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2)
- 格式:ppt
- 大小:6.51 MB
- 文档页数:41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在中华民
族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营养和精神力
量。
在今天,面对当今世界相互激荡的各种文化思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延续文化血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
文化自信,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守望中华民族共有的
精神家园。
板书设计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都是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都是中华民族所铸就的智慧结晶。
自古竹子身上所代表的亦是高风亮节
的精神品质。
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和美德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新时代的
中学生更应该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中华美德,高扬中国精神。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反思本课本着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活动教学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中华诗词大会》的视频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一方面熟知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该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自豪感、认同感的过程,变抽象的教学知识为具体生动化,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和弘扬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典型人物和事例的相关资料。
3. 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技术、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分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3. 案例分析分享典型人物和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如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5.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中华文明史》、《中华文化通史》等书籍,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中华文化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
4.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点。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分析近些年来,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教材,其中包括了《延续文化血脉》。
这本教材旨在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本文将对《延续文化血脉》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
起首,我们来看看《延续文化血脉》教材的教学内容。
这本教材主要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孝道、礼仪、文学、音乐等。
通过讲述古代的故事和传说,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大心,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而尽力。
其次,我们来谈谈《延续文化血脉》教材的教学方法。
这本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讲解文化常识、讨论问题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进修中不息探索、思考和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我们来评判一下《延续文化血脉》教材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这本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生在进修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培养了自己的文化自大心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材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了他们的团队认识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本教材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延续文化血脉》教材是一本值得推广的教材,它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通过评判教材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它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能够引入这本教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
公开课《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相应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整体感知教学内容本框题包括“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目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第一目侧重从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点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目侧重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重点落在“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
在这一大环境下,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容易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目前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框题有助于学生奠定中华文化底色,树立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