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育统计培训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2
中小学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一、编制和使用说明1.本大纲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对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编制。
2.本大纲注重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教学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3.本大纲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把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设计作为主要任务,同时强调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大纲采取主题设计的方式安排培训内容。
在每个主题中,目标、任务和成果是培训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建议和教学活动举例作为对基本要求的补充。
4.在本大纲指导下开展培训的过程,是学员体验和交流的过程,是分析、总结、改进日常教学的过程。
需要处理好在活动中体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需要重视学员具有的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强调学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挥,真正使培训过程成为帮助学员利用技术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促使其养成应用技术的习惯。
5.本大纲是以《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基础的提高性要求。
参与相关培训的学员,应具备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6.本大纲规定培训总课时约为50学时。
二、培训目标经过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学人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实施原则与途径。
2.掌握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媒体选择、教学模式与策略选择、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环节的概念与方法。
3.结合案例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方法。
4.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基本环节。
5.掌握教育资源管理的基本方式。
6.熟悉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完成一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对教学设计成果加以展示、反思与评价。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如概率、随机变量、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和实验设计等。
3、能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理解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流程。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统计学基础知识: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抽样分布。
2、描述性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数值描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3、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4、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实验设计的类型和实施。
5、统计软件应用:Excel、SPSS、R等统计软件的使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数据分析案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侧重于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实践教学部分则注重于统计软件的运用和数据分析的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理论教学部分(学时):讲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的内容。
2、实践教学部分(学时):学习统计软件的应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自编)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编写组)课程名称:教育统计与测量英文课程名称:Statistics and Measurement of educational课程编号:04404110学时数:72学分数: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高等数学》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包含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两部分内容。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高师院校教育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描述测定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统计学、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教育学、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以及师范教育各专业的大学生都应懂得一些必要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分析方法,以便独立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直至科学决策。
二、指导思想及编写原则本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依据教育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的实际贯彻国家素质教育方针,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
本课程应贯彻因材施教、启发式等教学原则,同时应突出每种统计方法适应条件及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教育统计方面的实践环节,以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学时分配表(共72学时)四、课程的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共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统计部分的推断统计,推断统计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指用样本指标的统计量对总体指标参数做出的推断和判断,假设检验是指对于一个假设判断假设成立与否的方法。
是教育统计学的中的核心部分。
第二教育测量部分的是测验的质量分析部分,主要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统计基础知识》是为财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
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要取得毕业证书必须通过《统计法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考试。
统计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概述、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动态分析指标、统计指数、抽样推断、统计估算和预测。
二、课程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学科,希望通过学习,逐步认识和体会到学好统计基础是做好各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业务基础理论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启发式为主,由浅入深,围绕重点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概述教学要求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统计的涵义二、统计工作的过程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四、统计研究的方法五、统计的职能第二节统计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二、标志和指标三、变异与变量四、指标体系教学建议本章重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工作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外,要向学生阐述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以后各章打好基础。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运用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将教育现象按照教育目标规定的要求用数字加以确定。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统计的基本理论;学习对教育问题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数字确定的基本原理;培养教育科研的基本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禁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教育统计概述教学要求:了解统计学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统计学的总体、样组与抽样、总体参数与样组统计量、变量、误差等基本概念。
掌握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教育统计概述2.学习教育统计学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总体、样组与抽样、总体参数与样组统计量、变量、误差、概率的概念(二)数据的初步整理与统计图表教学要求:了解资料的初步整理与统计图表;理解次数分布表与次数分布图。
教学内容:1.资料的初步整理2.常用的统计表3.常用的统计图教学重点和难点: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图(三)数据的集中趋势及其描述教学要求:了解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以及其它集中量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1.众数与中数2.算术平均数3.其它集中量数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的概念(四)数据的离中趋势及其描述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全距、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2.差异系数3.百分位数与百分等级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五)相关分析教学要求:了解相关的概念;掌握积差相关、等级相关、二列相关、点二列相关等相关系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1.线性相关2.积差相关3.等级相关4.质量相关教学重点和难点:积差相关、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质量相关的计算(六)概率、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教学要求:掌握概率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掌握概率分布、抽样分布的概念;理解参数估计的概念,掌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统计学/Educational Statistics课程编码:040000702 总学时数/学分数:32/2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课程所属部门:所有学院课程负责人:制定日期:2014年5月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我校培养职教师资的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所有修读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专业的学生。
教育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揭示教育现象所蕴涵的客观规律。
学习本课程须预先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
同时,本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教育研究中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研究素养、能力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
在师范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法》等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分析、解释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从数量方面研究教育现象特征、探讨教育规律、进行有关决策的方法;初步具备从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时,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推断的方法,尤其是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如何科学解释统计计算结果;掌握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教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管理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规范要求学生在修读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规范和要求: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须严格遵守上课考勤制度,每次上课出勤率须在90%以上,并且每名学生缺课次数不得累计超过3次。
全国中小学、高校、职业学校教育统计软件网络培训大纲
一、操作系统了解与重安装教程
在安装前先了解自己的WindowsXP操作系统是什么版本的,如果是Service Pack 2的,不能正常安装系统补丁,必须是Service Pack 3。
操作步骤:点桌面“我的电脑”左键——找到“属性”。
重新安装系统教程下载:
二、系统补丁下载与安装
/share/link?shareid=31200&uk=1912901295
Windows Vist , Windows 2008 , Windows 7 用户安装注意在(Setup.exe)文件一鼠标右击,选[以管理员身份运行]
一、安装教育统计软件:
1、正式版本教育统计软件下载(防止访问人数过多打不开中国教育统计网站)
/views-100049.html
教育统计系统正式版1.8 建议将系统安装到[D:\EDUDB]目录
选择“数据库管理”图标
软件中的数据库管理设置(很重要,如果不设置可能无法保存所填报的数据),SQL Server 2008 R2安装完毕后,MSDTC组件没有启动,要手工启动并设置成自动启动。
(可以解决报表录入时不能保存的问题。
)如下图所示:
启动SQL组件后,要查看数据库列表,是否加载成功,如果不成功要注意SQL组件是否启动成功!
软件安装后必须做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初始化数据库,将数据库加载到软件中。
2、代码下载(以贵州代码为例)/share/link?shareid=53425&uk=1912901295
请将代码解压到D盘吧
将D盘中的学校代码导入系统中
3、创建学校用户方法
成功导入学校编码后,在软件中可以建立学校用户,如何你要建立县级管理机构用户,就选择到教育局就可以了。
每个乡镇必须建立一个县级管理机构用户,以便以后数据错误时才好查找和修改。
三、系统内容培训
1、学校内容
学校用户建立后,在软件登陆界面选择要进行数据录入的学校,点击绿色的按钮,即可进入。
软件智能提示你当前学校的数据录入任务完成情况。
学校数据录入只需要完成两部分的操作:业务办理和审核上报业务办理操作:
业务办理要输入的第一张是基111表即学校信息表,黑色部分是通过学校编码中导入软件的,不需要填报,蓝色部分是必须填报的数据,请正确输入数据。
输入完毕后,请不要忘记保存哟
A、学校基表操作:
基表录入必须从上至下输入的原则,才能保证数据不出错。
表中颜色说明:白部分是必须录入数据的单元格;蓝色部分是自己汇总或合计的单元格,已经锁定不能输入数据;黑色部分是不填写数据的单元格,可以减少表间公式错误。
逻辑校验和经验校验操作可以填写所有基表后再进行,以便减少校验流程。
如果在逻辑校验和经验校验时发现有错误的基表,直接点击“查看表单”就可以转到出错的表中。
重新初始化操作是某一张表数据出错多时,可以选择要初始化的那张表,重新初始化即可,原来的那张表上的数据将被清空,重新录入数据。
B、学校综表操作
系统中的综表是基表的汇总表,所有数据自动生成,不需要手工生成,默认业务分组为“全部”,为了减少数据错误和界面直观,请从分组中选择分组类型即可以调出相应的综表。
审核上报操作:
数据审核操作是数据录入完毕后,逻辑校验、经验校验通过才能进行的操作。
初始审核的学校全部为红色待审核图标,如果基表数据不出错,即可进行学校审核操作。
数据审核通过后,可以生成上报文件了。
生成上报文件扩展名必须是.up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