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孕产妇救治方案
- 格式:wps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技术评估方案为贯彻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提高孕产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质量,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依据《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等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2024年在全国全面启动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技术评估工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分级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技术评估。
到2027年,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技术评估机制。
以体系评估为抓手,引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强化孕产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运行效能,持续提高母婴安全保障水平。
二、评估内容重点评估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成效、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构建运行情况,以及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管理情况,全面推进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落实落细落地。
三、评估方式(一)评估组织。
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进行自我评估,对辖区内地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进行评估;地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地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进行自我评估,对辖区内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进行评估。
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的部分指标进行现场评估。
有条件的省份,可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地市级和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统一进行评估。
(二)评估指标。
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技术评估指标由工作成效、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构建运行、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管理等3个方面28项指标构成,相关评估指标根据工作推进情况适时动态调整。
我委组织制定《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技术评估指标》(详见附件)供各地使用,适时确定部分指标作为国家监测指标。
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当地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建设等情况,适当补充部分评估指标,所补充的评估指标均不得要求医疗机构重复填表报数,不得增加需要现场评估的指标。
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和赋值,研究确定各项评估指标的基准值或基准区间。
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为加强我院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工作,根据原山东省卫计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以及《市危急重症孕产妇管理救治实施方案》、《市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转会诊及抢救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经医院研究决定建设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以下称“中心”),并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通过建章立制和明确工作流程,进一步畅通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不断提高妇产科应急救治能力,以期达到更加及时、迅速、有序的抢救急危重症孕产妇,确保母婴安全,持续降低全县孕产妇死亡率。
二、适用范围在县域范围因各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或其它因素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的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
三、工作措施(一)完善组织架构。
为提高全县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工作质量和效率,及时协调救治相关工作,保障急危重症孕产妇获得及时有效救治,成立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院内急救专家组,分别负责抓好组织协调及县域内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会诊、出诊、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评估等任务。
(二)明确岗位职责。
为提高协作意识和救治水平,建立院内急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协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医疗、医技、药剂及职能部门职责,强化院内合作救助力度,形成“多科合作、全院联动”的救治响应机制、协作机制。
(三)梳理工作流程。
为使急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科学有序,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急危重孕产妇急救转运流程”、“急危重症孕产妇会诊流程”、“产科新生儿科协作流程”等各项工作流程。
(四)配套工作制度。
为使多科室协作意识和上下联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建立和完善急危重孕产妇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抢救制度、会诊制度、转诊制度、信息登记报告制度、业务培训制度、急救演练制度、急救绿色通道制度、物资保障制度及质控会议制度、领导小组例会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四、保障措施(一)统一思想认识。
高危孕产妇抢救制度引言:高危孕产妇是指在妊娠期间或分娩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或并发症的孕产妇。
由于其身体状况不稳定,抢救工作对于保护孕妇及胎儿的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的高危孕产妇抢救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抢救流程:1. 高危孕产妇抢救需要高效协调的团队合作。
这包括产科医生、急诊医生、麻醉师、护士等。
2. 对于高危孕产妇抢救,应建立明确的流程与分工。
在紧急情况下,各团队成员应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3. 抢救流程中需包括妇科检查、胎儿监护、血压及心率监测、快速输液、急救药物应用等关键环节。
二、急诊治疗:1. 高危孕产妇抢救的第一步是尽快处置并解决当前的紧急情况。
例如,如果存在大出血,及时采取止血措施非常关键。
2. 急诊治疗的目标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保证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
3. 急诊治疗应根据高危孕产妇的具体情况进行,例如吸氧、升高双重抬脚位、加强心电监护等。
三、危重病情转运:1. 在部分情况下,高危孕产妇可能需要转运到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更进一步的抢救治疗。
2. 危重病情转运的目标是确保安全并尽可能快地将患者转运到医疗资源更为充足的医院。
3. 危重病情转运应由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和监测。
四、术后护理:1. 对于高危孕产妇,在抢救治疗后,仍然需要提供细致而全面的术后护理。
2. 术后护理目标是恢复孕妇的身体健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术后护理应包括休息、恢复营养摄入、监测和处理伤口等。
结论:建立一套高效的高危孕产妇抢救制度对孕妇及胎儿的安全至关重要。
抢救流程、急诊治疗、危重病情转运和术后护理需要有严格的规范和操作指南,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高效地抢救高危孕产妇。
急危重孕产妇救治实施计划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妇女生育年龄的推迟和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高龄孕产妇占比逐渐增加,孕产妇的医疗需求和救治难度也随之增加。
为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孕产妇救治成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本实施计划方案。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急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提高救治能力,确保孕产妇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
二、救治体系构建1.建立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明确各级救治中心的职责和任务,形成覆盖广泛、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救治体系。
2.各级救治中心应具备一定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能够开展危重孕产妇的救治工作。
3.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实现各级救治中心的互联互通,确保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
4.各级救治中心之间建立转诊机制,确保孕产妇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迅速、有序地转诊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
三、救治措施和流程1.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孕产妇救治制度,明确救治流程和责任人员。
2.对孕产妇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风险高低以不同颜色进行标识和分类管理。
3.对高危孕产妇强化专案管理,制定个性化的救治方案,确保救治措施的落实。
4.对危重孕产妇实施救治时,应组织多学科团队合作,确保救治效果。
5.建立孕产妇救治数据库,对救治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不断提高救治水平。
四、救治能力提升1.加强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能力。
2.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救治效果。
3.加强救治设备的配备和更新,确保救治中心具备必要的医疗设备。
4.建立救治质量控制体系,对救治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救治质量。
五、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责任,确保救治体系的顺利运行。
2.加大财政投入,为救治中心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救治设备的更新和维护。
3.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为孕产妇提供充分的医疗保障,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孕产妇救治工作的认识和关注度。
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制度一、危急重症救治(一)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坚持首诊负责、就地就近抢救、尊重病人知情选择的原则。
(二)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危重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救治急危重症孕产妇,在医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负责疑难、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会诊和救治工作。
(三)危重孕产妇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
涉及到法律纠纷的,要报告有关部门。
(四)危重孕产妇救治医院要及时对病情进行评估,决定是否转诊。
需要转诊的要根据病情和上级医院的诊疗条件确定转诊医院。
对病情危重,在当地无条件抢救,且病人具备转运条件时应尽早转诊。
(五)各级医疗机构在危重孕产妇救治过程中,需要技术支撑的,应报同级“产科急救管理办公室”和“产科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组织协调专家会诊或救治;需要上级技术支撑的,应报市级“产科急救管理办公室”和“产科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组织协调专家会诊或救治。
二、危急重症转诊(一)各级医疗机构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按照分级管理原则超出自身救治能力的,应立即与上级产科急救中心联系及时转诊。
对于具备转运条件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应当及时安排医务人员携带急救用品、相关病历资料随车护送转诊至上级产科急救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对于不具备转运条件的,上级产科急救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应当通过电话、视频等远程指导或派员赴现场会诊、指导。
各级产科急救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要建立健全急救绿色通道,有专人负责接诊工作,确保有效衔接和绿色通道畅通。
(二)市、区县医疗机构产科急救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要及时向下级单位反馈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评价转诊是否及时和延误,并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处理方法,不断提高转诊的效率。
高危孕产妇识别与救治技术方案和计划书一、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高龄孕产妇比例的不断提升,高危孕产妇的比例也在增加。
为了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孕产妇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本方案旨在提出一套全面的高危孕产妇识别与救治技术方案,以及相应的计划书。
二、高危孕产妇识别1. 风险评估:通过开展妊娠风险评估,对孕产妇的健康状况、年龄、孕次、分娩史、家族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孕产妇的风险等级。
2. 常见高危因素识别:根据孕产妇的年龄、血压、血糖、血红蛋白水平、感染情况等指标,识别常见的高危因素,如高龄孕产妇、高血压孕妇、糖尿病孕妇、贫血孕妇、感染孕妇等。
3. 特殊高危因素识别:对于有特殊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孕产妇,应特别关注其特殊高危因素,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管理。
三、高危孕产妇救治1. 救治原则: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早期救治,确保母婴安全。
2. 救治措施:(1) 对于高血压孕妇,应根据血压水平、蛋白尿等情况,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2) 对于糖尿病孕妇,应进行饮食控制、运动指导,并根据血糖水平给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3) 对于贫血孕妇,应给予铁剂治疗,并根据贫血程度给予输血治疗。
(4) 对于感染孕妇,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并根据感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5) 对于高龄孕产妇、多胎妊娠、胎盘功能不全等高危情况,应提前进行剖宫产准备。
四、计划书1. 建立高危孕产妇信息管理系统,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全面登记和管理。
2. 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对高危因素的识别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加强医疗机构的孕产妇救治能力建设,提高救治水平和救治效果。
4.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孕产妇救治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
5. 定期对救治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优化救治方案。
五、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方案,预期可以提高高危孕产妇的识别率,提前干预和治疗,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
六、总结高危孕产妇的识别与救治是母婴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
高危孕产妇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高龄孕产妇和高风险孕产妇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孕产妇死亡率有所上升。
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制定高危孕产妇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为高危孕产妇提供全面、规范、高效的孕产期管理和服务,确保母婴安全。
二、实施方案1. 建立高危孕产妇筛查和评估体系: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高危孕产妇筛查和评估体系,对孕产妇进行全面的妊娠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年龄、体重、身高、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妊娠合并症等。
根据评估结果,将孕产妇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并对高风险孕产妇进行重点管理。
2. 加强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对高风险孕产妇,医疗机构应制定个性化的孕期管理计划,明确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定期追踪随访。
同时,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宣传教育,提高她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率。
3. 强化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配备完善的抢救设备和技术力量。
加强对孕产妇危急重症的识别和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
4. 加强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孕早期健康管理、孕中期健康管理、孕晚期健康管理、产后访视、产后42天健康检查等。
同时,加强对孕产妇保健技术培训,提高妇幼保健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5. 完善孕产妇保健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孕产妇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孕产妇保健信息的实时收集、分析和利用。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6. 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政府应加大对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加强对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的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对孕产妇健康的关注度。
三、组织实施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应加强对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危重孕产妇管理方案与措施一、背景和意义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妇女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在孕产妇健康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危重孕产妇的管理和救治是孕产妇健康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 提高危重孕产妇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2. 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保障母婴安全。
(二)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 全程管理,分级负责。
3. 科学救治,多学科合作。
三、管理和救治措施(一)预防措施1. 健康教育:加强孕前、孕期健康教育,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
2.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对高危孕妇进行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3. early pregnancy care: 提供早期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孕产妇营养、心理支持等。
(二)分级管理1. 高危孕妇分级管理:根据孕妇的风险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级别,实行分级管理。
2. 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建立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配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和专业团队,提供高效、专业的救治服务。
(三)救治措施1. 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建立多学科急救专家团队,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医疗救治。
2. 紧急转诊:对于危重孕产妇,及时进行紧急转诊,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 血液保障:加强血液供应管理,确保危急重症孕产妇的输血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四)培训和演练1. 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危急重症孕产妇的救治能力。
2. emergency drills: 定期组织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演练,提高救治团队的应急反应能力。
四、组织领导和协调(一)组织领导1. 成立危急重症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和协调工作。
2.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危急重症孕产妇管理的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部门协同1. 卫生健康部门要与扶贫、教育、民政等部门密切合作,为危重孕产妇提供综合支持。
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预案为确保及时、迅速、有序地抢救危重孕产妇,提高应急抢救能力,有效控制孕产妇死亡,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等法律规章,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在我院内因各种妊娠合并症、妊娠并发症或其它因素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的危重孕产妇的抢救。
二、组织机构(一)医院危重孕产妇抢救领导小组。
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全院的孕产妇抢救工作。
人员组成:组长:***副组长:***,成员:*** *** ***。
抢救领导小组下设急救专家组及科室抢救小组人员。
(二)院内孕产妇抢救专家组。
负责制定院内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预案并组织落实、保障急救抢救资源的配置、储备和正常运行,及时上报危重孕产妇抢救个案,负责院内孕产妇的抢救评估和报告。
人员由分管院长、产科、ICU、内科、外科、麻醉科、相关医技科室及后勤科室人员组成。
三、应急响应Ⅲ级应急响应:待产孕妇患有重度高危因素的或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达400ml,经半小时积极处理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出血量继续增多的,应立即报告科室内危重孕产妇抢救小组,进入预警状态Ⅱ级应急响应:孕妇待产在院期间患有各种危及生命安全的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或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达800ml的,应立即启动院内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响应。
Ⅰ级应急响应:孕妇待产在住院期间患有各种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或处于危重状态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应立即启动院内危重孕产妇抢救专家组,上报院内危重孕产妇抢救领导小组,联系朝阳危重孕产妇绿色通道,及时转诊患者或请相关专家进行抢救。
四、启动及抢救、转诊程序(一)应急响应启动:符合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响应启动条件的,首诊院内科室和医护人员,应立即报告科室领导,启动院内抢救应急响应。
(二)应急响应:院内孕产妇抢救专家小组成员接到启动响应电话,应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响应,及时了解病情,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做好人员、物资调配工作。
医院危重孕产妇救治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危重孕产妇是指在妊娠期、分娩及产褥期因各种原因导致生命垂危的孕产妇。
危重孕产妇的救治是妇产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保护孕妇和胎儿生命安全为核心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方案旨在规范和优化医院危重孕产妇的救治流程,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的效率和安全性,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重孕产妇的病死率和残疾率。
二、应急处置流程(一)门诊急诊处置流程2.快速转运: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考虑派专业救护车辆进行紧急转运,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医院。
(二)住院急诊处置流程1.急诊接诊和评估:急诊医生迅速评估危重孕产妇的病情,判断是否确实需要入院治疗。
2.预先通知:依据危重孕产妇的病情,急诊医生应提前通知妇产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以确保他们能及时到达急诊科,开展救治工作。
3.快速转运:如果病情紧急且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可派专人负责紧急转运,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手术室进行救治。
4.病情稳定后的处理:对病情稳定的危重孕产妇,应及时安排住院治疗,确保密切监护。
(三)住院救治流程1.快速抢救:一旦危重孕产妇入院,救治团队应立即进行快速抢救,包括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支持、补液、输血、抗感染等处理。
2.分级治疗:根据危重孕产妇的病情,进行分级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3.多学科合作:危重孕产妇的救治需要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和协调,包括妇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血液科等。
4.密切监测:对危重孕产妇的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呼吸、尿量、血气分析等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并发症等。
5.定期团队会诊:对病情危重的孕产妇,应定期组织团队会诊,共同制定救治计划,优化救治措施。
三、救治规范1.早期干预:尽早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孕产妇危重的高危因素,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子宫破裂等。
2.个体化治疗:根据危重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风险。
龙洞人民医院
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工作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
为了进一步做好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广州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强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工作方案(试行)》(穗卫妇社(2012)12号)的通知,为有效控制和降低孕产妇率,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能力和救治水平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院工作方案。
一、成立院内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组织管理工作,成立院内急救小组,负责院内急危重孕产妇的会诊、转诊及监护等医疗。
组长:(执行院长):
成员:(医务科科科长)
(麻醉科主任)
(妇产科主任)
(护理部主任)
(内科主任)
急诊科主任)
(妇产科主治医师)
(妇产科主治医师)
(产房护长)
(妇科护长)
二、危重预警、汇报制度。
1、产科危重、重症标准:
(1)产科急重症:产前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痫、羊水栓塞、脐带脱垂复、子宫破裂、肩难产、产后出血。
(2)产科重症: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妊娠并发心脏病、重症肝炎、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血栓性疾病(肺栓塞)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一旦确诊为危重症患者应立即启动急预案,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病情,下发危重病通知书,以及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科主任必须亲自查看患者并相应处理,同时向医务科汇报病情,组织科内与院内危重病例讨论,必要时向领导小组汇报,由领导小组迅速安排相关专家参加院内大会诊。
二、抢救制度
1、各级医护人员必须本着高危负责的态度,仔细观察病情,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2、抢救工作必须有本院副高以上的医师住持抢救,重大抢救必须由科主任、专家小组或领导小组住持,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听从指挥,积极配合。
3、抢救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相关科室帮助时,应及时向医务科汇报,由医务科协调解决。
4、抢救记录由一线医护人员书写,要求及时、准确、清晰、简明、完整。
如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记录时,在抢救后六小时内据实补充完整。
主治以上医师必须严格审查抢救记录。
5、规范急救物品管理,保证抢救顺利进行。
6、抢救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操作常规,注意传染病人的消毒隔
离,以免造成医疗事故和交叉感染。
三、院内会制度。
1、因病情需要,应及时要求相关科室急会诊,情况紧急可先电话邀请后补会诊单。
各科室主任接到协助抢救的会诊通知,应排主治以上医师在10分钟内到现场,任何科室及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2、如病情危重,由副高以上医师向医务科申请,启动院内危重症孕产妇抢救领导小组。
3、会诊的科室有责任完善相应检查,收集所有检查结果,并整理备查。
四、危重症孕妇转诊程序
1、凡需要抢救的危重症孕产妇,需立即启动院内急救专家小组对孕
产妇进行现场救治,同时报告医务科和医院领导,院领导及相关抢救小组成员要及时到现场抢救,病情稳定后转诊或视病情需要按快速、就近的原则请上级抢救小组会诊,在请上级医院抢救的同时,根据危重症孕产妇监测方案进行上报。
2、在上级医院抢救小组到达现场前,医院必须常规进行院内抢救,
做好输血、手术及转诊的各项准备。
3、上级医院抢救小组到达后,如实汇报病人的情况,双方积极配合
进行现场会诊及抢救,视病情需要联络转诊的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现场抢救,病情稳定后转诊,同时做好院内抢救及会诊、转诊和各项准备工作。
4、在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协助抢救的基础上,视危重孕产妇病情需要,
可呼叫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派出抢救小组到现场抢救,同时根据病情通知市卫生局妇幼处,请市产科抢救小组现场会诊转诊。
5、如危重症孕产妇确诊为妊娠合并妇产科以外的其他专科疾病,且
该妊娠合并症为危及孕产妇生命的主要疾病,可视为危重症孕产妇病情需要,联系市内具有相应重点专科力量的三级医院进行会诊和转诊。
五、转诊流程:
1、值班医生必须立即向产科主任汇报,必要时向医务科汇报,启动
院内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小组工作,根据病情邀请三级医院专家会诊并做好转诊前的病情评估。
在三级医院的专家未到达现场前,我院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领导小组积极抢救。
2、转诊前的病情评估:会诊的专家对危重症孕产妇对我院现有救治
能力进行评估,
(1)适时转诊:会诊专家对危重孕妇病情评估后认为需要转诊,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领导小组根据病程需要安排科室做转诊工作。
(2)就地抢救:病情危重现场抢救,由会诊专家指导救治,病情稳定后转三级医院救治。
2、凡接诊的高危孕产妇及时转到上级医院治疗,医护人员要护送到
上级医院并当面向接诊单位介绍病情,以防转送途中出现生命危险。
3、凡极危重的孕产妇要直接转到Ⅲ级医院治疗,转诊要一步到位,
不要因转诊不到位而延误治疗。
4、对于转诊中有生命危险的孕产妇,要立即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抢
救,待病情平稳后护送转诊。
在上级医院专家到达之前院内要积极抢救,做好输血、手术、转诊等准备工作。
六、相关科室全力协助救治的制度
1、各医技科室门诊部积极配合,全力协助,优先安排检查。
2、医技部门接到临床科室床边检查的紧急申请后,需在10分钟内到达抢救现场,情况紧急时可电话联系补单,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3、送检标本上粘贴红色标记,原则上各类检验、检查报告30分钟内出。
4、如遇到病危患者经济拮据、无家属在现场或无法缴纳医疗费用时,由主治以上医师报告科主任,并向医务科申请开通急诊通道。
医务科结合实际情况处理。
5、产科紧密合作,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新生儿窒息等危重疾病,有效降低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6、输血科优先保障急危重孕妇的抢救用血。
7、手术室优先安排危重孕妇进行急诊手术。
七、病例跟踪随访、病例反馈制度
1、患者治愈出院后,应安排专人定期电话随访。
2、建立基本信息等级制度,设立孕产妇危重接诊及死亡等级本。
3、妇产科专职等级急危重孕产妇情况,并按照规定统计及汇报。
4、如为外院转诊病例,在患者治疗出院或死亡后,及时与书面形式给转诊医院反馈救治结局。
按照规定向天河区妇幼保健院汇报危重症孕产妇个案信息和结案情况。
八、首诊负责制。
凡接诊危重孕产妇应及时诊治,在孕产妇不宜搬动时,医院在上级医院专家会诊的指导下就地继续抢救。
九、建立孕产妇转诊登记册
内容包括病人姓名、年龄、主要诊断、主要治疗经过、转归或接诊单位名称、转诊后追踪及必要时的分析与建议。
十、每月统计一次转出人数等资料填写报表上报妇幼保健院,发生危重症孕产妇个案的,一个工作日内向天河区妇幼保健院报告个案信息。
十一、不完善情况,按照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及《广州市高危妊娠管理办法(修订)》、《广州孕妇保健分类管理工作方案》执行。
本方案即日起执行。
二〇一四年元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