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1)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8
答:(1)“委托代理理论”简述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授权代理人在必然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相应活动、处置有关事物而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能与收益分享关系。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明白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即便明白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尽力程度,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依照委托人的用意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
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致使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与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鼓励办法加以解决。
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
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本钱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①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讲,代理人掌握的信息比委托人更多一些,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偏好,尽力程度,更了解有关企业内部情形,市场环境转变和企业外部环境,和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
这些信息专门是一些专业信息、关于尽力程度和决策的风险等信息,委托人是很难掌握的,或即便能够取得也因本钱太高而不能不舍弃。
这就使代理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欺骗成为可能,委托人被迫承担因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对国有企业来讲,这种情形更为严峻,因为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作为所有者的全国人民虽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但因为国有企业的数量众多,要掌握关于某一个国有企业的信息是不可能的。
即即是作为所有者代表的政府,也管辖着许多的企业,也很难取得关于某个企业的详细信息。
再加上其官员本身既是委托人也是代理人,与企业没有直接的所有关系,不会像非国有企业的委托人那样,有足够的动力去尽力获取各类关于企业的信息,所以其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够的。
委托代理链条的延长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代理人按照自己的信息优势去谋求自身的利益而舍弃股东的利益的可能性也加大了,委托—代理问题也就加倍严峻了。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上世纪3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
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
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中文名,委托代理理论。
年代,上世纪30年代。
人物,伯利和米恩斯。
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
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
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
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
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
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
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
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为。
研究此类问题的。
我们称为隐藏行为模型;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隐藏的信息。
研究此类问题的模型我们称之为隐藏信息模型。
委托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
指定。
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
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
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
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
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
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
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
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理论引言委托代理理论是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个人或组织将一些权力或责任委托给另外一个人或组织行使。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例如政府与公共机构、公司与员工、家长与孩子等。
本文将探讨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委托代理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将一定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他人代为行使的关系。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授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并期望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意愿执行任务。
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信任和合作,委托人相信代理人能够为其谋取利益并担负责任。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原理1. 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委托人往往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能力、意愿和行为。
代理人可能会有异于委托人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不稳定性。
2. 激励机制:为了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问题,委托人往往会设计一系列激励机制来引导代理人的行为。
常见的激励手段包括奖励制度、绩效考核、合同约束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3. 监督与控制:为了减少代理人的行为不端和违纪行为,委托人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与控制。
监督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报告和审计等手段进行,控制则是通过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来实现。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委托代理理论不仅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1. 在政府与公共机构中,政府委托公共机构行使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责任。
政府通过建立合适的监督与控制机制,确保公共机构按照公众利益行事。
2. 在公司与员工中,雇主委托员工执行工作任务。
雇主通过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3. 在家庭中,父母委托孩子执行家务和学业任务。
父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的行为,并进行监督和教育。
四、委托代理关系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信息不对称的挑战: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念委托代理理论就是现代企业理论得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就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得基础上,它强调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得核心就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得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所谓得“委托代理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得起源委托代理理论得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9),她就是最早发现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得关系.她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中得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就是自己得钱财,不可能期望她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得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得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与奢侈浪费得事总就是会流行"。
现代经典得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伯利与米恩斯(1932),她们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得做法存在着极大得弊端,倡导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但就是,此时得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她们得理论还仅限于“两权分离”得问题。
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深入“黑箱"内部,研究企业内得信息不对称与激励得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
三、委托代理问题表述由于代理人委托人双方目标函数不一致,而且存在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得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并监督,就会出现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得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来源于管理人员不就是企业得完全所有者这样一个事实。
经济学得假设就是人都就是理性得效用最大化者,因为委托人与代理人得效用函数不一定总就是相同,而且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因而使得两者之间得代理关系容易产生一种非协作。
一方面由于委托人不可能对代理人做到完全激励,另一方面委托人对代理人实行监督得成本有可能大于其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完善得监督机制。
肯尼思·阿罗(1985)将委托代理问题区分为两种类型,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就就是指代理人借委托人观察监督困难之机而采取得不利于委托人得行动。
委托代理理论当前,国内许多学者使用委托代理分析框架研究企业理论问题,并将其作为研究企业、特别是研究国有企业的重要分析手段。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在理论和现实解释能力方面的理由,并为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从整个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来看,随着产权结构日益复杂化和人类合作不断深化,委托代理理论存在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
1.委托代理理论早期的代理人理论强调委托人在签订合同以前就拥有对代理人的完全信息,这意味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及利润的分配结构,因为代理所产生的问题在事先都被资产所有者认识到了,且可以被写到事前的契约里。
针对这些苛刻的假设,后期的委托代理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则强调合同签订以前的激励的重要性。
面对更为复杂的代理关系,他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签约前设计最优的激励契约以达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最优激励。
(1)在激励理论方面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1979)建立了动态博弈模型,强调了委托人和代理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保持他们的长期契约关系,以此解决代理问题。
魏茨曼(1980)的棘轮效应模型和莱瑟尔(Lazear, 1979)的“强制退休”(mandatory retirement)的模型都在解释委托人约束代理人的有效性。
(2)在信号传递理论方面70年代末,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期权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激励机制理论再也无法以原有的逻辑表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复杂的模型。
法玛(Fama,1980)明确提出了声誉问题,经理只有通过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
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 1982)模型简化了法玛的思想,建立了代理人声誉模型;克瑞普斯等人(Kreps,1982)提出的声誉模型,将模型扩展到多重博弈,参与人因为长期利益而需要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声誉,使长期间的合作得以实现。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一个人(委托人)通过与另一个人(代理人)建立特定的协议关系,授权代理人代表自己行使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来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是指授权或委托权力的一方。
委托人需要将一部分的权力和责任交给代理人,以便代理人能够代表委托人进行特定的活动或决策。
委托人在选择代理人时需要考虑代理人的能力、诚信和动机等因素,以确保代理人能够忠诚、有效地履行委托。
代理人是指被委托执行某项任务或代表委托人进行某项活动的一方。
代理人在执行委托事项时需遵守委托人的授权和指令,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人通常会根据合同、协议或规定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同时也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委托代理理论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
委托人在将权力委托给代理人时,需要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并约定一些监督和约束机制,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同时,委托人也需要为代理人提供一定的奖励或激励机制,以提高代理人的动机和工作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概念还包括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
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信息获取和交流方面存在差异。
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和意图,因此需要通过监督、考核和奖惩等手段来减小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代理行为是指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为了防止代理行为的发生,委托人需要制定合理的监控和约束机制,同时也需要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奖励,以提高代理人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于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通过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制定合理的授权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等问题,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益。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答:(1)“委托代理理论”简述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授权代理人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相应活动、处理有关事物而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能与收益分享关系。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
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
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
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①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代理人掌握的信息比委托人更多一些,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偏好,努力程度,更了解有关企业内部情况,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
这些信息特别是一些专业信息、关于努力程度和决策的风险等信息,委托人是很难掌握的,或者即使能够取得也因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弃。
这就使代理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欺骗成为可能,委托人被迫承担因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对国有企业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为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作为所有者的全国人民虽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但因为国有企业的数量众多,要掌握关于某一个国有企业的信息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作为所有者代表的政府,也管辖着许多的企业,也很难获得关于某个企业的详细信息。
再加上其官员本身既是委托人也是代理人,与企业没有直接的所有关系,不会像非国有企业的委托人那样,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获取各种关于企业的信息,所以其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够的。
委托代理理论的名词解释_建立基础_主要内容_主要观点委托代理理论的名词解释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委托代理理论的建立基础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
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为,研究此类问题的,我们称为隐藏行为模型;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隐藏的信息,研究此类问题的模型我们称之为隐藏信息模型。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委托代理理论简介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一种委托方将一项任务或责任委托给另一方(代理方)进行执行的一种管理理论。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委托方将一定的权力和责任授权给代理方,代理方则负责为委托方执行特定的任务或工作。
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委托代理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授权许可:委托方通过授权许可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代理方,代理方成为执行特定任务的合法代表。
2.相互依赖关系:委托方和代理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互相依赖,委托方需要依靠代理方来完成任务,而代理方则需要依赖委托方的指示和支持来有效地执行任务。
3.委托和控制:委托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一部分权力和责任给代理方,但同时也会对代理方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监督,以确保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时效性。
4.利益一致性:委托方和代理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通常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双方都希望通过合作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委托代理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分别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股东与董事的关系、经济代理人的行为等方面。
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通常被视为代理方,股东作为委托方将公司的管理权委托给董事会。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理解代理方与委托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理解选民与政治代表之间的关系。
选民作为委托方通过选举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政治代表,政治代表则负责代表选民的利益进行政策制定和决策。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对政治代表的行为进行解析和评价,以确保选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组织中的委托关系和权力分配。
管理者作为委托方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员工,员工则负责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工作。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员工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控制措施,以提高员工的绩效和组织的效益。
非对称信息经济学将有某人了解而其他人不知道的信息成为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 ),契约参与人中拥有私人信息的人称为代理人(agent )而没有私人信息的称为委托人(principal )。
代理人拥有的私人信息是某种他人无法控制的外生信息,隐藏信息(hidden information ). 在这种环境中,代理人的契约选项与委托人预先希望的相左-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私人信息是代理人的一些不被对方观察到的行为(hidden action )。
代理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一些伤害对方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1.代理理论:隐藏信息(蒋殿春,2000,p420)(1)记号和假设委托人的利润函数:v=1.x-yX 是产量,y 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支付。
代理人从别的委托人那里获得收益-u ,即代理人签订契约的机会成本,也称代理人的保留收益。
代理人接受契约,他可以选择行动0≥a ,表示代理人的努力程度,这样代理人从契约中获得的收益为 U(y,a)=y-a代理人生产多少取决于他选择的行动和他的生产效率ϑ;x=x(a, ϑ),满足0),0(;0,0,0=><>ϑϑx x x xa aa a一般地,用ϑ代表代理人的种类,签订契约时委托人不知道代理人是属于哪一类,但代理人自己清楚。
我们考虑有着两种情形{}2121,,θθϑϑϑ<∈,即代理人1的生产效率不如代理人2.假设两类代理人的保留收益相同,都是-u 。
根据生产函数,我们可以写出它的反函数),(θϕx a =,满足0,0,0,0<><>θθϕϕϕϕx xx x它反映为生产x 单位产品,一个θ种类的代理人需要付出的行动,也就是这个代理人的成本函数,0<θϕx 可以写作),(),(21θϕθϕx x x x >,这称为单交条件(single crossing condition ),意思是两条代理人的无差异曲线只能相交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