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高三数学复习课中例题的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658.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三数学复习专题课型技巧及模式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实施三年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将新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推进。
其中,模块教学强调螺旋上升,淡化了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是数学作为高中课程,功能之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过分淡化将不利于继续深造学生的发展。
因此,作为高三复习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系统复习知识的同时,打破模块分割的界限,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整体把握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这样就造成了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高三数学常见的课型有:基础知识复习课、解题教学课、试卷讲评课等。
我们预期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研究、归纳、总结每一种课型的高效教学模式,通过典型课例逐步推广,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使每位老师对每种课型都能掌握运用1—2种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高效教学模式。
同时,也期待着在不断的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更新观念,改进教学,从而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
三、研究的内容1.基础知识复习课课型及其教学模式;2.解题教学课课型及其教学模式;3.试卷讲评课课型及其教学模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是主体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数学活动及其经验内化过程。
这种内化的过程,或者是以同化的形式把客体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之中,以便同与自己不相适应的客体一致,从而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由此不难看出,完成这样的过程,完全是自主行为,而且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别人是根本无法替代的。
所谓“智力参与”,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
由于数学建构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构造,所以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高考复习中,例题、习题再利用点滴体会安陆二中 沈辉 安陆一中 管秀娟摘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复习课教学,教师应重视课本中例题的再利用,通过对课本例习题深入挖掘、变形推广、引申改造,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宽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驾驭课本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高考复习备考的质量。
关键词:高三数学 复习 习题再利用课本中的例题、习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筛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和功能性,其中许多例题、习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背景。
通过对我省近几年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湖北高考数学命题一贯坚持重视和关注数学教科书而不是各种复习资料这一高考数学改革方向,一些高考题就是把课本和平时练习中的题目通过给出新的情景、改变设问方式、适当变更条件等手段改编而成,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
因此,尽管剩下的复习时间已经不多只剩下八十多天,但在马上将要进行的二轮复习中我们仍然要注意回归课本。
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
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要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一些可以改编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题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问题的本质及其通性通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复习才有实效。
下面本人结合近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就高考复习中对课本例题、习题的再利用谈点体会。
一、旧题新做,推陈出新在复习过程中,部分例题在经过一次讲解之后,往往被放置一边,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轻视旧题,一味求全猎奇,从而走入题海的现象。
实际上,好的例题犹如一部名著,可以一讲再讲,细细揣摩,尤其在复习阶段的教学中,将其变化延伸,拓展学生思维,于旧题中挖掘出新意,找出易错点,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深刻的多。
在高二讲不等式放缩时,我讲过一个例题:证明22312111123++<+-n +…+n n 1212-<。
高三复习课如何选用习题摘要:一个好的教师绝不是让学生泛泛、无选择地做题,而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结合学情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训练题或试题,还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选择的讲解题目。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数学习题之于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就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但学生往往没有很好的甄别能力,需要我们教师能够从题海中把好题精选出来。
教师要精心挑选极具典型与知识技能紧扣的习题。
一个好的教师绝不是让学生泛泛、无选择地做题,而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结合学情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训练题或试题,还要能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选择的讲解题目。
习题选择要体现知识的基础性,要体现知识的典型性和启发性,体现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本文选取高三复习课的一个案例来阐述选取适合学生特点的习题,以期达到有效的复习。
《基本不等式》这节要求学生能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小)值问题;能应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的问题;能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相关综合性问题;突出对基本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及运算能力的强化训练。
训练过程中注意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基本不等式具有将“和式”转化为“积式”和将“积式”转化为“和式”的放缩功能。
在比较大小,求最值,求取值范围有重要的应用。
学生在使用的过程往往因为没有注意成立的条件随便使用或是不能灵活使用而造成解题的错误。
习题选择体现知识的基础性,高三复习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加强,尤其要给中差生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学懂、爱学,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选择和设计时,要明确习题的对象指向(即某一习题是针对哪一层次学生而提出的)和习题的目的指向(即拟定的习题的目的是什么),以基本的经典题型为例题和习题的主干,注重对易、中题的分析处理,将它们作为方法探讨、思维训练、规律总结的重头戏,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基本题并不是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题目。
为了突出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例题有:例题1:已知a>1,0<b<1,求logab+logba的取值范围。
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经验交流去年在高三数学组老师的辛勤劳动下,我们团结一心,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谈谈我们备课组的一些做法。
一.仔细研究考试大纲,了解高考新动向大家都知道《考试大纲》对高三备考的参考价值,它是高考的导航灯和牵引线,给我们明确了考试的范畴和重心。
因此我们在拿到《2012年考试大纲》后,备课组进行集体研读,让每名成员对大纲内容至少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将其与2011年的大纲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差异与变化,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把握复习备考方向一年来,我们备课组都认真积极的参加济南市、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虚心听取各位主讲老师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从中获益匪浅!让我们整个备课组在备考能力方面有一定提升。
通过去商河学习取经,我们也受益良多!同时,在小组集体备课中,我们积极的进行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坚持一周至少听课一次。
尤其是“二模”后,主要针对各地“新鲜出炉”的模拟题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找出些对研判高考重难点方向有所帮助的“支撑点”,从中筛选、改编试题,给学生进行训练。
通过以上工作,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了备考工作。
三.认真做好三轮复习的合理规划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三轮的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将高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有机的串联,构建成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我们针对高考“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特点,对重点的能得分的章节进行适当的小专题综合,建立知识的跨章节联系,同时也是对第一轮复习的巩固提高!限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专题的综合度较小、难度也不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查漏补缺,拔尖促高,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知识和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四.重点知识重点复习,抓常规,抓落实针对我校的生源状况,在复习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常规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尽量让每个学生能落实常规要求。
XX年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案例XX年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案例范文正是高三复习迎考时节。
一般,数学课总是充斥着试卷和教师讲解,不免沉闷,而在青浦区第一中学却是另一番场面。
黑板上,老师写上最具代表性的题目。
50名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先讨论解题思路,然后派代表上台讲解。
“思路不够严密”、“还有更好的方法”……台下踊跃发表意见,老师适时点拨。
这情形很像电视节目里的才艺擂台,老师更像是主持人。
近日,首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揭晓,“青浦实验:新世纪教师‘行动教育’”获一等奖。
“青浦实验”是青浦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经验,已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
近年来,青浦教育不断深化“青浦实验”,以“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为价值取向,积极推进“新课堂”实验,涌现了一批像青浦一中这样的“吃螃蟹”者。
课改小组每人收到一串大闸蟹青浦一中创建于1999年,XX年升格为区重点,每年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在区里排名靠前。
从应试角度看,“成绩单”可算漂亮。
可深深的危机感还是像块大石头,压在学校心头。
老师大量讲授、训练,学生成绩是上去了,换来的却是教学双方叫苦不迭。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下课,学生纷纷趴在课桌上休息,回到办公室的老师则趴在办公桌上休息。
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这样的课堂感受不到教和学的愉悦,必须改。
校长提出:老师讲课时间尽量压缩,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潜能。
老师们反弹得厉害:“少讲,学生怎么会懂?”“学生成绩下降怎么办?”XX年底,26名教师组成课改“攻坚”小组,第一项任务:考察学习以“先学后教”著称的全国名校江苏洋思中学。
考察回来,校长送给车上每位老师一串大闸蟹,寓意“我们要做吃螃蟹的人”。
回校后,开始选择课改实验点。
课改小组决定,一选高中、二选高三、三选高三数学。
黄深洵老师教的是高三试点班。
当时这个班数学成绩年级倒数。
在课改小组指导帮助下,黄老师转变了教学方法;仅一学期,这个班的数学成绩便“异军突起”:由原来低于年级平均分分,缩小到分。
高三数学教案内容高三数学教案内容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中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
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
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
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明确解决应用题的一般过程。
高三复习课(二项式定理)说课稿高三第—阶段复习,也称“知识篇〞。
在这一阶段,学生重温高一、高二所学课程,全面复习稳固各个知识点,熟练掌握根本方法和技能;然后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学过的知识产生全新认识。
在高一、高二时,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和散乱,而在第—轮复习时,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把各个知识点融会贯穿。
对于一般高中的学生,第—轮复习更为重要,我们期望能做高考真题中一些根底题目,必须侧重根底,加强复习的针对性,讲求实效。
一、内容分析说明1、本小节内容是初中学习的多项式乘法的继续,它所研究的二项式的乘方的展开式,与数学的其他局部有紧密的联系:〔1〕二项展开式与多项式乘法有联系,本小节复习可对多项式的变形起到复习深化作用。
〔2〕二项式定理与概率理论中的二项分布有内在联系,利用二项式定理可得到一些组合数的恒等式,因此,本小节复习可加深知识间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二项式定理是解决某些整除性、近似计算等问题的一种方法。
2、高考中二项式定理的真题几乎年年有,多数真题的难度与课本习题相当,是简单题和中等难度的真题,考察的题型稳定,通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有时也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求某些数、式的近似值。
二、学校情况与学生分析〔1〕我校是一所镇一般高中,学生的根底不好,记忆力较差,反响速度慢,普遍感到数学难学。
但大局部学生想考大学,主观上有学好数学的心愿。
〔2〕授课班是政治、地理班,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听课率低〔60﹪〕,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能连续从事某项数学活动。
课堂上喜欢轻松诙谐的气氛,大局部能机械的模仿,局部学生好记笔记。
三、教学目标复习课二项式定理方案安排两个课时,本课是第—课时,主要复习二项展开式和通项。
依据历年高考对这局部的考查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二项式定理,从项数、指数、系数、通项几个特征熟记它的展开式。
例说高三数学复习课中例题的选择一个好的例题或习题要有典型性(与高考题有机结合),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要注重基础性,要求不要过高,过难,应使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即可解决;要有针对性,学生需要什么,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或思维死结在什么地方,要重点讲解;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应有相类似的题型的现场训练。
一 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
数学的重点内容与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而选择的例题要针对重点内容与概念,巩固“双基”,提高能力。
如立几中的垂直关系往往要转化为证平面中两直线的垂直,为了说明平面几何中两直线垂直的证明方法,我选择了这样一个例题:正三棱柱A 1B 1C 1-ABC 中,点D 是BC 的中点,12BB BC =,设FBC D B =11 求证:(1)A 1C//面AB 1D; (2)BC 1⊥面AB 1D 问题(2)可转化为“已知矩形BCC 1B 1中12BB BC =,点D 为BC 的中点,求证B 1D ⊥BC 1”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探究出下列一些证明方法。
证法一: 算角 由Rt △DBB 1中221=BB BD , Rt △BB 1C 1中21111=C B BB得Rt △DBB 1~ Rt △BB 1C 1,从而得到∠BDB 1=∠B 1BC 1,所以∠C 1BD+∠BDB 1=900. 证法二:解析法,证k 1k 2=―1.证法三:运用向量的坐标表示,证数量积为0. 证法四:运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证数量积为0. 证法五:算边 考虑勾股关系 证法六:算边 面积法 222111111=∙=∆C B BB S C BB 算B 1F=36321=D BBC 1=3,所以112233621211C BB S BC F B ∆==⨯⨯=∙,所以B 1F 为BC 1边上的高,即B 1F ⊥BC 1证法七: 借助三角函数算角,即证Sin ∠BFD=1通过此例分析,既使学生体验到平几知识的基础性,又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立几中的垂直关系。
二 例题的选择要有可行性.即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要把握好“度”。
选择的例题可分步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掌握新东西,提高解题能力。
如已知方程x 3-(2m+1)x 2-(3m+2)x-m-2=0 ⑴证明x=1是方程的根;⑵把方程左端分解成(x-1)和x 的二次三项式乘积形式; ⑶当m 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等根。
解:⑴把x=1代入原方程左边,得1 –(2m+1)+(3m+2)-m-2=1-2m-1+3m+2-m-2=0故 x=1是方程的根;⑵原方程变形为(x-1)[x 2-2mx+(m+2)]=0⑶若方程有两个等根,可能是1和1,则在x 2-2mx+(m+2)=0中,必有一个根为1,代入上列方程,得12-2m·1+(m+2)=0 即m=3;或者在 x 2-2mx+(m+2)=0中就有两个等根,故 △=(-2m)2-4(m+2)=0 ∴m=2或m =-1通过解该题,学生对方程根的概念与根的性质有所了解,并能初步综合运用。
例题的配备要有阶梯性.要注意题型的划分,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这三级之间还应插入级与级之间的“缓冲”习题,形成“小坡度、密台阶”习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区”内解题,利于学生“步步登高”,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必胜信心.我们坚决反对把难题放在前面,坚决反对把整套习题安排得太难,要避免打击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适当安排综合提高型和创新应用型习题,有利于程度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习题的安排,既要体现知识与方法,也要体现能力培养与积极性调动.三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
例题的安排要有非常强的示范性.首先要让某些例题体现主要知识点的运用,体现通法通解,以起到加强双基的示范性,再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以达到夯实双基、举一反三之效.例题的安排要体现教学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法,以便例题的学习更自然、更轻松.选题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如(1)中我为了说明“平面几何中两直线垂直的证明方法”,一堂课仅研究了一个例题.四 例题的选择要有研究性,选择例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质量,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
”如高三“圆锥曲线”部分的一堂习题课上,我提出问题1:已知双曲线x 2-y 2=1和的斜率为21的直线L 交于A 、B 两点,当L 变化时,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x,y )满足的方程是学生多数从条件出发,设出直线方程,用k 表示M 的坐标,消参数得y=2x,我在肯定学生的解法的基础上,作这样的分析:该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中涉及到弦的中点和斜率,因而可以考虑采用一种“设而不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逐步引导得出以下解法: 解:设点A (x 1, y 1),B (x 2,y 2) ∵点A 、B 在双曲线x 2-y 2=1上∴x 12-y 12=1 ① x 22-y 22=1 ② ∴②-①得(x 22-x 12)-(y 22-y 12)=0即221x x + -1212x x y y --×212y y +=0 ( x 1 ≠x 2)由条件知:k=211212=--x x y y , 2,22121y y y x x x +=+=代入上式得:02=-y x ∴所求点的轨迹方程是y=2x再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该解法的适用条件,并命名为“点差法”. 有了这样的基础知识,我紧接着提出下列问题:问题2:若椭圆mx 2+ny 2=1与直线x+y -1=0交于A 、B 两点,过原点与线段AB 中点的直线的斜率为22,则mn 的值等于问题3:中心在原点,焦点坐标为(0,±25)的椭圆被直线3x ―y ―2=0 截得的弦的中点的横坐标为21,则椭圆方程为学生根据刚学到的知识,对照条件不难得到如下分析.问题2分析:该问题的条件中涉及到弦的中点和斜率,因而也可以考虑采用“点差法”解决问题.从而所求的mn =2问题3解析:由椭圆的焦点坐标可得:c 2=50=a 2―b 2, 将中点横坐标代入直线方程可得中点坐标为(21,21-),运用弦的中点和弦所在直线的斜率的关系,设出弦的端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可得到关于a 2、b 2的另一个方程.从而可得所求椭圆方程为1752522=+yx.通过前3个问题的解析,学生对“点差法”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但此时学生的思维仍不够深刻,即遇到稍复杂的问题仍不能灵活运用该方法.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稍微复杂的问题: 问题4:已知:直线L 交椭圆4x 2+5y 2=80于M 、N 两点,椭圆与y 轴的正半轴交于B 点,若△BMN 的重心落在椭圆的右焦点上. 求:直线L 的方程. 问题5:已知:某椭圆的焦点是F 1(-4,0)、F 2(4,0),过F 2并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B,且|F 1B|+|F 2B|=10.椭圆上不同的两点A (x 1 ,y 1)、C (x 2 ,y 2)满足条件:|F 2A|、|F 2B|、|F 2C|成等差数列 (1)求该椭圆的方程;(2)求弦AC 中点的横坐标;(3)设弦AC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y=kx+m,求m 的取值范围.让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我开始提问,学生果然有困难,我便针对学生提出的“坎”分析,引导他们得到如下思路:问题4分析:由条件中的重心坐标,可得弦MN 的中点坐标,因而要求直线方程,只需求出直线的斜率,这样“点差法”的使用条件已有.问题5分析:该问题综合考查二次曲线的定义、等差数列的定义、弦的中点问题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是解析几何中的综合问题.问题(1)由椭圆的定义和条件易得椭圆方程为192522=+yx问题(2)根据椭圆的第二定义和|F 2A|、|F 2B|、|F 2C|成等差数列可得弦AC 中点的横坐标为4;问题(3)较难,但由问题(2)的结论联想“点差法”可得直线AC 的斜率与AC 弦中点纵坐标的联系,进而可与m 建立联系,由-59<y 0<59得m 的范围是(-516,516).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笔练习.五 例题的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例题的挖掘.课本例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精品.高三复习课中,我们应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例题,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例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苏教版的选修1—1的导数部分就关于导数的几何及应用的一类问题,我上课时将教材上的问题先归纳整理如下,以供学生当堂训练。
1、P59/例1 已知f(x)=x 2,则曲线y=f(x)在x=2处的切线的斜率是2、P66/10 曲线y=x 2的一条切线的斜率是-4 ,则切点坐标是3、P69/练习2 函数xy 1=的图象在点)21,2(处的切线的方程是4、P69/练习3 直线y= -x+b 是函数xy 1=图象的切线,则b= ,切点为5、P71/3 曲线y=e x 在x=0处的切线方程是6、P71/4 曲线xx y cos 21-=在x=6π处的切线方程是在教材的原题训练结束后,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速度,我又设计了下列几个引申的问题。
引申1:曲线f(x)=x 3在点P(1,1)处的切线方程是2:曲线f(x)=x 3过点P(1,1)的切线方程是 3:曲线y=-x 2过点A (1,0)的切线方程是选校网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按ctrl 点击打开)选校网()是为高三同学和家长提供高考选校信息的一个网站。
国内目前有2000多所高校,高考过后留给考生和家长选校的时间紧、高校多、专业数量更是庞大,高考选校信息纷繁、复杂,高三同学在面对高考选校时会不知所措。
选校网就是为考生整理高考信息,这里有1517专业介绍,近2000所高校简介、图片、视频信息。
选校网,力致成为您最强有力的选校工具!产品介绍:1.大学搜索:介绍近2000所高校最详细的大学信息,包括招生简章,以及考生最需要的学校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及学校地址等.2.高校专业搜索:这里包含了中国1517个专业介绍,考生查询专业一目了然,同时包含了专业就业信息,给考生报考以就业参考。
3.图片搜索:这里有11万张全国高校清晰图片,考生查询学校环境、校园风景可以一览无余。
4视频搜索:视频搜索包含了6162个视频信息,大学视频、城市视频、访谈视频都会在考生选校时给考生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