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指南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19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它会导致出血,并且具有很高的致死率。
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一种世界上最致命的病原体之一,因此,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
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非洲发现,此后在多个非洲国家爆发过多次疫情。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尿液、呕吐物等传播。
此外,接触感染者的皮肤、伤口和粘膜也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
针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控措施可分为个人防护和社区防控两个层面。
个人防护是指针对个人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并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以及其它可能传播病毒的物品。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3. 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培训相关人员掌握埃博拉病毒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了解疾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社区防控是指团队合作,全面控制病毒传播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健全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监测疫情,提高对疑似病例的识别和报告能力。
如发现疑似病例,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关部门。
2. 实施患者隔离和医学观察: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及时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同时,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感染者并进行相应处理。
3.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增强防控措施的可行性。
4. 加强卫生设施和设备管理:确保医疗机构和社区的卫生设施及设备符合标准,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降低传播风险。
5.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跨国传播的传染病,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共同采取防控措施。
此外,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也非常重要,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但及早诊断和支持性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的机会。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医疗机构应加强分诊筛查。
预检分诊点发现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符合“留观、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立即提供口罩,并指导正确佩戴,按照指定路径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诊室,经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留观或疑似病例,隔离在临时隔离场所,及时按照规定上报患者信息,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埃博拉出血热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2014年11月2日供参考)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埃博拉患者的防护基本原则、管理要求、防护检查员要求、个人防护用品穿脱和选择要求、个人防护用品穿脱顺序等。
本指南适用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埃博拉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的医务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GB14866—2006《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GB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WS/T 311-2009《医疗机构隔离技术规范》国家卫计委《埃博拉出血热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201409中国CDC《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第一版)(试行)》201408中国CDC《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指南(第二版)》201409Guidance on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To Be Used by Healthcare W orkers During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Ebola Virus Disease in U.S. Hospitals, Including Procedures for Putting On (Donning) and Removing(Doffing) 201410203定义与术语3。
1个人防护用品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护头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防水鞋套、防水鞋(胶鞋)等。
3.2防护检查员为了确保医务人员正确穿脱个人防护用品,要求在隔离病区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地点安排一个经过专门训练的防护工作检查人员.防护检查员应熟悉所有个人防护用品的性能并能实施正确穿脱,包括处理使用后的个人防护用品,为医务人员提供穿脱帮助、建议和技术支持,并能立即纠正没有按照规定顺序进行的穿脱行为;防护检查员还应熟悉医务人员一旦出现皮肤暴露、刺伤等情形后需采取的应急预案,以便发生意外暴露时能为医务人员提供及时、规范的处置。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转运工作流程一、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传染病,针对这种病情,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感染防控措施,以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具体防控措施如下:1、强调手卫生:医护人员在照顾患者时,必须时刻强调手卫生,做到洗手频繁,洗手时间充足。
在接触患者前后及涉及体液、伤口、分泌物等情况下洗手,并使用酒精消毒液。
2、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应穿戴防护服、手套、隔离帽、护目镜、呼吸防护器等配备。
医院应严格管理,确保防护装备的规范使用。
3、隔离和消毒:患者应立即隔离,确保没有交叉感染风险。
病房内应实行全封闭、负压控制,确保病原体不会传播到室外环境。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确保消毒操作规范,避免病原体残留导致患病率增加。
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医院应向医护人员提供完备的防护培训,让医护人员了解EBOLA出血热症状及传染途径,掌握防护技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二、转运工作流程当患者被诊断出EBOLA出血热后,需要进行转运工作,以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具体的转运工作流程如下:1、医院应当启动相关应急预案:一旦发现EBOLA病例,医院应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迅速开展病人转运工作,部署医护人员进行转运操作。
2、患者应当立即隔离:在病房内检测到病原体后,患者应当立即被隔离,隔离病房应实行全封闭,负压控制,防止病原体泄露。
3、医护人员应当穿戴好防护装备:在进行抢救和转运工作时,医护人员应穿戴好防护装备,避免接触病人体液或其他分泌物,确保自身和患者安全。
4、安排好医护人员工作:在进行转运工作时,需要安排好医护人员的工作岗位,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5、清洗车辆及其它设备:转运车辆、器材等应定期进行清洗及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体通过这些途径传播。
6、到达目的地:在患者到达目的地后,严格按照转运方案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转运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工具,紧急处理意外事件(如防护服泄露,污漬引起的外部环境污染等)。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的体液接触传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和预防。
因此,制订和严格执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对于减少疫情传播和管理疫情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的一些建议:1.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媒体、社区宣传以及医疗机构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认识和理解,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症状和急救措施等。
2.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并完善疫情监测系统,包括早期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疫情数据。
3.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培训医务人员,提高他们对埃博拉病毒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确保医疗机构具备足够的防护装备、隔离设施和处理工具,并制订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4.提高个人保护措施:向医务人员和疫情高风险人群宣传个人保护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定期洗手,不触摸面部和开放性伤口,避免与有病症的人密切接触。
5.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或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隔离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隔离条件,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进行接触。
6.加强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正确处理和储存患者体液和样品。
建立高效的废物处理系统,确保所有与埃博拉病毒相关的废弃物得到适当的处理。
7.旅行健康建议:向旅行者提供有关埃博拉疫情的信息和建议,尤其是前往疫情暴发地区的人群。
建议旅行者避免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病例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
8.国际合作与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支持,包括分享疫情信息、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制等方面的合作。
同时,国际社会应提供支持和援助,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能力的建设。
总之,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医疗机构应加强分诊筛查。
预检分诊点发现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符合“留观、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立即提供口罩,并指导正确佩戴,按照指定路径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诊室,经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留观或疑似病例,隔离在临时隔离场所,及时按照规定上报患者信息,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感染预防控制指南感染预防控制指南概要概要概要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防控指南工具包防控指南工具包防控指南工具包2014年8月©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版权所有。
本出版物采用的名称和陈述的材料并不代表世界卫生组织对任何国家、领地、城市或地区或其当局的合法地位,或关于边界或分界线的规定有任何意见。
地图上的虚线表示可能尚未完全达成一致的大致边界线。
世界卫生组织已采取一切合理的预防措施来核实本出版物中包含的信息。
但是,已出版材料的分发无任何明确或含蓄的保证。
解释和使用材料的责任取决于读者。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因使用这些材料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责任。
WHO/EVD/Guidance/IPC/14.1感染预防控制指南感染预防控制指南概要概要概要本文件是针对在医疗场所向埃博拉疑似或确诊病例间接或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的相关人员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的概要。
附表中包含有最基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也可以作为单独工具使用。
详细的临时性的指南请参见: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who-ipc-guidance-ebolafinal -09082014.pdf 1。
背景背景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2导致的严重疾病,具有高感染性和快速致死的特点,但是它可以但是它可以被被预防。
它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如血液、唾液、尿液、精液等)和接触被其体液污染的物品或表面传播。
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可能会引起医务人员,其他患者和探视者的感染。
对所有病人的标准防护措施对所有病人的标准防护措施由于埃博拉病人最初症状不典型,因此很难早期发现病人。
鉴于此,所有的医护人员,以及所有病人(不管其诊断是什么)均应随时随地认真并坚持执行标准防护措施。
这些防护措施这包括:手卫生手卫生在接触患者的体液、粘膜、破损皮肤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要戴一次性的医用手套在实施可能接触或喷溅到病人血液或体液的操作和护理工作时,要穿防护服和做好眼部保护。
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指南(第三版)为了做好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各环节的个人防护,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技术文件,制定本指南。
一、个人防护建议接触或可能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以及患者的污染物(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等)及其污染物品和环境表面的所有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增加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防喷溅措施,具体措施包括:(一)手卫生所有人员日常工作中均应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09)的要求,采取手卫生措施,如进入污染区域戴手套和穿个人防护装备前,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前,有可能接触患者和患者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物品和环境表面之后,脱去个人防护装备过程中均应执行手卫生措施。
(二)手部防护进入污染区域,佩戴双层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应为长袖,建议为丁腈材质,以下简称手套),在接触不同患者或手套破损时及时消毒,更换手套并进行手卫生。
搬运有症状患者和尸体、进行环境清洁消毒或医疗废物处理时,加戴长袖加厚橡胶手套。
(三)粘膜防护进入污染区域,应佩戴N95级别及以上的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建议为一次性,覆盖整个面部)或防护眼罩,接触呕吐、腹泻或出血患者时建议佩戴一次性防护面屏。
(四)皮肤防护进入污染区域,应更换个人衣物并穿工作服(外科刷手服或一次性衣物),穿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水防渗漏材质,以下简称防护服),接触呕吐、腹泻或出血患者时应加戴一次性防护头罩(防水防渗漏材质,可覆盖颈部,自带面屏或不带面屏)、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防水围裙和隔离衣建议为一次性使用)。
接触大量污染物、进行清洁消毒操作或搬运患者和尸体时,也可考虑防水等级更高的化学防护服。
(五)足部防护进入污染区域,穿工作鞋(覆盖足部,密闭式,防刺穿材质,可擦洗消毒)或胶靴,防水靴套(可覆盖小腿中部以上,建议有防滑设计,以下简称防水靴套)。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医疗机构应加强分诊筛查。
预检分诊点发现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符合“留观、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立即提供口罩,并指导正确佩戴,按照指定路径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诊室,经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留观或疑似病例,隔离在临时隔离场所,及时按照规定上报患者信息,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指南(第二版)世界卫生组织医疗机构预防与控制丝状病毒出血热的关键措施摘要1、在诊疗和护理所有患者时,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的措施。
2、疑似和确诊的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应单间隔离,或者将疑似和确诊患者安臵在一个独立区域,并且将疑似患者与确诊患者严格分开安臵。
隔离区域应限制人员出入,诊疗物品应专用。
3、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的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均应与其他区域分开。
4、所有进入隔离病区 / 病室的人员均应严格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严格实施手卫生。
进入隔离区域的人员至少应该佩戴如下个人防护用品:手套、隔离衣、防水靴或者密封的鞋和鞋套(可能发生喷溅时应佩戴口罩和眼部防护用品)。
5、严格执行安全注射与穿刺,规范锐器的处理。
6、严格执行环境、医疗设备表面的清洁。
严格管理脏污的医用织物和高危的医疗废物。
7、进行疑似和确诊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生物样本处理与检测时,应执行严格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流程。
8、对死亡的疑似和确诊患者遗体进行处理、尸检或安葬时,接触尸体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感染防控的措施。
9、对隔离区的医务人员以及其他有过疑似或确诊患者血液、体液暴露史的人员,应及时评估并持续关注感染风险,必要时及时隔离。
序言本指南为直接或间接接触疑似或确诊丝状病毒出血热患者的人员提供了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建议,包括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
同时包括了一些防控措施执行的说明。
这些防控措施不仅需要医务人员遵守,同样适用于直接接触患者的其他人员(如探视人员、陪护家属、志愿者等)的感染防控,以及那些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是有潜在暴露可能的人员(如保洁员、洗衣工、管家、保安等)。
本指南是对 WHO 2008 年发布的“医疗机构内疑似和确诊丝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出血热患者的感染预防和控制临时指南”的更新。
本次指南的修订依据国际上关于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时防控指导性文件和专家共识。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 ( 详见http://www.who.int/csr/disease/ebola/en/),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最高能达到 90%。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医疗机构应加强分诊筛查。
预检分诊点发现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符合“留观、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立即提供口罩,并指导正确佩戴,按照指定路径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诊室,经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留观或疑似病例,隔离在临时隔离场所,及时按照规定上报患者信息,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龙源期刊网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指南(第一版)发布作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26期9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发布《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
《指南》指出,埃博拉出血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当予以警惕,做好防护,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并规定了严格的消毒程序。
《指南》规定,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实行单间隔离。
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条件的应当安置于负压病房进行诊治。
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指南》要求,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指南》对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住院期间的消毒程序做了严格规定。
要求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
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医疗废物,双层封扎,标识清楚。
相关医疗废物应当及时密闭转运,焚烧处理。
根据《指南》,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戴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面罩(护目镜),穿防护服、防水靴等个人防护用品,尽量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
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时,建议先戴口罩再戴帽子,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应在穿防护服前完成。
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皮肤,再用0.5%碘伏消毒液或75%洗必泰醇擦拭消毒;黏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应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感染症状,立即进行隔离、诊治并报告。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一、诊疗或转送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时,须严格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执行接触隔离加飞沫隔离,实施三级防护。
二、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并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穿戴防护用品的程序:洗手戴工作帽戴N95口罩穿防护服戴2层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穿鞋套、换长筒胶鞋;脱防护用品程序:鞋消毒、摘第一层手套、手消毒摘防护面罩、护目镜脱防护服脱鞋套、换鞋洗手加手消毒脱工作服摘N95口罩摘工作帽摘第二层手套、洗手、手消毒。
三、转运原则:埃博拉疑似或确诊病例采取隔离转运,用于转运的救护车其驾驶舱与医疗舱应密封隔离,转运救护车辆及车载医疗设备和担架等专车专用。
救护车医疗舱为污染区,驾驶舱为半污染区,转运途中尽可能减少对驾驶舱的污染;要选用标准负压型救护车,开启负压装置时医疗舱应保持密闭状态,保证负压装置运转良好,启动负压装置时,舱内相对压强应维持在-30到-60Pa;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分开转运,均为一车一人隔离转运,患者需戴外科口罩;密切接触者可用普通救护车转运,一车可转运多人,密切接触者转运时宜戴外科口罩;转运疑似、确诊病例后,救护车辆及车内设备、污染物品必须清洁消毒后再转运其他患者。
途中遇污染随时消毒。
每次转运结束后,返回车辆停放在污染车场内进行终末消毒,清洁消毒完毕驶入清洁停车场。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用后应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或灭菌。
四、空气可采用5000mg/L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气溶胶喷雾消毒20-40ml/m³,喷雾完毕,密闭1小时,再开窗通风。
地面、物表、设备表面可采用可采用5000mg/L 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气溶胶喷雾消毒100ml/㎡(表面均匀湿润而无液体流出);也可采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和拖擦消毒2遍,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和拖擦。
抹布和拖布使用后不作回收,按感染性垃圾处理。
五、重复使用的管道、容器使用后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60分钟,然后再清洗、消毒或灭菌;体温计、血压计袖带、氧气湿化瓶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听诊器、仪器表面、导联线及诊疗箱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两遍消毒,监护仪、心电图视屏、除颤仪电极板等不耐腐蚀的仪器表面用75%乙醇擦拭两遍消毒。
WHO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指南翻译(第二版)北大医院感控处翻译时间:2014-08-26 09:57来源:未知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点击: 710次埃博拉病毒2014年在西非肆虐,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唾液、尿液、精液等体液传播,医务人员是该病的高危人群,WHO网站发布目前共有约100余名医务人员发生过埃博拉病毒的暴露,均是由于他们在诊疗中未按照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或者未规范实施感染防控措施。
因此感染防控措施是埃博拉出血热诊疗工作开展的前提。
WHO于2014年8月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感染防控指南以指导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的感染防控工作。
为方便我国医务人员阅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控处对该指南全文进行了翻译,并多次修订,共全国同道参考医疗机构内疑似和确诊丝状病毒出血热的感染预防和控制临时指南(重点关注埃博拉出血热)世界卫生组织 2014年8月发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医疗机构预防与控制丝状病毒出血热的关键措施摘要<!--[if !supportLists]--> <!--[endif]-->在诊疗和护理所有患者时,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的措施。
<!--[if !supportLists]--> <!--[endif]-->疑似和确诊的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应单间隔离,或者将疑似和确诊患者安置在一个独立区域,并且将疑似患者与确诊患者严格分开安置。
隔离区域应限制人员出入,诊疗物品应专用。
<!--[if !supportLists]--> <!--[endif]-->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的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均应与其他区域分开。
<!--[if !supportLists]--> <!--[endif]-->所有进入隔离病区/病室的人员均应严格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严格实施手卫生。
进入隔离区域的人员至少应该佩戴如下个人防护用品:手套、隔离衣、防水靴或者密封的鞋和鞋套(可能发生喷溅时应佩戴口罩和眼部防护用品)。
<!--[if !supportLists]--> <!--[endif]-->严格执行安全注射与穿刺,规范锐器的处理。
<!--[if !supportLists]--> <!--[endif]-->严格执行环境、医疗设备表面的清洁。
严格管理脏污的医用织物和高危的医疗废物。
<!--[if !supportLists]--> <!--[endif]-->进行疑似和确诊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生物样本处理与检测时,应执行严格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流程。
<!--[if !supportLists]--> <!--[endif]-->对死亡的疑似和确诊患者遗体进行处理、尸检或安葬时,接触尸体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感染防控的措施。
<!--[if !supportLists]--> <!--[endif]-->对隔离区的医务人员以及其他有过疑似或确诊患者血液、体液暴露史的人员,应及时评估并持续关注感染风险,必要时及时隔离。
序言本指南为直接或间接接触疑似或确诊丝状病毒出血热患者的人员提供了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建议,包括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
同时包括了一些防控措施执行的说明。
这些防控措施不仅需要医务人员遵守,同样适用于直接接触患者的其他人员(如探视人员、陪护家属、志愿者等)的感染防控,以及那些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是有潜在暴露可能的人员(如保洁员、洗衣工、管家、保安等)。
本指南是对WHO 2008年发布的“医疗机构内疑似和确诊丝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出血热患者的感染预防和控制临时指南”的更新。
本次指南的修订依据国际上关于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时防控指导性文件和专家共识。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详见http://www.who.int/csr/disease/ebola/en/),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最高能达到90%。
但该疾病能够预防。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唾液、尿液、精液等体液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物体和环境表面,包括被感染患者体液污染的织物等。
环境中的埃博拉病毒比较容易杀灭,热力消毒、使用适当浓度的乙醇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等常规消毒方法均能灭活该病毒。
通过实施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能有效减少或阻止病毒的传播,保护医务工作人员和其他高危人群。
因此建议在疫区建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对该病的临床病例进行管理;管理小组中应设置一名协调员监督各医疗机构感控措施的执行,并协调各项防控活动和提出建议。
协调员应由感染控制专业人员担任。
这份指南的主要目的并非病例的鉴别与发现、患者临床评估和管理,但在追踪密切接触者和发现社区病例的过程中也需要按照本指南的要求实施感染防控措施,并牢记以下原则:①避免握手;②与追踪对象尽量保持1米以上(3英尺)的距离;③如下情况不需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能够保证与追踪对象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追踪无症状的个体(既不发烧、也不腹泻、出血、呕吐)、不接触被疑似病例污染的环境;④建议给负责追踪接触者和发现社区病例的工作人员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并培训其掌握手卫生的指征与方法。
1.日常诊疗中的防控要求在诊疗和护理所有患者时,无论患者现在是否已出现可疑的症状和体征,都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的措施。
由于出血热的早期症状并无特异性,这是防控的关键,其中手卫生是最重要的措施,并且在接触血液或体液时一定要戴手套。
有血液、体液喷溅到面部的危险性时,需要佩戴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及时清洁被污染的环境表面也至关重要。
2.疑似或确诊出血热患者诊疗中的防控要求<!--[if !supportLists]-->(1)<!--[endif]-->患者安置、人员配备和探视者管理<!--[if !supportLists]-->1)<!--[endif]-->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安置于单间隔离病房,隔离病房应配备专用卫生间、淋浴、流动水洗手设施、肥皂、一次性干手巾、速干手消毒剂、个人防护用品、药物等,同时隔离病房应保证通风良好、窗户和房门关闭、限制人员出入。
如果没有隔离病房,应将疑似和确诊患者安置在独立的隔离区域内,同时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分开安置,并保证隔离区域内能配备隔离病房所需的物品和设施。
隔离区病床之间的距离在1米以上。
<!--[if !supportLists]-->2)<!--[endif]-->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的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均应与其他区域分开。
在疾病流行期间,工作人员不能在出血热隔离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自由活动。
<!--[if !supportLists]-->3)<!--[endif]-->禁止一切不必要的人员进入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
<!--[if !supportLists]-->4)<!--[endif]-->最好停止探视,如不能禁止,应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仅让协助看护患者的人员探视,如儿童的父母。
<!--[if !supportLists]-->5)<!--[endif]-->禁止不必要的来访者进入隔离病房/区域,进入隔离病房/区域的来访者应与患者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
<!--[if !supportLists]-->6)<!--[endif]-->出血热患者的探视者在进入医疗机构前,应先筛查其是否有出血热的症状和体征。
<!--[if !supportLists]-->(2)<!--[endif]-->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和其他预防措施<!--[if !supportLists]-->1)<!--[endif]-->保证所有的探视者进入隔离病房/区域之前都能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严格实施手卫生。
<!--[if !supportLists]-->2)<!--[endif]-->确保所有医务人员(包括护理员和保洁员)进入隔离病房/区域,接触患者或患者周围的环境之前,都能够根据预期的风险等级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if !supportLists]-->3)<!--[endif]-->在患者区域工作时应穿戴工作服,禁止穿戴个人衣物。
<!--[if !supportLists]-->4)<!--[endif]-->在为出血热患者(包括疑似病例)提供诊疗和护理时,认真执行以下预防措施来避免无防护地直接接触血液、体液。
<!--[if !supportLists]-->A.<!--[endif]-->下列情况应严格实施手卫生:<!--[if !supportLists]-->●<!--[endif]-->进入隔离病房/区域时,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和戴手套之前;<!--[if !supportLists]-->●<!--[endif]-->为患者进行任何清洁/无菌操作之前;<!--[if !supportLists]-->●<!--[endif]-->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或存在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风险之后;<!--[if !supportLists]-->●<!--[endif]-->接触患者床旁被污染或存在潜污染风险的物表/物品/设备之后;<!--[if !supportLists]-->●<!--[endif]-->离开隔离区域时,脱掉个人防护用品之后。
在隔离病房/区域内,出现上述五个手卫生指征时都应严格实施手卫生,同时还应更换手套。
在诊疗和护理同一个病房的不同患者时,结束一名患者诊疗后接触下一名患者前应进行手卫生。
另外,脱掉个人防护用品之后一定应进行手卫生,否则将大大削减甚至抵消使用防护用品的作用。
进行手卫生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也可以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按照WHO推荐的方法正确实施。
当手部有可见的污染物时,一定应用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在隔离病房/区域入口和隔离病房/区域内等处均应放置速干手消毒剂。
如果没有速干手消毒剂,则在需要实施手卫生的时刻使用流动水和皂液洗手。
速干手消毒剂可以由当地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WHO的推荐和说明进行生产。