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1.3.3 菱形的性质》学案 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2
9上§1.3.3菱形性质与判定(九年级上数学005)——研究课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理解菱形的定义,掌握菱形的性质和判定;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二.学习重点:菱形的性质、判定的理解和掌握;学习难点:菱形的性质、判定的综合应用.三.教学过程知识梳理1:菱形的定义:菱形的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菱形的面积等于.边讲边练:Ⅰ.菱形两条对角线、边长之间的关系:1. 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6,BD=8,则:①此菱形的边长为.(10 盐城)周长为.(10 北京)②此菱形的面积为.(10 株洲)③此菱形对角线的交点O到AB的距离为.(11 昆明)④菱形内部(包括边界)任取一点P,使△ACP的面积大于6 cm2的概率为.(10 淮安)2. 已知菱形的边长是5cm,一条对角线长为8cm,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___ ___cm.3.菱形ABCD的周长为40cm,两条对角线AC:BD=4:3,那么对角线AC=_____cm,BD=_____cm.4.(10 西安)若一个菱形的边长为2,则这个菱形两条对角线长的平方和为.Ⅱ.有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1. 如图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若AB=6,∠DAC=60°则:①BD=.(10 南通)②AC=.(11 中山)归纳:有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短的对角线等于 ;长的对角线等于 .2. 菱形的两邻角之比为1:2,边长为2,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3. 己知:如图,菱形ABCD 中,∠B =60°,AB =4,则以AC 为边长的正方形ACEF 的周长为 .4.(11 南京)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是2㎝,E 是AB 中点,且DE ⊥AB ,则S 菱形ABCD = cm 2.5.(10 荷泽) 如图,菱形ABCD 中,∠B =60°,AB =2㎝,E 、F 分别是BC 、CD 的中点,连结AE 、EF 、AF ,则△AEF 的周长为cm .、知识梳理2:(11 益阳)如图,小聪在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时,他是这样操作的:分别以A 和B 为圆心,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C 、D ,则直线CD 即为所求.根据他的作图方法可知四边形ADBC 一定是...形,你判定的理由是: . 归纳:例题精讲1.已知:如图,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试判断四边形AFED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2.已知: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DE ∥AC ,CE ∥BD .(1)(11 肇庆)求证:四边形OCED 是菱形;(2)(10 眉山)若AB =6,BC =8,求四边形OCED 的面积.(3)若∠ACB =30 ,菱形OCED 的面积为83,求AC 的长.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的四边形是菱形3.两张等宽的矩形纸片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他们重合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并加以证明.4.如图,□ABCD的对角线BD的垂直平分线与AD、BC分别交于点E、F.求证:四边形BEDF是菱形.变式.(11兰州)已知:如图所示的一张矩形纸片ABCD(AD>AB),将纸片折叠一次,使点A与点C 重合,再展开,折痕EF交AD边于点E,交BC边于点F,分别连结AF和CE.(1)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2)若AE=10cm,△ABF的面积为24cm2,求△ABF的周长;(3)在线段A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2AE2=AC·AP?若存在,请说明点P的位置,并予以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课外延伸1.(10 济南) 如图所示,两个全等菱形的边长为1厘米,一只蚂蚁由A 点开始按ABCDEFCGA 的顺序沿菱形的边循环运动,行走2010厘米后停下,则这只蚂蚁停在 点.2.(11 无锡)菱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 )A .对角线互相垂直B .对角线相等C .对角线互相平分D .对角互补3.(11武汉)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 =BD ,点E ,F 分别在AB ,AD 上,且AE =DF .连接BF 与DE 相交于点G ,连接CG 与BD 相交于点H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①△AED ≌△DFB ; ②S 四边形 BCDG = 34CG 2;③若AF =2DF ,则BG =6GF .其中结论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①③ C .只有②③ D .①②③4.(11湖州) 如图已知E 、F 分别是□ABCD 的边BC 、AD 上的点,且BE=DF .(1) 求证: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2) 若BC =10,∠BAC =90°,且四边形AECF 是菱形,求BE 的长 .5.(11 株洲)如图,矩形ABCD 中,点P 是线段AD 上一动点,O 为BD 的中点, PO 的延长线交BC 于Q .(1)求证: OP =OQ ;(2)若AD =8厘米,AB =6厘米,P 从点A 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D 运动(不与D 重合).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t 表示PD 的长;并求t 为何值时,四边形PBQD 是菱形.第1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数学初三上苏科版1.3.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案1.会归纳菱形的特性并进行证明、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1.假设菱形的周长为20cm,两邻角的比为1∶2,那么较短的对角线的长是________cm.2.假设菱形的边长为5cm,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之比为3∶4,那么两对角线长分别为________、3.在菱形ABCD中,AB=13,BD=10,那么AC=________.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cm和8cm,那么菱形的边长为________cm.5.菱形的周长是40cm,一条对角线的长是12cm,那么那个菱形的面积是()、A.190cm2B.40cm2C.96cm2D.48cm26.在菱形ABCD中,∠B=60°,AB=2,点E、F分别是BC、CD的中点,连接AE、EF、AF,那么△AEF的周长为()、A.23B.3 3C.43D.37.如图,点P为菱形ABCD的对角线上一点,PE⊥AB于点E,PF⊥AD于点F,PF=3cm,那么点P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cm.(第7题)8.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是钝角,AE⊥BC于点E,且BE=EC.求菱形ABCD各角的度数、(第8题)9.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1)求证:AE=AF;(2)假设∠B=60°,点E、F分别为BC和CD的中点,求证:△AEF为等边三角形、(第9题)10.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过AB的中点E作AC的垂线EF,交AD于点M,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AM=DM;(2)假设DF=2,求菱形ABCD的周长、(第10题)11.菱形的周长为8cm,高为1cm,那么菱形两邻角度数比为()、A.3∶1B.4∶1C.5∶1D.6∶112.如下图,两个全等菱形的边长为1厘米,一只蚂蚁由点A开始按ABCDEFCGA的顺序沿菱形的边循环运动,行走2010厘米后停下,那么这只蚂蚁停在点________、(第12题)13.如图,在▱ABCD中,点O是AC与BD的交点,过点O的直线与AD、BC分别交于点E、F.(1)求证:△AOE≌△COF;(2)试判定四边形BED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3)当EF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BEDF是菱形、(写出结论,不需证明)(第13题)14.如图(1),有一张菱形纸片ABCD,AC=8,BD=6.(1)请沿着AC剪一刀,把它分成两部分,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图(2)中用实线画出你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假设沿着BD剪开,请在图(3)中用实线画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并直截了当写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2)沿着一条直线剪开,拼成与上述两种都不全等的平行四边形,请在图(4)中用实线画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注:上述所画的平行四边形都不能与原菱形全等)(1)(2)周长为________;(3)周长为________;(4)周长为________、(第14题)15.(2017·重庆綦江)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8,BD=6,过点O作OH⊥AB,垂足为H,那么点O到边AB的距离OH=、〔第15题〕16.〔2017·广东广州〕如图,AC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点E 、F 分别在边AB 、AD 上,且AE =AF 、求证:△ACE ≌△ACF 、〔第16题〕 第3课时1.52.6cm 和8cm3.244.55.C6.B7.38.∠D =∠B =60°,∠BAD =∠C =120°. 9.(1)∵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B =AD ,∠B =∠D . 又BE =DF ,∴△ABE ≌△ADF . ∴AE =AF . (2)连接AC.(第9题)∵AB =BC ,∠B =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 ∵E 是BC 的中点, ∴AE ⊥BC .∴∠BAE =90°-60°=30°,同理∠DAF =30°. ∵∠BAD =120°,∴∠EAF =∠BAD -∠BAE -∠DAF =60°. 又AE =AF ,∴△AEF 是等边三角形、10.(1)∵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B ∥CD ,AB =AD . ∵AC ⊥EF , ∴AM =AE .∵AE =12AB ,∴AM =12AD . ∴AM =DM .(2)菱形ABCD 的周长为16. 11.C12.C13.(1)在▱ABCD 中,AD ∥BC ,B∴∠AEO =∠CFO .∵OA =OC ,∠AOE =∠COF , ∴△AOE ≌△COF .(2)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 ∵△AOE ≌△COF , ∴OE =OF .在▱ABCD 中,OB =OD ,∴四边形BEOF 是平行四边形、(3)当EF ⊥BD 时,四边形BEDF 是菱形、 14.(2)(3)周长=26周长=22(4)周长=22(第14题) 15.12516.∵四边形ABCD 为菱形, ∴∠BAC =∠DAC 、 又AE =AF ,AC =AC , ∴△ACE ≌△ACF 〔SAS 〕、。
1.3(3)菱形的性质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和菱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证明和计算,掌握菱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学习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导学程序设计一.情境导入回顾初二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1.菱形的定义2.菱形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主探究1.证明:菱形的4条边都相等.2.证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证明: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4.如图,3个全等的菱形构成的木制活动衣帽架,顶点A、E、F、G、H处是下、下两排挂钩,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挂钩间的距离并在点B、M处固定.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13cm,要使挂钩A、C之间的距离为24cm,求B、M间的距离.三.展评析疑1.学生板演,展示探究成果2.点评板演的结果.四.归纳拓展1.教师点评.2.拓展提高:已知: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DE∥AC,CE∥BD.求证:四边形OCED是矩形.五.检测小结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B.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C. 菱形的4条边都相等;D.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2.如果菱形的长为a,一个内角是60°,那么菱形较短的对角线长等于( )1.;.;.;22A aB aC aD 3.已知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8cm,BD=6cm,则菱形面积为_____________.4.菱形的两个邻角的度数之比是1:3,边长是52,则高为_____________.5.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E 、F 、G 、H 分别是菱形ABCD 各边的中点.求证:OE=OF=OG=OH.课外思考题如图,点P 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D 对角线AC 上的一个动点,点M 、N 分别是AD 、DC 边上的中点,则MP+NP 的最小值是( )1.2;.1;.2A B C D。
数学江苏高邮车逻初级中学初三上苏科版1.3菱形的性质学案 学习目标:1.会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3.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重点、难点:菱形的性质证明、应用学习过程一.【预学提纲】初步感知、激发兴趣1、菱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请你写出来并思考证明这些定理的思路.2、请阅读课本中证明菱形性质定理的过程.能理解吗?请你把它写下来〔自己做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哟!〕二.【预学练习】初步运用、生成问题1、菱形的两对角线长分别为10CM 和24CM ,那么周长为CM ;面积为CM2.2、棱形ABCD 的周长为8CM ,∠BCD =120°,对角线AC 和BD相交于点O ,求AC 和BD 的长 三.【新知探究】师生互动、揭示通法问题1.如图3个全等的菱形构成的活动衣帽架,顶点A 、E 、F 、C 、G 、H 是上、下两排挂钩,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挂钩之间的距离(比如AC 两点可以自由上下活动),假设菱形的边长为13厘米,要使两排挂钩之间的距离为24厘米,并在点B 、M 处固定,那么B 、M 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问题2.证明:菱形的面积是它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五.【小组交流】学生展示问题3.: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F 、G 、H 分别是菱形ABCD 各边的中点,求证:OE =OF =OG =OH. H G EF O C D B A五.【变式拓展】能力提升、突破难点问题4.:如图,菱形ABCD 中,E 、F 分别是CB 、CD 上的点,且BE =DF 、 求证:∠AEF =∠AFE 、六.【回扣目标】学有所成、悟出方法1、菱形性质定理是:2.菱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①②BC七.【当堂反馈】分层达标、收获成功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__1、以下图形中,即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等边三角形B 、菱形C 、等腰梯形D 、平行四边形2.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 =5,∠BCD = 120°,那么对角线AC 等于〔〕A 、20B 、15C 、10D 、5 3.如图,将一个长为10CM ,宽为8CM 的矩形纸片对折两次后,沿所得矩形 两邻边中点的连线〔虚线〕剪下,再打开,得到的菱形的面积为〔〕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