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身体变化特点
- 格式:ppt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9
正常产褥之母体变化产褥期是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通常为6周。
我们看看产褥期母体的一些具体变化。
1. 生殖系统子宫在产褥期变化最大,于产后10日内降入骨盆腔内。
在胎盘娩出后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全过程称为子宫复旧,一般为6周,其主要变化是宫体肌纤维修复、子宫内膜的再生、子宫血管的变化、子宫下段和宫颈的复原等。
阴道黏膜皱襞约在产后3周重现,但阴道至产褥期结束时仍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的紧张度。
外阴在分娩后的轻度水肿,可于产后2-3日内逐渐消退,若有轻度撕裂或侧切缝合,多于产后3-4日内愈合。
盆底组织在分娩过程中常伴有肌纤维部分撕裂,产褥期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若能坚持做盆底肌康复训练,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
2. 乳房胎盘娩出后,体内催乳素抑制因子释放减少,在催乳素作用下,乳汁开始分泌。
婴儿的每次吮吸可以刺激下丘脑,使催乳素呈脉冲式释放,促进乳汁分泌;吮吸还能反射性引起缩宫素的释放,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收缩,使乳汁从腺泡、小导管进入输乳导管和乳窦而喷出乳汁(喷乳反射)。
吮吸和不断排空乳房是保持乳腺不断泌乳的重要条件。
3. 循环系统产后72小时内,产妇循环血量因胎盘血液循环终止且子宫缩复,增加15%-25%,尤其产后2小时内,应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量,防治心衰的发生。
通常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4. 消化系统妊娠期孕妇胃肠蠕动及肌张力减弱,胃液盐酸分泌减少,产后需要1-2周逐渐恢复。
产褥期活动少,肠蠕动减弱,加之腹肌及盆底肌松弛,容易便秘。
5. 泌尿系统妊娠期潴留的多量水分主要经肾脏排出,所以产后1周内尿量增多。
妊娠期发生的肾盂及输尿管扩张,需要2-8周恢复正常。
在产褥期,尤其产后24小时内可能由于膀胱内压敏感性降低、外阴切口疼痛、会阴受压过久、区域阻滞麻醉等引起尿潴留,可以用热水熏洗外阴、温开水冲洗尿道外口诱导排尿,热敷下腹部、按摩膀胱刺激膀胱肌收缩。
产褥期妇女的护理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规定为6周。
产褥期母体变化产褥期妇女的生理调适一、生殖系统1.子宫产褥期子宫变化最大。
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需时6周,主要变化为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子宫内膜再生。
(1)子宫体肌纤维缩复: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
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测不到子宫底,产后6周恢复到正常未孕期大小。
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由分娩结束时的1000g降到非孕时的50g。
(2)子宫内膜再生:胎盘附着部位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
若在此期间胎盘附着面因复旧不良出现血栓脱落,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3)子宫颈:产后2~3周子宫口仍能容纳两指,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复原,子宫颈外形及颈内口完全恢复至非孕状态,产后4周子宫颈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由于子宫颈外口分娩时常有轻度损伤,故由未产型的圆形变为已产型的横裂。
2.阴道及外阴产褥期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分娩后外阴有轻度水肿,产后2~3日后自行消退。
会阴有轻度撕裂伤,或有会阴侧切缝合后,均可在3~4日内愈合。
3.盆底组织产褥期如能坚持产后运动,盆底肌肉可恢复至接近孕前状态,否则极少能恢复原状。
二、内分泌系统分娩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至产后1周时已降至未孕时水平。
胎盘生乳素于产后6小时不再被测出。
不哺乳产妇一般于产后6~10周恢复月经,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
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常有排卵,故哺乳妇女在月经恢复前也有受孕的可能。
三、乳房主要是泌乳,垂体催乳素是泌乳的基础,但乳汁分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哺乳时的吸吮刺激。
初乳:产后7日,因富含胡萝卜素,呈浑浊淡黄色液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尤其是球蛋白较多,使婴儿在出生后的一定时期具有防御感染的能力。
过渡乳:产后7日以后,乳房开始分泌,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渐增加。
产褥期生理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
在产褥期,产妇的每一个身体系统特别是生殖系统有较大的生理变化,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同时,伴随新生儿的出生,产妇及其家庭经历着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过程。
了解这些适应过程对做好产褥期的保健、保证母婴健康都非常重要.产褥期母婴的健康对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节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产妇产后机体各生理功能逐渐自然回复到非妊娠状态称生理调适.主要器官的生理变化及过程为:(一)生殖系统1子宫子宫是产褥期变化最大的器官。
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子宫复旧包括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子宫内膜再生;子宫颈复原和血管的变化。
(1)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胎盘及胎膜娩出后,子宫立即收缩成硬实略扁的球实体,上段厚而下段薄。
子宫肌层血管受压狭窄,最后闭锁。
同时,子宫峡部收缩使内腔变窄,与宫体合成一处。
宫体的缩复过程不是肌细胞数目的减少,而是肌细胞体积的缩小,是肌细胞胞浆蛋白被分解排出,胞浆减少所致.随着肌纤维的不断缩复,子宫体逐渐缩小,产后1周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产后10日,在腹部们不到子宫底;产后6周恢复至非妊娠期大小。
于妊娠期子宫潴留的大部分水分和电解质随之消失,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分娩后子宫重约1000g,产后1周后约500g,产后2周时约300g,产后6周时则约50g。
(2)子宫内膜的修复:分娩后,遗留的蜕膜厚薄不一,特别在胎盘附着部高低不平。
遗留的蜕膜分为两层,外层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坏死、脱落随恶露自阴道排出,深层遗留下的腺体和间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新的子宫内膜。
这一过程约需3周。
但胎盘附着处全部修复的时间约需6周。
(3)子宫颈的复原:分娩后的子宫颈松软,壁薄,形成皱襞,子宫颈外口呈环状,产后1周,子宫颈外形及子宫颈内口恢复至未孕状态.产后4周,子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
由于子宫颈两侧分娩时发生轻度裂伤,使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产前的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的“一”字形横裂(已产型).(4)子宫血管变化:产后子宫血供减少,子宫壁间的血管与静脉窦随子宫肌肉的收缩和缩复而被压缩变窄,最终闭塞,使胎盘附着部得以有效得止血并形成血栓,最后机化.2阴道及外阴分娩后,阴道变为松弛的管道,肌张力低下,粘膜皱襞消失。
产褥期是什么
产褥期说的是准妈妈在生产完以后机体和生殖器恢复所需要的时间,这段时间差不多要经历6-8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坐月子。
在生完宝宝以后,准妈妈的生理会发生非常多的变化,当这些变化产生的同时,也有助于身体各部位的复旧,准妈妈开始恢复到怀孕前的身体状况。
在生完孩子一小时以后,子宫会先下降至肚脐处,差不多会停顿一天,接下来会每天下降约一指幅,通常情况下准妈妈在产后第10天时就已经收缩的很好了,子宫到达骨盆腔,无法再通过腹部触摸到。
另外,喂母乳会释放催产素,子宫收缩的速度会变快。
在生完孩子以后还有一项变化就是产妇的阴道会流出类似经血的分泌物,但血量会多一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恶露。
在生完孩子后的前三天恶露的成分差不多都是血液,所以多呈红色之“红恶露”,在生完宝宝后的第四天起,恶露的量会慢慢减少,且颜色变成褐色,被叫做“浆恶露”。
在生完孩子后的10天起,分泌物的量减少,颜色开始变白变无色,这时候就把它叫做“白恶露”,一般情况下,恶露会随着子宫收缩而排出,在生完孩子后的第六个星期才会完全排净。
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
1.生殖系统
(1)子宫:产褥期变化最大的器官,一般为6周
①子宫体肌纤维缩复:不是肌细胞数目减少,而是肌浆中蛋白质分解排出,使细胞质减少导致肌细胞缩小。
产后1周缩至孕12周大小,产后10 日降至骨盆内,6周恢复到50~70g。
②子宫内膜再生:胎盘附着处的内膜修复约需要6周,其余部位需要3周。
③子宫下段及宫颈复原:产后4周恢复到未孕状态;分娩时宫颈外口多发生撕裂伤(多在3点、9点),宫颈外口未产型为圆形,产后为一字横裂(已产型)。
2.乳房:泌乳。
妊娠期雌激素、孕激素、胎盘生乳素升高,乳腺发育形成初乳,分娩后在催乳素的作用下,开始分泌乳汁。
吸允乳头反射性的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
初乳是产后七日内分泌的乳汁、淡黄色,性状较稠。
初乳含蛋白质及矿物质较成熟乳多,还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免疫球蛋白IgG及分泌型IgA,脂肪和乳糖含量较少,因此及易消化。
产后7~14日为过渡乳,14日以后为成熟乳。
3.血液及循环系统:产褥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创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
产后72小时内血液循环量增15%~25%,应注意预防心衰。
循环血量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产褥期妇女心理调适
1.依赖期:产后三日。
丈夫及家人的关心帮助,医务人员的细心指导极为重要。
2.依赖-独立期:产后3~14日。
这一时期容易产生压抑,应及时提供护理指导和帮助。
3.独立期:产后两周至一个月。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产褥期全身其他变化
产后体温多正常,如产程延长、产妇过度疲劳者,可出现低热,但多不超过38℃,大都在24小时后恢复正常。
产后3~4天,由于乳房胀痛亦可引起低热,乳汁分泌畅通后即恢复正常。
如体温持续24小时以上不下降者,应作全面检查,寻找发热原因。
产后脉搏多较慢,每分钟约60~70次,可能与胎盘循环停止及卧床休息有关。
如脉搏过速,应检查心脏,并注意是否因失血过多引起。
血压一般都正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孕妇血液稀释,在产后二周内恢复正常。
分娩时白细胞增高,在产后24小时内可达15000/mm3左右,如产程长,可达30000/mm3,多在一周内恢复正常,否则应寻找原因。
血沉在产褥初期仍较高,产后6~12周恢复正常。
孕时体内增加的水份于产后排出,尤其在一周内的前几日,排出量最多。
由于汗多,应注意预防感冒。
产后尿量增加,可达3000ml/日并可出现微量蛋白,多在产后1~2天内消失。
第一周内偶可出现糖尿,系乳腺分泌的部分乳糖被吸收排出所致。
产后大小便可能出现困难。
因腹壁与盆底肌肉松驰以及肠蠕动减弱,易便秘。
膀胱可因产时受压而感觉迟饨,或因膀胱三角区仍有水肿、充血、或因会阴伤口疼痛,反射性地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致排尿困难,严重者可有尿潴留。
尿潴留将影响子宫复旧并易引起尿路感染,应及时处理。
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丽娟一、概述(一)意义产后访视和产后 42 天健康检查具有很大的意义,它是孕产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母乳喂养,防治产褥感染及产后抑郁等,也是保障母婴安全、母婴健康的重要环节。
(二)产褥期产妇的生理变化在产褥期产妇身体上各个系统都在发生变化,除乳房以外,均要恢复到未孕状态。
1 .子宫子宫要逐渐复原,宫底要下降。
子宫的恢复主要表现在:它开始收缩变硬,逐渐缩小;产后 1 周耻骨联合上可触及宫底;但产后 10 天以后子宫即进入了盆腔,耻骨联合上再触不到宫底;产后 6 周,子宫可恢复到未孕时大小;即子宫要从分娩前的 1000 克逐渐恢复到未孕时的 50 克.2 .乳房产褥期最重要的变化是乳房的变化,分娩以后乳房开始有乳汁分泌;要早吸吮、早开奶。
吸吮刺激是使乳汁不断分泌的关键环节;坚持母乳喂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3 .内分泌产褥期妇女内分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恢复月经和恢复排卵;在不哺乳的情况下产后 6 ~ 10 周可以恢复月经;产后 10 周左右能恢复排卵;在哺乳的情况下妇女月经恢复延迟,部分哺乳期妇女月经一直不来潮;一般情况下产后 4 ~ 6 个月可恢复排卵;大多数产后月经复潮前多有排卵,所以要注意避孕。
二、产后访视(一)时间与对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收到分娩医院转来的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产后 3 ~ 7 天、产后 28 天分别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 1 次,对产妇及新生儿同时访视,出现母婴异常情况适当增加访视次数或指导及时就医。
(二)访视流程产后访视应遵循访视流程: 1. 访视前电话预约。
2。
社区访视人员应统一着装,佩带上岗证。
3。
按门铃或敲门、自我介绍、说明来访目的. 4. 进入产妇家,在接触母婴前,清洁双手. 5。
检查顺序:先检查新生儿后检查产妇。
(三)访视包访视人员要携带访视包,访视必备物品包括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 75% 的酒精、酒精棉球、消毒棉签、塑料布、一次性消毒手套、婴儿秤、布兜、电筒等。
产后母亲的生理变化一、生命迹象产后24小时内,有可能因为生产所致的脱水现象,而使得体温上升到38C。
除此之外,其余时间,体温应当都在正常范围内。
如果有连着2天,妈妈的体温都高于38t,则需考虑是否发生产后感染。
心跳方面,在产后初期,妈妈有可能会有心率较缓慢的情形,甚至每分钟只有40-50下。
不过这是暂时现象,产后10天就能恢复正常。
二、子宫的复旧产后第一天,子宫底的位置约在肚脐的地方,由于子宫肌肉强力的收缩与自解作用,使得子宫肌肉细胞减小。
于是子宫底每天可往下下降一横指,产后10-14天时,已可降低到骨盆腔里,由腹部几乎摸不到了。
假如子宫底没有持续下降,或摸起来呈现柔软、松弛的情形,很可能是子宫内仍有血块或残留物,此时应予子宫按摩,直到子宫收缩变硬为止。
三、子宫头自然生产的妈妈,由于宝宝经过产道娩出,所以子宫头肿胀、松弛。
约需18小时,子宫头口才会慢慢复原。
坐完月子后,子宫头的内口可恢复到没生宝宝前的样子,但外口则会呈现微开状态,且永不再恢复。
四、阴道由于生产时的牵扯,会有肿胀、充血的情形。
虽然阻道的口径会随时间逐渐复原、缩小,但不能回复到没生宝宝的状态。
五、月经周期哺喂母乳的妈妈,因为泌乳素的分泌,而对雌性素和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产生抑制的作用。
所以有持续哺喂母奶的妈妈,通常都会有月经延迟的现象,有的甚至整个哺乳期都没有月经。
至于没有喂母奶的妈妈,大约在产后6-8周可以恢复来潮。
六、分泌乳汁怀孕期间,乳腺管的管径会变大,数目会增加,而使得乳房充盈且柔软。
乳汁的分泌,大都在产后3-4天出现。
由于初乳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因此对宝宝而言是最佳的食物。
乳汁大量形成的效力和维持,是由宝宝不断吸吮所产生的刺激来控制。
当宝宝吸吮时,妈妈的乳头受到刺激,就会将它传导至脑下垂体前端,而释出催乳素,来催促乳汁制造。
另外也传导至脑下垂体后端,来释出催乳素,它可刺激乳腺管收缩,使乳汁涌出。
同时也刺激子宫收缩,帮助复旧。
正常产褥期激素的变化有哪些女性生产之后月子期间身体会有诸多变化,因为激素的变化造成女性情绪有很大的波动。
许多产妇出现抑郁的情况,经常会莫名的哭泣,还有其它的一些变化,可能许多人并不了解。
所以下面大家来看看正常产褥期激素的变化有哪些?正常产褥期激素的变化有哪些1、怀孕期间,垂体、卵巢和胎盘分泌的各种激素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妊娠。
尤其是雌、孕激素,对于调节母体与胎儿的正常代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旦分娩后,皮质激素、性激素的分泌迅速减少,逐渐恢复到妊娠前的水平,而催乳素的分泌量此时则急剧增加,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神经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2、产后由于体内的黄体激素和雌激素因妊娠的结束而骤减,可能对你的情绪、心理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产后妈妈的激素有非常快速的改变。
有些激素是怀孕所需要的,产后便急速下降;有些激素是因为开始泌乳而升高的。
这些快速的改变可能引发郁闷。
产后怎样坐好月子1、科学膳食很重要:都说吃啥补啥,新妈妈在坐月子期间应该根据自己及婴儿的身体状况来制定科学、营养有比较美味的膳食,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也有利于产妇的恢复。
2、保证充足的睡眠: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有精力来照顾宝宝,同时才能帮助恢复。
而且产后睡觉是有讲究的。
产后子宫韧带松弛,需要经常变换躺卧体位,即仰卧与侧卧交替,来帮助子宫复位并防止子宫后倾。
3、产后要积极做产后形体恢复:健康的运动对于产后的形体恢复是很有帮助的。
产后6-8小时可以坐起来,12小时可以坐着进餐,下床排便。
正常产褥期激素的变化有哪些?产褥期激素的变化除了会让产妇出现抑郁的情况外,同时还会让产妇出现狂躁症的情况。
所以说家人发生产妇的这些变化,要重视起来,及时做疏导。
除此以外,让产妇坐好月子,才能将身体调理。
那么,月子的膳食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学基础知识:产褥期母体变化对于妇产科护理学,大家都知道产褥期的母体变化是笔试中的一个常考点,母体变化中又以子宫复旧和恶露为最高频的考点,经常考在产后多长时间子宫的恢复情况,或是产后几天出现什么样的恶露,但对于这些涉及到时间点的内容又往往是大家很难记住的,那么请往下看,教你怎么用简便的方法记住这些高频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子宫复旧的具体内容:1.胎盘娩出后,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子宫体逐渐缩小,宫底脐下1指,产后10天子宫降至骨盆腔内,直至产后6周恢复正常。
2.子宫内膜再生:胎盘附着部位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未附着部位3周。
大家再来看我们的小口诀:产后一日底平脐,十日降至骨盆内;内膜修复需三周,胎盘附着六周毕。
接下来再看一下产后恶露相关知识点:恶露即是产后子宫内膜脱落,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排出。
正常恶露有腥味无臭味,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白色恶露,血性恶露一般持续3~4天,浆液性恶露持续10天左右,白色恶露可持续3周。
请看小口诀:血性恶露三四日,浆液恶露有十日,白色恶露二十一。
怎么样,看了这些小口诀有没有很容易的将我们这些知识点记住了呢?现在就要来考考大家了,请看例题:【例题】护士小张产科病房看望产妇,并为其进行体检。
该产妇因尿潴留不能如期出院,为她进行腹部检查时,已摸不到子宫底,估计该产妇大约是产后()A.第1天B.第2~3天C.第4~6天D.第8~9天E.第10~14天【答案】E。
解析:正常情况下,产妇在产后当日,宫底位于脐下或脐下一横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至产后10天降入骨盆腔内,在耻骨联合上方扪不到宫底。
所以该产妇应该是产后10天。
产褥期是什么意思
产褥期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未孕状态时
所需要的一段时期,通常为6周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产妇应该以休息为主,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孕妇为适应胎儿发育及分娩准备,在孕期全身都发生较大变化,同时分娩会使女性的子宫、产道等受到损伤,在生产过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
在产褥期产妇会出现一系列表现,如子宫降至盆腔内、子宫复旧、恶露排出以及排汗、排尿增加来减少多余的血容量。
同时胃肠道张力及蠕动恢复,使消化能力恢复正常,此外,不哺乳或部分哺乳的产妇可有月经回潮,同时可能产后哺乳时反射性引起宫缩痛。
因此,建议产妇在产褥期过后及时到医院进行产后复查,观察阴道有无异常分泌物,子宫复旧的情况是否完全恢复到未孕状态,双侧附件是否有异常压痛,有无产后感染,以及剖宫产手术者的切口恢复情况。
另外,女性在产褥期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要做好个人护理。
产妇要进行充分的休息,避免大幅度的活动,及时补充各类营养,以使身体尽快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