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

37、

为什么要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参考答案:

我们建立回归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来研究经济问题,但如果马上就用这个模型去预测,控制,分析,显然是不够慎重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检验才能确定这个模型是否真正揭示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38、简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关系

参考答案:

相关分析不必区分自变量(解释变量)和因变量(被解释变量),变量之间是平行关系,而回归分析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

相关分析中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而自变量是非随机的;

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强弱程度和具体数量变动关系,而相关分析只能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和程度;

回归分析实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现象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

39、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ε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ε为随机误差项,正是由于随机误差项的引入,才将变量间的关系描述为一个随机方程,使得我们可以借助随机数学方法研究y与x1,x2…..xp的关系,由于客观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一种经济现象很难用有限个因素来准确说明,随机误差项可以概括表示由于人们的认识以及其他客观原因的局限而没有考虑的种种偶然因素。

40、简述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

参考答案:

1)无偏性:指样本指标的平均数等于被估计的总体指标。

(2)有效性:用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若某样本指标的方差比其他估计量的方差小,则称该样本指标是总体指标的最有效的估计量。

(3)一致性:以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当样本单位数相当大时,样本指标充分靠近总体指标,则称这个估计量为一致的估计量。

41、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42、统计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有哪些误差?

参考答案:

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两种误差:观测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1)观测性误差(登记性误差或调查性误差),是在调查观测的各个环节因工作粗心,或被观测者不愿很好配合,而造成的所收集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误差。观测性误差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

(2)代表性误差实在抽样调查中,由于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而产生的估计结果与总体真实数量特征不符的误差。代表性误差又分为系统性代表性误差和偶然性代表性误差,系统代表性误差是指由于抽样框不完善,抽样违反随机原则,被调查者回答等因素引起的误差;系统性代表性误差通常难以计算和控制。偶然性代表性误差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不完全相符,从而产生的估计结果与总体真值不一致的误差;偶然性代表性误差不可避免,但是可以计算和控制。抽样调查中的观测性误差和系统性误差统称为非抽样误差,而偶然性代表性误差称为抽样误差。

43、

1.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数量关系说明什么样的变量分布特征?

2.

参考答案:

(1)在变量分布完全对称(正态分布)时,中位数、众数和算术平均数三者完全相等。(2)在变量分布不对称(偏态分布)时,中位数、众数和算术平均数三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当算术平均数受极大标志值一端的影响较大的时,变量分布向右偏,三者之间的关系为:Mo

44、为什么强调运用回归分析研究经济问题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参考答案:

在回归模型的运用中,我们还强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这是因为数理统计方法只是从事物外在的数量表面上去研究问题,不涉及事物质的规定性,

单纯的表面上的数量关系是否反映事物的本质?这本质究竟如何?必须依靠专门的学科研究才能下定论,所以,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仅凭样本数据估计的结果就不加分析地说长道短,必须把参数估计的结果和具体经济问题以及现实情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回归模型在经济问题研究中的正确应用。

45、变量间统计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变量间的统计关系是指变量间具有密切关联而又不能由某一个或某一些变量唯一确定另外一个变量的关系,而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是指由一个变量唯一确定另外一个变量的确定关系。

46、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有哪些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反映同一总体多方面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就称为统计指标体系。表现形式有,数学等式关系,相互补充关系,相关关系,原因、条件和结果关系。

47、序时平均数与静态平均数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共同是:两者均为平均数,都是反映现象数量的一般水平或代表性水平。

区别是:静态平均数是把同质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在某一时间的数量指标抽象化,从静态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或代表性水平,而序时平均数则把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差异抽象化,从动态上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或代表性水平。序时平均数是根据时间数列来计算的,而一般平均数则通常由变量数列计算。

48、

如何理解统计分组的含义与性质

参考答案: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事物本身的特点,选择一定的标志(一个或多个),将研究现象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或类的一种统计研究方法。统计分组具有以下性质:首先,统计分组兼有分与合的双重功能,是分与合的对立统一。其次,统计分组必须遵循“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即现象总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必须而且只能归属于某一组,不能出现遗漏或重复出现的情况。第三,统计分组的目的是要在同质性的基础上研究总体的内在差异性,即尽量体现出分组标志的组间差异而缩小其组内差异。第四,统计分组在体现分组标志的组间差异的同时,却可能掩盖了其他标志的组间差异,因此,任何统计分组的意义都有一定的限定性。第五,统计分组的关键是分组标志的选择和分组界限的确定。

49、统计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统计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数据和统计学。统计的本质就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的思想。

50、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定期发展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2.相邻两定基发展速度的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51、某市调查400户居民家庭收入资料如下表:

人均月收入(元)组中值家庭户数月收入

100—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600 150

250

350

450

550

40

120

140

80

20

6000

30000

49000

36000

11000

合计- 400 132000

试求全距,平均值

参考答案:

全距=600-100=500(元);平均值=132000/400=330(元)

52、六、某加油站经理希望了解驾车人士在该加油站的加油习惯。在一周内,他随机地抽取100名驾车人士调查,得到如下结果:平均加油量等于13.5加仑,样本标准差是3.2加仑,有19人购买无铅汽油。试问:

(1)以0.05的显著性水平来说,是否有证据说明少于20%的驾车者购买无铅汽油?

(2)计算(1)的p-值。

参考答案:

假设检验为。采用成数检验统计量。查出=0.05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64和1.65之间。计算统计量值

,因此z=-2.5<-1.65(<-1.64),所以拒绝原假设。p值为0.00062(因为本题为单侧检验,p值=(1-F(|z|))/2 )。显然p值<0.05,

所以拒绝原假设。

53、六、某加油站经理希望了解驾车人士在该加油站的加油习惯。在一周内,他随机地抽取100名驾车人士调查,得到如下结果:平均加油量等于13.5加仑,样本标准差是3.2加仑,有19人购买无铅汽油。试问:

(1)以0.05的显著性水平,是否有证据说明平均加油量并非12加仑?

(2)计算(1)的p-值。

参考答案:

假设检验为。采用正态分布的检验统计量。

查出=0.05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96。计算统计量值。

因为z=4.6875>1.96,所以拒绝原假设。对应p值=2(1-F(z)) ,查表得到F(z)在0.999 994和0.999 999之间,所以p值在0.000 006和0.000 001之间(因为表中给出了双侧检验的接受域概率,因此本题中双侧检验的p值=1-F(|z|),直接查表即得F(|z|))。p值<0.05,拒绝原假设。都说明平均加油量并非12加仑。

54、某牌号彩电规定无故障时间为10 000小时,厂家采取改进措施,现在从新批量彩电中抽取100台,测得平均无故障时间为10 150小时,标准差为500小时,能否据此判断该彩电无故障时间有显著增加(a=0.01)?

参考答案:

假设检验为(使用寿命有无显著增加,应该使

用右侧检验)。n=100可近似采用正态分布的检验统计量。查出=

0.01水平下的反查正态概率表得到临界值2.32到2.34之间(因为表中给出的是双侧检验的接受域临界值,因此本题的单侧检验显著性水平应先乘以2,再

查到对应的临界值)。计算统计量值。因为

z=3>2.34(>2.32),所以拒绝原假设,无故障时间有显著增加。

55、

对某地区120家企业按利润额进行分组,结果如表所示。

按利润额分组(万元)企业数(个)向上累计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600 600以上19

30

42

18

11

19

49

91

109

120

合计120

计算120家企业利润的众数、中位数和均值;

参考答案:

众数=(万元)

中位数=(万元)

均值=426.67(万元),标准差=116(万元)

56、某汽油站有两种商标的汽油A和B,某天售出的50桶汽油可按商标A和B

排成这样的顺序:

AABAABABBAAABBABBABBABBAB

AABBBBAABABABAAABAAAAABB

试问:在显著性水平a=0.05条件下,这一序列是否有随机性?

参考答案:

因为A (8个),AA(4个),AAA(2个),AAAAA(1个),B(7个),BB(6个),BBBB(1

个)。n1=27,n2=23。假设检验H

0:样本为随机样本,H

1

:样本为非随机样本。求

出游程总和。R1=15,R2=14,R=29。

因为,

构造统计量。

由于=0.05的临界值为1.96,z=0.909<1.96,所以接受原假设,序列是随机的。

57、某市全部职工中,平常订阅某种报纸的占40%,最近从订阅率来看似乎出现减少的现象,随机抽200户职工家庭进行调查,有76户职工订阅该报纸,问报

纸的订阅率是否显著降低(a=0.05)?

参考答案:

假设检验为。采用成数检验统计量。查出=0.05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64和1.65之间。计算统计量值

, z=-0.577>-1.64,所以接受原假设。p值为

0.48和0.476之间(因为本题为单侧检验,p值=(1-F(|z|))/2 )。显然p 值>0.05,所以接受原假设,抽样没有表明报纸订阅率显著下降。

58、某市调查400户居民家庭收入资料如下表:

人均月收入(元)组中值家庭户数月收入

100—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600 150

250

350

450

550

40

120

140

80

20

6000

30000

49000

36000

11000

合计- 400 132000

试求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参考答案:

标准差=102.96(元)

标准差系数=102.96/330=0.312

59、

对某地区120家企业按利润额进行分组,结果如表所示。

按利润额分组(万元)企业数(个)向上累计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600 600以上19

30

42

18

11

19

49

91

109

120

合计120

计算分布的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

参考答案:

分布的偏态系数SKp=

峰度系数=

60、

计算分析题(要写出主要的计算步骤,否则不得分。)

1.从一群成年人和一群幼儿中各随机抽取10名,对他们的身高(cm)进行

调查,这10名儿童的身高分别是(cm):68、69、68、72、71、78、72、

72、74、80。

要求:

(1)确定这组儿童身高的中位数和众数;

(2)计算这组儿童身高的算术平均数;

(3)计算这组儿童身高的标准差;

(4)若成年组的平均身高为174cm,标准差为3.87cm。请计算恰当的指标,

并比较分析哪一组人群的身高差异大。

2.某市随机抽取100名职工,对其月收入进行了调查,经整理资料如下:

根据以上资料,要求:

(1) 计算各组月收入的组中值;

(2) 确定100名职工月收入的算术平均数;

(3)计算100名职工月收入的标准差。

3.已知某商场三种产品的销售资料如下:

要求:

(1)计算价格总指数,并说明其经济意义;

(2)计算销售量总指数,并说明其经济意义;

(3)计算由于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而增加(或减少)的销售额;

(4)计算由于销售量的上升(或下降)而增加(或减少)的销售额。

4.某公司2014年6-12月的职工人数和产品销售收入资料如下表:

要求:

(1)计算该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平均职工人数;

(2)计算该公司2014年下半年平均每月的销售收入。

参考答案:

解1.<\/P>

(1)<\/P>

中位数:<\/P>

首先将这10名儿童的身高由低到高排序:68、68、69、71、72、72、72、74、78、80;<\/P>

其次求中间位置,为(10+1)/2=5.5位;<\/P>

由于第五和第六中间位中间位置,所以将第五位和第六位的身高值平均即为中位数:(72+72)/2=72cm。<\/P>

众数:<\/P>

因为这10名儿童中有3位的身高都是72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儿童身高的众数是72cm。<\/P>

(2)这组儿童身高的算术平均数<\/P>

=(68+69+68+72+71+78+72+72+74+80)/10=72.4cm。<\/P>

(3)这组儿童身高的标准差<\/P>

={[(68-72.4)平方+(69-72.4)平方+(68-72.4)平方+(72-72.4)平方+(71-72.4)平方+(78-72.4)平方+(72-72.4)平方+(72-72.4)平方+(74-72.4)平方+(80-72.4)平方]/10}开方=3.80cm。<\/P>

(4)由于成年组和儿童组的平均身高不同,因此应该用标准差系数比较身高的差异程度。<\/P>

成年组的身高标准差系数=3.87/174=2.2%<\/P>

儿童组的身高标准差系数=3.80/72.9=5.2%<\/P>

由于儿童组身高的标准差系数较高,所以身高差异比成年组大。<\/P>

<\/P>

解2.<\/P>

(1)三个组的组中值分别为:<\/P>

(1000+2000)/2=1500<\/P>

(2000+3000)/2=2500<\/P>

(3000+5000)/2=4000<\/P>

(2)100名职工月收入的算术平均数<\/P>

=(1500*18+2500*62+4000*20)/100=2620元;

(3)100名职工月收入的标准差<\/P>

={【(1500-2620)平方*18+(2500-2620)平方*62+(4000-2620)平方*20】/100}开平方=786元。<\/P>

解3.<\/P>

(1)2014年价格总指数<\/P>

=(7×40+8×60+6×90)/(7×40+10×60+8×90)

=1300/1600

=81.25%<\/P>

经济意义:计算结果表明,2014年三种商品销售价格平均比2011年下降了18.75%。<\/P>

(2)2014年销售量总指数<\/P>

=(40×7+60×10+90×8)/(50×7+60×10+80×8)

=1600/1590

=100.63%<\/P>

经济意义:计算结果表明,2014年三种商品销售量比2011年增长了0.63%。(3)1300-1600=-300(元)

即由于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的销售额为300元。

(4)1600-1590=10(元)<\/P>

即由于销售量的上升使销售额增加了10元。<\/P>

解4.<\/P>

(1)2014年第四季度平均职工人数=(176/2+186+192+206/2)/3=189.7(人)<\/P>

(2)2014年下半年平均每月的销售收入=

(300+310+315+325+340+360)/6=325(万元)<\/P>

<\/P>

<\/P>

<\/P>

<\/P>

<\/P>

统计学原理测试题及答案

统计测试一 注:这是基础统计前两章的测试题;准备本月下旬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要了解某班50名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则总体是(C)。 A.每一个学生 B.每一个学生的性别 C.全体学生 D.全体学生的性别 2.要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A)。 A.每一个人 B.每一户 C.每个省的人口 D.全国总人口 3.某班四名学生金融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0分、86分和90分,这四个数字是(A)。 A.变量值 B.标志 C.指标 值 D.指标 4.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是(B)。 A.离散变量 B.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C.连续变量 D.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5.统计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是(C)。 A.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B.工作与结果的关系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工作与经验的关系 6.某地区为了掌握该地区水泥生产的质量情况,拟对占该地区水泥总产量的90%的五个大型水泥厂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B)。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7.某地进行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情况调查,则调查对象是(B)。 A.该地所有商业企业 B.该地所有国有商业企业 C.该地每一家商业企业 D.该地每一家国有商业企业

8.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属于(C)。 A.简单分组 B.平行分组 C.复合分组 D.再分组 9.某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600,又知其相邻组的组中值为550,则末组的组中值是(C)。 A.100 B.500 C.650 D.700 10.统计表的宾词是用来说明总体特征的(A)。 A.统计指标 B.总体单位 C.标志 D.统计对象 11.下面属于时期指标的是(A)。 A.商品销售额 B.商场数量 C.商品价格 D.营业员人数 12.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完成程度,应规定(B)。 A.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B.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C.计划期中应达到的水平 D.整个计划期应达到的水平 13.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611人。该数字资料为(D)。 A.绝对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较相对 数 D.强度相对数 14.某商场计划11月份销售利润比10月份提高2%,实际提高了3%,则销售利润计划完成程度为(A)。 A.100.98% B.95.10% C.99.00% D.105.10% 15.平均数反映了(C)。 A.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B.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 C.总体中各单位分布的集中趋势 D.总体变动的趋势 16.中位数和众数是一种(B)。

统计学(贾俊平,第四版)第五章习题答案

《统计原理》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5.1 (1)平均分数是范围在0-100之间的连续变量,Ω=[0,100] (2)已经遇到的绿灯次数是从0开始的任意自然数,Ω=N (3)之前生产的产品中可能无次品也可能有任意多个次品,Ω=[10,11,12,13…….] 5.2 设订日报的集合为A ,订晚报的集合为B ,至少订一种报的集合为A ∪B ,同时订两种报的集合为A ∩B 。 P(A ∩B)=P(A)+ P(B)-P(A ∪B)=0.5+0.65-0.85=0.3 5.3 P(A ∪B)=1/3,P(A ∩B )=1/9, P(B)= P(A ∪B)- P(A ∩B )=2/9 5.4 P(AB)= P(B)P(A ∣B)=1/3*1/6=1/18 P(A ∪B )=P(B A )=1- P(AB)=17/18 P(B )=1- P(B)=2/3 P(A B )=P(A )+ P(B )- P(A ∪B )=7/18 P(A ∣B )= P(B A )/P(B )=7/12 5.5 设甲发芽为事件A ,乙发芽为事件B 。 (1)由于是两批种子,所以两个事件相互独立,所以有:P(AB)= P(B)P(B)=0.56 (2)P(A ∪B)=P(A)+P(B)-P(A ∩B)=0.94 (3)P(A B )+ P(B A )= P(A)P(B )+P(B)P(A )=0.38 5.6 设合格为事件A ,合格品中一级品为事件B P(AB)= P(A)P(B ∣A)=0.96*0.75=0.72 5.7 设前5000小时未坏为事件A ,后5000小时未坏为事件B 。 P(A)=1/3,P(AB)=1/2, P(B ∣A)= P(AB)/ P(A)=2/3 5.8 设职工文化程度小学为事件A ,职工文化程度初中为事件B ,职工文化程度高中为事件C ,职工年龄25岁以下为事件D 。 P(A)=0.1 P(B)=0.5, P(C)=0.4 P(D ∣A)=0.2, P(D ∣B)=0.5, P(D ∣C)=0.7 P(A ∣D)=2/55)C P(C)P(D )B P(B)P(D )A P(A)P(D ) A P(A)P(D =++ 同理P(B ∣D)=5/11, P(C ∣D)=28/55 5.9 设次品为D ,由贝叶斯公式有: P(A ∣D)=)C P(C)P(D )B P(B)P(D )A P(A)P(D ) A P(A)P(D ++=0.249 同理P(B ∣D)=0.112 5.10 由二项式分布可得:P (x=0)=0.25, P (x=1)=0.5, P (x=2)=0.25 5.11 (1) P (x=100)=0.001, P (x=10)=0.01, P (x=1)=0.2, P (x=0)=0.789

【免费下载】统计学答案第十章

三、选择题 1 方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 A.各总体是否存在方差 B.各样本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C.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D.分类型因变量对数值型自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2 在方差分析中,检验统计量F是()。 A.组间平方和除以组内平方和 B.组间均方除以组内均方 C.组间平方除以总平方和 D.组间均方除以总均方 3 在方差分析中,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A.随机误差 B.非随机误差 C.系统误差 D.非系统误差 4 在方差分析中,不同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A.组内误差 B.组间误差 C.组内平方 D.组间平方 5 组间误差是衡量不同水平下各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A.只包括随机误差 B.只包括系统误差 C.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6 组内误差是衡量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A.只包括随机误差 B.只包括系统误差 C.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7 在下面的假定中,哪一个不属于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 B.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C.观测值是独立的 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8 在方差分析中,所提出的原假设是H0:μ1=μ2=…=μk,备择假设是()。 A.H1:μ1≠μ2≠…≠μk B.H1:μ1>μ2>…>μk C.H1:μ1<μ2<…<μk D.H1:μ1,μ2,…,μk不全相等 9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指只涉及()。 A.一个分类型自变量 B.一个数值型自变量 C.两个分类型自变量 D.两个数值型因变量 10 双因素方差分析涉及()。 A.两个分类型自变量 B.两个数值型自变量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号填在其后的括号内) 1、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就是( ) A、品质标志 B、数量指标 C、质量指标 D、数量标志 2、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就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则“成绩”就是( ) A、数量标志 B、标志值 C、数量指标 D、品质标志 3、要了解10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则总体单位就是( ) A、每一个学生 B、10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D、100个学生 4、某企业的职工人数27000人,这里“职工人数27000”就是( ) A、变量 B、标志值 C、指标 D、标志 5、对一批炮弹进行质量检验,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就是( ) 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全面调查 6、在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调查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就是( )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普查 D、抽样调查

7、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 A、按品质标志分组 B、应用多个标志进行分组,形成一个分组体系 C、分组形式的选择 D、分组标志的正确选择 8、某管理局对其所属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请指出哪项就是正确的( ) A、80%以下、80、1—90%、90、1—100%、100、1—110% B、90%以下、90—100%、100—110%、110%以上 C、85%以下、85—95%、95—105%、105—115% D、80—89%、90—99%、100—109%、110%以上 9、次数分配数列就是( ) A、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按总体单位数分组形成的数列 D、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10、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与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就是( ) A、组限与组中值 B、变量与次数 C、变量与组限 D、组数与组距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号填在 题后的括号内) 1、下面研究问题中所确定的总体单位有( ) A、研究某地区粮食收获率时,总体单位就是每一亩播种面积 B、研究某种农产品价格,总体单位可以就是每一吨农产品 C、研究货币购买力(一定单位的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总体单位应就是每元货币 D、确定某商店的销售额,总体单位就是每一次销售行为 E、研究某地区国有企业的规模时,总体单位就是每个国有企业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习题详解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习题详解 第一章 一、判断题 一、判断题 1.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答:错。统计学和数学都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者虽然关系非常密切,但两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特点。数学撇开具体的对象,以最一般的形式研究数量的联系和空间形式;而统计学的数据则总是与客观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统计学中的应用统计学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从研究方法看,数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的方法,而统计的方法,本质上是归纳的方法。统计学家特别是应用统计学家则需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或实验去取得数据,研究时不仅要运用统计的方法,而且还要掌握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有意义的成果。从成果评价标准看,数学注意方法推导的严谨性和正确性。统计学则更加注意方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答:错。统计学是跨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多学科性的科学。 3.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科学。 答:错。实质性的科学研究该领域现象的本质关系和变化规律;而统计学则是为研究认识这些关系和规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答:对。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5.描述统计是用文字和图表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 答:错。描述统计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描述统计不仅仅使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有关统计指标反映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 6.对于有限总体不必应用推断统计方法。 答:错。一些有限总体,由于各种原因,并不一定都能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例如,某一批电视机是有限总体,要检验其显像管的寿命。不可能每一台都去进行观察和实验,只能应用抽样调查方法。 7.经济社会统计问题都属于有限总体的问题。 答:错。不少社会经济的统计问题属于无限总体。例如要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消费者不仅包括现在的消费者而且还包括未来的消费者,因而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总体。 8.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统计学。 答:对。理论统计具有通用方法论的性质,而应用统计学则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

统计学第四版答案(贾俊平)知识分享

统计学第四版答案(贾 俊平)

请举出统计应用的几个例子: 1、用统计识别作者:对于存在争议的论文,通过统计量推出作者 2、用统计量得到一个重要发现:在不同海域鳗鱼脊椎骨数量变化不大,推断所有各个不同海域内的鳗鱼是由海洋中某公共场所繁殖的 3、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预测 请举出应用统计的几个领域: 1、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应用 2、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3、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④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⑤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你怎么理解统计的研究内容: 1、统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统计对象、统计方法和统计规律。 2、统计对象就是统计研究的课题,称谓统计总体。 3、统计研究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数量分析法、抽样推断法、实验法等。④统计规律就是通过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所揭示的用数量指标反映的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举例说明分类变量、顺序变量和数值变量: 分类变量:表现为不同类别的变量称为分类变量,如“性别”表现为“男”或“女”,“企业所属的行业”表现为“制造业”、“零售业”、“旅游业”等,“学生所在的学院”可能是“商学院”、“法学院”等 顺序变量:如果类别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分类变量称为顺序变量,如考试成绩按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分为赞成、中立、反对。这里的“考试成绩等级”、“态度”等就是顺序变量。

数值变量:可以用数字记录其观察结果,这样的变量称为数值变量,如“企业销售额”、“生活费支出”、“掷一枚骰子出现的点数”。 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的图示方法各有哪些: 1、定性数据的图示:条形图、帕累托图、饼图、环形图 2、定量数据的图示: a、分组数据看分布:直方图 b、未分组数据看分布:茎叶图、箱线图、垂线图、误差图 c、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散点图 d、比较多个样本的相似性:雷达图和轮廓图 直方图与条形图有何区别: 1、条形图中的每一个矩形表示一个类别,其宽度没有意义,而直方图的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 2、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 3、条形图主要用于展示定性数据,而直方图则主要用于展示定量数据。 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数据的水平,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 2、数据的差异,反映各数据的离散程度 3、分布的形状,反映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态 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平均数也称为均值,它是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而得到的结果。平均数是度量数据水平的常用统计量,在参数估计以及假设检验中经常用到。

统计学(贾俊平版)第十章答案

第十章习题 10.1 H0:三个总体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H1: 三个总体均值之间有显著差异。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 1579015861.5 2460015036.66667 33497165.6667154.3333 方差分析 差异源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组间425.58332212.7917 2.8813310.1078578.021517 组内664.6667973.85185 总计1090.2511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0.1078>0.01,所以接受原假设H0。说明了三个总体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10.2 H0:五个个总体均值之间相等。 H1: 五个总体均值之间不相等。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 133712.33333 4.333333 255010 1.5 3448120.666667 458016 1.5 5678130.8 方差分析 差异源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组间93.76812423.4420315.82337 1.02E-05 4.579036 组内26.6666718 1.481481 总计120.434822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1.02E-05<0.01,所以拒接原假设H0。说明了五个总体均值之间不相等。 10.3 H0:四台机器的装填量相等。 H1: 四台机器的装填量不相等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0.00068<0.01,所以拒接原假设H0。说明了四台机器装填量不相同。 10.4 H0: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满意度没有差异。 H1: 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满意度有差异.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0.000849<0.05,所以拒接原假设H0。说明了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满意度有差异。 10.5 H0:3个企业生产的电池平均寿命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H1: 3个企业生产的电池平均寿命之间有显著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 VAR00002 平方和df 均方 F 显著 性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 1416.12 4.030.000333 2624.01 4.0016670.000137 3519.87 3.9740.00033 4416.02 4.0050.000167 方差分析 差异源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组间0.00707630.00235910.09840.000685 5.416965组内0.003503150.000234 总计0.01057918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 列 15387.60.8 列 27628.8571430.809524 列 36355.833333 2.166667 方差分析 差异源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组间29.60952214.8047611.755730.000849 3.68232组内18.89048151.259365 总计48.517

00974统计学原理2018年

2017 年 1 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统计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974 )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统计信息的总体性特征说明统计信息反映的是 2. 运用统计方法要对所研究对象的总体事实做出叙述说明的方面是 A. 数量 B .品质 C. 规模 D .结构 3. 能够把总体中所有个体按照某种性质划分为若干部分的统计方法是 A.归纳推断 B .统计分组 C 4. 次数分布中各组频率(以百分数表示)的总和应该 A.大于 100% B .小于 100% C 5.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整体规模和水平的指标叫做 6. 基本计算方法是各项数据之和与数据个数之比的集中趋势值是 A.算术平均数 B ?中位数 C ?众数 D ?几何平均数 7. 抽样调查中,为了使样本的统计分布尽量等同于总体的统计分布,抽样时须遵循的原则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 “统计”一词的三种不同涵义是 A.个体的特征 B .群体的特征 C .部分的特征 D .事物的特征 抽样调查 D. 相关分析 不等于 100% D .等于 100% A.时期指标 B .时点指标 C .绝对指标 D .相对指标 A.客观 B .可比 C 8. 回归分析中, 判别一个回归模型是否准确的基本标准是 A . 最小平方法 B .剩余法 C 9. 计算季节指数时,较常用的方法是 A . 移动平均法 B .按月平均法 C 均等 D .随机 移动平均法 D .归纳推断法 几何平均法 D .算术平均法 A.总指数 B .综合指数 .质量指标指数 D .个体指数 10.指数按所反映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

统计学习题集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 习题集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第1章导论 一、判断题 1. 在对全国工业设备进行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设备是统计总体,每台工业设备是总体单位。() 2. 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3. 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值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 4. 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绝对数,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数和平均数。 5.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6.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在上述三个职能中,以提供咨询为主。() 7. 某生产小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为68件、69件、70件、71件、72件,因此说这是5个数量标志或5个变量。() 8. 统计指标有的用文字表示,叫质量指标;有的用数字表示,叫数量指标。() 二、单选题 1.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该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2.下列总体中,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A、全国的人口总数 B、大海里的鱼 C、城市流动人口数 D、某市工业企业设备数 3.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各阶段的顺序是() A、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B、统计调查、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整理 C、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D、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4.由工人组成的总体所计算的工资总额是()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标志值 D、质量指标

5.几位工人的月工资分别是500元、520元、550元、600元,这几个数字是() A、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标志 6.统计标志用以说明() A、总体属性和特征 B、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 C、单位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D、总体单位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动作的结果 7.变异性是指() A、在不同单位可以有不同的标志值 B、总体单位有许多不同的标志 C、现象总体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指标 D、品质标志的具体数值 8.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A、小王英语考试成绩为85分 B、广州至北京的机票价格为1360元 C、光华公司1999年4~6月份的利润为200万元 D、钢材20吨 9.总体和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 A、在某些场合是要互相变换的 B、只存在总体变换为总体单位的情况 C、只存在总体单位变换为总体的情况 D、所有的标志都能变换为单位 10.离散变量可以() A、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 B、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通常取整数 C、用相对数表示 D、用平均数表示 11.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企业个数 B、企业的职工人数 C、用相对数表示的数据 D、企业拥有的设备台数 12.统计指标体系是指() A、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统计学李金昌版习题答案详解

练习与思考答案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D 5.D 6.C 三、简答题(略) 第二章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A 5.C 三、简答题(略) 四、计算题 (4)钟型分布。 五、实践题(略) 第三章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B 5.C 6.D 7.A 8.C 9.C 10.C 11. D 12.D 三、简答题(略) 四、计算题 1、平均时速=109.09(公里/时) 2、顾客占了便宜,因为如果两条鲫鱼分开买,则平均价格为16.92元/公斤。在这次买卖中,顾客所占的便宜是11元-10.4元=0.6元。原因是鲫鱼重量有权数作用。 3、(1)平均每个企业利润额=203.70(万元); (2)全公司平均资金利润率=13.08%。 4、(1)全厂总合格率、平均合格率和平均废品率分别是92.17%、97.32%和

2.68%;(采用几何平均法) (2)全厂总合格率、平均合格率和平均废品率分别是97.31%、97.31%和2.69%;(采用调和平均法) (3)全厂总合格率、平均合格率和平均废品率分别是97.38%、97.38%和2.62%。(采用算术平均法) 5、(1)算术平均数x =76.3043;四分位数L Q =70.6818,M Q =75.9091和 U Q =82.5;众数o m =75.38; (2)全距R=50;平均差 A.D.=7.03;四分位差d Q =11.82,异众比率 r V =51.11%;方差2s =89.60;标准差s =9.4659; (3)偏度系数(1)k S =0.0977,(2)k S =0.1154,(3)k S =0.0454; (4)峰度系数β=2.95; (5)12.41%12.5%s s V V ==乙甲;。甲班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 6、小号、中号和大号三款校服大概应分别准备544、128、128套。 7、若是非变量结果为1的比重为P ,则是非变量的平均数为P 、方差为 (1)P P - 8、甲、乙、丙三位同学该三门课程的标准化成绩的总和分别为1.27,0.52和1.63,所以,丙同学更具有竞争优势。 第四章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C 5.C 三、简答题(略) 四、计算题 1、(1)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为: i x : 3 3.67 4.33 5 5.67 6.33 7 i π:0.1 0.1 0.2 0.2 0.2 0.1 0.1 (2)样本均值抽样分布的期望为:()E x =5;方差为:()V x =1.33; (3)抽样标准误为:()SE x =1.1547; (4)概率保证程度95%时的抽样极限误差为:?=2.2632;

最新统计学第四版答案(贾俊平)

请举出统计应用的几个例子: 1、用统计识别作者:对于存在争议的论文,通过统计量推出作者 2、用统计量得到一个重要发现:在不同海域鳗鱼脊椎骨数量变化不大,推断所有各个不 同海域内的鳗鱼是由海洋中某公共场所繁殖的 3、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预测 请举出应用统计的几个领域: 1、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应用 2、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3、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④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⑤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你怎么理解统计的研究内容: 1、统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统计对象、统计方法和统计规律。 2、统计对象就是统计研究的课题,称谓统计总体。 3、统计研究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数量分析法、抽样推断法、实验法等。④统计规律就是通过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所揭示的用数量指标反映的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举例说明分类变量、顺序变量和数值变量: 分类变量:表现为不同类别的变量称为分类变量,如“性别”表现为“男”或“女”,“企业所属的行业”表现为“制造业”、“零售业”、“旅游业”等,“学生所在的学院”可能是“商学院”、“法学院”等 顺序变量:如果类别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分类变量称为顺序变量,如考试成绩按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分为赞成、中立、反对。这里的“考试成绩等级”、“态度”等就是顺序变量。 数值变量:可以用数字记录其观察结果,这样的变量称为数值变量,如“企业销售额”、“生活费支出”、“掷一枚骰子出现的点数”。 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的图示方法各有哪些: 1、定性数据的图示:条形图、帕累托图、饼图、环形图 2、定量数据的图示: a、分组数据看分布:直方图 b、未分组数据看分布:茎叶图、箱线图、垂线图、误差图 c、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散点图 d、比较多个样本的相似性:雷达图和轮廓图 直方图与条形图有何区别: 1、条形图中的每一个矩形表示一个类别,其宽度没有意义,而直方图的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 2、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 列。 3、条形图主要用于展示定性数据,而直方图则主要用于展示定量数据。 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数据的水平,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 2、数据的差异,反映各数据的离散程度 3、分布的形状,反映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态 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平均数也称为均值,它是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而得到的结果。平均数是度量数据水平的常用统计量,在参数估计以及假设检验中经常用到。 中位数是一组在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用Me表示。中位数是用中间位置上的值代表数据水平,其特点是不受极端值影响,在研究收入分配中很有用。

统计学第十章课后习题

二、单项选择 1.统计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C)。 A 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B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C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D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形式是( C )。 A 算术平均指数和调和平均指数 B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某市居民以相同的人民币在物价上涨后少购商品15%,则物价指数为( )D 。 A 17.6% B 85% C 115% D 117.6% 5.在掌握基期产值和各种产品产量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计算产量总指数要采用(C )。 A 综合指数 B 可变构成指数 C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D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6.在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C)。 A 都固定在基期 B 都固定在报告期 C 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D 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7.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6.5%,商品销售量增长6.5%,则商品价格( D )。 A 增长13% B 增长6.5% C 增长1% D 不增不减 8.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6%,产量增长6%,则生产总费用(B )。 A 增加 B 减少 C 没有变化 D 无法判断 10.某商店2001年1月份微波炉的销售价格是350元,6月份的价格是342元,指数为97。71%,该指数是( D )。 A 综合指数 B 平均指数 C 总指数 D 个体指数 11。编制数量指标指数一般是采用( A )作同度量因素。 A 基期质量指标 B 报告期质量指标 C 基期数量指标 D 报告期数量指标 12.编制质量指标指数一般是采用( D )作同度量因素。 A 基期质量指标 B 报告期质量指标 C 基期数量指标 D 报告期数量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 1.指数的作用包括(ABCD ) A 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方向 B 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程度 C 利用指数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D 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 E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 2.拉斯贝尔综合指数的基本公式有( BC ) A ∑∑1 011q p q p B ∑∑0 01p q p q C ∑∑0 1q p q p D ∑∑1 11p q p q E ∑∑0 11q p q p 3.派许综合指数的基本公式(AE ) A ∑∑1 011q p q p B ∑∑0 1q p q p C ∑∑0 11q p q p D ∑∑0 10q p q p E ∑∑0 11 1q p q p 4.某企业为了分析本厂生产的两种产品产量的变动情况,已计算出产量指数为112.5%,这一指数是(AB D )

统计学原理统计资料习题答案

统计学原理统计资料习 题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一.? 判断题部分 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3: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均分配次数。(×) 3: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4: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5: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6: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7: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8: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 或100%。(×) 9: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11: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12:分组以后,各组的频数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于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而各组的频率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B )。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D、编制统计表 2: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 A )。 A、必须是重叠的 B、必须是间断 的 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D、必须取整数 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B )。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B )。

统计学计算题例题

第四章 1. 某企业1982年12月工人工资的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平均工资;(79元) (2)用简捷法计算平均工资。 2.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1995年比1990年增长7%,超额完成计划2%,试确定劳动生产率计划增长数。7%-2%=5% 3. 某厂按计划规定,第一季度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8%。实际 执行结果,单位产品成本较去年同期降低4%。问该厂第一季度产品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程度如何%( (1-4%)/(1-8%)*100%=96%/92%*100%=%结果表明:超额完成%(%-100%) ) 4. 某公社农户年收入额的分组资料如下:

要求:试确定其中位数及众数。中位数为(元)众数为(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1500-720)/(1770-720)=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700)*= 加下限700+= 求众数: D1=1050-480=570 D2=1050-600=450 求比例:d1/(d1+d2)=570/(570+450)= 分割众数组的组距:*(800-700)= 加下限:700+= 年某月份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底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产量资料如下: /人) (55*300+65*200+75*140+85*60)/(300+200+140+60) 6.某地区家庭按人均月收入水平分组资料如下:

根据表中资料计算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为(元) 众数为(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50-20)/(65-20)=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600)*= 加下限:600+= 7.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比去年增长5%。试问计划规定比去年增长 多少% (上年实际完成= 本年实际计划比上年增长 ()/==%) 8.甲、乙两单位工人的生产资料如下: 试分析:(1)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高 (2)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整齐 % 3.33V %7.44V /8.1x /5.1x ====乙甲乙甲人)(件人)(件9.在 计算平均数里,从每个标志变量中减去75个单位,然后将每个差数 缩小10倍,利用这个变形后的标志变量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其中各个变量的权数扩大

《统计学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要求及练习试题(附答案)

《统计学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要求 2010年12月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事项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专科财经类各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成绩、安排的平时作业。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复旦大学《统计学原理》第四版(李洁明、祁新娥著)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的考试注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五)试题类型及结构 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客观性试题包括单项、多项选择题: (1)单项选择题: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占全部试题的40%。 (2 )多项选择: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占全部试题的10%。 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计算题: (3)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30%左右。 (4)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20%。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六)考核形式及答题时限 本课学习过程考核的形式为课堂成绩、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试。本课程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90分钟。 (七)考试时间 20 年月日()上午,:00- : 本课程期末考试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第二部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统计的研究对象 (二)统计的研究方法 (三)统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考核要求

统计学原理例题分析一(20200920021933)

统计学原理例题分析(一) 一、判断题(把“V”或“X”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社会经 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参考答案:X 2.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参考答案:“ 3?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参考答案:“ 4.当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参考答案:“ 5.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调查对象。() 参考答案:“ 6.我国目前基本的统计调查方法是统计报表、抽样调查和普查。() 参考答案:“ 7.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参考答案:X 8.按数量标志分组,各组的变量值能准确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性质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X 9.在确定组限时,最大组的上限应低于最大变量值。() 参考答案:X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别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X 11.离散型变量可以作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而连续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参考答案:2

12.对于任何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

用标准差指标。() 参考答案:X 13.样本成数是指在样本中具有被研究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样本单位数的比重。() 参考答案:“ 14.样本容量指从一个总体中可能抽取的样本个数。() 参考答案:X 15.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对象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唯一的。() 参考答案:X 16.产量增加,则单位产品成本降低,这种现象属于函数关系。() 参考答案:X 17.在直线回归方程Y = a +bx中,b值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 参考答案:“ 18.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丫都可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 参考答案:X 19.平均指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参考答案:X 20.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完全相同,因为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了。() 参考答案:X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A.数量标志 E.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统计学例题讲解

统计学例题讲解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四章计算变异指标;比较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例题: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 第十一章:计算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含义、预测因变量的估计 值。 4.计算相关系数;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系数的含义;利用建立的方程预测因变量的估计值。 例题: 要求: (2)配合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 平均变动多少 (3)假定产量为6000件时,单位成本为多少元 ∑x2=79 n=6 ∑x=21 ∑y=426 ∑y2=30268 ∑xy=1481

(1) 相关系数: 2 222 )(1 )(1 1 ∑∑ ∑∑∑∑∑-?-?- = y n y x n x y x n xy r = 说明产量x 和单位成本y 之间存在着高度负相关关系。 (2)设直线回归方程为y c =a+bx n=6 ∑x =21 ∑y =426 ∑x 2 =79 ∑ y 2 =30268 ∑xy =1481 = (1481-1/6*21*426)/(79-1/6*21*21)= x b y a -==426/6-*21/6= 则y c = 在这里说明回归系数b 的含义 ,即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 单位成本平均降低元 . (3)假定产量为6000件,即x=6时,单位成本为: 则y c = =元) . 即单位成本为: 元. 2.根据企业产品销售额(万元)和销售利润率(%)资料计算出如下数据: n=7 ∑x =1890 ∑y = ∑x 2=535500 ∑y 2= ∑xy =9318 要求: (1) 确定以利润率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 (2)解释式中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 (3)当销售额为500万元时,利润率为多少 参考答案: (1) 确定以利润率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 Y=+ (2)解释式中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 产品销售额每增加1万元,销售利润率平均增加%. 第十四章: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计算; 从相对数和绝对数角度对总量指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5.计算综合指数及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并同时指出变动绝对值、计算平均数指数。 例题1 (1)计算两种产品总成本指数及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练习题附答案

1.统计总论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对某市工业生产设备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这时,总体单位是该市( 4 )①每一个工业企业②每一台设备③每一台生产设备④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 2.几位工人的工资分别是100元、120元、150元、200元这几个数字是(3 ) ①指标②变量③变量值④标志 3.标志是( 3 ) ①总体的特征②总体的数量特征③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④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多项选择题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235 ) ①全国所有人口数是总体②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③人的年龄是变量④某人的性别为“女性”是一个品质标志 ⑤全部男性人口的平均寿命是统计指标 2.统计调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调查方案中调查期限是指_1____。 ①调查工作的起迄时间②搜集资料的时间③时期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④时点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 2、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___4__。 ①这些单位是工作的重点②这些单位举足轻重 ③这些单位数量占总体全部单位的比重很大 ④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较大比重 3、研究某型号炮弹的平均杀伤力,可以采用__4___。 ①重点调查②普查③典型调查④抽样调查 4、对某地食品物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调查单位是__4__。 ①该地区所有经营食品的商店②每一个经营食品的商店③全部零售食品④每一种零售食品 二、多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有_24____。 ①抽选调查单位的多少不同②抽选调查单位的方式方法不同③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 ④在对调查资料使用时,所发挥的作用不同⑤原始资料的来源不同 2、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1990年7月1日零点,下列人员不应计入人口总数之中_135____。 ①1990年7月1日23时出生的人口 ②1990年7月10日死亡的人口 ③1990年6月25日出生,30日23时死亡的人口④1990年6月29日出生,7月2日死亡的人口 ⑤1990年6月30日零点死亡的人口 3、以系统为单位调查某市全部商业状况,调查对象是__34___。 ①该市全部商品销售额②该市商业企业的总和③该市各商业系统商业状况总和④该市所有商业系统商业状况总和 3.统计整理练习单项选择题 1.一个分配数列的构成要素有_4___。 ①分组标志和指标②数量分组标志值和频数③品质分组标志和频数④分组标志及次数 2.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__1___。 ①230 ②560 ③185 ④515 3.有20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3,5,4,6,5,2,3,4,4,3,4,2,3,5,4,4,5,3,3,4,按上述资料编制变量数列应采用___1___。 ①单项分组②组距分组③等距分组④异距分组 4.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要素是_2_____。 ①组中值②组距和组数③全距④总体单位数 多项选择题 1.对离散型变量分组_12345____。 ①可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②也可采用组距分组③相邻组的组限可以不重④各组组距可相等也可不等 ⑤要按“上组限不在本组内”的原则处理与上组限相同的变量值 2.统计分组的作用是_134____。 ①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②比较现象间的一般水平③区分事物的性质④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⑤分析现象的变化关系 判断:将某市500家工厂按产值多少分组而形 成的变量数列,其次数是各厂的产值数。 4.综合指标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平均指标将总体内各单位数量差异(a ) a.抽象化 b.具体化 c.一般化 d.形象化 2. 加权算术平均方法中的权数为( d ) a.标志值 b.标志总量 c.次数之和 d.单位数比重 3. 某公司有十个下属企业,现已知每个企业的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资料,计算该公司平均产值计划完成程度时,所采用的权数应该是(c ) a.企业数 b.工人数 c.实际产值 d.计划产值 4. 计算平均比率最适宜的平均数是(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位置平均数 5. 受极端数值影响最小的平均数是( d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位置平均数 6. 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相邻两组的次数 相等,则 ( b ) a.众数为零 b.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c.众数不能确定 d.众数组的组限就是众数 7.已知甲数列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乙数列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由此可断言( a )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好于乙数列 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好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