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籴制度述论
- 格式:pdf
- 大小:320.06 KB
- 文档页数:5
唐代屯田、营田费用与效益的量化分析——以官营粮食生产为中心'\xa0\xa0\xa0\xa0根据上述参数,现分别将唐代部分地区、特定时期的屯田营田的生产费用及当地军粮的转输费用、和籴费用试算如下。
\xa0\xa0\xa0\xa0例证一:武则天时期甘州屯田的生产费用与和籴费用估算。
\xa0\xa0\xa0\xa0大足元年(701),郭元振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其时“凉州粟麦斛至数千”(注:《旧唐书》卷九十七,《郭元振传》。
)。
假定凉州所属的河西节度管兵为天宝时期的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匹,(注:《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一》。
)以每人年食粮7.2石、马每匹年食粟27石计,(注:《大唐六典》卷十一,《殿中省》尚乘奉御执掌条“春冬日给稿一围,粟一斗,盐二合。
秋夏日给青刍一围,粟减半。
”)则河西兵马年需粮料共约105万石。
以每石数千,假定为4贯计,若军粮全部靠籴买,则需支出和籴费420万缗;若籴买一半,尚需210万缗;若籴买四分之一(26.25万石),也要费钱105万缗。
由于政府所拨军费有限,只靠高价籴买实难满足军需。
因此,郭元振遂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
那么,第一年屯田的生产费用是多少?\xa0\xa0\xa0\xa0《新唐书》卷一百七《陈子昂传》记垂拱二年(686)甘州四十余屯,“岁取二十万斛”,平均亩产一石。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黑齿常之传》载,高宗调露年间(679-680)于河源“垦田五千顷,岁收粟斛百余万”,平均亩产二石。
假定李汉通所开屯田全部为军屯,其总数仍为垂拱年间的40屯200000亩,以150亩配牛1头为准,共需牛1333头,每牛一头配耕犁一具。
假定每头牛年值267文,耕犁年值50文,牛犁1333头具的年度总费用约为422561文。
\xa0\xa0\xa0\xa0人耕70亩,200000亩需军士约2857名;每人各配锄、斧、钢镰一把,共2857套;锄、斧、钢镰各一把的年费共约29文,则农具的年度总费用约为82853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2)三、唐代经济制度(一)唐代的租庸调制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
1、租(1)唐代实行的是一种均田制度,承北魏而来。
政府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缴还政府。
在其授田期间,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
在唐代,租额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三十取一,更为优减。
(2)唐代均田制与古代井田制不同之处在于:井田分属于封建贵族,而均田则全属中央政府,即国家。
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则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
2、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
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3、调是一种土产贡输。
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4、租庸调制之用意(1)孟子书里即有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
租即是粟米之征,庸是力役之征,调是布帛之征。
(2)中国是农业国家,人民经济主要仰赖土地。
政府实行均田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耕种田地的自然是壮丁,农忙余暇时,为国家义务服役;有丁有田,自然有家,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
唐代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
租庸调制的最高用意,为民制产。
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唐代租庸调制大体比汉代定额更轻,说得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
这是唐制较胜于汉制之所在。
(二)唐代账籍制度1、账籍制度保障租庸调制推行均田制是从北魏至初唐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时间维持得并不久,而且推行也并不彻底。
这是因为北朝乃及初唐,全国各地还分布着大门第豪族,他们拥有大量土地。
即使是不彻底的均田制度,推行了一时期,便完全破坏了。
依照历史来讲,租庸调制之所以能推行,全靠账籍之整顿。
2、账籍制度(1)唐初人口册是极完密的。
自小孩出生,到他成丁,以至老死,都登载上。
(2)当时的户口册就叫籍,全国户口按照经济情况分列九等。
唐代赋役与经济发展
租庸調制:
租庸調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一種賦役制度。
唐初,承襲隋朝的舊制,採用均田制,規定:十八至六十歲的男丁,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可傳子孫,八十畝為口分田,身死還官。
嚴禁買賣土地,但若因遷徙或家貧無力料理喪事者,可出賣永業田。
租庸調制之內容:
租:指的是田租。
規定丁男十八歲以上者,由政府授田一百畝,受田者每人每年納粟兩石或稻三斛予政府。
庸:指的是力役。
規定丁男十八歲以上,每年須替國家服役二十天(遇閏月加二天)。
凡不願服勞役者,每天須納絹三尺代替。
調:指的是貢物。
規定各隨其鄉所出,每戶納絹或綾二丈、麻二斤,如納貢布料者,加五分之一。
租庸調制之優點:
以均田制為基礎,授田於民,為民制產。
輕徭薄賦,田租僅為四十稅一,勞役只二+日,人民負擔減輕。
賦稅項目分明,稅額固定,免卻官吏荷索。
租庸調制崩潰之原因:
人口增加﹕開國以來,天下承平,人口大量增加,新耕地之開墾未能追上需求,租庸調制難以施行。
戶籍散失:安吏之亂,人口流徒,戶籍散亂,租庸調制無法實行。
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受破壞,租庸調制難以推行。
唐代的经济制度与商业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历史发展。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文化因为政策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了一些特点和变化。
一、唐代的经济制度唐代的经济制度主要以官方经济为主,但与此同步,民间经济的兴起也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采用的是“均输法”,也就是说政府向天下各地统一收购农作物,再根据当地情况卖出。
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代政府有计划的进行补贴和对外贸易,还设立了“交子”和“银钞”等传统货币。
在唐代的官方经济上,重要的作用是农业,这种农业主要是由国家的细作来管理。
不过,在唐代后期,王朝逐渐放宽了对农民的管理,这也加速了民间经济的发展。
唐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对繁荣,特别是文化艺术和手工艺品等方面,都非常有特色。
二、唐代的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范畴,具体体现在商业活动的场景内。
在唐代,商业文化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逐渐弘扬。
唐代用贵金属通货,这也就使得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唐代,德宗皇帝发起了“安西大都护府”,也就是在河西回疆建立一个集保卫边疆和港口贸易的城市,这对于唐代商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另外,在唐代文化史上,诗歌和绘画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与唐代经济和商业的兴盛相应。
唐代的商业和文化都十分活跃,很多文化艺术品的传承和发展都与商业文化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
总体上看,唐代经济制度和商业文化的发展,非常的灵活和多样。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象征性时期,其经济制度和商业文化的变化也对看待历史乃至现代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唐朝的税收制度唐朝的税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它的税收制度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唐朝时期,税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时也为了保障社会秩序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对唐朝的税收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税种唐朝时期的税种主要分为三种,即田赋、户赋和商税。
其中,田赋是最主要的一种税种,它是以土地为基础,按照土地的等级和产量来征收的。
户赋是按照人口数和家庭财产来征收的,主要是针对城市和乡村中的非农业人口。
商税则是对商业和手工业征收的税费,包括市税、关税、船税等。
二、税收征收方式唐朝的税收征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征收,另一种是间接征收。
直接征收是指直接向纳税人征收税款,包括田赋和户赋。
间接征收是指通过商品的销售和交易来征收税款,包括商税。
在征收税款的过程中,唐朝政府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来保证税收的顺利征收。
例如,政府会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巡视,检查纳税人的田地和家庭财产,以确保征收的公正和准确。
同时,政府还会设立税收官和税收局,专门负责税收的征收和管理。
三、税收制度的演变唐朝的税收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唐初时期,税收制度相对简单,主要以田赋为主,征收方式也比较简单。
到了唐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加,商税逐渐成为了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唐末时期,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税收制度也开始出现混乱和不公的现象。
四、税收制度的意义唐朝的税收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税收制度的实施也为唐朝的军事力量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使得唐朝能够在当时的东亚地区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税收制度的建立也为后来的历史时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总之,唐朝的税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它不仅是唐朝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税收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唐代和籴问题试论一、前言自陈寅恪先生以“河西地方化”的理论,探讨和籴问题以来,学界纷纷针对和籴的渊源、用途、实施地区、[1]强迫性或自愿性、与籴本来源等课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论辩。
和籴一词最早见於北魏,其制度渊源一般皆远溯至李悝的平籴法、管仲的轻重理论与耿寿昌的常平仓。
然唐代的和籴初不以平价为目的,谷物供给对象也不在百姓,因此以常平敛散法衡诸和籴,似乎未尽妥贴。
但另方面,和籴透过两和交易拥有大量谷物,其功能与运作法,势必受各式仓储的影响,并随着客观环境的需求而调整。
故穷究和籴递变之迹,寻绎其与常平等法的异同,不唯可澄清和籴的面貌,亦可了解唐政府重视和籴的原因。
近年出土的敦煌文书中有不少关於和籴的资料,它除了细致地描绘官府收购粮食的情形,还出现了一种未见於其他史料、名为交籴的概念。
和籴、交籴之别,学者的观察点多集中在估价高低、籴者身份、实施季节、可否预付等方面,至多也只认为涉及到军司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有关和籴的渊源、目的、实施时间与地区,宋德熹整理各学者的论点,并表列比较之,见《陈寅恪中古史学探研——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为例》,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页129~146。
卢向前、杨际平认为唐前期的和籴主要是人民自愿的,卢开万则认为具强制性。
见卢向前《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几件文书看唐前期和籴的一些特点》,收入《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页307~316;杨际平《从敦煌文书看唐代前期的和籴制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1,页14~18;卢开万《唐代和籴制度新探》,《武汉大学学报》1982:6,页56~59。
丸桥充拓《唐代关中和籴政策と两税法》,《古代文化》51:7(1999),页40~42;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906~908。
王永兴《伯三三四八背文书研究》,收入《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页159~164;杨际平《天宝四载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文书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3,页28—31;郑学檬《从敦煌文书看河西地区的商品货币经济》,收入《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页327~331。
作者: 赵文润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3-77页
主题词: 和籴制度;北魏;渊源;西南边郡;中国封建社会;汉武帝;食货志;中央政府;常平仓;平籴法
摘要: <正> 唐代的和籴,是唐王朝征购粮食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很早以前就实行过,至唐得到普遍推广,其后宋、元、明、清相继沿用,实为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财经制度。
然今人对唐代和籴制度渊源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和籴之法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前不可详考,其后才由西北(主要指河西)一隅之地方制度转变为中央政府之制度;有的认为始于北魏,唐贞观以后自京师推广于西北;有的认为开元、天宝以前,唐政府无论在中原内地还是各边州地区,均推行了和籴制度;有的认为和籴不始于北魏,汉武帝时于西南边郡的和籴,比起北魏的和籴供军约早六百年;有的则认为魏相李悝就实行过平籴法,汉代以后,也屡行和籴。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商品构成及其流转距离,是衡量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商品交换水平的两个重要尺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商品构成如果包括更多的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内,而且其地区间的流转距离加大,无疑标志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因此,分析唐代和籴加价对扩大粮食贩运距离的影响,可以为衡量唐朝商品交换水平提供一种尺度。
关于唐代的和籴,学术界已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其源流、规模、性质和作用等方面①。
其中,论者由于对和籴的自愿性或强制性的程度有不同看法,对和籴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评价也就颇有差异。
例如,杨希义先生在《唐代关中人民的赋役负担》一文中认为和籴是一种繁重的赋税剥削;安史乱后,更暴露了其掠夺性质。
②而赵文润先生在《唐代和籴制度的性质及作用》一文中认为对和籴的作用应根据事实,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和籴“在有唐一代,特别是中前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确曾产生一些流弊。
”③杨际平先生在《从敦煌文书看唐代前期的和籴制度》一文中分析唐代前期和籴的自愿性,认为:“沙州郡仓、军仓和籴规模很大……在和籴活动中又有大批商贾置身其间,这种情况对于当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亦可在一定程度上起促进作用。
”④郑学檬先生在《从敦煌文书看唐代河西地区的商品货币经济》一文中论及河西和籴,指出:“从民户方面讲,和籴使他们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交换活动”,并着重分析和籴中真正属于商人交籴的粮食及其影响,指出官府为和籴而预付本钱(匹段),对“行客”从事商品活动有利⑤。
本文基本上同意杨、郑二先生的立论,即认为由于收购价格有所优饶,唐朝和籴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有促进商品粮流通的作用。
不过,我们又认为,这种促进作用究竟有多大,还有待通过量化分析而作出具体判断。
关于常平仓的籴粜活动,《大唐六典》卷二十“常平令丞”职掌条称:“凡岁丰穰谷贱人有余则籴之,岁饥馑谷贵人不足则粜之。
”杜佑在《通典》卷二十六太府卿“常平署”条称:“和籴者为常平仓。
唐代和籴制度渊源之我见
任杰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无庸置疑,和籴一词不论就其词源还是就其内容实质上讲,它是封建制度的产物。
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实施的一种制度。
它从其思想渊源到国家专设机构加以管理,广泛推行,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充实的过程。
宋王应麟在《玉海》中说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任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唐代和籴制度的渊源 [J], 赵文润
2.唐代和籴制度述论 [J], 李雪华
3.唐代西北边郡和籴问题再探 [J], 吴十洲
4.从敦煌文书看唐代前期的和籴制度 [J], 杨际平
5.唐代和籴制度新探 [J], 卢开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