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理寺述论
- 格式:pdf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68
唐代大理寺探究
唐代大理寺是当时唐朝司法机构中一项重要的部门,是处理重要刑案和管理刑罚的司
法机构。
大理寺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大理寺和同知寺,大理寺负责审判案件,而同知寺则
是大理寺的管理机构。
大理寺的职权非常广泛,可以担任办理诉讼案件、管理监狱、制定
制度法规等职责。
大理寺中还有一些职位,如大理寺丞、少卿、殿中侍御史等。
这些职位都属于官员,
他们要负责处理案件、管理监狱、制定刑罚制度等。
此外,有一些特别的职位,例如大理
寺卿、少卿、员外郎等。
这些职位都是由大臣担任,负责处理最高级别的案件,并向皇帝
提供司法建议。
大理寺在唐代的运作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
大理寺的审判程序和审判方式比较简单,往往没有充分审查案件的证据和真相。
同时,在唐朝这个大一统的国家中,大理寺对于少
数民族和汉族人的审判也存在差别。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大理寺仍然是一个强权机构,
对于社会的统治仍然是以强制手段为主,而不是以法制为主。
总之,大理寺是唐代司法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处理刑事案件和实施刑罚方
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现代法院相比,唐代大理寺仍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
例如审判程序和审判方式简单,平等化的东西不够完善。
但它毕竟是唐代司法制度和司法
文化的一部分,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论述唐代司法制度篇一:唐朝司法制度点评唐朝司法制度点评一、司法机构设置比较完备。
唐代司法机构分为中央一级司法机构和地方两级司法机构。
中央司法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以及中央监察机关。
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统一于最高国家司法事务。
其中,大理寺为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刑以上案件。
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复核大理寺及州、县必须上报的徒刑以上案件。
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
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
三机关互相制约、互相监督,有利于准确、公正的处理案件。
大理寺对刑部移送来的地方死刑案件有重审权,刑部对大理寺审理的流、徒刑案件有复核权,御史台对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有监察权。
这一制度表明,唐代中央司法机构审理案件,非常慎重、严谨,上对皇帝负责,下对当事人,对具体案件,对法律负责,维护法制的统一,避免了随意性。
三机关互相配合,发挥全部力量,有利于对于大案、疑难案件的解决。
唐朝设立了会审制度,尽管该制度当时还不成熟,但在处理大要案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会审制分为两种,遇有大案、疑案,通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长官一起会同审理,这种形式被称为“三司推事”。
碰到较次的案件,或各地发生的大案,又不便解送京师的,则派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副官及其下属前去审理,这种形式被称为“小三司”。
唐代地方司法机构,主要分为州、县两级。
州的行政长官兼任州的司法长官,要负责一州的司法事务;县的行政长官县令兼任县的司法长官,要负责一县的司法事务;县以下的乡官、里正、坊正、村正对本地的婚姻、土地等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也有一定的审判权,不服者可上诉至县重审。
地方司法机构的多级审理,管辖权明确,有利于对案件的分工负责。
唐代司法制度的弊端:1、没有独立的案件侦查机构和控诉机构,相应的职能由审判机关承担,不利于公正处理案件。
审判机构即行使侦查职能,又行使审判职能,导至有罪推定、先入为主,被告人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保护被告人权利。
大理寺评事
大理寺评事是官名,职责是判案。
大理寺评事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
隋炀帝始置,员额四十八人,唐十二人,从八品下,掌出使推覆。
其属官有评事史。
宋初大理寺正、丞、评事都有定员,分掌断狱,后去正、丞、评事之名。
统谓之详断官。
明制左右寺评事各四人,掌刑狱驳正之事。
清制左右寺评事各一人(汉员),核办京内外刑名案件;又有堂评事一人(由满员充任)。
词语分解:
大理的解释 1.掌刑法的官。
秦为廷尉,汉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
北齐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夷吾不如弦商,请立以为大理。
”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礼·月令注:‘理,治狱官也。
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大司寇。
’”2.星名。
星经卷上:“大理二星,在宫门内,主刑狱事也。
”3. 五代至宋时云南的地方政权。
中国法制史-学习指南一、名词解释1、春秋决狱2、翻异别推3、连坐法4、录囚5、“七出”“三不去”6、世卿世禄7、秋审8、见知故纵9、人民调解制度10、八议11、十恶12、五听13、公室告14、文字狱15、马锡五审判方式二、单项选择题1、创设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1)夏(2)商(3)西周(4)秦2、西周时期,民事诉讼称为()(1)狱(2)公室告(3)讼(4)非公室告3、在秦朝,中央掌管司法的机关是()(1)大理(2)司寇(3)廷尉(4)御史台4、汉代的起诉叫()(1)乞鞠(2)告劾(3)传复(4)有故乞鞠5、根据《吕刑》记载,肉刑源于()(1)战争(2)苗民(3)原是习惯(4)礼仪6、秦朝对各地有名望的人任官的方式是()(1)征召(2)察举(3)荐举(4)任子7、奉行听命于神的法制指导思想,最为突出的朝代是()(1)夏(2)商(3)西周(4)秦8、战国时期,改法为律的是()(1)李悝(2)商鞅(3)吴起(4)韩非9、汉代的买卖契约叫()(1)券书(2)契券(3)傅别(4)爰书10、唐律中有关危害社会公共秩序方面犯罪集中规定在()(1)《擅兴》篇(2)《贼盗》篇(3)《杂律》篇(4)《斗讼》篇11、凌迟刑始见于()(1)五代(2)北宋(3)唐末(4)南宋12、首先将流刑分为五等的是()(1)北齐律(2)开皇律(3)大律(4)北魏律13、封建五刑确立于()(1)南北朝(2)汉朝(3)唐朝(4)隋朝14、我国最早创设“十恶”的法典是()(1)北齐律(2)大业律(3)唐律(4)开皇律15、清朝中央监察机关为()(1)大理寺(2)御史台(3)都察院(4)监察院16、清末的《十九信条》公布于()(1)1908年(2)1909年(3)1910年(4)1911年17、首先改具律为刑名列于律首的是()(1)新律(2)北齐律(3)晋律(4)北魏律18、唐代由官府判决解除婚姻的离婚方式叫()(1)和离(2)断离(3)义绝(4)休弃19、《晋律》共分为()(1)十八篇(2)二十篇(3)十二篇(4)六十篇20、元朝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1)枢密院(2)宣政院(3)大宗正府(4)中书省21、清朝《刑部现行则例》制定于()(1)顺治年间(2)康熙年间(3)雍正年间(4)乾隆年间22、明律规定犯谋反罪者,处以()(1)腰斩(2)斩首(3)枭首(4)凌迟2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是()(1)唐律疏议(2)宋刑统(3)元典章(4)大明律24、清末的法律起草机关是()(1)宪政编查馆(2)修订法律馆(3)资政院(4)咨议局25、《临时约法》规定,立法权属于()(1)参议院(2)咨议局(3)资政院(4)众议院26、解放战争时期指导土地改革最重要的法规是()(1)《五四指示》(2)《中国土地法大纲》(3)《土地暂行法》(4)《土地改革暂行条例》27、元代掌全国佛教及吐蕃(西藏)地区军民政教事务的机构是()(1)中书省(2)理藩院(3)宣政院(4)枢密院28、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时间是()(1)1936年(2)1937年(3)1938年(4)1940年29、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性文件是()(1)《训政时期约法》(2)《中华民国宪法》(3)《中华民国约法》(4)《五五宪章》30、南京国民政府采取“自由心证”原则的法典是()(1)民法(2)刑法(3)民事诉讼法(4)刑事诉讼法三、不定项选择题1、汉《九章律》是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1)户律(2)兴律(3)厩律(4)朝律2、唐代的御史台包括()(1)殿院(2)察院(3)台院(4)总制院3、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包括()(1)律(2)式(3)法律答问(4)封诊式4、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法律是()(1)《越宫律》(2)《朝律》(3)《左宫律》(4)《酎金律》5、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的程序“六礼”,有纳采、问名,还有()(1)纳吉(2)纳征(3)请期(4)亲迎6、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实行的新政措施有()(1)改法为律(2)铸刑书于鼎(3)作爰田(4)作丘赋7、唐朝的中央司法机关有()(1)大理寺(2)刑部(3)御史台(4)都察院8、清末曾任修订法律大臣的有()(1)沈家本(2)王宠惠(3)俞廉三(4)英瑞9、清末“礼法之争”中,礼教派的代表人物是()(1)沈家本(2)伍廷芳(3)张之洞(4)劳乃宣10、唐朝制定的法典有()(1)武德律(2)贞观律(3)大业律(4)兴律11、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中央设置的机构有()(1)六部(2)五府(3)内阁(4)通政使司12、清朝的会审制度包括()(1)热审(2)朝审(3)大审(4)秋审13、秦朝中央和地方的长官皆由皇帝任免,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选任的方式主要有()(1)荐举(2)征召(3)任子(4)辟举14、明清的九卿是指六部尚书和()(1)通政史(2)左都御史(3)大理寺卿(4)按察使15、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颁布的施政纲领有()(1)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3)东北各省市民主政府共同施政纲领(4)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四、简答题1、简述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
内江六中2021—2022学年(上)高2023届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说文解字》中说:“避,回也,从辵,辟声。
讳,誋也,从言,韦声。
”所谓“避讳”,就是回避、忌讳的意思,是人们出于迷信和畏惧的心理,或是因为政治、礼制等原因,在文化生活或行为方式上要回避相关名物的特殊现象。
形、音、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有的书写形式、特定读音和特定含义。
汉字能与避讳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一方面,汉字中包含着大量的避讳信息;另一方面,避讳文化也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避讳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有的合体字因为其构件而被要求避讳。
还有的因为汉字形相同或相似而避讳,如“罪”本作“辠”,由于“辠”和“皇”字形相近,秦始皇为了避始皇名讳,就将“辠”字改为“罪”。
段玉载注引《文字音义》云:“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为‘罪’。
”还有因汉字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讳,如袁世凯当政时期,觉得“元宵”听上去像是“袁消”,下令人们不许叫“元宵”,改叫“汤圆”,这也是有名的利用读音造成避讳文化的一种现象。
另外,也有因汉字字义而讳。
有些汉字的字义具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因此,统治者或强行解释其汉字义,或曲解为多义词。
汉字的避讳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缺省笔画,这种方法常见于唐代,宋代以后颇为盛行。
缺笔这一避讳方法是主要的避讳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虽说本字缺笔,但是不影响大概原貌,后人也可轻易从缺笔字中联系到本字。
拆字方法就是利用合体汉字的性质,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或者只选取其中一种部件加以使用。
另外还可用其他汉字代替。
比如,在古代为避名字,就直接用“讳”字代替,这也是以“讳”代替名字的开始。
还有以字代名的,如古时候称人以宇,以表示尊敬,如果在交际过程中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行为。
唐代大理寺探究唐代大理寺是唐朝官方最高司法机关,主管审理重大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
其实这个机构的历史还比唐朝更长远,起源于汉朝官制中的“大理司”,汉武帝改革秦制后,设立三府九卿,其中的大理司就是专门负责审理诉讼案件的。
唐代的大理寺沿袭汉朝“大理司”的体制,属于三省六部之一的主管审理司法案件的部门。
唐代官方在大力发展法律制度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司法机关的权威和效力,进一步规范司法程序、完善司法制度。
大理寺在唐朝的职权范围包括判决重大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理各级别监察官员的弹劾案件,以及对原有法令条例的解释和修正等。
在唐朝,司法程序规定得非常严格,审判流程非常严谨,一般要经过大理寺审判后,才能判决。
另外,大理寺对于过去的判决,也可以进行复核和裁决,以提高司法公正度和权威性。
大理寺的首长是大理寺卿,通常由一位资历深厚、能力卓群、正直公正、有较高威望的大臣任命。
唐代著名的大理寺卿有姚崇、王绩、房玄龄等人。
唐玄宗、唐德宗时期,大理寺卿一般担任“参知政事”的职务,同时也是朝廷重要的谏诤之臣。
大理寺的审判人员包括御史、检察官、判事、录事等等。
其中御史是唐朝监察官员,主要是监督地方和中央官员的行为,查办官员贪污、贿赂、权色交易等不法行为。
御史具备一定的司法职权,可以参与审判和复核判决,对当时的司法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大理寺的文职机构包括安息局、典狱司、户部司、邮司、库司等。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通行证、司法文书、囚犯管理、经济财政等各方面事务,是大理寺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大理寺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司法的控制力,保证了刑事、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而且也为当时的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大理寺对于中央政府的贡献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唐朝时期,而是对于整个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法制史作业1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刑名从商:《荀子.正名》说:“刑名从商”,意思是说后世历朝历代的刑名均沿袭商朝的,这说明商朝的刑罚种类繁多,而且残酷,主要针对对象是广大的奴隶和平民。
2、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3、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
据郑玄注释,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半而字全。
这种竹简分为两种,长的叫质,短的叫剂;大买卖,如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用长券,即用质;小买卖,如买卖兵器或食品用短券,即用剂。
4、田里不鬻: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周王有权把土地和奴隶封赏给诸候和臣属,诸候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这叫“田里不鬻”。
5、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二、问答题1、简述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了封建性的国家,为了巩固从奴隶主手中夺取的政权,封建地主阶级采用法家思想作为他们的立法指导思想。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意思是说,取消按照血缘关系而规定的法律特权,取消按照爵位的有无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国君之外,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
这样,开始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意思是说,要制定成文法,并向老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
从而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2、简述《法经》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
《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其阶级本质是: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
唐代大理寺探究唐代大理寺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机构,它在政治、司法和行政管理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理寺作为唐代的最高司法机构,负责审理重大刑案和政治案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理寺也承担着监察官员及百姓的责任,监督官员的政绩和品行,对于推动社会风气的纯洁和政治清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唐代大理寺进行探究,探讨其起源、职能和作用,以及对于唐代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一、大理寺的起源与发展唐代大理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朝时期的大理寺称为“太常寺”,主要负责宗教仪式和礼制。
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唐太宗贞观年间将太常寺改名为大理寺,其职能从主要宗教仪式和礼制逐渐扩展到司法审判和监察官员。
大理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终形成了唐代的最高司法机构。
在唐代初期,大理寺职能单一,主要负责处理宗教仪式和礼制。
随着唐代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迁,大理寺的职能逐渐扩展,成为审判刑案和政治案件的最高司法机构。
大理寺的设立和发展,标志着唐代司法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成熟。
二、大理寺的职能和作用1. 审理重大刑案和政治案件唐代大理寺作为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审理重大刑案和政治案件。
对于反叛、谋逆、贪污受贿等重大犯罪行为进行审判,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大理寺在审理案件时,注重法律程序和公正性,尊重事实和证据,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监察官员和百姓大理寺除了审理案件外,还负责监察官员的政绩和品行,对于官员的廉洁和政绩起着重要作用。
大理寺也承担着保护百姓的责任,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3. 行政管理大理寺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职能,可以对下级官员提出政治建议和意见,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唐代的行政管理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4. 其他除了上述主要职能外,大理寺还负责编纂法典和律例,制定司法规则,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有效性。
三、大理寺的影响1. 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唐代大理寺的设立和发展,标志着唐代司法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成熟。
一唐代起诉制度研究唐代法司断案,奉行“不告不理”原则,法司听讼折狱须以诉事人呈递诉状或向官府指控为前提。
唐代诉讼的起诉制度奉行私人追诉为主,法司纠举为辅的基本原则,民事原告人或刑事举告人向官府呈递诉状的行为,成为法司获得案件管辖权以及鞠案推事的开端。
(一)唐代诉讼的起诉途径唐代起诉方式主要包括告诉、举告、自告、纠弹、举勃五类,其中受害人或其亲属直接向官府告发他人犯罪的方式称为“告诉”,是最为重要的起诉方式。
“举告”是案件当事人及近亲属以外的其它人向司法机关告发犯罪的起诉方式。
“自首”是犯罪人主动向官府投案表示愿意接受审判和惩罚的行为,这类告诉方式唐律称为“自告”。
“纠弹”是以御史台为主的监察机关对官吏和豪右势力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的纠举和弹勃。
“举勃”是各类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主动实施的揭发控告行为,从广义而言,唐律所谓“举勃”应包含纠弹行为在内。
(二)唐代起诉的程序要件唐代诉讼实行“书状主义”原则,当事人诉请启动诉讼程序,均需向官司递交书面诉状。
唐律严惩代书辞碟诬告他人之行为,受雇作辞碟加状罪及受雇代告他人罪之处罚,皆以受雇人为主要对象。
唐代法律己经承认诉状代书人的存在,若受雇代告他人犯罪,告虚者,依诬告反坐论。
受雇人受财重于所诬告罪,以坐赃论加二等处罚。
刑事、民事案件诉事者在向官府告诉前,均需制作诉碟,作为推动诉讼程序的基本法律文书。
唐代民、刑诉碟格式内容大致均包括当事人姓名、诉讼理由、诉讼请求、具状时间等具体事项。
(三)唐代诉讼中的立案制度唐代诉讼的立案制度因诉讼途径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于前述起诉途径相适应,对于官府纠举、宪司弹勃、当事人自首等情况,则因司法机关的主动干预而直接进入司法程序,只要查证属实,即可立案侦办。
而对于当事人向官府投状告诉的情况,基本奉行“不告不理”原则,法司须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符合受理标准者,予以立案。
对于告发人罪者,“非谋叛以上,皆三审之受案以后,法官当“依所告状鞠之。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大理寺述论姓名:杨春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谢元鲁2002.5.1内容提要,霉鑫30《_3”一、≮磷朝中央司法枧掏旁划帮、大理寺秘缨史台,太淫寺为中央审刿提翰。
笔者透过探、讨唐代的司法审翔状况、专箭封建社会中审羯投瀚将点,艺王深入遣了解经封建社会翡历史长河中,司法审判机构到底处下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入治社会中的司法审判权能起剜^/什么样的作用。
丫‘,全文在结构上论为三章:第一章讲述唐代大理寺的组织系统及:C作制度。
包括唐以前的司法审判机构发展演变的过程,大理专的沿革;磨代大理专灼人爨配援及毒内官吏灼分工;大理专的其它职攀,翻对监狱鲍管理、大遴寺麴立法投以及蠛时受剑如镬;唐找大理专灼审判,{:{挈制度,包括大理寺静管辖藩困,审判案件韵依爨耪方法,以及审刿时静~挂%裁凄,、鲔,连饕制度、集议和度、复审稍度和审判箍督制度。
第二章分析唐代大理寺审判的特点。
大理寺在审理案件时与其它法司(刑部、御史台)形成复杂的筘制关系。
重点阐述刑部、御史台一方面复核、监督大理寺的审判一I.作,另~方面,刑部有时参与具体案件的审理,御史台在监察权之外削夺了大理寺的部分审判权;其次火理寺的司法审判权受行政机构监督制约,=i二要会受到帛帝、宰相(中朽、门下)的制约监督;最后大理寺对案件的审理盘很大挥度上受到人为因索的影响,会受到皇帝、权臣以及法官本人蛉品性、好黪鲍影蛹。
第三章主器分耩黪{弋大理寺懿缝霞与作用。
霞括安定时翳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起罚积极作用;在政治斗争中怒当权者手中的工具,其有相当的软弱性;唐中j磊期由于唐王朝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大理寺的效率与地位的下降:在讲述大理寺效率与地位的下降的现象的同时探讨分析了大理寺效率与地位下降的原因,包括宦官对朝官车义力的侵夺,藩镇割据刈唐中央权威的动摇,以及唐巾后期统治阶级的腐朽、对法制的不重视。
逶过这三部分的论述以求对鹰代大理寺司法审判的姆点瓤地位有一个较为全趣、澡A静认识秘7解。
关键词:大理寺审判制度审判权行政权粥曛广1叵籴TheDalisiinTangDynastyAbstract:InTangdynasty,thecentraljudicialorganizationsconsistoftheXingbu,DalisiandYushitai.TheDalisiisthecentraljudgingorganization.ThroughstudyingthejudicialconditionoftheTangdynastyandthejudicatorycharacteristicsinautocraticandfeudalsociety,wecarlunderstandthepositionofthejudicialorganizationinfeudalsocietyandthefunctionofjudicialpowerinthetyrannicalsociety.Thefullthesisisdividedintothreechapters:Chapter1statestheDalisi’SorganizationsystemandworksysteminTangdynasty,includingthedevelopmentalprocessofjudicialorganizationbeforeTangdynasty,theevolutionoftheDalisi;thepersonneIarrangementofDalisiaswellasthedividingofworkamongthelaw-officersofDalisiinTangdynaSty;Dalisi’Sotherduties,suchasbeinginchargeofthejail,takingpartinthelegislation,beingsentonamissiontemporarily;theDalisi’SjudicialworksysteminJhngdynasty,includingthedominationrangeofDalisiandthemethodsandbasisorforjudgingthecase,countersignsystem,systemofcollectiveandthesystemofjudgingandsupervising.discussing,reexaminingsystemChapter2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Dalisi’StrialinTangdynasty.Firstly,duringitsinquisitionDalisihascomplicatedstranglingrelationwithotherjudicaturesfXingbu,Yushitai).WemainlyexpatiatethatontheonehandXinbuandYushitaicheckandsupervisethejudgingworkofDalisi,ontheotherhand,theXinbuitselfsometimestakespartinthetrial,theYushitaialsohascertainfighttojudgethecaseinadditiontosupervisingDalishi’SWOrk;Secondly,theiudicialfightoftheDalisiiSunderthedirectrestrictionofadministrativeorganization,andiSprimarilyundertherestrictionoftheemperor,primeminister(Zhongshu,Menxia);Finally,theDalisi’strialofcaseisinfluencedbythecharacter,likesanddislikesoftheemperol,powerfulminjstersandjudges.Chapter3mainlyanalyzesthepositionandfunctionoftheDalisiinTangdynasty.Ithaspositiveeffectonthemaintenanceoffeudalnileduringthesteadyperiod;itisthetoolofwinnersinpoliticalconflictsandhasgreatweakness;itsefficiencyandpositiondescendbecauseofthechangesofpoliticalandeconomicsituationinthemiddleandlaterperiodofTangdynasty.WhilestatingphenomenonofDalisi’Sdescendingefficiencyandposition,westudyandanalyzethecausesofthedescending,whichincludetheeunuch'smisappropriatepossessionofpower,seignior’Sdevastatinginfluenceonthecentralauthority,therulingclass’ScorruptionandliRlethinkingofthelegalsystem.ThroughstudyingtheDalisiofTangdynasty,weCallunderstanditscharacteristicsandpositionbeRer-KeyWords:Dalisi,judgingsystem,judicialpower,administrativepowercharacteristics,position序言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史学界对于这一强大王朝的各种制度研究颇多,对唐代法制也相当重视,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研究唐代律令。
但学者们在研究唐代的法制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唐代静态的法律条文的内容上,对唐朝的司法机构没有引起重视,对唐朝司法机构在司法实践中的审判程序和运作过程较少进行具体的探究。
例如关于《唐律》研究的专著就有很多,对唐代司法机构研究的却很少,即使有少数学者写专文研究唐代的司法机构、司法制度,也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御史台和刑部,对于唐中央主管司法审判的机构大理寺的研究就更少。
笔者查阅了近二十年的全国报刊资料索引,迄今为止还没有专文和专著对唐代大理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如,郑禄《唐代刑事审判制度》(《政法论坛》1985年6期),论述了唐代刑事审判制度,但没有具体研究唐代中央三法司之一的大理寺对案件的审判。
王宏治《唐代司法中的“三司”》(《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4期),主要论述辨析唐代的三司推事和三司受事。
胡沧泽《唐代御史台司法审判权的获得》(《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3期)、冯辉《唐代司法制度述论》(《史学集刊》1998年1期),学者们在上文中都论及到唐代的司法机构和司法制度,但学者们主要论述唐代的御史台和刑部,对唐代中央审判机构——大理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大理寺的审判工作制度、审判特点以及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在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国政制史、法制史、官制等专著中,主要重视唐代法律内容本身和唐代官吏的设置,对于大理寺职能也缺乏专门论述。
如,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储考山《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三联书店,】993年)、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年)、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安徽教育界出版社,1989年)等著作将法制史列入专章进行探讨,但只是概略地叙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法律制度,没有详细论述各代的司法审判机构实际的具体运作过程,对于唐代大理寺在司法审判中的职责和审判特点更是一笔带过。
在唐代官制史专著中,如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王颖楼《隋唐官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邓德龙《中国历代官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对大理寺也只是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没有深入地分析和探究在专制皇权社会中大理寺作为司法审判机构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在漫长的人治利会中实施封建法律、法规的大理寺是怎样行使自己的职能的。
在有关法制史的专著中,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文的法律制度上,重点研究各个朝代的法律内容和体系,也对执行法律制度的司法机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