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独立运动之族群与非族群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2
加拿大如何应对分离主义2013-11-04 第02版:当代世界作者:贺建涛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733分离主义的由来及发展魁北克省(简称魁省)问题发源于法国和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活动。
1608年,法国在今魁北克市建立了首个殖民地,将新领土称为新法兰西。
此后约一个世纪里,新法兰西从东部沿海扩大到今安大略西部。
在殖民过程中,法国遭遇了英国的竞争。
1756—1763年,法国在英法七年战争中战败,将新法兰西割给了英国。
此后到 1867年的一百多年中,英国通过了1763年《皇室公告》、1774年《魁北克法案》、1791年《宪法法案》和1840年《联合法》,施行“同化”“安抚”“分治”或“合并”的政策来统治这块土地,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英、法裔之间的民族矛盾。
1960年代后,随着魁省“平静革命”的发生,法裔民族主义空前高涨,主张魁省独立的组织和政党纷纷建立。
在省一级内,这些党以魁北克解放阵线(1963)和魁北克人党(1968,简称魁人党)为代表,在联邦层面以魁北克党团(BlocQuébécois,1991)为代表。
其中,魁人党于1976年成为执政党,在此后到1994年三次省选中两次胜选。
魁北克党团于1993年联邦选举中夺得54个议席。
在魁独势力支持下,1971年,魁省参加了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法语国家组织。
1974年和1977年,法语先后成为魁省优先的官方语言和唯一官方语言。
1980和1995年,魁人党领导了两次就是否独立举行的省内全民公决,独立支持率分别达到了40.4%和49.4%,严重威胁了加拿大的稳定和统一。
应对分离主义的策略与效果在魁省第二次独立公投前,加拿大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缓解魁独势力威胁。
第一,部分承认魁省社会的独特性。
在语言方面,1969年,联邦政府颁布《官方语言法》,专门确认法、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虽然1979年和1982年联邦高等法院两度宣布魁省否定英语官方地位违宪,但并无实质措施对之予以限制,实际上接受了魁省法语单语制的现实。
魁北克问题成因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在民族主义和因此而引发的局部政治、社会动荡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研究典型的民族分离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探讨魁北克问题形成和演进的原因。
文章追溯历史线索,从社会文化心理、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主导因素等方面详细剖析了魁北克问题的成因。
以期对魁北克问题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关键词:族裔矛盾;民族主义;经济变迁;宪法危机;政治分离魁北克位于加拿大东部,为加拿大第一大省。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2%,其中,81.2%的居民使用法语,[1]它是加拿大唯一的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的省份,其语言、文化、传统和制度与加拿大其他地区截然不同。
该地族裔矛盾深种,法裔独立要求由来已久;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魁北克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两次公投甚至将魁北克问题推向了分裂国家的边缘。
在本文中将对魁北克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分析从以族裔矛盾为伏笔的民族主义、以经济变迁为基础的利益诉求和以宪法危机为线索的政治分离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以族裔矛盾为伏笔的民族主义纵观历史,魁北克的族裔矛盾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自从1608年法国人进入这片被称为”新法兰西”土地并取代原来的土著居民成为这里的主人,魁北克”不只是新法兰西的政治首府,它还是精神、文化和地理的中心。
在它的内部和周围形成了种族的、文化的、宗教的和语言的坚强向心力”[2](p60)。
随后,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英军击败法军,从此使得居住于此的6万法裔居民至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同时,为了巩固统治,1774年英国政府通过《魁北克法案》规定英国刑法和法国民法并行于此地、保留庄园制度、天主教得到官方承认、法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3](p32)在北美独立战争之后,上加拿大省和下加拿大省分而治之。
此后又将其合而治之。
在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之前,为了捍卫民族利益,魁北克有过零星的具有民族意识的起义。
虽然这些起义均不成气候,但法裔民族和居于统治地位英裔居民的隔阂、冲突,甚至之后激化的民族分离运动,成为加拿大殖民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
加拿大魁北克法语民族分离运动研究加拿大魁北克法语民族分离运动研究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多个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国家中,文化和语言的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加拿大,法语民族分离运动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
魁北克省作为加拿大唯一的法语控制地区,其法语民族分离意识在该省特别突出。
本文将探讨加拿大魁北克法语民族分离运动的原因、历史、进展以及对加拿大的影响。
首先,了解魁北克法语民族分离运动的原因非常重要。
这种运动的核心理念是魁北克省法语言文化的强化和保护。
加拿大历史上存在一系列文化冲突和对抗,其中一种是英法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
魁北克法语民族分离运动是法语民族对英语民族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回应。
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应该保持独立性并获得更多权利。
魁北克法语民族分离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在那个时候,一些法语社群开始呼吁更多的政治和社会权利。
他们要求改革加拿大宪法,以便保护法语权益。
这一要求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和抗议活动,最终导致了魁北克全民公投,以决定该省是否独立。
然而,在1995年的公投中,独立派以微弱多数失败,维持了魁北克省加入加拿大的地位。
尽管独立派在公投中落败,但魁北克的法语民族主义情绪仍然存在。
法语仍然是该省的官方语言,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和促进法语。
例如,魁北克法语民族主义政府推行了语言警察制度,以确保公共场所和商业机构使用法语。
这种措施受到了来自其他社群的批评,认为这种举措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魁北克法语民族分离运动对加拿大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首先,它引发了加拿大的民族认同问题。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法语民族对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追求,使加拿大在国家认同方面面临着挑战。
其次,魁北克分离运动使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妥协和满足法语民族的需求,例如在语言政策和文化保护方面。
这一种妥协也导致了民族主义在整个国家范围内的崛起,其他地区的民族运动也因此蓬勃发展。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与魁北克问题化解作者:马啸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9期加拿大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多元文化政策实行以来,加拿大以开放、民主的移民政策吸引了众多的外来移民,但是随着不同文化间矛盾和冲突的加剧,魁北克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威胁到了各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和国家的统一。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实行保障了魁北克少数族群的民主权利,打破了魁北克二元文化格局,但也使得魁北克对加拿大联邦的愈渐疏离。
从魁北克问题视角分析和评价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为其他多文化多民族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魁北克问题的历史与起因(一)魁北克问题的历史缘起17世纪初,法国探险家、地理学家萨缪尔·德·尚普兰在今天魁北克城的钻石角登陆加拿大,并沿着巨崖边界建立了欧洲人在加拿大土地上的第一块永久居住地,即魁北克居留地(即新法兰西)。
新法兰西移植了法国的庄园土地制度,在生活方式上也秉持了传统法裔民族的习俗,教育和文化事业则由天主教会控制。
然而,因在七年英法殖民战争中失败,法国在1763年被迫失去了加拿大殖民地,加拿大由此进入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新时期。
《1763年巴黎条约》实施后,英国正式接管新法兰西,改称魁北克,并允许其保留天主教,同时也暂时保留魁北克原有的经济社会制度和生活模式。
因此,魁北克居民“自1759年转归英国统治之后,尽管是改朝换代,他们并没有感到有多大的震撼,相反,由于持续一个世纪的美洲殖民地争霸战的结束,他们因可以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觉得欣慰”①。
但也因如此,英国在实施《1763年皇家宣言》时便遭遇了魁北克法裔居民的强烈反对,但面对即将爆发的美国革命,英国政府为了魁北克地区的稳定,为避免其倒戈,不得已搁置了《1763年皇家宣言》,并颁布《1774年魁北克法案》,以法律文件保护魁北克居民的语言文化权利不受侵犯以及天主教的信仰自由,一直持续至1867年加拿大自治领的诞生。
魁北克獨立運動之族群與非族群因素紀舜傑/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This paper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behind Quebec’s independent movements. The common story regarding Quebec’s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is due to ethnic conflicts between francophone and Anglophone in the last two centuries. However, the Quebec nationalism is emerging with several aspects of vision; including cul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dentities. Accordingly, the pushing and triggering forces are seen in those domains. The dominance and withdrawal of Catholic Church also played significant role along the Quebec’s independent movements. Freed from Catholic structural constraints, the Quebecois was able to develop their modern social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in education and economy. Prior to the Silent Revolution in the 1960s, language right was the major issue at stake. But after French prevailed in Quebec,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s became the search for a confident and competent identity of Quebecois. It’s was never easy for a secess ion movement, let alone one in a well-developed democracy. If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s leaders could not foster Quebecois’ confidence for separating from Canada, then the road for a successful referendum to come might not stop at the third try or any sooner. "人類近代史上多數的分離或是獨立運動大都發生在被殖民或是被強權壓迫的國家,西方所謂的民主先進國家中只有加拿大面臨長期且具有相當規模的分離運動。
1因此,許多人好奇一個大量接受來自世界上其他地區移民、某個程度上象徵「夢土」(dream land)的國家,為何有人努力想脫離她的懷抱?除了概略性地歸諸於「法語居民」(francophone) 與「英語居民」(anglophone)兩大族群長期的衝突外,2我們應該較進一部地探討其各種因素。
首先,加拿大之名乃是1535年法國探險家Jacques Cartier奉法國國王派遣,來到北美大陸後所命名。
與許多北美洲的地名一樣,「加拿大」是印第安語,意指「村莊」。
而魁北克則是1608年另一法國探險家Samuel de Champlain沿聖勞倫斯河所建立永久殖民據點。
魁北克也是印第安語,意爲河流最狹的地方。
魁北克區域後來成了法國北美殖民地「新法蘭西」(New France)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約同一時期,歐洲另一強權英國於1607年在大西洋岸詹姆斯敦建立了永久殖民據點。
英、法兩國從此展開在北美洲殖民地的鬥爭,在兩國最後一次爭奪戰的「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軍先後攻佔了新法蘭西重鎮魁北克城(1759)和蒙特婁(1760)。
至此整個新法蘭西落入英國手中,法國在北美大陸上的殖民地遂不復存在。
1763年英國開始殖民加拿大後,起先是以同化政策對付法語居民。
但在1837年由於上議院(Legislative Council)對下議院(House of Assembly)的鄙視,法1雖然在北愛爾蘭和西班牙的嘉太龍尼亞(Catalonia)具有類似分離運動,但其規模和受關注程度都不若魁北克獨立運動。
2本文將以慣用的francophone anglophone來界定魁北克上兩個主要族群,其中文翻譯回歸其語言的差異,而不以「法裔」和「英裔」來區別。
語系的下議院多數領袖Louis Joseph Papineau發動政府的重組改造,導致暴力事件。
暴亂發生後,英國派出Lord Durham到加拿大進行調查。
Lord Durham主張把上、下加拿大合併在一起。
英國政府幾經周折,終於接受了Lord Durham 報告,議會於1840年通過了「聯合法案」(Act of Union),成立一個加拿大聯合體,把上、下加拿大合二爲一。
此後經過數年的經驗,英方覺得互相容忍還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政策。
(李憲榮 2002)加拿大在上下合一之後,政治代表制度主要仍是以人口數為基準,法語人口較英語居民人口少,特別是在1867年New Brunswick 和Nova Scotia兩省加入加拿大聯邦後,英語居民的全國優勢更加確立。
從此,法語居民與英語居民在詮釋魁北克的歷史時產生不同的角度,兩者所崇拜的英雄也各有不同。
法語居民認為自己是個面臨文化斷層的民族,而英語居民則掙扎在如何建立一個有別於美國的「加拿大認同」 (Canada identity)。
面臨英語文化的強勢主導,法語居民也有兩種不同的反應。
所謂的「聯邦主義者」(federalist)認為只有積極參與加拿大聯邦事務才能保障法語居民在決策上的影響力。
另外「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和天主教教會則反對聯邦主義者的合作參與態度,主張法語文化必須獨立於英語文化之外,且對聯邦事務也不必言聽計從,因此民族主義者反對法語子弟投入兩次世界大戰,並指稱那是「英國的戰爭」(Britain’s war) 。
法語居民終於在1960年代展開所謂的「寧靜革命」(Silent Revolution),其重要關鍵為魁北克自由黨人René Lévesque當選爲魁北克省總理。
寧靜革命的目標是將魁北克轉變成一個現代化的法語社會,現代化改革項目包括魁北克應當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培養中產階級、發展科技產業,特別是魁北克所需要的水力發電、飛機工業、生物科技等。
另外法語社會也著眼於保存法語文化在北美洲的獨特性,讓魁北克成為法語文化的代表區域。
因此在政策上鼓勵法語企業,限制英語招牌,明定法文為官方語言等。
寧靜革命可說對魁北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
1964-1965年間,魁北克退出聯邦制訂的財務分攤規定,將稅收權收回,並以此成立自己的退休養老金計劃。
1964年時魁北克成立教育局,徹底取代了天主教會長期對教育事業的控制。
另外也於1965年設立了社會保險和福利部。
以上政策除了爭取本身的自主權外,也意在增強魁北克人的自信心。
寧靜革命展開後對天主教會的衝擊最為明顯,天主教會被加入世俗化,教會威權減低後必須採取更寬容的措施,許多行之多年的道德觀念也必須鬆綁。
教會在組織上採取民主制,與新教教派實現聯合組織等。
同時,寧靜革命也將法語居民民族主義的號召局限在魁北克內,這種號召很明確地將其運動定位在魁北克的獨立議題上。
這種號召也收到實際成效,因此在1970年,竟有近半數的魁北克人認爲魁北克省應脫離加拿大而獨立存在。
René Lévesque 的魁北克人黨(Parti Qu'eb'ecois)於一九七六年執政後,L'evesque主張在經濟上與聯邦保持聯繫關係,但在政治上保持與聯邦對等地位,實行主權獨立,在立法、徵稅、外交上有絕對的自主權,這個「國家主權與合夥協作」(Souverainete et association)的概念是為了突破魁北克尋求獨立的選舉障礙,除了致力推動將魁北克從加拿大一省的政治地位提升到國家主權獨立外,他強調獨立後,要繼續與加拿大保持經濟緊密的夥伴合作關係。
魁北克獨立運動的訴求也受到國際注目。
法國總統戴高樂於1967年訪問加拿大時,在魁北克最大城市蒙特婁市政府演講時大聲急呼魁北克應追求自己的主權,此舉動惹惱了加拿大政府而迫使戴高樂縮短行程,提前打道回府。
1980年L'evesque發動舉行全民公投。
這不但是將寧靜革命推進一步,更將保存法語文化與政治主權合而為一。
結果以59.5%對40.5%比數遭到否決。
在往後的十五年內,加拿大政府舉行了兩次主權會談協商,爲了緩和魁北克對新憲法的反對,1987年5月,10個省的總理與加拿大總理Brian Mulroney 在渥太華附近的米其湖(Meech Lake)度假勝地舉行會議,主要目的是擬定協定,以爭取魁北克對1982年憲法決議的承認。
《米其湖協定》(Meech Lake Accord)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重申魁北克是一個「獨特社會」,它有保存和加強這種地位的權利。
《協定》擴大了修憲範圍並規定部分憲法修正案需10個省一致通過方能生效,魁北克因而獲得一部分修憲否決權。
《協定》還規定,各省政府若自設社會福利專案取代聯邦的福利措施,可得到聯邦政府的財政補貼。
《米其湖協定》最後由於Manitoba 和Newfoundland兩省不予批准而失效。
一直等到1995年,魁北克人黨認為時機成熟,因此發動第二次公民投票,結果獨立派以49.4%對50.6%敗北。
圖一. 社會力立體圖在簡短回顧魁北克的歷史後,我們可以看出法語居民與英語居民的競爭和衝突是魁北克發展的主軸。
而這些競爭與衝突終於導引魁北克人朝獨立邁進。
對於這種族群地域性的衝突,Sean Byrne 、Neal Carter和 Jessica Senehi (2002)提出一種「社會力的立體論」 (social cubism)來探討其成因,其中有關魁北克的部分他們也歸納出經濟、宗教、政治、文化心理、歷史、和人口等六項因素來解釋其族群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