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县市地名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莆田地名的典故【最新版】目录1.莆田地名的由来2.莆田地名的历史渊源3.莆田地名的文化内涵4.莆田地名与当地人民的关系正文莆田,一个位于我国福建省中部的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它的地名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一起探讨莆田地名的来历、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与当地人民的关系。
一、莆田地名的由来莆田地名的由来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莆田地区遍地生长着一种名为“莆”的植物。
这种植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而且寓意着吉祥与美好。
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片土地命名为“莆田”,以象征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美好。
二、莆田地名的历史渊源莆田地名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21 年,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闽中郡,莆田就属于闽中郡管辖。
从那时起,莆田这个地名就开始在历史长河中流传。
在南朝时期,莆田升格为县,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莆田地名的文化内涵莆田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莆田地名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莆田地区的先民们以农业为主,他们勤劳耕作,用智慧开发这片土地,使莆田成为一个富饶之地。
其次,莆田地名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地名的由来可以看出,莆田人民向往吉祥、美好的生活。
最后,莆田地名还承载着莆田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从地名中,我们可以窥见莆田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四、莆田地名与当地人民的关系莆田地名与当地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地名是当地人民对家乡的认同符号。
莆田地名承载着莆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另一方面,地名也是当地人民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名片。
莆田地名中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使莆田人民引以为豪,成为他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总之,莆田地名是莆田地区历史文化的缩影,它的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福建省地名由来福建省地名由来摘自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牛汝辰)福建省(Fujian Sheng)简称闽。
在我国东南沿海。
唐上元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因取五州的前二州字而得名。
宋置福建路。
明置福建布政使司。
清置福建省。
福建古为闽越族居地,故简称“闽”。
1福州市(Fuzhau Shi)位于东经119.3°,北纬26.0°,在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两岸。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
据《元和郡县志》:“因州西有福山,故名。
”1946年设市。
闽侯县(Minhou Xian)位于东经119.1°,北纬26.1°,在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两岸。
623年分别设闽县和侯官县,1912年并为一县,称闽侯县,取两县首字命名。
连江县(Lianjiang Xian)位于东经119.5°,北纬26. 2°,在福建省东部沿海。
282年设温麻县,后井入闽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连江县,因县境有一独流入海的小江名连江,县因江名。
平潭县(Pingtan Xian)位于东经119.7°,北纬25.5°,在福建省东部,四周靠海。
1798年置平潭厅,1912年置平潭县。
县在海坛岛上,据《读史方舆纪要》,“岛周围一百里,其山如坛,故名海坛。
”县名由此而得。
永泰县(Yongtai Xian)位于东经118.9°,北纬25.8°,在福建省东部,大樟溪中上游。
唐代置永泰县。
据《元和郡县志》,因其建于永泰二年因年号而得名。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避哲宗陵讳,改为永福县,1914年复名永泰县。
闽清县(Minqing Xian)位于东经118.8°,北纬26.2°,在福建省东部。
911年定名闽清县。
据《闽清县志》,五代时闽国由梅溪县改名,梅溪为闽江支流,据说流到县城处特别清澄,因此名为闽清。
据《八闽通志》:闽清县“县溪与大江汇,江水浊而溪水清,故名。
1949年-2013年福建省县区改名情况厦门1.1966年开元区更名为东风区,思明区更名为向阳区更名原因: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2.1964年从南平市、建瓯县、顺昌县析出建西县,三明县更名为明溪县。
更名原因:民国22年5月,因与绥远城和云南紫云县同名归化,就更改县名。
以境内的渔塘溪将城区分成大小阜,两阜相对如“明”字,故更名明溪县。
抗日战争时期属福建第七、九行政督察区(长汀、永安),解放战争时期属福建永安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24日明溪和平解放后属永安专区。
1956年与三元县合并,称三明县,属南平专区。
1961年恢复明溪县建置,隶属三明专区(地区),现为三明市辖县。
3.1979年厦门市东风、向阳2区分别更名为开元区和思明区。
更名原因:文化大革命过去了,改革开放的影响4.1987年厦门市,郊区更名为集美区更名原因:集美原先属于同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地处东溪至石浔入海处,其海湾称浔江,浔江西岸延续到这个村庄已是末尾,村庄因此得名浔尾,后雅化成集美。
改成集美区,名字更优美好听。
5.杏林区改名海沧区:2003年0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厦门市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厦门市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
区政府驻地由杏林南路29号迁至海沧镇。
辖2个镇:海沧镇、东孚镇。
更名原因:两个名称均有当地地名得来,所辖区域变动,因而更改福州1.1968年,福州市鼓楼区更名为红卫区,台江区更名为赤卫区,仓山区更名为朝阳区更名原因:文化大革命影响2. 1978年,福州市红卫、赤卫、朝阳3个区分别更名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更名原因:文化大革命过去了,改革开放的影响南平市1970年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改为建阳地区, 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
名字渊源和更名原因: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闽北爆发了闽越的后裔也就是山越民的叛乱,后来,南方叛乱被平定了。
为了加强管理,并且机纪念这次平定南疆的功绩,封建统治者就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建立“南平县。
莆田地名的典故摘要:1.莆田地名的来源2.莆田地名的历史变迁3.莆田地名的文化内涵4.莆田地名的影响和意义正文:莆田地名的典故莆田,位于我国福建省沿海的一个美丽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它的地名典故丰富多样,充满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1.莆田地名的来源莆田地名源于古代的莆仙地区,莆仙地区包括莆田、仙游两个县。
据史书记载,莆田地名与古代的莆仙地区水乡泽国有关,当时这里生长着大量的莆草,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为“莆草之田”,后来简称为“莆田”。
2.莆田地名的历史变迁莆田地名的历史变迁,反映了这个地方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从古代的莆仙地区到南北朝时期的莆州,再到唐朝的莆田县,莆田地名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成为了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
3.莆田地名的文化内涵莆田地名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当地民众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首先,莆田地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等。
其次,莆田地名还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和宗教信仰等。
如莆仙戏、陈靖姑信仰等,都是莆田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莆田地名的影响和意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莆田地名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莆田地名提高了莆田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
其次,莆田地名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最后,莆田地名作为闽台交流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莆田地名典故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福安地名的来历历史文化典故
福安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福建东北部。
福安地名的来历可追溯到古代历史,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
相传,在古代,福安地区是福建的边陲地带,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得名为福安。
福安一词中的“福”字,寓意着这片土地的富饶和繁荣。
而“安”字,则代表着这里的安定和安宁。
福安地名的形成,正是因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和安定,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地。
福安在历史上也有着许多文化典故。
其中一个重要的典故是关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
相传岳飞在北伐金国的战争中,曾经驻军福安,为了保卫这片土地,他带领士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岳飞的英勇事迹深深地烙印在福安人民的心中,因此福安地名也与这位伟大的抗金英雄紧密相连。
除了岳飞的故事,福安还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例如,福安是福建省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独具
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和传统。
这些文化元素与福安地名的历史渊源相互交融,使得福安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多样。
福安地名的来历历史文化典故形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现代社会,福安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
福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典故正成为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重要窗口。
总之,福安地名的来历历史文化典故承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它不仅是福安人民自豪的象征,也是人们探索福安历史文化的重要起点。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安的来历,感受福安的独特魅力。
福建9座城市名字的由来福建的由来福建简称"闽","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
唐朝时,闽地设立闽州都督府,领有福、建、泉、漳、汀五州。
在公元733年,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福建之名自此出现。
在元代,福建分为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代改为八府,故有八闽之称。
福建各城市名字的由来福州福州历史悠久,闽越立国之后,无诸建造了福州历史上最早的城池,冶城这也是全闽第一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将原来的闽州府改成福州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
福州的名字才沿用至今,取有福之州之意。
▲三坊七巷厦门宋朝时,因岛上产"一茎数穗"稻而名"嘉禾屿"。
明初朝廷在岛上筑城寨,取名"厦门",寓意祖国大厦之门。
之后郑成功又把厦门称为"思明洲",因岛上白鹭群集,人们也称之为"鹭岛"。
1935年厦门正式设市。
▲鼓浪屿泉州宋代诗人云:"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
在五代时期,泉州从东南亚等地引进刺桐,当时管理者扩建城廓时,遍值刺桐,花红似火,因此被称为刺桐城。
之后马可波罗将名字带回欧洲,从此刺桐城享誉全球。
清源山因山中有清泉,也称为泉山,泉州之名就得于清源山。
▲清源山漳州九龙江流经漳州一段称为"芗江",因此古称此地为芗城。
又有一说法:唐时,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辟泉州、潮州中间地,置漳州,因最初州驻地有一河流而命为"漳江",才有了漳州之名。
▲东山莆田五代时期,当地战火连天,到宋朝时期才得以平定。
宋太宗给此地取名兴化,寓"兴德化民"之意。
早先的原著民,称这里为蒲口,因在蒲草上开辟田地,故改"蒲口"为"蒲田",后演地名为"莆田",意为海水退尽,"莆田"地名由此孕生。
莆田地名的典故
莆田地名的典故主要源自于古代的传说和历史事件,以下是其中一些典故:
1. 莆田洪毅:相传古时候,在莆田地区有一位名叫洪毅的仙人,他修炼成仙后,留下了一部修炼法门。
后来,人们以他的名字来称呼莆田地区,因此得名莆田。
2. 莆田五城:莆田市古代曾分为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和中城五个城池。
这五个城池之间相互独立,但也相互辅助,共同组成了古代的莆田城市。
3. 莆田官田:据说古代有一位官员,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亲自耕种土地,种植稻谷。
他的勤劳和贡献使得莆田的农业得到了发展,于是人们将这片土地称为莆田官田。
4. 莆田双城:古代莆田是两个重要战略城市的交汇处,东昌城和南安城。
这两个城市相互连接,成为了莆田的双城,也是莆田历史上的重要象征之一。
这些典故是莆田地名的部分来源,传承着莆田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福建省各县市名字由来福建省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省会福州市。
因辖地古为闽越族之居地,故简称闽。
春秋时属越。
战国属楚。
秦为闽中郡。
汉初为闽越地,后属扬州。
唐属江南东道,后置福建观察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以福、建二州得名。
宋置福建路。
元为江浙行省福建道,后置福建行省。
明置福建布政使司。
清为福建省。
福建省辖9个地级市,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
【福州市】西汉初为闽越王都,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为福州,《元和郡县志》:“因州西有福山,故名。
”又《太平寰宇记》:“《郡国志》云,上有神人散发修真,人见必获福。
因以名之。
”历为福州州、路、府治。
1946年设福州市,1949年升地级市。
【鼓楼区】1946年设鼓楼区。
以鼓楼得名。
【台江区】1946年置台江区。
以闽江流经市区部分又称台江而得名。
【仓山区】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盐仓于藤山北麓,藤山因称仓前山,简称仓山。
1946年设仓山区,因地处仓前山得名。
【马尾区】闽江下游有浮礁似骏马,礁东因称马尾江。
1913年设马江镇,1951年改马尾镇,1956年改区,1982年为市辖区。
【晋安区】1995年改郊区为晋安区。
【福清市】唐圣历二年(699年)析长乐县置万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福唐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闽改福清县。
《郡县释名》:“旧记谓县之山自永福而来,溪自清源而分,故名。
《通志》驳之曰,永福得名在福清之后,其说未必然,似矣。
但县西十二里有永福乡,旧记谓山自永福而来,安知不以乡名乎?”1990年改设市。
【长乐市】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置长乐县。
《元和郡县志》:“以长乐山为名。
”1994年设长乐市。
【闽侯县】东汉末置侯官县,隋置闽县,1913年合为闽侯县。
取两县首字得名。
1943年因纪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改林森县,1950年恢复。
【连江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置温麻县,隋并入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改置连江县。
福建地名由来:省名及简称
展开全文
福建省,简称“闽”。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唐上元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因取五州的前二州字而得名“福建”。
宋置“福建路”。
明置“福建布政使司”。
清置“福建省”。
福建,古为闽越族居地,故简称“闽”。
总面积约12.1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万人。
省会福州,驻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80号。
全省辖9个地级市,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共8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附:福建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2015)
福州市(辖5区6县2市)
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
闽候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
厦门市(辖6区)
思明区海沧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
莆田市(辖4区1县)
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
三明市(辖2区9县1市)
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
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
泉州市(辖4区5县3市)
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
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
漳州市(辖2区8县1市)
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
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
南平市(辖2区5县3市)
延平区建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
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
龙岩市(辖2区4县1市)
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
宁德市(辖1区6县2市)
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
一张图看懂泉州、厦门和漳州的源头泉州、厦门和漳州,合称闽南,界于福建南部木兰溪、晋江、九龙江和漳江流域之间。
闽南人,俗称为福佬人、河洛人,在海外亦称福建人、唐山人,主体人群以河南光州固始县籍为主。
闽南及闽南人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动乱及衣冠南渡密切相关,其背景约为四种:(一)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平闽越,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迁闽越族数十万于江淮之间,福建人口锐减。
(二)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天下大乱,中原衣冠南渡,其中始入闽者八族,分别为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至南朝梁天监(502~519年),闽南作为一个整体初现,为南安郡,辖南安、龙溪和兰水三县。
(三)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当时泉指福州),归德将军陈政及后续其子陈元光率光州固始县87姓平乱,并奏请设置漳州,陈元光被后世称为开漳圣王,此时闽南漳泉两郡始立。
(四)唐广明元年(880年),继黄巢起义后,安徽寿县人王绪在攻克寿州和光州后于固始县接收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及众多固始将士,于885年由漳浦入闽并攻克漳州,期间王潮发动兵变自立,第二年克泉州,任泉州刺史。
三兄弟后建立闽国,后世称王审知为开闽王,此时泉州建置与今日基本相同,漳州则近半。
由此,西汉以后福建除偏远山区以外基本已无越人分布,由汉入晋,汉人陆续南迁,闽南初步形成,此时因人员稀少,中原人分布不广,随着唐代两次大规模的固始人进入,才逐渐形成闽南主体人群,经过五代闽国的繁荣发展,闽南已形成完整、稳定的区域文化,并开始对外传播。
闽南各县市历史演变关系图闽南主要分泉派和漳派,二者均形成于唐代,厦门介于漳泉之间,各有分属。
漳派分两个分支,一支为九龙江流域的龙溪县,历史上一直是漳州的中心,另一支为漳江流域的漳浦,曾经一度是潮州的中心,二者在隋代均归属龙溪县(今漳州市区和龙海市)。
泉派亦分两支,一支为木兰溪流域的莆田,元以后已自成一体,另一支为晋江中上游的南安县和中下游的晋江县,二者在隋代均归属南安县(治今南安丰州镇,介于今南安市区和泉州市区之间)。
好全啊!福州108个地名来历1、西门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
2、双抛桥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批准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杀殉情自残。
不过尺度的说法应当是说此桥原名“合潮桥”,本来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3、茶亭为了方便城里到台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盖一亭免费送茶、供人休息。
现在的茶亭小学门口的亭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茶亭啦!4、洋头口原来的台江有浦东、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地步的意思),洋头口就是这十八洋的农田的路口,称之为“头”。
5、达道达道取的是“达文里”的“达”和“下道”的“道”二字组成,下道就是以前的内河小码头,中下层贫民很多都在这里运输做生意。
6、三叉街三叉街就是下藤路、埔头下和埔尾三条路的交叉口。
7、白湖亭古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白湖”,然后明朝的时候还盖了一个亭子,因此得名。
成果现在湖也干了亭子也倒了。
8、温泉路温泉路这里当然是福州地区最著名的温泉凑集区了,旧时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现在还有温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
9、旗汛口清朝的时候北京旗营抽调官兵和家眷,南下进驻福州城。
旗汛口就是兵营的大门口。
10、道山路道山路因乌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乌山是道教胜地,上面还有纪念八仙吕洞宾的吕祖宫,山脚下还有纪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庙。
11、南街南街是旧时城里通往南城门的骨干道,史称“南大街”,简称“南街”。
12、梅坞路梅坞路曾在明朝时期广植梅树,连绵十里,因此得名。
可惜于明末毁于战火中了。
13、麦园路麦园路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垦荒种麦的麦地,当然现在也没有了。
14、排尾闽王王审知曾经在这四周派兵组成“竹排营”,也就是发展农业出产的意思。
排尾就是“竹排营”最远的处所。
15、鳌峰路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洲地带。
后来在康熙年间,福建巡抚张伯即将此地划归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鳌峰书院所有,因此得名。
16、高湖高湖可就不是湖了,原称是“高湖墩”,也就是小山、小土堆的意思。
三明尤溪地名的来历和典故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其地名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
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做尤旭的人,他广泛收集天下奇珍异宝,其
中包括来自尤溪一带的藏龙之水。
据说,这种水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因此备受珍视。
后来,由于尤旭的宠信而得名为尤溪县。
此外,在尤溪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关于一位叫做郑成功的人物。
据说郑成功为了报父仇,率领部队攻打荷兰人的堡垒。
当时荷兰人的
根据地是一座名为"三峰山"的山头。
郑成功决定从"三溪"处攀登山顶。
他在攀爬的途中遇到了一只猴子,猴子告诉他可以攀登到峰顶的秘密
路径。
郑成功得知后按照路径攀登,终于占领了荷兰人的堡垒。
为了
纪念这个传奇故事,三峰山被改名为"成功山",而三溪由此得名。
福建省南平市各县名称来历南平: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
这是南平地名最早出现的时间,因公元195年汉将贺齐率兵入闽,平定南疆,故称“南平”。
建阳:建阳城内有山唤作大潭山,汉朝时闽越王无诸曾据此筑城拒汉,故建阳在闽越王时代称大潭城,至今仍别称潭城。
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分建安(今建瓯)之桐乡地,设建平县。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更名建阳。
建瓯:西周时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取年号作县名,为建安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建安县与欧宁县合并,各取一字称建瓯。
武夷山:唐代属建阳,五代时设温岭县,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2年)改为崇安场,取名于境内有崇山、崇溪之意,另一说寓有崇地安宁之意。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崇安场为崇安县。
崇安县于1989年8月21日撤县设市,改名武夷山市。
邵武:汉时,闽越王设昭武镇,因其地处武夷山之南而命名(古时“昭”、“南”义同)。
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昭武镇升昭武县。
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因“昭武”讳司马昭的名,而始称邵武。
顺昌:汉隶属建安郡,三国吴时期为将乐永顺场,唐时称水场,后更名将水镇。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升场为县,定名顺昌。
光泽: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划邵武县光泽、鸾凤两乡设光泽县,因县之城北有杭川水,故别称“杭川”。
浦城:古属侯官(今福州)北乡地。
唐天宝六年(公元742年)始称浦城,因县城之南有南浦溪,浦城便由此得名,别称南浦。
松溪:古属于建安,是闽越边界戍兵屯驻地,称松源镇,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更名松溪。
因县内主要溪流松溪得名。
政和:古属宁德关隶镇,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设关隶县,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名政和县,定名时在政和年间,故名政和。
霞浦名字由来你知道不?看这里就对啦!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别称或小名北京--帝城广州--羊城杭州--杭城绍兴--越城丽水--莲城济南--泉城南京--石城温州--鹿城上海--申城成都--蓉城福州--榕城深圳--鹏城佛山--禅城哈尔滨--冰城长春--春城宁波--甬城咱闽东九县市也有属于自己的别称宁德也叫“蕉城”霞浦又称“松城”......那么这些别称是怎么来的呢?霞浦周边县市的别称又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闽东九县市的名称与由来大家来看看吧!蕉城蕉城:原名宁德,因县城轮廓形如芭蕉叶,俗称蕉城。
唐开成间(836~840年)析长溪县宁川及古田县东北部设感德场。
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升场置县,取宁川、感德各一字,定名“宁德”县。
1999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宁德地区撤地设市取名宁德市,原县级宁德市更名蕉城区。
霞浦——松城霞浦:因境内霞浦山而得名,《福宁府志》载:“霞浦山在四十六都,去郡城南四十里,为洪山南支。
今县以山得名。
”据1999年版《霞浦县志》记载: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知州刘象率州城居民在龙首山植松树4万余株,后郁然成林,“松城”由此得名。
福鼎——桐城福鼎:原为霞浦县的劝儒乡地,清1739年置设福鼎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因县有福鼎山而得名。
唐武德六年(623年)起属新置之长溪县。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长溪县升为福宁州,福鼎为福宁州地。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分设霞浦县,为霞浦辖地。
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霞浦县划出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隶属于福宁府,县治设在桐山,故称桐城。
周宁——狮城周宁:周宁原属宁德县,民国24年(1935年)设周墩特种区,直隶福建省府,民国34年8月1日设县,以周墩、宁德两地首字定名周宁县,狮城为县治所在。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福建省按察使佥事舒春芳拨款建筑城墙,并以城北狮子冈为象征,故称狮城。
柘荣——柳城柘荣:原名柘洋,古名柘阳。
八闽称谓缘由八闽称谓缘由福建的名字,是唐朝开元年间为设“经略使”,取福州,建州地名首字拼起来的。
但福建还不是省制,隶属江南东道;宋代置“福建路”元代置“福建海右道”,仍然还不是省制;直到明代才置福建省,但后又改福建“布政使司”;到了清代又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改。
“八闽”的称谓历经演变大致如下:唐朝,武德初年设泉州、建州、丰州。
景云二年设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州、建州、泉州、漳州、潮州。
开元十三年,闽州都督府改成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
开元二十一年,取福州,建州二地首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
南宋时期,升建州为建宁府。
福建路因此有“一府五洲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
这时福建全省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帮。
元朝至元十七年,在福建境内同时设立福州、泉州2个行省。
元代中叶,全国为11个行省,福建境内设8个路,统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
直到元朝末期又恢复福建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清朝,福建区划继承明制。
省辖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
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由福建统辖。
这样福建就有一段时间称“九闽”。
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与福建分治,于是“九闽”的福建又恢复“八闽”之称。
民国时期基本沿袭清制,到了民国27年全省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和一个省辖市。
基本保持原“八闽”的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区划调整2个省辖市、8个行政督查专区、67个县。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行政区划按原“八闽”格局做了调整。
所以福建仍称“八闽”。
目前全省有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九个地市。
八闽称谓缘由福建的名字,是唐朝开元年间为设“经略使”,取福州,建州地名首字拼起来的。
福建各县市地名的由来
福建省一些地名的命名很大程度上与山、水、年号、祈福祥瑞和合成等相关,这与福建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说明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试举例如下:
因山命名的地名十六个:
福州,因福山而命名。
泉州,因泉山(北山,清源山)而得名。
长乐,因长乐山而得名。
仙游,因仙游山而得名。
龙岩,因龙岩山而得名。
福鼎,因福鼎山而名。
东山,因有东山(苏峰山)而名。
云霄,因有云霄山而名。
连城,原为莲城,因有莲峰山而名。
屏南,因处古屏山之南而名。
华安,因县治在华峰岭而民安居乐业于此。
柘荣,因有“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而得名。
平潭,因海坛岛的山石如坛故名。
霞浦,因霞浦山而名,也有说因有霞浦江而名。
福清,因“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
”而改名。
武夷山,原为崇安县,因有东南名山“武夷山”而改名。
因水命名的地名二十四个:
连江,因连江而名。
罗源,因罗江(罗源溪)而得名。
闽清,梅溪与闽江在此相汇,“江水浊,溪水清”舍浊就清故名。
厦门,因地处海道下方且似门,名下门,谐音为厦门。
清流,有龙津河且流水清澈而名。
尤溪,因有尤溪而名。
沙县,有闽江支流沙溪而得名。
大田,有大田溪而名。
晋江,因晋江而名。
安溪,原称清溪,溪水清澈而名,后有“盗起”,改今名。
一称“溪流清莹,顺下好驶,故曰安溪。
”
漳浦,因漳江(漳溪)而名。
浦城,因城在南浦溪而得名。
南安,“因县有南安江,取以为名。
”
古田,“有谢能者,因古时田亩开垦而居,故名古田。
”但也有闽江支流古田溪之故。
松溪,因松溪而名,溪水两岸皆乔松,“百里松荫”。
武平,因境内有武平河,为汀江支流。
明溪,有“明溪在县东,亦曰明江,……东北流,岩侧有大小二阜,对如明字,因曰明溪。
”
漳州,因漳江(溪)而得名。
漳平,“邑据漳江上流,万山之中,此为平衍云。
”
建阳,因在建溪之北而名。
长汀,因汀江而名。
“汀水向南流,南,丁位也”。
顺昌,县西北有顺阳溪,故名。
清流,因县北有清溪,为沙溪上游,沿溪森林多,溪水澄清如练,故名清流。
上杭,因其河流下有鱼矶,舟楫不通,上可通航,杭与航同义,取名上杭。
以年号命名的地名两个:
永泰,唐永泰二年(766)设置。
政和,宋政和五年(1115)由关隶县改。
表示祈福祥瑞的地名十八个:
长乐,宁化,泰宁,惠安,永安,德化,诏安,福安,南靖,建宁,南平,寿宁,长泰,顺昌,永定,平和,南安,同安等。
合成的地名七个:
闽侯(闽县与侯官县)。
龙海(龙溪县与海澄县)。
三明(三元县与明溪县)。
建瓯(建安县与瓯宁县)。
宁德(宁川与感德)。
周宁(周墩与宁德)。
将乐(将检与长乐)。
与地理景观有关的地名四个:
莆田,多生长蒲草。
永春,原称桃源,以境内草木茂盛,四季如春而改名。
松溪,溪水两岸多生长松树而名。
柘荣,境内多柘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