常用配方。
中药配方
1. 桑叶20克,薄荷10克,连翘10克,荆芥15克,紫苏叶15克。
将以上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20分钟后,滤出药液。
每日早晚各饮用一次。
2. 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白芷10克,苍耳子10克,中药香囊适量。
将以上药材加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15分钟后,加入香囊熏吸。
每日使用2次。
3. 白术10克,茯苓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苍耳子10克,天麻10克,川贝母5克。
将以上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后,滤出药液。
每日早晚各饮用一次。
注意事项
- 使用中药治疗鼻炎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 对于个别人来说,中药可能会引发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应
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 在使用中药配方时,应注意药材的质量和用量,严格按照配
方的要求操作。
结论
中药治疗鼻炎的配方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效果可能因人而异。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以获得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鼻炎药材配方用量大全在中医理论中,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治疗往往采用多种药材进行调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鼻炎药材配方及其用量,供参考:1. 辛夷散: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薄荷5克,荆芥10克。
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清肺散: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 通鼻散: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5克,生姜3片。
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 疏风散:防风10克,荆芥10克,薄荷5克,桔梗10克。
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 温肺散寒:干姜10克,桂枝10克,细辛5克,白芷10克。
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6. 清热利湿:黄芩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
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7. 补肺益气: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甘草5克。
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8. 养阴润燥:玉竹10克,麦冬10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
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9. 清热解毒: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0克,甘草5克。
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0. 活血化瘀:川芎10克,红花5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
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请注意,以上配方仅供参考,实际使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同时,对于某些药材可能存在过敏反应,使用前应进行过敏测试。
在使用任何药材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
鼻渊、鼻鼽(鼻炎、鼻窦炎)名医验方柯韵伯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
”抗敏通窍方(朱瑞群):乌梅9克、防风9克、甘草5克、细辛3克、白芷6克、川芎6克、苍耳子9克、辛夷6克(包煎),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主治小儿过敏性鼻炎。
通窍方(何宗德):柴胡9克,香附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赤芍9克,苍耳子9克,辛夷花9克(包煎),白术9克,黄芪18克,白芷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疏经活络、畅通气血,主治血管运动性鼻炎,咽鼓管闭塞。
本方是通气散、苍耳子散、玉屏风散化裁而来,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香附、川芎、当归、赤芍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柴胡既清解余邪,又引药入肝上行鼻咽;苍耳子、辛夷、白芷疏风散邪,除湿通窍。
张氏鼻渊方(张学礼):关防风10克,辛夷花10克(包煎),信前胡10克,甜桔梗10克,天花粉10克,薏苡仁15克(捣碎),净蝉衣10克,白僵蚕10克,皂角刺10克,露蜂房10克(炒制),香白芷10克,川黄芩10克,绵黄芪10克,生白术10克,京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主治鼻渊、鼻鼽(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
治过敏性鼻炎方(邓铁涛):五爪龙30克,木贼12克,菊花10克,玄参15克,白芍15克,白蒺藜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辛夷花10克,太子参15克,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益气固表、疏风通窍,主治过敏性鼻炎。
注:如无五爪龙,可用黄芪15克代。
鼻炎验方(王大鹏):黄芪30克,鹅不食草30克,防风9克,山茱萸9克,白术12克,山药25克,熟地25克,枸杞子15克,薄荷10克(后下),辛荑花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补肺益气、扶正固本,主治过敏性鼻炎。
方用玉屏风散补肺气、固卫气,增强机体对外界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补肾药物有益元气扶正固本,改善过敏体质的作用,通过调节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过敏性鼻炎中医治法——从六经分证论述,看看你要用哪个方剂大家好,今天我们讲讲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的治法。
过敏性鼻炎就是经常容易过敏。
西医会去查一些过敏原,中医则通过观察,比如说遇到油烟过敏,在厨房里就会出现剧烈的咳嗽,同时伴有流鼻涕、打喷嚏;有的对花粉过敏,如春天柳絮飞扬的时候,植物有很多的粉尘飘散到空中,我们不慎接触之后鼻子就会打喷嚏、堵塞;还有的人是对空气过敏,一大早开窗户冷空气迎面扑来,就开始流清鼻涕、打喷嚏。
•对于食物过敏的话,可能是肠胃的问题,我们要考虑是否有食积,或者肠道是否有积滞。
这个要看舌苔、脉象或者问诊的情况,问患者嘴巴有没有臭气。
•还有的是因为受风寒。
一吹风寒就出现的话,我们就要看看这个人体质是偏于虚寒还是偏于实热。
虚寒的人受风寒引起过敏是很常见的,遇到冷风以后就特别容易流清鼻涕。
实热的,经常喜欢吃肉食或者喝酒,而且特别怕热的人,也会出现遇到冷风以后的过敏性发作,好比表寒里热的类型,中医常常说“寒包火”。
•还有的过敏的是侧重于体质的虚弱。
我们不分寒热,就是看这个人有无三天两头感冒的情况。
有一些人弱不禁风,平时就怕风,容易出虚汗,经常感冒。
感冒的症状表现主要是流鼻涕、打喷嚏,或者兼有怕风、出虚汗。
还有的人是中气不足的体质。
这类人走路就会喘气,特别疲劳没有力气,说话没有力气,头晕眼花,甚至有心慌心跳,经常一受寒就出现清鼻涕、鼻子堵塞的情况。
这些从寒热虚实、过敏的因素来分析都是很复杂的。
西医都叫过敏,中医则要细分。
看到病人遇到什么会发作,这是一个中西医的共同看法,但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角度是不一样的。
西医是从过敏这个角度来说事,中医是从人脏腑的寒热虚实以及外来的邪气来分析。
中医常常将外来邪气分为六淫,将外感和内伤合在一起去分析病情。
中医所说的病机、思维比西医要复杂一些。
我们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在站在不同医学的立场上去分析。
过敏性鼻炎,中医叫做“鼻鼽”。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体质虚弱的人吹风后特别容易鼻子堵塞,平时容易出汗,容易感冒,脉象是浮软或者沉软无力的,但是皮肤经常是潮潮的。
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肺经热邪,宜清肺通窍鼻为肺之外窍,热邪蕴积于肺,常上灼鼻窍而为涕为渊。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肺热熏灼窦窍而成鼻渊病机主要有三,治亦有别。
一为风热袭表,客于肺卫,治当辛散风热,可以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苍耳子、白芷、辛夷、黄芩、桑白皮、赤芍药、连翘、荆芥各10g,金银花、天花粉各15g,薄荷、甘草各6g。
二为风邪中人,多来疾去速,且易化热化火,故较多见的为风去而肺热壅盛。
风寒犯表亦常从火化,郁伏于肺。
当视火热之微甚,选用《医宗金鉴》之黄芩汤。
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天花粉各12g,赤芍药12g,连翘、白芷、桔梗各10g,甘草各6g。
或在麻杏石甘汤重用石膏基础上,并入苍耳子、辛夷、黄芩、鱼腥草、芦根等清肺泻热,通窍排脓。
三为病久肺气已虚,而热邪未清,病者具肺气虚的表现,然鼻涕黄黏缠绵,鼻黏膜红,应益气与清热并举,以《永类钤方》之补肺汤加减,清补兼施,此时切忌大剂苦寒清泻或骤用温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常用药物,党参12g,当归6g,生黄芪20g,白芷、紫菀、桑白皮、黄芩各10g,鱼腥草、芦根各12g。
2、胃火上炎,重清泻阳明鼻渊之急者多缘于火热,有肺、胆、胃热之分。
阳明胃热蒸灼窦窍而成鼻渊,局部可见涕黄浊量多,鼻塞甚,嗅觉差,鼻甲肿胀,黏膜深红而干,头痛明显,鼻窦相应部位有叩、压痛或红肿。
全身常具发热,口渴引饮,口臭,牙龈红肿,便秘、尿赤等症。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谓:“浊涕如渊,《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要皆阳明伏火所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鼻之“经络所致,专属阳明”。
诸经之热犯及鼻窦,必循阳明经脉上达。
其治当以清泻阳明,解毒排脓,畅窦通窍为旨,用自拟升麻解毒汤加减。
对胃腑热盛者,随证加入大黄、生石膏等,临床颇能应手。
常用药物,升麻10g,葛根15g,赤芍药、黄芩、鱼腥草各12g,蒲公英20g,桔梗、白芷、皂角刺、苍耳子各10g,甘草各6g。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鼻炎的有效疗法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鼻炎的有效疗法是通过辨证论治,将疾病归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根治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辨证分类根据中医理论,慢性鼻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风寒犯表型、风热犯表型、肺胃湿热型、脾虚湿阻型等。
辨证分类是中医治疗的基础,通过对患者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慢性鼻炎的辨证类型,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二、中医有效疗法1. 风寒犯表型鼻炎的治疗风寒犯表型鼻炎病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这种类型的鼻炎,常采用辛温发散、祛风散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散发散的药物,如薄荷、荆芥等,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2. 风热犯表型鼻炎的治疗风热犯表型鼻炎病情多见于夏季或湿热环境,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喉痒等症状。
中医治疗这种类型的鼻炎,常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散热的方法,如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连翘、荆芥等,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病情。
3. 肺胃湿热型鼻炎的治疗肺胃湿热型鼻炎病情多见于湿热环境或饮食不节,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口苦、口臭等症状。
中医治疗这种类型的鼻炎,常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芩、黄连等,可以改善肺胃湿热引起的鼻炎症状。
4. 脾虚湿阻型鼻炎的治疗脾虚湿阻型鼻炎病情多见于湿重环境或脾胃功能较弱,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治疗这种类型的鼻炎,常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如使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党参、白术等,可以改善脾虚湿阻引起的鼻炎症状。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中医辨证施治慢性鼻炎的有效疗法在于其辨证施治的特点,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针对患者病情特点的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
此外,中医辨证施治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源,而非仅仅缓解症状,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四、中医辨证施治慢性鼻炎的注意事项在中医辨证施治慢性鼻炎时,需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项。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病史: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
1分
症状: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3个以上),流清涕和鼻粘膜肿胀三个主要临床表现。
一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一日内发病时间累计超过0.5小时,病程至少一年。
1分
体征:1分
辅助检查: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有一种为(++)或(++)以上;2分
特异性工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鼻激发试验阳性,且与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粒细胞阳性和/或鼻粘膜刮片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
得分标准:得分6一8分诊断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3~5分为可疑过敏性鼻炎,O
分可能为非过敏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临床证型调查
3.全身症状:
3.11型:①容易感冒;②气短、③神疲乏力、④自汗、⑤语声低微、⑥懒言;⑦面色
淡白、⑧面色萎黄
3.ZH型:①恶风、②恶寒、③发热、④汗出、⑤头痛、⑥头晕、⑦头重、⑧身痛、
⑨身困重
3.3工H型:①皮肤疹痒、②皮肤皮疹、③水肿、④浮肿
3.4Iv型:①咳嗽、②干咳、③痰少、④痰黄、⑤痰白、⑥气喘
3.SV型:
(1)口:①口淡不渴、②口干、③口渴、④多饮、⑤喜(热)饮、⑥口苦
(2)咽(喉):①干、②痒、③痛
(3)胃:①恶心、②干呕、③饥不欲食、④纳呆、⑤食少
(4)腹:①腹胀、②腹部怕凉、③胁肋痛、④胁肋胀
3.6vl型:①心悸、②失眠(急性、亚急性、慢性)、③多梦、④健忘;⑤五心烦热(手
足心热)、⑥骨蒸潮热、⑦盗汗、⑧烦躁易怒
3.7vll型:①畏寒肢冷、②腰脊:A酸、B痛、C冷、③腰膝无力、④手足麻木、⑤
足跟疼痛、⑥性欲减退、⑦阳疹、⑧滑精、遗精、⑨阴部潮湿、⑩阴部疹痒
4.其他情况:
4.1大便:①正常、②便澹、③干结、④五更泄;
4.2小便:①浑浊、②清长、③有余沥、④失禁、⑤夜尿多;
4.3月经:①月经周期:A延期、B提前、c正常;②量:A少
淡、B红、C暗、④闭经;⑤乳房胀痛
4.4舌质:①淡、②红、③暗、④胖、⑤疲点(斑)、⑥裂纹、
4.5舌苔:①白、②黄、③干、④润、⑤薄、⑥腻、⑦剥脱、
4.6脉象:①细、②弱、③浮、④紧、⑤数、⑥缓、⑦无力;
、B中、C多;③色:A
⑦少津;
⑧无苔;
二·客观检查:
1.鼻粘膜:①苍白、②水肿、③充血、④肿胀
2.鼻甲:
(1)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可见;
(2)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
(3)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粘膜息肉样变、息肉
形成。
结膜(充血、水肿);眼睑肿胀。
3.血清IgE:
4.变应原皮肤试验:
5.并发症: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变应性结膜炎、持续性咳嗽(夜间)o 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证型调查表
姓名:
病历号:
调查时间:
病程:
i险别:男
周(<4w、>4w)、
、女年龄:
联系电话
地点
月、年
职业:
身份证号:
调查者:
确诊时间:
一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分为局部症状、相关症状和全身症状三种:
1.局部症状:
1.1喷嚏:①每次连续3一5个、②6一10个、③》n个
1.2流涕:
(1)质:①清、②浊、③粘、④浓稠、⑤结痴、⑥带血
(2)量:①多、②少
(3)每日埠鼻子次数:①《4次、②5一9次、③>10次
1.3鼻塞:①有意识吸气时有感觉②间歇性或交互性③几乎全天用口呼吸
1.4鼻痒:①间断出现、②蚁行感但可忍受、③蚁行感难忍
1.5鼻腔:
(1)症状:①鼻腔干燥,②鼻腔灼热,③鼻腔出血
〔2)检查:①鼻部皮肤:A、潮红、B、糜烂、C、渗液;
②鼻粘膜:A、色淡、B、色暗、C、充血、D、萎缩;
③鼻甲:A、充血、B、肿大、C、萎缩;④鼻腔宽大
2.相关症状:
2.1鼻部症状是否影响睡眠:①是、②否
2.2鼻部症状是否影响日常活动、体育、娱乐:①是、②否
2.3工作和学习是否正常:①是、②否
2.4症状发生的天数:①<4d/w、②>4d/w
2.5有症状的日子里症状每日累计:①<0.5h、②0.5一1h、③>1h
2.6发生频次:
(1)每年发病季节是否基本一致:①是、②否
(2)近2年是否在同一季节发病:①是、②否
(3)在1年内是否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症状:①是、②否2.7眼晴:①干涩、②痒、③眼花、④视物模糊
2.8耳部:①耳鸣、②耳聋、③耳胀、④耳痛
2.9牙齿:①齿摇齿落、②牙跟萎缩
附表
三.治疗历史情况:
1.内服药:
1.1抗组胺药:
1.2激素:
1`3免疫治疗:
1.4抗炎药
2.外用药:
2.1抗组胺药:
2.2激素:
2.3减充血剂:
2.4手术(有、无);
3.既往治疗的自评(11点数字评分法(NRS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