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262.51 KB
- 文档页数:7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B.泉山自然保护区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群落C.一块稻田中所有兰化螟幼虫、蛹和成虫组成一个种群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是由光照决定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A正确;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因此泉山自然保护区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群落,B正确;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一块稻田中所有兰化螟幼虫、蛹和成虫组成一个种群,C正确;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而动物的垂直分层是由食物、栖息地决定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1972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低于幼苗至成熟阶段的的死亡率B.与其他年份相比,1975年草本植物X种群内的生存斗争程度高C.1975年由于X种群的幼苗数比成熟植株数多,则将来种群数量会增加D.5年内该一年生草本植物X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1972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每个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个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200株,所以1972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阶段的死亡率,A项错误;图示曲线的变化显示,1975年每个样方内草本植物X 个体数量较其它年份少,所以种群内的生存斗争程度低,B项错误;植物X为一年生草本植物,1975年X种群的成熟植株数少,产生的后代少,加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将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加,C项错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5年内该一年生草本植物X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第3节群落的结构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群落的概念及研究的问题4,7,122.种间关系1,6,8,9,10,11,143.群落的空间结构2,5,15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131.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B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农田中,豌豆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因争夺阳光、水和矿质元素等共同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田鼠可以以草籽为食,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
2.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解析]: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3.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A装置的花盆,用普通的花盆即可,不需要改造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需要去底,然后换上金属网;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4.(2018·吉林长春期末)如图表示从南极经过赤道到北极,在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小B.该现象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C.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变小D.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很可能升高[解析]: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物种丰富度变大;由图示可知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会降低。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
C项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属于一个种群,但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能代表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答案:A2.下列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解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A项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研究出生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正确;B项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为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C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D项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 错误。
答案:A3.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会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都生长好,放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全部死亡,另一种仍能正常生长。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依次为()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解析: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帮白蚁消化肠中的木纤维素,同时自身也获得营养和能量,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两者之间属于共生关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吸收其营养才能生长,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大、小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会相互竞争生存空间、养料等,所以必须要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A正确。
群落的结构[基础小练]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答案:C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表示种群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方式。
捕食一般指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成年鲈鱼吃幼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而丰富度是物种数量的多少。
2.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引入另一种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新种的真菌与原来的真菌争夺资源和空间,可以得出这两种真菌之间是竞争关系。
3.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答案:A 解析:在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这表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又具有水平结构。
4.在研究土壤小动物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B.用趋光法或者趋热收集小动物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答案:C 解析: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该题C选项中蚯蚓因为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所以比较适合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个体数目。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解析:选C。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这些物种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种间关系联系起来的。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很多,除丰富度外,还有空间结构等。
2.(2012·吉林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选C。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无关。
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3.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年龄组成②种间关系③种群密度④垂直结构⑤水平结构⑥物种多样性⑦优势种⑧物种丰富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⑨性别比例○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④⑤⑦⑧C.②④⑤⑥⑦⑧D.④⑤⑥⑦⑧⑨解析:选C。
群落层次上研究的内容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
其中的①③⑨○10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
4.下图为四种生物种间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解析:选C。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如图③;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如图②;狐与兔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如图①;细菌与噬菌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如图④。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注意随机取样B.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故A正确;调查同一地点种群数量变化能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故B正确;群落中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C错误;群落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故D正确。
【答案】 C2.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B.泉山自然保护区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群落C.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组成一个种群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是由光照决定的【解析】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A正确;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因此泉山自然保护区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群落,B正确;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组成一个种群,C正确;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而动物的垂直分层是由食物、栖息地决定的,D错误。
【答案】 D3.(2016·辽宁五校考试)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与自然演替方向相同B.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可以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同,故A正确;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故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故B正确;森林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火山岩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C正确;人类的活动的影响可能使群落结构简单,资源利用率低,故D错误。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群落的结构(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C[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自然资源如光能的利用能力,B正确;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C错误;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D正确。
]2.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
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改变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判断群落类型,是研究群落的常用方法。
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标志重捕法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D.宜选用50 m×50 m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C[在一定范围内,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超过一定样方面积后,丰富度不再增加,A错误;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不宜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C正确;宜选用20 m×20 m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D错误。
]题组二群落的种间关系3.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C[麝牛是狼捕食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A、B两项错误。
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麝牛群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项正确。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选择题:1.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B.一块朽木上的蘑菇、木耳等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水生昆虫及细菌等全部生物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3.下列哪些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①种间关系②群落的空间结构③群落的演替④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⑤群落中的种群数量⑥种群的空间特征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⑤4.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6.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7.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8.大、小草履虫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竞争、寄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9.研究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B.用避光法或者避热法收集小动物C.用标志重捕法研究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10.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植物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11.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掌握群落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能够分析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群落结构?请列举常见的群落结构类型;(2)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3)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关系是什么?2. 以校园或小区为例,分析其植物群落结构,讨论以下问题:(1)该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是什么?其多样性如何?(2)影响该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作用方式是什么?(3)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持或提高该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3. 观察并记录你所在社区的动物群落结构,分析以下问题:(1)该动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是什么?其多样性如何?(2)影响该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作用方式是什么?(3)人类活动对动物群落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改善或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应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对群落结构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2. 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3. 作业字迹清晰,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其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2. 评价内容包括对群落结构概念的理解、影响因素的分析、案例分析的合理性和深度等;3. 评价结果将以分数或评语的形式反馈给学生,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根据教师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2. 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疑问或讨论相关问题,加深对群落结构知识的理解;3. 学生对作业反馈应认真对待,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生物课程《群落的结构》相关知识,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作业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巩固与拓展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群落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同时提高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群落的结构》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回顾并总结群落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完成相关的填空题和选择题练习。
2. 观察实践:安排学生收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样本,如树叶、草地等,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通过观察生物样本的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理解群落结构中的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群落(如森林、草原等)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加深对群落生态系统的理解。
4. 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观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群落结构。
例如,通过改变某一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观察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观察和分析中。
2. 观察实践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做好详细记录,包括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数据,并附上相应的照片或草图。
3.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群落结构特征描述、影响因素分析等。
4. 实验设计部分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注意控制变量,合理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评价1. 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将通过批改作业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学生对群落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实践的记录和报告将根据观察的准确性和描述的详尽性进行评价。
3. 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性和创新思维。
4. 实验设计的评价将考虑其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验逻辑的合理性。
五、作业反馈1. 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答疑。
高中生物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C.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解析:B、D选项描述的同种生物,是一个种群,而垂直结构则是群落具有的特征;C 选项中描述的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A2.下图表示从南极经过赤道到北极,在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小B.该现象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C.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变小D.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很可能升高解析: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物种丰富度变大;由图示可知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会降低。
答案: C3.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生物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右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解析: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灯罩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C错误;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可将收集到的小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D正确。
答案: D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 )解析:题图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
4个选项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之间为竞争关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表示捕食关系。
答案: D5.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B.种群②个体的体积大C.孤岛上将只剩下种群②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解析:把柱状图的顶点连起来,做成曲线,一般来说,数量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所以种群①是被捕食者,种群②会随着种群①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因为食物减少。
这样孤岛不会只剩下种群②。
此图与个体体积大小无关。
答案: D6.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物种数160 100 80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物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A错误;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物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B错误;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C错误;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物种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40、49、62种,D正确。
答案: D7.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任何植物或动物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间的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关系,B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其中的生物种类也有差异,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D错误。
答案: C8.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解析: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都在夜间活动,但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对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B错误;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避免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捕食,C、D正确。
答案: B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B.促进了种间互助C.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D.缓解了种间竞争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不同群落影响其空间结构的因素不同,如森林中的植物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答案: A10.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到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根据题意,种群a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
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所致。
种群b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K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
二者在后期竞争强烈;a与b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应呈现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
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
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生物种类草蕨类灌木松树落叶树地点A(山腰) 3种7种15种0种20种地点B(山腰) 5种5种4种2种5种地点C(山腰) 9种8种2种0种0种非生物因素风速距地1.5m的光强土壤湿度/%土壤中有机质/%土壤深度/cm土壤氨量(mg·kg-1)地点A (山腰) 低低48 6.5 >300 9.4地点B (山腰) 高中35 3.8 100 4.5地点C (山腰) 高高15 2.5 <15 2.3(2)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____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比较A、B、C三处的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后可得出A处生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大。
在地点A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更能充分利用光能。
土壤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
答案:(1)A (2)A 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3)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4)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12.下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
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恒定S0③(n1+n2+n3)/3S0(2)光垂直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13.某生物学习小组为了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来到一片芦苇丛中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