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农业机械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93.97 KB
- 文档页数:4
江苏大学《机械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其考核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机构的组成和结构了解机构的组成(包括构件、运动副概念,平面运动副的各种分类,平面高低副引入约束的情况)。
读懂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包括构件与各种运动副的表示,机构的组成和动作原理)。
掌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包括机构自由度概念、自由度计算公式、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计算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三类问题: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与虚约束的识别与处理)。
掌握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型式(曲柄摇杆、双曲柄、双摇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方法。
掌握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主要是根据机构的几何参数判断其具体类型)。
掌握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传力特性和死点位置(包括机构极限位置的作图,图上标注极位夹角、摇杆摆角,计算行程速比系数,机构压力角、传动角、死点等基本概念;能对曲柄摇杆机构和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进行急回运动特性分析,用压力角或传动角表达机构的传力性能,并找到机构的最小传动角或最大压力角的位置;了解机构死点位置的特点)。
掌握用瞬心法对简单高、低副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如四杆机构、凸轮机构)。
掌握刚体导引机构设计以及急回机构的设计(主要是曲柄摇杆机构或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
第三章凸轮机构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及分类;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特点(包括凸轮机构的运动学设计参数(如基圆,升距,推、回程运动角,远、近休止角等),常用运动规律的线图和冲击特性)。
掌握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主要是尖顶或滚子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
了解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自锁概念,了解凸轮机构压力角与机构基本尺寸的定性关系(如压力角与基圆半径之间的关系,从动件偏置方位的合理选择,滚子半径的确定原则)。
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F0302 科目名称:天线与电波传播一.考试要求主要考察学生对天线辐射、电波传播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对收发天线辐射及阻抗等主要参数的了解和掌握;典型线天线和典型面天线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辐射特性的理解和掌握;二元阵、直线阵等天线阵列的分析方法及手段;电波传播的主要途径及原理等等;以及运用天线与电波传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考查学生对微元法、远场近似、叠加原理等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对电磁场边界条件、等效原理、镜像原理、对偶原理等电磁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典型天线如对称振子、引向天线、常见宽带天线、缝隙天线、微带天线、喇叭天线、抛物面天线的基本特征及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考试内容1.基本辐射原理(1)矢量位法与叠加原理。
(2)基本电振子的辐射。
(3)基本磁振子的辐射。
(4)基本振子的组合。
2.天线电参数(1)发射天线的电参数。
(2)接收天线的电参数。
3.对称振子(1)辐射场计算方法。
(2)辐射特性等。
4.阵列天线(1)二元阵和方向图相乘定理。
(2)均匀直线阵。
(3)阵列天线馈电参数与辐射特性的关系。
(4)连续元直线阵。
5.典型线天线(1)垂直接地振子天线。
(2)引向天线。
(3)宽频带天线。
(4)缝隙天线与微带天线。
6.典型面天线(1)面天线的一般分析方法。
(2)平面口径辐射特性。
(3)喇叭天线。
(4)旋转抛物面天线。
(5)卡塞格仑天线。
(6)扇形波束天线。
7.电波传播(1)电波传播基本原理。
(2)地波传播。
(3)天线传播。
(4)视距传播。
三.考试形式考试形式为笔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等。
四.参考书目1.《电波与天线》(第二版).刘培国编.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2.《天线与电波传播》(第一版).李莉编.科学出版社. 2009。
3.《天线与电波传播》(第三版).宋铮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1目录I 考查目标 (2)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III 考查内容及参考书..................................................................... 2 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大纲I 考查目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大类四年制本科的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先进制造哲理,机械制造过程基础知识,切削与磨削加工原理,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装配工艺,机械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加工要求正确地选择加工方法和常用工艺装备(机床、夹具、刀具);初步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及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决策的能力。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允许使用计算器,但不得使用带有公式和文本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通常有以下几种题型:(一)名词解释: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填空题: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三)简答题:5题,每小题5分,共25 分(四)分析题:3题,每小题10 分,共30分(五)计算题:4题,每小题15分,共60 分(说明:以上题型及分值分配仅作参考,根据需要可作调整)III 考查内容及参考书(一) 机械制造技术概论1、教学内容(1)制造、制造系统与制造技术的概念;(2)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先进制造哲理与先进生产模式;(4)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及机械制造工艺方法与分类。
2、基本要求(1)掌握制造、制造系统与制造技术的概念;(2)了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了解先进制造哲理与先进生产模式;(4)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及机械制造工艺方法与分类。
广西大学2020年《农业机械学(846)》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考试性质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闭卷笔试试卷结构试卷题型比例简答题:第一大题,共45分一般分析问答题:第二大题,共70分综合题:第三大题,共35分考试内容一、考试性质农业机械学是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其目的是考核考生有关农业机械的基本知识及对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状况的了解。
本大纲力求反映专业特点,以科学、公平、准确、规范的尺度去测评考生的农机基础知识水平、基本判断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要求了解:1.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3.农业机械的范围及分类。
4.农业机械的特点和使用要求。
5.农业机械的经济性。
6.农业机械的技术发展。
7.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程序。
(1)作业机挂结和牵引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悬挂机构的功能及原理(悬挂升降机构;调节机构;稳定机构)。
2.悬挂机构的运动分析(悬挂机构的运动要求及在水平面内的运动)。
3.悬挂机构的受力分析(运输状态、工作状态的受力分析)和悬挂机组的增载作用。
4.悬挂式耕作机械的入土能力。
5.作业机在纵垂面上的力学平衡。
6.作业机在水平投影面上的牵引平衡。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侧向力对横垂面的影响。
2.作业机悬挂机构参数设计。
3.悬挂式偏置作业的牵引线。
(2)土壤耕作机械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耕层土壤的力学特性(土壤的性质及其变异;耕层土壤的强度)。
2.碎土的能量消耗(碎土程度的量度指标;影响碎土能量的因素)。
3.铧式犁的基本部件(犁的组成;犁体的一般构造;犁柱的类型;犁架的形式;犁刀;覆茬器及其切角方式)。
4.铧式犁的翻垡原理(矩形垡片翻转原理;垡片的宽深比)。
5.横轴式旋耕机的理论分析(刀齿的运动轨迹;刀齿的切削速度;刀齿工作深度;切土进距;沟底凸埂高度;垡片的体积与厚度;反转旋耕的特点)。
7.刀齿排列。
代码: 0802一、学科概况及研究方向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及交通工程学院和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建设,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1994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获首批工程硕士授权,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1981年获首批硕士点,1998年获博士点,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原农业机械设计及制造)学科1981年获首批博士点,1987年获原机械部重点学科,1994年获江苏省重点学科。
车辆工程学科1996年获博士点,是全国高校第4个获得该领域博士点的学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面向“长三角”国际制造中心机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机械工程中心实验室为主体组建的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1.激光加工、检测及表面工程2.CAD/CAM/CAE及模具设计制造3.光子制造及集成技术4.高速、高效、超精密加工及装备5.先进成形技术及先进材料制造及表征(二)机械电子工程(080202)1.微/纳机械电子系统及其集成技术(MEMS/NEMS)2.机电系统多尺度构造及可靠性3.机电系统的驱动、控制及自动化4.流体传动及控制(三)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1.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2.现代机械设计及理论3.机械系统动力学及机器人4.机械数字化设计(四)车辆工程(080204)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2. 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及方法3.车辆综合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技术4.车辆NVH控制及安全技术5. 现代汽车轮胎技术二、培养目标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行业发展及科技进步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代码: 0802一、学科概况与研究方向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建设,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1994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获首批工程硕士授权,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1981年获首批硕士点,1998年获博士点,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原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1981年获首批博士点,1987年获原机械部重点学科,1994年获江苏省重点学科。
车辆工程学科1996年获博士点,是全国高校第4个获得该领域博士点的学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面向“长三角”国际制造中心机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机械工程中心实验室为主体组建的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1.激光加工、检测与表面工程2.CAD/CAM/CAE与模具设计制造3.光子制造与集成技术4.高速、高效、超精密加工及装备5.先进成形技术与先进材料制造及表征(二)机械电子工程(080202)1.微/纳机械电子系统及其集成技术(MEMS/NEMS)2.机电系统多尺度构造与可靠性3.机电系统的驱动、控制与自动化4.流体传动与控制(三)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1.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2.现代机械设计及理论3.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机器人4.机械数字化设计(四)车辆工程(080204)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2. 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3.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4.车辆NVH控制及安全技术5. 现代汽车轮胎技术二、培养目标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行业发展及科技进步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020 年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招生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 821科目名称:《机械设计基础》(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适用专业:机械工程一、考试要求机械设计基础(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适用于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招生专业课考试。
课程重点要求考生系统深入地掌握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计算方法,并且能灵活运用。
重点考察分析与解决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和简单机械装置设计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题型考试为闭卷,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分析题等。
三、考试内容机械设计基础(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其中机械原理部分占50%,机械设计部分占50%。
机械原理部分:(一)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 机构的构成:运动副的概念和运动副的类型;运动链;机构。
2. 机构运动简图:常用机构运动简图符号;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识别与绘制。
3.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方法。
4. 机构组成原理:基本杆组的概念;机构组成原理;机构的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二)平面机构运动分析及力分析1. 速度瞬心法:瞬心的定义;平面机构瞬心位置的确定;瞬心在平面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2. 矢量方程图解法II 级机构运动分析:矢量方程图解法的基本原理;应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对平面II 级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3. 考虑摩擦时机构受力分析:常见平面运动副(移动副、转动副、高副)中总反力作图分析;考虑摩擦时平面机构的受力分析与平衡力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1. 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
2.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铰链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平面四杆机构的急回运动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极位夹角、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的概念与求取。
3.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按连杆给定位置、按连架杆给定对应位置设计铰链四杆机构;机构倒置原理;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平面四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