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484.50 KB
- 文档页数:42
1、地震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震源:指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
震源深度: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中距:指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分类:1、按成因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2、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按震级通常分为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和特大地震4、按地震形式、地震序列可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孤立型2、构造地震的成因:是指由地壳构造变动而引起的地震3、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通常是用地震时地面运动的振幅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4、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5、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6、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这类建筑的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一般包括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消防、医疗等系统)的核心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属此类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如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
抗震措施:甲类: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抗震知识点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的地球现象,经常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威胁。
而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抗震设计和抗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领域对于抗震知识的研究和运用也日益重要。
下面将从地震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技术三个方面,对抗震知识进行总结。
地震的基本原理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变动时,由于能量释放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一般由于地壳发生变动所引起。
地震的原理是由地震波造成的地面振动。
地震波是指地震中地壳中的能量传播。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产生地面振动和震动,导致建筑物产生变形和破坏。
地震波有三种类型:P波、S波和L波。
P波是一种压缩波,能够穿过液体和固体,速度快于其他波;S波是一种横波,能够穿过固体但不能穿过液体,速度比P波稍慢;L波是一种地震波,其振幅大,能力强,可以引起建筑物的毁坏。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为了减少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要考虑地震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以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破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四点:一是考虑地震引起的水平作用力,二是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三是采用地震减震和隔震技术,四是避免单一破坏。
抗震技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采用一些抗震技术和防护措施。
抗震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减震技术和地震隔震技术。
地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中设置减震装置,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减震装置一般为阻尼器、支座和隔震层等。
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引起的震动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地震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装置一般为隔震层和隔震橡胶垫等,能够降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在抗震知识方面,人们还需了解一些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
关于抗震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震的基本知识:
1.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的震动,通常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
2.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表示。
3.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形式,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4.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为了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和人员伤亡。
5.建筑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基础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深基础、浅基础等,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稳定。
7.隔震技术:采用隔震技术,如橡胶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支座等,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8.抗震加固: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9.地震预警:利用地震监测系统和预警技术,提前向人们发出地震警报,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个人准备:个人应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包括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储备应急物资等。
这些是关于抗震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知识点建筑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一定性能,并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介绍一些建筑抗震设计的知识点。
1. 地震力的计算地震力是指地震作用下建筑物所承受的力量,它的大小与地震的震级、震中距、地壳条件等因素有关。
为了准确计算地震力,需要运用地震学、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等知识,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如地震动力分析等。
2. 结构的抗震设计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在于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材料选用、受力性能设计等。
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3. 确定设计地震烈度建筑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烈度来确定设计参数。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烈度表达的地震影响强度,包括水平地面加速度、速度、位移等,通常使用地震动参数来表示。
4.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承载层,它对地震的响应至关重要。
地基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土层的承载能力、稳定性以及动力特性等。
常用的地基基础抗震设计方法包括采用地基加固措施、选取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尺寸等。
5. 预制装配建筑的抗震设计预制装配建筑是指在工厂制造完成的构件,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建筑方式。
在预制装配建筑的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构件质量控制等因素,以确保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6. 抗震设防等级和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等级是指建筑物所要求的抗震性能水平,通常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来确定。
抗震设防等级包括一般设防、中等设防和重要设防等级。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还需要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如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7. 抗震设计的监控与检测抗震设计的监控与检测是为了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在建筑物中安装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12.1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是房屋建筑抗震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指的地震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岩层构造状态的变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面振动称为构造地震,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震中区或极震区。
地面上某处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成为深源地震。
中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均属于浅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是在地球内部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P波)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垂直振动,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
横波(S波)传播的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剪切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振动,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
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放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
面波的质点振动方向比较复杂,既引起地面水平振动又引起地面垂直振动。
当地震发生时,纵波首先到达,使房屋产生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使范围产生水平摇晃,一般是当面波和横波都到达时,房屋振动最为激烈。
震级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地震的震级M,一般称为里氏震级。
1935年由里希特首先提出了震级的定义。
当震级相差一级,地面振动振幅增加约10倍,而能量增加近32倍。
一般说来,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M=2~4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M>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8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抗震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概述1:按照地震的成因分类分为六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爆炸地震、水库地震、油田注水诱发地震。
2: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3:地震按照震源深度划分分为以下几类:(1)浅源地震:地震深度小于70km的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范围内的地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
4:地震波的概念:地震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体波和面波。
5:什么是体波?包括哪些?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都是以体波的形式传播的。
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
6:什么是面波?包括哪些?面波是指沿地表或地壳不同地质层界面传播的地震。
包括两种形式的波,即勒夫波(L 波)和瑞利波(R波)。
7:纵波最先到达,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晚到达。
8:地震时引起的地面运动称为地震动。
9:一般就结构抗震而言,地面运动的一般特性用地震震动幅、频谱和持时的描述。
10:P6页的第一段看一下11:持时:地震时地面运动的持续时间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有较大的有影响。
在相同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作用下,当强震的持续时间长,该地点的地震烈度高,建筑物的地震破坏重;反之,强震持续时间短,该店的地震烈度低,建筑物地震破坏轻。
12:地震震级概念:是地震的强度级别,地震震级用震源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13:地震烈度的概念:是一个定性指标,是根据该地区“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与“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来综合评定的。
14:房屋的破坏等级分为: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毁坏15:地震时造成的地表破坏主要有地裂缝、地陷、喷砂冒水及山体滑坡等。
16:结构工程破话有哪几类情况:(1):结构丧失整体稳定性而引起的破坏。
(2):结构强度不足引起的破坏。
(3):结构塑性变形能力不足引起的破坏。
(4)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17: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例子:如1906年的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震后三天火灾烧毁了521个街区和2.8万栋建筑物:2011年3月11,日本东海发生的9.0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导致辐射污染。
抗震结构设计知识点汇总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抗震结构设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
一、地震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和原理:地震是地球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地球的震动。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一般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纵波,S波是横波,表面波是沿地表传播的波动。
3. 地震烈度和地震烈度等级:地震烈度是根据震感进行划分的,并以烈度等级进行表示。
二、抗震设计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使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完整。
2. 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包括合理使用材料、优化结构形式、提高刚度和强度等。
三、结构抗震分析1. 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根据地震带和设计参数,确定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烈度、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等。
2. 结构响应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和计算方法,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情况,包括位移、应力、变形等。
四、抗震设计方法1. 弹性设计方法:弹性设计方法是最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它以结构在弹性范围内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设计。
2. 储备能量设计方法:储备能量设计方法是基于结构的耗能能力进行设计,通过在结构中引入耗能元件来减小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五、抗震构造措施1. 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2. 设计合理的阻尼系统:阻尼系统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震动响应。
3. 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通过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减小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4. 合理设置隔震层:隔震层可以将建筑与地面分离,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的影响。
六、抗震设计的检验和评估1. 抗震设计的检验:通过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检验,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结构的抗震评估:对已建成的结构进行抗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结构进行加固和改造。
抗震震知识点总结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抗震是人们要学习的一项重要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关于抗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岩石发生破裂后释放的能量所引起的。
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当地震波到达地表时,就会造成地面的震动。
地震的发生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地壳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变动等。
2. 抗震建筑设计抗震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地震的破坏性。
抗震建筑设计的关键是要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避免地震破坏。
3.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和韧性、避免结构的单一破坏形式、减少结构的共振效应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4. 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标准是指根据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用途,制定的一些规范和标准,用以指导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
抗震设防标准主要包括地震烈度、结构抗震硬度和韧性、结构体系及其抗震设计要求等。
5. 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降低地震的危害。
主要包括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迅速疏散出室内、避免使用电梯、躲避落物等。
6. 抗震知识的普及抗震知识的普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抗震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鼓励人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 抗震设施的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合理设置抗震设施,如抗震支撑、抗震减震器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8. 抗震救灾工作当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应组织人员迅速展开抢救被埋人员、疏散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总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但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降低地震的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