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复习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840.00 KB
- 文档页数:8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级分离一、实验原理自能够产生胞外蛋白酶的菌株在牛奶平板上生长后,其菌落周围可形成明显的蛋白水解圈,水解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常被作为判断该菌株蛋白酶产生能力的初筛依据。
将腐烂的大豆浸泡液中的细菌接种在含有酪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由于产蛋白酶菌株能在干酪素的培养基上形成无色透明圈,因此能将产蛋白菌株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菌株经再次培养,就可获得纯种产蛋白酶的菌株。
二、实验器材1.菌种:从大豆浸泡液中获得2.培养基:(1)PDA斜面培养基:马铃薯200g,蔗糖20g,琼脂20g,水1000ml.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半小时后用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溶化后补水至1000ml,121℃灭菌30min备用。
(2)干酪素琼脂培养基:干酪素4.0g,用20ml 0.1mol/L NaOH溶液溶解后再加20g琼脂,加蒸馏水煮沸加水至1000ml 121℃灭菌30min备用。
3.试剂:无菌水。
4.仪器:天平,电磁炉,烧杯,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高压灭菌锅,锥形瓶,接种环,涂布棒,酒精灯,恒温培养箱。
三、实验步骤1.将腐烂的大豆放入无菌水中浸泡,制成细菌悬浮液。
2.用涂布棒蘸取菌液接种于PAD培养基中,26℃培养48h。
3.倒置于酪素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24h。
4.挑取培养好的菌落接种于平板上,28℃培养48h。
5.观察各菌落周围形成的透明圈的情况。
6.选取透明圈较大的三个菌落分别接种在干酪素琼脂培养基上,28℃培养48h。
7.观察受否为单菌落,若为单菌落且有透明圈,则为纯种产蛋白酶菌株。
若有杂菌,则需要重复步骤6,直到培养出纯菌为止。
参考文献[1]代玉梅.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8.[2]黄志强,林白雪,谢联辉.产碱性蛋白酶海洋细菌的筛选与鉴定[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4):416-420.。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筛选是一项重要的微生物学工作,通常用于寻找能够产生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酶的细菌或真菌菌株。
以下是一般的步骤和方法:
1. 样品采集:首先从土壤、水体、食品等环境中采集样品,可能含有潜在的蛋白酶产生菌。
2. 分离:将样品进行稀释处理后,通过涂布法、稀释涂布法、过滤法等分离方法,在富含寒原蛋白酶的寒原平板培养基上培养,以分离出单菌种。
3. 纯化:将分离得到的单菌种进行多次传代,确保单一菌株的纯化。
4. 鉴定:利用生理生化试验、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序列分析)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
5. 筛选:利用含有蛋白质底物的培养基(如乳清蛋白、明胶等)进行筛选,观察菌株在培养基上的透明圈或发酵液的浑浊度变化,筛选出产生蛋白酶活性高的菌株。
6. 活性测定:对筛选出的蛋白酶产生菌株进行蛋白酶活性测定,确
定其蛋白酶活性水平。
7. 保存与应用:对获得的蛋白酶产生菌株进行保存,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潜力,如酶学特性、温度和pH稳定性等。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从环境样品中分离、鉴定并筛选出具有高蛋白酶产量和活性的菌株,为后续的蛋白酶生产及应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菌种资源。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活化选育、发酵及酶活力的测定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
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它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根据酪蛋白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
也可直接将细菌或霉菌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它蛋白酶产生菌。
本实验主要包括: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产酶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产酶微生物的发酵与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产生菌的生长及生长曲线、培养基优化。
通过本实验项目,使学生学会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的方法,菌种的纯化技术、高产菌的选育技术;了解蛋白酶产生菌的生长情况,学会绘制其生长曲线;学会培养基优化的方法;了解蛋白酶的性质及蛋白酶的测定原理;掌握蛋白酶的发酵及酶活力测定方法。
1 实验材料1.1 实验样品校园内土壤样品1.2实验仪器与材料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酪蛋白平板、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番红;显微镜、恒温水浴锅、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血球计数板、试管、三角烧瓶、烧杯、量筒、,玻棒、电子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试纸( pH 5.5—9.0)、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培养皿、胶头滴管、分光光度计(应符合GB9721的规定)等。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1.称量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准确地称药品放入烧杯中。
2.溶化在上述烧杯中可先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用玻棒搅匀,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溶解。
待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
3.调pH4.分装按实验要求,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内或三角烧瓶内。
5.包扎塞好棉花的试管和锥形瓶应盖上厚纸用绳捆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
6.灭菌将上述培养基以1.02kg/cm2(15磅/英寸2),121.3℃, 15-20min高压蒸汽灭菌。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灭菌,则应放入冰箱内暂存。
产蛋白酶菌种的分离与纯化--初筛一、目的要求1 学习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2 掌握稀释涂布平板法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3 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长的大本营,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工业微生物菌种最初都来自于自然界。
但是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而且都是混居在一起的,要获得工业发酵菌株,首先必须把它们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简单单细胞挑取法和平板分离法。
本实验用平板分离法。
平板分离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其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1)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等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
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取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平板法或平板划线等技术完成。
值得指出的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
因此纯培养的确定要经过一系列的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方能得到。
蛋白酶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酶制剂,它能将蛋白质分解成短肽甚至氨基酸。
根据三氯乙酸能将酪蛋白变性从而产生沉淀这一原理,可在平板培养基上直接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株。
产酶菌株能将酪蛋白水解成小分子物质,菌落周围不形成沉淀蛋白而出现透明圈,根据透明圈大小还能判断产酶活力。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样品土壤样品。
2 培养基酪素培养基配方如下:葡萄糖0.5gNaCl 5gK2HPO4 0.5gKH2PO4 0.5g干酪素10g蒸馏水1000ml琼脂20gpH 7.5115℃灭菌30min。
本科毕业论文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菌种鉴定专业名称:生物科学 1302学生姓名:**学号: **************师:**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菌种鉴定摘要分离和纯化培养法在实验中常常是分离杂菌筛选所需菌落的有效方法,紫外线诱变可以试验出菌落突变率最高的诱变时间或诱变强度,从而选择最适剂量对纯化菌株进行诱变,产生性能更加优秀的可育后代,这就是菌株的选育过程。
本实验采用以上方法对土壤中的杂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化的能分解蛋白质的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而获得分解能力强的菌株,即高产蛋白酶的菌株。
菌种鉴定则是对微生物快速深入了解的捷径。
关键字灭菌、培养基、无菌操作、分离纯化、紫外线诱变、菌种鉴定Abstract英文省略。
正文1.蛋白酶菌种的采样由于采样的菌种需要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所以采样地点可以是餐饮聚集地或者种植大豆等富含高蛋白植物的土地。
2.蛋白酶菌种的分离纯化2.1.实验用品的灭菌灭菌是指杀死或消灭一定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灭菌的方法分物理和化学灭菌法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物理方法的一种,即加热灭菌.加热灭菌包括湿热和干热灭菌两种.通过加热使菌体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目的.蛋白质的凝固变性与其自身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其凝固所需要的温度越低.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因为在湿热情况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蛋白质易于凝固;同时湿热的穿透力强,可增加灭菌效力.本实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2.1.1.灭菌前的准备玻璃器皿等在灭菌前必须经正确包裹和加塞,以保证玻璃器皿于灭菌后不被外界杂菌所污染.常用玻璃器皿的包扎和加塞方法如下:平皿用纸包扎或装在金属平皿筒内;三角瓶在棉塞与瓶口外再包以厚纸,用棉绳以活结扎紧,以防灭菌后瓶口被外部杂菌所污染;吸管以拉直的曲别针一端放在棉花的中心,轻轻捅入管口,松紧必须适中,管口外露的棉花纤维统一通过火焰烧去,灭菌时将吸管装入金属管筒内进行灭菌,也可用纸条斜着从吸管尖端包起,逐步向上卷,头端的纸卷捏扁并拧几下,再将包好的吸管集中灭菌.2.1.2.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用途广,效率高,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这种灭菌方法是基于水的沸点随着蒸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的原理设计的.当蒸汽压力达到1.05kg/cm2时,水蒸气的温度升高到121℃,经15~30min,可全部杀死锅内物品上的各种微生物和它们的孢子或芽孢.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以及传染性标本和工作服等都可应用此法灭菌。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筛选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样品收集:从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发酵物等)中收集样品,注意收集样品需要符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
2.分离菌株: a. 样品处理: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以获得适量的单菌落。
b. 培养基选择:根据目标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菌株分离。
常用的培养基有LB(大肠杆菌培养基)、TSA(琼脂糖营养平板培养基)等。
也可以添加特定的底物来富集酶活菌株。
c. 接种和分离: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在选定的培养基上,并进行营养和环境条件的适当调整。
通过稀释分离法,将单菌落分离至不同的培养皿中,得到纯培养的菌株。
3.酶活性测定: a. 初步筛选:将分离的菌株进行初步筛选,通过对菌落的酶活性直接观察或使用浸润琼脂糖等方法判断酶的活性。
b. 液体培养:将筛选出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收集培养物用于后续的酶活性测定。
c. 酶活性测定:通过适当的酶活性测定方法(如改良的Casein酶活测定法、Azocasein酶活测定法等)来评估菌株的酶活性。
4.酶产量测定: a. 最优菌株筛选:根据酶活性测定结果,选择酶活性较高的菌株。
b. 酶产量测定:对选定的菌株进行批量发酵或连续发酵实验,通过酶活性和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估计菌株的酶产量。
5.菌株鉴定: a. 形态学特征:观察菌落的形态学特征,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b. 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生理生化测试,包括生长方式、耐受性、产酸性、酶反应等。
c.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方法扩增和测序16S rRNA基因,进行菌株的分子鉴定,并与已知菌株进行比对。
这些步骤将有助于从样品中分离、鉴定和筛选出蛋白酶产生菌株。
根据筛选结果,选择高酶活性和高酶产量的菌株,可以进行后续的酶性质研究、表达载体构建等工作。
在实践中,根据具体实验条件和要求,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
1.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原理淀粉是由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构成的直链淀粉和α-1,6位有分支的支链淀粉组成的。
按照水解淀粉方式的不同,主要的淀粉酶可分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和解枝酶(或异淀粉酶)4大类。
产淀粉酶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利用淀粉遇碘液变为蓝色的特性,将分离的芽孢杆菌(或其他微生物)接种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利用滴加碘液后菌落周围出现的透明圈判断该菌是否产生淀粉酶及初步判断淀粉酶活力的高低。
实验材料和用具土壤样品或其他富含淀粉质的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淀粉培养基平板、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显微镜、恒温水浴锅、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等操作步骤分离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制备1:10土壤悬液;2)取1:10土壤悬液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管放入75-80 ℃水浴中热处理10min,以杀死非芽孢细菌;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 μL,涂布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将平板倒置,于30-32 ℃培养24-48 h;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为芽孢杆菌。
筛选1)从判定为芽孢杆菌的菌落处,分别挑取少许菌苔,先接种淀粉斜面培养基,再转接淀粉培养基平板,30-32 ℃培养24-48 h。
在平板上滴加稀碘液(或卢戈氏碘液)后测定水解圈直径与菌苔直径的比值。
2)水解圈大的那个菌株对应的斜面培养物,可作为进行诱变选育或酶发酵、酶活力测定菌株。
注意事项1)土壤悬液加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应准确控制。
2)点接淀粉培养基平板时,接种量及接种面积要基本相同。
2.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原理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
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或其他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根据酪蛋白平板的水解圈作初筛。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组别:第*组班级:生工**班组员:***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二、实验内容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三、实验原理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
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并进行培养,根据奶粉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
将初筛的蛋白酶产生菌接入产酶培养基振荡培养,测定蛋白酶的活力,最终得到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
也可直接将细菌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1.材料:土壤样品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及平板、奶粉培养基平板、45mL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3.仪器及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恒温水浴锅、摇床、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容量瓶、漏斗、试剂瓶、漏斗、载玻片、滤纸、擦镜纸。
五、操作步骤(一)配制所需培养基按照以下配方配制所需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琼脂 1.5~2.0g,水 100ml,pH 7.2配制200mL奶粉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琼脂 2.0g,水 100ml,pH 7.0~7.2脱脂奶粉 3g,配制200mL(二)分离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植被1:10土壤悬液。
2.取1:10土壤悬液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管放入75~80℃水浴中热处理10min以杀死非芽孢细菌。
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μL,涂布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平板,后将平板倒置,于30~32℃下培养24~48h.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为芽孢杆菌。
(三)筛选1、从判定为芽孢杆菌的菌落处,分别挑取少许菌苔,先接种奶粉斜面培养基,再转接奶粉培养基平板上,30~32℃下培养24~48h。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1. 引言蛋白酶是一类能够降解蛋白质的酶,在许多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发现和筛选具有高蛋白酶产量的菌株成为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点。
本文旨在介绍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的方法和步骤。
2. 蛋白酶分离菌株的采集蛋白酶产生菌株可以从各种环境中采集得到,常见的源包括土壤、水样、植物表面等。
采集时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样品间的干扰。
常用的采集方法包括无菌棉签擦拭、土壤样品采集等。
3. 蛋白酶分离菌株的分离和筛选3.1 培养基选择和制备蛋白酶分离菌株的分离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常见的培养基包括含蛋白质和多肽的培养基,如酵母提取物培养基、肉汤培养基等。
培养基制备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污染。
3.2 菌株的分离将采集得到的样品均匀涂布在选定的培养基上,使用无菌棉签或铲子进行均匀涂布。
将涂布后的培养基培养于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下,一般常见的培养温度为30摄氏度。
3.3 蛋白酶活性筛选使用适当的蛋白酶活性指示剂,如casein等,在培养基上进行盘状培养。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蛋白质的降解情况,筛选出具有高蛋白酶活性的菌株。
此外,也可通过测定培养液中蛋白酶的活性来进行筛选。
4. 蛋白酶产生菌株的鉴定4.1 形态观察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如菌落的形状、颜色、透明度等,以及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等。
4.2 生理生化特性检测进行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包括产酸、产气、葡萄糖利用、氧需求等。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压油技术、碳水化合物利用酶技术等。
4.3 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如16S rRNA序列分析、PCR等。
将菌株的DNA提取出来,进行引物扩增,然后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确定菌株的分类信息。
5. 结论通过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可以获得具有高蛋白酶产量的菌株。
这些菌株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提高菌株的蛋白酶产量,并应用于相关的工业生产中。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原理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的原理是利用菌株产生的蛋白酶活性对菌落进行筛选和鉴定。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筛选培养基法:将菌株接种在富含蛋白质的培养基上,待菌落形成后,置于一定条件下(如低温、酸碱pH变化、盐等),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出现蛋白质水解区域。
表现明显蛋白质水解区域的菌落可以认为是蛋白酶产生菌。
2. 培养基加酪蛋白法:将菌株接种在含有酪蛋白的培养基上,蛋白酶能够水解酪蛋白,会呈现明显的透明圈形成。
菌落形成后,利用这个特征可以筛选出蛋白酶产生菌。
3. 硫酸铜法:将菌株接种在富含酪蛋白的培养基上,在菌落周围加入硫酸铜溶液。
菌落产生的蛋白酶能使硫酸铜发生颜色变化(由蓝色变为紫色)或溶液变清晰,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对菌株进行筛选和鉴定。
4. 特定基质代谢法:蛋白酶产生菌可以利用特定基质作为唯一碳源进行代谢,产生的酶能水解特定基质并产生反应产物。
利用这些反应产物的特性,可以利用化学或生物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利用菌株产生的蛋白酶活性进行筛选和鉴定,以确定是否为蛋白酶产生菌。
这些方法灵敏度高、简单易行,
可以用于在大量菌株中筛选出蛋白酶产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进一步的研究。
蛋白酶是一类能够水解蛋白质的酶,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下面是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的一般步骤:
1. 样品采集:
-从自然环境(如土壤、水源等)或已知含有蛋白质的样品(如食品、发酵物等)中采集样品。
2. 分离菌株:
-将样品经过适当的稀释和处理后,通过平板法、液体培养法等方式进行分离培养。
-可以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如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培养基,以筛选出潜在的蛋白酶产生菌。
3. 蛋白酶活性筛选:
-根据蛋白酶的活性特点,可使用含有特定蛋白质底物的琼脂糖平板或液体培养基,筛选出蛋白酶活性高的菌株。
-观察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即蛋白酶产生的溶解区),判断菌株对蛋白质的降解能力。
4. 纯化与鉴定:
-从具有蛋白酶活性的菌株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纯化。
-使用生化方法,如SDS-PAGE电泳、酶活性测定等,鉴定蛋白酶的分子量、酶活性和特性。
5. 分子鉴定:
-对蛋白酶活性高的菌株进行16S rRNA或其他适用的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其属于的菌属和物种。
6. 筛选优良菌株:
-结合蛋白酶活性、稳定性、产酶量等指标,筛选出蛋白酶产量高、酶性好的优良菌株。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分离鉴定及筛选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采取必要的无菌操作和消毒措施,确保实验安全。
此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蛋白酶基因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蛋白酶的产生机制和调控方式。
微生物实验设计-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背景蛋白酶是一种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的酶类。
由于其在消化道营养吸收、生物反应器中的转化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蛋白酶的产生与筛选已成为当今生物技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尤其是在食品加工、污水处理、纤维素生物降解等领域,蛋白酶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本实验拟通过对产蛋白酶的菌株进行筛选,找到高产蛋白酶的优良菌株。
材料与方法菌株的采集菌株采集方法:在集中饮水供应点,选择自然生长的水上植物为采样点,如睡莲、菖蒲、兰草等,具体点位由实验组决定。
采用无菌削皮刀在水上植物上擦拭,将擦拭物用无菌三角板置于室温营养物培养基上慢慢离心直至血清澄清。
取尽可能大的好的菌落转入入液氮甘油管中,经深冷保存。
后选取筛选菌落接种于琼脂板上。
菌株的鉴定先用生化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包括观察菌落形态、氧化酶试验和嗜酸性染色,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然后利用API系统和Biolog系统对鉴定的菌株进行进一步的鉴定,最终确定其菌种身份。
菌株的扩增将选出的菌株接种到含有碳源和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预培养。
在预培养的基础上,将菌株接种到不同浓度的含有特定碳源和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再培养,测定培养基中蛋白酶活性及菌株生长情况。
选择生长良好、活性高的优良菌株进行扩大培养。
菌株蛋白酶活性的检测制备含有特定底物的琼脂板进行蛋白酶活性的检测,通过观察菌落周围的荧光带,判断菌株产生的蛋白酶活性。
结果与分析通过菌株采集、鉴定、扩增和蛋白酶活性的检测,找到了多个高产蛋白酶的优良菌株。
本实验通过对菌株的筛选,找到了高产蛋白酶的优良菌株,为蛋白酶的产生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蛋白酶的筛选1、取土壤,晾干,过40目筛,用无菌水梯度稀释至0.000001g土/1mL水或0.0000001g土/1mL水,待用2、配酪素培养基(加琼脂),高压灭菌,倒平板;配LB培养基或发酵培养基,灭菌,分作液体培养基,另外取一些倒斜面。
3、取1的融入土壤的水1mL涂平板,置于恒温箱,于50度或以上培养1~3天,挑选有水解圈(透明圈)的菌落用来划斜面(LB),于50度或以上进行纯化培养。
4、取纯化菌株,于液体LB中扩大培养。
5、离心,取沉淀,盐析,透析,得酶液。
6、以酪蛋白为底物,测酶液酶活,若酶活较大,则该菌株为你要的菌株了。
初筛1:用选择性培养基,把PH调低,则耐酸的才能活,另外,把N源去掉,加入酪素(酪蛋白),其他营养成分照基础培养基就行了,这样,产蛋白酶的菌种能将酪素分解成酪氨酸,就有可利用的N源,不产蛋白酶的菌种不能利用酪素,则没有N源,最后耐酸又产蛋白酶的菌种成为优势菌,挑出,换培养基。
初筛2:初筛1所得菌种用透明圈法(蛋白酶水解酪素产生透明圈,直径越大,酶活越高,具体步骤自己找)挑出蛋白酶活力高的菌种,接入摇瓶培养复筛:初筛2所得菌以福林试剂法测酶活(以Folin染色,测吸光度,具体步骤自己找),酶活最高者为最终菌种。
一、酪素培养基成分:酪蛋白10g牛肉膏3g磷酸氢二钠2g氯化钠5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0.4%溴麝香草酚蓝溶液12.5mLpH7.4制法:将除指示剂外的各成分混合,加热溶解(但酪蛋白不溶解),校正pH。
加入指示剂,分装烧瓶,121℃高压灭菌15min。
临用时加热溶化琼脂,冷至50℃,倾注平板。
注:将菌株划线接种于平板上,如沿菌落周围有透明圈形成,即为能水解酪蛋白。
二、干酪素培养基(用于蛋白酶菌株筛选) 分别配制A液和B液。
A液:称取Na2HPO4·7H2O 1.07g。
干酪素4g,加适量蒸馏水,并加热溶解。
B液:称取KH2PO4 0.36g,加水溶解。
本科毕业论文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菌种鉴定专业名称:生物科学 1302学生姓名:**学号: **************师:**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菌种鉴定摘要分离和纯化培养法在实验中常常是分离杂菌筛选所需菌落的有效方法,紫外线诱变可以试验出菌落突变率最高的诱变时间或诱变强度,从而选择最适剂量对纯化菌株进行诱变,产生性能更加优秀的可育后代,这就是菌株的选育过程。
本实验采用以上方法对土壤中的杂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化的能分解蛋白质的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而获得分解能力强的菌株,即高产蛋白酶的菌株。
菌种鉴定则是对微生物快速深入了解的捷径。
关键字灭菌、培养基、无菌操作、分离纯化、紫外线诱变、菌种鉴定Abstract英文省略。
正文1.蛋白酶菌种的采样由于采样的菌种需要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所以采样地点可以是餐饮聚集地或者种植大豆等富含高蛋白植物的土地。
2.蛋白酶菌种的分离纯化2.1.实验用品的灭菌灭菌是指杀死或消灭一定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灭菌的方法分物理和化学灭菌法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物理方法的一种,即加热灭菌.加热灭菌包括湿热和干热灭菌两种.通过加热使菌体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目的.蛋白质的凝固变性与其自身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其凝固所需要的温度越低.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因为在湿热情况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蛋白质易于凝固;同时湿热的穿透力强,可增加灭菌效力.本实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2.1.1.灭菌前的准备玻璃器皿等在灭菌前必须经正确包裹和加塞,以保证玻璃器皿于灭菌后不被外界杂菌所污染.常用玻璃器皿的包扎和加塞方法如下:平皿用纸包扎或装在金属平皿筒内;三角瓶在棉塞与瓶口外再包以厚纸,用棉绳以活结扎紧,以防灭菌后瓶口被外部杂菌所污染;吸管以拉直的曲别针一端放在棉花的中心,轻轻捅入管口,松紧必须适中,管口外露的棉花纤维统一通过火焰烧去,灭菌时将吸管装入金属管筒内进行灭菌,也可用纸条斜着从吸管尖端包起,逐步向上卷,头端的纸卷捏扁并拧几下,再将包好的吸管集中灭菌.2.1.2.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用途广,效率高,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这种灭菌方法是基于水的沸点随着蒸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的原理设计的.当蒸汽压力达到1.05kg/cm2时,水蒸气的温度升高到121℃,经15~30min,可全部杀死锅内物品上的各种微生物和它们的孢子或芽孢.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以及传染性标本和工作服等都可应用此法灭菌。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蛋白酶是一种能够水解蛋白质的酶类,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多个领域。
因此,对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进行详细介绍。
一、菌种的选取菌种的选取是筛选蛋白酶产生菌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优秀的蛋白酶产生菌应具备以下特点:1.适应性强:具有广泛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繁殖;2.高酶产量:产酶量高且稳定,生产成本低;3.酶活性好:酶活性高,能够快速、高效地降解蛋白质;4.易于培养:易于培养和维护,适应不同的培养条件。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微生物菌株,如大肠杆菌、真菌、放线菌等。
此外,一些原产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也是优秀的菌株来源,在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时应予考虑。
二、菌群的分离菌群的分离是筛选蛋白酶产生菌的关键步骤。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将每一种菌株分离出来,以便进行后续的酶活性检测和分析。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平板法、液体培养法、筛选法等。
其中平板法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其步骤如下:1.准备培养基:根据选取的菌株特性,准备适宜的培养基,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繁殖;2.分离:将样品按照一定稀释倍数涂布在平板上,然后放入培养箱进行培养;3.单菌分离:观察培养基的著色情况,辨别每一个菌落,最后用无菌酒精燃烧消毒的针头将每个菌落刺到含有相同培养基的试管中进行液体培养;4.鉴定:确定单菌培养基量大于10^6时,进行细胞分类和鉴定。
三、酶活性检测酶活性检测是筛选蛋白酶产生菌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掌握酶活性信息来评估菌株的产酶能力以及蛋白酶的种类和活性等。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酶活性检测: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其原理是将特异性抗体与酶偶联,加入样品中,利用抗体与酶偶联物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用底物染色,观察染色情况以确定酶活性;2.凝胶电泳:将分离纯化的酶嵌入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分离和检测;3.酶活性测定:以酶降解底物的反应速度作为酶活性的指标,通过比色、荧光和放射等不同方式进行检测。
高温蛋白酶产生菌株的筛选一、实验目的1. 学习从各种样品中分离微生物的操作技术2. 掌握分离微生物时定性测定产物的筛选方法3. 掌握高产蛋白酶菌株的初筛方法二、基本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其基本原理包括两方面:1. 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
因此可通过挑取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取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完成。
值得指出的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
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的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方能得到。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三、实验材料1. 样品:从地表下10~15cm的土壤或者枯枝烂叶、腐烂稻草中用无菌小铲、纸袋取土样,并记录取样的地理位置、pH、植被情况等。
(学生自取)2. 培养基①肉汤培养基(附录Ⅱ-1.1):100 mL/组,其中20 mL液体培养基/250 mL△中(内装玻璃珠10颗);50 mL固体斜面培养基分装在试管中:5mL/支,10支。
组成:牛肉膏0.5% 蛋白胨1% NaCl 0.5% pH 7.2~7.4 121℃,灭菌20min②酪素培养基(附录Ⅱ-1.10):200 mL/500 mL△×1(10-12个平板,每组6个平板)* 酪素的母液浓度为4%,是将4g干酪素溶解于0.1N的30-35ml的NaOH水溶液中,水浴溶解20min,待溶解完全后加入60-70℃热水稀释到所需浓度(即定容到100 mL),即得到母液浓度围4%的酪素溶液。
蛋白酶的筛选1、取土壤,晾干,过40目筛,用无菌水梯度稀释至0.000001g土/1mL水或0.0000001g土/1mL水,待用2、配酪素培养基(加琼脂),高压灭菌,倒平板;配LB培养基或发酵培养基,灭菌,分作液体培养基,另外取一些倒斜面。
3、取1的融入土壤的水1mL涂平板,置于恒温箱,于50度或以上培养1~3天,挑选有水解圈(透明圈)的菌落用来划斜面(LB),于50度或以上进行纯化培养。
4、取纯化菌株,于液体LB中扩大培养。
5、离心,取沉淀,盐析,透析,得酶液。
6、以酪蛋白为底物,测酶液酶活,若酶活较大,则该菌株为你要的菌株了。
初筛1:用选择性培养基,把PH调低,则耐酸的才能活,另外,把N源去掉,加入酪素(酪蛋白),其他营养成分照基础培养基就行了,这样,产蛋白酶的菌种能将酪素分解成酪氨酸,就有可利用的N源,不产蛋白酶的菌种不能利用酪素,则没有N源,最后耐酸又产蛋白酶的菌种成为优势菌,挑出,换培养基。
初筛2:初筛1所得菌种用透明圈法(蛋白酶水解酪素产生透明圈,直径越大,酶活越高,具体步骤自己找)挑出蛋白酶活力高的菌种,接入摇瓶培养复筛:初筛2所得菌以福林试剂法测酶活(以Folin染色,测吸光度,具体步骤自己找),酶活最高者为最终菌种。
一、酪素培养基成分:酪蛋白10g牛肉膏3g磷酸氢二钠2g氯化钠5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0.4%溴麝香草酚蓝溶液12.5mLpH7.4制法:将除指示剂外的各成分混合,加热溶解(但酪蛋白不溶解),校正pH。
加入指示剂,分装烧瓶,121℃高压灭菌15min。
临用时加热溶化琼脂,冷至50℃,倾注平板。
注:将菌株划线接种于平板上,如沿菌落周围有透明圈形成,即为能水解酪蛋白。
二、干酪素培养基(用于蛋白酶菌株筛选) 分别配制A液和B液。
A液:称取Na2HPO4·7H2O 1.07g。
干酪素4g,加适量蒸馏水,并加热溶解。
B液:称取KH2PO4 0.36g,加水溶解。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组别:第*组
班级:生工**班
组员:***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
二、实验内容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
三、实验原理
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
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并进行培养,根据奶粉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
将初筛的蛋白酶产生菌接入产酶培养基振荡培养,测定蛋白酶的活力,最终得到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
也可直接将细菌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
1.材料:土壤样品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及平板、奶粉培养基平板、
45mL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
3.仪器及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恒温水浴锅、
摇床、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
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容量瓶、漏
斗、试剂瓶、漏斗、载玻片、滤纸、擦镜
纸。
五、操作步骤
(一)配制所需培养基
按照以下配方配制所需的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琼脂 1.5~2.0g,水
100ml,pH 7.2
配制200mL
奶粉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
琼脂 2.0g,水 100ml,pH 7.0~7.2
脱脂奶粉 3g,配制200mL
(二)分离
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植被1:10土壤悬液。
2.取1:10土壤悬液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
管放入75~80℃水浴中热处理10min以杀死非芽孢细
菌。
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μL,涂布接种到牛肉
膏蛋白胨培养平板,后将平板倒置,于30~32℃下培养
24~48h.
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
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
为芽孢杆菌。
(三)筛选
1、从判定为芽孢杆菌的菌落处,分别挑取少许菌苔,先接种奶粉斜面培养基,再转接奶粉培养基平板上,30~32℃下培养24~48h。
2、选择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大的菌,接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30-32℃振荡培养48小时,将发酵液过滤或离心,取清夜检测蛋白酶活力进行复筛。
六、实验结果:
相关图片:
(2)菌株的分离
根据菌落大小、形状、表面光泽、隆起程度、透明程度、边缘性状和菌落颜色的差别,最终从培养基上筛选出23个菌落。
(3)将分离到的菌株分别接种到含脱脂奶粉的培养基上,置于32℃培养60h,于室温下观察是否产生细胞外蛋白酶,分解培养
基中的脱脂牛奶,进而产生肉眼可见的水解透明圈。
结果表明,在接种的23株菌落中,共有18株产生胞外蛋白酶分解脱脂牛奶,形成肉眼可见的透明圈。
从中筛选出9株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菌株。
如下表:
说明:“+”表示: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值约为3:1,“++”表示:水解圈与菌落直径大于3:1.。
六、结果分析
在奶粉培养基平板上,蛋白质被孢芽杆菌产生的蛋白酶水解,形成透明圈(见实验相关图片)。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的种类和活力各不相同,起对奶粉中蛋白质的水解能力各不相同,所形成的水解圈与菌落大小比值故而不同,因而根据其比值可初步断定其对奶粉中蛋白质的水解能力。
组员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