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备课
- 格式:docx
- 大小:28.21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班级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八单元的整体内容和主题。
2.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本单元的古诗词。
2. 研究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和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研究诗词(15分钟)- 分发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 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 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3. 背诵诗词(10分钟)- 让学生跟读诗词,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
- 分组背诵,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创作诗词(15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自己的诗词。
-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5. 作品展示(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词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 导师给予肯定和指导意见。
6. 结束(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
- 提醒学生继续阅读和创作诗词的惯。
四、教学辅助手段1. PPT演示。
2. 教案、课文、诗词练册等教材。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背诵和创作的诗词作品质量。
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多的古诗词资源和阅读推荐。
2. 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比赛和活动。
以上为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班级备课内容,祝教学顺利!。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语文园地八》中的课文内容。
2.能够理解课文中难点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和应用。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讲解和理解。
2.难点词汇的解释和运用。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中的主旨要点。
2.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思考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园地八》下册。
2.教学课件。
3.黑板、粉笔、教学录音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图片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难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3.合作学习: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4.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忆前一堂课的内容,做个小测验。
2.拓展:引入课文相关的扩展知识,让学生举一反三。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第三课时1.归纳:带着问题让学生集体归纳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展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展示他们对课文内容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3.总结:对本单元课程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课堂反馈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做出个性化的点评和指导。
2.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多读相关阅读材料,拓展语文知识面。
2.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写作作业或小组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阅读课外书籍,做读后感。
2.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1.梳理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小组备课目标:本次备课旨在帮助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师进行第八单元的教学准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1. 课文:《黄冈的孩子们》- 研究课文的意义和写作主题-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词组2. 写作: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绘画和写作- 运用课文中的素材进行绘画活动- 随后,学生将根据绘画进行写作,描述他们自己喜欢的地方3. 课文:《小蜜蜂的一天》- 研究课文的意义和写作主题-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词组4. 读写整合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针对所学的两篇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练-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练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 任务型教学法:设立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通过图片或简短的故事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
2. 研究课文《黄冈的孩子们》:- 分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义和写作主题。
-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 研究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词组。
3. 进行绘画活动:-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绘画。
- 学生展示并描述自己的绘画作品。
4. 书写活动:- 学生根据绘画进行写作,描述他们自己喜欢的地方。
- 学生互相分享并互评作品。
5. 研究课文《小蜜蜂的一天》:- 分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义和写作主题。
-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 研究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词组。
6. 阅读理解训练:- 学生针对所学的两篇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练。
-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纠正错误。
7. 写作训练:- 学生根据所学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练。
- 学生互相交流作品并提供改进建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计划一、教学背景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第八单元《故事大王安徒生》的内容涉及到安徒生的生平、作品及英雄故事,是一个富有情感、渗透人文精神的单元。
在集体备课之前,需要对本单元的教学背景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安徒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安徒生童话的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安徒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安徒生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的介绍;学生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与感悟;2.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安徒生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表达对安徒生的情感和评价。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安徒生的生平介绍(30分钟)1.利用图片、资料等形式生动介绍安徒生的生平经历;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安徒生生平中的重要事件。
第二课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欣赏(40分钟)1.通过课文导入,带领学生欣赏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如《皇帝的新装》等;2.学生诵读及讨论安徒生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课时:安徒生的童话特点分析(4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安徒生的童话,对比分析其中的特点,如幽默、寓意等;2.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与感悟。
第四课时:统一复习与作业布置(30分钟)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内容的统一复习;2.布置作业,让学生动手体验安徒生童话创作。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成长;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4.课堂讨论与展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高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3.学业考核:通过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了解古诗《春晓》的写作背景和意义,能够理解、背诵和表达此篇古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春晓》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和表达。
2.难点:理解古代文言诗的意义,能够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诗句。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唐代画家孟启的《春晓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
2. 学习古诗《春晓》(15分钟)让学生认真阅读古诗《春晓》,了解诗人孟浩然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古诗《春晓》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
4. 朗读练习(10分钟)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5.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展示对于古诗《春晓》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朗诵、画画等方式表现。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美和传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积极参与,增强了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但也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以上就是本文对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材中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他们往往在表达时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此外,学生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3.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准备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具体的交际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电影吗?有没有看过《哈利·波特》这部电影?那么你们喜欢哈利·波特这个人物形象吗?为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呈现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学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分别是《月球之谜》、《太阳之谜》、《地球之谜》和《生命之谜》。
这4篇课文都是围绕科学探索的主题展开,通过讲述科学家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但在理解和分析科学文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探究过程,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探究过程,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太阳、地球、生命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科学探索”,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单元备课方案
第八单元
单元内容简说
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进行编排,选编了《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
《古人谈读书》选编了孔子、朱熹对读书的理解和要求。
《忆读书》写出了冰心总结的她多年的读书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我的“长生果”》回忆了叶文玲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了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她生活的影响,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
语文要素简析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手指》教案
一、教学内容
1.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手指》
•第二课时:《手指》
2. 教学目标
•了解《手指》的主题和内容
•了解《手指》的一些常见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教学重点
•识记《手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手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进行《手指》相关的游戏和活动
二、第一课时:《手指》
1. 教学过程
1.开场导入:问学生关于手指的常识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习《手指》的课文内容,分段阅读、理解
3.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问答和讨论
4.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外作业
2. 教学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手指比赛
2.小组合作练习,编写有关手指的小故事
3.课堂展示和分享
三、第二课时:《手指》
1.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内容,进行反馈
2.学习《手指》的其他相关知识,如成语、谚语等
3.学生分组进行手指文化展示
4.教师点评、总结
2. 教学活动
1.学生自主制作手指相关的手工作品
2.分角色进行剧情表演
3.分组进行手指文化知识竞赛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表现、作业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活动内容
•评估教学效果,及时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以上是《手指》教案的教学内容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备课工作。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情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够复述课文内容,并能够流利朗读。
3.能够基本掌握词语及词语搭配的运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及寓意。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3.掌握一定的词语及词语搭配。
三、教学准备
1.课文《XX》
2.课文配套练习题
3.黑板、彩色粉笔
4.教学PPT或图片展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课文学习: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句及难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课文讲解: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寓意。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课文默写:
–让学生尝试默写课文或关键句子,培养记忆及表达能力。
5.课文分析:
–分析课文中的生词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运用。
6.练习及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寓意,并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
通过本节课程,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备课29《掌声》【教学目的】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 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一. 导入:你知道爱是什么吗?爱不是用金钱可以买来的,爱同样也不能用金钱来代替。
爱也许就在我们手中的一杯茶里,爱也许就在我们伸出去的一双援助的手上,爱也许就在一阵掌声中……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
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题就是:“掌声”。
二. 学习生字:1. 读准读音:“症”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镇”既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姿势”的“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 多音字:“落”和“调”。
3. 学会识字的方法:(1)愿—原、投—没、烈—列、通—桶。
(2)姿、势、况、吞、绪、述、励。
4. 指导书写。
三. 学习课文:1.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忧郁、自卑)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 读第三段:同学们为什么给英子掌声?她得到掌声前后心情怎样?课文中英子有哪些心理活动?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掌声前:“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这句话,通过动作和外貌的描写,体现了英子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
第一次掌声:第一次掌声是英子在经过思想斗争后走向讲台时,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这掌声里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信任。
在掌声的激励下,英子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她的普通话说得好极了,声音也十分动听”。
第二次掌声:第二次掌声里除了鼓励而外,还有赞扬。
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作为残疾人的英子,只是行走不方便,其他方面不比正常人差甚至更为出色。
3. 第四段:英子在精神状态上产生了哪些变化?从两次的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 英子在信中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
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5. 小结:读了课文以后,你觉得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
30《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目的】1. 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一. 导入:读了课题你一定有问题要问,那么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通过你的阅读,看看是否能解决问题。
二. 学习生字:1 比较中学:险—脸、辆—两—俩、堵—绪2 书写:瓶、茶、危、顺、获、激三. 学习课文:1.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课文可以分为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的成功的原因三个部分。
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品格和行为、女孩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学生听从安排、有序“撤离”这些都是让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
3. 读对话,体会当时试验的情景。
4. 为什么“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这句话主要讲了教育家被女孩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动了。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里的“不假思索”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样的意识已经扎根于女孩的心中,变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行为,课文的感人之处也在于此。
5. 这个实验做了许多次为什么原来都没有成功,只有这次成功了呢?使我们懂得:与人合作、先人后己的道理。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1. 我会组:原()绪()投()险()1. 我会组:原(原来)绪(情绪)投(投球)险(危险)愿(愿望)堵(堵住)没(没有)脸(笑脸)2. 我会点标点:(1)“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问。
(2)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3. 阅读练习:春天,一场小雨过后,大榕树枝头上吐出了嫩嫩的绿芽,渐渐地长成翠绿的叶子。
远远望去,大榕树满眼青绿。
夏天,大榕树枝叶茂密,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树下是我们纳凉、玩耍的好地方。
秋天,榕树上挂满了珍珠般的树籽,把校园打扮得更加美丽。
到了冬天,别的树叶子都落了,唯有大榕树依旧苍翠,挺立在校园里。
风一吹,树上哗哗作响,真像一位老爷爷在高兴地笑。
‖大榕树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
回答问题(1)用“‖”给这段话分层。
(2)写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大榕树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
(3)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美丽——(漂亮)依旧——(依然)茂密——(茂盛)(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①(粗壮的)树枝上长出(翠绿的)叶子。
②(苍翠的)大榕树发出(哗哗的)响声。
【试题答案】1. 我会组:原(原来)绪(情绪)投(投球)险(危险)愿(愿望)堵(堵住)没(没有)脸(笑脸)2. 我会点标点:(1)“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问。
(2)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3. 阅读练习:春天,一场小雨过后,大榕树枝头上吐出了嫩嫩的绿芽,渐渐地长成翠绿的叶子。
远远望去,大榕树满眼青绿。
夏天,大榕树枝叶茂密,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树下是我们纳凉、玩耍的好地方。
秋天,榕树上挂满了珍珠般的树籽,把校园打扮得更加美丽。
到了冬天,别的树叶子都落了,唯有大榕树依旧苍翠,挺立在校园里。
风一吹,树上哗哗作响,真像一位老爷爷在高兴地笑。
‖大榕树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
回答问题(1)用“‖”给这段话分层。
(2)写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大榕树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
(3)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美丽——(漂亮)依旧——(依然)茂密——(茂盛)(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①(粗壮的)树枝上长出(翠绿的)叶子。
②(苍翠的)大榕树发出(哗哗的)响声。
31《给予树》【教学目的】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 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过程】一. 导入:你知道圣诞节是怎么回事吗?你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发生在圣诞节前。
二. 学习生字:1. 读准字音:“圣”“偿”都是翘舌音和后鼻音;“予”读yǔ,三声。
“卡”,可读kǎ,还可以读qiǎ2. “担”是多音字,本文读dān,另外还有dàn的读音。
3. 比较着记字:“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
4. 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立即卡片盼望拥抱仁爱同情体贴如愿以偿三. 学习课文:1. 圣诞礼物:据《圣经》记载,在耶稣降生的时候,来自东方的圣人会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
英国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在夜里会从大烟囱下来,给他们带来装满礼物的袜子。
法国的少年儿童则把鞋放在门口,让“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圣诞节就要到了,有一家人也在准备圣诞礼物。
我们一起去看看。
2. 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
3.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
所以妈妈会给孩子钱去买他们想送给家人的礼物。
回家途中,孩子们什么样?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4. “援助中心”“给予树”,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5. 金吉娅在“给予树”上发现了什么?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6. 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7.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四. 小练笔: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五. 小结: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
”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永远记住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32《好汉查理》【教学目的】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表现。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 导入:1. 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
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2. 读题:“好汉查理”。
“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二. 初读感知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三. 再读质疑1.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 初步释疑。
a.查理有哪些变化?b.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四. 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1. 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2. 教师相继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
”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
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守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语文园地八一. 口语交际①谈话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