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单元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格式:docx
- 大小:39.14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一、单选题
1.我国不断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关于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B.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C.教育是青少年成才的唯一途径
D.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9月15日,以“创新增动力、创业促就业”为主题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主会场安徽省合肥市启动。推动万众创新,国家要( )
A.不断增强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才力度
B.积极培养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C.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
D.将科技和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3.阅读下框时事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要求,学校必须按国家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
◆2022年8月,教育部、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A.促进教育发展 B.构筑中国精神 C.加强民族团结 D.弘扬中华文明
4.兔年的春天,山东“淄博烧烤”像一朵美丽的报春花红遍神州大地。淄博市党委政府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听取群众呼声,使淄博烧烤从“爆红”到“长红”、从“流量”到“留 量”,从而带动了淄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观。下列古语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天地之大,黎民为先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A.◆◆ B.◆◆ C.◆◆ D.◆◆
5.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下潜深海……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已经驶上创新强国的快车道,要让我国在这条快车道上行稳效远,就要( )
◆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保持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全面领先
◆落实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A.◆◆ B.◆◆ C.◆◆ D.◆◆
6.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的腾飞证明( )
A.我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C.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已发生改变
7.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推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表明( )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A.◆◆◆ B.◆◆◆ C.◆◆◆ D.◆◆◆
8.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下列推导不符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有( )
A.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搭建公共研发平台→理论转化成科技成果
B.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走自主研发道路
C.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杜绝侵权行为→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
D.破除阻碍创新体制障碍→制定科技创新法律政策→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9.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 “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这表明( )
◆党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我国保障人民所有的权利 ◆发展的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A.◆◆◆ B.◆◆◆ C.◆◆◆ D.◆◆◆
10.近期,电视剧《追风者》热播。该剧以男主人公魏若来这个见证者的客观视角带入,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解读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 )
◆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坚持让发展成果平均惠及全体人民
A.◆◆◆ B.◆◆◆ C.◆◆◆ D.◆◆◆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经过技能培训实现更好就业的务工人员难掩自豪表情;获得高比例医保报销和救助的困难家庭如释重负;在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难题的老人露出满意笑容……这一幕幕,交织着温暖和喜悦,彰显着人们最真切的民生获得。对此,下列理解有误的是( )
A.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B.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C.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D.兜住民生底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2.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了道德与法治“观生活微点评”活动,对下列事件的点评及分析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
A.国家对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保障学生受教育权→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
B.某网红主播发表侮辱英烈的言论→正确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增加粉丝数量
C.某市开展网上评议政府活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D.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
13.某班学习小组围绕“高质量发展”开展探究学习,收集到以下新鲜事。
◆山东一企业花几分钟,在数据库中找到合适的资源,用3D技术进行虚拟缝制。
◆河北一公司研制的极限超薄0.01毫米光学玻璃,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
对此,同学们感叹不已,纷纷发言。你认同的是( ) A.小桂: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B.小州: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小玉:我国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D.小南: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挑战
14.2022年,科技部、财务部、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这( )
◆体现了我国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体现了创新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有利于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活力
◆能够让所有人找到好的工作
A.◆◆ B.◆◆ C.◆◆ D.◆◆
15.我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提出,多用新方法、新技术,让科普工作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科普工作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 )
◆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创造热情 ◆能杜绝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能让每个青少年成为科学家 ◆有利于引导青少年热爱科技
A.◆◆ B.◆◆ C.◆◆ D.◆◆
二、分析说明题
16.【聚焦两会关注发展】
2024年的全国两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标注了新的方位。
【享民生大礼包感悟国家温度】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就业、医疗、养老、文化等多个方面,发布了干货满满的“民生大礼包”。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1)从上述“民生大礼包”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党和政府怎样的为民情怀?
【发挥制度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乡村振兴发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汇集各方力址。 自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从此有法可依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助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各级人大代表深入乡村基层调研走访、认真摸写建议提案。 某地政协委员到农村实地调研,提出《关于提升农民网上销售能力多渠道解决销售难问题的建议》。该地商务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积极回应,摸排情况、帮助农民对接市场、强化流通服务,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国有电信企业大力支持5G智慧农业发展,以数字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民营企业投资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是如何发挥制度优势,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
17.2024年3月11日、全国两会虽然已经结束,但学习两会精神的热潮仍在持续。2024年两会热词之“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坚定向前。贵阳市某校九(8)班的同学开展了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理论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关链接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你分析“新质生产力”被多次提及的原因。(至少三点)
【报告解读】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了具体部署。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2)上述做法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两点即可)
【实践探索】 2023年,搭载“中国芯”的Mate60系列手机横空出世,点燃了全民爱国情怀。华为数十年如一日保持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猛攻科技创新的“城墙口”,凭借深厚的科技积累得以突破“乌江天险”,迎来“王者归未”。可见,当新质生产力找准时代定位,引领技术潮流,所创造的价值将令人瞠目。
(3)华为的做法,对我们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有何启迪?(至少三点)
(4)结合上述内容,谈谈青少年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能贡献哪些力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