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眼睛和眼镜的教学
- 格式:docx
- 大小:20.36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4学历案课题眼睛和眼镜课时 1 课标要求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矫正方法。
学习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3.了解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1:学习目标1.评价任务2:学习目标2评价任务3: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1.通过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入手,为眼睛的成像知识作铺垫;然后把眼睛成像和照相机成像作比较,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
2.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主要是通过课件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的。
课前准备1.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2.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当物体离相机(物距u),可以在的胶卷上(像距v)得到的像。
环节一: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指向学习目标1)观察眼球的结构图,自学课本P95页,完成填空。
1.人的眼球好像一架_______,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视网膜相当于_____。
2.眼睛的视物原理:人的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即形成物体的_______、_______的____像。
【评价任务1】课中测照相机在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是通过调节像距来得到清晰的像。
那么,人眼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呢?1.眼睛可通过_______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间接使得晶状体有自动调节焦距的功能,进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看远处的物体: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___,焦距变___,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_,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3.看近处的物体: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___,焦距变___,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_,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环节二: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指向学习目标2)学生活动:自学课本P96页,完成填空。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形成过程。
2.使学生掌握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形成过程,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眼睛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的构造。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2.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形成过程(1)教师简要介绍眼睛的构造,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了解视觉形成过程。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1)教师展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吗?(3)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
4.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吗?(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5.实践活动(1)教师发放眼镜模型,让学生尝试为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选择合适的眼镜。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互相交流心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1.复习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形成过程。
2.思考:如何预防近视眼和远视眼?3.为家人或朋友选择合适的眼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眼睛模型、图片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形成过程,掌握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之一: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形成过程。
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眼睛模型,谁能告诉我眼睛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A:“老师,眼睛有角膜、瞳孔、晶状体和视网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眼镜的结构,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
通过对近视眼、远视眼成因的研究和矫正方法的讨论,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二、课标分析了解人眼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有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在课前提前搜索、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展示才华的机会多给与他们。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2.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3.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比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矫正视力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眼睛保健教育3.使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学习重点:人眼成像的原理。
学习难点:利用水透镜探究近(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突破措施: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六、教学资源准备凸透镜、凹透镜、激光笔、PPT课件等七、教学过程新课教学(25分钟)认识眼睛1.人眼的结构出示人眼结构图片,对照图片请同学们说出眼睛的主要结构?教师强调:晶状体、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2.人眼成像的原理: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一)人眼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1.提出问题:人眼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教师图片展示2.实验探究探究内容:利用水透镜体验眼睛是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
观察投影说出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睫状体、晶状体、瞳孔、视网膜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小组交流展示答案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及对实物感知,养成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眼睛和眼镜》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认识眼镜的种类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眼睛和眼镜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保护视力和正确使用眼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认识眼镜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和调节功能,掌握正确使用眼镜的方法。
三、教学器材眼睛模型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具座和光屏蜡烛和火柴刻度尺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眼睛和眼镜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出眼睛的重要性及眼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讲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利用眼睛模型,讲解眼睛的主要部分(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及其作用,强调眼睛对光线的折射和成像功能。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通过图示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即眼球形态或折光能力异常导致的成像位置偏移。
近视和远视的矫正:介绍近视眼镜(凹透镜)和远视眼镜(凸透镜)的矫正原理,即通过镜片对光线的折射作用,使成像位置恢复正常。
实验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理解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原理。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a. 将蜡烛、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b. 点燃蜡烛,调整物距(蜡烛到透镜的距离),观察光屏上的像,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特点。
c. 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实验,比较它们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和成像效果。
d.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折射规律及其在近视和远视矫正中的应用。
原理深入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深入讲解眼睛的成像原理和调节功能,以及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强调正确使用眼镜的重要性和方法。
5.4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5.4眼睛和眼镜》这一课的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课堂的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以及眼镜的作用和种类,从而提高他们对眼睛保护的意识。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掌握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以及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保护眼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将其设为让孩子们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眼球模型、眼镜模型等教具和学具。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PPT和眼球模型向孩子们介绍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让他们了解眼睛是如何看世界的。
接着,我会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孩子们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和保护眼睛。
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眼睛保护的方法和经验。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预计孩子们对于眼睛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会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情况,对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眼睛的保护,并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孩子们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直观的示例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我计划通过展示眼球模型和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眼睛的内部结构和光线的传播过程。
然后,我会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体验光线通过透镜成像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4.3神奇的“眼睛”第1课时眼睛和眼镜1.物理观念:(1)了解眼睛的结构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2)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2.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眼睛视物原理;(2)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
3.科学思维:(1)利用凸透镜成像模拟人眼视物原理,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重要作用;(2)通过已有知识解释近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视力的成因,使学生具有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的矫正。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趣味导入你们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当然,还有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神奇的眼睛。
眼睛是如何看到这些美好的事物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眼睛的内部世界吧!任务一眼睛1.眼球的结构:请观察晶状体,你觉得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种光学元件相似呢?凸透镜是可以成像的,而观察像需要借助光屏,在眼球的结构图中,哪部分可看成是光屏呢?2.眼睛的视物原理打开“F”光源,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表示此时人眼可以看清这个物体。
将物体远离凸透镜,请观察,光屏上还有清晰的像吗?根据前面所学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像的位置在哪儿呢?可是,视网膜和晶状体的位置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想使光屏上再次成像,可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像距除了与物距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既然跟焦距有关,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什么来使光屏上再次成像呢?若要在光屏上再次成像,像要左移,那么凸透镜会聚能力要减弱,凸透镜的焦距要变大还是变小呢?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
凸透镜不合适可以更换,而人眼是不可随意更换的,那人眼究竟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播放看物体远离人眼动画,边讲边操作。
播放动画: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
人眼是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改变焦距来看到物体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5.4眼睛和眼镜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以及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2.掌握眼睛对光的成像原理,并能够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原因。
3.了解眼镜的原理和分类,并能够解释眼镜对视力矫正的作用。
4.学会正确佩戴和保护眼镜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光的传播规律2.眼睛的构造和功能3.眼睛对光的成像原理4.近视和远视的原因5.眼镜的原理和分类6.眼镜对视力矫正的作用7.眼镜的佩戴和保护方法三、教学重点1.理解眼睛对光的成像原理和近视、远视的原因。
2.掌握眼镜对视力矫正的作用和分类。
四、教学难点1.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原因。
2.理解眼镜对视力矫正的作用和原理。
五、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3.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光源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引入问题或小知识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眼睛和眼镜的好奇心。
2. 课堂讲授(30分钟)2.1 光的传播规律•讲解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等规律。
2.2 眼睛的构造和功能•引导学生查阅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2.3 眼睛对光的成像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示,讲解眼睛对光的成像原理。
2.4 近视和远视的原因•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并通过案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2.5 眼镜的原理和分类•讲解眼镜的原理和分类,并与近视和远视联系起来进行讲解。
2.6 眼镜对视力矫正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示,讲解眼镜对视力矫正的作用和原理。
2.7 眼镜的佩戴和保护方法•介绍正确佩戴和保护眼镜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眼镜。
3. 实验操作(30分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巩固对眼睛和眼镜的理解。
教师根据实验情况给予指导和解答。
4.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确保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眼睛和眼镜的教学八年级物理教案关于“眼睛和眼镜”的教学湖北____(省、市、区、县)教研室赵承忠湖北____(省、市、区、县)松木坪中学刘以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 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可变焦水透镜的成像模拟实验,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化眼保健意识。
(2)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这一教学目标,以人体的器官──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和器具为主要内容载体,生发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六条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全面具体,教育要素的挖掘充分,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切实。
【新课教学】1 新课引入教师: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眼睛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
你们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样的?其实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一个失明的人对光明的渴望。
下面请大家听一篇散文。
(播放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背景音乐:“二泉映月”)教师:听完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眼睛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
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
教师:看来,眼睛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探究与眼睛和眼镜有关的知识、问题。
点评: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验,激发探究眼疾成因,预防近视和失明的强烈欲望。
2 新课教学教师:眼睛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看东西。
那好,我们首先就来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教师:关于眼睛的结构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们在七年级的生物课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学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②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③眼睛会患近视和远视病。
④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其中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而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
(Flash课件展示:照相机的调节作用)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
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
(F1ash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自制实验器材:用自制水凸透镜(可通过连接在一起的注射器改变其厚度)模拟晶状体,蜡烛模拟眼前的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
(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并演示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调节的)学生总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厚,其折光能力变强;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薄,其折光能力变弱。
点评:基本知识内容及物理事实的教学,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讨论的方法,本课仍采用了这些方法,但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特别是可变焦水透镜教学模具的制作和演示应用,使“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这一问题的教学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落实。
在非探究性内容的教学中仍渗透了探究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实验手段的创新,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专门的操练式创新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教师:如此看来,眼睛还是一架非常高级的变焦照相机。
眼睛有出问题的时候吗?会出什么问题?学生:红眼病、角膜炎、沙眼、近视眼、远视眼等。
教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问题。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教师:我想先来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患近视眼?(大致统计)教师:队伍还不小,看来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来探究有关近视眼的问题,下面我想请一位患近视眼的同学来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让一患近视眼的学生摘掉眼镜朗读一首诗,不断向远处移动白纸。
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小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近视眼患者看近处的物体清晰,而看远处的物体模糊。
近视眼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教师:“看远处的物体很模糊”这是患上了近视眼最典型的症状,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我觉得可能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患了近视眼就看不清物体了。
还有可能是字太远了,像变小了,所以看不清楚了。
有可能是晶状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所造成的。
教师:这是刚才同学们对近视眼成因的猜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同学的猜想作出分析八年级物理教案评价。
学生:第一个猜想不对,我觉得不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如果是视网膜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也会看不清楚。
学生:也不是因为字太小了,因为我和我的同桌同学离黑板一样远,我患了近视眼看不清楚,而他却看得清楚。
教师:看来同学说的还很有道理,你们同意吗?学生:同意。
教师:那么请大家接着思考:如果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不能自动变薄,那么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在视网膜的前方,因为晶状体越厚,其折光能力越强。
教师: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镜片来矫正?学生:应该用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教师:非常好,刚才我们猜想出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但这毕竟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我们还必须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下面我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大家先来认识一下。
(实验器材跟演示实验器材一样,简单介绍器材及作用)教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完成实验可以检验我们刚才的猜想。
(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方案)教师: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大家有谁知道患上了远视眼的感受?学生:我爷爷是远视眼,他看书的时候总是把书离眼睛很远,所以我想患上了远视眼,应该是看近处的物体模糊,而看远处的物体比较清晰。
教师:他观察得很仔细啊,那么请大家按照逆向思维,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学生:远视眼也是由于晶状体的自动调节系统出了问题,当看近处的物体时,不能自动变厚而导致像在视网膜的后面造成的,应该用凸透镜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按照刚才验证近视眼相反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实验方法,现在请大家利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实验器材,对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猜想进行验证。
(学生实验)教师:实验完成的组请举手,我想请两个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刚才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哪个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得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
那么你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点评: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铺垫,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本课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参与合作和引领作用。
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实验器材,主动积极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情感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在释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控制变量、观察测量、对比分析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我刚才在对近视眼进行矫正的时候发现,用桌子上的镜片进行矫正时,效果很好,而用我自己的眼镜来矫正时,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你的发现很好,那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我还没想好,但我想可能是由于我的眼镜和桌子上的镜片的度数不一样吧?教师:很好,那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外进行探究,就是为什么你的镜片矫正时,像不是很清晰,而用桌子上的镜片矫正时,像会很清晰。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谈到保护眼睛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保护眼睛的资料。
(投影:保护眼睛的方法)教师:关于保护眼睛的方法,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刊等途径获得更多保护眼睛的方法,在课外的时间在班级内开展讨论活动。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总评:本节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一个典型课例。
此课从准备到实施凸现了三大亮点:一是自制“可变焦水凸透镜”,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使人眼复杂的晶状体调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抓住了改造工具认识自然这一科学探究的关键;二是教师合理地利用故事、多媒体动画、学生随身物品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眼的结构、成像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三是教师充满关切、富有情感和启发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内心体验,学生们全身心投入、积极探究,学习氛围浓、效果好。
这是一节参加全国比赛的课,获得了全国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初中组一等奖,但留下了精心雕琢、打磨,追求完善的痕迹,存在对探究主题:“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这一教学重点内容突出不够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