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凌汛]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7.96 KB
- 文档页数:3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泥沙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地区位于中国的河南、山东两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经济区和粮食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频繁的洪水灾害威胁。
为了保护下游地区的人民财产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治理措施。
1. 河道疏浚河道疏浚是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河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断流、水势变浅,进而增加了洪水的冲击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对河道进行定期疏浚。
疏浚工作包括清理河道底泥和水生植被,保持河道畅通,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2. 建造防洪堤坝为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黄河下游地区大量建设了防洪堤坝。
这些堤坝可以有效地阻止洪水侵袭下游地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防洪堤坝的建设包括加固现有堤坝、新建堤坝和减少河道侵蚀等措施。
通过不断加强堤坝的防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3. 构建洪水调控工程为了进一步提高黄河下游地区的抗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积极构建洪水调控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水库、闸门、泄洪道等。
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同时,这些工程也可以利用洪水资源,提供水源供给和灌溉用水。
4. 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为了及时掌握黄河下游地区的江河水情,提前预警洪水灾害,黄河下游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该体系包括水文站、气象站、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黄河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等信息。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下游地区人民做好防洪准备,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
5. 加强防洪意识教育为了增强人民防洪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黄河下游地区加强了防洪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防洪演练、宣传防洪知识等活动,提高人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防洪宣传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人民对防洪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结论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河道疏浚、建造防洪堤坝、构建洪水调控工程、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加强防洪意识教育。
凌汛形成的原因及措施
凌汛是指江河湖泊等水体在冬季或早春结冰后,突然暖化、融化时造成的洪水现象。
凌汛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天气状况:冬季或早春时,气温经常变化,有时会出现异常升高,导致冰雪融化。
2. 大量降雨或降水:冬季或早春时,降雨或降水量明显增加,导致大量融水流入江河湖泊。
措施:凌汛对于沿江沿海地区的居民和农田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减少凌汛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天气情况和降雨情况,对可能出现凌汛的地区进行预警,提醒居民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降雨水能及时排放,减少积水的时间和范围。
3. 引导水流:通过引导水流的方式,避免凌汛水流过大,并通过拦河堤等措施,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4.加强堤防巡查和修订:加强堤防的巡查和修订工作,确保防洪堤防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汛意识,加强对凌汛的了解和防范知识的普及。
黄河防凌对策黄委防办滕翔[摘要]历史上,黄河凌汛灾害频繁发生,人们在与凌汛灾害的不断斗争中,逐步认识并致力于凌汛防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两岸人民采取了防、蓄、分、排的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凌汛灾害。
本文在总结近年来黄河防凌工作的基础上,对黄河防凌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黄河防凌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黄河防凌对策2008年,黄河宁蒙河段发生了近40年来最为严重的凌汛,黄河堤防2处决口,1万多人因灾转移。
在防凌过程中使用了固堤、抢险、炮击炸冰、轰炸机破冰、利用灌溉渠系和临时分凌区分滞凌水等综合措施,有效减轻了凌灾损失。
分析多年来黄河防凌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坚持不懈地建设防凌工程体系、完善凌情监测体系、防凌指挥调度体系以及防凌抢险体系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
但在工程体系建设、凌情监测预报、冰坝处理等方面仍显不足,尤其是还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工干预开河的目标,消除或缓解黄河凌汛灾害。
一、黄河凌汛概况1、凌汛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使水位大幅度抬高,造成漫滩或决堤。
中国北方的河流,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
黄河凌汛洪水在发生频次和规模上远较其他地区为高,往往造成较大灾害。
2、黄河凌汛成因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南北相隔10个纬度,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大。
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气候干燥寒冷。
元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
年极端最低气温:上游-25~-53℃,中游-20~-40℃,下游-15~-23℃。
因此,黄河干流和支流冬季都有程度不同的冰情现象出现。
影响冰情的因素主要有热力因素、动力因素及河床边界条件。
低纬度上的河段冬季温度高,一般形不成冰情;流量大、水动力强不利于河流形成结冰;河道的束窄、弯曲、浅滩处,容易卡冰结坝,造成凌汛灾害。
黄河干流凌汛主要发生在上游宁蒙河段、中游北干流河段、下游河段以及上中游干流水库库尾河段。
防治黄河凌汛措施工程方案一、凌汛防治工程的意义黄河凌汛对沿岸居民和农田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凌汛防治工程的意义重大。
通过凌汛防治工程可有效减轻凌汛造成的灾害,维护河道畅通,保护农田和居民安全。
凌汛防治工程不仅是对抗黄河凌汛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凌汛防治工程的内容1、清河道:为了避免凌汛,首先需要清河道,加大河道容积,提高水流速度,使黄河的水能够顺利流过,不被冻结,减少凌汛。
2、加固河堤:黄河的河堤需要加固,以防止凌汛冲毁河堤,造成洪涝灾害。
加固河堤是凌汛防治的关键环节。
3、开河道:在冬季,可以采用开河道的方式,通过人工工程方式,清理冰层,保持河流畅通。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凌汛防治方式,但对于凌汛来袭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减轻灾害。
4、利用水利工程:利用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库、堤防等防洪设施,通过调节水位,预防凌汛的发生。
5、冰层移除: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移除黄河表面的冰层,以保持河道畅通。
6、保护农田:对于农田桥梁等农田设施进行维修和加固,加强农田的防洪能力,减轻农田受灾损失。
三、凌汛防治工程的实施步骤1、科学规划:对于黄河流域的凌汛问题,需要科学制定凌汛防治工程的规划方案,包括工程内容、实施步骤、资金投入、工期等。
2、加强监测:建立凌汛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黄河水情,及时预警凌汛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3、组织实施:在凌汛季节到来之前,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相关工程的准备工作,包括清河道、加固河堤、开河道、移除冰层等工作。
4、联合防治:黄河流域涉及多个省份地区,需要各地相关单位联合起来,进行凌汛防治工作,确保整体工程的实施。
5、持续改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凌汛防治技术也在不断改进,需要持续跟进最新的防治技术,不断优化凌汛防治工程。
四、凌汛防治工程的保障措施1、加强宣传:对于凌汛防治工程,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教育居民如何应对凌汛,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加大投入:凌汛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保障凌汛防治工程的实施。
[浅谈黄河凌汛的治理措施] 治理凌汛的措施凌汛,是黄河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冰凌壅塞引起的暂时涨水。
由于黄河所处纬度较高,下游河道,一般年份冬季结冰封河。
春初解冻开河,冰水齐下,冰凌壅塞,水位上涨,形成凌汛洪水,此时期为黄河凌汛期。
黄河下游河道因上下河段纬度相差3度多,冬季平均气温相差摄氏3~4度。
上段河道封冻晚、开河早,结冰较薄;下段河道封河早、开河晚,结冰较厚。
一般在1~2月间,气温升高,上段低纬度河段封冻首先解冻开河,封冻期间河槽积蓄的水量急剧释放下泄,形成凌汛洪水,洪峰流量沿程递增,水位上涨;但下段高纬度河段因气温仍低,冰凌固封,在水流动力作用下,水鼓冰开,形成“武开河”。
“武开河”时,解冻来得很快,特别是气温猛升或水位暴涨,大块冰凌汹涌而下,这样就容易造成冰凌,有时大量冰凌在狭窄、弯曲、浅滩处阻塞,形成冰塞、冰坝,致使水位陡涨,由于冰凌、流冰插塞,过流面积减少,可形成冰坝,随着水位的提高,将会出现水鼓冰裂、冰凌漫堤的情形,形成凌灾,其危害程度常常超过洪灾。
有的年份,上下河段气温变幅相差不大,河道封冻分段解冻开河或就地解冻,不致形成大的凌汛洪水,开河也比较平稳顺利,这种情况一般称为“文开河”。
一、黄河凌汛的成因产生凌汛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
在高寒地区,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且河道形态呈上宽下窄,河道弯曲回环的地方出现严重凌汛的机遇较多。
这是因为河流封冻时下段早于上段,解冻时上段早于下段。
而且冰盖厚度下段厚上段薄。
当河道下段出现冰凌以后,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当融冰开河时,这部分槽蓄水急剧释放出来,出现凌峰向下传递,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节节增大。
当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上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坝,使上游水位增高。
凌汛严重于否,取决于河道冰凌对水位影响的程度,通常只有在河道中出现严重的冰或冰坝后,才会引起水位骤涨,造成严重的凌洪。
黄河上中下游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1、黄河上游的问题主要是荒漠化、凌汛。
措施为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退牧还林,植树造林;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2、黄河中游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具体措施有:工程措施——固沟、保塬、护坡。
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选育良种、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科学施肥等。
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大力种草植树,实行乔、灌、草结合。
3、黄河下游的问题主要是泥沙淤积、地上河以及凌汛、冬春水量不足。
措施有: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
地理黄河凌汛知识点总结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素有“中华母亲河”之称,其流域辽阔,涵盖了多个省市,河流漫长,河水浑浊,水量大,流速快,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黄河地处高原和山地之间,河岸陡峭,地形复杂,多种因素导致了黄河河谷的水灾频发,其中凌汛是黄河水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黄河凌汛的成因1.气候因素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干旱带和半干旱带交界,气候较为干旱,特别是春秋两季的气温变化较大,降水不均匀。
由于干冷气流和暖湿气流的交汇引起了大幅气温变化,由此引发的霜期冰雪融化,造成河水急剧增大。
2.地形因素黄河流域地形复杂,河床较为狭窄陡峭,河谷受到地形的限制,河流流速快,水流湍急。
当冬季气温骤降,河水迅速凝固,形成冰块和冰凌,进而堵塞河道。
3.水文因素黄河流域河水丰富,水流湍急,流速较快,冰雪融化后汇入河流,迅速流向下游,造成河道冰凌移动,形成冰封和冰堰。
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黄河凌汛频发。
二、黄河凌汛的危害1.冻水灾害黄河凌汛导致的冰凌和冰块在河道中移动,造成河道迅速冰封,形成冰害,阻碍了河水通畅流动,容易引发冻水灾害。
2.漫滩洪水河流本身湍急,流速快,一旦受到冰凌的阻碍,河水回流上涨,易造成漫滩洪水,危害周边农田和居民住房。
3.阻碍交通运输由于冰块和冰凌的移动,易造成河道交通运输中断,尤其是水路交通。
4.损坏水利设施河道冰封和冰害对水利设施造成损坏,加重了修复和维护负担。
5.影响生产生活凌汛造成的冻水灾害、漫滩洪水、交通中断等危害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上述危害表明,黄河凌汛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应当对黄河凌汛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三、黄河凌汛的应对措施1.监测预警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气象、水文、地质等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冰雪融化、河道冰凌等状况,提前预警,加强对凌汛的监测。
2.减少冰凌形成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降低冰凌形成的可能性。
2012年第30期(总第45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凌汛成因产生凌汛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
在高寒地区,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且河道形态呈上宽下窄,河道弯曲回环的地方出现严重凌汛的机遇较多。
这是因为河流封冻时下段早于上段,解冻时上段早于下段。
而且冰盖厚度下段厚上段薄。
当河道下段出现冰凌以后,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当融冰开河时,这部分槽蓄水急剧释放出来,出现凌峰向下传递,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节节增大。
当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上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坝,使上游水位增高。
凌汛严重于否,取决于河道冰凌对水位影响的程度,通常只有在河道中出现严重的冰或冰坝后,才会引起水位骤涨,造成严重的凌洪。
2危害①冰塞形成的洪水危害。
通常发生在封冻期,且多发生在急弯窄河道水流缓慢地段,淌凌持续时间较长,逐步抬高水位,对工程设施及人类有较大的危害。
②冰坝引起的洪水危害。
通常发生在解冻期。
常发生在流向由南向北的纬度差较大的河段,形成速度快,冰坝形成后,冰坝上游水位骤涨,堤防溃决,洪水泛滥成灾。
③冰压力引起的危害。
冰压力是冰直接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力,包括由于流冰的冲击而产生的动压力,由于大面积冰层受风和水剪力的作用而传递到建筑物上的静压力及整个冰盖层膨胀产生的静压力。
资料记载,1929年2月在山东省利津县冰坝堵塞河道,造成决口,淹没了利津、沾化两县60余村。
3黄河凌汛凌汛,是黄河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冰凌壅塞引起的暂时涨水。
由于黄河所处纬度较高,下游河道,一般年份冬季结冰封河。
春初解冻开河,冰水齐下,冰凌壅塞,水位上涨,形成凌汛洪水,此时期为黄河凌汛期。
黄河下游河道因上下河段纬度相差3度多,冬季平均气温相差摄氏3~4度。
上段河道封冻晚、开河早,结冰较薄;下段河道封河早、开河晚,结冰较厚。
黄河上游凌汛【黄河下游兰考河段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韩贵俭,徐景花)】一、兰考黄河河段概况兰考黄河河段位于河南黄河右岸最下段,上接开封县,下至山东省东明县。
所辖黄河堤防43.08km,相应大堤桩号126+640~156+050,河道工程有3处险工、3处控导和1处滚河防护工程,共有坝、垛、护岸428道(段)。
黄河由开封从西奔腾而来,直冲兰考东坝头,骤然转向东北,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素有“豆腐腰”之称。
二、凌汛成因一是自然因素。
黄河下游河道自兰考东坝头转向东北,沿程纬度逐渐增高,造成气温“上暖下寒”,这一变化规律,决定了下游河段先封冻后解冻的特性。
因纬度上的差异,上游河道的气温明显高于下游河段气温,而气温对凌汛的影响是通过水温的变化而体现出来的。
因此,当上游河段因气温升高或因流量增大而开河时,融冰水加河槽蓄水挟带大量冰块急剧下泄,而下河段往往因气温差异尚未解冻,在上游来水动力作用下,水鼓河开或形成冰坝阻塞河道,致使水位陡涨,甚至漫滩偎堤造成严重的凌汛灾害。
同时,水的流量大小和流速快慢对封冻、解冻与输冰能力都有直接影响。
河道形态除能改变河流的动力状况影响冰情外,还有它的几何边界条件对冰凌的影响。
二是人为因素。
主要表现为上游水库下泄流量控制不当、下游浮桥拆除不及时造成卡冰壅水、冬季涵闸引水、停水不当造成。
三、凌汛的危害性河道封冻以后,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使河槽蓄水量不断增加,水位上涨,待到解冻开河时,这部分被拦蓄的水量急剧释放出来,向下游推移,沿途冰水越集越多,以至形成凌峰,而凌峰自上而下传播时往往是一个递增的过程,凌汛期的水位由于冰凌施加水流的阻力作用,不仅相同流量水位比无冰期高得多,就是与伏秋大汛的洪水位相比,有时也会超过它。
因此,在某些堤段凌汛往往比秋伏汛情更为严重,更难防御。
四、防御措施1、建立健全各级防凌责任制。
按照防凌汛要求,贯彻落实以行政首长为核心各级防凌负责制,并从队伍建设、物料储备、工程防护、凌汛观测、迁安救护及凌汛抢险等方面采取措施,做好防凌准备。
知识梳理:黄河的忧患和治理
⼀、黄河忧患的表现
黄河上中下游的存在问题
凌汛定义:是指冰坝阻塞河道,造成⽔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凌汛发⽣河段:凌汛发⽣在由低纬度流向⾼纬度的河段,即上游刘家峡——包头,下游开封——⼊海⼝。
要原因是⾼低纬温度差异,即较⾼纬度河段初冬(初春)河流封冻较早,较低纬度河流还没有封冻,从⽽导致河流⽔位上涨泛滥决⼝。
凌汛发⽣时间:初春或初冬
采取措施是:飞机、⼤炮炸开冰坝。
黄河中游含沙量⼤原因
⼆、黄河的治理
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及危害
黄河治理措施
在黄河上游加强⽣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原地区开展⽔⼟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型⽔利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堤。
黄河下游凌汛的灾害成因及防治
王文才
【期刊名称】《治黄科技情报》
【年(卷),期】1989(000)005
【摘要】黄河自河南省郑州附近的桃花峪至山东省垦利县的入海口,称为下游,全长768km。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王文才
【作者单位】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82.1
【相关文献】
1.黄河下游凌汛及防凌破冰方法 [J], 贾成;王瑞
2.黄河下游凌汛典型年来水条件下凌汛河道水量演算 [J], 程进豪;闫永新
3.黄河下游凌汛灾害及防治措施 [J], 王鸿祥;许才华
4.黄河下游河口地区凌汛灾害与冰凌爆破技术 [J], 王勇;胡四华;刘林
5.黄河下游凌汛期防凌现状及防治措施 [J], 李倩;盖永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
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
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
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关键词:黄河凌汛成因防御措施
1概况 2凌汛的成因 2.1气温
河道冰凌是低气温的产物,气温变化是造成凌汛的重要因素。
黄河下游河道呈西南东北流向,上首位于北纬34度50分,黄河入海口位于北纬38度00分,上下相差3度10分。
气温的变化使上段河道冷得晚,回暖早,负气温持续时间短;下段河道冷得早,回暖晚,负气温持续时间长。
沿程纬度不断变化,造成气温“上暖下寒”,上游河段的气温明显高于下游河段气温,
决定了黄河下游河段先封河后解冻的特性。
当气温转暖升高时,上段河道先解冻,下段河道还处于固封状态,上段已解冻的冰水流至处于固封状态的下段,卡冰结坝造成凌汛。
2.2水温
气温对凌汛的影响是通过水温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冬季气温上暖下寒,温差较大,上段河道
封冻晚、开河早、冰层薄、封冻时间短,下段河道封冻早、开河晚、冰层厚、封冻时间长,在上段冰层解冻开河、冰水齐下时,下段冰层仍较坚固,容易导致冰凌阻塞,严重时形成冰坝,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涨,形成严重凌洪。
2.3流量
黄河下游封冻期流量较小,封冻冰盖较低,冰下过流能力小,封冻后,河槽内增加的槽蓄水量大部分积存在宽河道内,当上游河段因气温升高或流量增加时,冰下蓄水量自上而下沿程释放,流量逐渐增大,加上下游河道狭窄,因气温差异开河较晚,在上游来水的动力作用下,迫
使冰盖上涨,容易形成水鼓冰开的“武开河”,致使水位陡涨,形成冰坝,壅高水位,漫滩偎
堤造成严重的凌汛灾害,对黄河下游防凌十分不利。
2.4河道形态
黄河下游河道上游宽浅散乱,下游狭窄多弯,封河、开河期间极易出现冰凌卡塞,形成冰塞、冰坝,造成凌汛灾害。
主要表现在:艾山窄河段,该河段有黄河下游河道最窄的艾山卡口,险工与山体对峙,河宽仅275m,河道窄,弯道多,排冰能力小,易卡冰阻水;河道急转弯或连续转弯处,如河段呈“L”形、“S”形,流冰经过这些河段时,主流顶冲凹岸后,急转90度,或连
转数弯下泄,很容易在弯道处卡冰壅水,形成冰坝。
3凌汛的危害及影响因素
3.1凌汛的危害
凌汛成因的复杂性和表现的特殊性决定了黄河凌汛的危害性,河道封冻后,阻拦了部分上游来水,使河槽的蓄水量不断增加,水位上涨,解冻开河时,部分被拦蓄的水量急剧释放出来,
向下游推移,沿途冰水增多,形成凌峰。
凌峰自上而下传播时往往是一个递增的过程,凌汛
期的水位由于冰凌施加水流的阻力作用,相同流量的水位比无冰期高。
凌情严重年份,局部河段水位壅高,造成滩区漫滩,堤防出现坍塌、管涌、渗水等险情,甚至发生决口。
凌汛洪
水虽不如主汛期洪水量大,但在水流的动力作用下,对河道、堤防工程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3.2凌汛的影响因素
3.2.1黄河下游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已连续发生二十多年的暖冬天气,近几年异常天气、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冬季气温可能由暖转冷。
3.2.2小浪底水库能有效控制下泄流量,但黄河下游冬季引水量明显增大,且受天气影响引
黄流量变幅较大,易引起大河流量骤变。
凌汛期既要确保防凌安全,又要保证引黄水量。
如遇强冷空气侵袭,引黄渠道极易发生卡冰,甚至发生渠道决口,一旦停止引水,将导致黄河流量陡增,有可能引发“武开河”,甚至出现局部漫滩,发生凌灾。
3.2.3黄河下游河道狭窄弯曲,易卡冰壅水的边界条件并未改变,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淤积
严重,“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排洪能力下降,漫滩几率增加,一旦凌水漫滩,
不仅滩区群众损失巨大,也将危及堤防安全。
3.2.4黄河凌情复杂。
黄河凌汛受气温、流量、引水、河道边界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十分复杂。
黄河冰凌运动规律尚未完全掌握,凌灾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还不能准确预测。
防凌信息化建设仍不能满足黄河防凌的需要。
3.2.5防洪工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临黄堤存在不少险点、险段,部分新修工程没有经过洪水考验,险工、控导工程易出现根石走失、坦石下蛰等险情。
南、北展宽区,东平湖滞洪区分水分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施难度较大。
3.2.6防凌抢险难度大。
凌汛期间,天寒地冻,取土困难,对防守和抢险十分不利,特别是冰
水偎堤后,一旦出现险情,许多抢险方法、抢险措施难以实施,致使险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而造成较大灾害。
4防凌措施
凌汛的防治措施是在认识冰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逐步认识到凌汛危害的主要原因是水不是冰。
随着防凌工程的不断增加,防凌措施在理论和实践
中逐步得到改进,对保证凌汛安全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4.1明确防凌责任
坚强有力的领导是确保防凌胜利的首要条件,黄河防凌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防凌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逐级签订责任书,及时抓好检查落实。
当发生重大险情、分滞凌洪或实施冰凌爆破时,各级防指视情派工作
组赴现场进行指导,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开展工作,从队伍建设、物料储备、工程防护、凌汛观测、迁安救护及凌汛抢险等方面采取措施,做好冰凌测报工作,准确、及时地提供观测数据,搞好防凌准备工作,对确保防凌安全将起到重要作用。
4.2加强防凌队伍建设
黄河防凌队伍由黄河防汛抢险专业队伍、群众队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支援黄河防凌部队三部分组成,实行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军民联防。
黄河专业队伍由黄河职工组成,
是防凌的技术骨干力量,担负着水情与工情测报、通信联络、冰凌观测、冰凌爆破、工程
防守与抢险和群众队伍防凌抢险技术指导等任务。
群众防凌队伍是黄河防凌的主力军,主
要负责堤线防守、防洪工程查险、抢险、料物运输及滩区、蓄滞洪区群众迁移安置。
人民解放军是黄河防凌的突击力量,主要承担重点河段、重大险情抢险,分凌闸闸前围堰、行洪障碍及冰凌爆破、滩区群众紧急迁安救护等任务。
凌汛期间,积极组织防凌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搞好防凌人员培训,提高防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能力,进行必要的爆破演练,使防凌队伍真正担负起防凌责任,提高防凌抢险水平,一旦需要,即可投入防凌抢险。
4.3加强凌情观测和预报
凌情观测是防凌的依据,是防凌工作的耳目,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全部冰凌、气象资料,研
究冰凌的发展变化。
冰情观测主要是观测结冰地点、面积、冰量、淌凌密度、速度,封冻
地点、长度、宽度、封冻形式、冰厚以及冰色、冰质变化、冰堆形成的位置等。
凌情严重时,适当增加观测点,增加观测次数,及时分析凌情,预测冰凌的发展趋势,及早采取防凌措施。
凌情预报可增加防凌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是指挥防凌工作的重要依据,凌汛期间,密切
注视天气变化,加强水文、气象观测,提高凌情预报的准确度,争取防守的主动性。
加强水
文站网建设,改善施测设备和技术,加大观测力度,提高预报水平和预报精度,为防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4.4利用水库防凌
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水库联合运用,再辅以东平湖水库,能够有效控制黄河下游河道的流量,消减凌汛期河道的槽蓄水量,控制开河期凌汛流量,减轻对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
利用水库发电泄流水温,使水库下游一定距离的河段不封冻。
4.5分水分凌
把受冰凌阻水而壅蓄在河道中的部分水量,通过沿岸涵闸或分水工程,有计划地分泄出去,
有效减少河道内的槽蓄水量,消减凌峰流量,避免冰水泛滥成灾。
为此,凌汛期间,要搞好涵闸检修及渠道清淤,封冻前泄空渠道,避免渠道存水结冰后,在开河期分水时造成渠道卡凌。
涵闸凌汛期引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